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价值论
论劳动价值论与其他四种价值理论
1.它无法解决价值的加总和比较问题。因为不同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没有统一的单位,人、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等等代表的财富谁大谁小,无法比较无法加总。如果像边际效用论那样,把这些使用价值的大小归结为人的主观评价,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仍然解决不了财富的比较和加总问题。所以它没有办法形成前后一贯的主张,最后实际上只好走向了供求价值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要素价值论,继承发展了萨伊这种将劳动等同于物质生产要素的理论,将劳动与资本和土地,近年来又将企业家才能、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等等收纳进来,等同起来,把它们统称为“生产要素”。这些理论和萨伊的理论一样,虽然没有说劳动是物,但也没说劳动和物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把劳动等同于物。这种理论试图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各种要素的报酬是按其对产出的贡献分配的。
比如一个拥有一百亩土地的地主,他对生产的贡献是什么呢?他对生产的贡献就是出让这一百亩土地,让别人去耕种所操的心。土地和自然可以长庄稼,这是它的边际生产力,是对社会的贡献。但这个贡献并不是地主的贡献,而是自然和土地的贡献。如果在生产中还要利用某些资本,那么不从事经营管理的资本所有者对生产的贡献,就是把资本这种物出让出来让别人去使用所操的心。机器厂房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是他本人的贡献。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四种其他价值理论;广义商品
价值理论一方面与静态资源配置问题有关,另一方面与产权关系、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等问题也有关,是一个十分需要理论界关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成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探索我国今后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不少经济学家重新开始关注和研究价值理论,有发展劳动价值论的,也有发展其他价值理论的,在使这一研究领域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劳动价值论应如何创新发展及它与其他价值理论关系问题的思考。本文试图结合对其他四种价值理论的评析,就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发展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高级政治经济学讲义PPT-7.广义要素价值决定
(17)
G V 2F 2(L 1 ,L 2,S 1 ,S 2,K 1 ,K 2,N 1 ,N 2)
( )( )( )( ) ( ) ( ) ( ) ( )
(18)
将 (17) 、 (18) 两 式 进 行 一 阶 泰 勒 展 开 : 令 展 开 点
O (L 1 0 ,L 0 2 ,K 1 0 ,K 2 0 ,S 1 0 ,S 2 0 ,N 1 0 ,N 2 0 )。若展开点选得够好的话:
dG V1
在这个条件下: d h1
0
dG V2 0 dG V1 0
dh2
dh2
dGV2 0 d h1
h
10
7.4 各生产要素的功能性分配
在前面的条件下,两部门产品的广义价值可表示成下
列函数形式:
G V 1F 1 (L 1 ,L 2,S 1 ,S 2,K 1 ,K 2,N 1 ,N 2)
( )( )( )( ) ( ) ( ) ( ) ( )
Robinson, J., 1956,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London: Macmillan.
Samuelson, P., 1962, “Parable and Realism in Capital Theory: the Surro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29(3): 193-206.
