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易错点梳理
高一历史上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上易错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550775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4.png)
高一历史上易错知识点总结历史学科作为一门文科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记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高一历史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易错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总结。
接下来,本文将对高一历史上易错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同学们能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古代希腊和古罗马文明1.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古希腊是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城邦组成的。
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特点。
常见的城邦包括雅典、斯巴达等。
在考试中容易混淆或遗漏其中的某些城邦。
2.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在世界历史上是首次出现的。
雅典是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城邦。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只限于自由公民,不包括妇女、奴隶等。
3. 古罗马的三权分立古罗马是第一个采用三权分立制度的帝国。
这三个权力分别是执政官(行政权力)、元老院(立法权力)和民众大会(最高权力)。
考生需要明确三个权力的职能和关系。
4. 古罗马的道路和水利工程古罗马以其卓越的建筑技术和工程能力而闻名于世。
古罗马的道路和水利工程对交通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常见的道路和水利工程包括萨莫斯大桥、罗马水道等。
二、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的时间顺序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它们的时间顺序是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
有些学生会将商朝和夏朝的时间顺序搞混,需要特别注意。
2. 戰國時期的列國與思想家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列国和思想家。
列国包括秦、楚、魏、齐、燕、韩、赵。
常见的思想家包括孔子、墨子、荀子等。
在考试中要特别留意列国和思想家的对应关系。
3. 西汉和东汉的时间区别西汉和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
西汉的统治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而东汉的统治时间大约是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学生容易将两个朝代的时间和统治者搞混。
4. 中华文明的四大发明中华文明有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考生需要掌握四大发明的创造时期和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7373d5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b.png)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高中历史必修1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基础,也是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入门课程。
但是,由于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广泛掌握常识和知识点,又要求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并且历史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高中历史必修1是一个难点。
本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发现高中历史必修1中的易错易混点,以及提供一些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
一、易错易混点归纳1. 各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高中历史必修1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掌握每个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以完整、深入地理解历史发展。
2. 政治制度演进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政治制度演进。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看,它的演变从原始公社到奴隶制,再到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
在中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诸如夏商周的封建制、清朝封建时期的一统政治和国家主义、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等政治制度。
学生需要理解每种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演变的历程。
3. 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进程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秦汉时期的封建经济,到清朝封建时期的官民经济体系,再到近代以来的国家、私人和外商经济活动,这些变革都对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学生应该重点掌握每个时期的经济特点。
4. 思想文化演变中国历史的思想文化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历史的演变,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
例如,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家思想和康德思想等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思想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影响。
二、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1. 大可爱版模板:第一步: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第二步:呈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主要影响、原因或结果第三步: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或结论2. 四步法模板:第一步: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第二步:研究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原因和过程第三步: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影响和意义第四步:总结自己的看法、观点或结论3. 六字诀模板:第一步: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第二步: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原因和过程第三步:阐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意义和影响第四步:比较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异同第五步:探讨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启示和教训第六步: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或结论。
历史必修一 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第5~8单元
![历史必修一 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第5~8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1355592e87c24028915fc3e0.png)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易错点1.马克思主义就是指科学社会主义。
错误。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错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3.巴黎公社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错误。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不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是俄国的十月革命。
4.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和失败都是历史的必然。
错误。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5.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
错误。
巴黎公社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但在客观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8.《四月提纲》提出以暴力方式取得政权。
错误。
《四月提纲》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但“七月流血事件”表明和平方式已不可能,最终确立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
9.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最能反映人民的愿望。
正确。
《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宣布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易混点1.正确全面认识巴黎公社。
(1)两大措施:①政权建设: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②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2)两大败因:(3)两大意义: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
![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4c610d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46.png)
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易错点: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1、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2、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易错点: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3、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高中历史必修Ⅰ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4)
![高中历史必修Ⅰ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4)](https://img.taocdn.com/s3/m/8af3ab9576eeaeaad1f33051.png)
高中历史必修Ⅰ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4)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易错点一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把握错误典例1(2006年文综全国卷Ⅰ15)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中“1949年至1953年间”的时间限定,可知这段时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有此职权,保留统一战线的职能。
C、D两项有明显错误。
【纠错】本题的易错点一是对基本知识的记忆不准确,容易误选C、D 两项。
其实,题干要求的时间是1949年至1953年之间,而D项发生在1954年;C项是在1950年颁布,但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的,而是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
易错点二是误认为全体代表都是在选举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选A。
其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会议的一些代表是中共邀请来的,而不是由筹备会选举出的。
易错点二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特点的认识错误典例2 (2005年文综全国卷Ⅱ,18)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即只有它具备而《共同纲领》不拥有的特点。
A、B、D三项是两部文件的共同之处,D项内容在教材中未直接提及,有一定的干扰性。
【纠错】本题的易错点一是对题干要求的理解不到位,题干要求的是两部法律文献的不同点,特别是1954年宪法具有而《共同纲领》不具有的特点。
有些考生错误的理解为两者的共同点而选错。
易错点二是对《同纲领》体现的原则不明确,误认为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原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易错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易错题](https://img.taocdn.com/s3/m/f955a416b90d6c85ec3ac669.png)
3、17世纪的英国继承古雅典的:集体管理、依法行政
4、古希腊、罗马和我国西周的制度中,就其实质而言: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5、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映了古罗马民法:重视证据
6、罗马法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这表明:保护私有财产权
6、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制度是:分封制
7、西汉的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神化封建统治
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9、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10、明清时期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6、《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7、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进行的会战是:太原会战
