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教育学理论发展及变迁(全集)

合集下载

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演变

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演变

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演变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变迁。

本文将梳理历史上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古代教育思想、中世纪教育观念、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理念、启蒙运动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等。

一、古代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哲学和政治的影响。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教育被视为培养公民和统治者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成为有智慧的人,并使其能够正确地行使政治权力。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人类,培养全面的人才。

在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强调社会关系和个人修养,他的“小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世纪教育观念在中世纪,教育主要由教会掌控,目的是培养与推广基督教信仰。

教育除了有宗教性质外,还与骑士文化和修道院文化密切相关。

这时期的教育重视启蒙和主动学习,同时注重道德和宗教教育。

三、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理念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至16世纪)教育表现出对绘画、音乐、文学、文化等艺术的热爱和推崇。

同时,学校开始推行人文科学和数学科学,这种新的教育方式被视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方法。

文艺复兴教育注重创新和富有创造性,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能力和天赋。

四、启蒙运动教育思想启蒙运动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人们开始关注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等问题。

同时,教育从宗教信仰回归到理性和知识,世俗化趋势日益加强。

主流教育学家如洛克和卢梭都强调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五、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发展到强调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这种理论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是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的辅助者。

现代教育理论中也强调教育和社会的联系,教育被视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手段之一。

总的来说,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变迁,教育思想和理论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从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强调社会和政治因素,到现代教育思想中对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联系的关注,教育思想在不断地进步和演变。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 对我国教育的 三大贡献 • 《论语》 论语》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 性善论 • “求放心” 求放心” • “自得” 自得”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8年)
• 性恶论 • 强调环境、教 育、后天实践 的而作用
墨子(公元前479年-前381年)
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
• 《普通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
• “三中心”说
梅依曼(1862-1915) 拉伊(1862-1926) • “实验教பைடு நூலகம்学” 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
杜威(1859年-1952年)
• 进步主义教育: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 会、做中学。
• “三中心”:
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 动中心
凯洛夫(1893年-1978年)
• 《普通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
马卡连柯(1888年-1939年)
• 《教育诗》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 于1901年翻译了日本 立花铣三郎编著的 《教育学》,这是引进 中国的第一本全文翻 译的《教育学》。 • 于1905年编著了一本 《教育学》,这是国人 编著的第一本《教育 学》 。
• 功利主义 • 主张培养为义、 兴利的志士
老子(约公元前600年-前470年)
• 自然主义 • 行不言之教
《大学》《中庸》《学记》
•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 《中庸》:学习的五个步骤 • 《学记》:世界上第一本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
• “产婆术” • 教育的任务是 给人以美德、 知识和健康
蔡元培(1868年-1940年)

古今中外教育学家主要理论

古今中外教育学家主要理论

姓名国籍主要理论及观点孔子春秋鲁国人 1《论语》:“学”“思”“习”“行”2.为人师表(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4.“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别教学形式5.《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问题情境6.最早提出“因材施教”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荀子战国末赵国 1.学习是“闻”“见”“知”“行”的过程2.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朱熹南宋 1.“学不躐等”——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2. 在注释《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学思结合,扬雄西汉 1.“师者,人之模范也”乐正克战国时鲁国人 1.《学记》是第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比西方早300多年。

2.《学记》中,“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应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3.“开而弗达则思”——启发性教育原则4.“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出自《学记》蔡元培中国 1.“思想自由,兼容并包”2.“以美育代宗教说”3.对大学精神的解释: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4.被毛泽东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同时代我国著名的近代教育家有杨贤江、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陶行知中国 1.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2.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3.“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4.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杨贤江中国 1.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2.《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3.《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第一本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廖世承中国 1.1924年《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章志光中国 1.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型即品德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来认识李吉林中国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塑造性格和品德。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古希腊时期,教育思想家们开始关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各自的教育理念。

其中,柏拉图以“理念教育”为核心,强调理性和智慧的培养;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实用教育,提倡德育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古希腊的教育哲学为后世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在中世纪,宗教教育成为主导。

基督教会掌控着教育事务,教育目标以培养虔诚的信徒为主。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神学、哲学和拉丁文等传统学科。

三、启蒙时期的教育理论18世纪的启蒙时期,教育思想家们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理性。

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强调儿童的天性和兴趣发展;康德则主张“目的论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和人类理性的发展。

