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自动化计控课程设计(初稿)

合集下载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表示。

2. 使学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应用范围。

3. 引导学生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性能评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的能力。

2. 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回路,并能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或研究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知识,以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实际工程能力的优秀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自动化控制原理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化控制基本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分析控制系统的基本环节,包括被控对象、控制器、执行机构和反馈环节。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解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表示,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经典控制理论:介绍PID控制、根轨迹、频率响应、稳定性分析等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4. 现代控制理论:讲解状态空间分析、最优控制、鲁棒控制等理论,以及其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 控制系统仿真与性能分析:运用MATLAB等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

大学自动化课程设计

大学自动化课程设计

大学自动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化领域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关键组成部分;2. 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稳定性分析、性能指标等;3. 了解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认识自动化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控制理论知识分析自动化系统的性能,并进行简单的控制系统设计;2. 学会使用自动化软件和工具,进行仿真实验,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3.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项目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对自动化技术在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大学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基础,对自动化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对实际应用和深入理论探讨尚需加强。

教学要求: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化基本概念:介绍自动化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框架。

2. 自动控制理论:-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讲解线性连续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等;-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探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平稳性等性能指标;- 控制器设计:介绍PID控制器、状态反馈控制器等常见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3. 自动化软件与应用:- 软件工具介绍:学习MATLAB/Simulink、PLC编程软件等自动化工具的使用;- 仿真实验:利用自动化软件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分析实验结果。

重庆大学自控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重庆大学自控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6、Katsuhiko Ogata.现代控制工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
1、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消化课程设计内容,查阅并参考相关资料,进行初步设计(3天);
2、按课程设计的要求进行详细设计(3天);
3、进行实时控制实验,并按课程设计的规范要求撰写设计报告(3天);
4、课程设计答辩,实时控制验证(1天)。
7、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参考资料:
1、固高科技有限公司.直线倒立摆安装与使用手册R1.0,2005
2、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固高MATLAB实时控制软件用户手册,2005
3、Matlab/Simulink相关资料
4、谢昭莉,李良筑,杨欣.自动控制原理(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学习态度尚可,动手能力一般,能遵守组பைடு நூலகம்纪律,能按期完成任务
学习马虎,纪律涣散,动手能力较差,工作作风不严谨,不能保证设计时间和进度
报告技术水平与撰写质量
50
设计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正确,实验数据准确,文献查阅能力强、引用合理、调查调研非常合理、可信。报告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文字流畅,完全符合规范化要求,图纸非常工整、清晰
任务下达日期2015年12月29日
完成日期2016年12月30日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摘要
通过对一级倒立摆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得到摆杆角度和小车加速度之间的传递函数:
首先从时域角度着手,分析直线一级倒立摆的开环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脉冲响应,得出该系统的开环响应是发散的这一结论。
利用根轨迹分析法,并借助Matlab一级其中的Simulink仿真系统辅助分析。通过加入超前校正校正环节,得到系统的校正函数,并且校正后的系统满足课设的要求,即最大超调量: ,调整时间: 。同样,利用频域分析法也得到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对系统进行校正系统的静态位置误差函数常数为10,相位裕量为 ,增益裕量等于或大于 。最后利用PID控制器设计出校正函数,并且也满足最大超调量: ,调节时间: 。

最新自动化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最新自动化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工程概况:某综合大楼设中央空调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等,中央空调系统见条件图,所用空调末端方式包括新风+风机盘管系统、定风量系统、变风量系统(VAV)。

设计任务:设计该大楼的建筑设备自动系统(BAS),包括空调系统(含机房冷热源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电梯等监控子系统进行初步设计。

项目实施后,要求能对上述几个子系统的机电设备实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并使室内温湿度达到最佳舒适程度;降低能源消耗和节省运行、维护费用。

设计内容:冷热源系统监控冷热源的监测与控制包括冷冻机或锅炉主机及各辅助系统的监测控制。

这个系统采用2台离心式制冷机,1台螺杆式制冷机,2台锅炉,5台冷冻水泵,3台热水泵。

其监测内容:制冷机和锅炉进出口温度;冷热源侧总流量;旁通管上的流量;冷机和锅炉的启停控制;运行/停止状态监测,正常/故障状态监测;一次泵的启停控制;手/自动状态监测,运行/停止状态监测,正常/故障状态监测,远程/就地控制监测;水流开关打开关闭监测。

