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合集下载

高考答题技巧讲座演讲智慧备考迎接挑战

高考答题技巧讲座演讲智慧备考迎接挑战

高考答题技巧讲座演讲智慧备考迎接挑战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考试,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都承载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未来的发展希望。

如何在紧张的氛围中迎接挑战,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成为了每位考生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高考答题技巧进行讲述,希望能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些备考智慧与灵感。

一、合理规划备考时间备考高考,计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先,需要合理分配每科目的备考时间。

根据各科目的难度与个人的掌握程度,制定科学的备考计划,加强重难点的学习与强化训练。

其次,要对备考时间进行灵活调整,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调整备考进度,确保自己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二、掌握各科目题型特点高考各科目的题型各不相同,掌握各科目的题型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语文科目注重对文学常识和阅读理解的考察,要加强平时的阅读量,培养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数学科目偏重于逻辑性和计算能力,在备考过程中要多做题,并总结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英语科目则要注重培养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英语材料,通过多听、多说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练习与模拟考试练习是高考备考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巩固知识点,熟悉各类题型,并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方式。

同时,模拟考试也是提高考试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模拟考试,可以熟悉考试规则,了解自己的考试状态和时间管理能力,并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和提高。

四、注意健康饮食与休息备考高考期间,考生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

应注重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避免暴饮暴食或挑食,以保证身体的充足营养供给。

此外,适度的运动和休息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舒缓考前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

合理的休息时间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注意力集中度,有利于记忆和思考的巩固。

五、自信心和心态的调整在备考和应试过程中,自信心和心态的调整是至关重要的。

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和付出可以得到回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高中数学考前学习辅导《高考数学难题突破策略》名师讲座PPT课件

高中数学考前学习辅导《高考数学难题突破策略》名师讲座PPT课件
高考数学难题突破策略
吴国建

高考数学难题突破
题 目 信 息
加 工 整 合
三位一体
记 忆 提 取
A:理解题意
——抓住题目已知条件和结论两个信息源,明 确已知是什么?求证、求解是什么? ——读懂题目的符号信息和图形信息,努力实 现文字、符号、图形三种形式的转化 ——寻找隐含条件,破解条件与结论之间不太 明显的隐蔽通道 ——题意不清包括:不理解条件、不理解结论
2
a x1 2a ( a b 3) ( a b 1) 2 8 x4 2 4 2a ( a b 3) 3( a b 3) 1 13 b 3 a 4 2
( 2008 年 ) 已知数列 a ,a 0 ,a 0 , n n 1
2
a x2 2a (a b 3) (a b 1) 2 8 x4 2 4 2a (a b 3) 3(a b 3) 1 13 b 3 a 4 2
已知三个数x1 a x2 ,再插入一个数使四个数 成等差数列有几种情况?其中:
2
( 2010 年 ) 设 x1, x2, x3是 f ( x) ( x a)( x b) e 的三个 极值点 , 问是否存在实数 b, 可找到 x4 R, 使得
1 2 3 4
x
x1, x2, x3, x4的某种排列 xi , xi , xi , xi ( 其中 i i i i 1, 2, 3, 4 1 , 2 , 3 , 4 ) 依次成等差数列 ?若存在 , 求出所有的 b
解题就是隐蔽通道的明朗化 解题:成亦审题、败亦审题
(2009 年 ) 已知函数 f (x) x3 (k 2 k 1)x2 5x 2, g(x), x 0 g(x) k x kx1 , 其中 k R.设函数 q(x) . f (x), x 0

高中生物考点复习:第一单元第4讲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对点讲义(6) Word版含答

高中生物考点复习:第一单元第4讲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对点讲义(6) Word版含答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对点讲义(6)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Ⅱ)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Ⅱ)3.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结构层次DNA组成结构的“五、四、三、二、一”五(五种元素)、四(四种单体)、三(三种小分子)、二(二条脱氧核苷酸长链)、一(一种双螺旋结构)。

2.功能)(1遗传信息是细胞内携带的物质。

在生物体的(2)遗传、变异和中具有重要作用。

蛋白质的合成突破1学会辨析DNA和RNA结构与功能的异同突破蛋白质与核酸的比较【感知考题】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2016·全国乙,1B)B.tRNA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2014·江苏,1A)C.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2014·江苏,1D)D.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不完全相同(高考重庆卷改编)[解析]DNA的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答案]C(1)如图表示某大分子物质的基本单位。

含有的碱基为A,核糖核苷酸该物质为或G。

(2)U或或C如图表示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据图思考:表示的元素是NX图中和①的的元素是NP表示。

Y,②,RNA是是蛋白质,BCDNA中图A是过程,是脱氧核苷酸a,b①②③体单是分别ADN,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是核糖核苷酸c氨基酸。

是高分点拨——类题通法通过网络法理清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信息解读] (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因此图1中甲、乙、丙分别是DNA、RNA和蛋白质,a是核苷酸,b是氨基酸。

(2)图2是通过结构中的化合物组成构建的概念图,判断的依据是染色体和细胞膜的物质组成。

图中甲、乙、丙分别是DNA、蛋白质和磷脂。

【跟进题组】命题1核苷酸的种类及核酸的结构与分布1.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二者在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内都存在B.二者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C.二者都可携带遗传信息D.二者单体中的碱基共有5种解析:选B。

2020届高考艺术生物理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第4讲 “三大观点”解决力学问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艺术生物理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第4讲 “三大观点”解决力学问题 Word版含解析

