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精卫填海》注释及译文
《精卫填海》的译文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精卫填海》的译文
精卫填海——【秦】无名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叫发鸠的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注释:
发鸠(jiū)之山:山名。
柘(zhè)木: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小,排列成头状花序,果实球形。
喙(huì):鸟兽的嘴。
自詨(xiāo):呼唤自己的名字。
赏析:
这则神话故事短小精悍,语言简洁。
它讲述了精卫鸟的由来,炎帝之女女娃溺亡于东海,其不屈的精神化为精卫鸟,坚持不懈地衔木石填海。
故事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精卫鸟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激励作用,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不屈精神的赞美。
同时,故事也为后世留下了充满奇幻色彩和深刻寓意的文化遗产。
1/ 1。
《精卫填海》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精卫填海》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精卫填海
作者:《山海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
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精卫填海》课文的意思
《精卫填海》课文的意思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一、字词解释。
1. 炎帝。
- 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
2. 少女。
- 在文中指小女儿。
3. 溺。
- 溺水,淹没的意思,这里指女娃在东海里被淹死了。
4. 故。
- 所以,因此。
5. 堙。
- 填塞。
二、句子翻译及全文意思。
1.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
- 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2.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
- 女娃到东海游玩,溺水淹死而没有返回。
3.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 所以(她)化为精卫鸟,经常用嘴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三、主题思想。
1. 这篇神话故事表现了精卫坚韧不拔、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女娃溺水而亡后化为精卫鸟,虽然东海浩瀚无比,但精卫鸟却日复一日地衔木石填海,这种行为体现了它顽强的意志和对命运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2. 从神话的文化内涵来看,它也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面对像大海这样强大的自然力量,只能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达自己想要战胜它的愿望。
四年级上册文言文精卫填海
四年级上册文言文精卫填海一、原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字词解释。
1. 炎帝。
- 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2. 少女。
- 小女儿。
在古文中,“少”(shào)表示年幼、年轻,“女”这里指女儿。
3. 溺。
- 溺水,淹没。
这里指女娃在东海里被淹死了。
4. 故。
- 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因为女娃溺死了,所以化为精卫鸟。
5. 为。
- 成为,变为。
6. 堙(yīn)- 填塞。
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木石,想要填塞东海。
三、翻译。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木石,用来填塞东海。
四、主题思想。
1. 坚韧不拔的意志。
- 精卫鸟虽小,却有着宏大的目标——填平东海。
它日复一日地衔木石填海,这种行为体现出一种坚定不移、永不放弃的精神。
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东海浩瀚无垠),它都没有退缩,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2. 对生命的抗争。
- 女娃溺水而死是一种悲剧,但她化为精卫鸟后,通过填海这种方式来与命运抗争。
这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命运的无常时,不甘心屈服,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的一种愿望。
五、文学特色。
1. 简洁的叙事。
- 文章篇幅短小,却完整地叙述了事件的起因(女娃游东海溺死)、经过(化为精卫鸟)和结果(衔木石填海)。
没有过多的修饰,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2. 神话色彩。
-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充满了奇幻的想象。
人死后化为鸟,并且鸟能够有衔木石填海这样的行为,体现了古代神话中对自然现象(如东海的浩瀚、溺水事故等)的一种解释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
佚名《精卫填海》原文译文故事
佚名《精卫填海》原文|译文|故事文言文《精卫填海》是选自《山海经·北次三经》的古文之一,相信很多小伙伴对于精卫填海这个故事也不陌生了,那么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文言文吧。
《精卫填海》原文先秦:佚名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及注释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1、曰:叫作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4、状:形状5、乌:乌鸦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8、是: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10、故:所以11、湮:填塞故事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象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不回来了。
炎帝固然挂念他的女儿。
但都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
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
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
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要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露出雪亮亮的牙齿。
凶恶地嘲笑着:“小鸟儿,算了罢,你这工作就算干上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呢。
精卫填海的原文以及翻译
精卫填海的原文以及翻译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
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卫填海的原文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1、曰:叫作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4、状:形状5、乌:乌鸦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8、是: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10、故:所以11、湮:填塞史籍记载《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郭璞注《山海经》写《山海经图赞》有“精卫”条:“炎帝之女,化为精卫。
沉形东海,灵爽西迈。
乃衔木石,以填攸害。
”)《抱朴子·内篇》卷二:精卫填海,交让递生。
《博物志》卷三:有鸟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故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
《述异记》卷上: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
精卫填海的原文以及翻译
精卫填海的原文以及翻译
精卫填海的原文以及翻译
导语: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
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
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卫填海的原文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精卫填海原文及出处:《山海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或注释: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
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
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精卫填海文言文的意思翻译
精卫填海文言文的意思翻译在我们的学习时代,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卫填海文言文的意思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卫填海文言文的意思翻译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
根据《山海经》记述这种叫精卫的鸟,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
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
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
