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汉语传播
从我国文化传播现状看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文化纵横从我国文化传播现状看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文/卿明凯摘要: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文化大国,一直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分享,但其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手段过于刻意,传播途径过于单一和传播内容脱离现实导致。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也存在此类问题;本文将对文化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提出更改建议,为更好的促进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增加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改革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的思想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发展。
但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文化传播还处于雏形阶段;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文化传播较为成功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传播还有多方面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也不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目前的文化教学部分还停留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文化内容较为单一,文化形式也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脱节,传播效果不容乐观。
因此,笔者想借此机会,阐明我国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推动当下的中华文化传播事业。
一、我国文化传播现状及原因分析学者吴瑛曾提到,所谓的文化,是指“人类发展的历程”,[1]而文化传播便是将本族的发展历程传播出去,从而使得本族的发展历程为他族人所了解、接受、乃至认可。
总体来看,我国的文化对外传播工作虽然投入很大却效果不佳、收效甚微。
我国文化传播者通过各种种渠道进行传播,抓住一切机会宣扬中国文化,如将文化传播融入汉语教学,举办中国才艺兴趣班,举办中华文化讲座等等。
但从文化接受的角度来看,这些活动的实际成效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被某些外国人解读为文化入侵与文化渗透。
我国的文化对外传播工作为什么效果不佳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和传统。
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之国家文化安全一、国家文化安全的引入及定义:《周易》有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观成天下。
清代大学问家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罗森塔尔·尤金在《哲学小辞典》里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如今,什么是文化仍是一个模糊,争议较多的概念,但有其中是大家都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在现如今,作为国人最关心的就是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存系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国家文化政治安全、文化信息安全、公共文化安全等,首要的是文化政治安全,其中又以意识形态安全为主。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上层建筑,反映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构成。
目的:是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以来,一直遵行的孔孟思想,引导我们走了一条怎么样的发展之路?而不同文化,思想引导的国家,又有怎样的实际发展?方法:各国多年以来一直在用一种思想引导各国发展,之前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无不是随时代发展,国家发展而一步一步改善的实践引导思想.光有行动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只会做无用功,而若只有思想理论指导,却不去实践中验证它的真假的话,做事怎能成功?马克思理论教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的看待问题.而在此,既是客观,平静地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保留自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些基本观点已经成为常识性的观点,像物质统一性、能动反映论、历史决定论以及矛盾论等。
对这些基本观点,应结合当代实践的新经验、当代科学的新成果阐释出新内容,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
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放到当代科学的背景中去理解,结合,阐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实施过程:对此,我们的实施过程就是索价不断繁荣发展的过程。
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一
自从 1 8 4 0年 国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后 , 中国
步 步 沦 为半 殖 民地 半封 建 社 会 。随 着帝 国 主义 侵 略
总体小康的历史性 跨越。 在发展 这一核心要务 的指 引下 , 中国的经济建 设 、 政 治建设 、 文化 建 设 、 社会 建
伟大革命先行者孙 中山先生一生致力 于革命 , 以实现
“ 民族 、 民权 、 民生 ” 的三 民主 义 , 但 是他 们 都 先 后 失 败 了。历 史最 终选 择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 选 择 了社 会 主 义 制
2 0 1 5年 9月
中 共 四 川 省 委 党 校 学 报
J o u m M o f Pa r t y Co l l e g e o f S i c h u a n P r o v i n c e Co mmi t t e e o f CC P
S e p t . 2 01 5 No . 3
设、 生 态文 明 建 设 都 取 得 了 巨 大 成 就 。现 在 中 国 比历
日益加深 , 中国甚至 到了亡 国灭种 的境地。一代代 中
国人 民为 了国 家独 立 和 民 族解 放 进 行 了不 屈 不 挠 的抗
争。太平天国企 图建立一 个“ 无 处不均 匀 、 无处 不饱 暖” 的社会 , 洋务运 动企 图 “ 师夷之 长技 以制夷 …‘ 自 强、 御侮 、 求富” , 以康 有为、 梁 启超为代表的资产 阶级
成 为 中 国最 为重 要 的 国家 安全 之 一 。
一
制度 自信。除此之外 , 我们还要增强 “ 文化 自信” 。2 0
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苏 娟/文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日益紧密的交流,中国文化正在逐渐被世界认识和认同,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
国际文化话语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主导权,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能力。
国际文化话语权已经成为表达、维护和实现国家文化权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当前中国国家文化战略的旨归,就是要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更好地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
