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地生死场_试论萧红的女性意识

合集下载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作者:李婧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摘要:活跃于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萧红,始终立足女性视角观察写作,在《生死场》中,她将笔触伸向东北农村社会的广大普通妇女,以“越轨的笔致”大胆真实地描绘了这些女性触目惊心的生存和婚姻状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为切入点,揭示她们在男权社会下如动物般无助而卑微的生活,从而控诉封建社会腐朽思想对女性的残害。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性意识作者简介:李婧竹,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三学生,目前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交换学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2《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自1935年出版就轰动了上海文艺界,鲁迅先生为其亲自作序,序中称其是“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画面。

《生死场》历来一直被学者认为是左翼文学或是“抗日文学”,但当我们细细品读,并结合萧红一生的经历分析时,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才是最具有表现力与张力的话语系统。

萧红曾在临终前无奈而凄凉地道出:“我最大的痛苦和悲哀便是做了女人。

”一、女性悲剧的形象与表现1.女性生存方式的动物性在《生死场》中,萧红对于女性形象的描绘都采用了动物化的象征语言,使女性角色以动物般的方式生存,生动锐利的描写发人深省。

胡风先生在读后记中这样写道:“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

例如麻面婆,便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

萧红总是用一些愚蠢且笨拙的动物来形容她:“头发飘了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眼睛大的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让麻面婆说话,就想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住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

母熊、羊、牛和猪一般或平凡或卑微或丑陋的动物,在萧红的笔下,却是麻面婆形象最好的代表。

文章中几乎每一位女性都有一个动物的代表,即便是月英,打鱼村最美丽最温柔的女人也被形容为“一只患病的猫”。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态度。

本文将以《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为切入点,探讨其中蕴含的现代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死场》这部小说。

《生死场》讲述了一个女子静秋的命运,她因为家庭的贫困被迫与一个瘸子结婚。

在这段婚姻中,静秋遭受了丈夫的虐待和歧视,她的人格也逐渐受到了摧残。

最终,她怀有身孕,但却因为无法承受身心的折磨而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

小说中对静秋的描写,使得读者感受到了这位女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妇女地位低下且受到限制。

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庸,她们的人格和自由常常受到忽视和侵犯。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生动再现。

静秋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是无数中国女性命运的写照。

她们或被迫婚姻、或受男性暴力、或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受尽委屈和折磨。

这些悲剧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舞台上,而是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封建思想逐渐淡化,但女性地位和权益的保障仍然面临挑战。

女性权益和地位问题依然存在,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职场歧视、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

通过改革和取缔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地位和权益,促进性别平等,仍是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和地位。

需要加强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在学校、媒体、社会中,普及性别平等观念,促进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人格和价值。

需要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女性的权益,提高女性地位,纠正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社会应当加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管理和预防,给予受害者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_生死场_中的女性悲剧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_生死场_中的女性悲剧

22-167CN14-1034/IMZXS4/2008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涌入中国,为研究领域打开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它通常采用带有解构意味的分析方法,强调叙事者的主体性,从性别角度评价文学作品,涉及到叙事者主体位置与笔下人物关系,以及叙事者在叙述时不同于男性作家的角度、方式等。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其小说《生死场》,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生命力。

如果立意从性别角度切入对萧红作品《生死场》展开思考,分析萧红作品女性的独特认识,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女性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这样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女性悲剧。

一、从女性话语的视角,解读女性的生命苦难“性别这个因素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忽略的,无论在视角,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方面,都会因女作家和男作家在经验和性别认同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①。

由于男性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男性用男性话语解读女性、书写女性,女性也模仿男权话语自我解读、自我书写,从男权文化大门走出去的,是被扭曲了的“男人眼中的女人”和“男人化的女人”。

要打破这一文化格局,女性必须“逆流而上”站在女性视角用独特的女性话语进行真正的“自主选择”、“自我照型”,自己撩开隐蔽世界的重重帷幕,展现自己。

而这一过程中,女性最先可以依靠和建构的便是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身体上的真实感受。

法国女权主义者海伦娜·西索提倡“白色墨汁”来写作,“妇女必须通过自己的身体来写作……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②。

由于处于男权文化压制下的妇女没有自己的语言,她只有自己的身体可以凭借。

写作使妇女超脱自我结构,回到未经男权制文化扭曲的起初的自我。

在男权制的文化下,只有这些可以逃脱男性文化,摆脱女性被审美、被想象的“他者”处境,这才是真正的从女性视角来透视女性形象。

《生死场》中的王婆自杀未遂时可怖的身体毁形,小金枝被父亲活活地摔死,美丽的月英姑娘瘫痪之后遭丈夫的折磨而死,此外,从未出现的女性体验作为书写视角在历史中浮现。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他们的一生被命运所左右,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悲哀。

本文将从《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以及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体现在主要女性角色身上,她们的命运可以说是被社会所束缚、被男权社会所压迫的典型代表。

在小说中,主要通过陈希黎和包铁案两个女性角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女性的悲惨遭遇。

陈希黎是一个聪明伶俐、努力进取的女孩子,但她却因为家庭的贫困,受制于封建观念和家庭的压迫,最终沦为一个妓女。

在小说中,陈希黎在家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她父母的决定和家庭的贫困迫使她只能去学技艺当妓女。

即使是在妓院里,陈希黎也依然奋斗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但是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

她的一生都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社会的枷锁,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包铁案的命运也是令人唏嘘的。

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而又坚强的女性,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她最终也只能落入一个悲惨的结局。

包铁案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她的丈夫虽然对她很好,但是却无法填满她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在小说的结局中,包铁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让人深感心痛。

这些女性角色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她们的一生都被社会所扭曲,无法在封建压迫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村女性的现状,也呼应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现代意义,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但是封建观念、男权社会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命运。

相较于小说中的陈希黎和包铁案,当下社会中的女性也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在当下社会,一些地区和家庭依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深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展现出当时农村妇女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这部小说也带有鲜明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

首先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花儿,她是一个贫苦农家的女儿,在家庭的压迫下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选择自己的婚姻。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丑恶的老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在对丈夫的不堪忍受下选择了自杀。

其次是小说中的贾二嫂,她与自己的姐姐一同被强迫嫁给了同一个男人,最终被抛弃在艰难的环境中。

这些女性形象都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她们的人生被社会制度和家庭压迫所扭曲,无法得到自由和独立。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中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在那个时代,农村女性的主要任务是生儿育女、料理家务,她们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独立的思想,也没有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

她们的人生被早婚、早育所束缚,没有选择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她们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她们在生活中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最终被迫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也带有现代意义,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妇女在家庭中遭受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暴力。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和呵护妇女的权益,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和尊严。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呼吁妇女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妇女应当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应当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她们应当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应当被家庭和社会的压迫所束缚。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论萧红《生死场》的女性悲剧意识

论萧红《生死场》的女性悲剧意识

第33卷第3期2020年5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o.33No.3May,2020论萧红《生死场》的女性悲剧意识龙玲(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在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人民生与死的V现中,女性悲剧意识贯穿这部作Y的始终:有女性对婚姻的认命与反抗、对生育的]惧与磨难,也有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在家庭角色中的被弱化。

探寻这种女性悲剧意识的文学V现,既有助于对旧中国农村女性生存空间的回望,也有助于对当代女性生命立场的审视$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性;悲剧意识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90(2020)03-0052-05萧红是一位具有悲剧命运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她,以多病瘦弱之躯,终其一生都在贫困和坎坷中颠沛流离。

