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忏悔录》

合集下载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忏悔录》是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一部自传体哲学作品,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部作品,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奥古斯丁在作品中坦诚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从幼年的不幸、少年的放纵,到成年后的寻求真理、信仰的确立,无不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深刻的忏悔和反省,并对人生、信仰、道德等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奥古斯丁的坦诚与勇气。

他毫无保留地揭示了自己的过错和弱点,让人不禁感叹于他对自己人性的深刻洞察。

正如他所说:“我告诉你,我写这部书,并不是为了给人以荣耀,而是为了给人以警示。

”(《忏悔录》第10章)这种真实面对自己的态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此外,奥古斯丁在作品中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真理的追求,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在经历了种种诱惑和挫折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之路。

这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信仰的坚定执着,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尚的榜样。

正如他所说:“我所追求的,是那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11章)这种对真理的渴望和追求,让他的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阅读《忏悔录》的过程中,我深感奥古斯丁的文字犀利、旁征博引。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寓意,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剖析。

他引用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文学作品、哲学家和诗人的名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底蕴。

第二篇范文《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忏悔录》是古罗马哲学家、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一部自传体哲学作品,它不仅是一部个人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深刻自我分析的尝试。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展现了奥古斯丁如何通过自我忏悔和反思,实现了心灵的重生和自我救赎。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忏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自我治疗方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可以说是最早的自我忏悔记录之一。

读书心得——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启示

读书心得——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启示

读书心得——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启示“忏悔”在文学话语中表示剖析自我生活中不为人知的行为和思想的自传,在宗教学中表示认知到自己的错误并向神悔过、请求宽恕的宗教术语。

对于奥古斯丁而言,在青春时期,他认为自己的灵魂纵情于声色,虽没有过分的去作恶,但是恣意寻欢,在许多后来承认的罪恶之事上纵欲无度,肉体的贪欲以及放纵自我的快感使他在欲望的沼泽中愈陷愈深。

于是希望通过虔诚的忏悔能够引导自己回到神的身边。

奥古斯丁以自身的虔诚为人世间挣扎生存的人们提供了救赎自我的路途——“忏悔”。

一、奥古斯丁是如何对欲望“忏悔”的爱和欲望是奥古斯丁生命藉以展开的根本力量,也构成了我们理解他在《忏悔录》中皈依路途的核心线索,那么奥古斯丁是如何对“欲望”进行忏悔的呢?根据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的分析,人类的欲望有三类:第一类是“情肉的诱惑”,包括爱欲、口腹之欲、悦目的享受;第二类是追求知识和智慧“好奇欲”;第三类则是妄自尊大、喜好名利的虚荣心。

奥古斯丁从基督教道德的原则,批判了人类各种贪欲的危害,但其实自己则在世俗之欲和神圣的信仰之间徘徊不断。

奥古斯丁在迦太基学习修辞术的时候,他的爱欲表现的十分浓烈。

由于自我内心深处对于爱的缺乏,像奥古斯丁这样,人才会极力去获取爱的欲求来换取充实,反而会让本应充盈的生命内核变得贫瘠。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苏格拉底借第俄提玛之口将“爱”理解为“充实”和“缺乏”的混合体,因为“缺乏”所以充满渴望。

在柏拉图看来,人们欲求爱和美的事物是为了让自己幸福。

而奥古斯丁却说:“我得到了爱,神秘额带上了享受的桎梏,高兴地戴上了苦难的枷锁。

”毫无疑问,奥古斯丁沉溺于欲望的爱是无法得到人性的充实的,他真正缺乏的是超越肉欲的不朽之爱。

卷二当中,在回忆起“偷梨事件”时,奥古斯丁坦言,他之所以行偷盗之事,不是因为他匿乏这些物质,而是因为他缺乏廉耻和正义。

他明知这种行为是卑劣无耻的,但依旧渴望体验偷窃带来的快感,他甚至对犯下的罪过津津乐道。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精选5篇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精选5篇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精选5篇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贯穿了一条真理的寻求之路,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

人在生活中总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信仰。

也许有人说,我没有信仰,也活得逍遥自在。

但是你活得充实吗?甚至我们可以绕口地说“没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

一个人在追寻信仰的过程中,是艰难而痛苦的。

尤其当人对自己的信仰有所怀疑时,就会有无穷的烦恼与苦闷,奥古斯丁那漫长的追寻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地说明。

年轻时沉迷于情欲,信奉摩尼教,反对基督;后来从摩尼教中退出,在母亲和朋友的帮助下皈依了基督教。

他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他对自己陷入情欲的泥沼,对那一段放荡生活的反省,让我们认识到了如此虔诚的人。