一、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逐步提升近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国际社会积极拓展文化话语平台,不断加大国际文化传播力度,提高中华文化竞争力,使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拓展。
(一)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规制建设,在国际文化话语平台上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开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利用国际文化话语平台传播中华文化,参与国际重要文化规则制定,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
中国积极发挥发展中大国作用,努力创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形式、合作模式,从单纯的国际规则执行者逐步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
突出地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
中国紧紧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两个公约,全程参与公约的谈判、制定及实施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公约框架下工作,力所能及地提供资源和支持,积极举办系列活动,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012年2月,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关于在北京建立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简称“亚太中心”)协议,组建了管理委员会并举办成立大会。
作为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国际机构,亚太中心将与教科文组织紧密合作,通过开展培训及能力建设活动,为加强亚太地区各国非遗保护能力建设提供服务。
[1]参与世界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制定是中国利用国际话语平台来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的又一个突出表现。
2012年6月26日,由中国主导,规定了包括表演者拥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以及提供表演的权利和向公众传播权利的《北京条约》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音像表演外交会议上成功缔结。
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一、国家文化安全的产生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对“国家文化安全”做了专章讨论。
《国家安全学》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是国家文化安全形成的前提条件。
但是在古代,由于世界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缺乏频繁的交往,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还不甚明显,文化安全特别是国家文化安全也就没有突出出来。
这就是说,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虽然在古代还没有明确地显现出来,更没有被人们明确地提出来,但却已经作为不甚突出的方面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派生要素之一。
当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在武力上征服,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都已经被彻底打破时,文化安全问题就更为明显了。
无论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任何一个国家都知道,要彻底消灭一个国家,就要消灭其人民,而消灭其人民的办法无非两条,一条是肉体上的消灭,这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国家就是因此而彻底消亡而变成历史的;另一条是文化上同化,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不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国家就是在文化同化(当然也有一种是融合)的过程中而不复存在的。
但是严格来说,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真正出现和突出表现,只有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对东方国家实行殖民侵略政策、东西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才逐渐成为现实。
近代以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而且同时也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搞文化霸权。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而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
总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以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在近代东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冲突日益突出和加剧的情况下而凸现。
二、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是文化安全的本质在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如何保持和延续自身文化的问题,就是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
因此可以说,文化安全就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而国家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现存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三条路径
龙源期刊网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三条路径作者:方晴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13期一是保持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一个不能兼收并蓄的文化注定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是注定要被时代淘汰的。
在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中,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层次的根基。
只有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重塑,融传统精华与时代特征于一体,始终保持先进性,使更多的人逐渐认同中华文化,才能使其在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是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学校、家庭、社会应全方位、立体式、互动性引导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抱有坚定信念,树立文化自信。
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
不尊重母语,会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存在低俗化倾向。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汉语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正确、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维护本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建构他们的文化心理,坚守文化认同。