四、现代教育学的确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的赫尔巴特、美国的杜威以及瑞士的皮亚杰等教育学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使得教育学从一门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逐渐成为一门具有自身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学科。

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

当代教育学关注个体差异,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教育学界兴起了“建构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新的研究范式,试图从更全面、综合的角度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逐渐兴起。

同时,教育学也积极研究如何运用技术改进教学、评估教育成效等问题。

总结一下,教育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哲学思考到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再到启蒙时期的理性思考,最终形成了现代教育学的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教育学将继续迎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与教育》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的代表作,它是现代世界中理论体
系相当完整和系统的教育巨著。
杜威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
理学作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Fra bibliotek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
“从做中学”等观点。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一)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二、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倡立 了一种独特的问答式教学方法,他称这种方 法为:“产婆术”。
• 昆体良就是古罗马教育中的典型代表。他 写的《修辞术规范》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三、
一 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与发展
公元前5世纪末-14世纪初是欧洲封建社会 形成和发展时期,教会垄断学校。 14世纪-17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许 多人文主义教育家。
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 卢梭
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成孩 子。”
J.J.Rousseau (1712--1778)
2.发现教学论 卢梭的自然教学论、儿童中心论在教学观上具体表现
为发现教学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第二,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第三,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第四,发现教学指向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其主要观点包括:
①教学的目的应以道德力为基础和核心,以求 得智力与技术力的和谐发展。
②通过充满亲情和信赖的密切的人际关系参与 实践,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③揭示教学过程中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 要素的重要意义,以单纯的要素为线索一步步 发展这种知识技能。
④通过自我活动发展人类本性的各种能力。

教育学发展历程一览表

教育学发展历程一览表

教育学发展历程一览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学科门类,其发展历程也是世界教育发展史和世界哲学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教育学发展历程一览表进行分步骤阐述。

1、古代教育思想发展阶段古代教育思想发展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其思想主要代表是孔子、荀子、墨子等人,其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最大。

孔子提出了“教育人先教其心”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一切是为了培养人的德性、文化、智慧和技能。

2、近代教育学发展阶段近代教育学发展阶段主要是指17世纪以后,欧洲的教育思想创新和改革,主要代表有约翰·洛克、让-雅各布·卢梭、庞培等人。

他们提出了教育应该以培养个性、自由、开放、探究为主,而非灌输、机械简单记忆。

3、现代教育学发展阶段现代教育学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如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美国的杜威等教育家。

他们提出的理念主要是教育要注重教育对象的本质发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让自然而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新时期的教育学发展阶段新时期的教育学发展阶段又称为当代教育学,主要是指20世纪以后,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全球教育的重心也逐渐从技术层面向提升学生育人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批判精神以及道德素质等非认知领域转变。

总的来说,教育学的历程漫长而壮阔,从中国至全球各种文明体系下留下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以及教育制度、教育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历史,都展现着小人物对教育学的思索与不断改进的痕迹。

教育学不断地在探寻与改进生命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学发展历程

教育学发展历程

教育学发展历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教育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为您简单梳理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500年)在古代各个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埃及和希腊等,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教学相长”,强调个体的修德和德育的重要性。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提出了“国家的良好”,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合格的统治者和公民。

2. 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的欧洲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时期,教育主要由教会掌控。

修道院学校兴起,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宗教知识和神学理论。

而在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的学者们积极传播古希腊和古印度的教育理论,为中世纪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革新(公元14世纪-公元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个体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兴起,强调人的价值和个体素质的培养。

教育家伽利略提出了基于实证观察和实践的教育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4. 近代教育学的奠基者(18世纪-19世纪)在近代,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发展。

康德和洛克等哲学家提出了教育的普遍原则,讨论了教育对人类自由和幸福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则以儿童观察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创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5. 现代教育学的多元发展(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教育学不断丰富和发展。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渗透到教育学领域。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教育心理学派别各具特色。

教育学开始关注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技术等领域。

6. 教育学的当代趋势与挑战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教育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教育学的全球化发展。

同时,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增加了教育学对多样化教育模式和方法的研究。

教育学发展史及代表作

教育学发展史及代表作

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论语》中。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世界是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教育学学科的创立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教育学理论发展

