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中医诊治进展
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0b54dda08a1284ac850437a.png)
心 ,其 根 在 肾 ,病 机为 心 肾不交 ,阴 阳不 相顺 结 。曹 洪 欣 教 授根 据 多年 的临床 经 验 提 出房 颤发 生 的根本 是 心 阳不足 j 。黄志英 认为气虚体质的人 ,阳气虚弱, 心下 空虚 而形 成悸 动是 房颤 的 主要病 因病 机 。 房颤发作时 ,不仅出现心律 、心率和心音的改变 ,
急 ,病情进展变化快 ,段文慧等 认为这正好与 “ 风 邪” 致病 特 点 相似 ,阵发 性 房 颤 的发 生可 因风 邪夹 痰 、 夹瘀 上扰 心神所 致 。徐 浩教授根 据多 年的 临床 经验 ,认 为 此病虽然复杂 ,但其根本乃本虚标实之证。心之气阴亏虚 为其本 ,气不行血,因虚致瘀 ,瘀血为其标。并根据房颤 的特点 ,提出内风的概念 。刘如秀认为房颤的病位在
脉 为房 颤 脉 的结 论 。
1 单 方治 疗
避免的心律失常的毒副作用 ,有其局限性 。中医药特色 防治 房颤 的优势 性 日渐 凸显 。 房颤 没 有相 对 应 的 中 医病 名 ,因 患 者 发 病 时 多 以 心 慌 、跳 动 不 安 为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中 医多 从 “ 心悸”、 “ 怔 忡 ”辨 证 论 治 。 1 9 9 7 年, 中 国中医药 学会 中医诊 断专 业委员 会 … 正式 将房 颤定 名 为 “ 心 动悸 ” 。
房颤 的发病诱 因主要为体虚劳倦 、情致 内伤、外邪 侵袭及药食不当。病位主要责之心 ,亦与肺 、肝 、脾 、 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主要包括虚实两方面 ,虚责之为
房颤的中医诊治进展
![房颤的中医诊治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db967c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4.png)
房颤的中医诊治进展
刘强;倪飞珍;毛威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34)004
【摘要】中医治疗对缓解房颤的症状,控制心律和心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房颤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联合使用中药、中成药、针灸,既丰富了房颤治疗的手段,同时又提高了疗效.
【总页数】2页(P622-623)
【作者】刘强;倪飞珍;毛威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杭州,310006;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杭州,310006;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
【相关文献】
1.心房颤动中医病名病机及诊治探讨 [J], 杨湖
2.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诊治进展 [J], 孙源君
3.移动智能终端在心房颤动的诊治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J], 张鹏;王志农
4.2020年12期《临床内科杂志》综述与讲座——“心房颤动的诊治进展”栏目导读 [J],
5.宫颈腺鳞癌的诊治进展与中医诊治浅析 [J], 向群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房颤的现代中医认识
![房颤的现代中医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9049a6ae910ef12d2bf9e719.png)
房颤的中医辩证论治特点心房颤动,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以心房无序的颤动为主要特征,会导致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大幅增长,目前西医治疗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同时患者接受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欠佳,因此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祖国医学毫无疑问为房颤的诊治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1. 病因病机分析1.1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古代无房颤之病名,后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结合房颤相关病因、症状等将其命名为“心动悸”。
中国古代医家大体多认为房颤的病机以本虚为主,比如张仲景在《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
窃以为根据炙甘草汤的组成与方义,可以反测此处的“心动悸、脉结代”是由于阴阳气血亏虚,心脉不得所养导致。
成无己有《伤寒明理论》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 心下空虚, 内动而为悸也”;虞抟著《医学正传》曰:“肾阴不足,不能上承于心则虚火妄动,心神不宁,或因怒气伤肝,或因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主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血证论·怔忡》说: “凡思虑过度或失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无不论证了此观点。
但同时,也有古代医家认为痰瘀内阻可导致房颤的发生。
如《血证论·怔忡》:“...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
”认为因痰饮、淤血内结导致血行不畅, 可形成心悸怔忡。
也有医家认为房颤乃是风邪作祟,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论颤振时曰: “颤,摇也;振,动也。
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又云“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 老年尤多”。
笔者详加对比后认为王肯堂所言震颤之病与房颤极为相似,而房颤发作时心房快速、绝对不规则的颤动也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之特点。
1.2 现代中医学家对房颤的认识现代中医学家对房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认为房颤多因劳伤过度,素体亏虚,导致气血阴阳亏虚而成,但同时也伴有心脉瘀阻,血行不畅。
此外风邪也是房颤发生的直接病机特点,外感风寒湿痹或郁久化热入心滞络可致房颤。
