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中和反应-教案-全面
初中中和反应实验教案
初中中和反应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并能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能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4.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 教学难点:(1)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2)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酸和碱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1)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试剂。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准备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
4. 实验结果分析:(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学生讨论如何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及应用。
(2)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
2.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能力。
九年级《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酸碱滴定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如何利用中和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过程:小组成员针对讨论主题展开讨论,记录讨论成果。
4.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碱中和现象,如改良土壤酸碱度、治疗胃酸过多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2.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中和反应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引出课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二)讲授新知
-酸碱滴定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强调重点:强调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4.布置作业:布置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中关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练习题,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酸碱滴定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
-中和反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关注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处理的严谨性。
初中化学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3. 能够应用中和反应相关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分析:
中和反应是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之一,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特点以及原理,并掌握相关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原理及应用;
难点:计算中和反应的平衡系数。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
2. 教具: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3. PPT:课堂教学PPT。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中和反应的概念,并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解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原理(15分钟)
1. 讲解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平衡条件。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反应过程,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四、计算练习(15分钟)
讲解中和反应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加强对中和反应的操作能力。
五、讨论交流(10分钟)
学生就所学知识展开讨论交流,澄清疑惑,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中和反应的学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和反应的理解,拓展相关知识领域。
初中化学教案中和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中和反应
目标:学会识别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并了解反应物之间的反应原理。
一、引入:
让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如铁钉生锈、酸与碱中和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反应物是什么。
二、讲解:
1. 通过实验展示几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并让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
2. 介绍反应物的概念,反应物是引发化学反应的初始物质,根据反应物之间的性质可以预测反应的类型。
三、实验:
1. 实验一:铁与氧发生氧化反应
材料:铁粉、灼烧的镁条、砂纸
步骤:将铁粉和灼烧的镁条放在试管中加热,用砂纸擦试管观察反应过程。
结果:铁粉与氧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铁。
2. 实验二: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
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PH试纸
步骤: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混合,使用PH试纸测试反应后的溶液的酸碱性。
结果: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讨论与总结:
让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原理,总结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其反应物的特点,加深对反应物的理解。
五、作业:
1. 思考并写下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反应物。
2. 根据已学习的化学反应知识,分析如下反应是否是化学反应:冰块融化、木头燃烧、水汽凝结。
六、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如电解反应、置换反应等,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0.2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0.2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1.理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概念;2.掌握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4.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酸碱中和反应。
二、教学重点1.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2.酸碱指示剂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1.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概念–酸与碱的定义;–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酸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化学方程式;–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原理;–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和其颜色变化;–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溶液的酸碱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酸与碱的认知和兴趣,如“你们都吃过柠檬吗?柠檬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引导学生思考,并简要复习酸和碱的定义。
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概念1.酸与碱的定义–酸的定义:能够释放出H+离子的化合物;–碱的定义:能够接受H+离子的化合物。
