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长江流域地区》教案.doc

合集下载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设计4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设计4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长江流域地区》主要介绍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文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长江流域的整体认识,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貌等特点,同时介绍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市分布和人口状况,以及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气候、水文等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长江流域的详细了解还不够,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长江流域的了解也有限,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对长江流域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貌等特点,掌握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市分布和人口状况,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貌等特点,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市分布和人口状况,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2.难点: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引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地图,了解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貌等特点。

2.资料查询:让学生查找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了解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市分布和人口状况。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分享心得体会。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成因和解决办法。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说课稿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说课稿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这一课,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内容涵盖了长江的概况、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以及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开发与治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阅读资料等方式,了解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开发与治理,培养学生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开发与治理。

2.教学难点: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整治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长江流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江流域的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特点,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域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长江流域的相关知识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歌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呈现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在操练环节,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长江流域的特点;在巩固环节,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总结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学会分析长江流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歌曲、多媒体等展示长江流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分析长江流域的特点,关注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歌曲、多媒体等展示长江流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关注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粤教版地理初二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word教案4

粤教版地理初二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word教案4

粤教版地理初二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word教案4第三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要紧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进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都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进展中显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爱护措施。

教学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单复习上学期所学习的有关长江流域的知识,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难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进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流域地区。

二、讲授新课(一)优越的地理位置1.读图6.42,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流域地区的范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流域最要紧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什么缘故说长江流域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

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势图,上海、武汉、重庆三都市气温顺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势和气候特点,教师依照学生回答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势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

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平均。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粤教版)第七章 认识区域 第二节 长江流域(第1课时)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粤教版)第七章 认识区域     第二节 长江流域(第1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识图、讨论交流、案例分析、比较归纳
教学准备
教材、地图册、中国立体地形图、练习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2009年7月22日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视频,多媒体展示长江流域一些省区,如四川、重庆、安徽等省区日全食的照片,让学生对长江流域的大致范围有个了解。
新课讲授
活动一:在图中找出长江流域地区的具体范围,观察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哪些省区?
2、三峡水利枢纽带了的综合效益:发电、防洪、航运、灌溉、水产养殖、旅游、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减少大气污染。
习题讲练:
作业
反思
活动四:为什么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要认识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不能不提水能资源。长江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68亿千瓦,可开发量为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千瓦时,占全国的53.4%,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完成课本探究活动1。
小结:1、我国五大河流中,长江水量最大,落差最大,所以水能资源最丰富。
学科
地理
授课年级
八年级
授课人
吕飞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七章认识区域第二节长江流域(第1课时)
教材分析
长江流域是一个横跨东西,跨越东、中、西部和地势三级阶梯的区域,内容丰富,综合性较强。因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了解长江流域的位置、范围、著名景点风光、富饶的自然资源、繁华的经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合理设置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分析长江流域内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6、旅游资源:长江流域幅员广大,历史悠久,景观纷呈,旅游资源富甲全国。岳阳、昆明、贵阳、成都、重庆、南京、扬州、镇江、苏州、宜昌、武汉、上海、杭州、合肥、南昌、长沙、无锡、丽江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风景名胜峨眉山、九寨沟、三峡、张家界、武当山、九华山、黄山、庐山、太湖、巢湖、洞庭湖、鄱阳湖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设计1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设计1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以及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长江流域地区的整体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我国重要地理区域的关注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他们对长江流域地区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于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内在联系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江流域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基本情况。

2.使学生掌握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以及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3.培养学生对长江流域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流域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以及环境问题。

2.教学难点: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与环境问题的关联。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流域地区的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分析长江流域地区的发展与问题。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长江流域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图像资料。

4.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图像资料。

2.收集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以及环境问题的相关资料。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流域地区的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流域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提问:你们对长江流域地区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流域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基本情况。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江流域地区的自然环境。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长江流域》 教学设计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长江流域》 教学设计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长江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江流域》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水文特征、气候特征、植被分布、农业生产、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交通、开发治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长江流域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中国的地理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长江流域的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长江流域的实际例子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水文特征、气候特征、植被分布等。

2.掌握长江流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交通等。

3.了解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别是水文特征、气候特征、植被分布等。

2.长江流域的人文地理特征,特别是农业生产、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交通等。

3.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特别是环境保护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江流域的情况。