心房颤动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27c1b9b8762caaedc33d417.png)
F的 中 西 医 治 疗 进 2型糖尿病等患病率的升高及肥 念, 我们将 A
的增长, 患 病 率 逐 年 增 加, 预计 1 F流行病 会不断升高。我国对 A ㊀流行病学研究 2 0 6 0年全球 A F人数将再增加 2 ㊀㊀ 近 年 来, 样本量较欧 一些大规模的 A F 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 1 - 2 ] 5 ] 倍 。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 流行病学调查多来源于欧洲和美 美等国家明显偏少, 周自强等 [ 心悸、 胸闷、 疲乏、 头晕、 黑等症 洲, 因发病时间、 地区、 确诊措施 选用第 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得 状。A F时心房正常收缩功能完 全失常, 血液淤滞在心房内易形 成血栓。同时血栓脱落随血液运 行会形成脑、 肾等脏器的动脉栓 及对 A F的 具 体 定 义 不 同, 关于 出我国 A F发病率为 0 . 6 5 %。 A F发生率的详细结果存在一定 2 ㊀现代医学治疗 差异, 但是各项研究均体现出近 2 . 1 ㊀ 心室率控制 ㊀ 药物控制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会资 ※ 项目来源:
低, 8 0岁以上人 群 发 病 率 最 高, 使原本只是阵发性 A F发展为持 [ 3 ] % 。发达国家 A F发病 续性、 高达 8 F , 血栓栓塞风险 永久性 A 率为 1 . 5 % 2 . 0 %, 随着年龄增 也同步升高。心室率控制的最佳 0 目标值仍有许多争议。《 长而增加, 并估计其发病率在 5 心房颤
㊀㊀ 心 房 颤 动 (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 , 近年来针对 A F的研究取得了较 A F ) 是治疗最困难的房性快速性 心律失常, 全球当前 A F人 数 约 为 33 5 0万人, 且随着患者年龄 大成就, 开拓了许多新的治疗理 展综述如下。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20c8fd3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c.png)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以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为题,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心脏的心房不规则地跳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房颤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中风等并发症。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电复律和手术等方法来治疗房颤,而老中医则有独特的经验治疗房颤。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理心脾:老中医认为,房颤与心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调理心脾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心脾相表里,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通过调理心脾功能,可以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六君子汤、健脾丸等。
2. 理气活血:老中医认为,房颤与气滞血瘀有关,因此理气活血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滞。
通过理气活血,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情况,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香附饮子、桃仁红花汤等。
3. 调理肝肾:老中医认为,房颤与肝肾功能失调有关,因此调理肝肾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心与肝肾相表里。
通过调理肝肾功能,可以改善心脏的神经调节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汤、桂枝茯苓丸等。
4. 针灸疗法:老中医认为,针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的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包经的内关、外关、神门等。
5. 饮食调理:老中医认为,房颤与饮食习惯有关,因此饮食调理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应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保持水盐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丰富,但是房颤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治疗应该由专业医生指导,并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手术等方法。
老中医的经验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但不能替代西医的治疗。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包括调理心脾、理气活血、调理肝肾、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等方面。
治疗房颤的中医方法是什么
![治疗房颤的中医方法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bf6bf1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7b.png)
治疗房颤的中医方法是什么房颤是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如何出现可疑的症状,就需要马上进行治疗,病发时可伴发心悸、头晕、晕厥等,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患者可以选择中医进行治疗,那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房颤的中医方法吧。
房颤的中医方法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神农本草经》有“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的功效。
现代药理证实:人参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作用,桂枝温经通阳、助阳复脉。