三是确立中华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话语权。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确立中华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话语权。
为此,我们必须要不断提升互联网应用开发能力,抢占新一代互联网科技的制高点;不断提升互联网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扩大中文信息的覆盖传播区域,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不断提升互联网文化产品的生产质量,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辐射力、影响力,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谋求认同,牢牢把握在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
唯有如此,才能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切实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安全体系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6期国家安全体系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刘跃进提要当今世界,语言研究人员和安全研究人员正从两个不同的学术方向把语言问题“安全化”。
在当代国家安全体系中,作为国家安全构成要素之一的文化安全包含了语言文字安全。
此外,语言文字还以多种形式影响着国家安全,而语言侵略、语言霸权作为文化侵略、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甚至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和危害。
因此,在保障国家安全的体系中,语言文字机构和语言文字工作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间的竞争,既包括了经济、政治、军事的竞争,也包括了语言文字的竞争。
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可以转化为语言文字上的优势;语言文字上的优势,也必然强化经济、政治及军事上的优势。
关键词语言文字;国家安全;文化安全;安全化;语言竞争一语言文字问题的“安全化”由于语言社会学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关注,及其对语言与政治之间关系的认可,早已在某种程度上把语言与政治、国家、安全等联系了起来,从而无意中使语言文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化”、“安全化”了。
“冷战”后盛行的各种非传统安全理论,则从安全特别是国家安全的角度,大张旗鼓地使语言文字问题进一步“安全化”了。
语言文字问题的这种“安全化”,正是来源于这样两个方向,即语言学研究的方向和“安全研究”的方向。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安全化”是哥本哈根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巴瑞·布赞和奥利·维夫首先提出来的,指当代非传统安全观和非传统安全理论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即把以往没有进入国家安全视野的问题纳入安全和国家安全论域之中,例如把生态、信息、文化等方面的问题纳入安全领域,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提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信息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等等一系列非传统的安全概念。
事实上,在国人采用西方的“安全化”理论框架分析语言文字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之前,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就在国际关系学院的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中,开始用自己创建的“系统安全观”框架来分析语言文字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位置。
汉语国际推广与国家文化安全
表1 :1 9 9 1 — 2 0 0 9 年海外参2 M H S K 考 试 的 人数
由此 可 以看 出 , 汉 语 国 际 推 广 工 作 一 方 面 随 着 中 国 经 别 , 不 同 的 语 言 使 得 不 同 的 语 言 使 用 者 看 到 不 同的 世 界 。
济 实 力 的 增 强 和 国 际 地 位 的 快 速 提 升 , 面 临着 难 得 的 发 展 如 语 言 会 影 响 语 言 使 用 者 对 空 间 和 时 间 、 因 果 关 系 等 的 认
国 家 的 语 言 推 广 之 间 实 际 上 是 一 种 竞 争 的关 系 ,不 仅 存 在
着 强 势 语 言 与 弱 势 语 言 的 差 别 , 而 且 存 在 着 语 言 推 广 不 对
称 的局面 。 比如英语 就在这种竞 争中处于优势 ,英语是 世
界 上4 4 个 国 家 的 官 方 语 言 ,全 世 界 7 5 % 的 电 视 频 道播 放 的 是
机 遇 ; 另 一 方 面 , 由于 不 同 文 化 间所 存 在 的 客 观 差 异 以 及 知 。从 这 个 角 度 来 看 , 对 于 不 同 语 言 的接 受程 度 , 实 际 上 西 方 强 势 文 化 的入 侵 , 中 国 文 化 的 国 际 推 广 也 面 临 着 严 峻 反 映 了对 于 不 同 的价 值 观 和 文 化 的 接 受 程 度 。 在 既 存 在 差 的 挑 战 。 比如 最 近 瑞 士 孔 子 学 院 的 关 闭 , 以 及 2 0 1 4 年8 月4 异 又 存 在 竞 争 的 全 球 化 的 国 际交 流 中 ,如 果 从 本 国语 言 和
英 语 节 目,8 5 % 的 国际 组 织 的 工 作 语 言 是 英 语 , 8 5 % 的 网 页
近十年威胁我国文化安全事例
近十年威胁我国文化安全事例在当今世界充满了危机与挑战,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是民族智慧和国家意识形态的结合,可以导致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文化的差异导致冲突的出现,文化安全地位的日益凸显,引发了文化安全的危机。
一、文化安全的含义国际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频繁,与国家和区域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国际市场经济使得竞争也日益激烈,文化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样受到需权主义的影响,政治经济的大国在文化领域具有强势地位,将自身的文化强加于政治经济弱势的国家之上。
文化安全就是维护-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和主流文化体系维护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独立性和白主性。
使得减少外来威胁对文化的冲击和破坏,发扬民族文化使其处于优势地位。
二、影响中国文化安全的威胁因素外来因素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 直没有间断过 ,在历史上例如人口的大迁徙、区域性世界性的战争和文明的大繁荣时期都存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环境。
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怎样坚持对传统文化去其糖粕取其精华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曾经有过“全盘西化论”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清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全盘西化论”对于是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长远发展的,最终将失去本质特质的生命力。