控制原理:启停控制在冷冻水系统中,要求系统在启动或停止的过程中,冷水机组应与相应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等进行电气联锁。

冷水机组启动顺序为:选定冷水机组:开冷却塔阀——开冷却塔风机——开冷却水阀——开冷却水泵——开冷冻水阀——开冷冻水泵——开冷水机组;冷水机组停止顺序为:选定冷水机组:关冷水机组——关冷冻泵——关冷冻水阀——关冷却水泵——关冷却水阀——关冷却塔风机——关冷却塔阀。

根据相关联锁设备发给控制器的开关信息,发出命令让冷冻机,水泵启停。

冷机(锅炉)台数控制目的:根据冷负荷情况适当地确定冷冻机的运行台数使冷量满足用户要求,系统更节能高效。

原理:利用冷机(锅炉)前后的温度传感器,冷机(锅炉)前的流量传感器,旁通管上的流量传感器,分水器的各支管流量监测,集水器各支管的温度监测,将反馈信号送入控制器,通过运算得出实际产冷(热)量,以及用户侧需要的冷(热)量,通过控制器进行冷机(锅炉)台数控制。

重庆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重庆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1 实验背景 (2)2 实验介绍 (3)3 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6)1 实验背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是相对于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自动控制原理【1】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指标,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同时,由于数字计算机,特别是微型机的迅速发展,为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他们的推动下,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如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的动态规划理论。

卡尔曼的能控性能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等,这些都标志着控制理论已从经典控制理论发展到现代控制理论的阶段。

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

是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方法),研究“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时变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现在,随着技术革命和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发展,已促使控制理论开始向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三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发展。

在其他文献中也有所述及(如下):至今自动控制已经经历了五代的发展:第一代过程控制体系是150年前基于5-13psi的气动信号标准(气动控制系统PCS,Pneumatic Control System)。

简单的就地操作模式,控制理论初步形成,尚未有控制室的概念。

第二代过程控制体系(模拟式或ACS,Analog Control System)是基于0-10mA或4-20mA 的电流模拟信号,这一明显的进步,在整整25年内牢牢地统治了整个自动控制领域。

它标志了电气自动控制时代的到来。

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三大控制论的确立奠定了现代控制的基础;控制室的设立,控制功能分离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70年代开始了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技术优势,人们在测量,模拟和逻辑控制领域率先使用,从而产生了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
已知:
“PD sample”数据采样率为50M/s,来自100个工频周期的放电。数据由两列组成,第一列为放电幅值对应的相位(φ),第二列为放电幅值对应的电压信号(V),该信号通过直接法标定后得到的分度系数k为1000(pC/V)。
学生应完成的工作:
1.认真学习并掌握局部放电测量脉冲电流法的相关原理及各个部件的功能;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题目
电力电容器局部放电试验系工程与自动化
年级
2006级
已知参数和设计要求:
1.根据脉冲电流法设计一局部放电测试回路,对一并联100kV电力电容器试品(电容值为2µF)进行局部放电测量,采用与被试电容同型号的无局放电容器作为耦合电容。
已知:
2010.01. 15集中答疑
2010.01. 16~2010.01.18学生进行方案优化及详细设计
2010.01.19集中答疑,方案检查
2010.01.20~2010.01.21整理资料,总结完善,撰写专业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2010.01.22论文交老师评定
任务下达日期2010年01月04日
完成日期2010年01月22日
(1)有三台感抗值分别为3H, 5H和0.1H的电抗器以及额定电压分别为20kV,10kV和30kV的试验变压器可供选择;
(2)试验回路电阻为R=50欧姆;局放检测回路检测阻抗为RC型,其中Rd=0.1欧姆,上限截止频率为1MHz。
2.参考标准GB/T 7354-2003计算数据文件“PD sample”中局部放电的对应参量。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说明:本表除签名外均可采用计算机打印。本表不够,可另附页,但应在页脚添加页码。
2.按照最为经济合理的方式选择电抗器和试验变压器,画出正确的试验回路图;

