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52e45a650e2524de5187ea9.png)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学分:4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30学时先修课程要求: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适应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材:微生物学,袁生主编,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国家规划教材)参考教材:1、《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国家规划教材)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和育种、生态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了解国外微生物学最新进展及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2)熟悉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熟悉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微生物生态及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系统发育与分类。
2、基本技能(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2)熟悉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定技术;熟悉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
(3)通过综合实验(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及未知菌革兰氏染色鉴定)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微生物的四大操作技术,并初步了解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086268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7.png)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工程(Microbiology Engineering)课程编码:1313073214课程类别:专业课总学时数:60课内实验时数:24学分:2.5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工程又称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发酵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数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同时要求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要按照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全过程阐明各个阶段、各种产品生产的原理和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重点突出生产的工艺操作和控制技术等实际问题。
因此,该课程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实验的实践环节,也要求学生建立实际生产的概念,在实践中巩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利用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会缩短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动手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等课程有联系,宜在前述课程开设后开设。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第一章绪论发酵工程定义[1];发酵工程的发展史[1];发酵工程的特点[3];发酵工程的分类及应用[2];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1];国内外发酵工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1];重点:发酵工程的特点难点: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作业:1.发酵工程的传统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各指什么?2.发酵工程与传统酿造、化学工程相比有什么特点?课外活动:查阅一种发酵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717cf4f48d7c1c708a14599.png)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总则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性质:微生物学是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2.目的:在学生已掌握的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生物学教学、读研、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学方面的工作,做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准备。
3.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类以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在工、农、医、环保、卫生等方面的实践应用知识。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选择使用能反映微生物学新成就和发展方向的新教材,以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
2.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按简明易懂,重、难点突出,逻辑性、系统性强的要求讲授课程。
3.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传授实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周德庆著,《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参考书目】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杨文博译,《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闵航主编,《微生物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四、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第二部分各篇、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及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4、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之间的关系5、了解微生物学的建立,巴斯德的贡献,柯赫定理【教法提示】1、讲授、多媒体演示2、重点和难点:“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微生物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过程1、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2、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历史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的贡献,柯赫定理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1、在医疗保健战线上的六大“战役”2、微生物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里程碑3、微生物学促进了农业的进步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5、微生物学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球菌、杆菌、螺旋菌的概念、分类;2、了解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3、掌握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4、掌握夹膜、芽孢的构造5、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及二分裂繁殖的过程6、掌握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7、了解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及特征【教法提示】1、讲授、多媒体演示2、重点和难点: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及革兰氏染色法;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食品与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与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07a8a101eb91a37f1115cb0.png)
(More)
备注
(Notes)
备注说明:
1.带*内容为必填项。
2.课程简介字数为300-500字;课程大纲以表述清楚教学安排为宜,字数不限。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1.了解食品与工业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A3)
