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c1301ec002768e9951e738f5.png)
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 河边上知道的。
法家:韩非子
韩非出生于韩国的 贵族世家,可是他的 法家治国理论虽经多 次推荐依然不被韩王 采纳,却被当时韩国 的敌国秦国的秦始皇 所赏识,并专门发兵 韩国将韩非这个治国 人才夺了回去。为了 得到一个人才而专门 发动了一场战争,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 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 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 同与天子。
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
问题探究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 勤,其死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 能任,奈天下何?”
恃” 天与人“不相胜”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 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庄子·齐物篇》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 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 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 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粒米也,知毫 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万物一齐, 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 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 变。
5、孙膑与兵家
孙武
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 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马陵道
公元前341年,魏将庞涓伐韩,韩求救于齐, 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攻魏。孙膑用 “减灶”之计诱魏太子申、庞涓入马陵道埋伏之 中,万弩齐发,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掳,庞涓 自杀。
法家:韩非子
韩非出生于韩国的 贵族世家,可是他的 法家治国理论虽经多 次推荐依然不被韩王 采纳,却被当时韩国 的敌国秦国的秦始皇 所赏识,并专门发兵 韩国将韩非这个治国 人才夺了回去。为了 得到一个人才而专门 发动了一场战争,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 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 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 同与天子。
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
问题探究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 勤,其死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 能任,奈天下何?”
恃” 天与人“不相胜”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 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庄子·齐物篇》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 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 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 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粒米也,知毫 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万物一齐, 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 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 变。
5、孙膑与兵家
孙武
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 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马陵道
公元前341年,魏将庞涓伐韩,韩求救于齐, 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攻魏。孙膑用 “减灶”之计诱魏太子申、庞涓入马陵道埋伏之 中,万弩齐发,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掳,庞涓 自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共18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273a164bed5b9f3f90f1cc8.png)
一、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仁政、民重君轻 (2)哲学:性善论 (3)社会人际关系:养浩然之气、先
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的地位: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唐 以后被当作经典,尊为“亚圣”,并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孟子和荀子
荀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以礼为主,立法并用 (2)哲学:性恶论 (3)世界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的地位: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视为儒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集团的兴起、 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 而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知识点结构图
儒家
孔子:“仁”“克己复礼” 孟子:“仁政”“民贵君 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人 之性恶”
百
道家 老子:“无为而治”
家 争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 说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及其主要思想。
了解时代背景
政治 :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的 崩溃、周天子权威的丧失等)和争霸战争为各 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 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经济:铁器和牛 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经济 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集团的兴起、 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为而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对于当时的历史意义:见课本 (2)对于后世的影响:见课本
本课重难点探究:为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政治 :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的 崩溃、周天子权威的丧失等)和争霸战争为各个 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 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共81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共8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6a9a41fed630b1c59eeb570.png)
趣味百家 孔子说: • 我仁; 荀子说: • 我义;
老子说: •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 战场上见高低!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 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 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民贵君轻 这是为什么?
思考:民贵君轻是不是真的体现人民的 地位比国君高了?孟子维护的是不是人 民的根本利益呢?
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影 响:
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 3.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 《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孟子名言
•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身 。 •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 此 之 谓 大 丈夫。 •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子说: •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 战场上见高低!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 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 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民贵君轻 这是为什么?
思考:民贵君轻是不是真的体现人民的 地位比国君高了?孟子维护的是不是人 民的根本利益呢?
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影 响:
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 3.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 《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孟子名言
•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身 。 •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 此 之 谓 大 丈夫。 •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31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7be28fb83d049649a66582b.png)
第2课
课标要求:
➢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何谓“百家”?何谓“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历史条件是什么?
1、根本的原因: 战乱纷争和社会大变革的局面,促成了 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2.春、战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 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3.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 的思想家。
材料二: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 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 天子。
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
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观点?
想一想:
墨家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有何不 同?
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 “兼爱”“非攻”的 思想?
①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兼爱”“非攻”的 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这则故事反映了韩非子持什么样的政
治观点?
治理国家的政策必须与时俱进,主张变法革新
学以致用
1.韩非言:“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B 夫”。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这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什么观点? 你同意谁的观点?
制天命而用之?
三 峡
2、墨家: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 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课标要求:
➢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何谓“百家”?何谓“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历史条件是什么?
1、根本的原因: 战乱纷争和社会大变革的局面,促成了 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2.春、战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 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3.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 的思想家。
材料二: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 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 天子。
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
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观点?