2.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特点:反应产生盐和水,pH值接近中性,有放热现象。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酸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化学方程式–酸的通式:H+ + 阴离子→ 盐 + H2O;–碱的通式:OH- + 阳离子→ 盐 + H2O。
2.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H+ + OH- → H2O。
酸碱指示剂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原理–作用:用于酸碱溶液的测定和判断;–原理: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在不同酸碱溶液中发生变化,通过观察颜色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和其颜色变化–酚酞:酸性溶液为无色,碱性溶液为粉红色;–甲基橙:酸性溶液为红色,碱性溶液为黄色;–酸性紫:酸性溶液为红色,碱性溶液为蓝色。
3.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溶液的酸碱性–取少量酸碱指示剂滴于待测溶液中;–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如颜色变化为酸性则为酸性溶液,颜色变化为碱性则为碱性溶液,颜色无变化则为中性溶液。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中和反应的定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条件的理解。
2.酸碱指示剂在判断中和反应终点中的应用。
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4.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及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
(二)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
1.中和反应的摩尔比计算,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数据相结合。
2.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将中和反应原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中和反应,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然后,我会对中和反应的定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操作要领以及实际应用进行梳理,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此外,我还会强调中和反应在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应用,如调节土壤酸碱度、治疗胃酸过多等。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化学知识,还能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实用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基本知识后,我会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将接收到一个具体的实验任务,比如使用不同的酸碱指示剂进行中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学生们需要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可能的误差来源,并计算反应的摩尔比。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化学初中教案设计中和反应
化学初中教案设计中和反应
主题:化学反应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了解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反应条件的影响。
教学材料: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等)、试剂(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氯
化钠溶液等)
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并引
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理论学习:讲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等概念。
3.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反应的实验操作,比如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混合,
观察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等反应现象。
4.观察与讨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反应中的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
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习内容。
教学反应范本: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溶液→ 氢氧化铁沉淀 + 氯化钠溶液
注:这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范本,通过该反应,可以观察到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从而
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2. 能运用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实质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滴定管、酸碱指示剂、溶液等。
2.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胃药、清洁剂等,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2. 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
3. 展示实验结果: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结合实验现象,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5.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酸碱中和反应,并解释其原理。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方案,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实验现象观察准确性等。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是否能正确记录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教学效果: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下册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响第1 课时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中和反响,生成盐和水,并理解盐的概念。
2.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初步了解中和反响发生的原理,并能书写中和反响的化学方程式3.了解中和反响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二、力量目标通过活动与探究生疏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中和反响,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比照力量、分析力量。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生疏通过观看、试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可以获得化学学问,体验到化学活动布满探究性和制造性,培育学生勇于创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试验证明中和反响的发生。
教学难点从离子的角度初步了解中和反响发生的原理。
教学过程一、课导入情景导入:呈现腌制的松花蛋图片。
介绍:松花蛋腌制过程中生成了碱,吃起来有涩味,蘸少量醋〔含醋酸〕食用,涩味会消逝。
质疑:涩味消逝是否会由于碱和醋酸发生了化学反响呢?提出假设:碱和酸能发生化学反响二、课教学演示试验: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滴加稀盐酸,观看现象。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学生观看现象,思考、沟通。
引导:是否没有明显现象就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反响?怎样才能有明显的现象证明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已经反响了?学生联想:可以用指示剂紫色石蕊或无色酚酞。
争辩、沟通、设计方案。
方案1:NaOH 溶液〔无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滴加盐酸,震荡→溶液红色渐渐消逝。
方案2:盐酸〔无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无色→滴加NaOH 溶液,震荡→溶液仍无色。
方案3:NaOH 溶液〔无色〕→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变为蓝色→滴加盐酸,震荡→溶液变为紫色。
方案4:盐酸〔无色〕→滴加石蕊溶液→溶液红色→滴加NaOH 溶液,震荡→溶液变为紫色。
