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
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
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1望神①得神:健康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
→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
→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回光返照)傻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3望面色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
无阴虚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黄胖:脾虚湿盛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寒痛淤惊+气滞)青紫:血瘀青黄、苍黄:肝郁脾虚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
(寒痛淤虚+水饮)面黑暗淡: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黧黑:淤4望形态形体胖瘦:形体肥胖,食欲旺盛:形气有余;形体胖瘦,食少:形胜气虚;形瘦食多:中焦有火;形瘦食少:中气虚弱;大肉尽脱:脏腑精气衰竭,属病危。
姿态异常:喜仰,但坐不得卧:心衰,肺气肿。
(了解)异常动作:颤动者:外感:动风预兆;内伤:虚风内动;抽搐、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见于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容进展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容,重点复习,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尤为常考察的容。
1.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响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
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安康的表现。
2.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缓慢等。
提示正气缺乏,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荣,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等。
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
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
考频率尤为高。
1.青色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
〔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
2.赤色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炽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阳气虚衰,阴寒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3.黄色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缺乏者。
〔2〕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中医科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医科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基本知识1. 中医基础理论。
1.1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病,是指在病因的影响下,人体内正气邪气发生争斗,从而使阴阳失调,并表现出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变化过程.同一个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证和若干不同的症状,所以,清代徐灵胎说: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四诊 是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检查病人的身体,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确定病情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各有特色,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诊断出真实的病情病因。
(1)望诊:是指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形、色、质量等的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与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只要仔细观察人体的外表,看可以推断出内部的病变。具体地说,望诊又可分望神、望形态、望皮肤、望头颈、望五官、望舌象、望脉络、望排泄物、望分泌物等
(2)闻诊:是指通过听觉观察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喷嚏等声音变化和嗅闻病人身上发出的气味以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来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问诊又可分为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朋友,来了解其平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具体症状以及以往的病史等,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表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同时出现发热\恶寒症状,且内部脏腑无明显的证候,通常会出现头痛\身痛\鼻塞\喷嚏等症状,多为浮脉,而舌象表现较少.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及病案等内容。
本部分考试内容主要为诊法和辨证。
第一单元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一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
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是了解、分析和认识疾病的重要线索。
要点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
