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公式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34乘法公式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34 乘法公式教案新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数学下册,新版浙教版,主要讲解乘法公式。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包括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
2. 能够熟练运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乘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学生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计算土地面积、求解长方形周长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乘法运算。
2. 探索平方差公式a. 让学生计算(a+b)^2和(ab)^2,观察结果。
b. 引导学生发现平方差公式:(a+b)^2 = a^2 + 2ab + b^2,(ab)^2 = a^2 2ab + b^2。
c. 举例验证平方差公式的正确性。
3. 例题讲解a.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3x+4y)^2。
b.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x+2)^2。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独立完成平方差公式的计算题。
b.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全平方公式的计算题。
a. 归纳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和应用。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乘法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六、板书设计1. 平方差公式:(a+b)^2 = a^2 + 2ab + b^2,(ab)^2 =a^2 2ab + b^2。
2. 完全平方公式:(x±a)^2 = x^2 ± 2ax + a^2。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4x^2 9y^2。
b.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2x3)^2。
2. 答案a. 4x^2 9y^2 = (2x+3y)(2x3y)。
2024春七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整式的乘除3.4乘法公式(1)教案(新版)浙教版
计算 $(a-b)^2$。
解答:
$(a-b)^2 = a^2 - 2ab + b^2$。
解析:
此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学生需要记住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并能够正确地将括号内的项平方。
例题3:
计算 $(2a+3b)(3a-2b)$。
解答:
$(2a+3b)(3a-2b) = 2a \cdot 3a + 2a \cdot (-2b) + 3b \cdot 3a + 3b \cdot (-2b) = 6a^2 - 4ab + 9ab - 6b^2 = 6a^2 + 5ab - 6b^2$。
2024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3章 整式的乘除3.4乘法公式(1)教案(新版)浙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春七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主要涉及整式的乘除,特别是3.4节乘法公式(1)。本节课将重点介绍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概念、应用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两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
7. 培养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8. 增强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课堂展示和点评,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并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七、板书设计
1. 整式乘除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 整式乘除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 例子:$(a+b)(c+d)$ 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二】3.4乘法公式(1)
浙教版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精选掌握知识点,多做练习题,基础知识很重要!浙教版初中数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3.4乘法公式(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是初中数学整式的乘法最重要的一节,《平方差公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整式的加减及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出了特殊的多项式乘法的简便算法,而且为以后的因式分解、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因此,平方差公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也具有很重要地位,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公式.基于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全过程,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建立平方差公式模型,感受数学公式的意义和作用;2、引导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归纳的探究技能和逻辑推理能力;3、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在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三、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积的乘方和整式,但在进行积的乘方的运算时,底数是数与几个字母的积时,往往把括号漏掉,对于符号的问题,也相对混乱。
而本节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正确找出符合“两数和及两数差”的前提条件,所以,我通过生活的故事引入课题,既新颖又为新知埋下伏笔,不仅在课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为新课的讲解打开篇章.在之前学生已掌握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方法,但是不否认学生对字母表示数及字母广泛含义的理解的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学习平方差公式的困难就在于对公式的结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平方差公式推导的理解及对公式的灵活应用.四、教学策略分析策略1: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类比多项式乘法的计算,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在学生猜想平方差公示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技能和逻辑推理能力;策略2:在“数形结合、几何说理”这一环节,使学生直观地经历图形的变化过程,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加深对公式的理解.策略3:“分层递进”教学策略,为了帮助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及灵活的运用,也为突破教学难点,遵循循序渐进教学设计原则,在运用公式环节设计了“填一填”、“判一判”、“改一改”、“用一用”四个步骤,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做适当处理,突出本节的重难点.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快乐启航活动一:从前,有一个狡猾的庄园主,把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张老汉种植.第二年,他对张老汉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5米,相邻的另一边增加5米,继续租给你,租金不变,你也没有吃亏,你看如何?”张老汉一听,觉得好像没有吃亏,就答应道:“好吧”。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3.4《乘法公式》
