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的国家形象

合集下载

中国国际形象演变及发展方向

中国国际形象演变及发展方向

中国国际形象演变历程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一、演变历程(一)古代中国:“她是人类童年时代所创造的不可企及也不可再造的文化的高峰。

”- --马克思《马可波罗游记》中:中国形象:繁荣,发达,美丽,神秘;这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历史起点。

英国旅行家曼德维尔《曼德维尔游记》中对中国进行盛赞:有无数的金银财宝,国土辽阔,统治严明。

(二)清末至民国19世纪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与现代世界的对话,屈辱的被动式这一个过程的基本特点,19世纪以来,西方把许多可怕的异域景象作为一种想象投给中国,中国由开明、富饶、发展、繁荣,变成了一个专制、贫困、停滞的、腐朽的国度。

中国人原先的想象是聪明、勤奋、坚强、质朴,现在变得愚昧、奸诈、怯懦、保守。

西方的中国印象由过去的钦佩、狂热、仰视,转变为批判、憎恶、蔑视。

而这些特点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国际形象的形成。

在这个阶段中,那些塑造中国形象的力量阵营一一显现,并且形成此后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的格局。

(二)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兴,为中国改变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契机。

近代意义上的大国地位的确立,最起码在形式上需要有体现为具有权威意义的国际组织的认定,中国从加入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到参与创建联合国,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东方大国在抗战中的崛起历程。

首先,《联合国家宣言》——中国首次跻身于世界四强之列。

第二,《开罗宣言》——中国大国地位得到国际社会的确认。

第三,“理论上”的大国: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的虚幻性。

一方面,中国的大国地位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中国长期被排斥在盟国的重要国际组织和一些重要会议之外,再次,中国的领土主权被大国拿来做交易。

最后,在法理和事实上的不完全统一。

(三)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东方链条上,美帝国主义还在通过条约控制着中国,还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改变了,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底半封建社会,从此之后便进入了中国近代史,人民大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

归根结底来说,它实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当清王朝还在安于现状闭关锁国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他们来到了东方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当然国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于列强的胯下,而是不断得探索,经历一次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救国的良方,不论是曾经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先人们,还是如今人人称颂的英雄们,他们都是值得历史记下一笔的。

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他们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

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然而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在十九世纪末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闭塞心理和狭隘守旧的状态,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圣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向西方学习的自发状态和被动局面。

维新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被诛失败告终。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变迁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变迁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变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对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变迁的探讨。

一、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服饰以褐色、灰色为主,呈现一种平凡、朴素的形象。

但是,自从欧洲列强进入中国之后,他们带来了许多西式服饰,这些服饰被一些中国人所接受,并开始在中国流行。

鸦片战争的爆发,更是加强了西风东渐的趋势,许多人纷纷投身于学习西方语言、文化和风俗,西式服饰也更加普遍地被人们所穿着。

同时,鸦片战争也加强了对中国服饰的改良,新式的衣服剪裁更加合身,面料更加舒适,颜色更加丰富,逐渐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

二、食鸦片战争给中国的食品带来了许多改变。

在战争前,中国人的食品以粮食为主,面食、米饭是主要的食品形式。

但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鸡肉、牛肉、羊肉等肉类成为了更广泛的选择,西式餐厅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的米面供应出现了紧张状况,许多人开始把玉米、芋头等食品加入到日常饮食中,这些食品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食品之一。

三、住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住房也经历了一些改变。

在战争前,大多数中国人居住在传统的四合院中,这是一种中式建筑形式,多数由几户人家合在一起建造而成。

但是随着西方列强的涌入,现代化的建筑风格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建造砖瓦房、混凝土结构房屋,城市的建设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便利性。

四、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交通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战争前,交通主要靠马车、人力车等工具,交通速度比较慢,带来了许多不便利之处。

但是随着铁路、电车等交通工具进入中国市场,交通速度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出行。

同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交通规则,制定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政策,以此来提升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最后就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整体变迁产生的深刻影响,它不仅让中国人民经历了惨痛的战争,还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

鸦片战争的观后感

鸦片战争的观后感

鸦片战争的观后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中西文化、经济和军事实力差距的巨大,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观看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不禁深感痛心和反思,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崛起而豪情满怀。

鸦片战争始于1839年,以英国对中国广泛的鸦片贸易为导火索。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闭状态,对外国商品具有非常有限的兴趣和需求,而西方国家急于寻找一个巨大的市场来销售他们的商品。