奥古斯丁的痛苦源于他对暂时的、有限的存在不满足。

在对摩尼教的怀疑中,奥古斯丁得以摆脱摩尼教的物质性形式的神、真理。

他领会到真理、存在的本体不仅是超越空间的,而且也是超越时间的。

超越时空,正是精神的基本特质。

真正的不朽、永恒只能是精神性。

因为时空范畴总是意味着有限、多样、变化,它只用来描述构成整体的部分,描述从无向有,再从有向无的过程。

但对整体却无能为力,而“我”所渴念的是整体无限,所以,它们不能缓解我对有限的存在所感受到的痛苦焦虑。

因此,只有精神才能慰藉心灵。

于是奥古斯丁选择了全能的神――上帝来解脱,在他看来,那些寻求外部欢乐的人容易跌入虚无,沉溺于可见的、瞬间事物。

而上帝是永恒不变的,在上帝之中有着令人忘却一切烦恼的安宁,因为除上帝之外,再无他物,人用不着去寻找其他事物。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批驳过占星术,他认为,当那些星象学者利用星象来伟人占卜时,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那么当他彷徨在花园中,冥冥听到一个声音在喊:“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时,随手拿起《圣经》而翻到的那一页:“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竞争嫉妒,总要拥戴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时,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巧合?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哲学内涵的著作,作者奥古斯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过去,对自己的罪恶和错误进行了彻底的忏悔和悔改。

他坦诚地承认自己曾经沉湎于世俗的享乐和放纵,迷失在物质欲望和肉体的诱惑中,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灵魂的沉沦和堕落。

然而,正是在面对自己的罪恶和错误时,奥古斯丁并没有逃避和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忏悔。

这种坦诚和勇敢令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生中的错误和过失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勇于面对并进行改正和忏悔。

其次,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信仰和上帝的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反思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以及信仰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

他认识到,只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和依靠,才能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摆脱世俗的诱惑和束缚,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对信仰和上帝的探讨,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信仰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识到,人生并非只是追求物质的享乐和满足,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要追求与上帝的关系,要追求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书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这种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总的来说,阅读《奥古斯丁忏悔录》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奥古斯丁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的思考,我对人生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更加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和错误,勇敢地进行忏悔和悔改,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信仰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以及与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读书心得——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爱”之诠释、进路及其意义

读书心得——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爱”之诠释、进路及其意义

读书心得——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爱”之诠释、进路及其意义在经院哲学体系中,奥古斯丁开启了一个重要的传统,即通过向天主的赞美、表罪和信仰,达成一个在“我”当中去寻找和区分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可能。

在奥古斯丁之前宗教所存有的最大问题是其浓厚的犹太特征,由于对道德和法条的强调,容易招致禁欲主义和苦行主义的质疑,而奥古斯丁依靠对基督教知性情感的阐述和诠释,为寻常人的思想情感赋予了新的存在方式,并因此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

《忏悔录》正是奥古斯丁努力的结果,书中具备了奥古斯丁工作的各条线索,其中尤以“爱”的阐释最为突出。

在《忏悔录》中,“爱”不再仅仅指涉人的自然情感,它开始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与上帝沟通的功能。

若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则能在此牵引出奥古斯丁式的爱的逻辑和内涵,从而回应奥古斯丁所企图实现的旨趣。

一、从情欲到爱——生活方式的转换在《忏悔录》中,首先明确提到“爱”是在第四卷,它延续了第三卷的内容,并和第二卷一起,构成了由“情欲”走向“爱”的过程。

奥古斯丁在第三卷谈到:“我来到了迦太基,我周围沸腾着,振响着罪恶恋爱的鼎镬。

”“爱与被爱,如果进一步能享受所爱者的肉体,那为我更是甜蜜了。

我把肉欲的垢秽沾污了友谊的清泉,把肉情的阴霾掩盖了友谊的光辉。

”[1]38这是年轻的奥古斯丁所理解的爱,它首先是建立在情欲之上的纯粹的肉体的爱,离属灵的爱尚有一段距离要走。

奥古斯丁所论证的爱和曾经影响过古希腊世界的柏拉图的论证一样,都是双向的,即爱和被爱,但主动性的爱更具有伦理的价值和意义。

在雅典城邦和希腊生活的世界里,爱是爱人者指向被爱者的生活和实践,去爱就是说要为所爱的对象去做一些事情,我们说一个人爱智慧就意味着他是真真切切地要去从事智慧的活动。

奥古斯丁一直在陈述他对一切物质对象的爱,而所爱对象反馈给他的爱,则甚少提及。

也许他爱上的正是由于“苦闷的热情”和“忘却了理智”之后所建立的爱本身,或者说是贫乏之母所诞下的欠缺美的eros,那么被爱着的奥古斯丁该如何去寻找,这只能在上帝和人的关系中得到解答,只有在这二者之间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的双向关系,即上帝爱世人,世人也爱上帝。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范文导语:《忏悔录》是公元394~400年奥古斯丁写的一本以祈祷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一)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

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以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

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

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

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

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

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

奥古斯丁《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提到《忏悔录》,文学史上奥古斯丁、卢梭、托尔斯泰三家的相对而言比较知名,而我们今天要交流的这本无疑是开山之作,比后两部早了近1300年。

如果说它们没有受到奥古斯丁的影响,恐怕不太现实。

在卷帙浩繁的古罗马美学著作中,我们选择它作为切入点研究同样也昭示了它的重要性。

对于这样一部巨著,我们该怎样去研究它呢,研究它对指导我们实践又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我们先弄清作者是在对谁忏悔。