西方国家对于文化的有意渗透,使得一部分人认为将西化思潮作为我国主流思潮的想法,这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文化的影响方式与政治、经济、军事手段有明显不同,更像是一种兵不血刃的战略,西方的政治经济大国利用自身的综合国力向中国传播种所谓的“普世文化”企图将中国“和平演变" .。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今是个信息化时代,更是打破了国界将拥有文化羁权地位的国家的信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也一并植入到其中,长此以往一个民族将失去本性和活力,使我国的文化面临被侵蚀的威胁。
现阶段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对策
现阶段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对策提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当今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风险社会,标明我国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和冲击,其中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文化安全;挑战;对策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的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效防范其他国家对本国文化的渗透,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不受冲击,确保文化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
文化安全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内容:(1)器物文化安全,是指各种文化产品安全,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2)制度文化安全,是指国家能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文化制度,制定和实施与文化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3)观念文化安全,是指要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人民的价值观。
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表现(一)社会主义文化面临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1.个人主义盛行。
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观中最重要的范畴,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全球化以来,个人主义开始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盛行。
例如汶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
当地震发生以后被学生问到“你为什么不把我们带出来才走”的时候,他回答说;“我只关心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园丁”教给学生的价值观。
所以个人主义的盛行必然会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2.拜金主义泛滥。
我国传统文化在义和利的取舍上,总是以义为先,先义后利,虽然自古以来也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说法,但是总体来看,我们崇尚的仍然是“舍生取义”。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在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有些腐朽思想也传了进来。
2010年路透与艾普索斯面向23个国家作了一项“关于人心目中金钱地位”的调查,调查中我国成为“第一拜金国家”,在我国有69%的受访者认为金钱代表成功。
3.消费观念畸变。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文化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文化关键字:发展浮躁传统文化修身养性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美国日益感到自己的霸主地位受到威胁。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11月提出“转向亚洲”战略。
美国开始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
美国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公然支持日本、菲律宾、越南等,以此牵制中国的和平崛起。
随着中国周边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此,我认为对本国文化的重视应该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发扬我们国家的文化,才能让我们形成民族自豪感,才能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不断在丧失。
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被丢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盲目崇尚西方文化,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在不断减小。
文化的缺失必然为国家安全埋下隐患。
正文: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其中文化唯一没有间断的国家。
因此,我们拥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
首先,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我们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地区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皆指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
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
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由于中华文化的高度文明,以及东亚各国国家基于发展的需求,使得东亚各国的受中华文化影响甚深。
其中儒家文化尤其受到各国君主喜爱,由于其注重君臣伦理、忠诚、华夷之辨的文化正符合东亚各国的现实需求,以及频繁互相交流的人口,使得中华文化能广为传播至东南亚地区,从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必要性、紧迫性与挑战性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必要性、紧迫性与挑战性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必要性、紧迫性与挑战性,以期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更好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本文将阐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扬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认同感、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也成为了展示中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分析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紧迫性。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领域。
中华文化要在全球文化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国际传播力度,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文化传播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这要求我们在传播中华文化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创新传播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所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成为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要挑战。