萧红曾这样解读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而“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⑴。

对于女性个体生命轨迹中被扭曲的婚姻、生育和家庭生活,萧红通过自己的小说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揭示&在民族大义的宏大话语中,萧红对女性情感的发掘显得既细微又独特。

特别是在《生死场》中,萧红运用细腻“越轨”的笔致,展现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农村女性较之男性更为残酷的生死挣扎,并对造成女性生存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反思。

一、婚姻:女性的认命与反抗婚姻本是一种缔结美好的社会契约形式,“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两性关系,婚姻是男女两性在爱情基础上合法的自然结合”(2)&由这个定义来看,婚姻的基础应当是爱情。

但在萧红的《生死场》里,婚姻成为女性无奈的认命。

金枝、月英、王婆们的婚姻都并无爱情可言,甚至在婚姻里逐渐把她们各自的生命悲剧放大。

金枝在世俗对女性的规约和闲言碎语中忙碌而又盲目地把自己推进不幸福的婚姻中,月英在丈夫打骂漠视的婚姻关系中经受着疼痛与折磨,只有王婆的强悍稍微在小说中呈现出一抹亮色,但这亮色还只是表层,更深层的是王婆的反抗更多是通过化装成男性的角色来实现的。

[萧红,地域,意识]浅析萧红小说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女性意识书写

[萧红,地域,意识]浅析萧红小说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女性意识书写

浅析萧红小说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女性意识书写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风格独树的女作家,这位31 岁就与世长辞的年轻女作家,用她不到十年的文学历程,创作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萧红的作品大多是以故乡为背景,以诗意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乡土民间歌谣!尤其是在作品中用独具特色的笔触塑造了一大批生于黑土地长于黑土地的悲苦女性形象,写出了在传统文化重压下的下层劳动妇女的生活图景,探索了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根源!一浓郁的乡土描写(一)苍凉的荒漠婚姻中国专制王朝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封建专制制度在人民生活中影响深远,对于中国的妇女,专制制度更是一种极大的压迫,使她们成为这种制度下的牺牲品!在封建专制的大家庭里,妇女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她们要受到夫权父权等男性权力的驱使,在男权的压迫下艰难地生活!在萧红的笔下,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是根本不存在的,她们结婚并不是因为真爱,而是出于无奈的认命,她们在无爱的婚姻中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美丽凋谢,精神灰暗!在《呼兰河传》中,作家借看野台子戏这一风俗写出了呼兰河城人所认同的婚嫁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家定亲,只需要双方父母出场,通过媒人的沟通,在男女双方不见面的情况下,就将终身大事定下来,有的家庭,孩子还未出生,就把亲事定下来了,这叫指腹为亲!这还不仅仅使女性失去了选择婚姻的自由,更有甚者,指腹为亲的双方,如果女方家里后来发生变故,变穷了,男方就可以悔婚不娶,男方则不同了,男方变穷了,也一定要娶,若女方不让娶,则姑娘的名声就会变得很坏,以后就不大容易找到婆家!类似的情况很多,无论是哪一方变穷了,吃亏的都是那个被指腹为婚的女孩儿,女性既没有选择嫁给谁的权利,也没有选择嫁或者不嫁的自由,一切都得听从所谓的命!除了结婚嫁人身不由己以外,出生的日子也成为了对女性约束的由头!七月十五盂兰会放河灯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若是女家生在七月十五,这女子就很难出嫁,必须改了生日,欺骗男家!男孩子则不然,即便是生在七月十五,虽然就是一个恶鬼,有了钱大概怕也不怎样恶了!但在女子这方面可就万万不可,绝对的不可以。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萧红的小说《生死场》通过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探索,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极度剥削和压抑,进而揭示出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悲剧命运。

本文就从女性角度出发,探讨《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首先,小说中的女性都是被动的受害者。

玉米、小红等女性主人公都经历了身心上的痛苦,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小红在父亲的逼迫下成了养病地震的妓女,给她带来了无法描述的痛苦和寂寞,而玉米则被父亲放逐到农村,被迫嫁给相貌丑陋的文革闲散青年成勇,最后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些女性不得不接受她们不愿意的生活,承受着世俗的压力和社会的不公。

她们受到的是残酷的对待,是无限的悲痛。

其次,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凸显了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危机。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女性都被贴上了“弱者”的标签。

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地位愈加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萧红通过刻画女性人物,直观地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身份危机,使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女性也应当成为社会中重要的角色。

最后,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命运表明了女性已经迫切需要自我救赎。

尽管生存环境艰苦,小说中的女性们并没有失去自我,而是逐步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寻找自己内心的安宁。

这从小红在痛苦中祈求释放和玉米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态度中可以看出。

她们正在寻求自我救赎的道路,希望挣脱社会规则的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

总之,《生死场》中的女性命运凸显了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身份危机和悲剧命运。

她们所经历的苦难,反映出中国社会对于女性权利和地位的忽视。

但是,小说同时也表明了女性不应该屈服和自卑,而应该得到平等和尊重。

对女性的关注和尊重应该是社会前进的必然步伐,而女性也应该挖掘自己潜藏的力量,争取自我救赎。

大地与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

大地与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

大地与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摘要《大地》是美国女性作家赛珍珠的小说作品,而《生死场》则是中国女性作家萧红的小说作品,赛珍珠和萧红虽然国籍不同,叙事语调不同,但她们的这两部作品都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村妇女在父权制社会下的悲惨命运,同时也都刻画了在传统压迫下的女性人物的反叛精神。