很显然是天主,由于写作于基督教诞生之后,因而人们已经从古希腊对性格迥异的诸神的景仰上升到对于耶稣的绝对信仰,这为诞生这本著作奠定了情感基调。

这也保证了作者在信仰的支撑下是在虔诚地忏悔有关自己的生平。

再者,我们来看作者忏悔的内容。

从编排的体例看,是按时间来划分的,从最初的15年到32岁时,然后以阐释《创世纪》1章作为终结。

涵盖了有关求知、偷窃、欲望、生死、友情等几乎一个人一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加以反思。

在字里行间里也碰撞起美学和智慧的火花。

最后,阅读一部名著,终其目的还是能够学以致用。

时间关系我们就截取书中几个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小片段来和大家分享:一、学生的苦楚书中写道:“我(作为学生)的不服从,不是因为我选择(除学习以外)更好的,而是由于喜欢游戏,喜欢因打架胜人而自豪,喜听虚构的故事,越听耳朵越痒心越热,逐渐我的眼睛对大人们看的戏剧和竞技表演也发出同样的好奇心了......”——《忏悔录》卷一第十章在这里面,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呢?我们在苦恼自己没法集中精力看书学习的境遇的时候,回头看看才发现原来这是个萦绕了人类历史上千年的问题,圣人、凡人兼而有之。

未曾因为科技发达与否、社会发展阶段如何而有所改变。

二、剧迷书中写道:“虽然没有人想要得到痛苦,但从对他人的同情中真的可以收获快感,所以我们喜欢他人的悲伤,就因为我们如果没有了这些,我们就没有他物可以同情。

”——《忏悔录》卷三第二章初读起来,会感觉作者有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之嫌,但联想到我们现实的生活。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奥古斯丁忏悔录》并不是一部普通的自传体著作,其中深刻地反映了奥古斯丁对自己年轻时荒唐放纵的懊悔和对上帝的归向。

奥古斯丁生活在一个罗马帝国正在衰败,信仰上帝的基督教正在崛起的时期,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更加引人深省。

奥古斯丁年轻时的追求放纵和享乐,看似让他得到了快感和满足,但却并没有给他真正的幸福,相反,他感到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正是这种内心的失落,逐渐引导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

奥古斯丁通过对孔子、柏拉图等哲学家的学习和对基督教的探寻,逐渐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转而开始竭力追求的是与上帝的联系和灵魂的救赎。

在《奥古斯丁忏悔录》中,奥古斯丁详细描写了他的罪恶行为和内心的痛苦。

他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年轻时对于物质享乐的追求以及肉欲的放纵,他意识到这些只是暂时的满足,无法给予他真正的幸福。

相反,这些罪过和迷失只会使他更加远离上帝。

他对这些罪恶行为的忏悔是如此地强烈,以至于他在书中对自己进行了非常真诚的反省和批判。

《奥古斯丁忏悔录》的叙述风格极为生动,奥古斯丁以自己作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他的经历和思考。

这种自述的方式使读者更加贴近奥古斯丁的内心感受,感受到他的悔罪和对上帝的虔诚。

奥古斯丁的文字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他用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也表达了对上帝的无尽的爱和敬畏。

读完《奥古斯丁忏悔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奥古斯丁对于罪恶和悔过的思考,以及他对上帝的虔诚。

奥古斯丁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罪恶虽然可以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虚幻的,不会给予我们真正的幸福。

只有通过忏悔和信仰,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同时,奥古斯丁对信仰的追求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他通过对哲学家和基督教的学习,逐渐找到了他内心的归宿。

他对上帝的无尽的爱和敬畏,使他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信仰和对上帝的虔诚,也给予了奥古斯丁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

通过阅读《奥古斯丁忏悔录》,我对人性的善恶与罪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信仰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忏悔录》_奥古斯丁

《忏悔录》_奥古斯丁

《忏悔录》_奥古斯丁摘录如果有⼈问我,我是明⽩的;如果我想给问我的⼈解释,那么我就不明⽩了。

过去的事物的现在是回忆;现在的事物的现在是视觉;未来的事物的现在是期望。

实际存在的即⾮过去,亦⾮未来,⽽只是现在。

过去和未来都被想象为现在。

明天和将来的⼀切,昨天及过去的⼀切,为你是今天当做,今天已做。

宁肯让泥⼟去遭遇风浪,以后再加以雕塑,也不愿让已经成型的肖像去遭受摧残。

虽然读书是好事,但不情愿做也就不会做好。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样做是被禁⽌的。

