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2.1藏象学说概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PPT
藏象总论(三)------藏象学说的产生
《灵枢·经水篇》“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藏象总论(四)-------藏象学说的研究对象
1 .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 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胃,下通大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彻底消化食物,将之化生成精微。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别清浊:泌指分泌;别指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的泌清别浊功能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三焦(一)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三焦(二)
生理功能 通行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 运行水液 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
肾(七)
《灵枢·经水篇》“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藏象总论(四)-------藏象学说的研究对象
1 .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 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胃,下通大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彻底消化食物,将之化生成精微。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别清浊:泌指分泌;别指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的泌清别浊功能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三焦(一)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三焦(二)
生理功能 通行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 运行水液 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
肾(七)
藏象学说PPT课件
现代医学对藏象学说的研究方法
03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藏象学说所蕴含的生命观、健康观和疾病观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现代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01
证实了藏象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藏象学说在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02
揭示了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
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了藏象学说中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及其与外在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代医学对藏象学说的研究成果
05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它强调人体内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详细描述
02
CHAPTER
脏腑理论
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心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和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
主疏泄、主藏血,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气机和调节情志,同时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
主运化、主统血,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和水液,同时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
通过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藏象学说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实证研究
对藏象学说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进行文献梳理和归纳,以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文献研究
结合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藏象学说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揭示其更深层次的科学内涵。
跨学科研究
藏象学说.pptPPT课件
一、心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 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
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来自┌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心主血脉─┤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
∣
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后天之精——
部分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脏腑之精
肾精肾气主司生长发育生殖示意图
女二 七男 二八
女七 七男 八八
肾精化生肾气,
肾气分肾阴和肾阳两部分:
肾阴是一身阴气的根本,五脏之阴皆以此 为根;
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五脏之阳皆以此 为本。
故说:“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 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 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 问 ·金 匮 真 言 论 》 说 : “ 夫 精 者 , 身 之 本 也。”
(2)肾精的构成:
肾精以先天之精为主体,加之部分后天之精融合而成。
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形成胚胎 肾精 合成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藏象学说的概念
研究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脏腑间关系 的学说。
脏腑的分类
《内经》中的分类:
1)按结构分:
结构内实
脏(五脏) 内脏
结构中空
腑(六腑、奇腑)
2)按功能分:
贮藏精气 藏(五脏、奇腑)
传化水谷 泻(六腑)
五行同属于火
(医学课件)藏象学说课件PPT演示课件
奇恒之腑
阴阳
表里
阴
里
阳
表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 3五藏别论》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
五脏
“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脏病多
虚
六腑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腑病多
实
“六腑以通为用”
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4
一、心系统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
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
中部为中脘,即胃体
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
13
肝系统
一、肝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 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二、肝的生理特性
14
肝系统
肝为将军之官
肝的主体功能
一、肝主疏泄 二、肝藏血
肝的联属功能
①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② 在志为怒 ③ 开窍于目 ④ 在液为泪 肝五行属木,外与春气、青色、酸味相应 肝与胆相表里
司呼吸,肺气清肃下降
传导糟粕 主燥化
20
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系统
一、肾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 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二、肾的生理特性
21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肾病常见症 腰膝酸软而痛,耳鸣耳聋,发白早脱 齿牙动摇,阳萎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 以及水肿,二便异常 1. 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阳萎,妇女宫寒 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尿少 2. 腰膝酸痛,失眠多梦,阳强易举,遗精早泄,潮热 盗汗,咽干颧红,溲黄便干 3. 痿软,成人精少,经闭,发脱齿摇,健忘耳聋,动 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性功能下降。小儿 生长发育迟缓 4. 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 遗尿失禁,滑精早泄,胎动易滑。 5. 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 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 6. 舌淡或胖苔白,或舌红少津 7. 脉沉弱或沉细或细数