第4讲 “三大观点”解决力学问题三年考情分析高考命题规律三年考题 考查内容 核心素养 近几年高考中对力学综合知识的考查一般体现在计算中,尤其在动量成为必考内容后,其考核更加多样化.对于一般的力学问题要涉及以下知识点:①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处理有规律的运动;②动能定理结合能量守恒定律处理变力及曲线运动问题;③动量定理结合能量守恒定律处理碰撞、爆炸、反冲类问题.此部分在复习中要有效地寻求解题的突破口.2019Ⅲ卷25T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应用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2018 Ⅰ卷24T动量与能量的综合应用 科学思维2017Ⅱ卷24T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科学思维Ⅲ卷25T动力学观点解决板块问题物理观念科学思维考向一 用动力学观点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知识必备]——提核心 通技法[典题例析]——析典题 学通法[例1] (2019·江苏卷,15T)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物块A 和B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左边缘对齐.A 与B 、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先敲击A ,A 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在B 上滑动距离L 后停下,接着敲击B ,B 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A 、B 都向右运动,左边缘再次对齐时恰好相对静止,此后两者一起运动至停下,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1)A 被敲击后获得的初速度大小v A ;(2)在左边缘再次对齐的前、后,B 运动加速度的大小a B 、a ′B ; (3)B 被敲击后获得的初速度大小v B .[审题指导] (1)A 获得向右的速度后,A 对B 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小于地面对B 向左的最大静摩擦力,因此,此过程B 静止不动.(2)B 获得向右速度后,A 、B 间发生相对滑动,到再次左边缘对齐,A 、B 两物块的位移差为L .[解析] (1)由牛顿运动定律知,A 加速度的大小 a A =μg匀变速直线运动 2a A L =v 2A解得 v A =2μgL(2)设A 、B 的质量均为m对齐前,B 所受合外力大小 F =3μmg 由牛顿运动定律F =ma B ,得 a B =3μg 对齐后,A 、B 所受合外力大小 F ′=2μmg 由牛顿运动定律F ′=2ma ′B ,得a ′B =μg(3)经过时间t ,A 、B 达到共同速度v ,位移分别为x A 、x B ,A 加速度的大小等于a A 则 v =a A t ,v =v B -a B t x A =12a A t 2,x B =v B t -12a B t 2 且 x B -x A =L 解得 v B =22μgL[答案] (1)v A =2μgL (2)a B =3μg ,a ′B =μg (3)v B =22μgL[跟进题组]——练考题 提能力1.如图所示,地面上有一固定的倾角θ=37°的斜面,质量为m =2 kg 的滑块C (可视为质点)从距长木板上表面高h =0.6 m 处由静止滑下,水平地面上长木板A 上表面与斜面末端平滑对接,A 左端与斜面间紧靠在一起但不粘连,A 右端与B 左端紧靠在一起同样不粘连,A 、B 的上表面涂有不同材质的涂料,下表面光滑,长度L 均为37.5 cm ,质量M 均为1 kg ,原先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已知滑块C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0.5,滑块C 与木板A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滑块C 与木板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16,忽略空气阻力.(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sin 37°=0.6,cos 37°=0.8,取g =10 m/s 2)求:(1)滑块C 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v 0为多大?(2)滑块C 在A 上表面滑行时,A 、B 间的弹力大小为多少? (3)经多长时间滑块C 运动到A 的右端?此时滑块C 的速度为多大?(4)最终稳定时,滑块C 是否脱离长木板B ?若未脱离,滑块C 相对B 静止的位置距离B 右端多远?解析:(1)滑块在斜面上运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sin θ-μ0mg cos θ=ma 0, 代入数据解得a 0=2 m/s 2, 由运动学公式得v 20=2a 0hsin 37°, 代入数据解得v 0=2 m/s.(2)C 在A 上表面滑行时,A 、B 一起运动,受到C 给的向右的摩擦力为μ1mg =2Ma AB , 解得a AB =2 m/s 2,隔离B 分析,A 对B 的弹力为F =Ma AB =2 N. (3)C 在A 上滑行时,C 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a 1=μ1g =2 m/s 2,设经过时间t 1,C 刚滑离A 滑上B ,则⎝⎛⎭⎫v 0t 1-12a 1t 21-12a AB t 21=L , 代入数据解得t 1=14 s ⎝⎛⎭⎫t 1=34 s 不合题意.舍弃, 此时A 、B 的速度v AB =a AB t 1=0.5 m/s , C 的速度v =v 0-a 1t 1=1.5 m/s.(4)此后,C 在B 上继续做减速运动,设C 的加速度大小为a 2,B 的加速度大小为a B , a 2=μ2g =53 m/s 2,a B =μ2mg M =103m/s 2, 假设C 未脱离B ,经过时间t 2,B 、C 速度相同, v B =v C ,即v -a 2t 2=v AB +a B t 2, 解得t 2=0.2 s ,故v B =v C =76m/s.此时C 在B 上发生的相对位移为Δx =v +v C 2·t 2-v AB +v B2·t 2=0.1 m <0.375 m.所以滑块C 未脱离长木板B . 此时滑块C 距离B 右端的距离为 ΔL =0.375 m -0.1 m =0.275 m =27.5 cm. 答案:(1)2 m/s (2)2 N (3)14 s 1.5 m/s(4)滑块C 未脱离木板B 27.5 cm考向二 用功能观点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知识必备]——提核心 通技法1.若过程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应首先考虑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2.若过程涉及摩擦力做功,一般应考虑应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定律. 3.若过程涉及电势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应考虑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典题例析]——析典题 学通法[例2] 如图所示,一质量m =0.4 kg 的滑块(可视为质点)静止于动摩擦因数μ=0.1的水平轨道上的A 点.现对滑块施加一水平外力,使其向右运动,外力的功率恒为P =10.0 W .经过一段时间后撤去外力,滑块继续滑行至B 点后水平飞出,恰好在C 点以5 m/s 的速度沿切线方向进入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弧形轨道,轨道的最低点D 处装有压力传感器.已知轨道AB 的长度L =2.0 m ,半径OC 和竖直方向的夹角α=37°,圆弧形轨道的半径R =0.5 m .(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sin 37°=0.6,cos 37°=0.8),求:(1)滑块运动到D 点时压力传感器的示数; (2)水平外力作用在滑块上的时间t .[审题指导] (1)滑块从A 到B 过程满足动能定理. (2)滑块从B 到C 过程平抛运动,注意C 点速度分解. (3)滑块从C 到D 机械能守恒.[解析] (1)滑块由C 点运动到D 点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得: 12mv 2D=12mv 2C+mgR (1-cos 37°) 滑块在D 点的速度v D =v 2C +2gR 1-cos 37°=3 3 m/s在D 点对滑块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N -mg =m v 2DR滑块受到的支持力F N =mg +m v 2DR=25.6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滑块对轨道的压力F ′N =F N =25.6 N ,方向竖直向下 (2)滑块离开B 点后做平抛运动,恰好在C 点沿切线方向进入圆弧形轨道 由几何关系可知,滑块运动到B 点的速度为v B =v C cos 37°=4 m/s 滑块由A 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Pt -μmgL =12mv 2B -0解得:水平外力作用在滑块上的时间t =m v 2B +2μgL2P=0.4 s[答案] (1)25.6 N (2)0.4 s[跟进题组]——练考题 提能力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轨道AB 与光滑半圆形导轨BC 在B 点相切连接,半圆导轨半径为R ,轨道AB 、BC 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一质量为m 的物块在A 处压缩弹簧,并由静止释放,物块恰好能通过半圆导轨的最高点C .已知物块在到达B 点之前与弹簧已经分离,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为g .不计空气阻力,求:(1)物块由C 点平抛出去后在水平轨道的落点与B 点的距离; (2)物块在B 点时对半圆轨道的压力大小; (3)物块在A 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解析:(1)因为物块恰好能通过C 点,有:mg =m v 2CR物块由C 点做平抛运动,有:x =v C t,2R =12gt 2解得:x =2R即物块在水平轨道的落点与B 点的距离为2R .(2)物块由B 到C 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有:12m v 2B =2mgR +12m v 2C 设物块在B 点时受到轨道的支持力为F N ,有:F N -mg =m v 2B R,解得:F N =6mg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块在B 点时对半圆轨道的压力F ′N =F N =6mg .(3)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物块在A 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 p =2mgR +12m v 2C,解得E p =52mgR .答案:(1)2R (2)6mg (3)52mgR考向三 用动量与能量观点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知识必备]——提核心 通技法动量与能量综合的题目往往物理过程较多,情境复杂,把复杂的情境与过程划分为多个单一情境,并恰当地选择相应的动量或能量知识解答.1.当物体受到恒力作用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而且又涉及时间时,一般选择用动力学方法解题.2.当涉及功、能和位移时,一般选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或能量守恒定律解题,题目中出现相对位移时,应优先选择能量守恒定律.3.当涉及多个物体及时间时,一般考虑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4.当涉及细节并要求分析力时,一般选择牛顿运动定律,对某一时刻的问题选择牛顿第二定律求解.5.复杂问题的分析一般需选择能量的观点、运动与力的观点综合解题.[典题例析]——析典题 学通法[例3] (2019·全国Ⅲ,25T)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两小物块A 、B ,质量分别为m A =1.0 kg ,m B =4.0 kg ;两者之间有一被压缩的微型弹簧,A 与其右侧的竖直墙壁距离l =1.0 m ,如图所示.某时刻,将压缩的微型弹簧释放,使A 、B 瞬间分离,两物块获得的动能之和为E k =10.0 J .释放后,A 沿着与墙壁垂直的方向向右运动.A 、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0.重力加速度取g =10 m/s 2.A 、B 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碰撞均为弹性碰撞且碰撞时间极短.(1)求弹簧释放后瞬间A 、B 速度的大小;(2)物块A 、B 中的哪一个先停止?该物块刚停止时A 与B 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3)A 和B 都停止后,A 与B 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思路导引] (1)由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计算式联立即可.