《乘法公式》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的过程来推导平方差公式,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有意识地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2、在探究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概括能力;通过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了解,体会代数与几何的内在统一;3、学生通过推导两数和的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用文字、字母表达两数和的平方公式;4、学生通过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用文字、字母表达两数差的平方公式.重点难点重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两数和、两数差的平方的公式.难点(1)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其有效地应用;(2)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3)对公式中字母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与正确应用.教学设计活动一竞赛激智,建立模型,揭示公式问题1看谁能又快又准地回答下面4个小题的计算结果.(5+3)(5-3)﹦________;(0.5+0.3)(0.5-0.3)﹦_______;(5+0.3)(5-0.3)﹦________;(0.5+3)(0.5-3)﹦_______.(全部结果出来后)追问:你是如何计算的?设计意图:以通过竞赛为载体,以自主参与为教学形式,使学生从计算的快慢中产生疑惑:总是那几个算得快,我怎么也能象他们那样?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热情.问题2:请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1)(x+1)(x-1)﹦____________;(2)(m+2)(m-2)﹦___________;(3)(2x+1)(2x-1)﹦__________.(全部结果正确后)追问1:你们的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吗?追问2:你发现这些多项式的乘积的表达形式有什么规律吗?学生总结:(1)计算的结果都是两项的平方差,与以往两项乘以两项的结果大多是三项或四项不同;(2)这些两项乘以两项中,有一项是完全相同,另一项又是互为相反的;(3)结果是两项的平方差,并且是完全相同项的平方减区互为相反项的平方.师生互动:(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记,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教师:(1)这个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2)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3)只要是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都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学生练习:1、下列多项式乘法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有___________.A(x+1)(1-x) B(a+b)(b-a) C(-a+b)(a-b)D(x2-y)( x+y2) E(-a-b)(a-b) F(c2-d2)(d2+c2)2、下面各式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当怎样改正?(1)(x+2)(x-2)﹦x2-2;(2)(-3a-2)(3a-2)﹦9a2-4.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多项式的积为载体,以全部参与讨论、归纳总结为教学形式,由于计算的结果与以往的结果在表现的形式上有大的差异,以及平方差公式的发生过程的探究,体会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选择、填空等的练习让学生了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从心里感受这种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活动二师生互动、感知代数、几何的统一师:请同学们将准备的正方形纸板拿出:(1)设它的边长为a(图1),大家都知道它的面积为a2;(2)请同学们按图2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大家都知道剩下部分的面积为(a2-b2);(3)请同学们将剩下的图形剪成(沿图2的虚线)两个长方形,并将一边长为b的小长方形拼到一边长为a的长方形后得图3;同学们都知道图3的一边长为(a+b),另一边长为(a-b),面积为(a+b)(a -b);(4)同学们比较图2和图3不难发现它们面积的关系.(a-22图(1) 图(2) 图(3)师:我们通过拼图游戏给出了平方差公式的一种几何解释.这说明平方差公式具有直观的几何意义,也说明代数不只是计算,还有美妙的几何意义,这实际就是数学魅力.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拼图游戏,学生直观体验了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感受代数不只是计算,还有美妙的几何意义,亲身经历了数学魅力所在.活动三例题分析、指导应用、巩固理解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a+3)(a-3)(2)(2a+3b)(2a-3b)(3)(1+2c)(1-2c)(4)(-2x-y)(2x-y)分析:(1)在(1)中,可以把3看成b,即:(a+3)(a-3)﹦a2-32(a+b)(a-b)﹦a2-b2(2)将(2)调整成平方差公式形式计算.(3)(4)自主计算.例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998×2002设计意图:通过一则平方差公式简单的例题分析及应用,巩固理解了公式结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种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学生练习: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51×49;(2)(3x+4)(3x-4)-(2x+3)(3x-2)设计意图:这是平方差公式的拓展例题分析及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进一步灵活运用乘法公式、法则进行计算.学生活动:计算:(1)(a+b)(a+b) (2)(a-b)(a-b)(3)(x+3) (x+3) (4)(x-3) (x-3)教学活动说明:通过复习反馈旧知,为新知作铺垫,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小组活动素材:有一位老爷爷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作客时,老爷爷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就给每个孩子两块糖,来三个孩子就给每个孩子三块糖……(1)地一天有a个小男孩一起去了老爷爷家,老爷爷一共给了他们_______块糖;(2)第二天有b个小女孩一起去了老爷爷家,老爷爷一共给了她们_______块糖;(3)第三天这(a+b)个小孩子一起去了老爷爷家,老爷爷一共给了他们_______块糖;(4)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总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果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教学活动说明:学生分组讨论,从有趣的分糖情景中理解(a+b)2与a2+b2的关系.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利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出课题.探究(a+b)2的几何意义1、(两人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用自制长方形、正方形卡片拼出一个大正方形.按以下要点思考:(1)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写出每一块卡片的面积.(3)用不同的形式表示正方形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a+b)2=a2+2ab+b2教学活动说明:由于正方形的总面积有多种表示方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对比、猜想,了解(a+b) 2=a2+2ab+b2的几何背景,对此公式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2、(学生猜想):(a-b) 2=?