鸦片作为一种迅速成瘾的药物,成为了西方国家在中国推广贸易的手段。

然而,中国政府对于鸦片的禁令并不受到西方国家的尊重。

英国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行动,最终导致中国的失败。

从战争的结果来看,中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劣势显而易见。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思考和反思也逐渐加深。

鸦片战争揭示了中国积贫积弱背后的原因。

封建统治和封闭政策使中国失去了与西方国家同等竞争的能力。

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模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内部的分裂和腐败也让外国势力有机可乘。

鸦片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觉醒。

中国人民对于侵略者的不屈抗争,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伟大力量。

维新派的兴起和变法运动的推动,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于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现代化的追求。

鸦片战争也是一场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资源的深刻思考。

中国政府在失败之后,发起了一系列变革和改革的努力,以振兴国家。

自那时以来,中国政府在经济、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建设。

这一系列的努力使中国在近代史中重新崛起,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深远影响。

鸦片战争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受到严重侵害,充分说明了中国政治和经济体系中的弱点。

这也为中国后来的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总的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深刻而痛苦的战争。

中外关系史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中外关系史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中外关系史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丰富的历史史实为中外关系史中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国家形象。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或显现出中国的威严与富足,或凸显出中国的脆弱与落后,这个国家形象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与外部世界交往时,展示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方面。

一、秦始皇统一后的中国国家形象在早期的中外关系中,秦始皇的君主形象展现了中国的强势和富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国家,所凝聚出来的一种强大的、威严的国家形象深入人心,向外界传递出中华民族优秀的政治文化、正义高尚的道德风范和无与伦比的实力和勇气。

二、明朝时期的中国国家形象明朝时期的中国国家形象则呈现出一种繁荣和富足的景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和蓬勃发展时期,国家与民间都有着强烈的生机和活力,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都出现了重大进步和发展。

这种发展带给世界的印象是:中国是一个拥有富庶财富和精神智慧的民族,有着好客和温和的传统文化。

三、清朝时期的中国国家形象清朝时期的中国国家形象则呈现出一种衰落和颓废的景象。

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朝国家体制的衰落使得中国的国家形象陷入了较为糟糕的状态,这一时期的中国所呈现出的形象是软弱、落后和缺乏经济实力等等。

外部世界开始将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次要国家看待,对外交往中的半殖民地状态也是这一时期大众眼中的印象。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国家形象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走上振兴之路,中外关系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革,展现的是中国正处于新兴状态,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经历了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创造,中国已成为一个拥有巨大潜力和强大国力的新兴大国,并继续发展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总起来看,中外关系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凸显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特点和民族文化,表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明,以及不断发展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美德和美德奋斗精神。

无论是强势和富足的开始,还是落寞和衰退的时期,中国总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着,展现给外部世界的也总是这种勇敢和自信的面貌。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历程及新变化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历程及新变化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历程及新变化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

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1840年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自然经济受到冲击,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以及而后接踵而来的与美、法等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降低,到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战败,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19的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让我想到了五个字:弱国无外交。

1931年~1937年的七年艰苦抗日战争,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取得了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

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内部矛盾,终于在12年以后的1949年,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苏联建交,这对恢复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一年之后,作为刚刚建立政权的中国抗美援朝,使得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抗美援朝后,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各国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一年之后的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些都使新生的中国得到了更多世界目光的关注。

70年代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较快的一个时期。

初期,在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表明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关系长久以来的僵局,为后来中美建交做了铺垫。

中国女排精神的哲学意蕴

中国女排精神的哲学意蕴

150武术研究2022年3月第7卷 第3期中国女排精神的哲学意蕴张 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中国女排爱国、拼搏、团结和创新的精神展现着深厚的哲学意蕴。

爱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是一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具家国情怀的价值观。

拼搏展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拼搏精神源于女排竞技的实践,又以强大的反作用力激励着中国女排。

团结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观。

这种整体观表现为队伍成员之间结构优化、灵活多变、高效运转。

创新展现了唯物主义的辩证观,中国女排的创新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关键词:女排精神 哲学意蕴 拼搏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2)3—0150—04作者简介:张璐(199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自1981年到2019年,中国女排先后十次夺得世界冠军,创造了女排史上辉煌的成就。