同时,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也给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如何在保持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必要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对外展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需要,也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互鉴互通的必然选择。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艺术审美等精神财富。
通过国际传播,可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从而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好感度。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有助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各国之间合作的重要桥梁。
通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004-5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
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刘跃进[摘要] 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四个方面。
发达国家的世界性话语霸权,直接或间接地侵蚀着欠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字,影响甚至威胁和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语言文字安全。
风俗习惯的变化和改革应该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自主的、自觉的、渐进的、温和的,而不能是迫于外力特别是他国外力而被动的、强制的,否则就会威胁和危害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价值观念的安全问题所强调的是保持国家基本价值观念的连续性,同时又不否认价值观念与时俱进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生活方式的变革应该是进步的、合理的、渐进的,一方面符合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不至于引起社会的过度动荡。
[关键词] 国家安全;文化安全;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作为当代国家安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特别是作为在后冷战时期被人们强调的“软实力”和非传统安全因素,文化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确是越来越重要了,文化安全问题的研究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遍关注。
但是,任何科学研究都不能停留在强调其重要性上,也不能总是笼统地谈一些大问题,而需要细化研究对象,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来认识问题。
因此,要深入研究国家文化安全,就需要从不角度、不同层次上对国家文化安全进行解析,需要对文化安全包括的基本内容进行分解。
我们认为,在国家安全的视角中,文化安全虽然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四个基本方面。
一、语言文字的安全在文化安全中,人们很少说到语言文字的安全,但这却是文化安全最基本的内容。
这是因为,自从人类有了语言,创造了文字之后,语言安全和文字安全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它既是一切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
改变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比掠夺他们一些土地和粮食更为痛苦的事情,必然触及其心灵深处。
浅谈中国的语言文化安全问题
在汉 语 国 际推 广领 域 ,还 是在 处 理 相关 的 国家事 务
中 , 有必 要重视 语 言文化 安全 。 都
示产 品名称 , 为用英 语 就 能 提 高商 品 的价值 , 这 认 但
却 丧 失 了 自己的文化 品牌 。长 此 下去 , 造 成大 量 的 会 精英 人才 流失 .许 多文 化遗产 也得 不 到较好 的保 护 。 可见 . 言文 化安全 关 系到 国家安 全 和社会 稳定 。 语
重 庆科技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1年第6 00 期
Ju a o C ogigU i rt o Si c n eho g(oi c ne dtn N . 2 1 or l f hnqn n e i f c ne ad Tcnl ySc lSi csE io) n v sy e o a e i o6 0 0
浅谈 中 国的语 言 文化 安 全 问题
姜鑫. 王颖
摘 要 : 对 全 球 化 奈 件 下 各 个 国家 民族 语 言文 化 复 杂 的 情 况 , 出语 言 文 化安 全是 一 个 值 得 重视 并加 以研 究 的 问题 中 针 提
国应 该从 具体 情 况 出发 , 遵循 尊 重各 民族 的语 言 文 化 传 统 、 持 与发 扬本 民族 的语 言文 化 的 传 统 原 则 . 保 以确 保 国 家的 安
全 和 社 会 的稳 定 。 重视 语 言 文化 安 全 , 采取 积 极 的 策 略 : 大媒 体 宣传 力 度 , 强 与教 育 文化 的有 机 结 合 , 广 网络 宣 应 加 加 推
传 . 极 推 进 汉 语 国 际 传播 积
关键词 : 言 ; 语 文化 ; 全 ; 则 ; 安 原 策略
文化安全
知识时代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思考近年来,文化安全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国家文化安全既是一个国家安全命题,也是一个文化命题。
本文想主要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谈点看法。
一、认真思考文化安全面临的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交流、冲突、渗透及融合,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国际文化发展图景,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活力。
但从目前的现状看,西方国家越来越充分利用其经济强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论调。
他们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
这将使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失去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全球的文化交流。
但我们要意识到经济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全球化。
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差异性而不是一致性。
越是有个性的东西.才越有自己的存在价值:越是民族的、区域的,就越是世界的、全球的。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们在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
当然,我们指出中华文化面临的外来威胁.提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等于要重新回到闭关自守、妄自尊大的老路上去。
恰恰相反,客观地、辩证地分析与鉴别来自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文化挑战,努力地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正是我们要做的。
我们要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锻造中国的文化之魂。