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属虚证,或为虚实夹杂证。
2.病变过程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
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3.诊治经过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做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是指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通过问现在症状可了解到唯有病人自我能感觉到的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要点四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史,主要包括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1.既往健康状况病人平素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分析判断现发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感寒湿之邪,多为寒证,或寒湿病证。
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
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
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主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临床应用、各种病证的诊断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具体的介绍: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
1.中医诊断学的定义和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临床应用
1.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2.中医诊断学在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的应用。
三、病证的诊断
1.气机失调证型的诊断;
2.气滞血瘀证型的诊断;
3.阳虚证型的诊断;
4.阴虚证型的诊断;
5.湿热证型的诊断;
6.风寒证型的诊断;
7.寒湿证型的诊断;
8.气虚证型的诊断;
9.血虚证型的诊断。
四、辨证论治
1.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针对不同病证的具体辨证论治方法;
3.中医常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以上就是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的主要内容,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诊断学部分知识兼试题
《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第四章闻诊【学习目的要求】1. 掌握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
2. 熟悉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3. 了解正常声音的特点,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
4. 赏析古今医家运用闻诊辨证的临床思路与方法。
5. 了解闻诊的现代研究进展。
【本章内容提要】特点——发声自然,声调和谐,柔和圆润,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正常声音意义——脏腑功能正常,宗气充沛声音特点——高亢洪亮有力,连续多为阳证、实证、热证病变声音低微细弱无力, 懒言多为阴证、虚证、寒证意义——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谵语要点——察语言表达和应答能力及吐字的清晰度郑声独语语言狂言言謇一般规律——沉默寡言多为虚证、寒证烦躁多言多为实证、热证听声音喘、哮要点——气息的强弱粗细呼吸短气、少气一般规律——疾出疾入,多为热证、实证呼吸气微,徐出徐入,多为寒证、虚证概念——肺气上逆向上冲击喉间而发出的一种“咳—咳”声音咳嗽一般规律——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微,多属虚证意义——辨病因病机呕吐——饮食物、痰涎等从胃中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胃肠异常声音呃逆胃气上逆——咽喉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的症状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肠鸣——气体或液体通过肠道而产生的一种气过水声或沸泡音病体气味——病体散发的各种异常气味,包括口气、汗气、痰、涕之气、二便之气、经带恶露之气、呕吐物之气嗅气味病室气味——嗅病室气味,可作为推断病情及诊断特殊疾病的参考。
如病室有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病室有烂苹果气味为消渴病晚期【重难疑点解析】重点解析1. 音哑与失音的各自特点及临床意义语声嘶哑者为音哑;语而无声者为失音。
若因外感风寒或风热,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多属实证,即“金实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多因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即“金破不鸣”。
故《景岳全书·杂病谟》说:“音哑之病,当知虚实。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声诊的主要知识要点
《中医诊断学》声诊的主要知识要点中医诊断学声诊的主要知识要点
声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声音在中医中被视为体内病理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声音的变化可以推断出人体的病理状态和疾病类型。
以下是声诊的主要知识要点:
1. 声音的特征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质、音量、音调和音色等方面。
通过仔细观察和听取患者说话或咳嗽等动作时的声音特点,可以判断出一些疾病的可能存在。
2. 异常声音的含义
不同种类的异常声音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疾病类型。
例如,咳嗽时出现嗽音可能与肺部疾病有关;说话时声音嘶哑可能与喉咙问题相关。
了解这些异常声音的含义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3. 声音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认为不同声音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器官。
例如,嗓音低沉可能与肺功能衰退有关;发音清晰而柔和可能意味着脾胃功能良好。