教育学理论发展

教育学理论发展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演变。

从最初的传统教学观念到现代的教育学理论,教育学家们不断探索和挑战旧有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以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以期能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1. 古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在古代,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与宗教、哲学和政治等领域密切相关。

古代文化中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优秀的士人和领导者。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想教育制度,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公民。

这种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兴起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教育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在18世纪和19世纪,一批教育学家开始提出自己的教育学理论。

例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提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创了幼儿园的概念。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强调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奠定了近代教育学的基础,对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教育学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行为,认为学习的过程可以通过关注和强化适当的行为而加强。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是行为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观点对于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教室管理和奖励制度的应用。

4. 认知教育理论的兴起认知教育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认知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意义构建的重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应该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建立概念和解决问题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认知教育理论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的改革,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论 社会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
一、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以 教学论为主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精华,并 在教学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 索,它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标志着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教育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杜威分析思维过程是为了说明教学过程。 他认为,思维过程的要素与教学方法的要素是相同的。 因此,他提出的教学过程也含有与思维过程各步骤相应 的步骤,具体包括: 创设情境(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明确问题(在这个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 ---提出假设学生占有资料,从事必要观察等活动,提出 解决这个问题的种种设想) ---解决问题(学生必须要负责地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设 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检验假设(学生要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自己的想法, 看他们是否有效)。这就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1.直观性原理。 2.活动性原理。 3.兴趣与自发性原理。 4.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5.对教材编排提出了一些新主 张。
6.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
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 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 基者之一,进一步发展了拉特 克的观点,对教学论的确立作 出了贡献。

1.自然教学论 为反对封建社会的违反人类自然的 “人为”社会体制,卢梭主张建立自然 的合乎人类本性的自由、平等的资产阶 级社会秩序。在《爱弥尔》中,卢梭反 对书本主义、脱离生活、儿童行为受束 缚等,主张顺应自然的教育,使儿童从 旧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遵循人的自 然倾向,使之能够自由地成长。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 卢梭 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 J.J.Rousseau 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成孩 (1712--1778) 子。”

中外教育发展史

中外教育发展史

古罗马教育古犹太教育(略)基督教教育一、教会学校的兴建查理曼在其统治时期极其重视教育,要求教堂和修道院开办学校,指示神职人员兴办教育。

对于被教育者,他强调不分家庭出身均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有三种,分别是主教座堂学校、修道院学校和教区学校。

因此,在当时的西欧,教育是与教会紧密联系的。

从教会在普及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更能够客观地断定“当时的基督教会即是某种意义上的古典文化的承传者,更是社会文化教育的垄断者”。

二、教会对大学的资助教会在兴办教育上竭其财力为教师提供保障,为学生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

为了支持人们从事教育事业,政令还规定:“不得收取允许执教的任何费用,或以任何理由向教师索求任何东西……”。

教会对学生的资金资助也为许多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

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教会一方面为教师提供教学的条件,另一方面为学生解决求学的经济困难。

教会积极发展教育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此时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俱增,学校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多,教师供不应求,学生人数翻倍。

西欧的大学在创建和发展模式上均离不开基督教会的作用。

没有基督教教会中世纪早期对大学教育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就不会形成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欧洲著名大学,乃至受欧洲大学模式影响的美洲大学。

因此,教会对大学的创建和兴起是教育发展历程中重要的发展阶段,它奠定了大学教育的模式和风格,对近现代大学体系的逐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骑士教育中世纪的骑士教育可分为三类:精神教育、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下面一一细说。

1、精神教育小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接受洗礼,在给孩子洗礼时,家长已为孩子选定了教父和教母,洗礼仪式标志着这个孩子已成为基督教徒。

他们的宗教教育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小时候会经常随父母去教堂,长大后他们也逐渐自觉地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履行宗教义务。