2.了解食品与工业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有通识课程相关背景知识,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2,C3, C4, C7)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B1, B4, B7)。
本课程为新生研讨课,教学内容主要讲述食品生产、保藏及工业生产中涉及的多种微生物,包括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丝状真菌等,以及传统及现代工业微生物产品,包括氨基酸、有机酸、抗生素、酶制剂等,以及最新的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有益微生物的种类及应用,以及食品腐败相关微生物的控制,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增强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的认识,加强微生物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多用科学视角看待微生物。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及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良好沟通,综合分析能力和良好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对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综述的能力。
*教材或参考资料
(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1.Microbial Biotecholog,Lee Yuan Kun, World Scientific, 2013, ISBN 978-981-4366-82-3,第一次,英文教材,非国家级规划教材;
2.工业微生物学,岑沛霖,蔡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ISBN 978-7-122-03168-6,第三次,中文教材,非国家级规划教材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d06678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7.png)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微生物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开
发微生物的活性代谢产物及其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的
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的
掌握,使其具备从事微生物工程相关研究与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微生物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
2. 掌握微生物工程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3. 熟悉微生物工程的典型研究方法、技术和设备。
4. 理解微生物工程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微生物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 微生物工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微生物工程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2. 微生物工程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 - 实验室安全的意义和重要性
-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 微生物工程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3. 微生物生长与培养技术
- 微生物生长曲线及其解释
- 常用微生物培养技术和设备
- 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与优化4. 微生物代谢途径与调控
- 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基本特点
- 代谢调控的机制和方法
- 代谢工程的应用和展望。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7de21d443323968001c920b.png)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总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1201022.课程名称:微生物学3.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5.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
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还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而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微生物学通常在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3课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教学具体内容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课时)2.微生物科学(1课时)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学研究内容及其分科3. 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发展(1课时)微生物的发现微生物学的奠基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与展望我国微生物学发展的概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2.难点: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48f9df102020740bf1e9b9b.png)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授课大纲学时数: 72讲课:72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有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以取代的重要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解说和实践授课两大部分(实验部分还有授课大纲)。
理论课授课主要解说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和代谢特点、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讲课,是专业必修课。
经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生长生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判断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互有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认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课程关系亲近,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进步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确定基础。
三、授课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一、本学期的授课安排二、微生物和你三、微生物学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五、 20 世纪的微生物学六、 21 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授课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定第一认识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情况、研究意义等等。
本章要修业生在联系本质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见解、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见解、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别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别五、选择培养分别六、微生物的珍藏技术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二、真菌三、藻类四、原生动物授课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别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e42547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9.png)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工程是一门应用生物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学科,它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微生物的培养、改造和利用,开展相关研究与应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微生物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