教学活动说明: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从代数角度推导公式,可以进一步理解算理.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鼓励算法多样化.知识归纳交流活动(学生活动):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叙述公式.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教学活动说明:有意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的氛围中分享同学的想法.公式的运用(师生合作学习):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计算第一题组(1)(a+1)2;(2)(a+3)2;(3)(2a+3b)2;(4)(2a+b)2;第二题组(1)(x-1)2;(2)(x-3)2;(3)(2x-3y)2;(4)(2x-y)2;第三题组(1)(-2m+n)2;(2)(-2m-n)2;(3)10012;(4)9992.(教学活动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性,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书写的格式.体会公式的应用价值.六、学生反馈练习(学生四大组竞赛活动):(1)(2x+y)2;(2)(5a +4b)2;(3)972;(1)(2x-y)2;(2)(5a -4b)2;(3)2022;(1)(x+2y)2;(2)(4a +5b)2;(3)1012;(1)(x-2y)2;(2)(4a-5b)2;(3)992.(教学活动说明):由每个组的组长抽题交给本组成员,限定每人只能做一题然后传给下一个同学,比速度、比合作、比准确,通过学生的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和荣誉感.。
浙教初中数学七年级下《4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教案
教案:《4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乘法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运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运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的能力;三、教学过程Step 1 问题引入教师出示一道题目:“求(2a+b)(3a-2b)的值”。
请同学们尝试解答。
Step 2 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观察两个括号中的项的乘法。
Step 3 乘法公式的引入教师出示乘法公式:“(a + b)(c + d) = ac + ad + bc + bd”。
解释乘法公式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乘法公式计算(2a+b)(3a-2b)的值。
Step 4 乘法公式的应用教师出示一个新的题目:“求(x+3)(2x-5)的值”。
请同学们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并简化答案。
Step 5 团队合作将学生分组,每组2-3人。
教师分发练习题,要求同学们合作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答案。
练习题内容:1)(a+2b)(3a-4b)的值;2)(2x+y)(3x-2y)的值;3)(2m+3n)(4m+5n)的值。
请同学们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并简化答案。
Step 6 分享交流组织同学们分享自己组内的讨论情况和解题思路。
Step 7 拓展应用请同学们尝试解答,并用乘法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Step 8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强调乘法公式的应用方法。
四、课后练习1.分解因式:(a+b)(c+d)2.分解因式:(2x+y)(3x-2y)3.分解因式:(2m+3n)(4m+5n)4.应用题:一个长方形中,红色部分面积为(x+3)(2x-5)平方单位。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4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4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4 乘法公式》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公式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和平方差公式,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他们需要进一步理解乘法公式的内涵和外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学会运用乘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及乘法公式的运用。
2.难点: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
2.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及相关例题的课件。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乘法公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一块地的面积是9平方米,求其边长。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例题,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道例题,尝试运用乘法公式解决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 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 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 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公式,并能够运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因式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后续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公式,并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整式的乘法,对整式的乘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乘法公式的发现和运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乘法公式,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公式分解因式。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公式,并能熟练运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公式的发现和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乘法公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乘法公式。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乘法公式的运用。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教师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乘法公式的例子。
2.练习题:教师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乘法公式。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道多项式乘法的题目,让学生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公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乘法公式,并解释乘法公式的含义。
教师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乘法公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运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乘法公式的运用。