关于自动化的课程设计

关于自动化的课程设计

关于自动化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化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2. 使学生了解自动化系统的组成,掌握其工作原理。

3. 帮助学生掌握自动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提高对技术发展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设计简单的自动化系统。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自动化技术相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创新的热情。

2. 增强学生对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自动化基本概念:介绍自动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化概述内容列举:自动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

2. 自动化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并探讨其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自动化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内容列举: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工作原理、典型自动化系统案例。

3. 自动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农业、家居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实例展示自动化技术的优势。

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化技术应用内容列举: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家居自动化、交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一、设计目的
(1)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对控制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剪切频率、相角穿越频率以及 增益裕度的求取方法。 (3)掌握利用 MATLAB 对控制系统分析的技能。熟悉 MATLAB 这一解决具体 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 MATLAB 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 实际问题, 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 础。 (4)提高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
2
三、实现过程 3.1、系统概述
MATLAB 是美国 Math works 公司推出的一套高性能的数值分析和计算软件。 MATLAB 名字由 MAT rix 和 LAB oratory 两词的前三个字母组合而成。 1984 年 推向市场以来, 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与竞争,现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最优秀的工程 应用开发环境。它将矩阵运算、数值分析、图形图像处理、仿真实验、编程技术 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及工程问题分析、计算和设计工具。 数值计算和符号计算功能 MATLAB 以矩阵作为数据操作的基本单位,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数据计算函 数。MATLAB 和著名的符号计算语言 Maple 相结合,使得 MATLAB 具有符 号计算功能。 绘图功能 MATLAB 提供了众多的绘图操作,如二维、三维简单图像和复杂图像的绘 制;另外 MATLAB 还可以用于设计图形用户界面,提供人机交互工作环境。 编程语言 MATLAB 具有程序结构控制、函数调用、数据结构、输入输出等程序语言 的特征,而且简单易学、编程效率高。 MATLAB 工具箱 MATLAB 除基本部分外还提供各种可选的工具箱。MATLAB 工具箱分为两 大类:功能性工具箱和科学性工具箱。 MATLAB 系统包含五个主要部分: MATLAB 开发环境; MATLAB 数学函数库; MATLAB 语言; ,MATALB 图形处理系统; MATLAB 应用程序接口(API) Math works 公司的网址如下。 www 网址: 匿名 FTP 服务: 的影像站点:Novell.felk.cvut.cz 新闻组:comp.soft-sys.matlab www 及 FTP 的 internet IP 地址:141.212.100.10 Math works 公司的技术服务联系方式如下。 技术支持:support@ BUG 报道:bugs@ 文件库:matlib@

大学自动化学的课程设计

大学自动化学的课程设计

大学自动化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表示方法。

2. 掌握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包括稳定性、瞬态响应和稳态误差的分析。

3. 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理解Nyquist稳定判据和Bode图的应用。

4. 掌握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包括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和观测器设计。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建立、分析和仿真自动控制系统。

2. 能够运用控制理论对实际自动控制问题进行模型建立、性能分析和控制器设计。

3. 能够运用频域和时域分析方法评价控制系统的性能,并据此优化系统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其对自动控制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团队中有效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大学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旨在为学生提供控制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控制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而且能够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控制概述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示。

教材章节: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稳定性分析、瞬态响应分析、稳态误差分析。

教材章节: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4.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频率特性、Nyquist稳定判据、Bode图。

重庆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重庆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倒立摆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班级:自动化01班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二O一三年十二月目录目录 (1)倒立摆系统概述 (2)1.数学建模 (3)1.1直线一级倒立摆数学模型概述 (3)1.2直线一级倒立摆的物理模型 (3)1.2.1小车受力分析 (4)1.2.2摆杆受力分析 (5)1.3系统实际模型 (6)2 开环响应分析 (6)3 频率特性法 (7)3.1 频率响应分析 (7)3.2 频率响应设计 (9)3.3 Simulink仿真 (13)4 根轨迹法设计 (14)4.1原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4)4.2根轨迹校正 (14)4.2.1确定期望闭环零极点 (15)4.2.2设计控制器 (15)4.3 Simulink仿真 (18)5.PID控制分析 (19)6.总结 (20)参考文献: (20)倒立摆系统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控制方法不断出现,倒立摆系统作为检验新的控制理论及方法有效性的重要实验手段得到广泛研究。