中医学-藏象学说-PPT课件
(3)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 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故(《灵枢·忧恚无言 》)说:“舌者,音声之机也”。“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 五味矣”(《灵枢·脉度》)。 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 味觉灵敏。 若心有病变,如心阳不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可 见舌质红绛;心血不足,可见舌体瘦薄,舌质淡白;心火上炎, 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即是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 泽变化显露出来。由于头部血脉极其丰富,全身气血皆上注于面,故心 的气血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故《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 走空窍”。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若心气血不足 ,则可见面色晄白、无华、晦滞;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
的作用。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在志为
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手少阴 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 肠相表里。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 流全身的作用。心、脉、血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 统。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起着主导作用。《素问·痿论》说:“ 心主身之血脉”。 主血:是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 体官窍。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 通利,血流通畅。
肝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胆
胃 大肠
筋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ppt课件[可修改版ppt]
心藏神功能,与舌的色泽、味觉、舌体 运动、语言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
三、心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心在液为汗
心在志为喜
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有关
喜悦适度,精神 愉快,气血调和, 有益于心的生理 功能
若喜乐过度,则会 伤心,产生精神情 志失常的病变
心在液为汗
心主血的功能与汗液的生成、排泄有关。 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 与津液又同出一源,所以说“津血同源”。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ppt课件
第 二藏 章象
含义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同“脏”,指隐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有多种含义:形象,征象,应象;
一般而言,藏象指隐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 生理病理现象。
心
心位于胸中,两肺叶之间,横膈膜之上 形似倒垂的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心在腑合小肠,在体主脉,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在功能上,指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 中运行,心脏与血管共同作用,即心气 的推动,血管的约束,保证了血液的正 常运行。
心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心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
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面部色泽能反映 出心气心血的盛衰。
心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心开窍于舌: 在结构上,心经的别络联系于舌 在生理功能上,主要是心主血、
四、心的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大阳,故为阳脏 而主阳气。在心之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下,血脉 得以温通,精神得以振奋,使之生机不息。
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气通于夏气,是说心之阳气在夏季最为 旺盛,生机最强。
三、心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心在液为汗
心在志为喜
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有关
喜悦适度,精神 愉快,气血调和, 有益于心的生理 功能
若喜乐过度,则会 伤心,产生精神情 志失常的病变
心在液为汗
心主血的功能与汗液的生成、排泄有关。 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 与津液又同出一源,所以说“津血同源”。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ppt课件
第 二藏 章象
含义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同“脏”,指隐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有多种含义:形象,征象,应象;
一般而言,藏象指隐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 生理病理现象。
心
心位于胸中,两肺叶之间,横膈膜之上 形似倒垂的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心在腑合小肠,在体主脉,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在功能上,指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 中运行,心脏与血管共同作用,即心气 的推动,血管的约束,保证了血液的正 常运行。
心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心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
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面部色泽能反映 出心气心血的盛衰。
心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心开窍于舌: 在结构上,心经的别络联系于舌 在生理功能上,主要是心主血、
四、心的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大阳,故为阳脏 而主阳气。在心之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下,血脉 得以温通,精神得以振奋,使之生机不息。
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气通于夏气,是说心之阳气在夏季最为 旺盛,生机最强。
中医基础理论2-1藏象概论课件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谷
之精
气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的功能活动。
心气推动和调控着心脏的搏动、血脉的舒缩 及精神的化生;
肺气推动和调控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运动以行 呼吸和输布水液;
肝气推动和调控着肝的疏泄功能,以调节血 液和津液的输布运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情志心理活动及生殖机能;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 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 (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 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藏象
藏象学说概论
123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 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 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核心部分。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中医学藏象学说ppt课件
“在脏为肺……在志为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并于肺则悲” 《素问· 宣明五气篇》 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
“悲则气消” 《素问·举痛论》 情绪消沉,少气懒言,肢体乏力
整理版课件
40
(二)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一、肺的联属功能
皮毛 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为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
整理版课件
21
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在脏腑组织中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各有不
同的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藏神的主宰和调节下
分工合作,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整理版课件
整理版课件
2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反复的医疗实践 的印证与反证