(2)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A 、B 的加速度,分别对A 、B 的运动过程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解决问题.(3)假设A 能与B 碰撞,应用动能定理求出A 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发生弹性碰撞,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联立解出碰后A 、B 的速度,问题便易于解决了.[解析] (1)设弹簧释放瞬间A 和B 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A 、v B ,以向右为正,由动量守恒定律和题给条件有0=m A v A -m B v B ①E k =12m A v 2A +12m B v 2B ② 联立①②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v A =4.0 m/s ,v B =1.0 m/s ③(2)A 、B 两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因而两者滑动时加速度大小相等,设为a .假设A 和B 发生碰撞前,已经有一个物块停止,此物块应为弹簧释放后速度较小的B .设从弹簧释放到B 停止所需时间为t ,B 向左运动的路程为s B ,则有m B a =μm B g ④s B =v B t -12at 2 ⑤v B -at =0 ⑥在时间t 内,A 可能与墙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后A 将向左运动,碰撞并不改变A 的速度大小,所以无论此碰撞是否发生,A 在时间t 内的路程s A 都可表示为s A =v A t -12at 2 ⑦联立③④⑤⑥⑦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s A =1.75 m ,s B =0.25 m ⑧这表明在时间t 内A 已与墙壁发生碰撞,但没有与B 发生碰撞,此时A 位于出发点右边0.25 m 处.B 位于出发点左边0.25 m 处,两物块之间的距离s 为s =0.25 m +0.25 m =0.50 m ⑨(3)t 时刻后A 将继续向左运动,假设它能与静止的B 碰撞,碰撞时速度的大小为v ′A ,由动能定理有12m A v ′2A -12m A v 2A=-μm A g (2l +s B )⑩联立③⑧⑩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v A =7 m/s ⑪故A 与B 将发生碰撞,设碰撞后A 、B 的速度分别为v ″A 和v ″B ,由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 A (-v ′A )=m A v ″A +m B v ″B ⑫12m A v ′2A =12m A v ″2A +12m B v ″2B ⑬联立⑪⑫⑬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v ″A =375m/s ,v ″B =-275m/s ⑭这表明碰撞后A 将向右运动,B 继续向左运动.设碰撞后A 向右运动距离为s A 时停止,B 向左运动距离为s ′B 时停止,由运动学公式2as ′A =v ″2A ,2as ′B =v ″2B ⑮由④⑭⑮式及题给数据得s ′A =0.63 m ,s ′B =0.28 m ⑯s ′A 小于碰撞处到墙壁的距离,由上式可得两物块停止后的距离 s ′=s ′A +s ′B =0.91 m ⑰[答案] (1)v A =4.0 m/s v B =1.0 m/s (2)A 先停止 0.50 m (3)0.91 m[跟进题组]——练考题 提能力3.如图所示,较长的曲面与水平桌面平滑连接,将m 1、m 2之间的轻弹簧压缩后用细线连接,置于水平桌面上,弹簧与两物体不栓连.现将细线烧断,弹簧将两物体弹开,m 2离开弹簧后从右边飞出,m 1冲上曲面.已知桌面高为h ,m 2平抛的水平射程为x ,m 1=2m ,m 2=m ,不计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 .求:(1)m 2离开弹簧时的速度;(2)m 1上升到曲面最高点时距桌面的高度; (3)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解析:(1)m 2平抛过程有:h =12gt 2,x =v 2t得:v 2=xg 2h(2)弹簧将两物体弹开的过程,对系统,取向左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 1v 1-m 2v 2=0得:v 1=x2g 2h对m 1冲上曲面过程,由机械能守恒有:m 1gH =12m 1v 21,得:H =x 216h(3)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 p =12m 1v 21+12m 2v 22 联立解得:E p =3mgx 28h答案:(1)xg 2h (2)x 216h (3)3mgx 28h用“三大观点”解决力学综合问题模型典例 如图所示,一小车上表面由粗糙的水平部分AB 和光滑的半圆弧轨道BCD 组成,小车紧靠台阶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且左端与粗糙水平台等高.水平台与物块P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水平台上有一弹簧,弹簧左端固定,弹簧右端与一个质量为m 1=5 kg 的小物块P 接触但不固定,此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并锁定,弹簧的弹性势能E p =100 J .现解除弹簧的锁定,小物块P 从M 点出发,MN 间的距离为d =1 m .物块P 到N 点后与静止在小车左端的质量为m 2=1 kg 的小物块Q (可视为质点)发生弹性碰撞(碰前物块P 已经离开弹簧,碰后立即将小物块P 取走,使之不影响后续物体的运动).已知AB 长为L =10 m ,小车的质量为M =3 kg.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1)求碰撞后瞬间物块Q 的速度大小;(2)若物块Q 在半圆弧轨道BCD 上经过一次往返运动(运动过程中物块始终不脱离轨道),最终停在小车水平部分AB 的中点,求半圆弧轨道BCD 的半径至少多大?(3)若小车上表面AB 和半圆弧轨道BCD 面均光滑,半圆弧轨道BCD 的半径为R =1.2 m ,物块Q 可以从半圆弧轨道BCD 的最高点D 飞出,求其再次落回小车时,落点与B 点的距离s为多少?(结果可用根号表示) 核心考点1.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弹性碰撞规律.3.动量守恒定律.4.平抛运动规律. 命题技巧以弹簧、平板小车、滑块、半圆形轨道为背景,设置多个过程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判断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运动观念、能量观念.2.科学思维:科学推理、科学论证. 审题关键(1)物块P 被弹簧弹开运动到N 的过程满足能量守恒定律. (2)P 、Q 发生弹性碰撞,满足动量守恒、能量守恒.(3)物块Q 与平板小车作用的整个过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解析] (1)设物块P 被弹簧弹开运动到N 点速度为v 1,由能量守恒得:E p =μm 1gd +12m 1v 21,解得v 1=6 m/s物块P 、Q 发生弹性碰撞,设碰后P 、Q 的速度分别为v 1′、v 2,m 1v 1=m 1v 1′+m 2v 2,12m 1v 21=12m 1v 1′2+12m 2v 22解得v 1′=4 m/s ,v 2=10 m/s (2)物块Q 从开始运动到与小车相对静止过程中,共同速度为v 3,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m 2v 2=(m 2+M )v 3 解得v 3=2.5 m/s系统能量守恒:12m 2v 22=μ′m 2g ·32L +12(m 2+M )v 23 解得μ′=0.25Q 运动至C 点与车共速时,半径最小,设为R ′系统能量守恒,有:12m 2v 22=μ′m 2gL +m 2gR ′+12(m 2+M )v 23,解得R ′=1.25 m (3)设Q 通过D 点时,Q 与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 4、v 5,有m 2v 2=m 2v 4+Mv 5 12m 2v 22=12m 2v 24+12Mv 25+m 2g ·2R解得v 4=-2 m/s ,v 5=4 m/s物块Q 通过D 点时相对小车的速度为v 4′=6 m/s物块Q 再次落回小车时与B 点的距离为s =v 4′4Rg解得s =1235 m[答案] 见解析 易错展示1.物块Q 与小车相互作用,两物体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考生不能找出半径最小的条件.2.物块Q 从D 点飞出做平抛运动,考生不能用相对运动来处理.[对点演练]——练类题 提素养如图所示,一质量M =6 kg 的木板B 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物块A 质量m =6 kg ,停在B 的左端.质量为m 0=1 kg 的小球用长为L =0.8 m 的轻绳悬挂在固定点O 上,将轻绳拉直至水平位置后,由静止释放小球,小球在最低点与A 发生碰撞后反弹,反弹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h =0.2 m ,物块与小球均可视为质点,不计空气阻力.已知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g =10 m/s 2),求:(1)小球运动到最低点与A 碰撞前瞬间小球的速度大小; (2)小球与A 碰撞后瞬间,物块A 的速度大小;(3)为使A 、B 达到共同速度前A 不滑离木板,木板B 至少多长. 解析:(1)小球下摆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 0gL =12m 0v 20, 代入数据解得:v 0=4 m/s(2)小球反弹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 0gh =12m 0v 21 解得:v 1=2 m/s小球与A 碰撞过程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以碰撞前瞬间小球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0v 0=-m 0v 1+m v A 代入数据得v A =1 m/s(3)物块A 与木板B 相互作用过程,系统动量守恒,以A 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v A =(m +M )v 代入数据解得:v =0.5 m/s由能量守恒定律得:μmgx =12m v 2A -12(m +M )v 2代入数据解得x =0.25 m答案:(1)4 m/s (2)1 m/s (3)0.25 m[题组一] 用动力学观点解决力学综合问题 1.(2020·蚌埠一模)如图所示,在足够长的光滑固定斜面低端放置一个长度L =2 m 、质量M =4 kg 的木板,木板的最上端放置一质量m =1 kg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现沿斜面向上对木板施加一个外力F 使其由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斜面倾角θ=30°,物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32,g =10 m/s 2.(1)当外力F =30 N ,二者保持相对静止,求二者共同运动的加速度大小;(2)当外力F =53.5 N 时,二者之间将会相对滑动,求二者完全分离时的速度各为多大? 解析:(1)二者共同运动时,分析整体的受力情况,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 +m )g sin θ=(M +m )a 解得:a =1 m/s 2(2)设木板和物块的加速度分别为a 1、a 2,二者完全分离的时间为t ,分离时速度分别为v 1、v 2,分析木板和物块的受力情况,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 -Mg sin θ-μmg cos θ=Ma 1 μmg cos θ-mg sin θ=ma 2又L =12(a 1-a 2)t 2,v 1=a 1t ,v 2=a 2t联立解得v 1=6.5 m/s ,v 2=2.5 m/s 答案:(1)1 m/s 2 (2)6.5 m/s 2.5 m/s2.(2020·嘉兴模拟)滑沙运动时,沙板相对沙地的速度大小会影响沙地对沙板的动摩擦因数.假设滑沙者的速度超过8 m/s 时,滑沙板与沙地间的动摩擦因数就会由μ1=0.5变为μ2=0.25,如图1所示,简化模型如图2所示,一滑沙者从倾角θ=37°的坡顶A 处由静止开始下滑,滑至坡底B (B 处为一平滑小圆弧)后又滑上一段水平地面,最后停在C 处.已知滑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μ3=0.4,AB 坡长L =26 m ,sin 37°=0.6,不计空气阻力,求滑沙者:(1)到B 处时的速度大小; (2)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最大距离; (3)在AB 段下滑与BC 段滑动的时间之比.