薤白理气宽胸、通阳散结;麦冬养阴润肺、清心除烦,《本草汇言》载“清心润肺之药也,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瓜蒌润肺化痰,与半夏合奏开胸中痰结降逆之功,以宣畅心脉。
厚朴温中下气、燥湿消痰,叶天士云:其多则破气,少用则通阳。
黄连清热解毒、泻火燥湿,能清郁热,佐制诸药辛温之性,防劫阴之弊。
因心藏神,心房纤颤则心神不安,故常伴睡眠不实、入睡难、多梦等症状,故用生龙骨镇静安神,生牡蛎敛阴潜阳,珍珠母平肝潜阳定惊。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温心阳、益心气,理气化痰、重镇安神,标本兼顾,扶正以祛邪,邪气祛则心阳复。
房颤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若见心中灼热、胀痛、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等症则为痰热壅盛的表现,加竹茹、知母等以清热化痰。
若见脘腹拘急、冷痛则为脾胃虚寒,加吴茱萸、茴香等以温中散寒。
若见腰背冷痛、四肢冷、自汗等症则为肾阳虚衰,加巴戟天、仙茅等以温肾散寒止痛。
若见面虚浮、肢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则为水湿内阻的表现,加泽泻、大腹皮、益母草等以利水消肿。
若见自汗、盗汗、口干、手足心热、舌红苔少则为气阴两虚,加五味子、黄精等以益气生津。
若见心烦易怒则为肝气不舒或肝火上炎,加郁金、柴胡等以舒肝气。
若见头痛、头晕、血压升高等肝阳上亢者,加夏枯草、草决明等以平肝潜阳。
房颤的饮食注意事项1、房颤的饮食注意之一:戒烟、戒酒:烟和酒都是对身体具有毒害作用的东西,烟中的烟碱和酒中的乙醇都是增加心脏负担的物质,所以,戒烟和戒酒是房颤的饮食上需首要注意的。
心房颤动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中西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752673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c.png)
心房颤动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张林波;容超;赵永法;何怀阳;谢林;肖琬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24(44)5
【摘要】西医认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机制与心房的电重构、结构重构、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分子遗传机制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治疗房颤除了使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外,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等非药物疗法也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则认为,房颤的病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其中本虚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多以痰浊、瘀血、水饮为主。
历代医家治疗房颤是在经方、时方、验方的基础上结合临证经验而自拟方剂,可获得较好疗效。
目前,关于房颤的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从不同机制的交叉关系去研究是否存在有共同的靶点或信号通路;(2)中医证型较为繁杂,尚无统一的诊疗规范及疗效判定标准;(3)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的双盲试验。
今后,应充分利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探究中药疗效背后存在的作用机制,从而开展严谨、有效的大样本的临床试验。
【总页数】7页(P790-796)
【作者】张林波;容超;赵永法;何怀阳;谢林;肖琬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417.5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预防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研究进展
2.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3.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4.心房颤动伴抑郁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5.心房颤动的现代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531f308195f312b3069a50e.png)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对房颤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作一综述,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潜力和优势,以期更好的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房颤。
标签:房颤;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综述中医并无与房颤相应的病名,其临床表现可散见于心悸、怔忡、眩晕、晕厥、短气、胸痹、虚损的病症中,以及促、结、代、涩、散、雀啄等脉候中,至于中医病证,各医家观点不一,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把本病定名为“心动悸”[1]。
1.病因病机研究房颤的病位在心,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头晕、脉结代等。
相关因素为心气虚、心阴血不足、心阳衰弱、痰饮内停、瘀血闭阻等。
其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但各医家认识不同。
如曹洪欣、谭维富认为心阳不足是房颤的基本病机[2-3];戚文航认为气血不足、体质虚寒是房颤的病机[4];杨关林等认为是由于心气、阴血亏虚,而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脉络瘀滞而发病[5] ;王金玺等认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气血不足而致心阳妄动、心失所养,及心血瘀阻而发病[6];吴鸿等认为房颤病机为“虚”“瘀” “热”。
即气阴亏虚,热毒瘀血,心神失养[7];梁金凤等认为,房颤的发病机理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指气阴两虚,标实是指痰浊和瘀血[8] ;张艳认为房颤发生的病机是心气阴两虚伴血瘀内扰心神[9] ;汪云翔认为房颤病因依次为为瘀阻心脉、痰浊闭阻、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水饮凌心、心阳不振,并与年龄及相关病史有关[10] ;杨湖认为房颤病位在心而累及于脉,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寒邪、火热、湿浊、痰饮、瘀血以及冲脉气逆撞心等,并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11] 。