G V 1 F 1 L 1 ( O ) L 1 F 1 L 2 ( O ) L 2 F 1 K 1 ( O ) K 1 F 1 K 2 ( O ) K 2 F 1 S 1 ( O ) S 1 F 1 S 2 ( O ) S 2 F 1 N 1 ( O ) N 1 F 1 N 2 ( O ) N 2
档案数据要素价值论
26档案数据要素价值论杨 鹏(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200444)摘 要: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成为档案管理新对象,驱动档案数据要素价值成为档案价值新形态。
档案数据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新质生产力。
档案数据要素价值是指档案数据所具有的生产要素价值,立足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从更广泛多元的视域将档案数据视为独具特色的经济要素、管理要素、文化要素、知识要素和生态要素,拉动数字经济发展、驱动数字政府决策、牵动数字文化创新、带动数字社会运行和推动数字生态平衡,赋能数字中国建设。
文章聚焦档案数据要素价值主题,揭示档案数据要素价值概念内涵,进行档案数据要素价值质性分析,总结档案数据要素价值实现规律,探索数字中国战略下档案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方式,助力档案数据要素价值潜能释放,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档案数据生产力。
关键词:数字中国;档案数据;数据要素;档案价值;档案数据要素价值分类号:G270Theory of Archival Data Elements ValueYang Peng(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rchival data has become a new object of archival management, promoting the value of archival data elements to become a new form of archival value. Archival data is a key production factor and a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hina. The value of archival data elements refers to the production factor value that archival data possesses, based on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Digital China, taking archival data as unique economic, management, cultural, knowledge, and ecological elements from a broader perspective,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digital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digital cultural innovation, the operation of the digital society, and promoting digital ecological balance, empow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the value of archival data elements, reveal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value of archival data elements, makes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archival data elements, condenses the law of realizing the value of archival data elements, explores the ways of realizing the value of archival data elements under the Digital China strategy, and helps to unleash the potential value of archival data elements, injecting archival data productivit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hina.Keywords: Digital China; Archival Data; Data Elements; Archival value; Archival Data Elements value数据要素化是激活数据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已成为驱动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动能。
多重要素价值论
多重要素价值论多重要素价值论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道德和宗教观念,而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客观性。
因此,多重要素价值论作为一种新的价值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多重要素价值论的定义、特点、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重要素价值论的定义多重要素价值论是指对于事物的评价不仅仅是取决于其中某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可以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
因此,多重要素价值论强调了综合性和全面性。
二、多重要素价值论的特点1. 综合性:多重要素价值论不仅考虑了单一因素对事物的影响,更加强调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效应。
2. 全面性:多重要素价值论所考虑到的因素范围广泛,可以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3. 客观性:由于考虑到了事物存在的各个方面,多重要素价值论更加客观,避免了主观性的影响。
三、多重要素价值论的应用1. 社会学领域:社会学研究中需要考虑到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对于社会的影响,因此多重要素价值论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2. 政治学领域:政治学研究中需要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于国家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因此多重要素价值论可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
3. 管理学领域:管理学研究中需要考虑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于企业运营的影响,因此多重要素价值论可以作为一种管理方法。
四、多重要素价值论的评价1. 优点:多重要素价值论既强调了综合性和全面性,又保证了客观性。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事物的价值。
2. 缺点:由于包含了较多的因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难以量化和比较的问题。
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不同因素之间相互制约或者相互矛盾的问题。
结论多重要素价值论作为一种新的价值理论,强调了综合性和全面性,可以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领域。
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但是其优点仍然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有益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有益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能动的原始要素,唯有劳动要素才创造价值,要素价值论是站不住脚的。
在现代化商品生产条件下,只有与总需求相适应的社会必要劳动才是有用、有效劳动,才创造价值。
根据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有用、有效劳动需要扩展为有益劳动,有益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标签:有益劳动;商品价值;原始要素一、劳动是能动的原始要素,唯有劳动创造价值威廉·配弟说得好:“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1]。