在辉煌的成就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女排爱国、拼搏、团结和创新的精神。

对中国女排精神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精神”等话题,女排精神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中心话题。

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对中国女排精神的研究大都聚焦在女排精神的内涵、价值、时代意义和传承等方面,学界的研究对我们研究女排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事实上,中国女排精神也是一个哲学话题,因为精神属于观念和意识的范畴,从哲学层面来思考中国女排精神能给我们一种更清晰的认识。

1 爱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爱国是中国女排的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正是对祖国的热爱,才激发出中国女排勇往直前的无限动力。

价值观是群体或个体对是否满足自身需求产生的观点和看法。

它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是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从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女排维护了国家的形象。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形象由昔日的强国形象转变为弱国形象。

中国近现代重要战争

中国近现代重要战争

中国近现代重要战争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战争,这些战争对于中国的历史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近现代的一些重要战争进行论述,以展示中国在战争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历的挑战。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获取更多贸易优势而对中国进行的侵略。

由于中国政府对鸦片贸易进行了限制,英国展开了军事行动。

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签订的《南京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贸易优势,对中国的国际地位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二、太平天国起义(1850-1864)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该起义由洪秀全领导,在南方建立了太平天国,试图推翻清朝政权。

该起义持续了十四年之久,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

尽管最终失败,但太平天国起义对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动摇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的另一场重要战争。

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再次对中国进行了侵略,目的是通过武力来迫使中国开放更多贸易港口。

中国政府再次以失败告终,在《北京条约》中削减了更多的领土和财产,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主权。

四、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爆发于日本侵略中国的七七事变,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顽强抵抗。

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中国战争的胜利中也对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并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五、中印战争(1962年)中印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要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爆发于中印边境争端,双方在藏南地区爆发了激烈冲突。

中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中国确保了边境安全和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重要战争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2019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2019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鸦片战争之后,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 “ 师夷长技以制 夷”思想为最早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最早表现, 所以答案选 B 项。 A 项明末清初时期民族危机尚未发生; C、 答案:B D 两项均晚于 B 项。
2.(2017· 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 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 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 “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 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 A.部分国人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 D(1840-1894)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与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一、通史整合,归纳阶段特征
--1840——1894年的中国
西 方 工 业 文 明 的 冲 击
①中国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 进一步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第二次鸦 甲午 民地半封建社会 加深 鸦片 半封建社会 战争 ②中国人民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但由于阶级的落后性和时代局 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片战争 限性,都以失败告终;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 沦为列强的市场和产地, 自然经 被迫卷入济体系 民族资 刺激了 西方的经济附庸,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 济开始 本主义 有利于 ②内忧外患的促动和欧风美雨的刺激,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产 运动 解体 的产生 生,开始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步伐。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第二讲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第三讲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1840年1856年1851年1894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利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沦为列强的市场和产地被迫卷入济体系理论上学习技术实践上引进技术洋务派中体西制度上学习西方早期维新思想社会生活洋布西餐西装西式住宅新式交通大众传媒传入中国一通史整合归纳阶段特征18401894年的中国1860年1870年中国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但由于阶级的落后性和时代局限性都以失败告终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近现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不断变迁的过程,从早期的异国他乡的描绘到后来的主题多元化与中国自主形象的呈现。

这种变迁不仅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的变化,也与中国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

19世纪初期,中国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东方国度。

在威廉·居伊·麦克尔莫特的《中国行》和塞缪尔·泰勒·科勒律治的《陶尔洪宗教》中,中国被描绘成了一个异域他乡,充满了奇特的风俗习惯和神秘的传说。

而在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中国人则被视为神秘的算命师和可怕的恶魔,与西方文化背道而驰。

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剧变和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马克·吐温的《威廉·塞勒斯·毛姆》和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中国人开始出现作为现实与真实的人物。

王尔德描写的中国服务员杨二妹被赋予了感性和婉约的形象,与西方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种形象的呈现可以被视为对中国人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赞美。

20世纪初,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运动引起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关注。

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和霍华德·法斯特的《运河之船》中,中国形象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

泰戈尔通过描写北方大陆的农民起义和道家思想,展示了中国的反对封建制度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法斯特则通过描写黄河水灾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困境,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团结与斗争。

这些描写充满了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运动的赞美与同情。

由于作者的立场以及时代背景的限制,这种描写也带有一定的偏见与主观性。

20世纪中期,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和中美关系的剧变再次对中国形象产生了巨大影响。