通过观察声音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相应脏腑器官的病理变化。
4. 声音与疾病的诊断
声音变化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疾病的线索。
例如,听到患者说话时出现气促声、喘息声等可能预示着患者有心脏或肺部方面的问题。
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声音特征以及其他体征来确定最终的诊断结果。
声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虽然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观察力,但掌握其基本知识和技巧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症,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要领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要领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和辨证论治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要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医诊断学要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四诊合参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原则是四诊合参。
四诊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合参是指将四诊收集的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1. 观察: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眼底、肌肉等,通过面色的红、白、黄、黑等变化,舌苔的颜色、质地和形态等细节,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气血、阴阳等方面的情况。
2. 问诊: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疾病的发病过程、症状、病史、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以及卫气营血等内脏的运行情况。
3.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体的形状、颜色变化等,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因。
4. 切诊: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和气血运行情况,进而了解疾病的病机。
不同的诊断方法之间相互补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立正确的诊断。
二、辨证求因中医诊断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辨证求因。
辨证求因是指通过辨别病情中的证候,进而寻找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判断其属于何种证候类型,如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通过辩证分析,可以了解患者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平衡状态,从而找出病因。
求因是指通过辨证所得出的疾病本质和病因,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如饮食不节、环境因素、情志不畅等。
通过查找病因,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机辨证病机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通过辨证所得到的病情状况,结合临床实践和经验理论,进一步判定疾病的发展趋势、内外关系和病程变化等。
在辨证过程中,中医医师需要综合分析病情的临床表现、脉象、舌象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变的轻重,以及疾病的走向。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绪论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二)八纲(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望诊注意事项:(1)光线(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3)有步骤、有重点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姿态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得神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假神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2、神志异常癫--抑郁型(湿痰蒙闭)狂--兴奋型(痰火扰心)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望神的注意事项•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2、做到神形合参•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1脱证:应固气,独参汤主之。
气能生血( 《中基》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2黄疸三黄:巩膜(白眼仁)、皮肤、小便中年以上人的脂肪沉着与黄疸的鉴别:脂肪沉淀在局部,而黄疸的黄则分布均匀3胖人多痰,瘦人多火4药方:大枣半斤,枸杞2斤,川红花50g ,冰糖半斤,酒10斤(纯高粱白酒60° -- 62 °)药 用价值:治未病,促进血液循环,防高血压、脑瘀血。
四闭:气血阴阳 7五脱:寒热痰淤气8风(行痹)寒(痛痹)湿(着痹)三气(风寒湿)热痹9治脱发、发折、头发干燥、干枯、头皮屑的药方:生大黄40g ,紫草50g ,侧柏叶30g ,首乌40g ,炮甲珠20g ,黑芝麻油2斤将上诉药物混合,于黑芝麻油中3个月用法:以植物洗发水净头,涂上泡制好的黑芝麻油,揉搓5—10分钟,再洗净10小儿风水:小儿受风寒面部水肿风水宣肺(肺有宣发肃降的功能),此法称之为提壶揭盖11面瘫:风邪中络,导致面神经麻痹,时间窗在一周之内,以针灸治疗,效果甚好 13红眼病:红眼病即充血性结膜炎,由病毒所引起,慎用抗生素治疗方法:将菊花,金银花放入水中,加热至有水蒸气,用水蒸气熏眼睛,熏时要使眼睛做上下左右的旋转运 动每天2 — 3次此法还可用于眼袋,黑眼圈,眼睛干涩的治疗。
14针眼(中)麦粒肿(西):常见于少年,青年,眼睑下拉内面有黄白点,化脓所致(内)由 于毛囊化脓性炎症,按之发硬,患者疼痛,肿胀,不及时治疗可形成疤痕(外)五味消毒饮主之 注意:头面部、危险三角区出现青春痘,针眼,切勿挤压,由于头面部 静脉无静脉瓣,细菌可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内。
