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北魏洛阳城内的树木也是很多的,谷水所经 两岸多植柳树。
城市道路是不规则方格网。
三、南朝建康建设
一种是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如隋大 兴;
一种是是旧城继续使用,新旧城长期共存, 如元大都。
旧城基础上扩建: 如明代南京和北京;
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旧城基础,为新都服务, 投入少而收效快。
每个都城必须根据其特定的需要与客观 条件来确定其建设模式。
都城的建设特点:
一切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
所在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 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 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 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一、汉长安建设
汉长安市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 的主要宫殿。
ຫໍສະໝຸດ Baidu
4、城市居民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 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风景区。
5、我国古代都城绿化很重视,北方以槐、榆 为多,南方则柳、槐并用。
6、随着城市建筑密度不断提高,城市防火问 题也突出起来。
7、对城市排水作出合理处理。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地域选择有一个有西向东 推移的趋向。
宫墙内侧种石榴,殿庭和三台三省都列种槐 树,宫城外墙城濠边种橘树。
城内击鼓报时,在宫城端门上置二大鼓,中 午饭时和早晚开闭门之司辰,夜间又击之报 更。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城中河道除秦淮河通长江可输四方贡赋外, 又由秦淮河引运渎直达宫城西侧的太仓,供 应皇室各种物资。
在青溪北源放玄武湖水入城注青溪和运渎, 以保证漕运和城濠用水。
在湖侧作水窦,通水入华林园天渊池,引至 殿内诸沟,殿内诸沟谁常环回不息。
都城御道5里多,两侧有高墙,夹道开御沟, 沟旁植槐树、柳树;
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
通向城门的8条主干道即八街,这些大
街都分成3股道,用排水沟隔开来,中间一道
是皇帝专用的御道——驰道。
街旁植槐树、榆树、松树、柏树等树木。
街道都是土路,无路面,排水沟通至城 门,有砖石砌筑的涵洞,以排泄雨水。
汉长安城的另一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 置了7座城市——陵邑,以长安为中心成为了 一个城市群。也出现了古代罕见的陵城。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一带,西临长江,北 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
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众山布列于城北 及城西一带。
有秦淮河贯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卫 于北。
城市布局,从东晋到陈,基本上相沿用。
宫城位于都城北侧; 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道向南延伸;
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邸 宅多分布在青溪、潮沟两岸;
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本章要点
概说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地方城市建设
第一节 概说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统治机构; 手工业和商业区; 居民区。
古代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 期和夏商周三代。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这是第一城市发展高潮。
二、北魏洛阳城建设 北魏洛阳城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 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
有坡度向下。 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社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这一代居民稠密;
向北经横桥去渭北的横门,正对未央宫 正门,又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所以这一带 街市特别热闹。
汉武帝在长安西南上林苑开挖了周围40 里的昆明池,以蓄南山之水,作为城市供水 和漕运用的水源,还可以在池中训练水军。
池水一方面由西南入城,经未央宫中的 沧池后再经明渠屈曲向东出城;
一方面分支注入沿城的漕渠而再向东注 入郑渠,和黄河相通,即便漕运,又可供农业 灌溉。
汉武帝时,在长安大兴宫殿、苑囿、明堂、 坛庙等建筑,长安建设达到极盛时期。
由于长安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 而且北面靠近渭水,因此城市布局不规则, 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 对横门、横桥,形成一条轴线。
长安城每面都有3座门,其中东面靠北
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口,所以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
市模式。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
1、对于都城选址历朝都很重视,首先要保证饮用 水,此外还要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
2、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安全,有城郭的设置。
3、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用以南北方向为主的 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北向布置延伸出来 的。
宫城南面两侧又各建小城两座,宰相住东城,刺史 住西城;
频临长江有石头城为重要军事堡垒; 外郭始终是竹篱,沿秦淮两岸居民稠密,篱门甚多。
建康山丘起伏,不便于作方整的居住区,而 只能是自由式街巷布置。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新建城市: 原来没有基础,基本上是平地起城。 早期主要是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 后期主要是明中都凤阳。
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这种方法。 这类都城有两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