永远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
粱启超先生曾指出:“明白这个道理,自然知道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
什么责任呢?是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最落后时期.粱启超先生提出东西方文明平等交流、互取所长的思路是多么有气概啊!他还引用了一位西方学者的话:“我在巴黎曾会着大哲学家蒲陀罗Boutreu(柏格森之师),他告诉我说:“一个国民,最要紧的是把本国文化发挥光大。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刍议
Vol. 20 No. 11Nov. 2020第20卷第11期2020年11月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文章编号:2096-3874(2020)11 -0047 -05“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刍议万鹏飞,曾倩茹(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以经济全球化为根源的文 化全球化,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为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挑战。
采用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时代”机遇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 途径进行了审视,以期为更好实现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文化;国家文化安全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2017年10月22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宣示“新时代”:“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也就是我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 段。
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等,必将更加深 入、更加广泛、更加紧密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 仅是一个以跨国资本运作为基础的世界经济市场,还带来了无法抗拒的文化传播强制力,这种波 及全球的文化强制力带来的文化冲击涉及全球的 方方面面,因此,国家文化安全自然成为了一个世界性课题。
文化一方面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又蕴含着走向 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⑴。
如果一个国家 的文化受到外来消极、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或侵蚀,从而导致本国文化出现衰落或者消亡,那么这 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也必将受到危害。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文化 形态在意义上是一致的。
“安全”就其内涵而言, “指的是事物生存免受威胁或危险的状态”,国家安全“特指国家生存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⑵。
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存系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国家文化政治安全、文化信息安全、公共文化安全等,首要的是文化政治安全,其中又以意识形态安全为主。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上层建筑,反映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构成。
目前,我国是一些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文化的发展正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的威胁和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
【标准表述】第一,西方强势文化主导。
西方文化的强势最关键地表现在它的一些价值观念在世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表现在它丰富的文化成果上。
从目前的实力对比和发展势头看,在可预见的将来,西方文化仍会是世界的最强势文化。
第二,话语权处于劣势。
国际交往中,价值观的碰撞已经成为日常交往的一部分。
而价值观之优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话语权的强弱。
在相关事件特别是事关国家安全方面,由于我国信息发布不及时不深入,西方媒体大多采用来自敌对势力方面的虚假信息进行大肆宣传报道,造成宣传上的被动。
第三,“文化贸易”存在“逆差”困局。
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关系的绝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产业较量的成败,更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
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强大挑战,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采取措施】中公教育总结如下措施: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论述类文本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
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
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
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
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
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
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汉语传播【内容提要】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的文化安全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命题。
当前,我国文化安全形势并不乐观,需要应对的挑战层出不穷。
面对挑战,坚持文化输出是打造国家文化安全的最好手段。
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当前文化安全形势和作为文化输出的汉语传播对于打造国家文化安全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汉语传播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家文化安全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命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社会进步综合标志,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
文化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物质形态,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成果与体现,其本质是人类精神及其物化物;二是精神形态,包括知识经验、科学技术、人格力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文化影响的是人,而保卫国家安全归根到底还是人,因此文化安全成为当前影响各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和深层主题。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状态的文化传承,发展不被外来文化所冲击、渗透,能够保持其独立性和主体地位。