解析:(1)滑沙板的速度较小时:ma 1=mg sin θ-μ1mg cos θ 代入数据可得:a 1=2 m/s 2,速度达到8 m/s 的过程中的位移:x 1=v 212a 1=822×2 m =16 m ;滑沙板的速度较大时:ma 2=mg sin θ-μ2mg cos θ, 代入数据可得:a 2=4 m/s 2设到达B 的速度为v 2,则:v 22-v 21=2a 2(L -x 1),代入数据可得:v 2=12 m/s(2)滑沙板在水平面上的加速度:a 3=-μ3mg m =-μ3g =-0.4×10 m/s 2=-4 m/s 2,由位移-速度公式可得:x 3=0-v 222a 2=0-1442×(-4) m =18 m.(3)滑沙板的速度达到8 m/s 的时间:t 1=v 1a 1=82 s =4 s ,第二段时间:t 2=v 2-v 1a 2=⎝⎛⎭⎫12-84 s =1 s ,滑沙板在水平面上的时间:t 3=0-v 2a 3=⎝⎛⎭⎫124 s =3 s ,所以在AB 段下滑与BC 段滑动的时间之比 t 1+t 2t 3=4+13=53.答案:(1)12 m/s (2)18 m (3)53[题组二] 用功能观点解决力学综合问题3.(2020·江西盟校一联,24)如图所示,质量为2m 和m 的两个弹性环A 、B 用不可伸长且长为L 的轻绳连接,分别套在水平细杆OP 和竖直细杆OQ 上,OP 与OQ 在O 点用一小段圆弧杆平滑相连,且OQ 足够长.初始时刻,将轻绳拉至水平位置伸直,然后释放两个小环,A 环通过小段圆弧杆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重力加速度为g ,不计一切摩擦,试求:(1)当B 环下落L2时,A 环的速度大小;(2)A 环到达O 点后再经过多长时间能够追上B 环.解析:(1)当B 环下落L2时绳子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满足sin α=L 2L =12,即α=30°由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可知v 绳=v A cos 30°=v B sin 30° 则v B =v Atan 30°=3v A ,B 下降的过程中,A 与B 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有 mg L 2=12·2m v 2A +12m v 2B 所以A 环的速度v A =5gL5. (2)由于A 到达O 点时,B 的速度等于0,由机械能守恒, 12·2m v A ′2=mgL ,解得v A ′=gL , 环A 过O 点后做初速度为v A ′、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做自由落体运动. 当A 追上B 时,有v A ′t +12gt 2=L +12gt 2,解得t =Lg . 答案:(1)5gL5(2)L g4.如图所示,半径R =0.3 m 的竖直圆槽形光滑轨道与水平轨道AC 相切于B 点,水平轨道的C 点固定有竖直挡板,轨道上的A 点静置有一质量m =1 kg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现给小物块施加一大小为F =6.0 N 、方向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使小物块沿水平轨道AC 向右运动,当运动到AB 之间的D 点(图中未画出)时撤去拉力,小物块继续滑行到B 点后进入竖直圆槽形轨道做圆周运动,当物块运动到最高点时,由压力传感器测出小物块对轨道最高点的压力为103N .已知水平轨道AC 长为2 m ,B 为AC 的中点,小物块与AB 段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45,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1)小物块运动到B 点时的速度大小; (2)拉力F 作用在小物块上的时间t ;(3)若小物块从竖直圆槽形轨道滑出后,经水平轨道BC 到达C 点,与竖直挡板相碰时无机械能损失,为使小物块从C 点返回后能再次冲上圆槽形轨道且不脱离,试求小物块与水平轨道BC 段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取值范围.解析:(1)小物块运动到轨道最高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mg =m v 2R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 N =F N ′=103N联立解得v =2 m/s物块从B 运动到轨道最高点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 ·2R +12m v 2=12m v 2B ,解得v B =4 m/s.(2)小物块从A 运动到B 点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Fs -μ1mgx AB =12m v 2B-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1mg =ma , 由运动学公式有s =12at 2,联立解得t =53s.(3)设BC 段的动摩擦因数为μ2.①设物块在圆槽形轨道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为v 1,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m v 21R ,由动能定理得:-2μ2mgx BC -2mgR =12m v 21-12m v 2B 代入数据解得μ2=0.025故为使物块能从C 点返回通过轨道的最高点而不会脱离轨道,应满足0≤μ2≤0.025 ②若物块从C 点返回在圆槽形轨道上升高度R 时速度为零,由动能定理可得:-2μ2mgx BC -mgR =0-12m v 2B代入数据解得:μ2=0.25物块从C 返回刚好停止到B 点,由动能定理可得: -2μ2mgx BC =0-12m v 2B代入数据解得:μ2=0.4故为使物块能返回圆槽形轨道且能沿轨道运动而不会脱离轨道,满足0.25≤μ2<0.4 综上所述,0≤μ2≤0.025或0.25≤μ2<0.4. 答案:见解析[题组三] 用动量与能量观点解决力学综合问题5.(2020·唐山一模)光滑水平地面上,木板A 左端与竖直墙壁接触处于静止状态,可视为质点的小木块B 停在木板的右端,如图所示.对木块施加水平向左的瞬时冲量使其获得初速度v 0=7 m/s ,经时间t =0.5 s 木块运动到竖直墙壁处,速度大小减为v 1=5 m/s.木块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后,恰能停在木板右端.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1)木板的长度L 和木板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木板和木块的质量的比值. 解析:(1)木块向左做匀减速运动时,则 L =v 0+v 12t =7+52×0.5 m =3 m对木块,取向左为正方向,由动量定理得-μmgt =m v 1-m v 0. 解得,动摩擦因数为μ=0.4(2)木块在木板上向右滑动的过程中,取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m v 1=(M +m )v12m v 21=μmgL +12(M +m )v 2 解得Mm=24.答案:(1)3 m 0.4 (2)246.(2020·安徽一模)如图所示,水平固定一个光滑长杆,有一个质量为2m 小滑块A 套在细杆上可自由滑动.在水平杆上竖直固定一个挡板P ,小滑块靠在挡板的右侧处于静止状态,在小滑块的下端用长为L 的细线悬挂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B ,将小球拉至左端水平位置使细线处于自然长度,由静止释放,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求:(1)小球第一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细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 (2)小球运动过程中,相对最低点所能上升的最大高度; (3)小滑块运动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最大速度.解析:(1)小球第一次摆到最低点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L =12m v 2解得:v =2gL在最低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g =m v 2L解得,小球到达最低点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 F =3mg(2)小球与滑块共速时,滑块运动到最大高度h .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 v =(2m +m )v 共. 12m v 2=mgh +12(2m +m )v 2共. 联立解得h =23L(3)小球摆回最低点,滑块获得最大速度,此时小球速度为v 1,滑块速度为v 2 m v =m v 1+2m v 2 12m v 2=12m v 21+12·2m v 22. 解得:v 2=232gL答案:(1)3mg (2)23L (3)232gL[题组四] 用“三大观点”解决力学综合模型7.(2019·广东省惠州市第二次调研)如图甲所示,半径为R =0.45 m 的光滑圆弧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B 为轨道最低点,在光滑水平面上紧挨B 点有一静止的平板车,其质量M =5 kg ,长度L =0.5 m ,车的上表面与B 点等高,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从圆弧轨道最高点A 由静止释放,其质量m =1 kg ,g 取10 m/s 2.(1)求物块滑到B 点时对轨道压力的大小;(2)若平板车上表面粗糙,物块最终没有滑离平板车,求物块最终速度的大小;(3)若将平板车固定且在上表面铺上一种动摩擦因数逐渐增大的特殊材料,物块在平板车上向右滑动时,所受摩擦力F f 随它距B 点位移L 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物块最终滑离了平板车,求物块滑离平板车时的速度大小.解析:(1)物块从圆弧轨道A 点滑到B 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有 mgR =12m v 2B解得v B =3 m/s在B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mg =m v 2BR解得:F N =30 N则物块滑到B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F N ′=F N =30 N(2)物块滑上平板车后,系统的动量守恒,以物块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v B =(m +M )v 共解得v 共=0.5 m/s(3)由题图知,物块在平板车上滑行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F f -L 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则W f =(2+6)×0.52J =2 J 物块在平板车上滑动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W f =12m v 2-12m v 2B解得:v = 5 m/s答案:(1)30 N (2)0.5 m/s (3) 5 m/s8.如图所示,质量M =4 kg 的滑板B 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滑板右端固定一根轻质弹簧,弹簧的自由端C 到滑板左端的距离L =0.5 m .可视为质点的小木块A 质量m =1 kg ,原来静止于滑板的左端.滑板与木块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当滑板B 受水平向左恒力F =14 N 作用时间t 后撤去F ,这时木块A 恰好到达弹簧自由端C 处,此后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为s =5 cm.g 取10 m/s 2.(1)求水平恒力F 的作用时间t .(2)求木块A 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3)当小木块A 脱离弹簧且系统达到稳定后,求整个运动过程中系统所产生的热量. 解析:(1)木块A 和滑板B 均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 A =μmgm① a B =F -μmgM② 根据题意有s B -s A =L , 即12a B t 2-12a A t 2=L , ③ 将数据代入①②③联立解得t =1 s. (2)1 s 末木块A 和滑板B 的速度分别为 v A =a A t ④ v B =a B t ⑤当木块A 和滑板B 的速度相同时,弹簧压缩量最大,具有最大弹性势能,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 v A +M v B =(m +M )v ⑥ 由能的转化与守恒得12m v 2A +12M v 2B =12(m +M )v 2+E p +μmgs ⑦ 代入数据求得最大弹性势能E p =0.3 J.(3)二者同速之后,设木块相对木板向左运动离开弹簧后系统又能达到共同速度v ′,相对木板向左滑动距离为x ,有m v A +M v B =(m +M )v ′ ⑧ 由⑧式解得v =v ′.由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可得E p =μmgx , ⑨ 由⑨式解得x =0.15 m.由于s +L >x 且x >s ,故假设成立.整个过程系统产生的热量为Q =μmg (L +s +x ), ⑩ 由⑩式解得Q =1.4 J.答案:(1)1 s (2)0.3 J (3)1.4 J。