伊恩·佩里的《流星门》和理查德·耶茨的《夏之东方》等作品,将中国形象与共产主义相联系。

中国的国际形象变迁

中国的国际形象变迁

中国国际形象的演变过程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ﻪ西方人对中国印象的描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显著差别。

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不同的西方价值观念。

从历史上看,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始终是西方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于13世纪来到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在中国为官和游历17年。

《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了中国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

对我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举世闻名的发明均有不少记载。

这部游记传达出的中国文化是高度文明、和平而繁荣的。

尽管《马可·波罗游记》对这个“世界之冠”的国家充满故弄玄虚的溢美之词,但却是第一次向西方定格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马可·波罗游记》的人都无限神往。

马可·波罗笔下天堂一般的中国一直在后世作家中延续,如英国的曼德维尔爵士在《曼德维尔游记》中描绘的中国仍是一个神奇瑰丽的国度,国土广大,统治严明,拥有无数的金银财宝。

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等。

这些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ﻪﻭ十七到十八世纪。

来华耶稣会士的报道进而吸引了西方。

中华文化的精神和繁荣社会连同其精美器物一道引起西方人的浓厚兴趣。

他们用景仰的口吻在著述里讲到,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孩子从幼年开始接受教育。

成年人凭好文章获得官职,以政绩得到升迁。

这与实行贵族世袭制的欧洲形成鲜明的对比。

孔夫子是最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他的儒教治国使得中国繁荣富庶。

安定开明,是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

伏尔泰在《哲学通讯》、《风俗论》等著作中常以钦慕的口吻谈到中国文化、孔子学说、中国人的道德与智慧,称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

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王预震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01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却并没有获得与自身的进取努力和已获得的成就相对应的国家形象,特别是在西方世界。

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家形象;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4)01-0074-04鸦片战争开始,原先自以为是“世界中心”的中国被那些“蛮夷之邦”所击败。

此后,中国的国家地位和国家形象发生了巨大了变化,不仅从传统的世界体系的中心地位沦落为现代世界体系的边缘,而且也以落后的地位和形象被长久的定格于世界体系之中。

“东亚病夫”一度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曾经的“天朝上国”变成了西方列强任意宰割的鱼肉,这一形象也在此后长久的产生延续的效应。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宣告终结。

但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直到现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并没有获得与其自身的进取努力和已获得的成就相对应的国家形象,特别是在西方世界。

一、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西方舆论中变得越来越负面化,负面新闻炒作的主题一般有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人权问题等。

虽然“9.11”事件之后,中国和西方在反恐问题上达成了某种共识,并且随着中国加入WTO,成功应对金融危机,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是西方却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等与中国谋求和平发展背道而驰的言论,中国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意图不断受到质疑、责难和丑化。

在西方某些媒体和民众的眼中,“中国形象虽是发展的,但可能会是麻烦的”。

在当前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可以发现,大多媒体普遍带有一定的刻板成见,把中国形容成一个专制蛮横、没有民主、不讲法制、剥夺人权的社会这其中尤其以美国为甚。

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作者:李彦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17期【摘要】伴随着全球化、现代性和城市化进程,中国国家形象的发展和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应通过加强国际对话来建构更加完整、系统的自我认知和主体形象,展现中国在大国崛起中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传达独特而感性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形成文明间的互惠理解。

【关键词】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传播能力【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国家形象既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自我认知,也会影响国际社会对于该国的综合认知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国家形象,如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

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带来的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综合国力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据统计,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最高峰时占世界总量近80%,明朝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平均约为45%,到清朝时才显现滑落。

古代中国的强大源自多方面因素,如广阔的地域、庞大的人口、强大的军事技术、发达的自然经济和对外贸易、安定的文化氛围等共同造就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形成了强盛辉煌的古代中国国家形象。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长期闭关锁国给中国造成了较西方难以弥补的差距。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被侵略的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一方面西方对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持有偏见,另一方面新中国通过建立新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同。

现代中国国家形象主要是通过国家仪式和历史书写的方式进行塑造和表达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治理卓有成效,全球受访者对中国国民的印象普遍是正面积极的,好感度稳定上升,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赢得广泛赞誉,中国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的作用备受期待。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它是道光朝历史、清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鸦片战争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近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战争以后,中国在一系列方面都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独立自主、统一的封建国家,清朝独立行使国家主权,不受外国干涉。