倒立摆控制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和不稳定系统,作为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许多抽象的控制概念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直观地表现出来。

倒立摆的控制问题就是使摆杆尽快地达到一个平衡位置,并且使之没有大的振荡和过大的角度和速度。

当摆杆到达期望的位置后,系统能客服随机扰动而保持稳定的位置。

通过对倒立摆的控制,用来检验新的控制方法是否有较强的处理非线性和不稳定性问题的能力。

其控制方法在军工、航天、机器人和一般工业过程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如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平衡控制、火箭发生中的垂直度控制和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等。

倒立摆系统按摆杆数量的不同,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倒立摆等,多级摆的摆杆之间属于自由连接(即无电动机或其他驱动设备)。

按照倒立摆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悬挂式、直线、环形、平面倒立摆等。

本设计是以直线一级倒立摆为被控对象来进行设计的。

重庆大学自控课程设计分析方案

重庆大学自控课程设计分析方案

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表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最大超调量最大超调量目录目录5摘要61 倒立摆系统概述72 数学模型的建立82.1数学模型建立的含义82.1倒立摆数学模型的建立82.1.1受力分析82.1.2 构建实际模型113 开环响应分析114 根轨迹法校正134.1 校正前分析 (13)4.2 根轨迹法校正过程 (14)4.2 系统控制器的改进164.3 校正结果分析185 频域法校正185.1 校正前分析185.2 频域法串联校正设计205. 3 校正结果分析236 PID控制器校正256.1 PID控制器校正分析256.2 PID校正结果分析277 总结与体会278 参考文献28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控制方法不断出现,倒立摆系统作为检验新的控制理论及方法有效性的重要实验手段得到广泛研究。

倒立摆控制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和不稳定系统,作为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许多抽象的控制概念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直观地表现出来。

倒立摆系统是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和自然不稳定的系统,是机器人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等多个领域、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

在控制过程中,它能有效地反映诸如可镇定性、鲁棒性、随动性以及跟踪等许多控制中的关键问题,是检验各种控制理论的理想模型。

控制器的设计是倒立摆系统的核心内容。

目前典型的控制器设计理论有PID控制、根轨迹以及频率响应法、状态空间法、最优控制理论等。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控制器设计过程,首先概述了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其次,分别采用频域法、根轨迹法、PID控制器法对倒立摆系统进行了控制器设计。

在设计控制器的过程中,采用Matlab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编程仿真,并用SIMULINK对所采用的设计方法进行仿真。

关键词:倒立摆、频域法、根轨迹法、PID控制器法1倒立摆系统概述支点在下,重心在上,恒不稳定的系统或装置叫倒立摆。

自动化专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自动化专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自动化专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自动化专业是现代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它涉及了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控制系统等多个方面。

而控制系统作为自动化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和熟悉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了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本次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升他们的控制系统设计和实施能力。

本文将以某某工厂的温控系统设计为例,介绍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首先,课程设计需要对某某工厂的温控系统进行需求分析。

在这一步骤中,学生需要了解工厂的生产过程和温度控制的要求,明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通过与实际工作人员的交流或对工厂现场的观察,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和数据。

接下来,学生需要进行控制策略的设计。

在温控系统中,常见的控制策略包括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微分控制和模糊控制等。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并进行相应参数的调整和优化。

然后,学生需要进行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和配置。

在这一步骤中,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硬件设备,并进行连接和配置。

同时,学生还需要编写相应的软件代码,实现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控制信号的输出。

接着,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调试和测试。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确保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系统的模拟或实际操作,学生可以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是否满足实际需求,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最后,学生需要对课程设计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效果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建议。

同时,学生还可以对自己在课程设计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这样的综合课程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体验到真实工程项目的流程和挑战,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关于自动化的课程设计