突破高考卷题型讲座(2)

突破高考卷题型讲座(2)

例3:(2018全国Ⅲ
21题
12分)已知函数f
(x)

ax2
x ex
1。
(1)求曲线y f (x)在点(0,1)处的切线方程;
(2)证明:当a 1时,f (x) e 0。
解析:(1)
f
(x)


ax2
(2a ex
Hale Waihona Puke )x2,f
(0)

2。
因此曲线y f (x)在点(0,1)处的切线方程是2x y 1 0。
(1)若a 3,求f (x)的单调区间; (2)证明:f (x)只有一个零点。
解析:(1)当a 3时,f (x) 1 x3 (3 x2 x 1), 3
f (x) x2 6x 3
令f (x) 0,解得x 3 2 3或x 3 2 3。 当x (3 2 3,3 2 3)时,f (x) 0, f (x)是减函数; 当x (-,3 2 3)(3 2 3, )时,f (x) 0, f (x)是增函数。
(2)由于x2

x 1
0, 所以f
(x)

0

x2
x3 3a x 1

0。
设g ( x)

x2
x3 3a,则g(x) x 1

(x(2 xx22x2x1)23)
0,
仅当x 0时,g(x) 0,所以g(x)在(,)上单调递增,
故g(x)至多有一个零点。从而f (x)至多有一个零点。
(2)当a 1时, f (x) e (x2 x 1 ex1)ex。 令g(x) x2 x 1 ex1,则g(x) 2x 1 ex1 当x 1时,g(x) 0, g(x)单调递增; 当x 1时,g(x) 0, g(x)单调递减。 所以g(x) g(1) 0。因此f (x) e 0

【备考202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4讲 细胞膜和细胞核(共55张PPT)

【备考202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4讲 细胞膜和细胞核(共55张PPT)

考向2细胞膜的功能 2.(2022天津红桥模拟)葡萄糖转运膜蛋白能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下列推 断错误的是( ) A.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该蛋白的结构改变有关 B.胰岛素的作用可以使该蛋白的转运速度加快 C.线粒体膜上不存在该蛋白 D.癌细胞膜上该蛋白的含量比正常细胞要少
答案 D 解析 葡萄糖转运膜蛋白能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而糖尿病病人的葡萄糖转 运出现障碍,故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该蛋白的结构改变有关,A项正确;胰岛 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故胰岛素的作用可以使该蛋白的转运速度 加快,B项正确;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故线粒体膜上不存在该蛋白,C项正 确;癌细胞代谢旺盛,故其膜上该蛋白的含量比正常细胞要多,D项错误。
答案 ACD 解析 由实验可知,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项正确; 应用该技术只能测定群体蛋白质的流动速率,B项错误;降低温度,膜的流动 性降低,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延长,C项正确;由于实验过程中 一部分荧光消失,所以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后,荧光强度仍小于漂白 前,D项正确。
答案 D 解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在前期消失并在末期重现,A项正确;核 仁与rRNA的形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所以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细胞,核仁 代谢活动旺盛,B项正确;许多对基因表达有调控作用的蛋白质是在细胞核 中起作用的,细胞核内的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经核孔进入细胞核的,C 项正确;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能合成RNA,D项错误。
①内因: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
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 类和数量;
细胞膜的流动性越大)
②外因:温度、pH、O2等影响细 胞呼吸的因素
(2)联系
角度二、细胞膜的探究历程
考向探究
考向1细胞膜结构的探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第4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政治体制的变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第4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政治体制的变化