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全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1、曰:叫作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3、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4、状:形状5、乌:乌鸦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7、其鸣自詨(xiā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8、是: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10、故:所以11、堙(yīn):填塞12、为:化为13、喙:嘴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春秋战国【山海经】精卫填海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秋战国【山海经】精卫填海原文、翻译及赏析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标签:《精卫填海》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精卫填海》注释1、曰:叫作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4、状:形状5、乌:乌鸦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8、是: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10、故:所以11、湮:填塞古今异义词赤足:古义:文中指红色的脚。
今义: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少女:古义:最小的女儿。
今义:指少女。
《精卫填海》神话蕴涵精卫填海神话中表现出了人类最本质最永恒的东西:对生存的恐慌,以及在这之上表现出来的人类的永恒的独有的精神气质。
这些原型主题表现的都是先民缘于最基本的生存而产生的文化意识。
这里的生存仅仅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珍惜。
缘于这种保存生命的初始本能,后世这种危机意识逐渐推延到更深更广的程度。
《精卫填海》故事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不回来了。
炎帝固然挂念他的女儿。
但都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
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像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
精卫填海文言文诗意
精卫填海文言文诗意一、原文:《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山海经·北山经》二、衍生注释:1. 发鸠之山:山名。
2. 柘木:桑树的一种。
3. 乌:乌鸦。
4. 文首:头上有花纹。
5. 喙:鸟嘴。
6. 自詨:呼唤自己的名字。
7. 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
8. 徙:迁移。
9. 南冥:南方的大海。
三、赏析:主题方面,《精卫填海》讲述了一只弱小的鸟精卫立志填平大海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一种不屈服于强大自然力量的抗争主题。
情感上,满满的都是精卫那坚毅勇往直前的决心。
从表现手法来看,它用简单而生动的描写勾勒出精卫这一独特的形象。
先描述了精卫的模样,一只像乌鸦,有着花纹脑袋、白色嘴巴、红色爪子的鸟儿。
然后讲述它与大海之间的联系,重点突出它那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这种简单质朴的描写让精卫这个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感受到它虽小却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不畏自然的浩大,坚守自己的使命,这无疑是一种对坚韧精神的极致赞颂。
四、作者介绍:《山海经》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是上古时期的一部集地理志、神话传说、物产志等为一体的奇书。
众多的古人参与到这本书的创作与完善过程当中。
创作这些故事的人或许是各个部落的智者或者巫者,他们将本部落的山川地理、信仰崇拜及神话传说记录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流传的整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
五、运用片段:1. 在学校的体育课上,要进行长跑测试。
有些同学体弱,就像精卫面对大海那样,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巨大挑战。
但是有个瘦小的同学,他咬着牙坚持跑完全程。
后来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想到精卫填海,那小鸟面对无边的大海都没有放弃,我跑这么个小操场怎么能放弃呢。
”这就是精卫填海精神在日常锻炼中的体现。
2. 在创业的浪潮里,小李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店。
古诗精卫填海翻译赏析
古诗精卫填海翻译赏析
文言文《精卫填海》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
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精卫填海的文言文翻译
精卫填海的文言文翻译精卫填海的文言文翻译导语:精卫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伟大,这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精卫填海的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注释:1、曰:叫作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4、状:形状5、乌:乌鸦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8、是: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10、故:所以11、湮:填塞翻译: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出处: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山海经》共十八篇,作者不详,各篇写作时代也没有定论,大约是晚周的书,秦、汉人的增补。
内容主要记述古代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每写完一山一水,多记其中许多怪异的草木鸟兽虫鱼以及部族、祭祀、巫医等,内含不少神话和传说。
本文写炎帝的小女儿在海里淹死之后,化为小鸟,衔木石填海不止,表现了百折不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反映了上古人民征服大海的坚忍精神和宏伟志愿,精卫,鸟名。
又名誓鸟、冤禽、志鸟、帝女雀。
关于传说故事: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
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精卫填海》原文及译文
《精卫填海》原文及译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古诗文、作文大全、教学资料、试题大全、条据书信、公文素材、方案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ncient poems,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letter letters, official documents, project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精卫填海》原文及译文《精卫填海》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精卫填海文言文解释
精卫填海文言文解释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解释:
炎帝之少女
○1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
○2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3少女:在古代指的是小女儿。
这句话的意思是炎帝的小女儿。
名曰女娃
名曰:意思是名字叫做。
全句就是(她)名字叫做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
游于东海: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东海游”,“于”在这里是“在”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女娃在东海游玩。
溺而不返
○1溺:溺水,淹没。
○2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返:返回。
意思是女娃溺水死了,没有回来。
故为精卫
○1故:所以。
○2为:变成,成为。
所以(她)变成了精卫鸟。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衔:用嘴含。
○2西山之木石:西山的树枝和石块。
“之”是“的”的意思。
○3以:用来。
○4堙:填塞。
○5于东海:在东海。
(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1/ 1。
精卫填海原文及译文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四年级课文精卫填海
四年级课文精卫填海四年级课文《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以下是该课文的详细内容及解析:课文内容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课文解析1.字词解释:o又北二百里:再向北走二百里。
o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旧说在山西境内。
o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硬,叶可喂蚕。
o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首,头。
o白喙:白色的嘴。
喙,鸟嘴。
o赤足:红色的脚。
o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詨,通“叫”,呼叫。
o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少女,古义指最小的女儿,今义指青年女孩。
o溺:淹没在水里丧命。
o故:因此。
o堙:填塞。
2.课文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3.课文主题:课文通过讲述精卫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衔木石填海的故事,赞扬了精卫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勤奋不止的精神。
4.课文拓展:精卫填海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神话传说,更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同时,精卫填海的故事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综上所述,四年级课文《精卫填海》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