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
• 2、 弟子辑成说。 • 唐韩愈首先提出这一论点,他在《答张籍
书》中说:“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 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 耳。”
《孟子》
• 3、再传弟子辑成说。 • 清周广业认为,“此书叙次数十年之行事,
纵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 一手”,是孟轲以其说传授于乐正子等, 然后由乐正子及其门徒编辑成书的。
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孟子》
•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他是战国中 期儒家的代表。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 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 约二十年,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当时各 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人采纳他的 建议。于是孟子退而讲学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 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尝谓君子有“三乐”,“父 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 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传世有《孟子》七篇。
《孟子》
• 孟子之所以称为亚圣,那是因为孟子不但 忠实地传承了孔子的理论系统,更加可贵 的是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学说, 使孔子基于周公的礼和法的社会统治学说, 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成为包括养心修身在内 的“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体系。后 人并称“孔孟”。
《孟子》
• 孟子思想介绍: • 一、性善说: •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天生都有"恻隐之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 《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应劭《风俗通·穷通》、班固《汉书·艺文 志》都说《孟子》十一篇。赵岐《孟子题辞》分 辨了真伪说:孟子“著书七篇”“又有《外书》 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 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 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也。”今本《孟子外书》, 系明人伪作。
而愿出于其路矣。”
《孟子》
• 4,强调为政者的道德素质,提出了一系列 “官德”行为准则。
•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 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孟子》
• 四、“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修养观
• 孔子将基本的各个要素涵盖于“仁”这一总范畴 之下,孟子则将其展开为仁、义、礼、智等具体规 定,强调理想人格应具有普遍的仁爱精神(仁)、道 德的自我意识(义)、尊重他人的价值趋向(礼)以及 理性的判断能力(智),这其中,孟子更强调仁爱精神 和理性的判断能力的重要性,所谓:
《孟子》
• 三、仁政论 • 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渊源于孔子的
“仁爱”精神,而依托于“性善论”;将 孔子的“内圣”推及为“外王”。 • 1,将道德摆在德治框架中的突出地位,提出 了“以德王天下”的治国理念。
《孟子》
•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 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 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 心中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子也。”(《孟 子·公孙丑上》)又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 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理解课文
(略讲)
• 梁惠王曰:“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河内凶,则 移其民于河东,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 政,无如寡人之用 心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
• 于:对于。
《孟子》
• 五、传教授业,著书立传 • “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
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 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 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孟子》
• 《孟子》一书:
•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 》
《孟子》
•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 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 上》
•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上 》
•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曰:“然。” 《孟子·告子下》
《孟子》
• 孟子实质上是给出了这样一种渊源关系:
仁爱精神 → 正义原则 → 礼制规范 → 良知智慧
↑
↑
↑
↑
恻隐情感 → 羞恶情感 → 恭敬情感 → 是非情感
《孟子》
• 二、民本思想: •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
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 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 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 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 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 者提供福利。
《孟子》
• 1,性善论和王道仁政是“贵民说”的理论基 础。
《孟子》
• 2,古代重民思想是“贵民说”的思想之源。 • 《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
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也 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周书·泰 誓上》) • 《管子·权修篇》提出:“士、农、工、商四 民者,国之石民也。”
•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将成就理想人格 的过程理解为自我潜能的实现,肯定了主体 的存在价值及现实人生的意义,彰显了其现 实性特点。
• 凡有四端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 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
•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
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 为"四端";此"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 ",(《孟子•告子上》)而它们正是仁、义、理、 智"四德"的基础。这即是孟子的"性善论"。 •
《孟子》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
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 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 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孟子》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 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 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 矣。”(《梁惠王上》)孟子又说:“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这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推”的程序:亲 (亲)→ 仁(民)→ 爱(物)。这就是儒 家关于如何“施爱”方面的“爱有差等” 的思想。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
《孟子》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
•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 夺:耽误
• 谨:形→动,谨慎认真 从事
数口之家可 • 庠、序:古代的学校
以无饥矣;
• 申:反复陈述; • 孝:尊敬父母
谨庠序之教, • 悌:敬爱兄长;
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
《孟子》
• 4、师生合著说。
• 此说主张《孟子》由孟轲口授,其弟子万 章、公孙丑整理成书。宋朱熹、清魏源是 主张孟轲自著的,但都认为有孟子和弟子 参加。朱氏指出:“恐是其徒所见,孟子 必曾略加删定也。” 此外,《史记•孟子荀 卿列传》提到孟轲:“退而与万章之徒序 《诗》、《书》,述神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孟子》
• 2,主张行政爱民,确立“民贵君轻”的民本 精神。
• 在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中,孟子的“民本” 思想最引人注目。冯友兰认为民本“乃孟 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有研究 者将之称为“先秦民本思想的高峰” 。
《孟子》
• 3,主张“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确定“制产 裕民”的经济政策。
• (1)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 •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
邻国也。
• 于:比,介词
不违农时,谷不可 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谷与鱼鳖不 可胜食,材木不可 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
• 违:违背,耽误。 • 胜:尽,完。 • 数(shuò) :密。 • 罟(gǔ) :网。 • 洿(wū)池:池塘。 • 生:活着的人。 • 丧(sāng) :埋葬,办
•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 河内:黄河西部 • 凶:荒年,年成不好 • 察:观察 • 无如:不如,比不上 • 加:更
• 孟子对曰:“王 • 请:请允许我。
好战,请以战喻。• 喻:打比方。
填然鼓之,兵刃
• 填然:击鼓声。 • 鼓:击鼓,名→动。
既接,弃甲曳兵 • 之:音节助词。
而走,或百步而 • 曳(yè):拖着。
《孟子》
•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 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 定信念。
课文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
• 《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 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 育思想等。注释本甚多,主要有赵岐《孟 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 《孟子正义》及近人杨伯峻《孟子译注》 等。
《孟子》
• 1、孟轲自著说。
• 《孟子》的最早注释本,是汉代赵岐的《孟子章 句》。赵氏在该书的《题辞》(即序)中说:“孟, 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称也;此书,孟子之所作 也,故总谓之《孟子》。” 宋朱熹也从文章风格 的匀称一致上,力证该书出自孟轲之手,他说: “《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 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 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朱子 大全》)清阎若璩和魏源则从有无记述孟轲容貌上 推断,《孟子》应为孟轲自著。
心,放辟邪念,无不为已。
《孟子》
• (2)使民以时、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 孟子认为,为人君者应该“使民以时”,“五
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食,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 (3)重视商业。 •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
丧事。
•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 事
• 王道:为王之道,即以 仁义治天下(施行仁 政),这是儒家的政治 主张。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 树:名→动,栽种; • 之:音节助词 •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 衣:yì,穿,名→动 • 帛:丝织品; • 豚:小猪; 彘:大猪; • 之:代词,复指; • 畜:动词,喂养 • 无:通“毋”,不要 • 失:错过; • 食:吃
后止,或五十步 而后止。以五十 步笑百步,则何 如?”
• 兵:兵器。 • 而:修饰连词。 • 走:逃跑。 • 或:有的人。 • 以:凭借。
• 曰:“不可。 • 直:只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
耳:罢了,语气 助词
是:这。
• 曰:“王如 • 无:通“毋”,
知此,则无 译为“不要”
望民之多于 • 望:希望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名 轲,(前372前379),字 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 学派代表人,后人把 他与孔子合称 孔并孟尊 称他为 ,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思想 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府
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
孟 子 墓 碑
《孟子》
• 一、孟子生平介绍 •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