4.巩固(10分钟)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4.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3 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知识要点1. 乘法公式假设a, b, c是任意实数,则有以下两个乘法公式成立:(a+b)2=a2+2ab+b2(a−b)2=a2−2ab+b22. 因式分解把一个整式表示成若干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公式的含义,并学会运用乘法公式;2.能够分解带有二次项的整式。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分解带有二次项的整式。
3. 教学难点带有二次项的整式的分解。
4.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和练习法相结合。
5. 教学过程5.1 乘法公式1.引入:让学生复习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如何简便公式可解决一元三次方程。
2.讲解:介绍乘法公式的概念和公式形式,以及如何应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以及如何将二次式转化为乘方形式。
3.实践:让学生完成一些例题,并对其进行讲解和梳理。
5.2 因式分解1.引入:让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其根式。
2.讲解:介绍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以及如何用乘法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实践: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并对其进行讲解和梳理。
6. 教学评价1.可以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于乘法公式的掌握,并实时纠正学生的错误;2.可以通过集体竞赛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于因式分解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7. 教学板书1.乘法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2.因式分解。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及自我总结。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为主要内容,通过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分析能力。
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及时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4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2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4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4 乘法公式》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乘法公式,包括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这两个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式求值、因式分解等知识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对代数式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通过学习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但是,对于乘法公式的应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含义,掌握其运用。
2.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形式,并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乘法公式,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再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最后通过拓展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入和解释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拓展题,用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乘法公式。
例如,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求它的面积。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代数式表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含义和运用。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公式的来源和应用。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两个公式的含义。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公式(2)》教案1)
3.4 乘法公式(2)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完全平方公式。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行式的乘法运算。
【重点和难点】1、重点是完全平方公式。
2、从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的推理方法,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让学生运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完成下列的运算: ① (a+b)2 ② (2+x)2 ③ (2a+x)2 2、让学生观察右边的图形,然后能否发现有什么规律? 能写出(a+b)2的结果吗? 即 (a+b)2=a 2+2ab+b 2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上面的关系式: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积的2倍。
3、做一做P76二、动手交流,探讨公式1、提问:能否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推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a-b)2可看成哪二数和的完全平方?让学生动手运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算出结果,即(a-b)2=a 2-2ab+b 2。
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用文字语言概括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即两数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
然后与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作比较,让学生自己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区别。
b b2、强调指出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它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甚至可以是一个更复杂的代数式。
三、师生互动,运用公式例3: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① (x+2y)2 ;② (2a-5)2 ;③ (-2s+t)2;④ (-3x-4y)2分析:第①、②两题可直接用和、差平方公式计算;第③题可先把它变成(t-2s)2,然后再计算,也可以把-2s看成一项,用和平方公式计算;第④题可看成-3x与4y差的平方,也可以看成-3x与-4y和的平方。
解:(1)(x+2y)2 = x2+2·x·2y+(2y ) 2= x2+4xy+4y2.(2) (2a–5 ) 2 = (2a) 2–2·2a·5+52= 4a2–20a+25.(3) (–2s+t ) 2= ( t–2s) 2= t2–2·t·2s + (2s) 2= t2–4ts + 4s2.(4) (–3x–4y) 2 = (–3x) 2–2·(–3x)·4y + (4y ) 2= 9x2+24xy+16y2例4:一花农有4块正方形茶花苗圃,边长分别为30.1m,29.5m,30m,27m,现将这4块苗圃的边长都增加1.5m,求各苗圃的面积分别增加了多少m2?分析:本题如直接计算,比较麻烦。
七年级数学下册34乘法公式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34 乘法公式教案新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数学下册第34讲“乘法公式”,使用新版浙教版教材。