2.准备相关的地图,方便学生观察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等。

3.准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江流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流域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长江流域的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长江流域了解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或者相关软件,呈现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水文特征、气候特征、植被分布等。

最新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案1.doc

最新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案1.doc

第六章认识不同的区域IU第七章第三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江流域的位置、范围,了解长江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明确长江流域水能资源的综合开发及意义,明确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能结合长江流域相关经济数据解释长江流域为何被称为中国的“黄金腰带”。

认识长江流域四大城市群,学会分析长江流域上下游地区在城市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掌握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认识长江流域工业发展条件及其在全国的地位。

认识长江流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能提出主要的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和数据资料,让学生在分析探究中学习并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和互利的意识;渗透正确的资源利用观念、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教学难点结合地图、图表数据资料对长江流域地区的资源、经济、环境问题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

教学时间 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师:2009年7月23日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在我国观测日全食的最佳地区是哪里呢?生:长江流域地区。

(多媒体展示长江流域一些省区,如:四川、重庆、安徽等省区日全食的照片,让学生对长江流域的大致范围有个了解。

)师:长江流域地区的具体范围在哪里呢?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呢?(投影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长江流域地区范围图,让学生探究认识长江流域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和大致范围,及其范围内主要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

)生:通过观察地图,小结归纳长江流域的范围。

①长江流域是指整个长江水系的流域范围,为180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8%.②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跨越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③长江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计11个省级行政区,支流延伸至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8个省级行政区部分地区,流域覆盖19个省级行政区。

良庆区六中八年级地理下册 7.2《长江流域》教案 粤教版

良庆区六中八年级地理下册 7.2《长江流域》教案 粤教版

《长江流域》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长江流域的相关知识。

教材主要讲述了长江流域的范围、自然条件等,在本节最后部分,重点讲述了长江流域是中国的“黄金腰带”以及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明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2、讲解长江流域是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3.讲解老工业基地,以及如何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分析长江流域的范围、界线、气候、河流、资源和经济发展等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1、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2、掌握长江流域的资源情况以及工业发展。

【教学难点】讲解老工业基地,以及如何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3、四季的形成。

1、各种类型的地图和教学挂图,包括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经济区分布图等;2、准备一些典型地区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在前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流域。

板书:第二节长江流域【讲授新课】复习提问上一章的相关内容,重点是重要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矿产资源以及工农业发展,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件说一下,长江流域的范围,分界线各又是什么呢?生:学生们讨论回答。

师:长江流经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

长江的干支流都有很好的航运条件,自古就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的干支流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流域范围内有多种多样的矿产资源。

读第42页图7.19,说出长江干支流主要水电站的名称。

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哪一河段?生:学生们讨论回答。

师:读第42页图7.20,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长江为什么被誉为“黄金水道”?生:学生分组讨论,抢答。

师:读图7.25,说一说三峡水利枢纽的受益区涉及哪些省区?这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生:学生抢答,并相互补充。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说课稿1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说课稿1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长江流域》是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课程,主要介绍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掌握长江流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知识。

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较为复杂,涉及内容较多,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长江流域的实际案例和经济发展状况了解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长江流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流域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流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

4.案例分析:选取长江流域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长江流域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6.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长江流域的认识。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设计2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设计2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长江流域地区的全面概述,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长江流域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概况、长江的地理意义等基础知识。

学生对长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全面了解长江流域地区的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长江流域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流域地区的情况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构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流域地区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长江流域地区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教材、教案、PPT、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长江流域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流域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长江流域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发放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长江流域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粤教初中地理八下《6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word教案-(3)[精选]

粤教初中地理八下《6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word教案-(3)[精选]

第六章见解差别地区第三节长江流域地区〔第三课时〕教养过程 :一、导入新课: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胜的区位前提跟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兴旺的综合性产业地带。

二、讲解新课:1、领导老师浏览长江沿江地带产业分布图跟长江沿江地带天然资本分布图,分析四年夜产业基地的形成前提。

说明产业部分跟产业核心的分布。

教师在老师答复的根底上进展总结帮助老师见解天然资本分布与产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兴旺的综合性产业地带。

现在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年夜产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都会形成的产业带是我国最年夜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产业部分完整。

形成了以加工产业为主体的微小的产业系统。

其特色是:①以加工产业为主体。

其质料来自于宽敞要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前提,输入区外矿产质料开展冶金,全然化工产业;③各部分、各都会间合作关联亲热;④发挥经济、技巧、科研方面的上风,开展技巧麋集型产业。