就物品和劳务的生产来说,劳动和自然资源是原始的要素。
社会财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皆源于劳动力和自然力。
尽管财富的取得,劳动和自然资源缺一不可,但劳动与自然资源相比,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第一,劳动要素是主动的,而自然要素是被动的,劳动者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改变自然要素的形态,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而自然要素天然成就,自生自灭。
第二,劳动者需要不断地消费物品和劳务,以保持和再生产劳动能力,所以需要不断地补偿,劳动能力的支出需要代价,换句话说,劳动力天生就具有“价值”。
当然不存在劳动力买卖的情况下,它不会表现出来。
而自然要素中,除可耗竭的资源以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要素的使用是无需付出代价的。
只是到了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有些自然资源开始短缺,一些人凭借权力而占有了这些资源,使得使用这些资源的人也要付出代价。
所以自然资源有价,是后天产生的。
这样,人类通过劳动把自然资源转化成产品的过程,劳动者需要不断地得到补偿,人类和生产才能不断地持续下去,才有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自然资源通常是作为劳动对象来使用的,劳动对象中还有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手段通常为机器设备和厂房等。
它们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作为生产要素,与劳动和自然要素相比,纯粹是后生的。
由于人类的劳动凝结在其中,而且如果生产它们使用了有价的自然资源,那么使用它们当然就要付出代价,否则生产者的耗费就不能得到补偿,生产便无以为继。
由英法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的百年交锋
由英法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的百年交锋一、两种价值理论是什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科学的、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1)价值实体、价值本质和价值决定。
价值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不是个别的私人劳动,而是共同的社会劳动。
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本质是生产关系。
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价值构成。
马克思把商品价值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C);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部分(V);剩余价值部分(M)。
所以商品的价值(W)=C+V+M。
(3)价值规律。
即价值运动的规律。
价值规律首先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其次还应包括价值交换的关系,即等价交换的原则;最后还应包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关系。
(4)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总的说来,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西方效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该理论首先从价值理论开始,然后推进到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进而引发了几乎整个西方经济领域理论的变革。
他们认为价值具有主观性,从而把经济财货的价值归结为主观价值,并提出用主观价值(即对人类福利的重要性)和客观交换价值(即购买力)来替换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认为主观价值决定客观交换价值。
奥地利学派在考察价值尺度或主观价值量的测定时,引申出了边际效用量决定财货价值的规律。
边际效用学派认为价值不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是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取决于消费者主观心理上感觉到的边际效用。
效用价值论包括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套原理和方法。
在帕累托之前,整个边际效用学派都是在基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效用理论。
后来,帕累托第一次清楚地区分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这两个概念并系统地提出了序数意义上的效用理论,即假设商品效用能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数来计量,从而使边际效用理论“摆脱”了“主观感觉不可计量的批评”。
要素价值论的错误观点
要素价值论的错误观点
要素价值论认为⽣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对新增价值有贡献,所以要参与价值分配。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正确的是:要素所有者凭借其所有权,与要素的使⽤者(企业)交换要素的使⽤权,获得使⽤权报酬。
使⽤权报酬在要素使⽤前已经经双⽅协商确定,或者预先⽀付或者在使⽤后⽀付。
在要素交付后,要素的使⽤者(企业)⽆论创造新增价值多少,已经预先⽀付的不可以改变,尚未预先⽀付的,应按原来的约定⽀付。
也就是说,要素使⽤获得要素使⽤费,是要素所有者与要素使⽤者交换的结果,不是因为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对新增价值有贡献,参与新增价值的分配。
要素使⽤者即使没有创造新增价值,也要⽀付要素使⽤费。
要素使⽤者利⽤要素创造了更多的新增价值,也不⽤增加要素使⽤费。
要素使⽤费是交换的结果不是分配的果实。
要素所有者获得要素使⽤费,依据是“使⽤他⼈财物要付钱”的基本原则。
这是交换原则,不是分配原则。
市场经济,所有权是交换的基础,没有所有权根本谈不上交换。
交换必须遵守所有权规则。
所有者对⾃⼰所有的财物有占有、使⽤、收益、处分的权利。
要素的使⽤权转移是所有者的⼀种权利。
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获取要素使⽤费,这是⼀种事实存在。
要素价值论在解释为什么这样时犯了错误,认为要素是因为参与价值创造对新增价值有贡献才参与分配,⽽真正的原因是要素所有者根据所有权规则获取要素使⽤费。
⾄于为什么会有所有权规则,笔者认为这正如哈耶克先⽣所⾔——是⼀种⾃然选择。
世界上本没有规则,⼤家都认可了便成了规则。
这个规则也被多数国家政府认可了。
马工程 马政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一章 PPT
“自动化生产创造价值论” 自动化生产创造价值论是从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着眼认识价值来源的,
自动化生产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但价值量并没有增加。 该理论将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生产下的商品价值创造归因于机器自动化(如果
这一理由成立,蒸汽机也是价值创造主体了),而没有看到自动化生产创造出 来的价值,在实体上仍然是凝结在科技产品中的科技劳动者的抽象劳动。 “知识价值论”
地证明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使用,以及相应的劳动产品的占有与分配,决定了劳
动的私人性质。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则决定了劳动的社会性质。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
1.私人劳动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成为社会总劳动的 一部分。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二因素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一、商品二因素
对商品的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重要地位。马克思 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 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像是斤斤于一些琐事。这的 确是琐事,但这是显微解剖学所要做的那种琐事。”