长期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
藏象学说的形成
整理版课件
3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内经》、《难经》脏腑的大小、长短、容积、重量
食道长为一尺六寸,小肠长三丈三尺,回肠长二丈一尺,广 肠长二尺八寸,肠道合为五丈六尺八寸食道与肠道的比例为 1:36(现代解剖学1:37)
肺主治节 是指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能按照一定 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对全身的治理调节
整理版课件
37
肺的阴阳 气血失调
肺病常见症: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1. 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
痰液清稀,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恍白
神疲体倦。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2.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娇脏” 阳中之阴。 手阳明大肠经相互属络,故肺与大肠相表里。
《藏象学说概论》PPT课件
三、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心居膈上阳位,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故 为阳脏,又称“火脏”。 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 明为要。 关键抓住心阴与心阳
(血)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1)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 主司(心脏的搏动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 作用)。 (2)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 的色泽表现出来。“有诸内,必形诸外”。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 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故《素问、五脏别 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 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满— 精气 实—水谷
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 “满而不能实”;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 故“实而不能满”。
心
二、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心
靠 靠 心 心 气 气
血
脉
十分活跃、充沛。由于心、血、脉 之间、心起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血 脉。
心
二、主要生理功能:#
心主身之脉 靠心气 经脉通利 心气——心脏搏动——— 血液正常运行营养全身 血液充盈 面色红润光泽 有神(司其外者,以知其内,所以每每通过 脉从容和缓有力 外在表现可知道心脉充盈。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心气充沛; 2、血液充盈,浓稠度等状态适中(心的形质无损); 3、脉管(道)滑利通畅。 推动激发
者是同时进行的。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消化、吸
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现代研究
1、肺主通调水道的研究 2、肺阳的研究 3、肺主治节的研究 4、肺朝百脉的研究 5、肺主气的研究 6、他脏病从肺论治的研究
中医藏象学说ppt课件
第三节 六腑
六腑 一、六腑是指: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三焦 二、结构特点:多为空腔性器官 三、生理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 四、功能特点:泄而不藏
小肠
一、小肠位置及联系:居腹中,为管状中空器官,上连 胃,下通大肠,上为幽门,下为阑门 。 小肠的经脉与心脏的经脉相互络属。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小肠主管接受盛放由胃传输下来的水谷浊气并对其做进 一步的消化与吸收,将水谷浊气进行再次的清浊分离。
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 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 即似脏非脏。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 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 之腑
谢 谢观
看
肝脏(将军之官)
一、肝脏位置:位于腹腔,居膈下,位右胁内,上附胆, 邻脾胃,属中焦, 二、肝脏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在体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五行属木。 五味主酸,四季主春,所主方位东方,对应颜色为青 色。
脾(仓廪之官)
一、脾脏位置:居膈下,属中焦,邻胃腑,居胃之左上, 与胃以膜相联。 二、脾脏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 肉、四肢。 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五行属土,五味主甘,所主方位中央,对应颜色为黄色。
胆
一、胆的位置及联系:胆居膈下,附肝之短叶间,属 中焦,为中空囊性器官,内藏精汁(清汁,胆汁),既 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 胆的经络与肝脏的经络相互络属。
二、胆的生理功能:主贮藏并排泄胆汁 胆汁的分泌来源于肝精肝血,肝分泌胆汁后,由胆来贮 藏并排泄出去。
胃
一、胃的位置及联系:胃居膈下,上接食道(咽),下 连小肠;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胃分三部分即上 脘、中脘、下脘,合称脘。
《中医藏象学说》课件
诊断准确性
通过中医藏象学说,医生可以更 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制定个性化 治疗方案。
治疗有效性
基于中医藏象学说进行的治疗方 法,通常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 果。
健康维护
了解中医藏象学说可以帮助人们 更好地调养身体,保持健康。
结语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丰富的图象系统,我们可以领会 人体的形态、功能、相互关系、病理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应用于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
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 胱、三焦。
经络
主要经络:手足十二经;任脉、冲脉、督脉。
气血、津液、精神
穴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医藏象学说的应用
中医藏象学说在辨证论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人体各器官、组织之 间的关系,判断病情,并结合其他中医诊断方法作出诊断。
中医藏象学说的应用示例
1
疾病诊断
通过中医藏象学说,可以分析疾病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影响,并快速作出准确 诊断。
2
治疗方法选择
根据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信息,可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健 康。
3
预防保健
了解中医藏象学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藏象学说的价值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其包含的内容涵盖了人体各个方面的形态、功能、相互关系、病理变化等 信息。在中医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藏象学说》PPT课 件
通过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探索中医藏象学说。以自然界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为基础,通过象征代替抽象概念,形成丰富的图象系统。
中医藏象学说是什么?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涵盖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功能、相互关系、病理变化等信息。 让我们来了解它的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2.1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
└ 奇恒之府
藏象─┤
│
┌内脏的生理病理征象
└ 象──内脏的外现表象─┤
└ 内脏与自然界相通应的
事物和现象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 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 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 功能合一性结构。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 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 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1 重宏观思维 2 重功能联系 3 重外象推测 4 重整体联系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脾气推动和调控着水谷和水液的运化、血液 的生成和运行;
肾气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 能,并主宰水液代谢及摄纳呼吸之气。
3.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 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 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 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 达,各发挥应有的功能。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