而鸦片战争后,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的签订,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领土主权、海关主权、司法主权等都开始遭到侵犯和破坏。

另外,在东南沿海出现了第一批半殖民地性质的租界。

五口通商以后,上海以其便利的交通及接近丝、茶产地的条件而迅速崛起,并取代了广州先前的贸易中心地位。

1845年1 1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苏松太道(上海道)宫慕久签订《上海租地章程》,划定南至洋泾浜、北至苏州河、东至黄浦江面积约10 80亩的一块地方专供洋人“租地建屋”,西部边界于次年确定为界路,1848年西部边界又向西扩展了1740亩。

1848、1849年,美、法两国也仿效英国在上海划定了租界。

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称为公共租界。

1854年,上海的租界成立工部局、法庭、税收等部门,完全形成一整套殖民地的管理制度。

最初中国政府在租界内还保有司法及行政管理的权利,后来这些权利也丧失殆尽,列强在租界实行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政及司法权,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中国的基地。

后来,租界制度逐渐推广到其它通商口岸。

2、“鸦片战争”的结果却对鸦片没有作出任何规定。

实际上,鸦片贸易是英美各国十分看中的,也是他们掠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手段。

因此,条约签字前后,强迫耆英作出书面保证,清朝今后将只约束中国人走私鸦片,“对外国船只是否携有鸦片,不加过问,亦不采取任何行动”。

战后,清政府既不敢再谈禁烟,又不便宣布弛禁,这种默许的态度实际上承认了鸦片走私的合法化,因此鸦片战争后鸦片实际上变成为一种公开的、畅行无阻的贸易,输入量也随之激增,导致更大量的白银流向国外。

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作文模板

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作文模板

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作文模板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

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是一个充满活力、自信和开放的形象。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中国的形象也日益丰富多彩。

在国际上,中国以其独特的文化、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积极的国际形象,为世界所瞩目。

首先,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一点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好的展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这些文化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在国际上广受欢迎,中国的传统文化、音乐、舞蹈、绘画等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的魅力。

中国的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上,还体现在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上。

中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展现出中国的文化自信。

其次,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展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制造业、科技产业、互联网产业等都在国际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的企业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一些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企业。

中国的经济实力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再次,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展现了中国的开放姿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多边主义,倡导开放合作。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开放姿态为世界所赞赏,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也更加积极向上。

总的来说,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是一个充满活力、自信和开放的形象。

中国的文化自信、经济实力和开放姿态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相信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会越来越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鸦片战争中的国家形象与外交形象塑造

鸦片战争中的国家形象与外交形象塑造

鸦片战争中的国家形象与外交形象塑造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一。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中国和英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更是中国与欧洲列强交锋的开始。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外交形象遭受了严重打击,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其它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形象塑造的一面镜子。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外交形象: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当时中国的国家形象被许多外国人视为文明和庞大。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始终奉行“海禁”政策,捍卫着中国的国家利益,避免了中国被外国侵略的可能性。

因此,在外交上,中国奉行“礼尚往来”的原则,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与许多国家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同时,中国还建立了“官话”的外交体系,与各国代表进行交流,表现出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强大形象。

二、鸦片战争中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形象的塑造:在鸦片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国家形象和外交形象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作为第一个征战中国的列强,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展现了其强大的舰队和现代化的战争技术,迅速占领了中国的许多城市,并震惊了全球。

整个战争过程中,英国虽然占领了很多土地,但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因其使用的卑劣手段惹恼了中国人民。

中国的领土、文化和财富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整个国家的形象也在外国人心中受到了极大的贬损。

中国被刻画成了一个腐败、落后、没有抵抗力的国家。

在外交上,中国在鸦片战争的过程中也失去了其原来一直保持的外交手段。

清朝政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调整,不仅战争中处处被动,而且在和平协议上的谈判中也显得软弱。

此外,国内的一些官员也被英国购买或收买,随意签署了不利于中国利益的条约,导致中国在外交上的形象降到了最低点。

三、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形象的重建: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从战败中重新建立其外交形象。

中国的被列强称之为“被灭亡的东亚病夫”,这个称呼深深地伤害了中国民族自尊心,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采取行动来挽救自己的形象。