8、《马关条约》中对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严重的规定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9、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挺进大别山
10、把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的毛泽东著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11、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部分。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事件以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近代前期中国历史的主流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13、《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列强不满意,列强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外国商品滞销等
四、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体现党勇于纠正错误的有哪些:①八七会议;②遵义会议;③整风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易错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易错点](https://img.taocdn.com/s3/m/eb308678011ca300a6c39016.png)
易错点1分封制中“封建亲戚”的“封建”≠封建社会的“封建”简析:通过分封制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分封制的特征归纳为“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的“封建”,而是“封邦建国”的意思,这样就形成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王位继承制度B. 分封制度C.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D. 宗法制度易错点2长子≠嫡长子简析:长子并不一定是嫡长子。
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是嫡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一般称谓妻(正室) A. 三哥(20岁) B. 四哥(14岁)妾一 C. 大哥(25岁)妾二 D. 二哥(22岁)易错点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简析: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主要指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地方受制于中央,向中央集权。
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置郡县”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A. 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D.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易错点4把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相混淆简析: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实质上的不同是以封建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仍是世袭的。
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 )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易错点5对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特征分辨不清简析: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
但是,在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
三省六部制实行宰相分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be471b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e.png)
高中历史中易错知识点汇总一、政治制度与行政体制1.分封制与宗法制:o分封制下,诸侯爵位世袭,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税等,这导致了诸侯独立性过强,限制了权力的集中。
o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
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可能会逐渐疏远,诸侯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对其的控制力就会减弱,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2.郡县制:o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的朝代。
郡县制下,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o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o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明清内阁制:o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二、经济发展与贸易1.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o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相联系加深。
o自然经济是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并不等同于小农经济。
2.重农抑商政策:o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旨在保护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
然而,这一政策并不能完全阻止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在封建制度下仍然有所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o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一些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然而,由于腐朽的专制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缓慢。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高一必修易错点汇总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高一必修易错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d8a7fd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d.png)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高一必修易错点汇总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店铺一起学习吧!高一历史知识易错点1.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错误。
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1949年北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的最主要原因是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
错误。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美苏关系破裂,最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3.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错误。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4.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团。
错误。
北约是一个政治、军事集团,而不是一个经济集团。
5.美苏“冷战”时期,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错误。
“冷战”是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采取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6.欧共体是一个经济政治组织。
错误。
欧共体是欧盟的前身,是一个经济组织;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组织。
8.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错误。
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是两极格局竞争中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生存发展的需要。
其主要目的是加强联合、协同利益,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9.亚非会议的召开,标志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
![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1d91db5022aaea998f0fb1.png)
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1、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2、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3、 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历史高中必修一精选易错点
![历史高中必修一精选易错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7b621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b.png)
历史高中必修一精选易错点历史1.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相对平等,法律至上。
2.《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完成。
并非査士丁尼法典3.维持对奴隶的剥削压迫反封建推进资本主义4.英国代议制特点: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混为一体,君主统而不治,国家象征。
1721,责任内阁制确立后才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5.德意志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为实。
6.半殖民地半封建专有名词。
7.三民主义未反帝,土地,反地主阶级。
8.太平天国根本原因民族矛盾激化。
9.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
10.革命根据地又称苏区区别于敌后和解放区(国统区)11.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政府首脑是首相。
法国政府首脑为内阁部长(总理)。
12.法国权力中心为总统。
1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14.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5.义和团反帝爱国不反封建。
16.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
17.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核心)根据地建设18.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
19.刺史监察20.元朝并非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行省制度。
21.城邦并非城市22.古代地方势力并非一直被削弱。
23.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系列法案形成的24.分权原则并非美国独有。
25.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不是封建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保守派和民主派斗争实质都是资产阶级统治,只是形式问题。
26.最早侵略台湾的是英国。
27.广州并非增开的口岸。
28.民族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矛盾不意味着任何时期都是这样。
29.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的产物。
30.马关条约并非资本输出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就有了。
31.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不等于人民当家做主,仅仅是资产阶级民主32.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体现在打击了统治工具:清政府。
33.新民主主义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革命。
34.八七会议没有找到革命方向,遵义会议只纠正了军事左倾。
35.八路军与新四军36.抗日战争不是反帝第一次胜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单元综合一:第一单元易错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单元综合一:第一单元易错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17a466804d2b160b4ec07d.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易混知识点1. 王位世袭制通过虽然用“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但这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所以王位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2.宗法制:①嫡长子指的是正妻所生长子。
②大小宗是相对的。
③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 秦朝中央继权制度:①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专制主义起的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中央集权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
②郡县制不是秦始皇的首创。
郡县制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只是在全国推行。
③秦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全面废除分封制,而是秦朝统治者的暴政激化阶级矛盾的结果。
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并非在全国范围实行行省制度。