高考聚焦——深度学习再升华
典例分析
1.(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
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
“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A
五、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
区域
开拓措施
巩固方式
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战败 郑氏后裔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黑龙江
雅克萨之战
签署《尼布楚条约》
新疆 蒙古
西藏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平定噶尔丹叛乱
册封达赖和班禅
[思维导图] 中国版图的确定
设伊犁将军 设立盟、旗
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 内善后章程》29条
核心突破——多情境创设寻突破
一 制度变化——明清中枢机构调整
材料一 明代大事记(部分)
材料二 奏折制度产生于康熙时期。在雍正时期,除各省总督、巡抚有权密 折奏事之外,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地方大员,甚至一些道员、知府、同 知、副将也获得了奏折使用权。雍正帝还颁发折匣,折匣上有锁具,宫中及 具折官员各有钥匙一把,专门用来传递奏折。此外,雍正帝推行轮班奏事制 度,促使各地官员尽职尽责,使百官的违法违纪行为能及时传达。乾隆时期, 各地官员均获得奏折言事的权力,奏折言事的范围则扩展到人口、粮食收成、 粮价波动等情况。
产物。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 (1)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 皇帝旨意 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
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2)特点
2.奏折制度 (1)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 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2)影响: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 官僚机构的控制。 三、法律与教化 1.明朝:乡约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 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2.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 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 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高考专题讲座上》课件

《高考专题讲座上》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理建设
分享应对考试压力和焦虑情绪 的心理建设方法和技巧。
分数计算及录取规则
1
录取流程及常识
2
解析高考录取的流程、通知书发放等相
关常识。
3
分数计算及排名规则
详细介绍高考分数计算和排名规则,帮 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分数和位置。
近几年的录取数据分析
分析近几年的录取数据,帮助学生了解 录取情况和录取趋势。
总结
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探讨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备考成功 的影响。
学科知识的准备
分享高考各学科的重点知识和备 考方法。
科学的时间管理
提供高效的时间分配和利用的技 巧与方法。
考试技巧
做题技巧
介绍高考中常见的试题类型和 应对策略,分享解题技巧和注 意事项。
考场如何应对意外情 况
提供应对考场压力和意外情况 (如紧张、疲劳等)的应急措 施和心理调节方法。
《高考专题讲座上》PPT 课件
此 PPT 课件介绍高考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制定高效的备考计划及应对考试 的策略。
高考的概述
考试概述
了解高考考试的基本信息,包括考试科目、时间、地点等。
历史及重要性
探索高考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影响。
改革及影响
解析高考改革的动向和对学生及教育体制的影响。
备考指导
1 结语
激励学生坚持备考,相信 自己的能力,追求理想人 生。
2 宣传招生等相关信息
宣传学校的特色专业、招 生政策等相关信息。
3 Q&A 互动环节
为学生提供答疑互动环节, 解答他们的问题和疑惑。

语文高考备考讲座

语文高考备考讲座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运用、探究
(四)2015年新课标卷变化
山西省从2008年开始新课程改革,2011年启用新课标全国卷(1卷), 历时5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直秉承“稳中求变”的特点,在考纲的指引下,突 出语文能力的考察,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试题,给人稳健、新颖 之感。所谓稳健,是说它在试卷结构、主要题型、考察要点上,与2013、 2014年基本保持一致,学生拿到试题,会有一种“最熟悉的陌生人”之感。所 谓新颖,是说和2014年试题相比,今年的语文试题又有突破,并且变化较大 。试题越来越回归语文学科的本质,越来越试图通过语文试卷引领语文教学 改革,并做好2017年全面进入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的铺垫。
等值转换
• 原文: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 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 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 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 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 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 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 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 1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 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 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 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二、试题特点和备考建议
(一)论述类文本
【命题内容】
2013 年
老子及其《老子》成书的时代
文艺理论
2014 年
悲剧
美学
2015 年
宋代信用的特点和影响
经济
【命题特点】
1、选文题材广泛,有科技、文艺理论、美学、经济等范畴。选文有很多专业术 语(例如2015年,借贷、动产担保、契约、债务人、债权人等),有时语言 文白交错,引经据典(例如2013年),这些都成为学生的阅读障碍。
整合转换
• 原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 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 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 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 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 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 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 ,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 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 、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

高考备考讲座(9.22)

高考备考讲座(9.22)

特色1 继续落实主干知识
特色2 在地理过程推理中渗透综合思维
特色3 强化探究能力
特色4 激发爱国热情
高考地理试题带来的启思:
积极探索着适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 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大地理核心素养测评 的情境创设与设问方式;
将考生学习与生活成长过程必备的常识、学 识、见识 与全球、国家、局地,过去、现在、 未来,自然、人文、环境等地理要素,进行巧 妙地整合与融合。
少讲多填多练
自然地理:理清基本概念,掌握学科原理。在“ 懂”字上下功夫,注重原理、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明确其形成过程。自然地理的学习重点是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解题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
人文地理:规范学科语言,全面分析问题。在“ 精”字上下功夫,侧重于要点、观点、方法的运用 ,注重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地理思维的建 模,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和反思,人文地理学习的重 点是区位理论、图表分析,解题训练的重点是案例 分析。
提高水果着色度,增加果实亮度
抑制杂草生长,降低土壤温度
增加土壤厚度,保温,保水,有利于排水
高架蔬菜 不与地面接触、避免夜间冻害
避免地面潮湿导致涝渍、溃烂
四、高考成败的关键——重落实
讲练
补 行
评 悟
悟----自我反思
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求学生及时反思,及 时纠正,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是 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 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 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 “顽症”尚末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 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努力使学生在复 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三轮复习时间安排

第5章 第4讲数列求和-2022版高三数学(新高考)一轮复习课件_ppt(56张)

第5章 第4讲数列求和-2022版高三数学(新高考)一轮复习课件_ppt(56张)
天气骤冷2,0红2旗0 冻结。这句诗形象的写出了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景象,“掣”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寒风的呼啸。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红
旗却被冻的不会翻动了,更加突出了雪之大、天气之寒冷。从“红”字能反衬出白雪皑皑的景象,而“不翻”则衬托出了天气的寒冷。 二是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返回导航
第五章 数列
高考一轮总复习 • 数学 • 新高考
返回导航
3.(必修 5P47T4 改编)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 an=
1 n+
n+1,前
n
项和为
9,则
n=( B ) A.9
B.99
C.10
D.100
[解析]
因为 an=
1 n+
n+1=
n+1-
n.所以 Sn=a1+a2+a3+…+an=(
返回导航
知识梳理 • 双基自测
第五章 数列
高考一轮总复习 • 数学 • 新高考
返回导航
知识点一 公式法求和
(1)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则求和时直接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 前 n 项和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Sn=na1+ 2 an=___n_a_1+__n__n_2-__1__d__=___d2_n_2+__(_a_1_-__d2_)n________.
第五章 数列
高考一轮总复习 • 数学 • 新高考
(3)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na1,q=1,
Sn=a11--aqnq=_______________,q≠1. 注意等比数列公比 q 的取值情况,要分 q=1,q≠1.
返回导航
第五章 数列
高考一轮总复习 • 数学 • 新高考

近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一)导数及其应用学案(2021年整理)

近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一)导数及其应用学案(2021年整理)

2019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一)导数及其应用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一)导数及其应用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一)导数及其应用学案的全部内容。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一)导数及其应用,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函数与导数的压轴试题,在每年的高考中属于必考内容,其命题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围绕函数的性质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曲线的切线等问题展开,二是围绕函数、方程与不等式关系,探索方程根的个数、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恒成立等问题展开。