综上所述,房颤的病因病机复杂。
总体来说,脏腑虚损为房颤的基础,年老体弱、劳累过度为常见病因。
病机为心气血阴阳虚亏,兼有痰饮、瘀血;其病位在心,与脾肾肺肝脏腑功能失调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
2.辩证分型研究当前对房颤的辩证分型还没有完全统一,各医家意见不一:袁云成等按年龄、发病情况、病程及西医学特征将房颤简单的分为阴阳两型[12];刘强等按主症、次症,兼顾舌脉等标准将房颤分为气阴两虚、心阳(气)不振、心肾阳虚、痰(瘀)热扰心、心脉瘀阻证型[13];徐明扬把房颤分为气阴两虚、心阳虚脱、水饮凌心、痰瘀痹阻证四型[14];张国伦将老年房颤分为气阴两虚、阴虚阳亢、心阳虚衰、痰瘀闭阻四型,以上四型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互相并见[15];王健认为房颤可分为气虚血瘀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不足型、心脾气虚型等[16];龚少愚把房颤证型归纳为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痰热扰心、气滞血瘀五型[17];杜毅等认为房颤中医辨证主要分为心气不足型,心失所养型,心肾不交、湿浊扰心、心脉瘀阻型,心阳不振、阴虚火旺型四种类型[18]。
房颤发病机制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房颤发病机制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fc57da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7.png)
2020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VoUZNoB房颤发病机制及治疗的中西医研克进展**收稿日期:2019-02-28修回日期:2020-09-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81473508):黄杨宁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改善房颤时心房重构飭机制研究,负责人:解金红。
* * 通讯作者:解金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心律失常餡研究及治疗。
毛文锋I,司春婴2,王 贺2,邱承杰2,解金红2**,关怀敏彳(1.河南中医药大学 郑州450000;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第三病区郑州450000; 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郑州450000)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房颤高发病率和患病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并造 成社会经济压力。
因此,认识房颤的发病机制,掌握预防及治疗房颤的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从中西医角度 分别对房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做了综述。
关键词:心房颤动发病机制治疗进展doi: 10.11842/wst.20190228004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心房颤动(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 AF)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估测 约3350万例,欧洲和美国的中年人每4个就有1个会罹患叫在亚洲则为1%叫房颤的患者率及发生率逐步增加,房颤加重心力衰竭和脑卒中风险,影响生活质 量。
房颤的高发病率与患病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带来经济压力,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 心血管流行病。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房颤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在发病机制、影响因素等 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充分认识房颤的发病机制对于 房颤治疗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近年国内 外相关文献,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分别对房颤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阐述。
1西医对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近年来,通过对房颤发病机制的大量研究,结果 表明其发生不是某一机制单一导致的。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072d9ea0912a216147929ef.png)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谭巨浪胡晓军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13期【摘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中都较为常见,是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
房颤最大危害在于血栓栓塞,从而引起高概率的致残率与致死率,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受到伤害。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房颤的弊端逐渐显现,而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却在防治房颤有着较好的疗效。
本文就近五年相关文献论述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房颤提供支持。
【关键词】心房颤动;中医药;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3..02该疾病主要主要的作用群体为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是即便如此发病率最高不会超过10%。
该疾病一旦发作,房颤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等严重症状。
