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黄化病的防治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槟榔、椰子树等致死性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措施

万宁市农业科技110指导中心

万宁市槟榔黄化病防控中心

一、槟榔、椰子树等致死性黄化病流行、危这情况等评估

槟榔、椰子树等致死性黄化病的病原为类菌原体(Myeoplasma-like organism)简称MLO,属软球菌纲(Moillieniesb)。最近将植物MLO都归在了一个新建立的植物菌原体属(phytoplasma)内。关于椰子树致死性黄化病在这一属内的确切地位尚被进一步确定。

(一)分布

在中国,槟榔、椰子树等致死性黄化病是上一世纪传入海南的一种致死性病害。由于人们对此类新病害的发生。发觉规律的了解尚未充分了解与认识,只能采取砍除烧毁的方式来处理病株,槟榔黄化病最早报道1981年首次在位于屯昌县的海南省药材场发现,2005年,海南早期得病的槟榔园也出现减产,重病区发病率高达90%左右。目前,海南全省70.1万亩槟榔中,发病槟榔面积达三万多亩,发病后约减产70%左右,有的甚至绝产如三亚市汤他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处槟榔基地2004年春节前忍痛砍掉染病槟榔8000多株,总损失近48万元,在国外此病害的分布范围包括中非的贝宁、加纳、多哥、喀麦隆、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北美洲的美国(佛罗里达洲和德萨克斯州)、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的牙买加、古巴、海地、多米尼亚和洪都拉斯等。

(二)寄生植物

山棕、椰子、金丝榈、椰枣、布氏榈、金顿布榈及其他,皆为高度感病类:阿里古里椰子、扇叶树头榈、短穗金尾葵、纲宝椰子、伯能瓶椰、黄金棕属植物,刺葵棕榈、菲济椰子为中度感病种类,槟榔、散层葵、垂枣为轻度感病种类,凌典刺孔椰,肯氏椰子、斑叶豪威椰(华南)、浦葵、矮榈、金易兰海枣和三角椰子也为感病种类。

(三)槟榔黄化病危害情况及对中国森林植物的危害性评估

该病害最早报道为1981年在牙买加的西部发生。本世纪60年代向东传至该岛的椰子栽培区。并迅速扩展而造成430万株椰子树中的50%死于此病害。平均每年死亡的产果树约100万株。1965年本病首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Key Wosi岛发现。而1968年该岛2万株椰树的75%染此病死亡。1969年传入佛罗里达州。1971年扩展到皮阿德,1971年到1981年期间造成该州半数椰树死亡,并引起数万株的其它棕榈植物染病。据Soowa(1979年)的估算,此病害在该州造成的直接性损失为120万美元,用于消除病树的花费则达800万美元。

此危害的大发生对巴的经济产生过深远影响。本世纪初,此病毁灭了该岛的大部分椰树。槟榔园主被迫出卖土地给大地主。而一时间大面积的土地改种了甘蔗,使这些地区的甘蔗成了主要作物,而从前经营椰树的居民则经济拮据。

在多哥,由此类似病原引起的椰子死亡病被称之为kainkope病,为多哥首都洛芙附近的一个村名,首次报道于1932年,最新此类病害的扩展较慢。1937—1941年病树约1000株,1947—1954年有1000株树死亡。1954年之后此病扩展加速。1954—1959年约4万株染病。1961—1964年6900hm2椰林中的半数被毁灭。

从我国的栽培情况来看,槟榔、椰树等在海南、广东、云南(西双版纳)、台湾等地区的热带作物种植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优良的绿化和景观树种。其中海南是我国椰子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槟榔、椰树等面积占全国的98%,这里能栽培有被证明对致死性黄化感

柬埔寨、泰国、越南传入该病害提供可能,造成槟榔、椰树等毁灭性灾害。

(四)传播途径

槟榔、椰子树等黄化病可通过蜡蝉(Myndus Ctudus Van Duzaa)或病传播,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外来有害生物,检疲对象椰心叶甲Bromt ispa longissima(Gestro)以及在福建、广东、广西、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区发生严重红棕象甲(Rhynchorusferrug-ineus)危害密切相关联,轻重程度取决于虫口密度。在未结果的椰树上,从介体昆虫传毒面发病,其潜育期为3—6个月,在结果树上的潜育期至少为7—12个月。在海南地区,椰心叶甲在3—10月份最为活跃。如在海南省三亚地区,万宁与陵水地区,槟榔树呈现束顶,病状最大可能源自椰心叶甲等介体昆虫。又如广东省珠海市由香港中旅集团建造珠海市海泉湾娱乐城当年种植海南椰子树约5000多株,不到半年全部由于侵染椰子树致死性黄化病而死亡。

(五)症状

在椰树上,发病初期从叶顶端开始褪绿黄化,后期矛叶和心部腐烂,在产果树上,尤其是槟榔则表现为未成熟的果实脱落,未开放或过开放的佛焰苞花序变褐坏死。此时在树冠中部也会出现黄化矛叶,并且随着症状的发展而在树冠顶端扩展。最终也导致矛叶和心部腐烂。树冠塌落后仅剩下杆状树干。病树根由原来的红色变成黑褐色;侧根据米的皮层和中柱向老的组织逐渐坏死腐烂,最终导致整个根系破坏。一般症状的发展过程约为3—8个月。

在某些树种像斐济椰子,散层葵,扇叶树头榈,短穗金植尾葵和刺葵属植株上多不表现出叶片黄化症状,而为叶片变褐;沿叶成水溃状;褐化随着病原扩展而出现在其余的叶片上。在Veitehia属上,褐色叶片常在中脉和叶基部相连接处折断,但予叶仍挂在死树的顶部。在Priehardia属上,予叶最早枯死。

(六)形态特征

病原专性寄生在树体的维管束系统的筛管内,大小为100—2000nm,对病组织韧皮部的粗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可在筛管中观察到球形,椭圆形,丝状及不规则等形态病原,无细胞壁,细胞仅由3层单位膜包围。在高倍镜下可清晰观察到线状染色质DNA和颗粒状粒粒体。

(七)生物学状性

此病原尚不能人工培养。病原对环素族药物敏感,面对青霉素不敏感。病原多集中在树体的根系,子叶,幼嫩花序的小花轴和矛叶中,而在成熟和老化的组织内很难检测病原。病原也能在介体昆虫体内繁殖。

发生在加纳的Cnpest,pnul枯萎病,多哥的kaineope病及发生在赤道几内亚的krihi病与发生在牙买加和美国等地的症状有阶不同,因而检测为MLO的不同朱系所为。但进一步鉴定需酸同源性方面的比较证据。

(八)发生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