对农村妇女悲惨的遭遇和对父权制的反叛的描写都是对妇女觉醒和解放的关注和思考,表现出了赛珍珠和萧红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大地》,《生死场》,女性意识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Good Earth and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AbstractThe Good Earth is a novel written by American woman writer Pearl S. Buck, and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by Chinese woman writer Xiao Hong. Although Pearl S. Buck and Xiao Hong hav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tell stories in different tones, they both depict the miserable destiny of the Chinese rural women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ho suffered tremendously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These two writers both portray the female characters’ rebellious spirit, which displays their focus and concerns on women’s awakening and liberation, and also their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se two novels.Key Words: The Good Earth,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feminist consciousness1. IntroductionPearl S. Buck was the first American woman writer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famous for her novels set in China. Though she was born in Hillsboro, West Virginia, the United States, “she was brought to China by her missionary parents when she was only three months o ld”[](p.2) and then spent almost 40 years in China so that she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Chinese traditional novels. Her novel The Good Earth, the most famous and beloved novel by Nobel-Prize winner, won the Pulitzer Prize in 1932. And s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for her rich and truly epic descriptions of peasant life in Chinaand for her biographical masterpieces.”[] However, since then, sh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After the news, The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a profile interview speaking highly of Pearl and her works. But in the American literary circle, the majority of writers took negative reactions. The famous poet Robert Frost said that if she could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hen it was not a problem that everyone could win it. Luckily, with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is classic and historic novel has begun to exert its huge influence again. Since 1940s, among those American writers, Peter Conn and his work Pearl S. Buck: A Cultural Biography have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its study. “Conn convincingly portrays her as an extraordinarily committed and passionate woman who spoke out bravely on subjects oth ers of her generation preferred to ignore”[] and his aim is to reestablish “her place i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as well as to acknowledge her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 causes which she espoused”[3] “through his narrative account for her eventful life and extensive writing.”[] In 1992, Macon Women’s College held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arl S. Buck’s centenary birthday including Asian, European, and American scholars,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f Pearl and her works. While since the 1930s, Chinese scholars has shown great interest and attentions on her and her works. But, because of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other reasons, domestic research on Pearl and her works has experienced ups and downs, whi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from the 1930s to 1940s, her works wer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Chinese scholars took two opposite views. Some of them, represented by Ye Gongchao and Zhuang Xinzai, thought that her works were objective and realistic. By contrast, the others, represented by Lu Xun, Hu Feng and Mao Dun, claimed that her works misrepresented the image of China. In this stage, the research only focused o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of her works rather than on the more deeply cultural aspects. In the second stage, from the 1950s to 1970s, because of the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Pearl and her works were thoroughly denied by domestic scholars and the research on her works had been stopped for several decades. In the third stage, fromthe 1980s to nowadays,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foreign literature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 field and begun to deeply study her works in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he cause of Pearl’s literature phenomenon, her view of literature an d ar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her works. In 1989, the Chinese mainland first published the translation work of Good Earth, Sons and A House Divided by Wang Fengzhen and other scholars, which has been loved deeply by readers since then. Besides, scholars began to study her works from different and new perspectives, the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orientalism. On the other hand, scholars also focused on the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f her works since, to a great extent, she was considered as a bridge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refore, scholars not only explaine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her novels, but also explored her strategies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ll in all, although there are already many studies on Pearl S. Buck and her work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studies on her and her works still have more room for development because her works are classic and alive and should be studied more dee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Xiao Hong is a famous female writer after Bing Xin and Ding Li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er works attracted many writers’ attentions at her time like Lu Xun and Mao Dun, who all spoke highly of her and her works. During her short nine-year writing career, she created more than one million words of literary works including novels, proses and plays. In 1934, with the help of Lu Xun, she published her novel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her fame. As a woman, she experienced the formidable oppression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at an early date, so feminist thoughts became an important theme of her works.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studies mainly on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her works, of which the influential one is Nora’s Speech: The Psychological Course of Chinese Modern Female Writers by Liu Siqian, a pioneering book on Chinese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he author reveals Xiao Hong’s mental process in her novel creation from a rational and uniqu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criticism. Another influential book is To the Surface of the History: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Women’s Literature byMeng Yue and Dai Jinhua, which deeply explains Xiao Hong’s feminist consciousness from three aspects of fate, female insight, awakening and sympathy. Besides, there are many articles on Xiao Hong’s feminist consciousness. For example, “On Xiao Hong’s Feminist Thoughts” by Huang Changhua focuses on those women’s miserable fate in Xiao Hong’s works. Zhou Xiaoying compares the images of Chi nese villages between Pearl S. Buck’s The Mother and Xiao Hong’s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which also talks about the rural women’s tragic fate and sufferings. As for the foreign studies on Xiao Hong and her works,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and Tales of Hulan River we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Howard Goldblatt and Ellen Yeung. Then, there are some reviewed works of this translation version.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Good Earth and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which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on the two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thesis which elaborates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Good Earth and The Field of Life a nd Death by analyzing the Chinese women’s sufferings and their rebellious spirit in the two novels. The third part states the differences in conveying their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se two novels. The last part is the general conclusion on this thesis.2.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Good Earth and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Pearl S. Buck and Xiao Hong both focus on Chinese rural women’ life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they are aware that women belong to a subordinate group, which made them suffer a lot and dominated by men. Depicting Chinese rural women’s sufferings and rebellious spirit, Pearl S. Buck and Xiao Hong show their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se two novels.2.1 Chinese Rural Women’s SufferingsIn The Good Earth, Pearl S. Buck mainly displays the sufferings of O-Lan, the wife of the farmer Wang Lung; while in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Xiao Hong describes that of different women like Old Mother Pockface, Mother Wang, Yveh-ying and Golden Bough. Yet despite all that, they still have a lot in common interms of the miserable sufferings.2.1.1 The Scenes of Chinese Rural Women’s ChildbirthIn The Good Earth, the most impressive scene of women’s childbirth is when O-Lan’s first child was born. With great agony, she still worked in the h arvest field with her husband before she gave birth. Her husband didn’t ask her to take a rest, and even felt impatient when she “cut more and more slowly.”[](p.36) Only when she felt that the hour came did she go back to their house alone, and when her husband came back, he found that she had prepared them food. Without a midwife, O-Lan had to give birth by herself. She asked her husband to give her “a newly peeled reed”[5](p.36) to cut the child and not to come into the room until she called him. Pearl di dn’t depict the process of the childbirth directly, but readers could imagine that through O-Lan’s husband. He gave her the reed and “stood listening at the door to those heavy animal pants,”[5](p.37) but she didn’t make sound aloud. How brave she is to cu t the child from her own body even without loud screams! However, when the child was born, her husband didn’t care about her at all who just suffered a lot of pain of giving birth, and the only thing that he wanted to know was whether the baby was a boy or not. After knowing that it was a boy, he didn’t ask her how she was doing and he just shared the good news with his old father and then began to eat at the table. O-Lan cleaned the room just after giving birth, and “the next day after the child was born,”[5](p.39) she prepared the family food as usual. After a short while, she was back in the fields beside his husband and worked all day, with the child lying on the ground.While in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there is one chapter mainly depicting women’s childbirth, which was named “Days of Punishment” by Xiao Hong. In her novel, “the fates of farm animals both herald the inevitable sufferings”[] of those rural women. She compared women’s childbirth to the animals’ giving birth because there were nothing b ut pain to those women. Fifth Sister’s elder sister was the first one to give birth in this chapter whose childbirth didn’t go smoothly. With the help of the midwife and other women of the village, “the punishing child just would not come out.”[](p.53) The midwife was so superstitious that she thought that the womancouldn’t give birth on the straw or they would never get rich. Therefore, the naked woman crawled “on the K’ang like a fish.”[7](p.52) What’s worse, the woman’s husband coming in the room drunkenly shouted at her menacingly and flung the tobacco pouch at “the corpse-like figure”.[7](p.53) As a result, the child died instantly as soon as it came into the world. “The woman lay in her own blood, soaking it up with her body,”[7](p.54) of which the sc ene was so horrible that one could hardly bear seeing it. Golden Bough, a poor young woman who also took her punishment, began to work as usual just after ten days or so. After Mother Wang helped Old Mother Pockface and Second Aunt Li give birth, she found that somebody’s sow was also doing that when she returned. Those women were “much worse off than beasts.”[] It is obvious that Pearl and Xiao Hong both show Chinese rural women’s courage and the punishment that they have taken. Those women lived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just like animals, where they had to bear sons to carry on the family line. Not only did they have to suffer the huge pain of giving birth, but also they had no time to heal their bodies as they had to work as soon as possible, which would definitely do great harm to their health.2.1.2 The Death of Chinese Rural WomenO-Lan spent all her life in working and tending the family, and gave birth to many children for Wang Lung, but she had a miserable ending dying bitterly with excruciating di sease. Wang Lung didn’t realize her disease when she moved more and more slowly. When her face turned “grey with some inner pain,”[5](p.241) she still “stooped to sweep the brick floor.”[5](p.241) Only at that moment did he tell her to lie on her bed and go to find a doctor to see her. But she was so seriously ill that the old doctor couldn’t save her. Her “heart barely moves and doubtless there are worms in it.”[5](p.242) While in her opinion, her life was worth less than the land and she was so ugly that she “cannot be loved.”[5](p.247) So even at the end of her life, she didn’t complain about her sufferings and the unfair treatment to her.Yveh-ying, who was onc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fishing village,”[7](p.37) also died of disease. “She had no t been able to sleep lying down”[7](p.39) for a whole year because she was paralyzed. Her husband disliked herbecause she was ill so that she couldn’t bear children for the family. The man put bricks around her body to prop her up, which eventually made her buttocks rotten and her teeth green. And then she died bitterly and her death didn’t mean anything to the living people who “still had to plan how to stay alive.”[7](p.41)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women lived and died like animals, as nobody cared about their life and death. They were more like machines which had to work and bear children for their families. Even their death didn’t matter to their families because the men could remarry other women to do the work after they died.2.1.3 Chinese Rural Wo men’s Unfortunate MarriagesBesides the pain of giving birth, those women didn’t get any happiness in their marriages at all. O-Lan once was a slave girl in a great house, the House of Hwang, before she married to her husband, Wang Lung. She was sent out by her Lord like a gift and the couple didn’t meet each other before. On that day, Wang Lung went to the House of Hwang to take O-Lan home and then they got married. The only reason why Wang chose her as his wife was because he and his old father just wanted a woman who would do the housework and bear children and also work in the fields. She was not pretty and didn’t speak too much, and Wang was disappointed that her feet were not bound. Although she had many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ir family, Wang still didn’t love her. It was she who by her living experience in the House of Hwang took the jewelry from the rich man’s house which Wang sold to buy lands so that he could become richer and richer. However, he didn’t treat her better as s he had done all this for him. What’s worse, he spent a large sum of money to take a woman, Lotus, home from a tea shop as his concubine. He built new rooms for Lotus who had little feet and she even had a slave girl to take care of herself. While O-Lan still had to do all the housework and never had a servant even when they got so much money. Wang didn’t want to look at O-Lan’s face and never cared about her until she was dying. Wang thought that it was not his fault if he had not loved O-Lan as one loves a concubine, “since men do not.”[5](p.241) O-Lan lived a hard life and never felt the love from her husband in her lifetime, even though he did feel remorseful when she was ill lying in the bed, yet not out of love.。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

