机电一体化系统常用控制策略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耦控制就是解决这样的控制问题的主要办法。其 基本思想是:设计一个解耦补偿器来消除多变量系 统中各个输入输出变量间的关联作用,使一个控制 输入只对其相应的输出有影响以把多变量系统分解 成几个单变量系统,然后在每个已解耦的控制回路 中,认为各控制器只对其相应的被控变量施加控制 作用,从而可采用相应的单变量控制策略。
主环和幅环都有各自的调节对象、测量变送器和调节器。串级 控制系统的优点是:对二次干扰有很强的克服能力,改善了对 象的动态特性,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对负荷或操作条件的 变化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
解耦控制
工业应用中的许多系统都是多变量系统,其中每个 变量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在复杂的生产设备中往 往需要设置若干个控制回路来稳定各个被控制变量。 多数情况下,这几个控制回路间存在着相互关联, 相互耦合,形成了多输入、多输出的相关控制系统。 不能将它们当成独立的单回路系统而简单地采用单 变量控制策略。
系统、资源分配系统、生态和环境系统、能源系统等。 控制思路:基于时域法为主,通过大系统的多级递阶控制、分
解—协调原理、分散最优控制和大系统模型降阶理论,解决大 系统的最优化。 随着社会的需要,自动控制理论也在急剧地发展。目前已进入 了第四阶段。其主要发展方向有:稳定性、最优化、定性结构、 计算机与控制。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常用控制策略
姓名: 学号:
目录
一、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 二、智传统控制策略 三、现代控制策略 四、智能控制策略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
随着生产的发展,控制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 的更新换代,更加推动了控制理论不断向前发展。控制理论 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40年代之前,科学家的早期探索。 第一阶段:20世纪40、60年代,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时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
第三阶段: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阶段(八十年代兴起至今) 大系统理论,是指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变量众多、关联严
重、信息不完备的信息与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是具有某些仿 人智能的工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其中最典型的是智能机器人。 控制系统的特点:是指众多因素复杂的控制系统,如宏观经济
鲁棒控制
系统的鲁棒性是指系统的某种性能或某个指标 在某种扰动下保持不变的程度(或对扰动不敏 感程度)。鲁棒性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品质鲁 棒性,前者指系统在某种扰动下保持稳定性的 能力,后者指保持某项品质指标的能力。
系统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分析 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置。 研究对象: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 定常系统。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
第二阶段:现代控制论阶段(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 现代控制理论,基于时域内的状态空间分析法,着重时间系 统最优化控制的研究。 控制系统的特点: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系统可以是
常用的模拟PID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 模拟PID控制器、执行机构和被控对象组成。
PID控制
图1 模拟PID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
简单说来,PID控制器各校正环节的作用如下: (1)比例环节:即时成比例地反映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e(t) , 偏差一旦产生,控制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少偏差。 (2)积分环节:主要用于消除稳态误差,提高系统的无差度。
积之分则作越用强的 。强弱取决于积分时间常数TI,TI越大,积分作用越弱,反
(3)微分环节:能反映偏差信号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并 能在偏差信号值变得太大之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 号,从而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小调节时间。
串级控制
串级系统在结构上有两个(或多个)闭环系统,内部一个称为 幅环(幅回路)在控制过程中起“粗调”作用;外面的称为主 环(主回路),主用来完成“细调”任务最终保证被调量满足 控制要求。
传统控制策略
➢ PID控制 ➢ 串级控制 ➢ 解耦控制 ➢ 纯滞后对象的控制
PID控制
根据偏差的比例(P)、积分(I)、微分(D) 进行控制(简称PID控制),是控制系统中应用 最为广泛的一种控制规律。实际运行经验和理 论分析都表明,运用这种控制规律对许多工业 过程进行控制时,都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自动校正控制结构图
用辨识器对实际输出进行 辨识,结果 然后进行调整
变结构控制
变结构控制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非线性控制,其非线性 表现为控制的不连续性。这种控制策略特点在于:系统 的“结构”不固定,而是可以在动态过程中根据当时的 状态以跃变方式有目的地不断变化。这里的“结构”并 非指系统的物理结构,而是系统在状态空间中的状态轨 迹的总体几何性质。
线性或非线性,定常或时变的,单变量与多变量,连续与 离散系统。 控制思路:基于时域法为主,通过大系统的多级递阶控制、 分解—协调原理、分散最优控制和大系统模型降阶理论, 解决大系统的最优化。 理论发展:智能控制、非线性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 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实时专家控制、定性控 制、预测控制、分布式控制系统
纯滞后控制
工业过程中的许多对象具有纯滞后特性,如蒸 汽在长管内流动到加热罐,经过一定的时间后 才能将控制作用送到被控量,即有纯时间滞后。 这个时间滞后使控制作用不能及时得到反应扰 动作用不能及时被察觉,延误了控制将会引起 系统的超调和振荡。
解决大时间滞后的源自文库代表性有效方法:大林算 法和纯滞后补偿
期。 第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称为“现代控制理论”时
期。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向着“大系统理论”和
“智能控制”方向发展。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
第一阶段:20世纪40、60年代,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时 期。 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在频率域对单输入---单输入控制
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的理论。 控制系统的特点: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
现代控制策略
➢ 自适应控制 ➢ 变结构控制 ➢ 鲁棒控制 ➢ 预测控制
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基本思想:针对对象特性的变化、漂移 和环境干扰对系统的影响,通过在线辨识使这 种影响逐渐降低以至消除。
自适应控制有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控 制。
自适应控制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结构图
把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比较送入 自适应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