想一想:
墨家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有何不 同?
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 “兼爱”“非攻”的 思想?
①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兼爱”“非攻”的 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这则故事反映了韩非子持什么样的政
治观点?
治理国家的政策必须与时俱进,主张变法革新
学以致用
1.韩非言:“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B 夫”。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这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什么观点? 你同意谁的观点?
制天命而用之?
三 峡
2、墨家: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 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2c0c5a02804d2b160b4ec087.png)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 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 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 请思考: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 什么思想观点?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 观点?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289), 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儒 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邹(今 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 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 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 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 篇。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主张有利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
★墨子与孔子“仁”的区别
墨子的“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 一切人,是无等差的爱。
荀子的思想为何被视为 儒家的异端?他与孔孟的思 想有何区别?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礼教为主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礼法并施
异
尊王贱霸 王霸兼用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二、墨子与墨家
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出身于“贱人”。战国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 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 “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 动主要是“上说下教” 。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 (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相 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 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 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主 要思想存于《墨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质课件(30张)(共30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质课件(30张)(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144c3db89eb172ded63b78f.png)
韩非的思想: 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 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成就) 地位
儒家 孔子 ①思想核心:“仁”、“礼”②政治思想:以 德/礼治国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④鬼神观:敬畏、怀疑 ①政治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②性善论③先义后利观 ①政治主张: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③(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 而用之 ①哲学思想:“道”;辩证法思想②政治思 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养生方法 ①哲学思想:“齐物”;天与人“不相胜” ②逍遥的人生态度 ① “兼爱”、“非攻” ② “尚贤”、 “尚力” ③“节用、节葬”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墨 攻 》 发 行 期 海 报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成就) 地位
儒家 孔子 ①思想核心:“仁”、“礼”②政治思想:以 德/礼治国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④鬼神观:敬畏、怀疑 ①政治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②性善论③先义后利观 ①政治主张: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③(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 而用之 ①哲学思想:“道”;辩证法思想②政治思 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养生方法 ①哲学思想:“齐物”;天与人“不相胜” ②逍遥的人生态度 创始 人; 至圣 亚圣
第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樊迟问仁。子曰:“爱 人。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 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可 谓知矣”。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551-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479BC),姓孔名丘,字仲尼,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共81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共8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6a9a41fed630b1c59eeb570.png)
二、墨家:墨子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1、“兼爱”(无差别的爱 2、“非攻”(反对非正 义的兼并战争)
3、“尚力”、节俭 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战国后不被重视。
公元前440年前后,墨子约29岁时,楚国准备攻打宋国, 请著名工匠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墨子听到消 息后非常着急,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 壮弟子,帮助宋国守城;一面急急忙忙,日夜兼行, 鞋破脚烂,毫不在意,十天后到达楚的国都郢。墨子 对楚王说:“鲁班制造的攻城器械不是取胜的法宝。 大王如果不信,就让我与他当面演习一下攻与守的战 阵,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应后,墨子就用腰带 模拟城墙,以木片表示各种器械,同鲁班演习各种攻 守战阵。鲁班组织了九次进攻,结果九次被墨子击破。 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还有剩余。鲁班认 输后故意说:“我知道怎么赢你,可我不说。”墨子 答道:“我知道你如何赢我,我也不说。” 楚王莫名 其妙,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墨子义正辞严他说: “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但是,我早已布置 好,我的大弟子禽滑厘能代替我用墨家制造的器械指 挥守城,同宋国军民一起严阵以待!即使杀了我,你 也无法取胜!”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楚王攻宋的念头, 楚王知道取胜无望,被迫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段材料反映出庄子有什么样的性格? 鄙视富贵利禄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 主要思想
1、“齐物” (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 相同的) 2、“逍遥”(无所恃)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3、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从自然)
4、文学、美学成就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 而鼓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 说:我的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 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 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 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杂之中,逐 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进而 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 又有了现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 春夏秋冬的交替运行。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 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 解脱,所以他在妻死这件 事上能够如此洒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共68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共6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faad3cda300a6c30d229f91.png)
——《荀子·天论》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 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 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 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 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 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 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
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 孟子·尽心下》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性善论——人性本善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
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 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 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仁政学说
孟 子
性善论
影 响
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儒
家
特
荀
天人关系理论
点
子 性恶论
地
位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山东邹城孟子故里牌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孟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书影
《孟子》书影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仁政学说下的民本思想
——《荀子·性恶》
返回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
蓬得生到麻健中康成,长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 之白秽俱沙 环黑在 境。涅 里,,与也之会俱随黑着比污喻秽好环的境人而或变物坏处。在污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 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 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 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 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 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 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
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 孟子·尽心下》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性善论——人性本善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
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 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 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仁政学说
孟 子
性善论
影 响
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儒
家
特
荀
天人关系理论
点
子 性恶论
地
位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山东邹城孟子故里牌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孟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书影
《孟子》书影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仁政学说下的民本思想
——《荀子·性恶》
返回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
蓬得生到麻健中康成,长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 之白秽俱沙 环黑在 境。涅 里,,与也之会俱随黑着比污喻秽好环的境人而或变物坏处。在污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共35张PPT)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209c92fbb68a98270fefa1e.png)
1、孟子 (1)生平简介 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著作有《孟子》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生平简介
(2)思想学说
孟子的义利观是针对当 时的什么现象而阐发?