在《 死场 》 , 男 性 权 威 的覆 盖 下 , 性 不 可 能 反抗 , 生 巾 在 女 唯有
顺从: 她们 没 有 权 利争 取 什 么追 求 什 么 , 有被 动 接受 。 实 正是 只 其 女性 的无 言 承 受 默许 甚 至 助 长 了男性 权 威 的 长 期 合理 存 在 , 红 萧 描 述 《 死 场 》 的妇 女 “ 佛 是 在 父 权 下 的 孩 子 般 怕 着 她 的 男 生 中 仿 人” 。怕 男人 的女 人在 作 品 中 比 比 皆是 : 、 成 的嫂 嫂 在 丈夫 面 前也
话语 : 我最 大 的悲 哀 和痛 * 便 是做 了女 人 ” ] “ ”。
l 孤 独 无 助 的 女 性 群 体
萧 红 的小 说 《 死 场 》 , 性 的 自然 存 在 是 动物 性 存 在 , 生 中 女
如 麻 面 婆 、 英 等 , 生 死 场 【 》 这 些 女 性 们 郁 是 以 动 物 的 方 式 月 《 } 的 1 生 存 着 , 红 往表 现 这 群 女性 的生 存 方式 时 采 用 r动 物化 的象 征 萧 性 语 言 , 利 而 发人 深 省 。 锐 ( )女 性 生存 的 动物 性 1
的基 础 上 , 女 则 被 局 限 于 生 殖 和理 家 的 角色 , 会 并 没 有 保 证 妇 社
在萧红的小说《 生死 场 》 , 性 的 自然 存 在 是 动 物 性 存 在 , 巾 女
用 胡 风 的话 说 . 是 “ 子 似 地 生 活 着 , 糊 涂 涂 地 生 殖 , 七 八 就 蚊 糊 乱
化 了, 以男 性 为 中 心 的社 会 状 态 也就 逐 渐 走 向 了稳 定 和 成 型 。 女
文章 编 号 :I 7 — I l 2 O)0 0 2 — 2 6 3 2 ( OI 1 — 0 6 0 l

从《生死场》看萧红的女性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的女性意识

coe e a n t n o ain l h r ce , r iiigi e p roe a u l y Oa ac h t n ls x miai fn t a c aa tr C t zn t d e —o tdb dq ai ,S st c th teat 。 o o i c s t o e
在萧 红 的作 品 中 ,生死 场 》 为 著名 , “ 上 的苦难 , 过写 女性 的落 后 愚 昧 映射 国 民 的落后 愚 《 最 曾 给 通
海 文坛一 个 不 小 的新奇 和惊 动 ” 22。小 说 真 实 的 昧 , 过女性 的觉 醒来 写 国 民 的觉 醒 。正 如 傅 立 叶 [1 10 通 反 映 了东 北 广大 劳 动人 民在 动 荡 年 代 里 的生 活 . 以 指 出 : 在任 何 一个 社会 中 , 女 的解 放 可 以作 为 一 “ 妇 及他 们被 迫反 日斗 争 的觉 醒 。萧 红 以其健 全 精 神 . 般 社会 解放 的尺度 。 _ ”4 j 以“ 女性 的细 致 观察 和 越 轨 的笔 致 ”3 , 力 表 现 l2 着 I 《 生死 场》 的女性 地 位是 处 于社 会 最 底层 的 , 中
p ru tfrwo n’ i e a in a d p o l S c n i e a in o o n’ ii g c n i o u s i o me Sl r t n e p e’ o s r t fw me S l n o d t n,e p n i g a b o d o v i x a dn
创 萧 红 , 活跃 于 2 是 0世 纪 3 0年代 的著 名现 实 主 现 实处 境和 生活 经验 进 行 描 绘 , 作 的是 在艺 术 上
义女 作家 。3 年 的短 暂生 命 中 , 经历 了 曲折 而坎 对 传统 男性 中心社 会 文化构 建进 行颠 覆 和反叛 的作 1 她 可 笔 坷 的人生 . 于寂寞 与惨淡 之 中 , 留下 了饱蕴 地火 与天 品 . 以称其 为女 性 主义文 学 。从这 一角 度考察 , 《 可 光的《 生死场》 《 、 呼兰河传》 《 、 小城三月》 等文学作 者 认 为 ,生 死场 》 以算 作 一部 优 秀 的女 性 主 义 文 品 。她 和萧 军 曾受 到 鲁 迅 先 生 的 爱 护 和扶 持 , 而鲁 学 作 品 。

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意识摘要:《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在《生死场》中萧红以悲惨的女性遭遇和潜意识下觉醒的女性意识对当时社会的无限批判,对社会中男权意识高涨的情况下,女性所遭受的虐待与折磨的控诉,对孤独无助的女性群体的同情。

她们生存在一个没有温暖的社会中,通过他们的悲惨遭遇为我们指出这是一个充满宿命意味的生死场,女性在这里没有选择权,并指出造成这样悲剧的是当时的社会和女性自身的弊端。

