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件的拉深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出工件的高度与最小直径之比 h/dn,该比值若小于圆筒形件一 次拉深成形的最大相对高度(可 由表5-6查得),则工序次数为1, 即可一次拉出。
多次拉深的阶梯形零件的拉深方法如下:
若任意两相邻阶梯直径的比值dn/dn-1都大于相应的圆 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则其拉深方法为由大阶梯到 小阶梯依次拉出。
对于中小型零件(d t<200mm), 采用减小圆筒形部分直径、增加 高度来达到,而圆角半径rp和rd 在整个变形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
用此方法制成的零件,表面质量较差, 容易在筒壁部分和凸缘上残留有中间工 序中形成的圆角部分弯曲和厚度的局部 变化的痕迹,所以最后要加一道整形工 序。
2.改变圆角半径并减小圆筒形直径
(三)宽凸缘圆筒形件的多次拉深
宽凸缘件的拉深原则:
零件的拉深系数大于第一次拉深系数极限值, 或者零件的相对高度小于第一次拉深的最大相 对高度值,则该零件可一次拉成。反之,则该 零件需要多次拉深。 除第一次拉深外,以后各次的拉深与拉深圆筒 形件本质一样。
宽凸缘件多次拉深工艺通常有两种情况:
1.减小圆筒形直径并增加高度
旋转零件的拉深
一、无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
(一)拉深系数与拉深次数 拉深系数:每次拉深后圆筒形件的直径与拉深 前毛坯(或半成品)的直径之比。
首次:m1=d1/D; 以后各次:m2=d2/d1;m3=d3/d2;…mn=dn/dn-1
式中m1、m2、m3…mn—各次的拉深系数; D—毛坯直径; d1、d2、d3、…dn—各次半成品(或工件)的直径
对于大型零件(d t>200mm),采用改 变圆角半径rp和rd,逐渐减小筒形部 分的直径来达到。零件高度基本上 一开始即已形成,而在整个过程中 基本保持不变。此法对厚料更为合 适。 用此方法制成的零件表面光滑平整,而 且厚度均匀,不存在中间拉深工序中圆 角部分的弯曲和局部变薄的痕迹。
但是,这种方法只用于毛坯较厚的情况, 以保证在第一次拉深成大圆角的曲面形 状时不致起皱。
工序图:
二、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
(一) 一次成形拉深极限
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将毛坯拉深至某一时刻 达到零件所要求的凸缘直径dt时不再拉深。
毛坯直径为 :D d2t1 4d1h1 3.44d1r
当圆角半径rd=rp=r时,第一次拉深 系数为 :
m1
d1 D
1
d t1 d1
2
h1 4
d1
3.44 r d1
(三)圆筒形拉深件的工序计算
例:确定图示圆筒件(材料:08钢)所需 的拉深次数及拉深程序。
计算步骤: (1)修边余量:
取δ=6mm (2)毛坯直径:
D≈78mm
(3)确定是否用压边圈:毛坯相对厚度,
t 102 1 102 1.28查表5-8(4-12),应采用压边圈。
D
78
(4)确定拉深次数:采用查表法,当 t 1.28%, h 73.5 3.7 (包括修边余量后的h为 D73.5mm)时d ,20由表5-4(4-5)查得n=4。
4.润滑条件及模具情况
润滑条件良好、凹模工作表面光滑、间隙正常, 减小摩擦阻力改善金属的流动情况,使极限拉深 系数减小。
5.拉深方式
采用压边圈拉深时,因不易起皱,极限拉深系 数可取小些。不用压边圈时,极限拉深系数可 取大些。
零件总的拉深系数mΣ:
mΣ=d/D
d—零件的直径; D—该零件所需要的毛坯直径。
(2)拉深力在变形区(dn-1一dn)保持不变,直 至拉深终了之前。
(3)破裂往往出现在拉深的末尾,而不是发 生在初始阶段。
(4)稳定性较首次拉深好。
以后各次拉深有正拉深与反拉深两种方法:
正拉深的拉深方向与上一次拉深方向一致; 反拉深的拉深方向与上一次拉深方向相反,工
件的内外表面相互转换。
反拉深的特点:
材料的流动方向有利于相互抵消拉深时形成的 残余应力;
材料的弯曲与反弯曲次数较少,加工硬化也少, 有利于成形;
毛坯与凹模接触面大,材料的流动阻力也大, 材料不易起皱;
其拉深力比正拉深力大20%左右。
反拉深的主要缺点:
拉深凹模壁厚不是任意的,它受拉深系数的影 响,如拉深系数很大、凹模壁厚又不大,强度 就会不足,因而限制其应用。