此外,骑士在小的时候,父母便教育他们不要过分吝惜钱财,对那些穷困潦倒并且善良的人应予以接济,劝导孩子慷慨、大度、广施恩泽。

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辨证地对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和研究从而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最优化:
一是教学效果,教养、教育、发展性目标获得 最高水平。
二是时间消耗,不超过规定的时间限额。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出版了《心智 的结构》一书,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
90年代以来在美国教育界具有重大影响, 并很快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当前教育改革重要 指导思想的一种理论。
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975年代表作《教学与发展》
教学新体系的基本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高难度的涵义:克服障碍 学生的努力
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
发展区理论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 克服重复,以知识的广度求得知识 的深度
理论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5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理论知识:是相对于那些直接反映在 技能和技巧中的知识而言的。
从现实来看:
荷兰1993—1994年在中学引进新的国家课程 方案。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没有 向建构主义教学论倡导的教学行为方式转变。
建构主义教学论及其类似的主张为什么难 以走向实践?
理论本身的局限: 建构主义教学忽视了学校教
育实践的制度化特征。 它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主观 的建构行为,忽视了教学行为的社会制约性。
理论知识是形成技能和技巧的必备条 件。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基础。
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结构主义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教育思想流派。 理论基础:皮亚杰的认知主义心理学。
(一)提出的背景
1957年苏联发射地球卫星 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
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二)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教育学是一门系统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和教育管理等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学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与探讨。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萌芽在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主要体现在哲学、伦理学、文化传承等方面。

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提出了关于教育目的、方法和理论的一系列观点。

例如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的教育来培养完善的公民,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实践能力。

在中国,儒家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孔子的“教学相长”思想也被广泛传播。

二、近代教育学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为教育应该以理性与人权为基准,如约翰·洛克的教育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与素质教育。

18世纪,德国教育哲学家康德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提出了“人的自由和人的尊严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的观点,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教育改革。

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20世纪,社会变革与教育改革的推动促进了教育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分支学科逐渐兴起,为教育学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视角。

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主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体差异,在教育实践中推动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此外,社会文化学派、教育管理学、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也成为现代教育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当代教育学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教育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个性化教育、跨文化教育、在线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不断涌现,引发了对于教育学理论的重新思考。

同时,教育学也要面对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教育公平、教师培养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挑战。

总结:教育学作为一门关于教育问题的学科,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教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代表人物、著作及其主要观点

教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代表人物、著作及其主要观点

“教学做合一”
三、发展阶段
人物
著作
主要观点
评价
加里宁
《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
《教育诗》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克鲁普斯卡娅 凯洛夫 杨贤江
《国民教育与民主 制度》
《教育学》
《新教育大纲》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 作。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教育学著作。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 高难度、高速度等五条教学原则
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
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
韩愈在教育方面还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
教育学理论。
王充
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
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王充看来,
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象尧的不肖
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
朱熹 王守仁 郑玄
气;推选贤能,审其德才,试以事功,然后给予适当的爵禄;处之久而任之专,使得行其志意,以 达成功。 重视品德教育——“明人伦” 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 弟的守则。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目的。 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朱熹认为小学的特点是以事教,即" 学其事",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教及孝、悌、忠、信之事。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quot; 穷其理",晓之以致知格物及教悌之理。 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 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教师教学要"专一",不可间断。教学中他注意穷理 与笃行。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在即物以穷其理,理穷而后能尽其知";笃行就是"自 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 熟读精思。主张教人有序,不可躐等,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他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 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 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他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教师"只做得个引路的人"。"指引者,师之功也。 "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 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明中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主张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 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养成封建道德品性。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 "操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 者,其色矜。" 王守仁从"致良知"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一、重视躬行实践。认为真知 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二、重视独立思考。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 习贵于"自求""自得",学问要旁人"点化"不如自?quot;解化";三、主张循序渐进。他认为学习必 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四、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 "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汉末有名望的经学家,也是当时杰出的教育家。他把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从学术宗派成见中解放 了出来。他要求学生的言行,必须符合礼。他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可见,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博文的同时,还要约之以礼。在治学和教学方法上,他也做出了 一定的贡献。一是在校注经学中,他严持客观态度,对后世两千年的学风影响很大。二是郑玄是 一个很讲究"积学"的人,他怕"积学"经验,就是要在"博稽"、"粗览"、"时睹"上下功夫。所谓"博 稽"就是要在教科书上下功夫,知识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粗览"就是 要多读参考书,普遍浏览,以扩大知识面,便不要占时间太多;"时睹"是要选择一些精确可靠的资 料,作为旁征博引之用,其参考价值较小,花时间也较少。他认为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理 解经学中有深奥道理,就能做到"由多求一","以一御万"。这就是他教和学的成功经验,其中寓 有逻辑学中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的合理因素。三是在教学中主要采取问难和记发 式的教学方法。他说;"乃复启发为之说,如此面则识思之深也。"这是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新的 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西方教育界的萌芽
西方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时期
使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人物
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时期的特点
西方教育学的多样化时期
西方教育学理论深化时期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学的发展孔子、孟子、《学记》、韩愈、朱熹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蔡元培、陶行知、杨贤江
教育学理论流派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观点:反应真解放
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观点:生活长经验,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做中学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利特、斯普朗格
观点:5点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克鲁普斯卡娅、凯洛夫、杨贤江
观点:老姐全身,制约唯物
批评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
观点:4点
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瓦斯凯
观点:3点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时期
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苏联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法国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