关于自动化的课程设计

关于自动化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自动化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1)理解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自动化的主要技术和应用;(3)了解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自动化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初步的自动化系统设计和调试能力;(3)能够进行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动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自动化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自动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结构;(3)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分类和特点。

2.第二章:自动化的主要技术(1)传感器和执行器;(2)控制器和控制器算法;(3)自动化仪表和装置。

3.第三章:自动化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自动化在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3)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应用案例。

4.第四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智能化和网络化自动化技术;(2)机器人技术和无人机技术;(3)自动化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实验法:学生进行自动化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讨论法:引导学生就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的自动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自动化技术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配置自动化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数控系统自动化课程设计

数控系统自动化课程设计

数控系统自动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控系统自动化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数控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自动化设备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方法,并能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具备数控系统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能力、编程能力和故障排查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培养对数控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兴趣,认识其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控系统的基本原理、自动化设备的关键技术、编程方法和应用案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控系统的基本原理:数控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功能特点。

2.自动化设备的关键技术:数控机床、伺服驱动器和数控编程技术。

3.编程方法:手工编程和计算机辅助编程。

4.应用案例:数控系统在典型工业领域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传授数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控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4.实验法:动手操作数控设备,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故障排查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和教学视频,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配置完善的数控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控系统自动化技术。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20%。

自动化控制的课程设计

自动化控制的课程设计

自动化控制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化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定义、分类及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数学模型。

3. 帮助学生掌握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选用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化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方案,并进行仿真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增强学生对我国自动化控制领域发展的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关注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自动化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动化控制基本概念:包括自动控制定义、分类、应用领域;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化控制概述2. 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介绍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复合控制等基本形式;分析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3. 自动化控制数学模型: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达式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化控制数学模型4. 常见传感器及其选用:介绍温度、压力、流量、位置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选用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5. 自动化控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案例,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智能家居等领域。

自动化课程设计正文

自动化课程设计正文

自动化课程设计正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化基本概念,掌握自动化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组成。

2. 使学生了解自动化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 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自动化编程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自动化项目搭建与编程。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项目中进行有效沟通与分工。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敢于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自信心,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持不懈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关心集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重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自动化基本概念:自动化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应用领域。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化概述2. 自动化系统组成: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被控对象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自动化系统组成3. 自动化编程基础:逻辑控制、顺序控制、函数与子程序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化编程基础4. 自动化技术应用: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机器人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自动化技术应用5. 实践项目: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自动化系统,如红绿灯控制系统、温度控制器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实践项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自动化基本概念及系统组成第二周:自动化编程基础第三周:自动化技术应用第四周:实践项目设计与实现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

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方波信号发生器频率漂移及跟踪校正控制(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学院、专业: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年级:2008级小组人数:4人下发日期:2011年9月19日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二O一一年九月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题目方波信号发生器频率漂移及跟踪校正控制(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自动化专业年级2008(1)已知参数和设计要求1)用单片机产生一个一定频率的方波;在按下漂移按键后人为给一个频率漂移;在按下频率控制按键后PID控制发挥作用并纠正频率漂移。

2)要求能实时显示(LED或LCD)频率值。

3)要求在10秒内PID算法纠正频率漂移。

(2)实现方法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实现(限≤4人选做)学生应完成的工作:1)硬件设计:要求完成控制系统框图;绘制完整的控制系统电原理图;说明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功能和参数;在Proteus仿真平台上进行系统组成,对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全面分析,论述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优、缺点和使用场合。

分析和论述系统采用的主要单元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2)软件设计:要求合理分配系统资源,完成方波信号发生器频率漂移及跟踪校正控制的程序设计(如:系统初始化;主程序;A/D转换;D/A转换;标度变换;显示与键盘管理;控制算法;输出等)。