关键词:女性意识萧红生死场男权主义斗争一、饱受压迫与折磨的时代女性在《生死场》中,“打鱼村最美丽也最温和的女人月英”患了瘫病以后,她由原来的美丽形象变得“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似的,紧贴住头皮。

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的骨架炕上做成一个直角,这完全用线条组成的人形,只有头阔大些,头在身子上仿佛是一个灯笼挂在杆头,当王婆为她擦身时,竟掉下一些蠕动的小蛆虫。

月英的悲惨遭遇,让人不寒而粟。

可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月英的丈夫冷酷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心寒。

他起初也还是尽点责任,但见她快死了,竟有砖依住她,于是,排泄物淹浸了那座小小的骨盘,发出难忍的气味。

女性在男权主义的社会下只是他们繁衍的工具,是发泄他们性欲的场所,他们不会关系她们是否愿意。

在男性眼中,女人只能是丈夫的工具和奴隶,男人在女人们身上榨取着青春的容颜、性欲的满足和廉价的劳动力,却从未把他们当做自己一辈人的爱人去对待。

爱情已经在他们的世界中缺失,女性只是作为一个性别符号,没有真正的尊严和价值,必然会在无爱的痛苦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生育是女性在劫难逃的生死场。

在对五姑姑的姐姐生产过程中,女性的悲惨遭遇更是无比鲜明。

产妇已经不能坐稳,在卷起了席子的草上爬行;而接生婆说会“压柴”,就把柴草卷起让产妇在扬起的土炕上爬行。

产妇在生产中,由黄昏到天亮,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产妇不但没有得到家人的照顾,家人反而已经开始预备葬衣。

“生的艰难,死的挣扎”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生的艰难,死的挣扎”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生的艰难,死的挣扎”——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风格独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经历了一个女性所能承受的太多苦难,这惨痛而苦难的生活历程和人生体验,都或浓或淡、或片断或整体地渗入到她的创作中,使她的作品更关注于中国广大底层女性屈辱和苦难的生存状态。

在她的《生死场》这部小说中,描述了各种在痛苦生活中挣扎着的女性,她们的一生围绕着“生”与“死”来展开,面对生,展现出的是坚强,是隐忍,;面对死,展现出的是挣扎,是痛苦。

这使得小说弥漫在一种浓重的悲剧意识中,使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东北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形象小说以近似蒙太奇的手法开始,山羊吃草的宁静给我们一个错觉:如此一个静谧的画面何来生与死的严酷呢?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平静里,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命运上演了。

一.麦场上的麻面婆“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浸著每个麻痕而下流。

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

”这是麻面婆出场时,作者给出的第一句描写她的话。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觉到的是,作者拿蝴蝶和人作对比,而不是把人放在和人应有的高度去写,在《生死场》中这种描写很多。

“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没有用清水洗过。

她家的烟筒也冒着烟了,过了一会,她又出来取柴,茅草在手中,一半拖着地面,另一半在围裙下,她是拥着走。

头发飘了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母熊带着草类进洞。

”可是在二里半回家发现羊丢后找羊的时候因为踩了白菜地而被打,打后骂着麻面婆“混蛋,谁吃你的焦饭。

”在《生死场》中的女性是没有真正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麻面婆忙碌只是为了男人,因为给二里半做饭。

可是,在二里半的眼里,麻面婆就是他的工具和奴隶。

麻面婆找羊的情节,看过之后,也让人同样觉得女性在当时地位的低下。

人们在物质缺乏的年代,生活是多么的痛苦,同时在男性压制下的女性活着更加悲哀。

从小说《生死场》看作家萧红的女性意识

从小说《生死场》看作家萧红的女性意识


现 当代文 学
从小说 《 生死场》看作家萧红的女性意识
姜 良琴 中 山 火 炬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摘 要: 2 0 世 纪二三 十 年 代, 著 名的 女 作家 萧红以 其对 女性 命运的 关 注而 享 誉文 坛。 本 文从 萧红 女 性意 识的三 个层
面出发,探讨其女性意识形成的成因,并以小说 《 生死场》为例,对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生 ,受 到 鲁迅 的欣 赏及 关 照 , 生活 逐 渐 安 定 下来 ,然 而
女性意识及萧红的女性意识表达 所谓 女性 意 识 ,应 包 含 社 会层 面 、 自然 层 面 及 文 化



层面 三 个 层 面 ,即 从社 会 阶 级 结 构看 女 性 意 识所 受 压 迫 及 其反 抗 压 迫 的觉 醒 、 从女 性 生 理特 点研 究 女性 自我 和 以 男性 作 为 参 照 ,从 女性 角 度 探 讨 以男 性 为 中 心 的主 流 文化之外的女性所创造 的 ‘ 边 缘 文化 ’ ,及 其 所 包 含 的 非主 流 的世 界观 、感受 方式 和 叙事 方 法 。在社 会层 面 上 , 萧 红 的作 品有 着对 女 性 求 生艰 难 的极 大 关注 ; 自然 层 面 上 ,萧 红 对 众 多女 性 生 产或 难 产 的苦 难 有诸 多表 述 ;文
加 重 ,在 隆 隆炮 声 中转 院 ,丈 夫却 在 危 难 之 际离 去 , 因
二 、作家萧红 女性 意识 的形成原因探索
起 来 很 顺 畅 , 很 过 瘾 ,笑 过 之 后 又会 有 点 淡 淡 地 苦 涩 。 《 王 招君 》 是赵 赵 典型 的风 格 ,是 平 民老百 姓 扒掉 光鲜 外 衣 的 实诚 和善 良。但 另 一 方 面 ,有 时 也 会用 力 过 猛 ,这 就 显得 故 意 和 装 了 ,她 的嬉 笑 怒 骂 好像 都 是 在 刻 意保 持 着 自己 的风 格 。这 种 故 意表 现 在 , 文 中 穿插 了大 量 的 的 “ 金 句秒 语 ” ,例如 对 看客 心态 的评价 ,“ 观 众 、群 众 只 围 观 ,不 求 证 ,恨 不 得还 在 谎 言 的 基础 上 再 添 加 更邪 乎 的 谎 言 ,求 证 到 真相 又 怎 样 ?真 相 关 自己 蛋事 ,就 算 自认 为 最 客观 的群 众 ,最 后 也 不 过就 撂 下 旬 ‘ 真 他妈 都不 是 好 鸟 ’而 已 。 ”又如 对 人物 心 理的 大量 描述 ,都掺 杂 了大 量 的 作者 本 人 的看 法 ,并 没 有做 到 她 自己所 希 望 的,少 点 热 闹 ,稳 重 一 点 ,依 然写 得 很 飞 扬 。这 就 把 读者 自我 思考的空间挤得很小,像一阵风一样地被作者拖着跑,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摘要】《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作品,描绘了女性在乱世中的悲剧命运。

本文通过分析女性在小说中的命运轨迹和人物形象,探讨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

结合现代女性的处境,探讨了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影响及启示。

文章总结了女性在《生死场》中的悲剧命运,认为小说对现代女性仍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由与独立,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探讨,反思历史中的悲剧,也为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悲剧命运、萧红、《生死场》、命运轨迹、人物形象、社会定位、现代女性命运、现代社会影响、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生死场》及其主题《生死场》是中国著名女性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描绘了中国农村妇女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况。