目前来看使用西药治疗该疾病的效果并不明显,西药的使用往往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经研究发现,使用中药治疗该疾病的效果显著优于西药,并且中药所引发的副作用相对较少[1][2][3]。
1 古中医对房颤的认识古代医学典籍中并无房颤的记载,而是以“心悸” 代称。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才开始出现心悸的病名,分别称之为“心中悸”、“心下悸”、“心动悸”、“惊悸”,并对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据古方《伤寒论》记载,服用灸甘草汤可以有效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等房产并发症。
在现代医学中称灸甘草汤为复脉汤,经临床治疗证明该药方对于治疗房颤并发症有显著效果。
2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现状2.1 经方当代有很多名老中医在使用经方治疗房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王海成[4]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淤型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效果,结果发现阳还五汤可有效缓解急者胸闷等临床症状,并且使阵发性房颤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谢冰昕等[5]研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合并失眠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合并失眠具有良好效果。
中药治疗房颤的效果与副作用我的亲身体验
![中药治疗房颤的效果与副作用我的亲身体验](https://img.taocdn.com/s3/m/9fa35c5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a.png)
中药治疗房颤的效果与副作用我的亲身体验中药治疗房颤的效果与副作用:我的亲身体验作为一个房颤患者,我曾经历过传统西医药物治疗的过程,并最终转向中药治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亲身体验的中药治疗房颤的效果以及对我个人产生的副作用。
一、中药治疗的效果在我开始中药治疗之前,我曾经被西医告知,房颤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病,只能通过西药控制症状。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治疗后,我发现我的房颤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首先,中药治疗使得我的心率恢复了正常。
之前,我常常感到心悸不安,心跳过速。
但在中药治疗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心跳的稳定,不再出现剧烈的心率波动。
其次,中药治疗也减少了房颤发作的频率。
在之前的西医治疗中,我的房颤发作频率很高,几乎每周都会出现。
然而,通过中药的调理,我发现房颤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连续几周没有发作。
总的来说,中药治疗的效果令我满意。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生活在频繁房颤发作的恐惧中,心情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二、中药治疗的副作用然而,正如任何治疗方法一样,中药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在我的亲身体验中,我不得不面对以下一些副作用问题。
首先,中药治疗需要长时间服用,并且有一些药物的味道较为苦涩,需要一定的耐心与毅力。
有时我会觉得这些药物的服用成了一种负担,需要不断地按时服用。
其次,个别中药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
尽管这种副作用较为轻微,但在我服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胃部不适或者食欲减退等症状。
最重要的一点是,中药治疗对每个人的副作用可能存在差异。
即便是相同的疾病,不同的人对中药的耐受性和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使用中药治疗时,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反应,并与医生及时沟通。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房颤的效果与副作用在我的亲身体验中都有所体现。
虽然中药能够有效改善房颤症状和减少发作频率,但是也需要付出一定的耐心与调适。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而中药治疗可以作为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之一。
房颤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房颤的中医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9f14c23453610661ed9f4e4.png)
性属本 虚标 实 , 本 虚主 要是心之 气血 亏虚 , 或合 阴阳之偏 虚 ; 标实主要是瘀 血 、 痰饮、 湿浊、 火热、 寒邪 以及 冲脉 气 逆撞 心
等 。张 艳 教 授 [ 3 根据 营卫 理论 以及脉 结代 提 出五脏气 虚 、 血
好的抗心律失 常作用 。研 究表 明 , 延胡 索提取 物颅 通定 的抗 房颤机理与其延长心房和房室 有效不应期 有关 。关 白附主治 心痛血痹 , 其 主要 化学 成分 之一关 附 甲素为 首次发 现 的全新
结 构类型的安全 、 有 效 的广 谱抗 心律 失 常一 类新 药l _ 8 ] 。汤依
群 等l 9 ] 在诱发大 鼠房 颤后 , 随机分为关 白附组 和对照组 , 测定
大 鼠心 房 肌 有 效 不 应 期 和 心 房 肌 缝 隙连 接 蛋 白 C x 4 O 的表 达 。 结 果表明 : 关 白 附 能有 效 抑 制 房 颤 持 续 时 间 , 延长 心房 E R P,
理念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房 颤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的认 识
房颤 中医属“ 惊悸 ” 、 “ 怔忡 ” 范畴 。“ 惊悸 ” 这 一病 名最早 出现于《 金匮要略 》 _ 1 ] , 其 中讲 到“ 寸 口脉动而 弱 , 动则 为惊 , 弱 则为悸 ” , 张 仲景认 为因惊 而脉动 、 因虚而心悸 , 通 过脉象论述 了气血不 足 , 心失 所 养 , 惊恐 所 触导 致 心悸 的病 因病 机 。杨
[ 1 9 ] 宾湘义 .白虎加 人参 汤 治疗 中枢 性 高热 2 9例 [ J ] . 中 医研究 ,
1 9 9 9, 1 2( 1) : 4 5 ~4 6 .