骄傲在模仿伟⼤。

⼈与⼈之间的友谊能够把多数⼈的⼼灵结合在⼀起,由于这种可贵的联系,才才显得友谊是温柔甜蜜的。

犯罪的根源——为了追求并担⼼失去次要的美⽽犯罪。

我只是在饱尝⾃⼰的罪恶,享受犯罪的快乐。

哎,真实荒谬的⽣活,死亡的地狱!竟然能够只为犯法⽽犯法。

对不幸的⼈表⽰同情,是爱的⼀种责任,可假如⼀个⼈抱有真正的同情,那么他肯定是宁肯没有怜悯别⼈不幸的机会。

我开始喜欢痛苦的感觉,可并不是喜欢我内⼼深处的痛苦。

我不明⽩“恶”原因是对于“善”的缺乏,更确切的说只是虚⽆。

任何部分如果不能与整体相配合就是缺陷。

罪恶在于困哪本⾝。

⼈们由于刚愎⾃⽤,错误的爱上了⼀部分,却把部分当成了整体。

⾏为的外表和⾏为者的内⼼往往不能表⾥如⼀。

因我们所领受的神圣⽽倾注我们⼼中的爱。

我只是因为⾃⼰的伤⼼⽽痛哭,因为我遭遇不幸,丢掉了我的欢乐。

真是⼀种不懂得怎样⽤⼈道来抚育⼈的疯狂。

死者的失去⽣命,就好像⽣者的死亡⼀样。

⽣长的越迅速,毁灭的也就越迅速。

在这⾥⽣长,在这⾥死亡。

然⽽对于我不乐意的东西,我却喜欢别⼈这样,尽管我也是⼈,⼈真是⼀个⽆底的深渊。

既然在思想中看不到这⼀切,我就以为我也不会看到我的精神。

在德⾏中我倾⼼于内⼼的平和,在罪恶中,我痛狠内⼼的浑浊。

恶并不是实体,我们的理智也不是永恒的⾄善。

愤怒来源于内⼼的冲动,情欲起源于内⼼的情感。

好像⼀⽆所有,却⽆所不有。

炫耀那尘世间的学问,就是再有⼼得,也不过是虚妄。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4篇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4篇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4篇篇一: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课程:人文经典导读课程老师:张源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说到基督教,我们脑海中会出现一群虔诚的基督徒;而谈到基督徒,我们眼前则会浮现他们真诚忏悔的样子;而提到“忏悔”这个词,则不得不说说奥古斯丁与他的《忏悔录》了。

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的《忏悔录》让我们透彻地看到了一个伟大天主教主教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心理一步步成熟变化的过程。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满心的悔恨与真心的认罪之意以及他对上帝满满的顺服和真挚的爱。

他激烈而至诚的话语让我们从心里被他的话语感动。

全书以祷告的形式行文,详尽地叙述了他归信上帝的内心挣扎和历程,尤其是他对自己心路历程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心愿意认罪悔改并跟定上帝的虔诚的基督徒的心,只有那样的基督徒才愿意将自己那些阴暗面进行剖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忏悔录》才成为所有自传的始祖,开创了从心理层面进行文学创作的传统。

让我们从他的《忏悔录》中看看他的思想是怎样变化的吧。

奥古斯丁出生在一个信仰复杂的家庭里,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为人懒散偷安,贪恋世俗,直到临终的时候才在他母亲的耐心感化下信主受洗。

而他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基督徒。

受这样家庭的影响,奥古斯丁的信仰很混乱,他搞不清楚自己该信什么,也找不到精神的寄托。

稍微长大后,他到附近地方上学,后来迦太基专攻修辞学。

离开家人的奥古斯丁像脱了缰的野马,逃学、看剧、撒谎成了家常便饭。

并且他因不喜欢希腊语而拒绝学习它,这虽然阻碍了他了解希腊神学和哲学,但也正是这样使得他的著作具有原创性不依赖别的传统。

另一方面,似乎父亲的放纵情欲及母亲的坚持都遗传到他一个人的身上,使得他在青年时将自己的迷失转移到情欲方面,却不愿改变自己的这种状态。

奥古斯丁《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约有90多种著作,此外还有大量的书札和布道言论。

主要著作有:《论上帝之城》、《三体一体论》、《忏悔录》等。

奥古斯丁不仅是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思想家。

他的教育学说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特别是教会教育,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是中世纪基督教会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仟悔录》(Confessiones),成书的确切年代不详。

根据学者考证,应在395—401年之间。

原文用拉丁文写成,先后有若干种拉丁文版。

最为著名的是法国学者拉布利奥勒(Lab—riolle)参考18种7-11世纪的古抄本和4种印本出版的合校本,巴黎交学出版公司1920年出版。

中译本即根据此合校本译出,译者周士良,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共325页,约21万字。

《忏悔录》基本上是奥古斯丁的自传。

全书共13卷,每卷又包括若干节。

从内容上看,全书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第9卷),记述作者出生到23岁母亲病逝时的生活经历。

第1卷记述初生到15岁的事迹;第2—3卷,记述作者青年时代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第4一5卷,记述赴米兰前的教学生涯;第6一7卷记述其思想的转变过程;第8—9卷记述作者皈依基督教前后及母亲病逝时的思想和活动。

第二部分(第10—13卷),反映作者写作本书时的情形。

第10卷分析著书时的思想情况;第11—13卷诠释《旧约创世纪》第1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最后以对上帝的赞颂结束全书。