15治疗流鼻血:法一:用冷水拍后颈窝法二:用湿毛巾夹于腋下,与流鼻血的鼻子同侧17 口唇糜烂,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多属胃热,清胃散主之上火(中)牙龈炎、牙周炎(西)牙龈肿痛,牙疼,牙龈出血(牙宣)如是实火, 一般为青壮年,清胃散主之;虚火,一般为老年人,玉女煎主之18鹅口疮是由白色链球菌引起,属于真菌感染;常年使用抗生素会使菌群失调,引起真菌感染,可导致腹泻口干瘰疬:颈部淋巴结肿大全身七处淋巴结分布:腘窝、(腋窝)、(锁骨上窝)、(腹股沟)、耳后、枕后、颌下加()的出现肿大属于危险症状21风寒所致项强,项背强几几-----《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住之22癥:腹腔内痞块,一般以隐见腹内,按之形证可验,坚硬不移,并有定处者为癥瘕:聚散无常,推之游移不定,痛无定处者为瘕积: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有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23腰部拘急:1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2腰肌劳损:按之腰大肌发硬并伴有疼痛3肾结石: 见于腰部胀,并不是很痛4输尿管结石:绝大多数来源于肾脏,由于尿盐晶体较易随尿液排入膀胱,故原发性输尿管结石极少见,包括肾结石或体外震波后结石碎块降落所致,剧痛(此之谓:肾绞痛),可致休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txt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
︶﹋丶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一、什么是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用整体的观点和编制的方法,来对病证进行分辨、识别,并由此确定病情及相应的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不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指导医生进行临床治疗和起点。
在内容上,中医诊断学不仅包括传统的望、闻、切、诊四种诊法,还包括中医诊断理论及辩证论治方法。
在中医诊断学中,有三个基本原则,是在诊断一切疾病时都应该倍加注意的,他们是:整体观点、审证求因和四诊合参1、整体观点又称“整体审查”或“审查内外”。
是指在诊断疾病时,应当将人体看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还应当考虑人体与外界的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
整体观点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应临床治疗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内的脏腑、经络、皮肉、脉、筋骨是彼此相关联的。
其中,脏腑是整个人体的中心,而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内连脏腑,外接筋骨,是连结人体内外的桥梁。
因此,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器官发生病变,就可能会影响整个身体出现问题;而全身发生的某种疾病,也可能突出表现在某个局部或特定器官。
人体内部的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可能会引起人体外部发生改变;人体的外部出现疾病,也可能灰引发内部脏腑出现问题。
身体上的疾病,有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问题,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会影响身体出现某些病变。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要从全局和整体来对病证进行把握,才能对病证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2)人体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因此,人们所处的外界环境也会对人体发生影响,从而与人体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当人体能适应环境后,就会与环境之间构成一种平衡关系,而一旦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人体→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并与之相适应,就会发生病变。
比如,当天气变冷时,如果不注意添加衣物,就容易引发感冒;而去不同的地方,则容易患上水土不服........这些,都是环境变化后,对人体发生的影响。
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决不能忽视环境因素的影响,要将人和环境看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诊断。
2、审证求因是指在诊断时,应当根据具体的证候来作具体的分析,从而探求出疾病的真正原因,使治疗能够准确对症下药。
审证求因是中医诊断时又一大基本原则,它同整体观点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寻求到真正的病因。
人体在生病的时候,往往会先出现一些症状,而分析这些症状,一般就能够寻找到病因的真正原因。
譬如,当出现头痛、咳嗽、鼻塞等症状时,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感冒。
因此,症状是一个重要的辩证依据。
但是,辩证论治中的证,指的不仅仅是人体表面上的症状,还包括审查内外和四诊结合后得到的一切可能致病的原因。
而审症求因中的因,指的是中医理论中所说的七情、六淫、饮食劳倦及其他的一些致病原因,所以,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审查病证,并结合内外审查,全面的了解病情,才能确切的诊断真实的病因,从而有效地治愈疾病3、四诊合参四诊,指的是望、闻、闻、切四种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则是指治疗时,应当将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起来,才能判断出真正的病因。
这是因为疾病的具体情况往往是十分复杂多变的,而患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既会有真的,也可能灰出现假象。
如果医生在诊病时,仅仅依靠一种诊断方法,就很容易会导致判断失误或无法判断出真正病因,从而影响治疗的结果。
所以,医生在诊断疾病时,一定要将四诊结合起来,全面、详细地考察病情,才能寻找到真正的病因,从而使治疗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四诊是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检查病人的身体,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确定病情的一种方法。
在具体的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各有特色,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诊断出真实的病情病因。