山东、山西、河北直辖中书省;西藏由宣政院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古代地方势力并非一直呈削弱态势。
西汉初年的封国制和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和地方割据,地方一度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5.明清君主专制加强:①“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实际上是宰相”的说法没有看到其本质区别。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备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帝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重点难点突破1.早期(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1)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2)以宗族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3)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
(4)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5)中央集权尚未形成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①利于国家统一,对祖国边疆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必一专一易错
![必一专一易错](https://img.taocdn.com/s3/m/47f164f119e8b8f67c1cb997.png)
高二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易错点汇总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分封制影响:进步性—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局限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割据纷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经济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3、
4、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5
积极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提高了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6、二重证据法:纸上史料与地下史料相互对证。
8、同光中兴:经过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磨难,中国迎来了皇权专制王朝的最后一个“中兴”——“同光中兴”,历史书上也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
主要事件是洋务运动的开展,以甲午战败宣告结束。
高一历史易混知识点
![高一历史易混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f65634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8.png)
高一历史易混知识点高中历史课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初涉高中历史学习,会遇到许多易混淆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易混内容进行梳理和解析。
一、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通过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形成诸侯国,以达到巩固中央政权的目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壮大,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郡县制,将国家划分为郡和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这一制度在后世得到了沿用和发展。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例如,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然而,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滞后于西方国家。
与此同时,西方经历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最终导致了东西方经济实力的逆转。
三、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辨析在历史学习中,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准确理解至关重要。
例如,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但他们的统治理念和成就有着显著的区别。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而汉武帝则推崇儒家思想,开疆拓土,使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学习这两位帝王时,学生需要注意区分他们的政策和历史贡献,避免混淆。
四、历史概念的澄清在历史学科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学生需要准确理解其含义。
例如,“封建社会”并不仅仅指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形态,它更是一种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此外,“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封建社会内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步形态。
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
历史必修一易错知识点
![历史必修一易错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21e125cfc789eb172dc834.png)
高考历史易错点精析易错点1 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第一,传承方式不同。
分封制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
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4 不能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易错分析学生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角度梳理一下:(1)三省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高一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解析: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教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解析: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e190c68fd0d233d4b14e690e.png)
易错易混系列之一必修1第一单元(新人教版)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点析】(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权利,同时又对周天子具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是完全具有王族血缘关系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于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典例】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并约定此后“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主要是承袭了()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继承制度D.祭祀制度[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A项。
错因主要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解答此题极容易把二者混淆为一体而误选A项。
究其原因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也是对材料所反映的有效信息解读不透彻造成的。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材料和知识的迁移,进行积极的思维发散。
解此题注意理解宗法制的含义和特点,认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同时注意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制度。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西汉初期郡国并行,虽然是分封制的实施,但抓住铲除异性王后分封同姓王的变化,就是反映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延续。
高中历史必修Ⅰ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1)
![高中历史必修Ⅰ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1)](https://img.taocdn.com/s3/m/7ff4cdbe941ea76e58fa0456.png)
高中历史必修Ⅰ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1)第一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易错点一对商周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错误典例1(2007年潍坊模拟)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皇权至上②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③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④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细致、正确地审准题意,把握住“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商周时期的”;二是全面、准确的把握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商朝虽然实行内外服制度,但是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权力。
“皇权至上”是秦始皇建立皇权制后才出现的。
③、④两项容易判断。
【纠错】易错点一是容易忽略“皇权”出现的时间,认为商朝在内外服制度下,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就误认为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权力。
易错点二是对内外服制度把握不透。
易错点三是审题不细致。
易错点二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把握错误典例2(江苏省姜堰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读懂材料,材料的意思是说西晋武帝司马炎虽有心更换太子,但最终没有。
二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西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没更换痴愚的太子。
【纠错】本题解答时,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忽略关键语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后晋武帝之所以不能更换太子,主要是因为自西周以来的约定俗成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易错点梳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汉代并非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稍作变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稳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文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3.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5.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6.《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
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3.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不同的。
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4.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5.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7.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
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4.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5.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6.五四运动并未取得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9.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10.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1.北伐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2.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3.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的是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2.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3.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性文件:(1)《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4.“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5.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纵注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5.中美正式建交的时间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边国家。
9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4.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