《忏悔录》不仅全面回顾了作者大半生的生活和思想历程,系统阐述了作者对哲学、神学等问题的基本见解,而且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主要教育思想。

作为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是以其神学的哲学观念为理论基础的。

他认为,世间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一切及其变化,都出自上帝的安排,世界无论何时何地都由上帝的意志统治着,这是必然的、永恒的规律。

奥古斯丁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奥古斯丁忏悔录》是一部著名的基督教文学作品,由公元4世纪的基督教圣人奥古斯丁所著。

这本书是奥古斯丁对自己一生的思想、信仰和生活进行反思和忏悔的心灵自述,揭示了他追求真理、寻求神的道路以及他对罪恶和悔改的细腻思考。

本文将试着通过概述《奥古斯丁忏悔录》的主要思想和重要部分,来探究奥古斯丁的信仰之旅以及其中的哲学和心理学要素。

奥古斯丁忏悔录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奥古斯丁的一生进行回顾和反思,第二部分是对一些哲学问题和信仰问题进行讨论。

在第一部分中,奥古斯丁回顾了自己早年的放荡生活和追求享乐的心态,同时也讲述了如何逐渐看清这种生活方式的虚假和空洞,并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得到满足。

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和困惑后,奥古斯丁最终找到了信仰之路,成为一名基督徒。

他强调人类对于真理和神的寻求是一种需要和渴望,同时也坦诚地承认人类的脆弱性和错误。

在第二部分中,奥古斯丁探讨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和信仰问题,包括对上帝的存在和本质的思考,对罪恶和自由意志的讨论,对理性和信仰的关系的思考等。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为基础,探索了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精深性。

《奥古斯丁忏悔录》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信仰和意义的探索,罪恶和悔改的思考,以及理性和信仰的关系的思考。

奥古斯丁通过回顾自己的一生和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试图回答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并寻求真理和神的存在。

《奥古斯丁忏悔录》是一本具有深刻思考和心灵抒发的文学作品,它揭示了奥古斯丁在寻求真理的路上的艰辛和迷茫,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神的无限爱和信仰的坚定。

这本书不仅对基督教信仰的发展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人们探索自身内心的意义和价值,寻求生命的真谛都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无论信仰哪种宗教,我们都可以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和思考中找到灵感和启示,实现自我成长和精神富足。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一篇诗意浓厚的长篇祷文,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向上帝倾诉衷曲。

作者在书中所著重的乃是分析自己灵性生活的每一过程,从幼年到少年,又从少年到成年各阶段的发展情况。

在这方面作者很像一个灵魂解剖家,把灵魂放在上帝的祭坛上,作精密而彻底的解剖,只是所解剖的不是别人的灵魂,而是他自己的灵魂。

作者既然相信上帝乃是洞悉人心、明察秋毫的神,在上帝面前说话,还有甚么可隐瞒的?因此,《忏悔录》表现了作者个人最真实的情感和人格,一点隐讳、一点做作都没有。

历代以来均有著名传记文学作品出现,但是要找出一部不替书中人物文过饰非,不为自己扬善隐恶的作品,已经很不容易,至於专门以贬责自己,暴露自己罪行和弱点为内容的传记,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也许是基督教文学作品中仅见的一部。

奥古斯丁的_自画像_作为文学自传的_忏悔录_

奥古斯丁的_自画像_作为文学自传的_忏悔录_

奥古斯丁的“自画像” ———作为文学自传的《忏悔录》耿幼壮内容提要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通常被视为西方文学自传的经典,但它是否是一部严格意义的自传却一直受到质疑。

本文试图以“自画像”这一绘画体裁为线索,从《忏悔录》的结构、内容和语言等方面考察这一作品的文本特征,以重新理解其文学自传性质。

关键词 奥古斯丁 《忏悔录》自画像文学自传 最近,法国哲学家让-卢克・南希对肖像绘画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彩的讨论。

不过,南希给出的第一个例证并不是绘画作品,而是那被视作经典的文学肖像———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①的确,《忏悔录》堪称西方文学传统中自传体裁的经典。

可是,它是否可以算作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自传却一直受到质疑。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讲述了自己33年的生活经历和转向上帝的心路历程,写出了一部既是文学又是神学的伟大著作。

不过,这种在文类上的混杂,并没有妨碍它成为一部自传。

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它所呈现的都是生活中的自我。

不仅如此,作为一部神学著作,它所涉及的问题是:上帝的绝对超验性如何与人在经验世界中的需要、欲望和希望相联系?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同时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人的感觉、情感和思想与文本的语言、叙事和结构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将会看到,这两个问题并非没有联系,并且都涉及到自传这一体裁的性质,而奥古斯丁对它们也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既然如此,为什么《忏悔录》的自传性质又不断受到人们质疑呢?问题同时出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

一方面,作品的叙事缺少足够的生活细节加以支持;另一方面,作品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从《忏悔录》的文本结构看,《忏悔录》全书由13卷构成,却似乎被割裂为两个部分。