苦难辉煌对当今时代的意义

苦难辉煌对当今时代的意义

苦难辉煌对当今时代的意义摘要:一、苦难辉煌的背景介绍二、苦难辉煌对当今时代的启示三、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苦难辉煌的精神四、苦难辉煌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意义五、结论正文:一、苦难辉煌的背景介绍苦难辉煌是指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辉煌成就。

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改革开放,我国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这段历史见证了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主、富强的发展道路。

二、苦难辉煌对当今时代的启示1.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苦难辉煌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我国人民在历史的舞台上英勇奋斗、砥砺前行。

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续弘扬爱国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2.自强不息:在苦难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人民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勇攀科技、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高峰。

3.团结一致: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我国人民在一次次的民族危亡时刻,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保持团结一致,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共同努力。

三、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苦难辉煌的精神1.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苦难辉煌,从中汲取营养,激发我们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勇气和信念。

2.立足本职工作,发挥专长: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才能,为国家的各项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关心国家大事,参与国家建设:关注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共同努力。

四、苦难辉煌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意义1.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苦难辉煌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前进动力:苦难辉煌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鼓舞我们在新时代勇攀高峰。

3.塑造国家形象:苦难辉煌的历史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崛起,有助于塑造独立、自主、富强、和谐的国家形象。

中国的国家形象总结

中国的国家形象总结

中国的国家形象总结
中国的国家形象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
化传统,包括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体系,中国的古代文化和哲学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
大的市场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惊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还积极推动“一带
一路”倡议和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展现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
要地位和影响力。

3.文化多样性和归属感: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
国家,各民族之间共存并相互交流。

中国文化以尊重传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为核心,强调社会和谐和集体意识。

4.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环境状况和可
持续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

5.领导地位和国际合作: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进程。

中国倡导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衡的国际秩序。

总体而言,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经济强大且发展潜力巨大、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合作和和谐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的国家形象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谓半殖民地,从国家地位角度而言,中国国家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海关自主权等方面遭到了破坏,已经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主权国家了。

但中国又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清政府依然存在,仍在行使着它的权力。

所谓半封建,从经济角度而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行条约,妄图将中国变成他们的商品市场、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将中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链条之中,冲击着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除旧有的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外,又加上了中华民族同殖民主义的矛盾。

而后者,往往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上述这些重大的变化,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使其出现了鸦片战争前未曾有过的局面。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是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书,都化为灰烬,其损失难以用数字来估计!事后,俄国趁火打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加深了中国本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在如此的环境之下,中国当时的形式是如此这般的悲惨:1.政治上加强控制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军事侵略活动,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强占和“租借”了大量的领土,与此同时还在中国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政治控制力一点也不乐观.原已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政权,经过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革命的几度冲击,已无法照老样子统治下去,在“灭亡”威胁面前,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不得不转化为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于是,封建政权开始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倾斜。

2.经济上逐步渗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陆续侵入,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至19世纪末,中国使用机器的近代工矿企业陆续出现。

近代商业也陆续出现。

外资在华开设的洋行总数达400余家。

近代金融业也应运而生。

外国在华的银行保险业已近20家。

旧式钱庄业也开始转向近代化。

3.文化上渐趋西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转化。

我们的共识是: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

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

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之曙光。

当时中国的国情是: 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的书籍,逐步输入。

传播西学的各种新式学堂陆续开办,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6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等地开办的同文馆和广方言馆,先后培养了300人左右翻译和办洋务的人才。

于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步实现近代化。

作为舆论工具的报刊杂志,陆续出版发行,冲破了封建统治的沉闷空气,反映了要求政治民主的呼声。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鸦片战争中遭受到沉重灾难的的历史帷幕拉开了,耻辱的烙印深深打在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的心上。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

血流成河,泪滴成海。

清政府腐败无能!袁世凯妄图复辟!军阀联军混战!蒋介石卖国投敌!华夏儿女在风雨中呻吟!炎黄子孙在战火中挣扎!这一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用大大的黑刷子,抹了一道又一道粗粗的黑印!黄河鸣咽,泰山低首,长城弯腰。

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地践踏着,人民被践踏,祖国被践踏,中华民族被践踏!痛苦、失落、迷惘,充斥了人民的心!就在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炎热之中时,中国人民的救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于是在茫茫长夜的天空中有一颗闪闪的启明星!虽然它光线微弱,但是它在久盼甘霖的中国人民心中却犹如一线清泉。

