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

《黄帝内经》: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这里提到了天之阴阳与地之五行,那么这些五行阴阳如何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及经络对应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xx: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我们用这个图的上下左右中与人体进行对应:

下方的水对应五脏之中的肾上方的火对应五脏之中的心左方的木对应五脏之中的肝右方的金对应五脏之中的肺中央的土对应五脏之中的脾这是地之阴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

那么寒暑燥湿风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人体出了与地之阴阳对应外,还要与天之阴阳对应。

OK,现在我们看一下,人体是如何与天之阴阳对应的。

《黄帝内经》: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肝之地气属木,肝之天气为风;心之地气属火,心之天气为热;脾之地气属土,脾之天气为湿;肺之地气属金,肺之天气为燥;肾之地气属水,肾之天气为寒。所以五脏的生成,实际上就是天地之气相交感。

《黄帝内经》: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这里引出了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概念,那么这些概念是如何与脏腑相对应的呢?

这个问题在《灵枢·经脉》中有答案,即以人体经络的分部来进行命名的。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当然,至于六腑的形成,黄帝内经给出一个解释: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胆,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虽然胆为地气所生,但是在脏腑阴阳的划分中,属性为阳。到这里,五行与三阴三阳及脏腑就结合到一起了。

五行之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所以与五脏相对应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也就分别对应五行中木火土金水。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第一就是依据经络在人体的实际分部,而对应的理论则是: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太阳与少阴互相对应,虽然是这样,但是这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气化的问题。黄帝内经提到: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那我们来看一下,“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这句话与“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阳相火,标为阳,本为火,少阳从本则火化;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厥阴风木,标为阴,本为风,中为少阳,少阳从本从火化。

所以厥阴风木,少xx皆从火化。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来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与“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阳明燥金,标为阳,本为燥,中为太阴,与太阴同化。太阴湿土,标为阴,本为湿。

所以xx燥金,太阴湿土皆从湿化。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寒水,标阳,本寒;少阴热火,标阴,本热。所以太阳从标则热,从本则寒;少阴从标则寒,从本则热。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三阴三阳在人体气化的规律,但是手足三阴三阳,气化以哪一个为主呢?

先看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我们前面提到脾为湿土,肺为燥金,而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所以太阴经中,足太阴脾经主导;而手太阴肺经需要注意,太阴经从湿,肺五行属金其性为燥。所以这就决定了手太阴肺经即不可以过湿,又不能过燥,不能太寒,亦不能太热,是以肺为骄脏。

同样的道理,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胃与脾互络,五行属土,本为湿;阳明与肺互络,五行属金,本为燥。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是以阳明经中,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导。

如此类推:

太阳经中,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导;少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为主导;厥阴经中,足厥阴肝经为主导;少阳经中,手少阳心包经为主导。

对寒暑燥湿风火气化的解读过后,我们来看《伤寒论》之中的太阳病,这里就出现了恶寒,发热的症状。

xx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时而发热,时而恶寒,这里实际上就是从标从本不同,所出现的病症就会有所差异。那么太阳病是如何传变的呢?实际上就是通过扰乱营卫气血,打乱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影响人体气化的过程,这个气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按照天地运转的规律来运行。

如此一来,伤寒论中太阳病多用桂枝汤,目的就是为了调整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转。桂枝汤被誉为众方之祖,群方之冠,之所以有这样的美誉,就是因为这个方子可以调和营卫。营卫之气的运行,在黄帝内经中,有提到营卫运转。《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问于岐伯曰:

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xx答曰: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xx曰:

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xx答曰:

营出中焦,卫出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