从第一卷到第九卷,奥古斯丁记述了自己从出生到皈依基督教和母亲莫尼卡去世为止的33年生活经历。

可是,从第十卷开始,作者却转而去讲述自己在撰写这部著・28・作时所作的哲学和神学思考。

在这部分中,作者没有提到生活中的任何人,也没有叙述所发生的任何事件。

读奥古斯丁《忏悔录》有感 PPT课件

读奥古斯丁《忏悔录》有感 PPT课件
第二部分:
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 卷十至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瞻仰天主六 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读后感悟
自我反省 坚持信仰 禁欲苦行 不吝赞美
自我反省
文章几乎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 都充满着作者沉痛的忏悔,奥古斯 丁认为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是有 罪的。奥古斯丁把这些孩子小时天 真无邪的举动认为这是“婴儿不是 缺乏伤害他人的意愿,而是没有能 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最 为深厚的宗教文化,认为人生来就 是罪恶的,终其一生都要不断的自 我反省,向上帝忏悔,博得上帝的 怜悯与原谅。
被人们淡忘。 更多的现代人——缺乏信仰,金钱至上,损人利己,
见死不救——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曾经的 “雷锋”已成为口号。自己又何尝不是随波逐流的一 分子。
总结
作为一名护士,我们曾向“南丁格尔”宣誓: 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 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履行护士的天 职; 以自己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我所护理的每 一位病人; 我将牢记今天的决心和誓言,接过前辈手中的蜡 烛,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护理事业。
不吝赞美
奥古斯丁毫无保留地对上帝这一永恒的主进行了赞美 主,你是伟大的,你应受一切赞美;你有无上的能力、无限 的智慧。 我歌颂你,天地的主宰,我以我记忆所不及的有生之初和孩 提之年歌颂你。 什么也不能比你的慈爱更有抚慰的力量,比你美丽光明的真 理更有实益地值得爱恋。 你是我最慈爱的父亲,万美之美。 赞美归于你,光荣归于你,慈爱的泉源! ……
不吝赞美
毫不吝啬地赞美别人对自己来说不但毫无损失,而且 可以给他人积极的鼓励作用。 毫不保留地赞美别人,自己也将拥有他人的赞美,同 样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均得到鼓舞。
总结

忏悔录讲的内容

忏悔录讲的内容

忏悔录讲的内容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力量。

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忏悔录讲的内容篇一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

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

下面是本站我给大家整理的忏悔录读书笔记,盼望大家喜爱。

今日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旧感动不已。

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和善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和善忠厚和道德高尚。

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很多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惭愧。

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

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

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

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

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非常佩服,不知他们是怎么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

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

”这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敬重自然。

其实这也示意我们,孩子诞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敬重他,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强迫他转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

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儿园,总是担忧幼儿不听话,淘气,导致平安消失问题,于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淘气,那是由于他们奇怪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全都的压迫会不会转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意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奥古斯丁忏悔录》是一部关于信仰、罪恶和悔改的经典文学作品,作者奥古斯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上帝的信仰,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罪恶和对上帝的忏悔。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世的基督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奥古斯丁忏悔录》,我深受启发,对信仰和悔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奥古斯丁忏悔录》中,奥古斯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他年轻时的放荡生活和对上帝的追求。

他在书中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罪恶和过错,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脆弱的灵魂。

他通过自己的悔改之路,向读者展示了上帝的宽恕和慈爱。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上帝对每个人都是慈爱和宽恕的,只要我们真诚地悔改,上帝就会接纳我们。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内心的反省和悔改,而陷入了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的追求中。

读完《奥古斯丁忏悔录》,我意识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悔改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悔改,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上帝的慈爱。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开始思考自己的罪恶和过错,并且希望能够通过悔改,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慈爱。

同时,读完《奥古斯丁忏悔录》,我也对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奥古斯丁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对上帝的追求和信仰之路,让我深受感动。

在当今社会,信仰往往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附属品,而非内心的真实追求。

通过《奥古斯丁忏悔录》,我意识到了信仰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指引。

只有通过真诚的信仰,我们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奥古斯丁忏悔录》,我对信仰和悔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开始思考内心的平静和上帝的慈爱。

同时也让我对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意识到了信仰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悔改和信仰,我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慈爱。

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奥古斯丁忏悔录》,找到自己的内心平静和信仰之路。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汀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汀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汀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忏悔录读后感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哲学书,书中的一句话,令我激动不已。

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

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

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

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

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

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么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

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

”这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

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

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

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

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

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

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

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

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2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2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2000字读书心得体会作者奥古斯丁在著作《忏悔录》的开头,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2000字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2000字读书心得体会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

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

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

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

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

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

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

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

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如何寻找?既是通过记忆,也是通过期待。

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不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

而且通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

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满了罪性,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古斯丁《忏悔录》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约有90多种著作,此外还有大量的书札和布道言论。

主要著作有:《论上帝之城》、《三体一体论》、《忏悔录》等。

奥古斯丁不仅是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思想家。

他的教育学说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特别是教会教育,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是中世纪基督教会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仟悔录》(Confessiones),成书的确切年代不详。