从此,人民有了希望。

人民有了盼头;人民有了救星;人民有了党——一个真正属于人民,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中国共产党!人民热爱它,信任它!它壮大了,它发展了,它有无穷的力量!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他们黑暗统治的灭亡,向人民又举起了屠刀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

人民的心中已亮堂堂!蒋家王朝终被历史扫进了垃圾箱!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千百万无地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1949年10月1日,这个神圣的日子,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

世界的东方显现了一轮红太阳,亿万人民会在心中念着:“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然而,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它的失败,对刚刚建立人民政权的中国进行了间接侵略——侵略朝鲜。

唇亡齿寒,中国人民的救星——中国共产党又作出了正确的决定:抗美援朝!这场战争的胜利,树立了我们人民的信心,树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光辉形象。

美帝国主义勾结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衽经济封锁,自称社会主义的苏联又在我们困难的时候,突然撕毁了合同,撤走了专家,一时雪压霜打,雷电交加!但是困难吓不倒中国人民,相反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了过来,昂着头走了过来!把那些绳索抛得无影无踪!。

“人无宗人”。

我们党在一些时期内也曾有过错误,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随之而来的是“文化大革命”。

但是,有了错误不怕,改了就行。

有缺点的战士毕竟还是战士!1978年三中全会上,我们的党开始拨乱反正,人民脸上又有了笑容。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魂,是人民的魂,只有靠党,才能幸福,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春天又一次降临到人间!当“改革”的春风刮向全国各地的时候,当“六五”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当“七五”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当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取世界冠军的时候,当中国乒乓球队囊括了世界冠军的时候,当中国首次组队参加奥运会,并在赛场上刮起“中国旋风”的时候,当运载火箭从大海里腾空而起的时候,当中国“超导”研究领先于世界的时候,当“亚洲一号”顺利升空的时候,当中国担任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日益发挥其强大治政作用的时候,当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生活日益丰富并逐步迈向小康水平的时候,当中国的的留学生在国外为祖国赢得崇高荣誉的时候;当盛况空前的“亚运会”在北京召开的时候,当中国决定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黄河又咆哮了!泰山又屹立了!长城又矗立了!中国人民的腰又挺直了!人民又一次在心中默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70年了,这70年的曲折道路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只是一小部分,困难还是会很多,然而具有劈荆斩棘的传统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着中国人民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今天,黄河欢呼歌唱,泰山昂首云天,长城雄视八方,中华民族举起了坚实的臂膀,托起一个光华四射的太阳!而如今,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2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了13%。

在中国探索以新的方式寻求发展之际,其经济走向如何,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内外热议的中心。

对此,做一点分析性推测,是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五年来,中国已深深卷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

中国的贸易总额已超过1.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占全球贸易的12%左右。

另据统计,到去年8月,中国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57.9万家,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596亿美元。

中国与世界经济已息息相关。

世界经济走势对中国会有很大影响。

这是人们观察中国经济走势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有人说,目前的世界经济严重失衡,此说不虚。

但更恰当的说法可能是,总体来看,目前的世界经济是均衡的,但这是一种严重失衡基础上的均衡,一种立于刀刃上的非常脆弱的均衡,这种均衡很容易遭到破坏。

因为,中国经济是失衡的,集中表现为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美国经济也是失衡的,表现为经常项目逆差和财政赤字的大量和快速增加。

美国的逆差和赤字与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盈余以及石油美元的流入大体相当,构成了世界经济均衡的脆弱基础。

尽管世界经济均衡的基础非常脆弱,但均衡的破坏对谁都没有好处,只是损失大小的分布不同而已。

因此,世界各主要国家都不愿意看到均衡局面的破坏,彼此之间也在不断地沟通和合作,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政策调整,以继续维持这种脆弱的均衡。

中国在经贸政策上进行的调整,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然而,世界经济的这种局面并非自今日开始,它已经运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种局面曾支持了近几年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它在调整中的持续运行还会支持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根据世界各大机构的预测,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再加上国内的紧缩调整,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也会低于上年。

这已基本成为共识。

但对于将来会是怎样的结果,分歧就比较明显,甚至相当大。

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社会逐渐从黑暗走向光明,伟大的中华民族一步一步地走向繁荣富强,中国在国际的形象逐渐高大并走向领先地位,期待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备注:文章资料摘自《环球时报》,《中国近代史》,《当代中国史研究》及网上参考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