A、政治学说:建立了仁政学说(核心),主 张“以德服人” ,提出了爱民、重民、民贵 君轻 B、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仁、义、礼、 智、侧隐之心 C、价值观:“养浩然之气”,倡导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简介
2、墨子思想 (1)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与孔子的“仁”对比 “非攻”是反对战国时期不义的兼并 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 “节葬” 强调生产劳动,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简介 2、墨子思想
3、历史影响
(1)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 益。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 收征引。 (2)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
1、孟子 (1)生平简介 (2)思想学说
(3)历史影响
A、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 B、《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 书”之一
C、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 子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 成为显学? 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受重视?
参考答案: 1、战国时期,奴隶制已走向瓦解,大 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思想反映了 小生产者的要求,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2、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 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 3、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著作有《孟子》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生平简介
(2)思想学说
孟子的义利观是针对当 时的什么现象而阐发?
A、政治学说:建立了仁政学说(核心),主 张“以德服人” ,提出了爱民、重民、民贵 君轻 B、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仁、义、礼、 智、侧隐之心 C、价值观:“养浩然之气”,倡导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简介
2、墨子思想 (1)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与孔子的“仁”对比 “非攻”是反对战国时期不义的兼并 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 “节葬” 强调生产劳动,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简介 2、墨子思想
3、历史影响
(1)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 益。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 收征引。 (2)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
1、孟子 (1)生平简介 (2)思想学说
(3)历史影响
A、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 B、《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 书”之一
C、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 子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 成为显学? 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受重视?
参考答案: 1、战国时期,奴隶制已走向瓦解,大 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思想反映了 小生产者的要求,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2、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 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 3、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 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 分封制、”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学术环境:竞相争霸和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体系,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大变革,新的社会秩序急待确立。
“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探究一:“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同时也是唯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试分析为什么它只出现在了春秋战国时期?
(阅读材料及课本P10阅读与思考材料,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 区分各家的主张; 2、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 说对后世的影响。 3.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 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学习重点】 儒、道、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历 史意义。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强化训练4:】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
“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D )。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④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A.①②③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
1、性质: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3、对后世: 儒家—— 孕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
孟子 提出“仁政” ;主张人性本善说;强调先义后利
荀子 道家 老子
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 “性恶论”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道是世界的本源;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墨家 法家 兵家
庄子 墨子
韩非 子 孙膑
“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 主张“节用”“节葬”
“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 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 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 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 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 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游说诸侯,形成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仁”、“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
猜猜我是谁
我是孔子的学 生,我有一个伟 大的母亲,为了 我有一个良好的 成长环境,多次
搬迁,我主张 “仁政”,认为
“民贵”“君 轻”……
猜猜我是谁
是宋国的公室后 代,游历过很多国 家,学问渊博,以 我的才学取财富高 位如探囊取物,但 我还是喜欢写文章, 特别喜欢写寓言故 事,我的的文章, 富有幽默讽刺的意 味
猜猜我是谁
我是韩国的贵 族。当时韩国很弱, 常受邻国的欺凌, 我多次向韩王提出 富强的计策,但未 被韩王采纳。后来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 的文章,极为赞 赏。……
孔
老
子
子
孟子
韩非子
庄子
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课 程 ➢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标 准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铁握器了的冶使炼铁用的和技牛术耕,的铁推农具广逐,渐促代替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使易井损田的制农走具,向由瓦此解出现了借助铁农具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宗的力法量分逐封渐制强遭大到,宗破法坏分,封周制王度失的原
则分遭封到,破小坏宗,取原代为大周宗王的垄现断象去的也天分频封繁下权发共力生主受,的到周地削王位弱室,失。诸去侯了不天断下擅共自主
猜猜我是谁
我是儒家创始 人,著名的教育家,
我主张“仁”,以 “德”教民,以 “礼”治国,我 “因材施教”“有 教无类”,有弟子 三千,后人称我为
“圣人”……
猜猜我是谁
我是道家学派 创始人,曾在东周 国都洛邑任守藏史,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 向我问礼。晚年的 我乘青牛西去,在 函谷关前写成了五 千言的《道德经》
的地位。 材料三
诸侯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