2. 掌握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实验技术。
3. 能够设计和实施微生物工程的实验及相关研究项目。
4. 了解微生物工程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工程概述1.1 微生物工程的定义和研究领域1.2 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历程1.3 微生物工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2.1 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特性2.2 微生物培养技术及其影响因素2.3 微生物工程中的代谢工程和遗传工程3. 微生物工程实验技术3.1 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3.2 微生物鉴定及其相关技术3.3 微生物发酵和生物转化技术3.4 微生物检测和分析技术4. 微生物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4.1 微生物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2 微生物工程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4.3 微生物工程在化工工业中的应用4.4 微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 微生物工程的未来发展及趋势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主讲课程内容,注重概念的讲解和原理的阐述。
2.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和分享相关经验和观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和讨论微生物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加深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评价及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数据结果分析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1. 主教材:《微生物工程导论》,作者:XXX。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c9df66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f.png)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本课程是_____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微生物的培养、观察、染色、分离、鉴定等。
3、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微生物学绪论1、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如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多样、繁殖迅速等2、微生物的类群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真核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等3、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初创时期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微生物学的发展时期4、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如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技术、染色技术等(二)原核微生物1、细菌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菌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等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群体特征2、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放线菌的菌落特征3、蓝细菌蓝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蓝细菌的生理特性蓝细菌的分布和作用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支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性立克次氏体的特点和致病性衣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性(三)真核微生物1、真菌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菌落特征常见真菌的代表种类,如酵母菌、霉菌等2、原生动物原生动物的形态和结构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原生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种类3、藻类藻类的形态和结构藻类的繁殖方式藻类的分类和代表种类(四)病毒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病毒的结构组成,如核酸、衣壳、包膜等2、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吸附和侵入病毒的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病毒的装配和释放3、病毒的培养和检测病毒的培养方法,如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毒的检测方法,如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4、病毒的分类和致病性病毒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常见病毒的致病性,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五)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3、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4、培养基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常见培养基的种类和用途(六)微生物的代谢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微生物的分解代谢糖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分解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3、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七)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1、微生物的生长测定细胞数量的测定方法,如直接计数法、间接计数法等细胞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如干重法、湿重法等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细菌的生长曲线真菌的生长曲线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温度pH氧气渗透压4、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实验室培养法工业培养法5、微生物生长的控制物理控制方法,如高温、低温、辐射等化学控制方法,如消毒剂、防腐剂、抗生素等(八)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物质的基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重组的类型和特点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4、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菌种衰退的原因和防止方法菌种复壮的方法菌种保藏的方法(九)微生物的生态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体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生物体中的微生物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3、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磷素循环(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1、微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分类的原则分类的方法,如传统分类法、数值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2、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3、微生物的鉴定微生物鉴定的依据微生物鉴定的方法四、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工业微生物》教学大纲
![《工业微生物》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07a240df705cc1754270998.png)
《工业微生物》教学大纲<药学>专业(中专)<药物制剂>专业(中专)<药品检验专>业(中专)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药物制剂工艺“、”化学制药工艺“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
通过三十二学时理论课的讲授,使学生在理论方面对《工业微生物》有个比较系统的掌握。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技。
这样不仅为后来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必须准确掌握有关《工业微生物》方面的重要概念和定义。
正确使用专业术语,完成对《工业微生物》的全面系统的掌握。