目前,国际上文化安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一个国家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手段对了一个或另一些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达到危害对方国家安全,改变对方国家性质,称霸世界的目的。
由于其性质不同和文化安全的特有属性,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层次、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也是最深刻的。
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形势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情况,我国国家安全形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不仅是经济和政治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我国在文化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要严重得多,由此而带来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
1.传统文化国力西强我弱态势将长期存在。
所谓文化的强弱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力量对比关系。
其衡量标准是文化本身和该文化指向的政治、经济,包括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文化传播力的水平和文化影响力的水平等等。
所有这些指标都与一定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在历史上也曾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今天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现在处于和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告诉我们: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长期的历史进程。
当这个过程还在不断地进行之中之时,文化国力上的西强我弱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种文化力量失衡的现实存在。
2.国家文化主权安全的冲突将进一步上升。
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表明文化主权具有一般国家主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文化的特殊性也造成了文化主权的内在机制有别于其他国家主权。
西方文化借助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出现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真空,迅速成为影响国家文化的重要因素,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弱化很大程度上模糊了人们的主权意识。
如今,西方国家以人权为武器对中国政治文化价值和国家制度与政策的横加干预有增无减,并以此不断冲击我国国家文化主权的底线,威胁我国国家文化主权的安全。
与此同时,基于文化共性而促成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将同样弱化国家主权意识,进而挑战我国文化主权的安全。
为了文明内部的合作,一个国家往往会比其他类型的合作付出更大的主权代价。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原来建立起来的国际文化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关系上的国家文化利益格局和国家文化主权安全的保障系统和机制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威胁。
3.文化产业发展将遭遇整体性全球化战略的挑战。
当文化的有效传播离开文化产业的具体存在就无法实现的时候,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和强大程度,就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安全状况在当代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起点低。
在全球化进程中,自身弱小和市场空间广大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主要特征。
由于我国无法实现世贸组织成员方所应该队等进入他国文化市场领域,文化产业准入制度的非对称性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他的成长阶段就面临着被扼杀在摇篮中的生存威胁。
此外,国内区域文化发展不稳定系数经进一步加大;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更趋于复杂多样也是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清醒地认清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严峻形势,对于我们科学地制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采取措施捍卫我国文化安全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
中国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中的汉语传播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以发展是硬道理的文化安全观为指导,增强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强化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文化安全。
坚持“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树立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观。
利用“文化例外”原则,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建立和健全文化安全预警机制。
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确保文化安全必须建立文化安全的预警机制,及时地发现文化交流中的不良倾向,有效减轻文化威胁。
使文化遗产数字化,加快中文信息资源建设。
基于以上原则的指导,文化的输出在打造国家文化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经济和文化紧密结合,不同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谁开拓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在激烈的文化攻防中的主动权。
在挑战面前,中国人不应该仅仅只是应对者,还应以健康的心态成为积极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为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符号,他们之间的关系水乳交融,相互依存。
传播民族语言,就是在传播民族文化,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世界各大国都把推广本民族语言作为国家文化战略选择,千方百计提高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水平。
如英美投入巨资,通过各种渠道推动英语在世界的普及。
法国把推广法语作为法国文化战略的重点,在13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100多个法语联盟分部。
德国的歌德学院在7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28个分部和14个国内分部。
当下,汉语热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据统计,截止2007年,全球在学习汉语的人数为6000万;预计到2010年,将有一亿人学习汉语。
汉语承载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学习汉语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明,熟悉中华文化,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最便捷的途径;是传播中国价值观,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保卫国家文化安全的“万里长城”。