作品以农村妇女为主角,展现了她们在家庭、社会和政治环境下所受的各种压迫和磨难。

通过对女性的生活轨迹和命运的描写,作者深刻揭示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现实,以及她们所遭遇的无情命运。

《生死场》主题深邃,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生命的痛苦和对生存的渴望。

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女性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挣扎,展现了她们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和顽强。

作品倡导了人道主义的情感和关怀,呼吁社会尊重和关爱女性,反映了作者对妇女命运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生死场》这部作品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轨迹,感受到她们所面临的悲惨现实和无情命运。

该作品的主题深刻,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引起了人们对妇女地位和命运的重新思考和关注。

1.2 分析萧红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性《生死场》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描写了女性在残酷社会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女性在这部小说中呈现出极端的悲剧命运,揭示出了女性在旧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和受压迫的现实。

萧红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性在于反映了旧时代女性的困境和不公,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生存状态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生存状态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生存状态萧红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在三四十年代有着“文学洛神”之称,小说《生死场》是萧红传世的经典名篇。

正如林贤治在《萧红十年集?上》的“前言”中提到的,萧红本人具备“女性”和“穷人”两个文化身份,而且这两个身份是重叠的关系。

正是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萧红将哀悯和关怀的目光投诸下层女性。

在《生死场》中,萧红敏锐地凸显了贫弱的底层女性处于“生存”和“男权”的双重压迫中,她们善良、勤劳,却也无奈、柔弱、无知,如蝼蚁般挣扎在东北乡村的土地上。

《生死场》以东北沦陷前后为背景,展现了女性卑微尴尬的生存地位。

在物质贫乏的乡村,农民对物质资源表现出极度的渴望与热爱,他们将家畜与庄稼看得比自己的儿女都要珍贵。

在这样的环境下,男性因为体力优势更容易制造出物质资源,而柔弱的女性则处于“不如菜棵珍贵”的卑微地位。

小说还表现了女性如同动物繁衍的生育,“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萧红不断地在小说中描写狗的生产、猪的生产,有意突出女性生育的动物性特征,人的生育淹没在动物生育的喧嚣中,命运同动物一样荒凉和不确定。

小说中,成业在金枝有孕的情况下依然野蛮地施欲,爱情里连亲昵和情话都没有,只有本能的驱使。

在金枝督促他尽快操办婚事时,成业毫无爱怜之心,只是不耐烦地敷衍了事。

婚后金枝不仅要承受丈夫的谩骂咆哮,就连女儿也被成业亲手摔死。

男性作为家庭关系的主宰,出于强烈的“实用性”考虑,视妻子为客体化的物质,对女性只有功利性的“使用”,而缺乏温情与体贴,导致女性身不如物,灵肉俱残。

《生死场》中男性和女性在婚姻恋爱方面极度不平等,金枝、月英、福发婶都曾怀有青春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对异性的期待。

但在恋爱过程中,精神的美好被肉体欲望代替,她们的爱情换来的只是男性最荒凉、最原始的物欲占有。

月英过去曾是打渔村里最温婉美丽的姑娘,出嫁后因为卧病在床被丈夫厌弃和虐待,不出一年就变得面目全非,直至绝望地死去;麻面婆在丈夫的权威下生活了大半辈子,直到自己被日本兵团杀害,都没有对丈夫的权威有过丝毫的反抗。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五、萧红的女性之思萧红以自己的耳闻目睹和亲历的人生体验,在小说中描绘了北方贫苦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和无奈命运,批判了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戕害和束缚。

同时,萧红又通过三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出她的“女性关怀”和“女性之思”。

在萧红的笔下,逆来顺受的麻面婆和为爱挣扎扭曲的金枝、月英都是以悲剧告终,不管是对男人无条件的顺从还是满怀梦想的期待,都没能使女性摆脱悲惨的命运,反而是这些“顺从”和“期待”加速了她们的死亡。

萧红早已认识到这一点,挖掘出女性命运悲剧的来源——男权主义的控制与残害。

她通过第三类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她对于具有“混合气质”的传奇女人王婆的赞赏和在她身上所寄托的希望。

《生死场》中的女性生活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偏僻落后闭塞的东北乡村, 她们是贫困得不能再贫困, 卑贱得不能再卑贱的劳动妇女, 她们的生命是潦草的, 她们的生存举步维艰, 她们的情感遭受肆意践踏, 她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全被忽略, 作为一个生活在动荡的大时代的女人, 一个女性作家,萧红以她独特的女性笔触展示并拷问着她们的悲剧人生, 不仅仅是给予关注与同情, 而且渗透着血泪的理解与控诉。

在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萧红是真正代表大多数的中国女性,真正自觉地为最广大下层妇女代言的女作家。

也是自始至终关注并表现普通女性的人生悲剧,发出清醒、透彻、深刻的女性之声的作家。

这也正好显示出萧红在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她执著于“女性关怀”,深刻表达“女性之思”,无非是想争取女性话语权利,建构女性话语体系,反抗男权中心社会与男性话语,唤起所有女性的醒悟与自觉,争取女性的尊严与地位。

论萧红在《生死场》中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消解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独特的女性作家,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她们受男性世界压抑的现实,一直是萧红在其作品中关注最多的。

然而,萧红的创作也通过解构男权中心文化塑造的女性形象强烈的批判了男权文化,同时也通过对小说男性人物形象的独特刻画消解了男权中心文化下的男性形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男权中心文化的虚伪性和反人道性。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揭示而闻名。

她的短篇小说《生死场》描绘了一段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引发了对当代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思考和警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展开讨论。

我们需要了解《生死场》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阿红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年轻女子,她迫于家庭的压力嫁给了一个并不爱的男人,并在婚后受尽了折磨和虐待。

阿红在婚姻中失去了自由和尊严,她的生活变得毫无希望和意义。

最终,她选择了自杀,以结束自己的痛苦和折磨。

这样的命运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旧时代,女性常常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男性的权力和社会的伦理观念。

《生死场》中的阿红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形象,她所经历的艰辛和痛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

即使在当代社会,女性的命运仍然有着诸多不公和困难。

在职场上,女性面临着性别歧视和职业发展的困难;在家庭中,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阿红的悲剧命运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思考《生死场》的现代意义。

通过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我们不仅可以反思旧时代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也可以深刻地反思当代社会对女性的现状和未来。

从阿红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失去希望和自由的女性形象,这正是当代一些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而这些困境往往是由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改变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和态度,为她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阿红的命运也提醒我们女性自身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阿红在遭遇困境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自杀,这说明她缺乏内心的坚韧和勇气。

相比之下,当代女性更需要学会坚强和勇敢,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职场上,她们都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压倒。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一、本文概述《生死场》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东北农村,一群女性在面对生存、死亡、爱情、家庭和社会等多重压迫下所经历的悲剧故事。

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承受的无尽苦难和无法逃避的命运。

本文旨在从女性视角出发,深入解读《生死场》中女性悲剧的内涵与成因,探讨萧红如何通过这部作品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境遇,以及她们如何以坚韧和勇敢的态度面对生活的重重挑战。

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的女性观和她在文学创作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反思。

二、萧红的女性视角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女性的细腻情感和敏锐观察力,深入揭示了女性在旧中国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悲剧命运。