阻心脉 ; 虚 风内动 , 入心滞络 ; 心脾 两虚 , 心脉失荣 。
中医药治疗心房纤颤的研究现状
![中医药治疗心房纤颤的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1f658853bceb19e8b9f6ba8c.png)
中医药治疗心房纤颤的研究现状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本文从中医学对心房颤动的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辨证论治及现代研究进展出发,综述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现状,认为中医药单独或结合西医治疗心房颤动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少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标签:中医药;心房纤颤;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之一,老年人多见。
其特点为心电图上P波消失,代之以典型的房颤波。
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头晕、黑矇等症状,故现代中医多将房颤归属于心悸、怔忡、促脉、雀啄脉等范畴。
1 病因病机中医普遍认为,房颤的病位在心,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心之气血阴阳偏虚,标实则与痰饮、瘀血、火热、寒邪等相关。
李丰涛等[1]认为房颤病机特点可总结为两个方面:(1)多因心之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痹阻心脉,或情志不调而致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而发为房颤,此为其普遍性;(2)房颤属风象,感受外风或虚风内动,舍心滞络,发为房颤,此为其特异性。
前者是房颤初始的、间接的病机,是心系及其他脏腑系统病证共有的,后者则是房颤的直接病机。
其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病位在心,累及于脉,属本虚标实之证。
杨湖[2]认为,房颤的基本病机为心宫虚风内动。
其病位在心而累及于脉,病性属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是心之气血亏虚,或合阴阳之偏虚;标实主要是瘀血、痰饮、湿浊、火热、寒邪以及冲脉气逆撞心等。
心虚邪扰,心气虚泛成风,心风内旋窜动肆逆浮撼,心宫血脉受震而成心颤脉乱之病变。
2 辨证分型陈子晶等[3]通过对20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特征分析,发现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顺序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热蕴>肾虚>水停>阳虚;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顺序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气虚血瘀>痰火扰心>肝肾阴虚。
中医证候相兼多数为三证相兼、四证相兼,单证的比例较少。
冠心病房颤患者多数虚实夹杂、多证相兼,临床上病情更加复杂化。
【VIP专享】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
![【VIP专享】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94df14ffc4ffe473368ab72.png)
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血塞通软胶囊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研究表明,该药有众多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如抗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等。
本研究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血塞通软胶囊能使大鼠心梗边缘区MVC、MVD明显增加,与麝香保心丸作用相似,表明其有促进或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
本研究还表明,应用血塞通软胶囊后大鼠缺血心肌中VEGFmRNA表达及其灰度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与麝香保心丸相似。
且发现VEGFmRNA表达水平与促血管新生的水平大体上是一致的,提示其促血管新生作用与促进VEGFmRNA表达有关。
有报道,麝香保心丸有促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促进VEGF和bFGF表达的作用〔9〕,故选该药作为对照,而且发现其促血管新生作用还与促进VEGFmRNA表达有关。
尽管血塞通软胶囊能上调VEGFmRNA的表达,但其机理是什么?用药时间多长最为合适?最佳剂量是多少?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临床研究陈靖张为刘玉庆闫卫红常佩芬王亚红赵勇李玉峰沈晓旭孟伟鲁卫星北京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摘要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新途径。
方法:将153例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02例)和对照组(51例),实验组服用益心舒胶囊治疗,对照组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
结果:两组均有改善心电图、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的程度等作用,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对改善临床乏力、自汗方面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程伟湖北省中医院心内科(武汉,430061)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致残和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
治疗房颤的中医用药方法
![治疗房颤的中医用药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e37248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7.png)
治疗房颤的中医用药方法中药方法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或反复发作性快速心律失常之一,老年人发病率较高,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心悸、征忡、促疾、雀啄、晕厥、胸痹等范畴。
心房倾动的病位在心,其主要症状为心悸、头脚闷、脉结或代等。
常与心气(胆气)虚、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寮血阻络等因素有关。
其病性为本虚标实,尤以本虚为主,各个医家有不同的见解。
根据不同病机病证而采用不同方剂加以治疗:1、温阳益心安神法:心阳不足是心房颐动的基本病机,治以温阳益心安神为法,确立墓本方(人参、桂枝等),并随症加减变化,可改善心房板动患者生活质量,控制心房颐动发作。
应用温通阳气的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房颤动,亦取得较好的效果。
2、益气养阴,通络扭脉法:定心汤(黄蔑、炙甘草等)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房颤动。
本方可减少心房内折返,稳定心肌细胞膜,对心肌呈现明显的保护作用,从而调整心肌的顺应性,改善心肌的复极传导系统功能,达到抗心律失常作用;三参稳逆汤(红参、黄连等)治疗心房颤动,可使心房倾动发作减少,控制心室率,并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3、活血化瘀法:抗栓合剂(当归、川芍等)。
4、单方验方:瓜英桂心汤(瓜萎、肉桂心等)配合西药对症、支持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心方治疗特发性心房颤动对减慢心室率、转复心房颤动和预防心房颤动复发具有明显效果;房颤复律汤;消颤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发心房颤动。