评价活动:各小组,从现象是否明显、是否简洁观看的角度,分析评价各个方案。
学生沟通、争辩,最终得出:方案1 为最正确方案。
演示试验: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滴加酚酞溶液→逐滴滴加稀盐酸。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3.能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难点: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化学反应,比如酸和碱的反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看看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习新课(1)讲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盐和水。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当我们把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时,它们会发生反应,氯化钠和水。
(2)分析中和反应的特点反应物是酸和碱。
物是盐和水。
反应是放热的。
(3)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来看看如何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以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化学方程式如下:HCl+NaOH→NaCl+H₂O这里需要注意,化学方程式中的箭头表示反应方向,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物。
同时,我们要保证化学方程式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这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3.实践环节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下面我们来动手实践一下。
(1)实验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将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下来。
(2)实验二:硫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同样地,请同学们将硫酸和氢氧化钡混合,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下来。
(1)中和反应在农业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来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例如,酸性土壤可以通过施用石灰(氢氧化钙)来中和,使其变得适宜植物生长。
(2)中和反应在医疗中的应用中和反应还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例如,胃舒平、胃必治等药物就是利用中和反应来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3)中和反应在环保中的应用中和反应还可以用于处理工业废水。
中和反应教案模板(共11篇)
中和反应教案模板(共11篇)第1篇:中和反应教案中和反应教案一、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如何表示溶液的酸碱度,但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H+和OH-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吗?这些问题既是学生头脑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又是很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同时为下一节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的变化。
2、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了解中和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教学难点:通过反应酸碱中和实验的探究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词,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多媒体投影六、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两种蜂蜇人,采取不同缓解疼痛的方法,引入酸碱反应的话题。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2.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能够判断酸碱中和反应的发生。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
2.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3.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 教学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及观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交流、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之间可能发生的反应。
2.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解释中和反应的含义。
3.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分析中和反应的特点,如水、盐等。
4.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6. 巩固知识: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酸碱中和反应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安排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实验教学:通过安排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 问题驱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酸、碱溶液、指示剂、玻璃棒等实验器材。
2. 课件制作: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相关的图像、图表等。
3. 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初中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初中酸碱中和反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3. 能够运用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问: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反应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水和盐,反应过程中无明显现象。
3. 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结合生成水。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观察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酚酞指示剂的变化,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出几个酸碱中和反应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
2. 让学生运用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点和实质。
2. 提问: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点和实质。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但在拓展环节,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反应的优秀教案范本
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反应的优秀教案范本引言:本篇教案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全面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及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一、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1.1 酸碱的定义和特性1.2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1.3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和条件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2.1 实验目的:观察和验证酸碱中和反应2.2 实验材料:酸、碱、指示剂、试管、移液管、酸瓶、碱瓶等2.3 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酸倒入试管中;(2) 用PH试纸测定酸的酸碱度;(3) 加入适量的碱,记下观察现象;(4) 用PH试纸再次测定溶液的酸碱度;(5) 用酚酞指示剂作为指示剂进行实验;(6) 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表现。
