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运动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的利用了多媒体资源,图文并茂,既有文本信息,也有图片资料,还有动画、视频,体现出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授完圆周运动的案例分析,通过课后与学生交谈,及自己反复思考,我看到了在本节课教学

中的优缺点。为了把今后的教学搞好,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本节课教学优点有三

第一:引入新课自然流畅

在复习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知识以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力与运动的关系: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向心力,且F向心

=MV2/R.这时,列举一些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案例: 圆锥摆、过山车(最高点)、自行车转弯、火车按规定速度转弯等。这些做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是什么力 ,它的大小跟描述圆周运动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利用问题带领学

生进入新课学习。这样引课 ,层层深入,合情合理,有水到渠成之感,亦现自然流畅之美。

第二:引导学生思考,拓展知识时,启发式教学应用恰当。

在本节课上,通过复习提问,让学生复习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知识思考,从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作用出发,分析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于或小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时,物体的运动轨迹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并拓展出新知识。为分析竖直面光滑圆轨内侧运动物体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和火车转弯时对轨道的侧压力做知识准备。在突破难点时分解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第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得当

在竖直面光滑圆轨内侧运动物体最高点的临界速度这个重点加难点问题上,先指明该圆周运动不是匀速圆周运动,但在最高点和最低点合力指向圆心,这两点的运动可以当作匀速圆周运动来处理;然后利用弹力的方向和拓展的知识,结合匀速圆周运动力与运动的关系式,讨论最高点的临界速度。在火车转弯这个重点加难点问题上,先研究火车按规定速度转弯的向心力(给出火车转弯处内外轨示意图)和力与运动的关系,然后提出铁路提速在转弯处会产生什么影响? (给出火车转弯处铁轨和轮缘示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拓展知识思考解决该问题.为了适应铁路提速,如果调整转弯处,可以采取那些措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V=√gRtanθ在教学中运用详略、板书、多次再现等突出重点,利用实例类比、理论分析、借助图形等方法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分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教学缺点有二:板书设计不够合理

在板书设计中,把火车转弯处铁轨和轮缘示意图画在黑板的左侧.由于黑板较长,许多同学看图太倾斜,再加上黑板反光,造成一些同学看不清楚.教学要面对全体同学.这样效果就肯定不会太好.要是把重点图画在黑板中央.全体学生都容易看清楚,教学效果会更好.再者对图中重要部分(铁轨和轮缘)用彩色粉笔加以区别画出.通过强烈的色彩反差,引起学生的注意,对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会有更好的辅助作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后反思,我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多开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能看懂的,让学生看,学生能分析的,让学生分析.学生能总结

的,让学生总结。学生能板演的,让学生板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第二: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及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积极了解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通过引导、启发,使他们走出误区。成为真正的知识拥有者,并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教学中尽量多引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科技新成果

教学中引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遥远,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能使他们对物理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加学习好物理的动力和信心,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而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会增强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动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正朝着更理性、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在和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中将大有作为。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吸收教研教改新成果,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来组织每一节课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