饮食要点1、不能贪杯:房颤者可以少量饮酒,酒类中以干红葡萄酒最好,白酒次之,每日饮酒以不超过二两为宜,不能贪杯。
过度饮酒会刺激并损伤胃粘膜,损害肝功能,容易发生脑出血。
酒精的刺激,会使本就紊乱的心跳加快,病人会出现明显的心慌不适。
阵发性房颤者,更会因酒精的刺激诱发房颤发作,并使房颤持续时间延长。
2、清淡为宜:大多数房颤是因高血压、冠心病引起,对这些患者而言,保持清淡饮食,无疑是最佳的辅助治疗。
水果、蔬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还含有较多的钾,对控制血压、保持电解质平衡都十分有益。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5cc6f8e998fcc22bdd10d57.png)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7期 -147-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rea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CM张华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07-0147-【摘要】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祖国医学并没有与之对应的病名,但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心悸”“怔忡”范畴。
其基本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正气虚,包括气虚、血虚、阴阳俱虚等,标实为邪气实,包括寒凝、痰湿、血瘀、水饮等。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调整气血阴阳,标本兼治,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延缓复发,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房颤;心悸;中医药治疗【Abstract】Atrial fibrill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s in clinic.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symptoms, i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ategory of Xinji (心悸) and Zhengchong (怔忡). Its basic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is Benxu Biaoshi (本虚标实).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atrial fibrillation can improve effect, shorte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delay the recurrenc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Keywords】Atrial fibrillation; Xinji; TCM medicine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07.072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ac741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1.png)
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房颤动。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2015年)及ACCF/AHA 2013年房颤诊疗指南和2016年ESC房颤管理。
1.临床表现:包括发作性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疲乏、头晕和黑朦等。
部分房颤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以卒中、血管栓塞、心力衰竭等房颤的并发症为首发症状。
2.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快速颤动波。
3.临床类型:分为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
4.中医辨证分型(1)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心慌胸闷,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咽燥口、午后颧红,自汗盗汗,舌淡红或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脉虚无力。
辨证分析:患者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阴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痰热扰心证临床表现: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或结代。
辨证分析:患者多因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化湿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浊停聚,郁久化热,痰热扰心,心神不安,发为心悸。
(3)心脉瘀阻证临床表现:心悸气短,胸闷,或胸痛时作(痛有定处),唇甲色紫,失眠多梦,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辨证分析:患者七情所伤,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行,血脉凝留;或风寒湿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以致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发为心悸。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房颤动疾病编码。
2.除外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的房颤。
3.如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房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shidazuo1
![房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shidazuo1](https://img.taocdn.com/s3/m/92fdf454804d2b160b4ec0e4.png)
转复后药物维持窦律—复发率
1. 2. 3. 1. 2.
阵发性房颤: 不用药:近100%复发 用药:超过90%复发 药物无效或副作用:50% 持续性房颤: 不用药复发率:1月,8-61%;6月,44-84% 用药后复发率:1月,10-40%;6月,17-87% 高复发率临床因素: 房颤病程长(>1-3年) 高龄(>60岁) 左房增大(>55毫米) 瓣膜病(二尖瓣病变)
用法
淘汰 缺货 1.5-2mg/Kg 450-600mg 缺货
(Ic) p.o.普罗帕酮(Ic) 70%/8h i.v. 氟卡尼(Ic) 90%/1h
p.o.氟卡尼(Ic)
i.v.胺碘酮(III)
70%/8h
80%/24h 伴血力学受损
缺货
5mg/Kg
AF持续时间短于48h,药物复律起重要作用,成功率约为60-90%, 长于48小时药物复律成功率下降,15-30%
房颤病因学
无器质性心脏病
1. 2. 3. 4. 5. 6.
中毒性反应:药物、酒精、一氧化碳等 交感活性增加:焦虑、甲亢、嗜铬细胞瘤 药物、酒精、咖啡 副交感活性增加 电解质紊乱 特发性
房颤病因分类
衰老:高龄 后天疾病:风心病、高心病、冠心病、 心脏术后综合征、心房侵润性疾病、酒 精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炎、心房肿 瘤、心脏外伤 先天疾病:房间隔缺损、Ebstein畸形、 原发性右房扩张症 其它原因:甲亢、糖尿病、电解质紊乱
诊断的注意点:
AF心室率大于160~180bpm, 考虑有无预激,尤其是老年人 AF心室率小于50~60bpm,考 虑有无房室阻滞
房颤为什么要治疗?