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基本知识。
着重介绍发酵工业常用的四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发酵技术;微生物制药;顺利完成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过渡。
课程内容。
第一章、工业微生物的基础知识(16课时)绪论教学内容:工业微生物的定义工业微生物的研究范畴微生物发展史及方向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在医药工业上的利用与防护。
2、熟悉微生物的分类3、了解微生物简史,学习内容与方法。
工业常用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发酵教学内容:1、细菌、放线菌的定义及特点2、酵母菌、霉菌的定义及特点3、他们的基本结构4、在医药工业中应用与防护。
要求:1、掌握这些微生物的定义、基本特点及形态。
2、熟悉他们的分类3、了解他们的分布特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及其培养教学内容:1、微生物代谢特点2、培养基的配制与种类3、培养方法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熟悉培养基的配制与种类3、了解他们的生长、代谢及营养消毒、灭菌及菌种选育教学内容:1、消毒灭菌的物理及化学方法2、从自然界中获得新菌种3、基因突变及诱变育种及杂交育种4、原生质体融合5、基因工程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的方法,及从自然界中获得新菌种2、掌握基因突变及诱变和杂交育种的机制3、熟悉原生质融合4、了解基因工程微生物菌种保存与环境保护教学内容:1、菌种的退化、防治与保藏2、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要求:1、掌握防治微生物退化的方法及菌种的保藏2、熟悉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3、了解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发酵技术(8课时)教学内容:1、发酵的概念和意义2、发酵工业的概念、范围3、按对氧的需求、培养基的物理性质、工艺的不同及产品类型不同的发酵分类4、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发酵及提取阶段5、发酵设备中的种子罐、发酵罐及其他设备6、常见的发酵医药产品要求:本章均为掌握内容第三章、微生物制药(6课时)教学内容:1、抗生素的概念及发展史2、抗生素的分类及用途3、抗生素制备的发酵和提取阶段4、青霉素及红霉素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要求:1、掌握抗生素的概念、分类及用途2、熟悉抗生素制备的发酵和提取阶段3、了解青霉素及红霉素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有两个课时为做复习思考题,准备考试。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03917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b.png)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生理特性、遗传和进化等内容。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微生物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理解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4. 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过程;5. 理解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6. 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7. 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1.1 微生物学的定义1.2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2.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2.1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2.2 真菌的结构和功能2.3 病毒的结构和功能2.4 寄生虫的结构和功能3.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3.1 细菌的分类和特征3.2 真菌的分类和特征3.3 病毒的分类和特征3.4 寄生虫的分类和特征4.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4.1 细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 4.2 真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 4.3 病毒的生理特性和代谢4.4 寄生虫的生理特性和代谢5. 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5.1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5.2 微生物的进化过程5.3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应用6. 微生物实验技术和方法6.1 纯培养和鉴定方法6.2 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6.3 微生物的染色与观察技术6.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7. 微生物学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7.1 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7.2 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7.3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7.4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实验:安排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4. 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5. 报告和展示:要求学生撰写报告并进行展示。
五、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4. 实验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工业微生物学课程编码:04043100英文名称:Industrial Microbiology学时:54 学分:3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生物化学教材:《微生物学》路福平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工业微生物学是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特别是在食品、发酵与制药工业中的实际应用等,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虽然工业微生物学是我校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生物学课程,但因为学习时间有限,因而本课程不能详尽无遗地讲解微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注意做到主次分明、概念清楚、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创造有利条件。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工业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以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的遗传育种为主,同时适当介绍微生物的生态学、微生物的分类以及传染与免疫等知识。
考虑到学生已经在生物化学课中学过各种物质代谢的知识,所以在工业微生物学中不再讲解,只介绍微生物的产能方式如呼吸和发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特别是在食品、发酵与制药工业中的实际应用等,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为适应相应专业的发展,还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发酵专业中有关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培养、鉴别、检出、筛选、保藏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和营养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具有选择与配制培养基的能力;掌握灭菌的原理与方法;了解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呼吸与发酵之间的关系、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寻找新菌种的途径。
通过对遗传变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分离、筛选和培育微生物新菌种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介绍微生物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既给人类带来无数益处,又给人类带来灾难。
2.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3. 微生物学的分科及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
4. 微生物学发展史:介绍微生物学发展的五个时期,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做出的重要贡献。