根据学者考证,应在395—401年之间。

原文用拉丁文写成,先后有若干种拉丁文版。

最为著名的是法国学者拉布利奥勒(Lab—riolle)参考18种7-11世纪的古抄本和4种印本出版的合校本,巴黎交学出版公司1920年出版。

中译本即根据此合校本译出,译者周士良,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共325页,约21万字。

《忏悔录》基本上是奥古斯丁的自传。

全书共13卷,每卷又包括若干节。

从内容上看,全书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第9卷),记述作者出生到23岁母亲病逝时的生活经历。

第1卷记述初生到15岁的事迹;第2—3卷,记述作者青年时代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第4一5卷,记述赴米兰前的教学生涯;第6一7卷记述其思想的转变过程;第8—9卷记述作者皈依基督教前后及母亲病逝时的思想和活动。

第二部分(第10—13卷),反映作者写作本书时的情形。

第10卷分析著书时的思想情况;第11—13卷诠释《旧约创世纪》第1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最后以对上帝的赞颂结束全书。

《忏悔录》不仅全面回顾了作者大半生的生活和思想历程,系统阐述了作者对哲学、神学等问题的基本见解,而且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主要教育思想。

作为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是以其神学的哲学观念为理论基础的。

他认为,世间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一切及其变化,都出自上帝的安排,世界无论何时何地都由上帝的意志统治着,这是必然的、永恒的规律。

因此,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本体。

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或对上帝的认识)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通过上帝所创造的有形的万物,来认识作为至善、至美的上帝的本体。

也就是借助于对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认识,来认识作为万物本源的上帝。

另一种方式是内省,也就是对外来“影象”进行辨别、审思。

这种内在的直觉、意识在本质上就是信仰。

奥古斯丁认为,认识与信仰是相联系的,认识是为了信仰,信仰是为了可以认识。

但相比之下,信仰比认识更为重要,信仰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信仰的手段。

这些思想对奥古斯丁的教育学说,具有直接的影响。

既然对万物的认识可以导向对上帝的认识,那么,世俗知识对于基督徒的信仰不仅不是有害的,反而是有利的。

因此,世俗知识(其中包括被早期基督教会视为异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授不但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奥古斯丁的见解与当时许多基督教神学家的观点完全不同,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信仰高于知识和理性,因此,知识的传授应服从于信仰,并为信仰服务。

在这里,奥古斯丁不仅提出了选择教育和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而且阐明了对教育的基本目的、任务等教育基本问题的见解。

奥古斯丁不仅从神学角度论证其教育思想,而且也从宗教化了的哲学认识论的角度为自己的教育主张寻求理论依据。

他认为,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也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的灵魂。

人的灵魂具有三类功能:知、情、意。

其中知(即认识)是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灵魂的最重要的活动。

人的认识活动有三种形式,它们是感觉、记忆和理性。

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感知万物,以获得事物的影象。

记忆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能力,它的作用在于储存感官所得到的事物的影象。

但是,不论是感觉,还是记忆,都必须听从理性的支配。

感觉所得到的影象,只有通过理性的加工,才能使人们真正认识事物的意义。

记忆所储存的影象,则是作为理性思考的材料而发挥作用。

所以,在人的认识中,理性是高于一切的。

奥古斯丁又认为,人的理性并不是完善的,而是有缺陷和局限的。

仅仅依靠理性,是不能达到认识的最高目标的。

这是因为,人类认识的最高目标就是达到真理,而真理就是上帝。

要达到这个最高目标,只能依靠信仰。

只有通过信仰,在一种神秘的直觉状态中,才能体验到上帝的“启示”,才能获得真理。

与此相联系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知识、真理都是上帝的赋予。

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把知识和真理的“种子”也安放在人的心中。

因此,认识活动的任务不是去认识外界的事物,而是通过认识所获得的概念、语言等,引发对心灵中已有知识和真理的重新认识。

这同时也就是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职能。

奥古斯丁还从神学化的伦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

奥古斯丁接受《圣经》中关于“原罪”的说法,并加以系统的论证。

他指出,上帝在创造人类时,并没有给人造下恶的种子。

但是,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违背上帝的禁令,吃了“智慧果”,因而对上帝犯了罪,并将其罪遗传给他们的后代。

因此,人人都是带着“原罪”降临人世的;也因此,每个人都要受到上帝的惩罚。

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上帝是仁慈的,所以又赋予人类赎罪的权利。

只有通过不断的赎罪,才能得到上帝的赦免和恩赐,才能得救。

为了获得上帝的拯救,人类必须不断地忏悔。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禁欲,克服各种邪恶的欲望。

奥古斯丁认为,人人都愿追求幸福和快乐。

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并不在于各种欲望的满足,而在于信仰上帝。

人对各种具体的、有形的事物的追求、向往,沉溺于感官的快乐,只能导致道德的堕落,从而走向毁灭。

奥古斯丁具体阐述了禁欲的内容和方法。

在禁欲方法上,他尤其强调斋戒和鞭身(即鞭打自己的身体)。

这对中世纪教育影响很大。

正是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奥古斯丁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对于教育问题的基本主张。