具体内容包括:1.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2. 乘法公式的推导和应用;3. 特殊情况下乘法公式的简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能熟练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2. 能够推导并运用特殊乘法公式简化计算;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乘法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特殊情况下乘法公式的简化。
2. 教学重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乘法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例如:小明和小红去超市购物,小明买了3个苹果和4个香蕉,小红买了2个苹果和5个香蕉,问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2. 探索乘法公式(10分钟)根据情景问题,引导学生列出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表达式,并探讨其计算法则。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乘法公式的具体应用,通过板书和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公式。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乘法公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特殊情况下乘法公式的简化(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特殊乘法公式的规律,简化计算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2. 乘法公式的推导;3. 特殊情况下乘法公式的简化;4.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x+y)(a+b);(2)计算:(2x3y)(4x+5y);(3)简化和计算:(x+1)(x1)。
答案:(1)x(a+b)+y(a+b)=ax+bx+ay+;(2)8x^2+10xy12xy15y^2=8x^22xy15y^2;(3)x^21。
2. 课后拓展延伸:(1)探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交换律;(2)探讨乘法公式与多项式乘以单项式的关系。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公式的含义和用途;2.掌握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3.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重点:1.理解乘法公式的含义和用途;2.掌握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精美的PPT,图表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道乘法公式的题目,引出乘法公式的概念。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乘法公式的含义和用途,例如用乘法公式可以分解因式,求解方程等。
2.提出问题(10分钟)教师出示一道分解因式的题目,例如:$6x+10y$,请同学们尝试分解这个式子。
然后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答案,教师给予评价,并引导同学们发现乘法公式的特点和应用。
3.引入乘法公式(10分钟)教师出示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公式进行分解。
然后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同学们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4.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分解因式的练习题,并要求同学们使用乘法公式进行分解。
然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答案,并互相评价。
5.深化理解(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同学们用乘法公式进行分解,并解答问题。
例如:“小明一共有7本数学书和4本语文书,现在他把这些书放在两个袋子里,两个袋子里的数学书和语文书的总和相等,请问每个袋子里分别放了多少本书?”同学们可以使用乘法公式分解出表达式,并解方程求解。
6.总结(10分钟)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总结乘法公式的应用,以及掌握的方法和技巧。
鼓励同学们多做习题,加强巩固。
7.反思与拓展(5分钟)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提醒同学们课后继续练习和拓展。
教学方式:1.合作学习: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示范:教师出示示例,引导同学们掌握方法和技巧。
教学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和答题情况,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2.同学们通过互相交流答案和评价,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七年级数学下册34乘法公式优质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34 乘法公式优质教案新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数学下册第34章节《乘法公式》。
具体内容包括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以及它们运用。
通过这些公式学习,让学生掌握乘法基本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含义,并能熟练运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乘法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公式:(1)计算一个边长为3正方形面积。
(2)计算一个边长为a正方形面积。
2. 例题讲解(1)计算(3+4)×(34)并与9×7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平方差公式。
3. 随堂练习(1)计算(5+6)×(56)。
(2)计算(2x+3y)²和(2x3y)²。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平方差公式:(a+b)×(ab)=a²b²2. 完全平方公式:(a±b)²=a²±2ab+b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4+5)×(45)。
(2)计算(3x+4y)²和(3x4y)²。
2. 答案(1)9(2)(3x+4y)²=9x²+24xy+16y²;(3x4y)²=9x²24xy+16y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乘法公式
《乘法公式》学习本节之前同学们已经在教材及课程中了解了整式的乘法,本节教师主要从两个方面带同学们了解乘法公式,分别为: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平方差公式;2.认识完全平方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乘法公式的过程;2.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的渗透;2.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多媒体、投影仪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请大家完成下列练习:①(m +n )(p +q )②(a +b )(x -y )③(2x +3y )(a -b )④(a+2)(a-2)⑤(3-x)(3+x)⑥(2m+n)(2m-n)问题:在完成上述练习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结果为平方差型的题目,并将此类题目重新组合到一起,供学生观察)在探索中引入课题(二)探究新知1.平方差公式师:结合以上例题,大家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引导学生对引例中的④⑤⑥进行研究,对探索发现的特点进行整理归纳;并回答问题:④⑤⑥小题等式左边有哪些特点?回答问题:④⑤⑥小题等式右边有哪些特点?(结合讨论结果板书梳理:)引导学生仔细而具体地观察题目特征,进而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寻找出规律,并用语言进行概括,得到:(a+b)(a-b)=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接下来结合课件及已推公式做巩固练习来熟悉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师:回顾平方差公式: (a+b)(a−b)= a2 −b2;公式的结构特征: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的乘积,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右边是这两数的平方差;使用平方差公式(a+b)(a-b)=a²-b²时,关键在于找准_a__与_b__,公式左边积的两个因式中相同的项看作a,互为相反数的项中带正号的项看作b。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公式》导学案教案课堂教学实录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公式》导学案教案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公式》导学案课件教案课堂教学实录5.4乘法公式(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总结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和结果。