教育理论与教育发展史

教育理论与教育发展史

教育理论与教育发展史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

教育理论和教育发展史是我们了解教育本质和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教育理论的演变和教育发展史的重要节点,以期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教育理论的演变1. 传统教育理论传统教育理论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这种理论源于古代希腊和中国的教育思想,如柏拉图的理念和儒家的教育思想。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灌输知识和道德价值观来实现。

2. 进步教育理论进步教育理论兴起于18世纪的欧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

约翰·洛克和让-雅克·卢梭等思想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这种理论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社会构建主义教育理论社会构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建构知识。

这一理论源于20世纪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如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个性化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这一理论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个性化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发展史的重要节点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注重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如古埃及的神庙学校、古希腊的城邦教育和古中国的儒家教育。

2.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出现了一场教育革命,以人文主义教育为核心。

人文主义教育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倡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理念演变

教育理念演变

教育理念演变古代教育理念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为代表。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理念,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和平等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有机会接受教育。

此外,孔子还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

老子认为,教育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不应过多干预。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涉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庄子则进一步提出“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教育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中世纪教育理念基督教教育思想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信仰体系,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教育思想强调宗教教义的传播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修道院学校成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神学为主,同时也包括文法、修辞等学科。

阿拉伯教育思想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世界,教育同样受到重视。

伊斯兰教的兴起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阿拉伯教育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如数学、天文学、医学等。

同时,阿拉伯教育也强调宗教教育,培养学生的信仰和道德品质。

近现代教育理念启蒙运动与现代教育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价值和权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起源于美国,以杜威为代表。

实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知识。

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理念,认为学生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人本主义教育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能力。

当代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阶段的任务,而是一生的过程。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理论发展及变迁(全集)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理论发展及变迁(全集)

选择题: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前教育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抽象概括的层次比较低,具有阶级局限性。

)西方中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孔子:《论语》无名氏《中庸》、《大学》毕达哥拉斯:《金言》孟子:《孟子》朱熹:《四书集注》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老子:《老子》王守仁:《传习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庄子:《庄子》乐正克:《学记》朱熹《四书集注》韩愈:《师说》乐正克《学记》:成书于战国末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不足: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也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7世纪到19世纪末)主客观条件:有三个——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创立标志:五个——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结果;组织机构。

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与其他学科并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独立探索的标志。

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变成“机械”的东西。

(“真知灼见”:明确真实的概念,一种理性的态度和知识)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1806)——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第一本有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实践哲学。

教育学理论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教育学理论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教育学理论的变迁与发展趋势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学科,其理论与实践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教育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理论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教育学理论的起源与演变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当时,人们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学理论。

其中,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自然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教育学理论也逐渐与实践相结合。

德国教育学家弗洛贝尔提出了“手脑结合”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体验式教育”的理论,强调学生需要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和经验。

20世纪初,教育学理论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

俄国教育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了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行为为中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此后,行为主义成为教育学的主流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二部分:教育学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尽管行为主义在一段时间内风靡教育领域,但它也受到了批评。

行为主义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内在动机,使得教育过程显得机械和单一。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新教育学派提出了社会互动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社会互动主义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体内在的过程,还受到文化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对教育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认知心理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强调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同时,认知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部分: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学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融合科技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论发展历程

教学论发展历程

教学论发展简史一.《学记》(2000多年前)《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尊师的思想。

二.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7世纪)一.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这些原则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2页。

主张尽可能地用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实际观察是首要的,文字的学习是第二位的。

认为,经过直观而获得的知识是最可靠的,也最易于理解和记忆,因此,直观性原则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

教学应当从实际事物的观察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的时候,应当使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

夸美纽斯还详细提出了直观性教学的一些具体要求。

(二)系统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秩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进行。