商品是马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 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 1.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这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 定的,即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2.使用价值不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及其价值分析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及其价值分析》摘要:说它古老,是因为不论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还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体现了该课程范式的基本精神,年代的课程改革始终贯穿着“天才教育”的思想,过高的标准和要求,使课程只能适应少数优秀学生,即“天才”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则难以接受和掌握,年代末,要素主义“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运动便偃旗息鼓了”,直到 80 年代以后,要素主义课程观积极吸取进步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并对自己的课程观进行调整和修改,才以新的面孔重新受到重视作者简介:刘思雯,广西师范大学,2011级比较教育学摘要:要素主义课程范式是古老而常新的。
说它古老,是因为不论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还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体现了该课程范式的基本精神。
说它常新,是因为即使在今天世界各地的实践中该课程范式依然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价值要素主义是西方最有影响的教育哲学流派之一,是一种保守的教育理论。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美国最早陷入危机。
由于这场危机,加上当时对希特勒法西斯恐怖专政的恐慌,美国教育界对 20 世纪以来有着较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展开了批评。
教育界认为当时以实用主义为指导的美国普遍忽略系统的书本知识教学,实用主义强调的儿童主义、从做中学、经验为主以及设计教学法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使学生纪律松散、学校管理混乱。
这不这不仅引起了进步主义教育阵营内部的分化,而且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潮。
由此,要素主义应运而生。
一、对于要素主义的介绍要素主义课程范式是古老而常新的。
说它古老,是因为不论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还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体现了该课程范式的基本精神。
在与要素价值论的对比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在与要素价值论的对比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经济学领域存在着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马克思的国民收入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国民收入理论的对立,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创造和决定价值的是什么”,“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即非劳动要素是否创造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价值量由其中包涵的抽象劳动量决定,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衡量尺度。
可以看出,马克思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作价值。
马克思的国民收入理论建立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上。
在他看来,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增长根本上是商品价值的创作和增长,既然只有劳动才能创作价值,那么就意味着也只有劳动,更确切地说是用以生产商品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国民收入的唯一源泉。
国民收入的核算是劳动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的核算,既然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创造,那么,物质生产部门外的非生产部门收入,不构成国民收入。
西方经济学中的要素价值理论认为,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生产要素均有资格形成产品中的新价值。
要素价值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即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后来有人又加上其他要素,如企业家才干创造利润等。
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理论建立在要素价值论基础上,因而把劳动、土地、资本以及企业家才干一律视为收入源泉,任何收入不论其来源如何,统统看作国民收入的构成部分。
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计算国民收入,不仅包括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而且把商业、金融、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甚至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也统计在内,不仅把雇佣劳动者的工资,且把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高额薪金统统视为劳动所得。
由上可见,两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和决定的”、“价值产生的源泉是一元性的还是多元性的”这两个问题的不同认识,这之中孰是孰非,需要我们在准确理解两派观点的基础上,对两种理论作对比和分析。
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在《赋税论》著作中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其中很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体现了朴素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资本也同劳动和土地一样要参与分配,他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根本源泉。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始终一贯地坚持了“我的价值尺度是劳动量”的朴素劳动价值论,并阐明了“商品的价值量与投入它们的劳动量成正比”的观点。
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完整地提出了著名的生产三要素理论(即劳动、资本和上地创造物品的效用,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由此得出了以效用(人们从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为基础的价值论。
到19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约翰?穆勒把价值论进一步演变为供求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他认为价值取决于供求、供求又受生产费用的支配,从此,生产费用价值论取代了劳动价值论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价值论基础。
接下来我将具体介绍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发展历史。
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对价值来源问题的不同认识。