成。 脾精实为水谷之精。 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 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 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 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则生虚热性或 虚性亢奋的病证。如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 脾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都有低热、烦躁 等虚热或虚性亢奋的表现。
•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 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则生虚寒性或 迟滞性病证。如心阳虚、肺阳虚、肝阳虚、脾 阳虚、胃阳虚、肾阳虚等,都有畏寒、肢冷等 虚寒或抑制性表现。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 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 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 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 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之气虚 的不同表现。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脏藏精 2.精化为气 3.气分阴阳 即五脏之精化生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分为五 脏之阴和五脏之阳。
五脏 化 之精
五脏 之气
五脏之阴气
分
五脏之阳气
五脏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
化
精
分
化
心精
化
肺精
化
肝精
化
脾精
化
肾精
气分
分
分
心气
的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生成。
心精、心血
先天 之精
肺精、肺津
精
肝精、肝血
后天
之精
脾精
肾精
2.五脏之气
五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 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 细微物质。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 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 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 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 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谷
之精
气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心气 肺气动和调控着心脏的搏动、血脉的舒缩 及精神的化生;
肺气推动和调控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运动以行 呼吸和输布水液;
肝气推动和调控着肝的疏泄功能,以调节血 液和津液的输布运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情志心理活动及生殖机能;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分
肺气
分
肝气
分
脾气
分
肾气
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 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 论体系。
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 藏象的概念源于古代的解剖观察 │ 内脏的部分功能源于其形态学的认识 藏象学说─┤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而赋予 的形成 │ 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哲学思想的渗透 └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
└ 奇恒之府
藏象─┤
│
┌内脏的生理病理征象
└ 象──内脏的外现表象─┤
└ 内脏与自然界相通应的
事物和现象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 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 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 功能合一性结构。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 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 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1 重宏观思维 2 重功能联系 3 重外象推测 4 重整体联系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脾气推动和调控着水谷和水液的运化、血液 的生成和运行;
肾气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 能,并主宰水液代谢及摄纳呼吸之气。
3.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 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 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 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 达,各发挥应有的功能。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
成。 脾精实为水谷之精。 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 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 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 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则生虚热性或 虚性亢奋的病证。如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 脾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都有低热、烦躁 等虚热或虚性亢奋的表现。
•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 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则生虚寒性或 迟滞性病证。如心阳虚、肺阳虚、肝阳虚、脾 阳虚、胃阳虚、肾阳虚等,都有畏寒、肢冷等 虚寒或抑制性表现。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 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 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 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 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之气虚 的不同表现。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脏藏精 2.精化为气 3.气分阴阳 即五脏之精化生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分为五 脏之阴和五脏之阳。
五脏 化 之精
五脏 之气
五脏之阴气
分
五脏之阳气
五脏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
化
精
分
化
心精
化
肺精
化
肝精
化
脾精
化
肾精
气分
分
分
心气
的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生成。
心精、心血
先天 之精
肺精、肺津
精
肝精、肝血
后天
之精
脾精
肾精
2.五脏之气
五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 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 细微物质。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 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 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 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 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谷
之精
气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心气 肺气动和调控着心脏的搏动、血脉的舒缩 及精神的化生;
肺气推动和调控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运动以行 呼吸和输布水液;
肝气推动和调控着肝的疏泄功能,以调节血 液和津液的输布运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情志心理活动及生殖机能;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分
肺气
分
肝气
分
脾气
分
肾气
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 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 论体系。
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 藏象的概念源于古代的解剖观察 │ 内脏的部分功能源于其形态学的认识 藏象学说─┤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而赋予 的形成 │ 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哲学思想的渗透 └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