(1)望诊:是指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形、色、质量等的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与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只要仔细观察人体的外表,看可以推断出内部的病变。
具体地说,望诊又可分望神、望形态、望皮肤、望头颈、望五官、望舌象、望脉络、望排泄物、望分泌物等(2)闻诊:是指通过听觉观察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喷嚏等声音变化和嗅闻病人身上发出的气味以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来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问诊又可分为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朋友,来了解其平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具体症状以及以往的病史等,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4)切诊:是指通过用手触摸、按切病人的脉搏、皮肤、四肢、胸腹以及身体其他部位,来了解具体病情,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诊又可分为脉诊和按诊。
脉诊,是指通过按切脉搏来诊察病情。
按诊,是通过触摸,按压皮肤、四肢、胸腹及其他部位,来确定病情2、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对于各种疾病情况,都可以用八纲来归纳和区分。
所以,八纲是各种辩证的总纲和基础,同时,他也指明了总的治疗方向。
在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彼此之间不是互相分割的,他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详细的了解病情,正确预测疾病。
(1)表里:广义的表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五脏六腑与身体躯壳就是表;但胀与腑相对而言,胀是里,而腑是表。
而从狭义上来说的表里,则指身体的皮毛、肌肤、、经络等发生病变,就属于表;五脏六腑、骨髓等发生病变,就属于里。
通过表里,可以判断疾病的位置是发生在体内还是体表;病情的程度是深还是浅。
而只是了解了病位和病势之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2)寒热;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协调的整体,而一旦阴阳发生偏盛或偏衰,都会引起相应的症状:人体阴盛或阳衰,就会表现为寒证;人体内阳盛或阴衰,就会表现为热证.因此,通过寒热两证,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但是,在判断寒热时,需要注意的是,应当根据四诊结合和整体审查后得出的综合症状,来进行判断.(3)虚实:根据正气\邪气的盛衰,可以将病证分为虚证和实证.虚证,是指人体由于正气不足而表现出的各种病证;实证,是指人体由于感受外邪或体内淤积了一些病理产物而出现的各种病证.通过虚实两证,可以辨别人体内正邪盛衰的情况,从而相应的加以治疗.(4)阴阳:阴证,是指一切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阳证,是指一切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通过阴阳,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别.对应一切疾病,都可以根据其证候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病理性质,划分为阴阳两证.阴阳二纲是八纲之中的总纲,对于其他六纲有概括和统领的作用,所以,有有人将阴阳二纲单独放在其余六纲之上,将八纲称为二纲六要.可见其在疾病辩证和诊断中的重要作用.3\辩证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病情进行整体审查,并将通过四诊得到的病情资料,用八纲来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再进一步对病情的本质作综合的分析,并判断其证候及相应的疾病,从而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的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要了解辩证的含义,首先应当弄清"症"\证"\"病"的概念症,是指医生通过四诊,八纲,辩证结合病人自身感受的病情,所得到的综合结果,他由一组相关的症状构成,能够反映疾病发生和变化过程的病理本质,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出发病原因,发病位置,疾病性质以及严重程度.病,是指在病因的影响下,人体内正气邪气发生争斗,从而使阴阳失调,并表现出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变化过程.同一个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证和若干不同的症状,所以,清代徐灵胎说: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因此,在治疗时,必须通过辩证,才能对病情作出判断和诊治.在辩证的具体方法上,中医在从古到今的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创造了病因辩证\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经络辩证和三焦辩证等辩证方法.三八纲辩证及内容八纲辩证,是指通过四诊了解到病人的具体情况后,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确定疾病的阴阳属性\病变位置的深浅\疾病性质的寒热以及正气邪气的强弱等情况.并将其相应地归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之中.八纲辩证是中医各种辩证的总纲,是辩证治疗的核心理论.它可以用来分析各种疾病的一些共同特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辩证,因此,也是各科辩证的基础.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十分复杂而多变的,各种病证往往夹杂在一起,交相出现: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互相转化.所以,在八纲辩证中,八纲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开分割的有机整体,在使用期进行辩证时,决不能把各种证候截然分开,而应将它们结合起来;全面的探究疾病的真相具体的来说,八纲辩证可以分为表里辩证\寒热辩证\虚实辩证\阴阳辩证等.1 表里辩证这里说说的表和里,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般说说的表里,表指的是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等,而里指的是人体的骨髓和五脏六腑.但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是表,而筋骨就是里;而是人体躯壳与五脏六腑相对而言,人体躯壳就是表,五脏六腑就是里;当五脏六腑与人体经络相对而言的时候,人体经络就是表,五脏六腑就是里;当五脏与六腑相对而言,六腑就是表,五脏就是里.