根据价值来源的不同认识,可以把价值论分为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
持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有威廉?配第、斯图亚特、布阿吉尔贝尔、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和约翰?穆勒。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中,他把商品的价格分为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其中自然价格就是价值,他把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价值量的大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除此之外,他甚至还认为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量来决定。
另外,它还认识到了价值和使用价值,他区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认为只有当与生产金银的劳动相交换才能表现为价值。
威廉?配第的价值理论相较于重商主义的价值理论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他还是有很多缺陷,如,他所说的自然价格是指商品的相对价值,而且还是一金属货币表现的相对价值,这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资本论》的三个重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李江岳麓讲坛《资本论》的三个重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之上。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论》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大成,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然而这部科学巨著从一问世就遭到了敌对势力的诋毁,今天仍有人想通过否定《资本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
对此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
本文就《资本论》中最遭敌对势力攻击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谈些认识。
劳动价值论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是指商品的价值。
那么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和古典经济学家都曾进行过论述。
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边际效用论”。
“供求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是由商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的。
某种商品的需求越是超过供给,这种商品的价值越大;反之越小。
“生产费用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资本、自然力共同作用决定的。
生产商品时要对使用劳动力、资本、自然力支付费用,这三者的费用决定商品的价值。
“边际效用论”认为,价值起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
某种物品的数量越多,该物品用来满足最后欲望(边际欲望)的效用越低。
所谓边际效用就是物品满足最后欲望的程度,商品价值就是由这种边际效用决定的。
与庸俗经济学不一样,起源于威廉·配第,经由亚当·斯密而到大卫·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派则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这一原理。
配第最早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
斯密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劳动决定的,并且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归结为无差别的一般社会劳动。
李嘉图更是明确指出“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规定商品的交换价值”。
他还克服了斯密的商品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决定的局限,认为生产出来的价值无论怎么划分,都不会影响到价值的大小;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并不影响劳动决定价值这一原理,并指出,商品价值不仅由生产中新加入的劳动来决定,而且还由物化劳动来决定。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_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比较研究_葛浩阳
20157第31卷(总第263期)一、引言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劳动价值论是个相对老旧的问题,但是,问题的新旧并不等于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
至少就笔者所见,无论是在当下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疑问和迷惑都普遍地存在。
而这一基础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很难说对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本质能有较好的把握。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比较研究葛浩阳(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典型经济社会形态时所运用的基础理论。
然而,在现实的研究和学习中,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其他价值论之间的关系经常被混淆或误解,这一基础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难以理解和把握好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本质。
文章在分析和比较四种价值理论并指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的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面临的几个常见诘难进行尝试性解答,并对其分析域做理论上的限定,以期使劳动价值论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意义上得到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中图分类号]F0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7-0019-06The Comparison Between Labor Theory of Value,Factor Theory of Value,Utility Theory of Value and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Ge Haoyang(School of Economics,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 611130)Abstract: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is the basic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and it is also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s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orms of capitalism.However,in the reality of research and study,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factor theory of value,utility theory of value and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 are often confused or misunderstood,if the basic problems has not effectively resolved,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Marx's