三、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3.1 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烧碱中和盐酸制备食盐的原理;(2) 洗衣粉中含有的碱性物质中和污渍的原理;(3) 胃里酸性消化液与胃舒平(碱性药物)中和的原理。
3.2 酸碱中和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1) 碳酸钠中和硫酸制备碳酸氢钠;(2) 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硫酸制备硫酸钠;(3) 酸洗铁制备氢氧化铁。
四、酸碱中和反应的相关问题探究4.1 酸碱中和反应的速度是否受到温度的影响?4.2 酸碱的浓度对中和反应的速度是否有影响?4.3 酸碱中和反应是否会有放热或吸热现象?4.4 酸碱中和反应是否会产生气体?五、总结与归纳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基本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学生们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希望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进一步深入研究酸碱中和反应在环境保护、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注意:以上教案范本仅为示例,实际编写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教案能够满足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案的排版应整洁美观,语句通顺,确保流畅阅读体验。
初三化学-中和反应-教案-全面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2.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从而认识物质溶液的酸碱度及其意义。
重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难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一、学习要点中和反应【课前预习】1.稀盐酸呈________性,其pH_______7,氢氧化钠溶液呈_________性,其pH_______7。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则溶液的pH将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则溶液的pH将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完成下列表格:3.施用__________可以改良酸性土壤;被蚂蚁、蚊虫叮咬了,昆虫分泌的酸性物质进入肌肉,使肌肉酸痛,涂上________或__________可以止痛、消肿。
4.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_。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和碱反应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了_______________,这样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课堂学习】一.中和反应【活动与探究一】探究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交流与讨论】1.在【实验2】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2.在该反应中加入酚酞试液的作用是什么?3.在【实验2】中当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溶液呈什么性?盐酸为什么逐滴滴入?4.在反应中不断振荡试管的目的是什么?5.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它酸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碱+ 酸→盐+ 水中和反应HCl + NaOH2HCl + Ca(OH)2H2SO4 + 2NaOH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氯化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硝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物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样的化合物我们称为盐。
九年级《酸碱中和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讨一个具体的酸碱中和反应实例。
2.探讨主题:各小组针对所负责的酸碱中和反应,分析其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应用领域。
3.小组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点评:针对各小组的汇报,给予肯定和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将给予学生综合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实践能力、思考拓展等方面的表现。
②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互相交流心得。
③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
(2)实验设计:
①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气球膨胀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强化实验操作指导,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步骤,提高实验成功率。
③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培养科学思维。
2.实践作业中,要求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3.思考与拓展作业中,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预习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前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作业评价:
1.教师将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2.对实践作业和思考与拓展作业,教师将组织课堂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提高作业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本质及其特点。
2.学会正确书写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培养学生实验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本质。
2. 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2. 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实验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滴定管、pH试纸、指示剂(如石蕊、酚酞等)、酸碱溶液等。
2. 课件:酸碱中和反应示意图、实验视频等。
教案内容: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什么是酸?什么是碱?2. 引导学生思考: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反应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1. 实验一:观察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步骤:(1)分别准备若干支试管,标号为1-5。
(2)向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石蕊试液。
(3)逐滴加入不同酸碱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实验现象: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变红,在碱性溶液中变蓝。
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实验步骤:(1)准备两支试管,标号为A、B。
(2)向A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B试管中加入适量盐酸。
(3)将A、B试管混合,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A、B试管混合后,出现中和反应,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3. 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总结: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盐和水的反应。
三、酸碱指示剂的应用1. 讲解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
2. 实验:用酸碱指示剂检测不同酸碱性溶液。
实验步骤:(1)准备若干支试管,标号为1-5。
(2)向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酸碱溶液。
(3)逐滴加入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实验现象:不同酸碱性溶液加入酸碱指示剂后,颜色发生变化。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和碱的定义及其性质;(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3)能够运用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2)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2)酸碱指示剂在酸碱中和反应中的应用;(3)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2)如何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3)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