她不仅通过女性的视角展现了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更通过女性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对男权文化进行了有力的反抗。

萧红以女性的视角描绘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在旧中国东北农村,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被束缚在家庭和土地上。

萧红通过描绘女性在家庭中的辛勤劳作和在社会中的受压迫,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女性生存状态的非人性、动物性。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让读者对女性的遭遇产生共鸣和愤怒不平的情绪,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女性意识,引发了对女性地位和命运的深入思考。

萧红运用女性的语言来书写女性的身体。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语言,细腻地描述了女性在生育、疾病、劳作等方面的身体体验。

她通过女性的身体语言,将女性的痛苦和苦难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展示了女性身体的脆弱和无力,更对男权文化进行了有力的反抗。

在男权文化中,女性的身体往往被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满足男性欲望的工具,而萧红则通过女性的视角和语言,将女性的身体还原为她们自己的,让女性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苦难。

萧红在《生死场》中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语言,深入揭示了女性在旧中国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悲剧命运。

从《生死场》看萧红的女性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的女性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的女性意识作者:杨庆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12期[摘要] 《生死场》是在民族危难时刻萧红的著名作品,作者从生死角度分析人生,引发了人们对广大妇女社会地位与命运的关注,整部作品渗透着强烈的女性意识。

本文立足于《生死场》这部文学作品,分析了其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生死场;女性意识;探究女性意识是对女性生存、心理、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人生命运等的理解、反思与重视。

女性意识通常在一些女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渗透出来,萧红,作为一名典型的现代文学作家,生活在一个战乱年代,亲身见识到了日本侵略势力对中国东北的践踏,感受到了在一个悲情年代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在其著名作品《生死场》中,萧红为读者形象地展示了抗战年代普通女性的艰难生活,展示出了不同女性不同的生活状态、心理认知与生存价值,表达了对女性的同情与关怀。

一、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悲惨地位萧红生活的年代正值封建社会没落时期,虽然一些外来新思想已经被引入中华大地,然而,闭塞、落后的东北地区仍无法摆脱封建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女性依然处于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生活在地主世家的萧红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到了父亲的不公正待遇,亲身感受到了来自于父亲的冷漠无情、社会世俗观念对女性的排挤,因此才有感而发地将女性的弱者地位、悲惨命运真实地反映在《生死场》这部作品中。

《生死场》中描写了多名女性的悲惨生活,例如:二里半同邻居打了架、受了气就将气全盘撒到自己妻子麻面婆身上,麻面婆由于受到当时世俗观念的影响,自知自身作为女性地位的低下,即使挨了丈夫的打与骂也只能不声不响、忍耐地接受,而且邻人、小孩子也不把她当回事,受了委屈无力反抗,只能像一摊被熔化的蜡烛一样消融下来,文中明显写到:“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女性地位的卑微,他们要承受来自于多方力量的压迫,几乎任何人都能对女性行使权力,女人只能卑微、不声不响地承受,在一个冷漠无情、悲惨至极的环境中默默承受生存的艰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2 ]163
[ 1] . 上 海: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夏东元. 郑 观 应 集 ( 上) [M] 1982. [ 2] . 上 海: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夏东元. 郑 观 应 传[M] 1981. [ 3] N] . 1883 - 08 - 01. 申报[ [ 4] . 北京: 人民 陈学恂, 等. 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 上) [M] 1997. 教育出版社, [ 5] . 石 家 庄: 河 北 教 育 出 版 社, 梁其姿. 施 善 与 教 化[M] 2001. [ 6] ( 日) 小 浜 正 子 著. 葛 涛, 译. 近 代 上 海 公 共 性 与 国 家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 , 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 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 。尽管她本人是一个一直处于孤独与无助之中的弱女子, 而总是 摘 很执着地探索着国民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价值 。可以说, 她是一个女性意识的自觉者, 她的小说描绘 了广大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 , 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冷漠与迫害 , 揭示出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 平等与人性的尊严。 关键词: 萧红; 女性意识; 启蒙意识 中图分类号: I206.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2086 ( 2011 ) 01 - 0120 - 02 社会底层女性的不幸和悲哀的遭遇, 关注和描绘她 们低贱、 卑微的生命。 她以自己切身的人生感受来 描写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 。 萧红不仅关注着女性由于经济压迫带来的痛苦和灾 难, 更集中审视和批判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和伦 理道德给妇女造成的不幸和伤害, 写出了她们被无 情践踏的社会现实。 萧红在作品中更多描写了人们在贫困、 疾病的 压迫折磨下, 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的境况。 人本身 具有的道德、 良知等人性最基本的东西在作品中的 。《生死场 》 人物身上几乎泯灭 写了东北一个小村 庄里一群人的生命状态, 他们“蚊子似的生活着, 糊 糊涂涂地生殖, 乱七八糟地死亡, 用自己的血汗自己 的生命肥沃了大地, 种出食粮, 养出畜类, 勤勤苦苦 地蠕动 在 自 然 的 暴 君 和 两 只 脚 的 暴 君 底 威 力 下 ” 面。 粗糙悲苦的生活异化了人们对于人的生命的 : “在乡下永久不晓得, 正常态度, 萧红这样写道 永 ” 久体验不到灵魂, 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 王婆干农 活时, 三岁的孩子不幸摔死在铁犁上, 可是在她当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30 年, 《生死场 》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让萧红在 上海文坛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鲁迅亲自为之 。 并认为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 作序, 在这篇独具才情的小说里, 萧红的创作能力得到了 淋漓尽致的展示。萧红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感触 写下了觉醒的女性的生活、 意识的一角, 她以那个时 代特有的视角思考批判着, 显现于当时的文坛。 一、 生命意识与女性命运 萧红是一个怀着理想, 追求生命价值和尊严的 人, 坎坷的人生经历使萧红加深了对人以及人生命 运的思考。作为一名天才的女作家, 她以女性的观 察和体验, 描写了生活在封建礼教、 夫权等压迫下挣 扎着求生存的乡村妇女。 如《生 死 场 》 中 金 枝、 月 英、 王婆等, 她们是一群温顺、 善良的女性, 但是她们 大多是封建文化的牺牲品, 是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缺 少了人性的形象。 她们生存在社会的最底层, 忍受 着非人的折磨,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 她们的精神 世界是匮乏的。 萧红以一种先天的悲悯的女性情怀来抒写处在
, “如广育人才, 兴办女学, 他认为 必自蒙养始。 蒙 养之本, 必自母教始; 母教之本, 必自学校始。 推女 。 学之源, 国家之兴衰存亡系焉” 综上所述, 我们看到处于社会变革中的郑观应 , 其慈善思想虽然还有着传统观念的一面 , 但其更多 的是接受了近代思想变迁的一面, 正是这一面对他 的思想添彩不少, 也正是这一面对传统开始有了冲 对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了开创 , 对慈善事业在 击, 整个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促进了慈 善事业的发展。