上海是天下最年夜的机器制作核心跟主要的年夜型产业成套装备制作核心,也是天下最年夜的量具跟精细仪器仪表制作核心。

汽车产量占天下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兴旺的纺织产业核心。

上海的纺织业汗青长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分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产业综合系统。

是上海市出口产物数目最年夜、创汇最多的产业部分。

上海是天下主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存在天下先过程度的现代化年夜型钢铁联合企业。

〔其树破一是濒临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出口运输便利〕以武汉为核心的产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产业的主要基地。

本区交通前提优胜,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根底,水资本丰沛,矿产资本丰富,通过多年开辟树破,已成为以钢铁、机器、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年夜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产业开展的根底〕以宜昌、重庆为核心的电力、冶金等产业基地。

本区位于长江中、卑鄙咽喉,有长江跟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本极其丰富,且开辟前提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年夜坝为主的风光游览资本上风凸起;工农业均有必定的根底。

粤教版地理八下7.2《长江流域(1)》教案设计

粤教版地理八下7.2《长江流域(1)》教案设计

商南县初级中学八年级地理学科教案编号10课题: 第二节长江流域(1)主备人二次齐备时间三次备课人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长江流域的区域位置、范围,三次备课内容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2、了解长江流域的丰富资源。

3、明确长江流域水能资源的综合开发及意义和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信息处理、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授课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对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在地图上指出长江流域的区域位置、范围。

2.认识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三、教学难点:认识本区丰富的资源和经济特色。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读图分析讲解法五、课时设计:1课时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教材教师: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地图册七、教学流程:(一)学生自学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完成学案上的自学内容,教师督促检查学生完成。

(二)对学1、先由同学们对自学内容提出疑问,然后结对子讨论学生提出的疑问和教师的预设,并相互检查学习效果。

2、找出长江流域的具体范围,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三)群学1、学生结合自学和对学情况,完成质疑,作好记录,并合作完成群学内容,进行展示。

2、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为例,分析长江流域水能资源综合开发对本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了解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

有哪些种类的自然资源。

4、阅读图文资料,了解长江流域主要矿产资源和主要矿产地。

5、比一比: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四)教师点拨长江流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⑴地形:长江流域上游处于第一、二阶梯,地势高,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和下游位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⑵土壤:长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⑶植被:长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与黄河相比,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得多。

⑷气候:长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⑸水文特征:(1)流量大(2)汛期较长,为夏汛(3)无结冰期(4)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五)当堂检测:(六)课后反馈:八、板书设计:第二节长江流域一、位置、范围二、资源1.长江上下游地区的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区别上游: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下游:火电、核电集中,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能源缺乏2.三峡水利枢纽九、教学反思:。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长江流域地区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长江流域地区

第六章
长 江 流 域 地 区
认识不同区域
长江流域地区(1)
第三节
八 年 级 地 理
长 江 流 域 地 区
八 年 级 地 理
长 江 流 域 地 区
自学目标
1、记住长江流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记住长江干支流的位置关系和重要 水电站及长江流域富饶的资源。
八 年 级 地 理
自学重点:
我国五大河流中,长江水量最大,落差最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
在长江水系中,为什么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八 年 级 地 理
长江上游流经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而且上游峡谷多,水 流急,所以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除了图6.52的效益以外,还有哪些?
发电、防洪、航运、灌溉、水产养殖、旅游、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减少大 气污染等等。
归纳总结
长 江 流 域 地 区
第三节 长江流域地区
一、位置、范围(落实在地图上) 二、资源 1.资源特点: 丰富多样 2.主要资源:水、水能、矿产、水运、农业、森林、旅游等
八 年 级 地 理
(1)主要矿产: 煤(萍乡、六盘水)、铁(攀枝花、马鞍山)、磷、有 色金属(德兴铜矿)。 (2)水能资源: 集中于长江上游(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长 江 流 域 地 区
南部县升钟职业中学 2012.3.28


八 年 级 地 理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长 江 流 域 地 区
长江三峡位置示意图
四川盆地
宜昌 湖口 巫峡
八 年 级 地 理
瞿塘峡
西陵峡
长江水系图
长 江 流 域 地 区
上海

粤教版地理初二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word教案2

粤教版地理初二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word教案2

粤教版地理初二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word教案2第三节长江流域地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本区是全国经济进展的重心地区。