analysis of capitalism.Therefore,this paper will firstly do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the other three kinds of value theories,then point out the defects of the latter.Based on this and with the intention to make labor theory of value in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development,this paper will try to answer several common criticism on labor theory of value,and also to delineate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it.Key words:labor theory of value;factor theory of value;utility theory of value;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作者简介]葛浩阳(1987-),男,河南禹州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现代形式的理论缺陷_西方经济学.doc
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现代形式的理论缺陷_西方经济学在关于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争论中,关于“资本等非劳动要素是否创造价值”构成争论的一个焦点。
非劳动要素创造价值理论的代表理论是“三要素创造价值说”。
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的原始形式,是200年前由萨伊在其所著的《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中提出的,经其他人补充、完善,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被称为“三位一体”公式。
然而,“三位一体”公式存在着三个理论缺陷。
为了克服三要素创造价值说原始形式的理论缺陷,西方经济学家建立了所谓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100多年前由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1899)中提出的,后经其他人补充、完善,形成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的现代形式。
本文将证明“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的现代形式——“边际生产力理论”所具有的三个理论缺陷。
一、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的现代形式:边际生产力理论(一)第一个内容:要素创造的价值是其边际产品值1.新古典生产函数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建立在所谓的“新古典生产函数”之上的。
新古典经济学定义:生产函数是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因而,投入与产出都是用物理量度量的。
新古典生产函数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三大生产要素,构成生产过程的投入,其中土地不是很重要的,为了简化,新古典生产函数可写为:q=f(L,C)(1-1)其中,q是产出,L、C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是投入。
2.要素的边际产品边际生产力理论将产出对劳动的一阶偏导数称为劳动的边际产品,表述为:附图将产出对资本的一阶偏导数称为资本的边际产品,表述为:附图3.边际产品是要素的贡献,边际产品值是要素创造的价值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要素的边际产品就是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将要素的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称为边际产品值,即附图并认为要素的边际产品值就是要素创造的价值,即资本的边际产品值是资本创造的价值,劳动的边际产品值是劳动创造的价值。
(二)第二个内容:根据最大利润条件,报酬等于边际产品值即贡献1.利润函数用R表示厂商的总收入,P表示产品的价格,则厂商的总收入为R=Pq=Pf(L,C)(1-2)用K表示厂商的总成本;w表示工资率,即劳动的价格;r 表示正常利润率(利息率),即资本的价格;厂商的总成本则为K=wL+rC(1-3)2.最大利润一阶条件假定是完全竞争市场。
数据要素价值化:理论缘起、难点与对策
数据要素价值化:理论缘起、难点与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4)二、数据要素价值化的理论基础 (5)2.1 数据要素的概念界定 (7)2.2 数据要素的价值形成机制 (8)2.3 数据要素价值化的理论框架 (9)三、数据要素价值化的难点分析 (10)3.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1)3.2 数据质量与可用性 (13)3.3 数据开放与共享机制 (14)3.4 法律法规与政策环境 (15)四、数据要素价值化的对策探讨 (16)4.1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17)4.2 提升数据质量与可用性 (18)4.3 构建数据开放与共享机制 (20)4.4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环境 (21)4.5 培育数据驱动的创新生态 (22)五、案例分析 (24)5.1 国内外数据要素价值化实践案例 (25)5.2 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结论 (28)6.2 研究展望 (28)一、内容概要本文围绕“数据要素价值化”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深入探讨了数据要素价值化的理论缘起、面临的难点以及相应的对策。
本文首先对数据要素价值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其理论基础,即数字经济的兴起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的重要性。
阐述了数据要素价值化的现实必要性,包括推动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需求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的需求。
文章接着指出了数据要素价值化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如数据权属界定不清、数据安全保障不足、数据流通共享困难等问题。
针对这些难点,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完善数据权属法律法规、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以及提升数据要素价值化的技术创新能力等。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策略探讨,为数据要素价值化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
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警惕生产要素价值论的错误引导
警惕生产要素价值论的错误引导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商品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二因素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用的形式上的耗费,例如在生产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上的耗费,称这种劳动为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是人的脑力、体力等等的耗费,称这种劳动为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一部分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
与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决定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特有形式。
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与劳动价值论根本不同,生产要素价值论断言商品的价值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是指生产商品所投入的资源。