并能判断多项式相乘是否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2、掌握平方差公式,并能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
3、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4、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观察、猜想、验证、平方差公式应用的条件和结论,并初步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体验数学有关结论的形成过程,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平方差公式?难点:构造图形来解释平方差公式,需要较强的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电脑、投影【教学过程】一、设情景,引出课题:昨天我们学习了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学生回忆)。
今天老师在一本参考书上看到这样一些多项式相乘和相乘的结果,请同学们观察他们的特点,并猜想下面的多项式相乘的结果。
(1)(_+2)(_-2)=_2-4(2)(3-a)(3+a)=9-a2(3)(5m+2n)(5m-2n)=25m2-4n2小组合作:1、这些多项式相乘有特点吗?有什么特殊?2、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和等式左边的多项式有什么联系?3、运用你观察的结论,猜想下列多项式相乘的结果。
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
(a)(a+2)(a-2)=(b)(3-_)(3+_)=(c)(2m+n)(2m-n)=(d)(a+b)(a-b)=二、交流对话,探索新知:1、请学习小组的代表根据所观察的结论进行总结:(1)等式的左边是两个数(字母)的和乘以这两个数(字母)的差。
(2)等式的右边是这两个数(字母)的平方差。
2、以(a+b)(a-b)为例,师生共同猜想结论,并共同验证:(a+b)(a-b)=a2-ab+ab-b2=a2-b2教师揭示,这就是代数中重要的乘法公式之一:平方差公式。
七年级数学下册34乘法公式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34 乘法公式教案新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版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34讲,主要内容包括乘法公式的学习与应用。
具体章节内容为:“平方差公式及其应用”和“完全平方公式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及运用方法。
2. 能够运用乘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重点: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乘法公式学习卡片、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土地面积、求解速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乘法公式解决。
2. 教学新课(1)平方差公式:引导学生观察平方差公式的特点,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举例说明。
(2)完全平方公式: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给出实际应用例子。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乘法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乘法公式2. 平方差公式:a² b² = (a + b)(a b)3. 完全平方公式:a² + 2ab + b² = (a + b)²4.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3x 2y)²(2)已知a² b² = 36,求a + b和a b的值。
2. 答案(1)(3x 2y)² = 9x² 12xy + 4y²(2)a + b = 6,a b = 2 或 a + b = 6,a b = 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乘法公式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乘法公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的过程来推导平方差公式,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有意识地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2、在探究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概括能力;通过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了解,体会代数与几何的内在统一;
3、学生通过推导两数和的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用文字、字母表达两数和的平方公式;
4、学生通过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用文字、字母表达两数差的平方公式.
重点难点
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两数和、两数差的平方的公式.
难点
(1)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其有效地应用;
(2)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
(3)对公式中字母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与正确应用.
教学设计
活动一
竞赛激智,建立模型,揭示公式
问题1看谁能又快又准地回答下面4个小题的计算结果.
(5+3)(5-3)﹦________;
(0.5+0.3)(0.5-0.3)﹦_______;
(5+0.3)(5-0.3)﹦________;
(0.5+3)(0.5-3)﹦_______.
(全部结果出来后)追问:你是如何计算的?
设计意图:以通过竞赛为载体,以自主参与为教学形式,使学生从计算的快慢中产生疑惑:总是那几个算得快,我怎么也能象他们那样?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热情.
问题2:请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____________;
(2)(m+2)(m-2)﹦___________;
(3)(2x+1)(2x-1)﹦__________.
(全部结果正确后)追问1:你们的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吗?
追问2:你发现这些多项式的乘积的表达形式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总结:(1)计算的结果都是两项的平方差,与以往两项乘以两项的结果大多是三项或四项不同;(2)这些两项乘以两项中,有一项是完全相同,另一项又是互为相反的;(3)结果是两项的平方差,并且是完全相同项的平方减区互为相反项的平方.
师生互动:(a +b )(a -b )﹦a 2-b 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记,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教师:(1)这个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2)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3)只要是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都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练习:
1、下列多项式乘法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有___________.
A(x +1)(1-x ) B(a +b )(b -a ) C(-a +b )(a -b )
D(x 2-y )( x +y 2) E(-a -b )(a -b ) F(c 2-d 2)(d 2+c 2)
2、下面各式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当怎样改正?