3)对设计控制系统进行系统联调。

4)编写课程设计报告:按统一论文格式、统一报告纸和报告的各要素【封面、任务书、目录、摘要、序言、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总体思路、设计步骤、原理分析和相关知识的引用等)、总结、各组员心得体会、参考书及附录(包括系统框图、程序流程图、电原理图和程序原代码)】进行编写,字数要求不少于4000字,要求设计报告论理正确,逻辑性强,文理通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目前资料收集情况(含指定参考资料):《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教程》黄勤等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单片微型计算机机与接口技术》李群芳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控制技术》王建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1)2011年9月19日熟悉设计任务和要求。

(2)2011年9月20日确定设计方案。

(3)2011年9月21日硬件调试。

(4)2011年9月22日软件及系统调试。

(5)2011年9月23日设计答辩。

任务下达日期 2011年 9月 19 日完成日期 2011年 9 月 24日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说明:1、学院、专业、年级均填全称,如: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2003。

2、本表除签名外均可采用计算机打印。

本表不够,可另附页,但应在页脚添加页码。

目录摘要 (3)序言 (3)设计总体思路··········································设计步骤··············································原理分析··············································总结··················································各组员心得体会········································参考资料··············································附录··················································方波信号发生器频率漂移及跟踪校正控制(采用Proteus 仿真软件)1.摘要本实验是用Proteus 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实验。

用单片机产生一个一定频率的方波,在按下漂移按键后人为给一个频率漂移,在按下频率控制按键后PID 控制发挥作用并纠正频率漂移实现跟踪校正控制。

再写点啥,,,2.序言PID 控制已成为了控制系统中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控制方式。

PID 控制技术结构简单,参数调整方便,其实质是根据输入的偏差值按比例、积分、微分的函数关系进行运算,运算结果用以输出进行控制。

PID 控制中的比例环节能减小偏差,但不能消除静差;积分环节在积分时间足够长情况下可完全消除静差;微分环节可以减小超调、克服震荡、加快系统响应速度、减小调节时间、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运用了Protues 软件进行仿真PID 控制,相比于硬件仿真更加方便、准确。

3.设计总体思路3.1 控制系统基本框图 ⊗PID 算法e(k)执行装置被控对象△u(k)y(t)r(k)测量单元y(k)3.2 软件设计思想3.2.1 方波设计思想OOXXOOXXOOXX3.2.2 PID 设计思想这个课程设计中在我们应用了多种PID 算法进行控制,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选择最优控制方案达到在10秒内PID 算法纠正频率漂移的目的。

1.位置式PID 控制算法:PID 典型的控制算法如下:()()()()⎥⎦⎤⎢⎣⎡++=⎰t D I P dt t de T dt t e T t e K t 01u (1)p K :比例系数I T :积分时间常数D T :微分时间常数()t e :给定值和测量值两者的偏差由于计算机控制是一种采样控制系统,它只能根据采样时刻的偏差值计算控制量。

因此,式中的积分和微分项不能直接使用,需要进行离散化处理。

令T 为采样周期,以一系列的采样时刻点kT 代表连续时间t ,以累加求和近似代替积分,以一阶后向差分近似代替微分,做如下的近似变换:kT =t (2) ()()()∑∑⎰===≈ij i j j e T jt e T dt t e 00t 0 (3)()()()()()()Tk e k e T T k e kT e t d t de 1]1[--=--≈ (4) ()k e 为系统第k 次采样时刻的偏差值,()1-k e 为系统第()1-k 次采样时刻的偏差值,i 为采样序号,,....2,1,0=i 。

将上面的(3)式和(4)式代入(1)式,则可以得到离散的PID 表达式:()(){()()()[]}10j --++=∑=k e k e TT j e T T i e K i u D i Ip (5) 仿真结果:OOOXXXXOOOOXXXX位置式PID 控制算法输出的)(k u 直接去控制执行机构, )(k u 的值和执行机构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位置式PID 控制算法的缺点是:每次输出均与过去的状态有关, 计算时要)(k e 进行累加,计算机运算工作量大;并且计算机输出的)(k u 对应的是执行机构的实际位置, 如计算机出现故障,)(k u 的大幅度变化, 会引起执行机构位置的大幅度变化,在某些场合可能造成重大的生产事故.2.增量式PID 控制算法位置式PID 控制算法在计算时要对偏差量进行累加,计算量大,且要占用大量的存储单元,不便于编写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