指出,经院主义学校打乱了教学的系统性,教学杂乱无章,结果学生学到的也是一些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前教育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抽象概括的层次比较低,具有阶级局限性。

)西方中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孔子:《论语》无名氏《中庸》、《大学》毕达哥拉斯:《金言》孟子:《孟子》朱熹:《四书集注》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老子:《老子》王守仁:《传习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庄子:《庄子》乐正克:《学记》朱熹《四书集注》韩愈:《师说》乐正克《学记》:成书于战国末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不足: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也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7世纪到19世纪末)主客观条件:有三个——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创立标志:五个——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结果;组织机构。

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与其他学科并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独立探索的标志。

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变成“机械”的东西。

(“真知灼见”:明确真实的概念,一种理性的态度和知识)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1806)——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第一本有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实践哲学。

赫尔巴特还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最终使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画》:绅士教育理论法国思想家——卢梭《爱弥尔》: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反封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化”德国——福禄培尔《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教育论》※(3)、20世纪以来展教育学的发展(教育派别:实验、文化、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教育学)★实验教育学①、代表: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②、主要观点:反对强调思辨的教育学;运用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教育实验三阶段:提假设—实验阶段,定计划—应用阶段,证明结果准确性;教育实验在学校实践中进行;定量研究③、缺点:过于量化,不能够涵盖教育学问题★文化教育学流派①、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②、主要观点: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教育应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目的是促进“社会的个体化”,用“陶冶”、“唤醒”方法③、特点:在反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实践性不足,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忽略教育中的客观事实。

★实用主义教育学流派①、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②、基本观点:(与传统教育学相比较)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与生活合一;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学校即社会;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堂,而非学科知识体系;师生关系是以儿童为中心;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③、缺点: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忽略教师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流派①、代表人物:我国的杨贤江(1895-1931)著有《新教育大纲》(1930年)前苏联的凯洛夫(1893-1978)著有《教育学》(1948年)②、基本观点: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受制于社会劳动的方式与性质;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过程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方法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③、缺点:容易造成简单化和机械化★批判教育学流派①、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②、基本观点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具有“不公平、不公正”性;教育的阶级性;人们已经丧失对教育阶级性的“意识”;崇尚对人类意识的“解放”;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重点考察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问题③、缺点:有“破”无“立”2、教育制度(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它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现代学制: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0多年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

我们现在正在走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大趋势。

论述题:1、什么是有效教学的标准和因素?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标准:①、有效教学是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以最优化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教学,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

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和目标观,在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素质建构的基础上,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或组织创造性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思维挑战和实践探索发展认知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对话、提问、分享观点等教育方式来表达与交流师生观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应变能力。

②、有效教学是关注教学效益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③、有效教学是需要教师的反思与探究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创新精神。

因素:教师的人格特征、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学生行为的条理性、合理性,尤其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等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相关。

2、关于班级组织。

P277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一)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1.促进发展功能:知识及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兴趣态度的发展、社会技能的发展2.满足需求的功能3.诊断功能4.矫正功能3、怎样建设班集体?①、确定班级发展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为导向,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班集体的价值追求成为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标尺,使学生能全面发展。

同时,在制定班级目标过程中,班主任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营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班集体。

②、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科学地诊断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现状;重视班级骨干队伍的建设,丰富班级管理角色;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采用群体心理疏导或首领角色转换等使它的目标、价值规范等与班集体整合。

③、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协调好班集体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以及班集体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协调好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间的关系。

④、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开展丰富多样、贴近社会生活的有益活动,让学生发现、尝试、锻炼和表现自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⑤、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通过制定相关的人性化班规,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行为的习惯,树立良好班风,营造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环境。

4、教师专业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要求:①、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师在感受和理解教育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②、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素质。

③、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应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④、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

5、关于教育目的的认识。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科教兴国”的思想)①、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③、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目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①、教育目的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不同的社会制度,教育目的是不一样的,如封建社会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

②、教育目的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

③、教育目的受到一定社会、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④、它还要受到教育对象的制约。

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也必然要考虑,比如所强调的素质重点就可能不一样。

特别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更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

总之,教育目的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反映统治阶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最终要维护其统治。

教育目的的意义:①、教育目的可以引导和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培养理想学生);②、教育目的能够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影响内容方法);③、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总之,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所要达到的结果和归宿。

分析题: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的人际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