二、讲授新课: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

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摸索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②读图说明什么缘故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进展优势是什么?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

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

第一,西部地区能够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

①对比图8.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

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能够阻碍到哪些地点。

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摸索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进展的基础。

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设计3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设计3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长江流域地区》主要介绍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长江流域的整体了解,为后续学习其他流域地区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长江流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流域地区的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水系特点,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长江流域的特点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长江流域的典型实例为依据,分析长江流域的特点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4.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长江流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地球仪等工具,展示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水系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总结长江流域的特点。

防城区实验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 7.2《长江流域》教案 粤教版

防城区实验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 7.2《长江流域》教案 粤教版

《长江流域》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长江流域的相关知识。

教材主要讲述了长江流域的范围、自然条件等,在本节最后部分,重点讲述了长江流域是中国的“黄金腰带”以及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明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2、讲解长江流域是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3.讲解老工业基地,以及如何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分析长江流域的范围、界线、气候、河流、资源和经济发展等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1、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2、掌握长江流域的资源情况以及工业发展。

【教学难点】讲解老工业基地,以及如何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3、四季的形成。

1、各种类型的地图和教学挂图,包括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经济区分布图等;2、准备一些典型地区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在前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流域。

板书:第二节长江流域【讲授新课】复习提问上一章的相关内容,重点是重要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矿产资源以及工农业发展,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件说一下,长江流域的范围,分界线各又是什么呢?生:学生们讨论回答。

师:长江流经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

长江的干支流都有很好的航运条件,自古就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的干支流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流域范围内有多种多样的矿产资源。

读第42页图7.19,说出长江干支流主要水电站的名称。

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哪一河段?生:学生们讨论回答。

师:读第42页图7.20,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长江为什么被誉为“黄金水道”?生:学生分组讨论,抢答。

师:读图7.25,说一说三峡水利枢纽的受益区涉及哪些省区?这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生:学生抢答,并相互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地区导学案(粤教版)
【学习目标】
1.记住长江流域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认识长江流域地区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流域地区的纽带作用和流域地区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流域地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流域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重点、难点】
1.长江流域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2。

长江对流域东西地区的纽带作用和由流域地区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学习方法】
阅读、读图、探究
【学习过程】
【前置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45----58页,地理图册26—29页,在文字材料中勾画出重点内容,在地图上圈出重点的地名。

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⑴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地处亚热带地区。

②海陆位置: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东部濒临海洋。

③相对位置:沿长江分布的地理区域。

⑶自然条件
①地形:西部地形为,中部、东部为盆地和。

②气候:主要是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降水丰沛。

③水文:,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思考:
(1)长江流域丰富的资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国的“黄金腰带”?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活动一:读图6.42,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流域有哪些矿产资源?说出长江流域的铁矿、煤矿、有色金属矿产地名称,并在地图上做出记号。

2.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些支流上?将主要水电站名称在图上做出记号。

活动二:读图6.43和6.44,分析
1.我国五大河流中,为什么长江的水能资源最丰富?
2.在长江水系中,为什么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活动三:读图6.51,6.52,分析
1.观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收益区域,说说这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2.说说三峡水利枢纽还有哪些效益?
活动四:读图6.53,填空(教材50页)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活动一:读图6.54,6.55和6.56,图册28页,分析
1.长江流域的四大中心城市是哪几个?在图上画出长江干流沿线的主要城市,说说长江流域的城市为什么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2.比较长江中下游城市人口的比例和密度差异,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活动二:读图6.57
1.在图上划出从上海沿京沪线到南京依次经过的城市,说说这些城市以哪些工业部门为主?
2.完成53页填空。

活动三:读图册26页和图6.64,6.63,6.62,综合分析
1.长江流域的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该地区粮食生产有哪些有利条件?
2.为什么长江流域的淡水产品产量丰富?
3.概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特色。

活动四:读图6.65
1.在图上划出长江干流沿岸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名称。

2.长江流域占全国比例最大的三种工业品是什么?为什么长江流域的工业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完成教材55页表格,比较攀枝花和上海成为钢铁工业基地的条件。

【课外延伸】
活动五:读56页---57页图文资料和图6.69,分析回答
1.长江城陵矶最高洪水水位60年代以来又什么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想,长江流域应该如何对减少洪水灾害?
3.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其开发方向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应当进行哪些方面的相互协作,共同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