汉语热不仅仅是汉语传播的绝佳契机,也是我们加倍努力,加大文化输出,占领文化竞争制高点的信号。
汉语传播对于打造中国国家文化文安全的作用具体可以概括为一下五点:1.汉语传播能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改变中西文化西强我弱的力量对比。
一国文化中的智慧和精髓大部分保留在语言文字中,还因为任何一个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其语言文字必然主动向外输出,以扩大国家的软实力。
语言文化从来都是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重要工具,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深谙此道,早期他们不仅以坚船利炮洞开他国封闭的国门,同时也通过侵略者的语言把侵略者的文化灌输给了被占领土地上的人民,弱化当地人民的民族和国家意识,消弭他们的国家凝聚力。
当下,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使以英语为网络第一语言的虚拟空间成了少数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的“新式武器”,霸权文化的声音甚嚣尘上。
只有一种声音的世界是危险的世界。
汉语的传播是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反渗透和反文化侵略的能力的一种表现,汉语的传播能为促进世界的多极化和多样化力。
通过汉语的传播主动地向世界介绍自己,展示现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建设的成就,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让世界人民尊重和理解中国。
同时汉语传播是平衡国际空间的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扩大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竞争力,改变文化国力上西强我弱的局面。
2.汉语传播能输出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培养一大批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外国友人。
学习汉语的对象多是外国人,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也越来越多元化,从商务原因到学术交流,从个人发展到对中华文化的痴迷不一而足。
随着世界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的“中国通”、“汉学家”,积极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政治、文化、外交等舞台,为促进世界与中国的交流、拉近世界与中国的距离,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利于中华文明价值观的传播和其影响力的扩展。
同时,汉语出版物伴随着汉语的传播,也能走向世界各地,这些出版物丰富了国际文化消费品市场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向世界输出者中华文明。
3.汉语传播是海外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能团结广大华侨华人,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
中国是人口大国, 但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 却是少数民族, 习惯上自称为华族。
他们在海外生活,却心念祖国,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汉语是民族的事业,在海外统战工作中, 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在华人中传播汉语是华侨华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保持民族特性的根本保证,同时汉语传播是华侨华人同祖(籍) 国保持联系、开展合作的桥梁,还是凝聚侨心的纽带, 是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涵养侨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以传播汉语为切入点,团结众多华侨华人,在海外培养一支宏大的维护祖国统一的力量。
“端趋向而正人心”、将促进祖国统一。
4.汉语的传播作为我国民间外交的新兴形式,将丰富外交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以致国家安全中的手段和内容。
汉语热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对我国外交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窗口。
海外汉语教师人才缺口巨大,势必要求我国加大对外汉语人才的输出与培养。
这些以国家名义外派的汉语教师肩负着向所在国人民介绍中国国情,发展现状,政策法规的使命,是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和桥梁。
我国海外使馆的教育处,文化交流处也可以举办相应的汉语讲座或者汉语课程,通过互动交流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
坐落于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孔子学院更是海外民间外交的重镇,各地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规划丰富的教学和文化活动, 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也成为各国学习汉语、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5.以产业化方式进行汉语传播将加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质量与效益。
传播汉语必将以产业化的方式进行,因为语言的传播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传授层面,它涉及师资培养,招收学生,教材编写,相应汉语辅助教学产品的开发,汉语标准考试等环节。
这些环节就组成了从科研到生产到市场的文化产业,同时庞大的市场需求保证了汉语传播产业的收益。
汉语的传播无疑是拉动这一产业的火车头,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了汉语传播产业的质量,提升汉语传播产业的经济效益。
其他文化产业可以借鉴汉语传播产业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从整体上把握市场需求和市场动向,发展自己,抗衡西方优势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与书目】1.吴满意孙程芳谢海蓉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 期2.文红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经济价值展望《湖南商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3.高燕全球化时代汉语传播的意义及其途径《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4.吴双对外汉语教学重塑中国“软实力”《国际人才交流 INTERNATIONAL TALENT》2006/055.许嘉璐《叩其两端而竭焉》(《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6.季羡林《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7.王岳川《文化是国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浙江人文大讲堂-第三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8.《外交学概论》(鲁毅黄金祺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年)9.《国家安全公民手册》(《国家安全国民手册》编写组编写时事出版社 2003年)10.《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胡惠林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11.《语言和谐论》(冯广艺著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汉语三论》(何九盈著语文出版社 2007年)13.《文化力》(高占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