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跷跷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学生们,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吗?

生:玩过。

师:你们看这两位玩跷跷板的小朋友一上一下的,你们知道跷跷板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

生:重的一边会下沉,轻的一边会上升。

师:没错,今天我们就以跷跷板为例,开始今天的一课。

板书:跷跷板

设计意图:以跷跷板引入新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探究新知

1. 看一看。

师:你们看,狮子、老虎、豹子也在玩跷跷板,说一说,他们谁最重?谁最轻?我们先来观察第一个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狮子比老虎重。

师:第二个图片呢?

生:老虎比豹子重。

师:通过这两张图片之间的联系,说一说,他们谁最重?谁最轻?生: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师:没错,这里我们用到的方法就是仔细观察、认真推理。

课件出示方法:看一看。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跷起来的轻压下去的重,由此判断每幅画中两个动物的轻重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2.掂一掂。

师:老师这里摆了很多大家都有的东西,有课本、练习本、尺子、铅笔盒……如果老师想知道课本和练习本谁重?谁轻?怎么比较呢?生: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跷跷板的两边,跷起来的轻压下去的就重。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现在我们没有跷跷板,还有其它办法解决吗?生:我们可以一手拿一个,掂一掂。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老师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掂一掂,告诉大家结果。

选择三位同学上讲台,掂一掂课本和练习本。

生1、生2、生3:课本重,练习本轻。

师:看来用掂一掂的方法也可以判断两个物体的轻重。

课件出示方法:掂一掂。

师:请你掂一掂身边的物品,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重?谁轻?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经验。

3.称一称。

师:好了,大家坐好,谁上来掂一掂老师手里的这两个水果(重量相近的苹果和梨),说一说谁重?谁轻?

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因为质量相近,所以用掂一掂的方法不能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师:这时我们还能怎么办呢?

生:称一称。

师:老师这里正好有一个天平,我们放上去称一称吧。谁来试一试?学生上台操作,得出结论。

师:当掂一掂的方法不适用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称一称来判断两个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体会当两个物体的质量相近时,仅用掂一

掂的方法很难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借助测量工具,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4.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师:老师拿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天平,测量了铁球和皮球的轻重,圈一圈,谁大?谁小?谁轻?谁重?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感受物体轻重和大小没有必然关系,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三、巩固练习

1.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设计意图: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地推理能力。

2.在重的一边画“√”。

设计意图:本题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思想。

3.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设计意图:是上两题能力的结合,部分学生有困难,教师应给予指导。本题发展学生初步地推理能力和等量代换的思想。

四、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