当工件的相对拉深高度h/d>h1/d1时,则该 工件就不能用一道工序拉深出来,而需 要两次或多次才能拉出。
以后各次拉深的拉深系数为mn=dn/dn-1。
(二)窄凸缘圆筒形件拉深
对 dt / d 1.11.4 之间的凸缘件称为窄凸缘件。
这类零件因凸缘很小,可以当作一般圆筒形件 进行拉深,只在倒数第二道工序时才拉出凸缘 或拉成具有锥形的凸缘,而最后通过校正工序 压成水平凸缘。
(5)确定各次拉深直径:由表5-3(4-3)查得各次 拉 深 的 极 限 拉 深 系 数 m1=0.50、m2=0.75、 m3=0.78、m4=0.80,则各次拉深直径为
d1 0.50 78mm 39mm d2 0.75 39mm 29.3mm d3 0.78 29.3mm 22.8mm d4 0.80 22.8mm18.3mm
(6)选取各次半成品底部的圆角半径: 取r各1=次5m半m成、品r2=底4.部5m的m圆、角r3=半4m径m的、rpr分4=别3.5为m:m。
(7)计算各次拉深高度: 第n道拉深工件的高度为: hn=0.25(Dk1…kn-dn)+0.43drnn (dn 0.32rn )
为其k中1=,Dk/d1,…kk2n=是d第1/d12…、k2n、=d…n-1n/d次n,的于拉是深比,分别
2.毛坯的相对厚度t/D 相对厚度t/D小时,容易起皱,防皱压边圈的压 力加大,引起的摩擦阻力也大,因此极限拉深 系数相应地加大。
3.拉深模的凸模圆角半径rp和凹模圆角半径rd
rp过小时,筒壁部分与底部的过渡区的弯曲变形 加大,使危险断面的强度受到削弱,使极限拉深 系数增加。 rd过小时,毛坯沿凹模圆角滑动的阻力增加,筒 壁的拉应力相应加大,提高了极限拉深系数值。
d4=18.3mm<20mm(工件直径),对拉深极限拉深系 数 可 以 适 当 放 大 一 点 , 现 调 整 为 : m1=0.53、m2=0.76、 m3=0.79和m4=0.81。各次拉深直径可调整确定为
d1 0.53 78mm 41.3mm d2 0.76 41.3mm 31.4mm d3 0.79 31.4mm 24.8mm d4 0.81 24.8mm 20mm
若mΣ>m(极限拉深系数),则该零件只 需拉深一次,否则必须多次拉深。
多次拉深时,拉深次数的确定:
取首次拉深系数为m1,则m1=d1/D,故d1=m1D 取第二次拉深系数为m2,则m2=d2/d1
故d2=m2d1=m1m2D … 第n次拉深时,工作直径则为:dn=m1m2m3……mnD 因而mΣ=m1m2m3…mn
若某相邻两阶梯直径比值dn/dn-1小于相应圆筒 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时,则由直径dn-1到dn按 凸缘件的拉深办法,其拉深顺序由小阶梯到大 阶梯依次拉深。
在拉深宽凸缘件时需注意:
在凸缘直径dt之后,在以后各次拉深中, 凸缘直径dt不再变化,因为凸缘尺寸的微 小减小都会引起很大的变形抗力,而使 底部危险断面处被拉裂。
要求正确计算拉深高度和严格控制凸模 进入凹模的深度。
各次拉深高度确定如下:
第一次拉深高度为(rp、rd均按零件中性层 计算)
h1
制订拉深工艺时,为了减少拉深次数, 希望采用小的拉深系数(大的拉深比)。
但拉深系数过小,将会在危险断面产生 破裂。
要保证拉深顺利进行,每次拉深系数应 大于极限拉深系数。
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
1.板料的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 板料塑性好、组织均匀、晶粒大小适当、屈强 比小时,板料的拉深性能好,可以采用较小的 极限拉深系数。
只要求得总的拉深系数mΣ,然后查得各次的拉深 数值,就能估出拉深次数来。
(二)以后各次拉深的特点和方法
以后各次拉深与首次拉深相比的不同之处::
(1)圆筒形毛坯的壁厚及力学性能都不均匀。 以后各次拉深时,材料已有加工硬化,毛坯的 筒壁要经过两次弯曲才被凸模拉入凹模内,变 形更为复杂,所以它的极限拉深系数要比首次 拉深大,而且后一次都应略大于前一次。 即m1<m2<…<mn
0.25 d1
D 2
d
2 t
0.43
rp
rd
0.14 d1
rp2
rd2
以后各次拉深高度为(rpn、rdn均按零件中 性层计算)
hn
0.25 dn
D
2
d2t 0.43 rpn rdn
0.14 dn
rpn2
rdn
2
Leabharlann Baidu

3%
1
三、阶梯形零件的拉深
判断阶梯形零件能否一次拉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