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讲授法: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引导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
3. 讨论法:分组讨论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酸碱指示剂、试剂(如NaOH、HCl等);2. 课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际应用案例等;3. 教学素材:相关阅读材料、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酸和碱的定义及其性质;(2)提问:酸和碱能否相互反应?反应后什么?2. 探究酸碱中和反应:(1)实验演示:教师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行操作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3. 酸碱指示剂的应用:(1)介绍酸碱指示剂的原理;(2)实验演示:教师用酸碱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3)学生操作:学生自行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
4.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1)举例说明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酸碱中和反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3)分享讨论成果: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道题目:
1.书写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判断下列化学反应是否为酸碱中和反应。
3.给出几个实际应用酸碱中和反应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原理。
-设想: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化学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讨论环保和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入,如土壤酸碱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积极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强调实验作业的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能够遵循实验规程,保障自身安全。
-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个人特长,学会分工合作,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关于土壤酸碱度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短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得很好,而有些地区却长不好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酸碱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酸碱中和反应。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酸碱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此时,我会强调中和反应在酸碱性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中和反应的教案
初中中和反应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3. 实验试剂: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酸碱的概念。
2. 引入中和反应的概念,让学生猜测中和反应的特点。
二、讲解中和反应(15分钟)1. 讲解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 讲解中和反应的特点: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3. 讲解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酸 + 碱→ 盐 + 水。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 进行中和反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验证中和反应的特点。
四、计算中和反应(15分钟)1. 讲解中和反应的计算方法: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2.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进行计算。
3. 引导学生进行计算,解答问题。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给出一些中和反应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2. 引导学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强调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了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中和反应的现象,增强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在计算环节,学生能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中和反应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2.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从而认识物质溶液的酸碱度及其意义。
重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难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一、学习要点中和反应【课前预习】1.稀盐酸呈________性,其pH_______7,氢氧化钠溶液呈_________性,其pH_______7。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则溶液的pH将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则溶液的pH将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完成下列表格:3.施用__________可以改良酸性土壤;被蚂蚁、蚊虫叮咬了,昆虫分泌的酸性物质进入肌肉,使肌肉酸痛,涂上________或__________可以止痛、消肿。
4.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_。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和碱反应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了_______________,这样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课堂学习】一.中和反应【活动与探究一】探究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交流与讨论】1.在【实验2】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2.在该反应中加入酚酞试液的作用是什么?3.在【实验2】中当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溶液呈什么性?盐酸为什么逐滴滴入?4.在反应中不断振荡试管的目的是什么?5.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它酸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碱+ 酸→盐+ 水中和反应HCl + NaOH2HCl + Ca(OH)2H2SO4 + 2NaOH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氯化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硝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物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样的化合物我们称为盐。
2、中和反应是________与_______作用生成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反应注意:反应物只能是酸与碱反应实质:OH-+H+== H2O5、中和和反应的应用:【阅读与思考】阅读下列生活实例,并解释相关问题:(1)解释“向酸性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2)一些工厂排除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可加什么物质最合适?(3)皮蛋味涩(呈碱性),食用时如何除去涩味?(4)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5)某人患胃酸过多症后,医生建议吃含有Al(OH)3的药丸,请用方程式解释其原理。