通过表里辩证,可以辨别发病位置的内外\深浅,以及病势程度的加重或减轻.具体的来说,本类证候又可分为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1)表证:是指由于外界的六淫邪气通过皮毛\口鼻等渠道入侵人体,从而引发身体出现的较为轻浅的证候.表证具有发病急促\病程较短的特点,一般多久于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2)里证:是指由于人体内的脏腑\气血\骨髓发生病变,而使身体产生的证候.里证具有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常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的特点.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原因①外邪直接入侵人体的五脏六腑;②外邪入侵人体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侵入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③由于饮食劳倦,情志内伤等原因,使五脏六腑受到直接的损伤.(3)半表半里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从体表向内传播,但还没有进入脏腑\气血\骨髓等内部;或是里邪向外传播,但还没有达到体表,从而使正气和邪气在人体表里之间搏斗,从而引发人体出现一系列证候.半表半里具有发病急促,病程较长的特点,一般是由于邪犯少阳而引发.对于表征,里证,半表半里,可以从病程\寒热症状,内脏证候,脉象,舌象等变化,来进行辨别.表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同时出现发热\恶寒症状,且内部脏腑无明显的证候,通常会出现头痛\身痛\鼻塞\喷嚏等症状,多为浮脉,而舌象表现较少.里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出现发热但不恶寒或恶寒不发热症状,且内部脏腑会出现呕吐\咳喘\心慌\腹泻\腹痛等明显症状,一般.一般为沉脉或其他脉象,舌象变化较多半表半里的病程较长,发病时身体明显出现寒热往来症状,且内部脏腑会出现胸胁胀满等明显症状,一般为弦脉,舌象变化较多2 寒热辩证这里所说的寒和热,并不是恶寒和发热等疾病的表面现象,而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寒证是身体阴盛或阳虚的表现;热证是身体阳盛阴虚的表现.寒热两证不仅在八纲中起着辨别疾病性质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治疗上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应寒证,应使用热剂治疗;对应热证,应使用寒剂治疗.如果在治疗时不注意辨别寒热,就有可能会导致治疗错误而引发不良后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寒热辩证时,必须结合四诊,对疾病作综合\全面而仔细的判断后,方作出最后的诊断.具体来说,本类证候又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两证.(1)寒证:是指的是由于身体感受到外界的阴寒邪气,或饮食生冷,使体内阴寒过多;或是因为久病内伤,耗伤了体内的阳气,而表现出的证候.寒证又可分为表寒\里寒\虚寒\实寒几类.寒证一般为面色发白,全身恶寒喜热,倦卧厌动,手足发冷,口发淡但不感到口渴,小便请长,大便不形成痰涕唾沫等都清稀色白,舌淡\苔白且润滑,脉象为迟脉或紧脉等(2)热证:是指由于身体感受外界的火热之邪,或是寒邪化热侵入体内,而使体内阳热亢盛;或是因为七情过于激烈而郁积生热;或是由于饮食不调,而积蓄生热;或是久病后或房室过劳后损伤阴精,使阴虚阳盛,而使人体表现出的证候.同寒证一样,热证又可分为表热\里热\虚热\实热几类.热证一般表现为面色及双眼发红,全身发热喜冷,烦躁不安,口渴且喜喝冷饮,小便短且赤,大便发干且秘结,痰\涕发黄且粘稠,出现呕血\鼻血等症状,舌红\苔发黄且干燥,脉象为数脉.3 虚实辩证虚实两纲,在八纲中用来辨别正邪的盛衰情况的.通过虚实辩证,就可以分析出病变过程中,人体内正气强弱情况和邪气的盛衰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对于虚证,应当用补药滋补身体来加以治疗;而对于实证,应当用功药直接作用加以治疗.具体来说,本类证候可以为虚证和实证.(1)虚证:是指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是由于疾病损耗,而表现出的证候.其中,引发虚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后天失调,比如,饮食失调,思虑过多,悲伤过度,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大吐大泄,全身大汗,出现失精等,都可能会引发虚证.根据人体正气的不局,虚证可又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精亏,津虚以及脏腑虚损等.其中,最常见的阴虚和阴虚.在症状上,各类虚证都有不同的表现.以阴虚和阳虚为例,二者的症状就极为不同阴虚证一般病程较长且病势缓慢,症状上表现为身形消瘦,面部发红发热,盗汗,咽口发干,手口和手足都感到烦热,小便短且黄,大便发干结秘结,舌发红且少津少苔,脉象为细数.阳虚证一般多发于久病不愈,身体较弱者,病势通常比较缓慢,在症状上表现为常常怕冷,面色发白,手足发凉,口发淡且不渴或是虽口渴但喜饮热饮,自汗,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舌淡且胖,舌苔白滑,脉象为沉迟或细数无力,有时还会出现全身乏力,精神疲倦,呼吸气短气虚证候.(2)实证:是指由于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疫疠\虫毒等入侵人体,或是由于内脏功能失调,发生病变,从而使痰\饮\瘀血\水\湿\宿食等病理产物停留蓄积在体内,而形成的各种证候.在症状上,实证表现为为发热恶热,面红耳赤,胸闷烦躁,谵语,咳喘有力,痰鸣喉中,腹部胀痛且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里急后重,舌发红发赤,舌苔厚腻,脉象实或弦滑有力4 阴阳辩证阴阳二纲在八纲中位于总纲的地位,是辩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对其他各纲有统领作用.对于一切疾病,都可以将其的最基本划分到阴或阳的范围中,因此,阴阳辩证可以用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临床的证候,对于临床治疗非常的重要具体来说,阴阳辩证主要有阴虚证,阳虚证,阳盛证,阴盛证,亡阳阴证,亡阳证等.在症状上,每一证候的表现都有所不同,以阴虚证和阳虚证为例,二者的症状就极不相同(1)阴虚证:是指由于过服温燥食品,或因热病后期或杂病伤阴,或因房劳或情志损伤,使体内的精血\津液等阴液减少,所表现出的虚热证候.阴虚证的病程通常较长,且病势比较缓慢,在症状上,表现为颧红,口咽干燥,心前区及手足心都感到烦热,盗汗,身形消瘦,小便短而黄,大便干燥秘结,舌发红且少津少苔,明显细数.(2)阳虚证:是指由于过食清凉苦寒食品,或寒邪入侵,或久病不愈,或年老肾亏,而引起的体内阳气减少,所表现出的虚寒证候.阳虚证最常见于久病不愈,身体虚弱者,其病势比较缓慢.在症状上,有全身怕冷,手足发凉,面色发白,口不渴或口渴喜喝热饮,无汗或自汗,尿少水肿或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形,舌淡而胖,舌苔发白且润滑,脉象细数无力或沉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