AF引起:
1. 疲劳、心悸、气短、焦虑等 2. 心功能下降(约15~30%),运动 3. 4. 5. 6.
房颤的中医诊治进展(一)
![房颤的中医诊治进展(一)](https://img.taocdn.com/s3/m/92c5aa5501f69e31433294e3.png)
房颤的中医诊治进展(一)【摘要】中医治疗对缓解房颤的症状,控制心律和心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房颤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联合使用中药、中成药、针灸,既丰富了房颤治疗的手段,同时又提高了疗效。
【关键词】心房颤动;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Abstract:TCMhasdefinitefunctioninrelievingatrialfibrillationsymptomsandc ontrollingheartrate.InthesametimeoftreatingwithWM,usingTCMtherapyba sedondifferentiationofsignsnotonlyrichensthetreatingmeasures,butalsoim provescureeffect.Keywords:atrialfibrillation;typesbasedondifferentiationofsigns;TCMtherapy 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本文就房颤的辨证分型和中医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
1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古人认为房颤的病机多以本虚为主,《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以方测证,这里的“心动悸”当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所致。
宋·严用和在《济生方·惊悸》中谓:“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
”明确指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
唐·孙思邀在《千金方·心脏》谓:“…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又云:“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
均指出心阳虚衰可致惊悸。
此外,痰瘀内阻亦可导致房颤的发生,《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惊悸病本为心虚,在惊为痰,在悸为饮,认为心悸与痰扰心神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医治疗对缓解房颤的症状,控制心律和心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房颤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联合使用中药、中成药、针灸,既丰富了房颤治疗的手段,同时又提高了疗效。
【关键词】心房颤动;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
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本文就房颤的辨证分型和中医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
1 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
古人认为房颤的病机多以本虚为主,《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以方测证,这里的“心动悸”当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所致。
宋·严用和在《济生方·惊悸》中谓:“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
”明确指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
唐·孙思邀在《千金方·心脏》谓:“…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又云:“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
均指出心阳虚衰可致惊悸。
此外,痰瘀内阻亦可导致房颤的发生,《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惊悸病本为心虚,在惊为痰,在悸为饮,认为心悸与痰扰心神有关。
王清任则明确指出血瘀可致心悸,《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证目》谓“心跳、心悸,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法百发百中。
”均认为血行不畅,瘀血内阻,可形成心悸怔忡。
2 辨证分型
杜毅[1]等认为房颤中医辨证主要分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湿浊扰心、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四种类型,治拟益气温阳、滋阴养心、健脾燥湿、活血化瘀四法。
黄崇先等[2]通过对68例冠心病快速房颤患者的观察,认为其基本病机为心脾两虚、气滞血瘀、心阳不振、水饮凌心。
属心脾两虚者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以归脾汤治疗;属气滞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以桃仁红花煎治疗;属心阳不振者治以温补心阳,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属水饮凌心者治以振奋心阳、化气利水,以苓桂术甘汤治疗。
徐明扬[3]则认为房颤辨证分型主要分为心阳虚脱证、气阴两虚证、痰瘀痹阻证、水饮凌心证四型。
3 房颤的中医治疗
3.1 经方化裁治疗
《伤寒论》首创炙甘草汤来治疗“脉结代,心动悸”。
许金凤[4]观察炙甘草汤加味治疗老年房颤的疗效,提示炙甘草汤加味对老年房颤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杜贵传[5]观察生脉散加减治疗老年人房颤,结果30例患者,26例3d内心电图恢复正常,认为生脉散加味对治疗老年房颤是有效。
刘兴明[6]将40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来观察温阳益阴,活血类中药配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提示治疗本病可采用温阳益阴,活血化瘀,兼清郁热的治法提高疗效。
3.2 自拟方治疗
李平平[7]观察自拟益心复脉汤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
提示益气复脉法加胺碘酮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疗效确切。
殷养国[8]观察心房颤动患者均有心悸、烦躁、情绪紧张、睡眠不宁等共同特征,辨证属心神不宁,故采用养心安神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陈守宏等[9]选择88例房颤患者来观察中药益气活血方在房颤抗凝中的疗效。
结果提示益气活血方对房颤患者有较好的抗凝作用。
张艳[10]运用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特色中医诊疗方法,以滋阴养血、益气活血、复脉定悸为法辨证组方,以自拟方定心汤治疗房颤,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