2017·全国卷Ⅰ,212017·全国卷Ⅱ,212017·全国卷Ⅲ,212017·山东卷,20主要是以解答题的命题方式,考查导数在探求一些不等式、函数、方程等有关综合问题的应用,难度较大.分值:14分1.利用导数研究方程的根(或函数的零点)函数的零点、方程的根、曲线的交点,这三个问题本质上同属一个问题,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这类问题的考查通常有两类:(1)讨论函数零点或方程根的个数;(2)由函数零点或方程的根求参数的取值范围;(3)讨论零点个数的答题模板:第一步:求函数的定义域;第二步:分类讨论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第三步:根据零点存在性定理,结合函数图象确定各分类情况的零点个数.2.利用导数研究恒成立、能成立问题求参数的范围,导数在不等式中的应用是高考的热点,常见的命题角度是由不等式恒成立和不等式能成立求参数的范围问题.其转化途径:(1)f(x)≥a恒成立⇔f(x)min≥a;存在x使f(x)≥a成立⇔f(x)max≥a。

2023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指导第三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4讲电化学专题突破

2023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指导第三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4讲电化学专题突破

第4讲电化学专题突破考点一:离子交换膜电池(应用性考点)(一)隔膜的作用及应用1.隔膜的作用(1)能将两极区隔离,阻止两极区产生的物质接触,防止发生化学反应。

(2)能选择性地允许离子通过,起到平衡电荷、形成闭合回路的作用。

(3)隔膜的分类2.离子交换膜类型的判断方法(1)首先写出阴、阳(或正、负)两极上的电极反应。

(2)依据电极反应式确定该电极附近哪种离子剩余。

(3)根据电极附近溶液呈电中性,从而判断出离子移动的方向。

(4)根据离子移动的方向,确定离子交换膜的类型。

3.应用离子交换膜的常考装置——多室电解池多室电解池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即允许带某种电荷的离子通过而限制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将电解池分为两室、三室、多室等,以达到物质制备、浓缩、净化、提纯的目的。

(1)两室电解池①制备原理:工业上利用如图两室电解装置制备烧碱阳极室中电极反应:2Cl--2e-===Cl2↑,阴极室中的电极反应:2H2O+2e-===H2↑+2OH-,阴极区H+放电,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OH-浓度增大,阳极区Cl-放电,使溶液中的c(Cl-)减小,为保持电荷守恒,阳极室中的Na+通过阳离子交换膜与阴极室中生成的OH-结合,得到浓的NaOH溶液。

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物质,纯度较高,基本没有杂质。

②阳离子交换膜的作用:它只允许Na+通过,而阻止阴离子(Cl-)和气体(Cl2)通过。

这样既防止了两极产生的H2和Cl2混合爆炸,又避免了Cl2和阴极产生的NaOH反应生成NaClO而影响烧碱的质量。

(2)三室电解池利用三室电解装置制备NH4NO3,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阴极的NO被还原为NH +4:NO+5e-+6H+===NH+4+H2O,NH+4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中间室;阳极的NO被氧化为NO -3:NO-3e-+2H2O===NO-3+4H+,NO -3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中间室。

根据电路中转移电子数相等可得电解总反应:8NO+7H2O3NH4NO3+2HNO3,为使电解产物全部转化为NH4NO3,补充适量NH3可以使电解产生的HNO3转化为NH4NO3。

高考语文复习 新高考模式下的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1 考题研析 第4讲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复习 新高考模式下的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1 考题研析 第4讲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D.庄严的教堂里,一束不很明亮的光线从彩色玻璃窗透了进来, 沉重的钟声好像震慑了我的心灵,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D [D 项,“好像”不是比喻。]
(二)比拟:变个脸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一天清朗,使你的心境也变得沉静和清爽了许多。你站着,思 想和激情会悄悄爬出来,追随你的目光,在你看得见、想得到的地 方,拉开绵长的、想象的线。那时,如果你想铺开纸,记下一段旋 律,每个音符都会依照灵感的指令,立即冒出头来,寻找自己合适 的位置。你的全部才智和学问,都会一涌而起,去成就你的事业。
拟人具有转移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 要分析。
[答案] 画横线的句子描写的对象是思想和激情,但作者赋予其 人的本质特性,写它们“悄悄爬出来,追随你的目光”“拉开绵长 的、想象的线”,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它们在沉静心境下的活动。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 A.绕过假山草坪,范大昌奔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 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盘踞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B.每条山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都长 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有学者提出一个精彩的普及理念:“大学标准,小学趣味。”在为孩 子讲解古诗词时,既要保持大学教学标准,保证知识的准确和思想 的端正,又要揣摩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审美心理,贴近他们的日常 生活。既保持学术品质,又放下学者架子,这种心态尤为可贵。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小儿科”一 词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夸张具有夸大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 要分析。
[答案] 画线句通过想象,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唐干花的“白、 亮”,给人以明亮、舒畅的感觉。
7.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 [B 项“一夜飞度”是夸张。C 项“百丈冰”“万里凝”是夸 张。D 项“一日看尽”是夸张。故选 A。]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5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5

高考总复习 ·数学(理)
返回导航
第八章 解析几何
(2)涉及弦的问题中,应熟练的利用根与系数关系、设而不解法简化运算、计算 弦长;涉及过焦点的弦的问题,可考虑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解.处理中点弦问题常用 的求解之法①点差法:即设出弦的两端点坐标后,代入圆锥曲线方程,并将两式相减, 式中含有 x1+x2,y1+y2,yx11- -yx22三个未知量,这样就直接联系了中点和直线的斜率, 借用中点公式即可求得斜率.②根与系数的关系:即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方程得到 方程组,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后,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
距离的最值.
分值:12~14分 4.探求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存在 性问题.
高考总复习 ·数学(理)
返回导航
栏目导航
命题热点 典题剖析 突破训练
第八章 解析几何
命题热点
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弦长问题 (1)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时,一般转化为研究其直线方程与圆锥 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的个数,消元后,应注意讨论含x2 项的系数是否为零的情 况,以及判别式的应用.但对于选择、填空题要充分利用几何条件,用数形结合的 方法求解.
解析 (1)因为 F(-1,0)为椭圆的焦点, 所以 c=1,又 b2=3,所以 a2=4,所以椭圆方程为x42+y32=1.
高考总复习 ·数学(理)
返回导航
第八章 解析几何
(2)若 l⊥x 轴,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x=-1, 此时 D-1,32,C-1,-32,△ABD,△ABC 面积相等,|S1-S2|=0. 若直线 l 与 x 不垂直,设直线方程为 y=k(x+1)(k≠0), C(x1,y1),D(x2,y2),将 y=k(x+1)代入 3x2+4y2=12 中, 得(3+4k2)x2+8k2x+4k2-12=0, 显然 Δ>0,方程有根,x1+x2=-3+8k42k2,x1x2=43k+2-4k1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经济生活中图像类选择题的考查角度及解题策略题型特点考情分析命题趋势数据、图形、图像、表格是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

图像类选择题不仅要求考生有比较高的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好地体现了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

其中,相关曲线类试题又是考查最多的。

(2017·全国卷Ⅰ,12)(2017·全国卷Ⅱ,14)(2017·全国卷Ⅲ,13)(2017·天津卷,4)(2017·天津卷,12)(2017·北京卷,38)(2017·江苏卷,12)(2016·全国卷Ⅰ,14)(2016·全国卷Ⅱ,12)(2016·全国卷Ⅲ,12)(2016·天津卷,12)(2016·江苏卷,11)(2015·天津卷,5)(2015·浙江卷,41)近几年高考中,结合当年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利用图形、图像考查经济生活中概念之间关系的试题明显增多,内容主要涉及供求与价格、收入与消费、投资收益与风险、效率与公平、税收与税率等。

2019年高考命题会要求考生在阅读分析图示的基础上得出答案或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出符合题意的图示。

分值:4~8分1.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1)在这里,我们参考数学学科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

在函数关系式中,某特定的量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动而变动,某特定的量被称为因变量,另一个量是自变量。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