争霸战争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学术氛围相对宽松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探究一:“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同时也是唯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试分析为什么它只出现在了春秋战国时期?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探究二: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
(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结合下列材料,从性质、地位、对后世
角度来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 教材P10最后一自然段。
材料二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
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
【强化训练2】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 庄子、韩非子 C. 庄子、孔子
B.老子、孔子 D.孟子、荀子
c
【强化训练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
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
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国家;主张变法革新
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强化训练1】秦朝统一全国后,皇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随着 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
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这句话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B )
A.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文化成 为当时统治权力的附庸 B.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统治思想 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被秦朝统治者采纳 D.儒家思想的本质是消极、保守的,所以秦朝时的文化氛围比 较死气沉沉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大变革,新的社会秩序急待确立。
“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探究一:“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同时也是唯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试分析为什么它只出现在了春秋战国时期?
(阅读材料及课本P10阅读与思考材料,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 区分各家的主张; 2、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 说对后世的影响。 3.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 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学习重点】 儒、道、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历 史意义。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强化训练4:】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
“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D )。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④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A.①②③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
1、性质: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3、对后世: 儒家—— 孕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
孟子 提出“仁政” ;主张人性本善说;强调先义后利
荀子 道家 老子
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 “性恶论”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道是世界的本源;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墨家 法家 兵家
庄子 墨子
韩非 子 孙膑
“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 主张“节用”“节葬”
“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 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 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 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 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 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游说诸侯,形成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仁”、“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
猜猜我是谁
我是孔子的学 生,我有一个伟 大的母亲,为了 我有一个良好的 成长环境,多次
搬迁,我主张 “仁政”,认为
“民贵”“君 轻”……
猜猜我是谁
是宋国的公室后 代,游历过很多国 家,学问渊博,以 我的才学取财富高 位如探囊取物,但 我还是喜欢写文章, 特别喜欢写寓言故 事,我的的文章, 富有幽默讽刺的意 味
猜猜我是谁
我是韩国的贵 族。当时韩国很弱, 常受邻国的欺凌, 我多次向韩王提出 富强的计策,但未 被韩王采纳。后来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 的文章,极为赞 赏。……
孔
老
子
子
孟子
韩非子
庄子
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课 程 ➢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标 准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铁握器了的冶使炼铁用的和技牛术耕,的铁推农具广逐,渐促代替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使易井损田的制农走具,向由瓦此解出现了借助铁农具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宗的力法量分逐封渐制强遭大到,宗破法坏分,封周制王度失的原
则分遭封到,破小坏宗,取原代为大周宗王的垄现断象去的也天分频封繁下权发共力生主受,的到周地削王位弱室,失。诸去侯了不天断下擅共自主
猜猜我是谁
我是儒家创始 人,著名的教育家,
我主张“仁”,以 “德”教民,以 “礼”治国,我 “因材施教”“有 教无类”,有弟子 三千,后人称我为
“圣人”……
猜猜我是谁
我是道家学派 创始人,曾在东周 国都洛邑任守藏史,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 向我问礼。晚年的 我乘青牛西去,在 函谷关前写成了五 千言的《道德经》
的地位。 材料三
诸侯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
争霸战争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学术氛围相对宽松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探究一:“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同时也是唯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试分析为什么它只出现在了春秋战国时期?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探究二: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
(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结合下列材料,从性质、地位、对后世
角度来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 教材P10最后一自然段。
材料二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
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
【强化训练2】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 庄子、韩非子 C. 庄子、孔子
B.老子、孔子 D.孟子、荀子
c
【强化训练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
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
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国家;主张变法革新
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强化训练1】秦朝统一全国后,皇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随着 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
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这句话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B )
A.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文化成 为当时统治权力的附庸 B.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统治思想 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被秦朝统治者采纳 D.儒家思想的本质是消极、保守的,所以秦朝时的文化氛围比 较死气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