资源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
这三类资源被简称为土地、资本、劳动,即所谓生产三要素。
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最先提出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协同创造”价值的理论,这就是经济思想史上的“生产三要素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又被分为劳动和企业家才能。
因此,生产三要素论又演变成为“生产四要素论”。
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及要素财富论
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及要素财富论
彭腾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04(025)003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理论,它是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是要素价值论的否定和扬弃.马克思否定了要素价值论,但并未否定要素财富论,其商品论实际上是劳动价值论和要素财富论的辩证统一.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彭腾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岳阳,4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4.31
【相关文献】
1.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兼谈对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与要素所有权规律三者关系的认识 [J], 王黎明
2.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考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按要素分配的兼容性分析 [J], 潘梅村
3.生产要素价值论、“三位一体公式”与劳动价值论和我国按要素分配问题 [J], 姜启渭
4.劳动价值论的深层追问——兼论自然资源的价值及要素贡献 [J], 罗丽艳
5.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及要素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尺度及其合理性——以“时间价值论”为视角 [J], 戴真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要素价值论”
作者: 宗寒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28-34页
主题词: 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制度;庸俗经济学;经济学界;生产力;马克思;萨伊
摘要:近些年来,经济学界有的同志热衷于宣传西方庸俗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贬低和否定劳动价值论。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是一般地转述萨伊等人那些已令人生厌的观点,而是有所翻新创造。
他们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没有研究生产力的发展,今天发展生产力已上升到主要地位,因此劳动价值论应该“让位”,“重点转向”要素价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价值论
要素价值论概述
要素价值论认为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有资格形成产品中的新价值。
与劳动价值论相反,这是以“效用”属性来理解价值所自然得出结果。
因此它并没有什么错。
但如果它硬要用自己来取代劳动价值论,那它就是错的。
要素价值论的一个著名口号就是“机器创造价值”。
而机器创造价值不仅包含着机器创造更大财富的意义,而且包含着机器创造更大交换价值、创造更大利润的意义。
如果机器创造价值是指前者,那也没什么错,但如果是指后者,那就是错的。
因为,虽然机器在社会上刚刚开始使用时可以为机器所有者带来高额利润,但当机器的应用普遍化后,再没有任何一个机器所有者会获得高额利润,利润率下降到机器采用以前的状态,甚至更低。
要素价值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
要素价值论
共同创造价值,现在还有人提出企业家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把前三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价值。
他们提倡按贡献分配,他们认为,资本、土地也要参与分配正是因为它们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要素价值论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的增殖过程混为一谈。
生产要素价值论
现在很多人以为生产要素价值论,是一种最现代的价值理论,其实这种理论产生的时间很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2年发表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系统提出的,处于法国原始资本主义尚未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型的时代,比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早15年,比马克思的《资本论》早半个多世纪,内在逻辑十分混乱。
它首先也是一种使用价值价值论,割断商品赖以存在的交换关系,认为商品的生产就是效用的创造,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商品的价值无须交换来实现或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交换价值。
生产要素价值论的思路是这样的:价值是个人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即效用,而效用的创造不仅有劳动,还有资本和土地。
它们都创造价值,从而创造收入。
劳动创造的收入是工资,资本创造的收入是利息,土地创造的收入是地租,这三种收入相当于三个生产要素在创造效用时各自所耗费的代价,从而构成价值的生产费用,所以价值的大小就是由效用的生产费用即工资、利息和地租决定的,这些费用是由供求决定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要素价值论,继承发展了萨伊这种将劳动等同于物质生产要素的理论,将劳动与资本和土地,近年来又将企业家才能、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等等收纳进来,等同起来,把它们统称为“生产要素”。
这些理论和萨伊的理论一样,虽然没有说劳动是物,但也没说劳动和物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把劳动等同于物。
这种理论试图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各种要素的报酬是按其对产出的贡献分配的。
生产要素价值论的主要问题是:
1.它无法解决价值的加总和比较问题。
因为不同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没有统一的单位,人、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等等代表的财富谁大谁小,无法比较无法加总。
如果像边际效用论那样,把这些使用价值的大小归结为人的主观评价,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仍然解决不了财富的比较和加总问题。
所以它没有办法形成前后一贯的主张,最后实际上只好走向了供求价值论。
2.它掩盖了不同要素在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它只表明了价值的生产既需要人的劳动,也需要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和人的各种素质的事实;但没有表明在价值的生产中劳动是主动的因素,物是被动的因素、人有权参加收入分配,物本身不参加收入分配、人的各种素质要在劳动中才能发挥作用的事实。
事实上将劳动等同于物,将工资等同于物质生产成本。
3.它把人之间的生产分配关系说成了要素之间的生产分配关系。
由于把劳动等同于物,它把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分配关系,说成了是物和物之间或物和人的各种素质之间的生产分配关系;把人的素质和人对物的所有权,说成了人对生产的贡献,虚构和夸大了这些要素所有者的贡献。
实际上,拥有各种素质的所有者的劳动,拥有物质要素的所有者运用物质生产要素所操的心,才是他们对生产、对社会的实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