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是一门知识非常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考古、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历史又是一门严肃学科,它像个巨人,以深邃目光高瞻远瞩。洞察世间万象、横贯古今中外,用铁的事实警醒和启迪后人,难怪有位哲学家感慨地说:“读史使人明智!”

作为历史老师,如何向学生传播历史科学知识,教会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看问题,把博大精深的大历史观发扬光大呢?新课程改革对今天的历史老师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作者曾多次参与该学科调研,却发现有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教学误区:

一、重教师讲述,轻学生接受

随着新课程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推动,历史也与政治合卷纳入了中考范围,而且历史与时事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这对我们历史老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一直是以考查科目面对的历史,今天作为中考重点科目,我们历史老师又该如何

教呢?

有些历史教师上课,把讲台当成讲坛,大有追赶袁腾飞、超越易中天之势。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大展才学,甚至把古语文言都搬进了历史讲堂:“孔子曰”“古人有云”“有诗为证”等词不绝于口。教师是尽兴了,学生却如雾里看花,有个幽默的学生这样评价老师上课:“我们历史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历史学家,口才好、满堂课他都在演讲,我们就是一句也没有听懂!”(备注:本段选登在《<课程·教材·教法>2011增刊·十年课改成果专辑》中)教师再有本事又有何用?教不得法呀!中学生的历史讲堂就得按部就班,一单元一课时一目目讲明白,复习时再或以事为线或以人为线索串联,知识体系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该教师走上大学讲坛一定能赢得满堂喝彩,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尚浅、见识不广、阅历全无的孩子们来说,就如一阵聒噪的耳旁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二、重事件结果,轻过程讲述

历史老师历来都非常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历史线索的贯穿、历史事件的归类……农村的年轻老师尤其如此。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资料缺少等多方面原因,老师授课时绝绝大部分只能照本宣科。现在历史又要中考,我们有的历史教师只有用时间、用题海战术来磨出学生成绩。

作者遇到一位教师,他上历史课是“惜话如金”“惜时如银”,他有一套自己的所谓理论:历史课时有限,教师课堂上少讲一点,学生就能多记忆一点,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记忆水平。还美其名曰:“历

史速记教学法”。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记住些历史知识,该教师在课堂上把历史事件背景介绍、前后相关事件复述都省略了,开门见山来个提纲挈领,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讲一遍,然后以试题形式抄录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翻阅课本,哪一页、哪一行,摘录答案。对于历史分析题,教师干脆越厨代庖,自己概括总结、板书,“我就不麻烦你们,我代劳了。”“教师累一点不要紧,你们可要好好记忆呀!”一节课下来,教师是满满的一黑板笔记,累得满头大汗,手酸脚痛。

教师的这种勤奋工作的精神令人感动,但这种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方法着实让人痛心。这种教法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表面上学得轻松,但是,学生也逐步地从此失去了分析概括水平,更别说创新水平、求异思维的培养。这种“喂婴”

式教育危害巨大,不可取!

三、重感性材料,轻课本知识

有些教师为了取悦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该科感兴趣,不是去挖掘教材本身的独特美,而是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逸闻趣事、典故、笑话等感性材料,甚至把外传野史也搬进了课堂,把历史课搞成了故事会。从

课堂气氛来说,效果看似很好,初中生嘛,对听故事说笑话这种“轻松”娱乐方式当然喜欢,但从知识受益角度来说就

得不偿失了。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内容丰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背后都有生动感人的故事。虽然历史课本涉及的史实仅仅梗概,教师照本宣科当然枯燥乏味,但教参知识丰富呀。教师要懂得取舍,把史实故事化,要把握个“度”才能收放自如,取得

满意的效果。

比如听教师讲《三国鼎立》这个章节时,教学重点应是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的作用、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可适当讲述双方人数的众与寡、战争的激烈等,而不必把曹操怎样怎样阴险狡诈杀杨修(参见语文课本《杨修之死》),刘备怎样怎样卑躬屈膝“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呀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精彩讲述。有的教师讲起故事来是抑扬顿挫、入情入境,故事还未讲完,下课铃声已响,教师潇洒一挥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课分晓!”学生是意犹未尽,拍手叫好,教师是课未达标!课堂教学时间真的有限,历史一周也就那么两三节课,你若堂堂课都这么讲,厚

厚一大本书,啥时能学完?

四、重课堂教学,轻学生自学

绝绝大部分教师都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上起课来都能得心应手,使用教学手段也游刃有余。有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这么一个问题:学生的自学水平没有水涨船高,关键原因是教师上课时缺乏一个字:“导”!

教师的“导”是指路明灯,是学生自学的有力保障。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应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富有创新、求异思维水平。教师应协助学生养成主动与同学合作、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有涯,而学海无涯”。教师上课时不妨“留一手”,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参与,寻资料、找答案、搞调研,相信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找到的答案比起教师口授记忆要深刻得多,也更有意义得多。而这种学习方式一旦形成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

五、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不能只一味严肃讲授历史书本知识,对学生只作浅性要求:只要学生能记住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以及重点历史人物记忆就够了。把情感教育看成仅仅教参的一个字符,思想教育任务就交给班主任或语文老师得了!如果这样想,就不适合新课标

的教学理念了。

作为历史教师,同样也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历史学的情感教育更不容忽视!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将要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作了详细而宏观的展望和规定,教师应力求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去。教师还应积极钻研教材,挖掘课本中的情感因素。

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这个章节时,教师在各目讲述中要紧扣“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这个情感要素,让学生去感悟林则徐等人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相信学生一定学得激情慷慨,为国家、民族屈辱而义愤填膺,相信学生一定记忆深刻,对这个章节也不必去死记硬背了!看,

情感教育不容忽视吧!

六、重章节完整,轻点面联系

历史学科,其实是一门跨越时空、超越国界、贯穿古今的社会学科。教材编写每章每节的知识体系都相对完整,教师在小结时也应增强点面的联系,实行纵向横向的比较,相信对历史知识的网与点一定能有宏观的掌握。

历史就是总结古人之经验,得社会发展之策略。由此可知:史者必定是智者。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过:“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如何培养学生这个方面的水平呢?取决于教师的方法和态度以及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水平。

“论天下形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历史结论

必定是经过智者多方面的考证、比较才得出的。

世界上背景相同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也大致相同,不过各具特色。横向比较:比如日本的“明治改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同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民主改良运动;纵向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