【典例分析】例题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A.Cu+2AgNO3═2Ag+Cu(NO3)2 B.NaOH+HCl═NaCl+H2OC.NaCl+AgNO3═AgCl↓+NaNO3 D.2HCl+CaCO3═CaCl2+H2O+CO2↑例题2、下列物质能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A.硝酸银B.氧化铜C.熟石灰D.锌例题3、已知甲、乙分别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图中表示向甲中加入乙时溶液pH的变化曲线,请你写出图中所获取的信息:(1)甲是__________;(2)乙是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分析此图,写出一条你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用文字或化学用语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A.CaCO3+2HCl=CaCl2+H2O+CO2↑B.Fe2O3+6HCl=2FeCl3+3H2OC.Zn+H2SO4=ZnSO4+H2↑D.Cu(OH)2+2HCl=CuCl2+2H2O变式2、家用碱面的主要成分是Na2CO3。
其物质类别属于()A.酸B.盐C.碱D.氧化物变式3、下列各组物质中,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发生的是()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B.氢氧化铜(蓝色固体)和稀盐酸C.氧化铁和稀盐酸D.石灰石和稀盐酸变式4、某镇硫酸厂排出的尾气中含有SO2,废水中含有H2SO4 。
请回答:(1)该厂的下列整治措施不妥的是(填序号):A.废气循环利用B.将废气点燃后排放C.废水用碱中和后排放D.改进工艺,减少废气废水的产生(2)用熟石灰处理该厂废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变式5、如右图所示,某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
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她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
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的(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
请填写下表: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1.(1)溶液的酸碱性及pH的关系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pH(2)pH=2和pH=6的溶液哪个酸性强?pH=9和pH=11的溶液哪个碱性强?2.农业上常用水浇灌盐碱地的方法来降低土壤的碱性,右图为土壤的酸碱度(pH)的变化与浇灌用水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说说其中的化学原理,并与你的同伴交流。
思考:向pH=13氢氧化钠溶液的中滴加入盐酸,pH又如何变化。
并模仿上图画出pH随加入试剂变化的关系图。
归纳: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范围为0—14。
①酸性溶液pH<7,pH越小酸性越强②中性溶液pH=7③碱性溶液pH>7,pH越大碱性越强3. 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注意:A:用PH试纸测得的PH值只能为正整数,不能为小数及零。
B:用PH试纸测PH值时,不能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
若先用蒸馏水润湿后再测会影响结果:使酸性溶液的PH值增大;使碱性溶液的PH值减小;中性溶液的PH值不变。
4. 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pH<5.6的雨水为酸雨【阅读与思考】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正常雨水pH值为5.6?某同学测定某雨水的酸性为5.2,则该雨水是否为酸雨?2.参照图10-17,进行选择。
①参照以上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牙膏是中性物质B.草木灰可改良酸性土壤C.食醋能消除被蚊虫叮咬引起的肿痛D.食醋能使无色酚酞变红②胃酸过多的人在空腹时,最好食用这些食品中的()A.柑桔B.苹果C.牛奶D.玉米粥③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不同。
下面是几种植物生长的最佳pH要求范围:茶树5.0~5.5,西瓜 6.0~7.0,大豆 6.5~7.5,甜菜7.0~7.5 。
如果某地区经常降酸雨,则以上农作物中最适宜植的是()A.茶树B.西瓜C.大豆D.甜菜小结:用pH可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通过pH试纸的测定,再和标准比色卡对比,我们就能知道这个溶液的酸碱度。
变式1.(1)向滴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变成色,pH ,逐滴向瓶中滴入盐酸并振荡,至溶液刚刚呈无色,pH ,继续滴入盐酸,pH 。
(2)有一瓶溶液的pH是4.5,取少量该溶液中入试管中,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呈色,如果要使试管中溶液的pH变为6,可以采取加或的方法;若欲使其pH变为9,可以向其中加入。
变式2.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进盛有不同pH(1、4、7、10、13)溶液的小烧杯中,静置30分钟后取出,用纸吸干后观察并实验得如下结果:(1)结合实验结果讨论: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2)已知洗发液的pH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的pH均略小于7。
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
墨水PH7.5-9.0墨水滴PH 4.5-6.5二、应用巩固一、选择题1. 下列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用稀盐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铁锈B. 盐酸使指示剂变色C. 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逐渐变为黑色 D . 浓盐酸在空气里敞口放置瓶口有白雾生成2. 下图为喷墨打印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溶解在打印墨水(pH :7.5~9.0)中的染料,从喷嘴喷到打印纸(pH :4.5~6.5)上,变为不溶于水的固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打印墨水偏酸性 B .打印墨水显中性C .打印纸偏酸性D .打印纸偏碱性 3. 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与空气的成分无关的是( )A.钢铁在空气中生锈B.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C.熟石灰在空气中变质D.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增重 4.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一组是( ) A. H 2、O 2、N 2 B . HCl 、H 2SO 4、NaHSO 4 C. NaOH 、KOH 、NH 3·H 2O D. NaCl 、NaHCO 3、NH 4Cl 5.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固体都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下列气体混有水蒸气时,既可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又可用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的是( )A . O 2B .NH 3C .CO 2D .SO 26. 食醋是醋酸的稀溶液,某同学准备在家中进行验证食醋具有酸的性质的实验,他选择了下列物质,其中能发生反应的是( )A .木炭B .纯碱C .铜丝D .食盐7.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 .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8.小华将一张滤纸在某试剂中浸泡后晾干,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棒在上面写“化学”两字,立刻显红色。
再将其悬挂于铁架台上,并在滤纸的下方(如图)放置一个盛有某溶液的烧杯,过一会儿,发现红色的字消失,则滤纸上的指示剂和烧杯中的溶液分别是()A B C D滤纸上的指示剂酚酞试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烧杯中的溶液浓盐酸浓氨水浓氨水浓盐酸9. 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作为试剂,不能鉴别开来的是()A.浓硫酸和稀硫酸B.稀盐酸和稀硫酸C.KNO3固体和NaOH 固体D.NaCl固体和CaCO3固体10.下列各组物质,若不加指示剂则不能确定是否发生了反应的一组是()A.锌粒和盐酸B.锈铁钉和稀硫酸C.二氧化碳气体和石灰水D.烧碱溶液与稀硫酸11. 如右图,一木块漂浮于X中,向X中缓缓加入(或通入)少量物质Y后最终木块上浮,则X与Y可能是(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序号X Y①水食盐②氢氧化钙溶液二氧化碳③稀硫酸镁粉④硫酸铜溶液铁粉A.②④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12. 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①X+碱→盐+H2O ②X+金属氧化物→盐+ H2OA.CaO B.CO2C.NaOH D.H2SO413. 氯化钙溶液中含有少量盐酸杂质,在没有指示剂又不能增加其他杂质的情况下除去杂质,最好选用()A. 石灰石B. 烧碱C. 碳酸钠D. 熟石灰14.将N2、CO、HCl 三种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OH 溶液、浓硫酸、灼热的CuO,假设每次处理均能完全反应(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