5. 微生物学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介绍医疗保健上六大“战役”,微生物在工业发展中的六个里程碑,微生物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6. 微生物学在工业发展中趋势。
重点:1.微生物的定义、特点;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难点:1.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尤其是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2.微生物学在工业发展中的趋势。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和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熟悉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微生物学的分科,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第一节细菌第二节放线菌第三节蓝细菌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1.细菌:主要介绍细菌的形态和大小、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的菌落特征及工业上常见的有益菌和有害菌,如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用于生产α-淀粉酶(BF7658)蛋白酶(中性蛋白酶,AS1.398) 醋酸杆菌,醋酸发酵:恶臭醋杆菌(AS.1.41),巴氏醋酸菌(沪酿1.01)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改名: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酸奶发酵剂;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酸奶发酵剂;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se)谷氨酸发酵;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生产谷氨酸脱羧酶、天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天冬酰胺酶食品卫生重要指示菌,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右旋糖酐(代血浆)和葡聚糖(sephadex);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能在肠道定植的益生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细菌杀虫剂;.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丙酮,丁醇;荧光假单胞杆菌(Pserdomonas fluorescens)降解苯酚等。
2.放线菌:介绍放线菌的形态与构造、放线菌的繁殖方式、菌落形态及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放线菌,如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产1000多种抗生素,用于临床超过100种:灰色链霉菌(Str. griseus):链霉素(streptomycin);卡那霉素链霉菌(Str. kanamyceticus):卡那霉素(kanamycin);金色链霉菌(Str. aureofaciens):四环素(tetracycline);龟裂链霉菌(Str. rimosus):土霉素(氧四环素);红霉素链霉菌(Str. erythreus):红霉素(erythromycin);产二素链霉菌(Str. ambofaciens):螺旋霉素(spirmycin)。
诺卡氏菌属(Nocardia):地中海诺卡氏菌(N. mediterranei):利福霉素(rifamycin)结核分支杆菌和麻风杆菌有特效)石油脱蜡、烃类发酵、含氰废水的处理。
小单孢菌属(Micromonspora):棘孢小单孢菌(M. echinospors):庆大霉素(gebtamicin)。
弗兰克氏菌属(Frankineae):能与非豆科木本植物共生固氮(根瘤。
3.蓝细菌:简单介绍蓝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性和重要经济价值。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简单介绍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基本结构、特性和致病性。
重点:1.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繁殖方式、菌落特征及工业上常见的有益菌和有害菌;2.放线菌的形态与构造、繁殖方式、菌落形态及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放线菌。
难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在细胞壁的结构、组成和相关功能方面的异同。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此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细菌、放线菌的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培养特征和繁殖方式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食品发酵和制药工业中常见的细菌和放线菌,并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特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章真菌的形态、构造与功能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第二节酵母菌第三节霉菌教学基本内容:1.真核微生物概述:介绍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2.酵母菌:主要介绍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和大小、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生活史、菌落特征及工业上常见的有益和有害的酵母菌如:酿酒酵母( Sacharomyces cerevisiae )发酵工业上最常用(啤酒,葡萄酒,白酒,酒精,面包,食用、药用和饲用酵母,提取核酸、麦角甾醇和维生素C等)。
假丝酵母属(Candida)热带假丝酵母(C. tropicalis):氧化烃类能力强,利用石油生产 SCP。
产朊假丝酵母(C. utilis):能利用五碳糖和六碳糖,既可利用造纸工业的亚硫酸纸浆废液,也能利用糖蜜、马铃薯淀粉废料、木材水解液等生产SCP。
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产乙酸乙酯,用于酱油和白酒等增香(增香菌)。
3.霉菌:介绍霉菌菌丝的种类与构造、菌丝体的功能和特化形式、繁殖方式、生活史、菌落特征及工业生产中常用的霉菌如:毛霉属(Mucor)(1)总状毛霉( M. racemosus )制作腐乳和豆豉(产蛋白酶);(2)鲁氏毛霉(M. rouxianus)能糖化淀粉并生成少量乙醇,早期酒精生产采用阿明诺法(即双边发酵法)。
根霉属(Rhizopus)(1)米根霉(R. oryzae)淀粉酶活力强,用作糖化菌(制曲酿酒,甜酒曲);发酵产L-(+)乳酸(2)黑根霉(R. nigricans)甾体化合物的转化(11α–羟基化)梨头霉属(Rhizopus)(1)蓝色梨头霉(R. coerulea):11β–羟基化。
曲霉属(Aspergillus)(1)米曲霉(A. oryzae)具很强的蛋白酶系,是酱油生产的主要菌种(2)黑曲霉(A. niger):酶制剂(淀粉酶,耐酸性蛋白酶,果胶酶,柚苷酶和橙皮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纤维素酶)有机酸(柠檬酸,葡萄糖酸、抗坏血酸、没食子酸等)(3)土曲霉洛伐他汀(lovastatin):治疗高血脂。
青霉属(Penicillum)(1)产黄青霉(Penicillum chrysogenum):青霉素木霉属(Trichoderma )康氏木霉(T.koningi)绿色木霉(T.viride):又名木素木霉(T.lignorum)具很强的纤维素酶活力。
重点:1.酵母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生活史、菌落特征;2.霉菌菌丝的种类与构造、菌丝体的功能和特化形式、繁殖方式、生活史、菌落特征。
难点: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构造的异同;2.酵母菌的繁殖方式、生活史;3.霉菌菌丝体的功能和特化形式、繁殖方式、生活史。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此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原核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培养特征、繁殖方式和生活史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食品发酵和制药工业中常见的酵母菌和霉菌。
第四章病毒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第三节病毒的增殖第四节噬菌体第五节真细胞病毒第六节亚病毒第七节病毒与发酵工业教学基本内容:1.病毒:主要介绍病毒的特性、病毒的培养与纯化、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周期、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并介绍发酵工业中噬菌体污染的检测和防治措施,病毒杀虫剂的应用。
2.亚病毒:介绍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的主要特性和致病性。
重点:病毒的特性、病毒的培养与纯化、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难点:病毒的复制周期、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此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病毒的特性、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复制周期、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发酵工业中噬菌体污染的检测和防治措施,病毒杀虫剂的应用,亚病毒的种类和主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