( 上接第 121 页)
可以看出萧红早期作品以不同的人生剖面 , 透 “ · ” 视了 九 一八 事变后日伪统治下我国东北三省 的社会黑暗, 歌颂了在全民族共赴国难、 救亡图存的 广阔历史背景上广大劳动群众的自我觉醒并积极走 向反叛抗争的艰难历程。作品的整体基调是开发中 华民族不愿做亡国奴的生命意识, 激发劳苦大众的 生存力量, 以及他们对于理想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 具 有鲜明 的 时 代 精 神 特 征 和 浓 重 的 民 族 文 化 反 思 意识。 萧红对生命、 生存的独特认识, 使她在表现国民 性主题历史意蕴时, 与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作家有 着根本的不同。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作家, 大都采 “俯视 ” 用一种 的视角来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与命 运, 对他们的不幸处境与思想状况流露出悲悯哀怨 、 阴郁沉重的感伤情绪。 作家们描写种种病态人生, 目的是为了揭示出病痛以引起疗救, 他们通过反思 整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方式 , 来达到重 铸民族灵魂, 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目的, 具有一 定的社会功利色彩。 而一生都在关注人、 关注人的 却没有高高站立于她的人物之 生存与命运的萧红, 上, 她着眼于善良而又卑微的小人物 , 关注他们非人 的生活、 不幸的命运, 诅咒践踏人的黑暗势力。她和 笔下的人物一起去体验生活的种种苦难 , 感受生命
直到肉体 年轮边沿 划 过 一 个 又 一 个 相 同 的 圆 圈, 死亡。 二、 启蒙与民间 萧红是 20 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 女作家之一。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出自悲天悯人 的天性, 萧红在创作刚开始就关注着女性生存状态 “五四” 和命运遭际。而 启蒙思想中个性主义、 人道 主义精神的影响使她在抒写人类苦难命运的同时 , 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 更深层次挖 掘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揭示病态人生和病态心理 的形成原因。她自觉为中国最广大下层女性代言, 执著关注着中国下层妇女的生存状况和人生悲剧 , 坚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来进行文学创作 , 注重揭示造成女性悲剧的根源。她的创作体现出独 立、 清醒的现代女性意识, 丰富和深化了 20 世纪中 提高了其审美品格。 国女性文学的表现内涵, 《生死场》 “悲凉 ” 是一部浸透着 的小说, 这种悲 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 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理反应。 萧 难性, 红的笔下是东北中国苦难土地上的苦难人生 , 那些 象草一样生、 象草一样死的社会底层民众的生与死 。 他们似乎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群体而生而死 。在 黄土地里, 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 榨,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每天都是背向蓝天, 脸朝黄 土, 辛勤操劳, 累弯了腰, 累跛了腿, 还是得不到温 饱, 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 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 。“九 · 一八 ” 中, 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事变 “王道” 宣称 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 后, 。 的村庄 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 又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 亲人被枪杀了, 他 们的邻人被掳走了, 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 村中的 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 他们白 天看着宣称“王道 ” 的破旗, 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 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 她在窗外给秘密 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 白 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 家投奔义勇军去了。 就连那个胆小怕事、 一辈子守 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 , 也告别了 老山羊, 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 用悲怆的气氛, 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 。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 萧红用生命贴近现实, 以先觉 者的悲凉 笔 触 抒 写 人 生 苦 难 命 运, 展示人生的荒 。 凉感 ( 下转第 128 页) 121
2011 年 3 月 第 28 卷 第 1 期( 总第 75 期)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vl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28
Mar. 2011 No. 1 ( Sum. No. 75 )
【文化研究】
茫茫大地生死场
— — —试论萧红的女性意识 李 霞
( 运城学院师范分院, 山西 运城 044000 )
无价值的人生悲剧, 从而展示他们畸形的生存状态。 萧红在她的创作实践中, 以特有的女性视角, 关 注着故乡人们的生存状态, 特别是不幸女人们的生 存状态。萧红的小说指出贫困文化造成了广大农村 一幕幕的人间悲剧, 蛮荒的生存环境、 小农经济的原 始闭塞使得人们思想愚昧、 目光短浅。 描绘女人们 如动物似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的麻木 , 描写她们 揭示出在背负民族及个人双重苦难 的追求与幻灭, 下女性命运的悲剧意蕴, 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在继承五四传统的道路上, 萧红以自己创作呼唤着 妇女解放与女性自觉。 她自觉地、 清醒地站在现代 文明的高度来观照、 反思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 们的生存状态, 展示了他们愚昧麻木的精神病态 , 并 由此来观照他们生存的深层困窘 。
收稿日期: 2010 - 11 - 03 作者简介: 李
霞( 1982 - ) , 女, 山西运城人, 运城学院师范分院中文系教师, 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从
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120
看来, 麦田的价值要高于孩子的价值。 作品中王婆 : “这庄上谁家养孩子, 说 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 我就去拿着钩子, 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 把孩子从 娘的肚子里硬搅出来。孩子死, 不算一回事, 你们以 为我会暴跳着哭吧? 我会嚎叫吧? 起先我心也觉得 发颤, 可是我一看到麦田在我眼前时, 我一点都不后 ” 悔, 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 生存, 已经将人变成麻 人性的荒凉已经到了令人毛 木的毫无人性的动物, 骨悚然的地步。 在农业社会的旧中国乡村, 女子的命运往往与 男权息息相关, 乡村女子是丝毫没有自我与自主权 的, 她们生来就是给男人满足性欲与传宗接代的 。 农家女子还有同男人一 样 重 要 而 不 可 逃 避 的“天 — — —下地劳作。 成业要娶长得好看的金枝, 婶 职” , “ 婶以过来人的心酸悲伤地感叹 男人们心上放着 也就是你这样的年纪吧 …… 这时节你看, 我 女人, 。 ” “金枝 怕, 男人和石块一般硬, 叫我不敢触一触他 就渐渐会诅咒丈夫, 渐渐感到男 出嫁还不到四个月, , 人是炎凉的人类 ” 因为怀孕行动不便, 丈夫成业就 对金枝打打骂骂, 即使在金枝快要临盆时依然不顾 妻子身体的不便。 生育本来是人类最崇拜、 最美好 的创造性行为, 在萧红的笔下, 却成为女性人生的一 个永远难以摆脱的苦难之源。这份既不是他们所能 选择又不是他们所能拒绝是无偿无谓无意义无目的 的, 在这里被描写成一种纯粹的肉体苦难 , 而丝毫没 有做母亲带来的精神心理的满足 。萧红在作品中一 “生育” 再把 这一女人伟大的创造性业绩, 降低到动 , “在 乡 村, 人 和 动 物 一 起 忙 着 生, 忙着 物的水 平 ” 。 , 死 这是痛定思痛的深刻反思 也是萧红作为女 人的刻骨伤痛。 《生死场》 在 中, 萧红抓住农民对于生与死的盲 目态度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传达出她对生命价值的 思考。小说描写了东北土地上的儿女在平常岁月 里, 如野草野花一般任遗弃、 任践踏的自然状态, 以 “死” , 大量的笔墨描绘了故乡农民如 般的“生 ” 为了 “死” 。 浑 噩 的“死 ” , 而 降 临 的“生 ” 无聊寂寞的 “生” , , 荒凉的“乱坟岗子 ” 就像魔鬼一样静悄悄的 等候着每一个“蚁虫 ” 似的人。 萧红以女性细腻的 笔触写出了这种死亡的感觉和它对人生的威胁 。她 不仅写出了像动物一样被一种原始梦幻所支配着的 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文化特质, 也写出了像动物一样 盲目而又惊惧的面对死亡的麻木、 沉寂而又无力支 。 配自身的人生 他们处于非死非生、 虽生犹死的状 态, 犹如蒙上眼罩的马, 机械地、 无休止地在岁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