(1)(x +2)(x -2)﹦x 2-2; (2)(-3a -2)(3a -2)﹦9a 2-4.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多项式的积为载体,以全部参与讨论、归纳总结为教学形式,由于计算的结果与以往的结果在表现的形式上有大的差异,以及平方差公式的发生过程的探究,体会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选择、填空等的练习让学生了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从心里感受这种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活动二
师生互动、感知代数、几何的统一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的正方形纸板拿出:
(1)设它的边长为a (图1),大家都知道它的面积为a 2;
(2)请同学们按图2剪去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大家都知道剩下部分的面积为(a 2-b 2);
(3)请同学们将剩下的图形剪成(沿图2的虚线)两个长方形,并将一边长为b 的小长方形拼到一边长为a 的长方形后得图3;同学们都知道图3的一边长为(a +b ),另一边长为(a -b ),面积为(a +b )(a -b );
(4)同学们比较图2和图3不难发现它们面积的关系.
生:它们的面积相等,即(
+)(a -b )﹦a 2
-b 2.
图(1) 图(2) 图(3)
师:我们通过拼图游戏给出了平方差公式的一种几何解释.这说明平方差公式具有直观的几何意义,也说明代数不只是计算,还有美妙的几何意义,这实际就是数学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拼图游戏,学生直观体验了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感受代数不只是计算,还有美妙的几何意义,亲身经历了数学魅力所在.
活动三
例题分析、指导应用、巩固理解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a+3)(a-3)
(2)(2a+3b)(2a-3b)
(3)(1+2c)(1-2c)
(4)(-2x-y)(2x-y)
分析:
(1)在(1)中,可以把3看成b,即:
(a+3)(a-3)﹦a2-32
(a+b)(a-b)﹦a2-b2
(2)将(2)调整成平方差公式形式计算.
(3)(4)自主计算.
例2: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998×2002
设计意图:通过一则平方差公式简单的例题分析及应用,巩固理解了公式结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种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学生练习: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51×49;(2)(3x+4)(3x-4)-(2x+3)(3x-2)
设计意图:这是平方差公式的拓展例题分析及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进一步灵活运用乘法公式、法则进行计算.
学生活动:计算:(1)(a+b)(a+b) (2)(a-b)(a-b)
(3)(x+3) (x+3) (4)(x-3) (x-3)
教学活动说明:通过复习反馈旧知,为新知作铺垫,体现知识的连续性.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小组活动素材:有一位老爷爷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作客时,老爷爷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就给每个孩子两块糖,来三
个孩子就给每个孩子三块糖……
(1)地一天有a个小男孩一起去了老爷爷家,老爷爷一共给了他们_______块糖;
(2)第二天有b个小女孩一起去了老爷爷家,老爷爷一共给了她们_______块糖;
(3)第三天这(a+b)个小孩子一起去了老爷爷家,老爷爷一共给了他们_______块糖;
(4)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总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果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
教学活动说明:学生分组讨论,从有趣的分糖情景中理解(a+b)2与a2+b2的关系.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利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探究(a+b)2的几何意义
1、(两人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用自制长方形、正方形卡片拼出一个大正方形.按以下要点思考:(1)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写出每一块卡片的面积.(3)用不同的形式表示正方形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a+b)2=a2+2ab+b2
教学活动说明:由于正方形的总面积有多种表示方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对比、猜想,了解(a+b) 2=a2+2ab+b2的几何背景,对此公式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2、(学生猜想):(a-b) 2=?
教学活动说明: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从代数角度推导公式,可以进一步理解算理.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鼓励算法多样化.
知识归纳交流活动
(学生活动):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叙述公式.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
教学活动说明:有意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的氛围中分享同学的想法.
公式的运用
(师生合作学习):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第一题组
(1)(a+1)2;(2)(a+3)2;(3)(2a+3b)2;(4)(2a+b)2;
第二题组
(1)(x-1)2;(2)(x-3)2;(3)(2x-3y)2;(4)(2x-y)2;
第三题组
(1)(-2m+n)2;(2)(-2m-n)2;(3)10012;(4)9992.
(教学活动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性,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书写的格式.体会公式的应用价值.
六、学生反馈练习
(学生四大组竞赛活动):
(1)(2x+y)2;(2)(5a +4b)2;(3)972;
(1)(2x-y)2;(2)(5a -4b)2;(3)2022;
(1)(x+2y)2;(2)(4a +5b)2;(3)1012;
(1)(x-2y)2;(2)(4a-5b)2;(3)992.
(教学活动说明):由每个组的组长抽题交给本组成员,限定每人只能做一题然后传给下一个同学,比速度、比合作、比准确,通过学生的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