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艺术点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艺术点滴

【摘要】精彩的课堂往往离不开精妙的教学艺术,有效教学艺术不但能够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疑问迭出的悬念和豁然开朗的顿悟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导入;启导;善诱;激发兴趣;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运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或鲜活的实物,或动感丰富的生态画面……导入新课,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自主地参与学习。

1.开课激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起始,巧妙导入,以便一开课就把学生导入高度激活状态。其方法有:⑴展示鲜活的实物﹑播放生态画面﹑描绘生态实景,使之入情入景,激起学生情感共鸣;⑵引述生活典例﹑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欲望;⑶借助音乐﹑欣赏表演﹑启迪思维﹑质疑入课;⑷回顾旧知﹑承上启下﹑自然切课。

2.课中激趣。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保持,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设疑,以引起新的刺激。既可以运用幽默语言或生动表演,激起学生的形象感;也可以变换教学方式,观察﹑指导﹑讨论﹑交流等交替进行,激起学生的新鲜感;还可以调整教学程序,穿插趣味性活动,激起学生的新奇感。

3.课尾激思。课堂收尾巧妙,可以产生课虽尽而意无穷的功效。或小结课堂,嘎然而止,激起学生无穷回味;或揭示规律,提出话题,激起学生深沉思考;或意留言外,言近旨远,激起学生浮想联翩;或课外练习,探究新知,激起学生求知精深。

二、激活思维,设计教学方法启导质疑

“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朱熹语)。因此,教师要善于启迪开导学生,激发其积极思维,叩开智慧的大门。

1.启导思维流程。教师可以通过点拨启导。“点”,使之明,是点拨思维流程的起点;“拨”,使之正,能端正思维流程的方向。教师既可以点拨重点,抓住关键,精要阐述;也可以点拨疑点,拨云见天,澄清是非,扫除思维障碍;还可以点拨误点,扶正思维流向,排除干扰,拨乱反正。

例如学习《敬畏自然》,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可提出:“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和“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学生通过学习分析知道: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只有敬畏自然,才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才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爱护我们自己。因为地震、海啸预警,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土地干旱;黄河衍变的历史,玛雅文化的消失,

罗布泊的消失等,形象地说明人类开采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就会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所以说,教师的”点”要点到点上,才能拨动其心弦;教师的“拨”要拨到要害,才能溅起其思维的火花。

2.启导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从课堂辐射课外﹑从封闭到开放﹑从求同到求异﹑从稳定到跨跃﹑从集中到分散,多方位﹑多层次的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维﹑对比思维﹑逆向思维﹑

扩展思维等方式自主的进行训练,感悟知识﹑陶冶情操。

3.启导学生质疑。教师首先要善于鼓励学生自己质疑,不要囿于成见,学习要多问为什么;其次,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问疑,不要腼腆胆小,能够提出问题,则表明他们的思维向前进了一步;其三,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自己释疑(或相互解疑),不要害怕说错,敢说心里想到的话,更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只有这样,学生经过不断的训练,其质疑﹑问疑﹑释疑的能力才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三、循然善诱,把握“三性”设置疑难

1.艺术性。教师设疑要力求将疑设得巧妙有趣味,如关键处﹑精妙处﹑含蓄处,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我设计问题说,秋,是一个迷人的季节,多少文人墨客关于秋都有一段不能释怀的记忆,那么,在悒郁感伤、充满浪漫情怀的郁达夫笔下,秋又会带给人怎样的况味呢?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被引进课文,去品读,去感受。在内容的推进过程中,我又伺机追问,为什么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接着,我就听见学生

之间细微的讨论,可见,这个问题触发了他们的思维,引领他们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去把握问题的更深层次。

2.科学性。即教师的设疑要力求将疑设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思维价值,又不纠缠枝节。这就要求设疑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切忌似是而非。例如,教学《谈诚实》一文,我就引导学生把它和《理想的阶梯》一文的说理方法作对照。经过比较,不少同学提出问题:“这两篇课文都运用了举例说理的方法,有什么区别?”还有的同学则进一步提问:“为什么《理想的阶梯》引用的事实都是正面的?而《谈诚实》一文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对比说理?”这样,就把学习引向深入。

3.层次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先易后难的梯度和逻辑联系。尽量把疑设在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即使有点难度的疑问,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例如,教学《再别康桥》,在阅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时,我看见班级最后一排有个同学正在睡觉,就立刻朝他走去。同学们的目光跟随着我的脚步。与此同时,我重复着我那“轻轻的”问题。即将走到他身边时,我的脚步也放得轻轻的,并轻轻的站到他的身边,轻轻的拍他起来。这时,我看着同学们,张口而出:“轻轻的我向他走来,轻轻的站到他的身旁,我轻轻的叫醒了他……”同学们笑着,有的同学同时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忽然我问:“我为什么‘轻轻的’呢?”同学们若有所思。我马上又问:“作者为什么要‘轻轻的’告别康桥呢?”这时,几

个同学恍然,纷纷说:“怕惊动了康桥。”“怕打搅康桥。”“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其他同学即刻也有所悟,应和道:“对,老师你轻轻的叫他起来是怕惊吓了他,徐志摩是怕惊动了康桥。”同学们脸上洋溢着胜利、满足的微笑。就这样,我积极发挥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使一个意外的课堂情况成为了同学们问题思考的“加油站”,解决了学生们“鸦雀无声”、思路阻塞的问题,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驾驭学生思维的真正艺术,绝不是事先把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的东西。”教学可能会出现学生实际与教师设想不符的现象,教师就要多思善想,精心设计,认真备课,努力超越教材、超越自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努力寻求有效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能力,不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