(2)不过在经济生活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判断中,还要考虑经济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例如,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值量下降,此时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自变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变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会逐步提高,此时收入水平是自变量,消费水平是因变量。

在具有相互影响的一对关系中,更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判断谁影响谁,如价格与供求——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供求。

特别要注意的是,供求曲线表示的是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此时价格是自变量,供给和需求是因变量。

2.明确正比、反比(或正相关、负相关)(1)图A表示XY呈正相关,图B表示XY呈负相关。

(2)在经济生活中,成正比(或呈正相关)的经济现象有: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价格与通货膨胀率、本币汇率与本币币值、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商品价格与替代品的需求量、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企业创造的价值总量、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投资收益与风险、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等。

(3)成反比(或呈负相关)的经济现象有: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价格与货币本身的价值、商品价格与商品的需求量、商品价格与互补品的需求量、经济发展水平与失业率等。

3.注意斜率的大小斜率在政治学科中使用较少,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所运用。

例如,考查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收入变动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利率变动对不同投资方式的影响等,就得通过对斜率的分析来判断。

4.注意箭头指示的方向或曲线运动的方向函数图像不仅能以静态形式表示经济现象之间的正比、反比关系,还能通过图像的运动轨迹表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分析箭头指示的方向或曲线运动的方向,从中找出经济现象出现的变化。

一般来说,箭头向右、向上、向右上表示提高、增加,箭头向左、向下、向左下表示降低、减少。

(注:经济学中,一般情况下,纵坐标代表价格,横坐标代表数量。

)角度一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解答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类试题,关键在于看方向。

价格与需求呈负相关,所以需求与价格呈反向变动。

供给与价格呈正相关,所以供给与价格呈同向变动。

角度二需求和供给变动曲线解答曲线变动类试题,关键看曲线变动方向。

如果曲线沿横坐标平移,表明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供给量增加或者减少。

如果沿价格方向上下变动,表明伴随价格降低或升高,供给和需求量增加或降低。

(1)左右移,是线移,他因变。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左右移动时,是整条曲线在移动,纵轴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动,但横轴的数量却发生了变动。

这表明数量变化不是价格变动引起的,而是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等。

如图1,D到D1,是整条曲线向左移动,纵轴价格P0既定(不变),对应横轴数量由Q0减少到Q1,表明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商品需求量减少。

图2、3、4以此类推。

(2)上下移,是点移,自身变。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上下移动时是曲线上的点的移动,纵轴的价格与横轴的数量都发生变动,说明是由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引起了数量的变动。

如图5,商品价格由P1上涨至P2,对应数量由Q1缩减到Q2,表明随着商品自身价格的上涨,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图6、7、8以此类推。

角度三需求弹性曲线解答需求弹性曲线类试题,关键看倾斜度。

如果曲线倾斜度较大,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曲线。

如果曲线倾斜度较小,属于高档耐用品需求曲线。

角度四复合变动曲线均衡价格曲线是指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价格曲线。

均衡价格变动曲线,是指伴随相关条件的变化,均衡价格发生变动并对需求量和供给量产生影响的曲线。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分解法,即将曲线分解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以此判断,找出对应的答案。

(1)均衡点,看方向。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为均衡点。

这两条曲线相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如图9的P0,相交时的数量称为均衡数量,如图9的Q0。

(2)均衡价格不是永远不变的,它会随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如图10供给曲线保持不变,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曲线交点由原来的E0向E1移动,相应的纵坐价格由P0向P1移动,横轴数量由Q0向Q1移动,这表明在供给曲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引起了商品的价格上涨,原来的均衡点向右上方移动才能保持市场的供求平衡。

图11、12、13以此类推。

角度五其他几种常见的曲线其他几种常见的曲线包括微笑曲线、洛伦兹曲线和拉弗曲线。

微笑曲线表明了产业链的不同阶段与附加价值的关系。

洛伦兹曲线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拉弗曲线表明税收和税率关系的变化。

解答此类试题要把握曲线本身的含义,对应找出引发曲线变动的因素。

考查某类经济现象的曲线表达(1)仔细观察每一个曲线图,明确纵轴、横轴所表达的含义;明确每一条曲线是需求曲线还是供给曲线。

(2)运用需求法则(该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和供给法则(该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供给量呈同向变动),分析坐标图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经济学中一般用纵轴表示自变量——价格,用横轴表示因变量——数量),排除不符合经济理论的错误曲线。

(3)把题干内容与曲线进行对比,选择与题干内容相符合的曲线。

[例1](2017·全国卷Ⅰ)甲与乙是互补商品,甲商品具有需求弹性。

假定甲的价格下降,其他条件不变,则乙的需求变动图示是(C)解析甲商品具有需求弹性,甲的价格下降,对甲的需求增加,由于甲与乙是互补商品,因此对乙的需求也增加,排除B、D两项;甲商品价格下降,其他条件不变,意味着乙商品价格不变,故选C项,A项不选。

[例2](2016·全国卷Ⅰ)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流感特效药的制药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为保证药品的正常供应,政府对该类制药企业实施生产补贴。

若用S、S′表示补贴前后该药品的供给曲线,不考虑其他因素,正确反映补贴前后该药品供给变化的图示是(A)解析国家实施补贴意味着商品本身的价格没变,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侧移动,A 项当选,B项错误;C、D两项是价格变化的影响,不符合要求,应排除。

1.(2017·江苏卷)假设在一个成本相对稳定行业的市场中,只有甲乙两个企业生产同种商品。

若甲企业在价格为P1时提价,乙企业不会跟随提价以抢夺市场份额;相反,若甲企业降价,则乙企业会跟随其降价以免顾客被抢走。

其他条件不变,图中能正确反映甲企业产品市场变化的是(B)解析其他条件不变,若甲企业在价格为P1时提价,乙企业不会跟随提价以抢夺市场份额,那么,甲企业的市场份额会相应减少;若甲企业降价,尽管乙企业会跟随其降价,但甲企业的市场份额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可见,B项能正确反映甲企业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故选B项;A项中降价导致市场份额减少的描述错误,C项中提价导致市场份额增加的描述错误,D项中右半部分提价引起市场份额增加的描述错误。

2.(江苏卷)在供需平衡的某商品市场上,假设政府基于某种目标,决定对该商品实施价格上限管制政策,其他条件不变。

图(P1表示政策实施前价格,P2表示政策实施后价格)中能反映该政策实施后价格变动的是(B)解析政策实施前该商品是“供需平衡”状态,B、D两项中P1价格处于交叉点上,反映“供需平衡”状态,是处在价格调整前的状态,排除A、C两项;由于实施了价格上限政策,价格上涨预期降低,P2价格应低于P1,需求量增加,B项当选,排除D项。

课时达标第4讲1.如图反映的是在商品价格和其他因素不变时,收入(M)变化引起A商品需求量(X)变化的曲线。

下列判断正确的有(B)①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增加②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相应减少③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递增④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递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由图示可知,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相应增加,而不是减少,①正确,②错误;由图示可知,X2到X3的变化幅度比X1到X2的变化幅度要小,这说明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递减,④正确,③错误。

故选B项。

2.如图为我国大米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举措可能引起均衡点E向左下方移动的是(A)①倡导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粮食的社会风尚②面粉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价格下降③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大米的劳动生产率④扩大城镇规模,致使种粮耕地面积减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倡导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粮食社会风尚,不考虑其他因素,粮食的消费量减少,进而导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均衡点E向左下方移动,①正确;面粉是大米的替代品,面粉价格下降,人们对面粉的需求量会增加,大米的需求量相对来说会减少,大米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均衡点E会向左下方移动,②正确;提高大米的劳动生产率,大米的供给量增加,导致其供给曲线右移,均衡点E向右下方移动,③错误;种粮耕地面积减少,大米的供给量减少,导致其供给曲线左移,均衡点E向左上方移动,④错误。

故选A项。

3.如图反映的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已知甲商品、乙商品互不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