根据他的观点,教育的基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对上帝充满信仰、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于培养教会的优秀教士。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道德教育应居于首位。

通过严格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圣经?马太福音》所列的的“真福八端”,即虚心、哀痛、温柔、饥渴慕义、怜恤、清心、和睦、为义。

此外,学生还应当具备宽容、谦虚、热爱真理、正义、爱人、严谨、服从等品质。

但是,道德教育并不是其目的本身。

通过道德教育,是为了使人能够用理智节制欲望,使情感服从理性,专注心灵的修养。

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育,有助于造成一种为善的倾向。

奥古斯丁认为,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因而可以在善和恶中间作出选择,既可以为善,成为善人,也可以为恶,成为罪人。

道德教育,以至全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养成一种为善的倾向,使人趋善避恶。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对上帝的信仰,才能得到上帝所赋予的神性,从而获得拯救。

因此,奥古斯丁的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目标,在其根本上是宗教化了的。

奥古斯丁对知识教育也作了系统的论述。

虽然他认为认识知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上帝,并认为信仰高于认识,但比当时那些绝对排斥知识、认为知识与信仰绝对对立的基督教会人士更为明智的是,他强调世俗知识与基督教信仰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知识与信仰并不是绝对矛盾的。

经过精心的选择与安排,世俗知识将有助于信仰的培养。

在世俗知识中,奥古斯丁更为注重的是古希腊、罗马学校的“自由学科”。

认为通过学习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音乐、数学、天文等学科,既可以使学习者进行比较、判断,学习到其中所包含的真理和“正确的论点”,更主要的是,有助于认识永恒的存在,认识上帝的至真、至善、至美。

在各门自由学科中,奥古斯丁尤为强调的是学习修辞。

他认为,掌握修辞与雄辩的艺术,有助于人们去宣传基督教的信仰,去驳斥各种异端邪说,去说服对基督教心存疑虑的人们,从而有助于基督教徒更好地坚持真理。

在知识教育的内容中,奥古斯丁最为重视的是《圣经》。

他认为,《圣经》是上帝的语言,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因此,学习《圣经》是最为重要的。

由于《圣经》是最高的权威,因而,在学习《圣经》时,必须绝对服从《圣经》的教诲,即使其中有难解之处,也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怀疑和独立的判断。

只能绝对地、无条件地接受。

为了学习《圣经》,语言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拉丁语的学习,更是非常重要。

在语言教学的方法上,奥古斯丁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

他主张,语言学习应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使学习变得愉快和自由。

他特别强调,语言(尤其是外国语)的学习,应当与日常生活相联系,避免教学的枯燥乏味。

作为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在教学内容上的进步立场是极为有限的。

他反对不加限制地学习一切世俗知识,尤其反对那些他认为有悖于基督教教义和道德、不利于信仰的知识内容。

这其中,他首先反对的是学习自然学科。

他认为,人类对自然界奥秘的探究,不仅毫无用处,而且会使人养成骄傲、浮夸等不良品质,这些品质与基督教所主张的谦卑等品质,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会导致对上帝的不敬。

其次,奥古斯丁反对学习史诗和戏剧作品(尤其是悲剧和喜剧作品)。

他认为如《荷马史诗》、罗马作家维吉尔的《埃涅依斯》等史诗,都是荒诞不经和虚浮的,阅读这些作品应当受到上帝的惩罚。

因此,他坚决反对把这些作品当作学校的教材。

认为让儿童学习这些作品,无疑是把他们“投入到地狱的河流”。

奥古斯丁虽然主张把音乐作为教学的内容,但同时又认为应有所节制。

这是因为,再好的音乐,也仍然是感性的东西,不应超越理性。

即使是那些配上神圣歌词的曲调,虽然能燃起对上帝忠诚的火焰,但由此产生的快感,也应节制,不应为之神魂颠倒。

为了更好地以基督教原理选择、编制学校教育内容,奥古斯丁积极主张重新编写各科教科书,并身体力行,亲自编写了逻辑学、修辞学、音乐、几何、算术和哲学等科的入门教材。

在晚年著作《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进一步充实了在《忏悔录》中提出的见解。

根据《圣经》中“上帝之城”的概念,奥古斯丁推导出一套神学历史观。

他认为,自从人类始祖吃了禁果,犯了“原罪”起,就形成了以上帝为善一方的“上帝之城”,和以人类为恶一方的“世人之城”,前者指天国,又指基督教会,它追求善,以永生为目的。

后者指人间,又指世俗国家,它迷恋现世享乐,是罪恶的渊薮。

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是对立的,但并非完全敌对。

教徒在世俗事务上应服从国家,国家亦应帮助和保护教会。

但是,基督教会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它高于世俗政权,国家应服从教会。

奧古斯丁的神学历史观为中世纪教会神权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基督教会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提供了依据。

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欧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

从消极方面来看,中世纪学校所盛行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体罚,机械训练,以及对古希腊、罗马学术的敌视态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

中世纪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教育成为教会的工具、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手段,都与奥古斯丁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