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及应用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

四、昼 夜 长 短 的 变 化 规 律 (以北半球为例)
• ①.北半球夏半年(3.21-9.23):昼长夜 短,纬高昼长,极昼。
• 二分日(3.21或9.23):全球各地昼夜等 长
• 北半球冬半年(9.23-3.21):昼短夜长, 纬高昼短,极夜。
• ②.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五、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北印度洋海区
夏 季
顺时针方向
九、洋 流 的 分 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 针;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成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 (气旋型); 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3、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冬季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4、西风漂流:南半球中纬度西风漂流横贯三大 洋
• 2.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
• 3.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 4.弯曲方向受海陆分布、寒暖流、山地(焚 风效应)、盆地、地形起伏的影响;闭合 状:受山地垂直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 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九、洋流的分布规律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共5个,南半球3个,北半球2个) -----反气旋型(北顺南逆、(大洋)东寒西暖)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且手掌朝上。其余四指指尖的方向与原 运动物体的方向一致,大拇指表示偏转 后的方向。)
课堂演练:找出北半球水平气流的正确运动轨迹
气流的原方 向
√A
B
D
√C
实际运动轨迹
判断偏转方向可以 用手测法:
1:手心朝上,四 指是物体的原运 动方向,大拇指 指向是物体受地 转偏向力后的实 际运动轨迹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1.地形与气候(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

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

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

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在自然地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1.偏冷气候规律:根据经验,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往往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出偏冷的趋势。

这是因为纬度越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所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从而导致气温下降。

2.水循环原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如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不同物相之间进行循环运动的过程。

太阳的辐射能量蒸发地表水体,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形成云朵,最终降落为降水再回到地表,不断循环。

这个过程对维持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昼夜交替规律: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上的阳光照射程度发生变化,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在地球上,每个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度决定的。

当其中一地区的经度正对着太阳时,该地区进入白天;当地球继续自转,使该地区的经度背离太阳时,该地区进入黑夜。

4.热带气候与地球旋转的关系: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具有高温和多降水的特点。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特点导致了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从而形成了热带气候。

5.海陆分布规律: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并不均衡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由海洋覆盖。

这是由于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均等分布,导致了大陆与海洋的不平衡现象。

6.高山气候规律:海拔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候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高山上的气温往往比低地温度更低,这也是高山地区形成永久冻土和冰川的原因之一7.河流侵蚀原理:河流对地形的侵蚀是地理学中重要研究的一部分。

河流侵蚀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水流速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地理原理规律的总结与应用

地理原理规律的总结与应用

地理原理规律的总结与应用1. 地理原理规律的概述地理原理规律是指在地理系统中普遍存在并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必然性的规律。

地理原理规律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对于认识和理解地球表层现象、地理过程以及地理系统的结构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原理规律主要包括:1.地形地貌规律:包括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如地形起伏、山脉和盆地的分布、河流和湖泊的形成等。

2.气候规律:包括地球大气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如纬度和海拔对气温的影响、季风气候的形成、气旋和反气旋的生成等。

3.水文地质规律:包括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地表水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如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水文循环等。

4.生态环境规律:包括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等。

这些地理原理规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的研究体系,为人类认识地球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球表层的现象和过程,为人类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2.1 地形地貌规律的应用•地形地貌规律的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中。

根据地形起伏和土地类型特征,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用途,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地形地貌规律的应用于旅游开发中。

利用山脉、河流和湖泊等自然地貌资源,开展旅游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2 气候规律的应用•气候规律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根据气候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品种选择,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气候规律的应用于能源开发中。

通过了解太阳辐射和风力等自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2.3 水文地质规律的应用•水文地质规律的应用于地下水资源管理中。

根据地下水补给和排泄的规律,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污染。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示意图绘制ppt课件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示意图绘制ppt课件

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图C)
太阳直射点
C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北半球为例)
昼=夜
昼渐长
N
昼渐长
昼最长
N
S
昼>夜 昼<夜
S
N
N
昼最短
S
昼渐短
昼渐短
S
昼=夜
1.光照图的基因类型
类型
图示
侧视图
俯视图 斜视图
判断方法
中心点为赤道上某点,所绘制的半球南、北半球各 占一半。左图为6月22日光照图,图中AB为晨线, B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时;A点所在 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C点为晨线与赤道 的交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 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做高考题的基础,掌握了 这些规律和原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包 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所有高考
内容的原理和规律.
一、地理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 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 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 “ 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 午太阳高度越大。
•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D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E折线所示)
(2)提取时间信息——定时 日照图上的时间信息往往是隐藏着的,需要同学们“挖掘”, 关键在于找出并确定太阳光照图上重要的七个时间点,如下 图所示:
(3)综合运用 与地方时相关的运用:计算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日出 日落时间, 确定日界线和日期。 与季节相关的运用:地球的公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及变化;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气压分布、某地的气候特 征、天气现象;季风洋流流向;河流汛期、河流入海口的盐 度;植被的生长状况;动物迁徙; 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极地科考时间等。

初中地理知识解释47个原理(超实用)

初中地理知识解释47个原理(超实用)

初中地理知识解释47个原理(超实用)1. 大地的形状和结构: 地壳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

2. 大陆漂移: 大陆板块不断移动,导致地壳的变化和地理现象的发生。

3. 风化作用: 风、水和冰等因素将岩石破碎成小颗粒,并使其变得更加容易溶解。

4. 侵蚀过程: 水流、冰川和风等力量将岩石和土壤的颗粒搬运到其他地方。

5. 河流系统: 河流由源头、汇合点和河口组成,通过搬运沉积物和切割地貌来改变地形。

6. 冰川作用: 冰川的移动和融化形成了山谷、湖泊和冰川碎屑。

7. 地貌变化: 大自然和人类活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貌不断发生变化。

8. 水循环: 水从地球表面蒸发、凝结和降水,形成了水循环系统。

9. 气候和气象: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模式,而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条件。

10. 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壤、矿产和能源等,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

11. 地震和火山活动: 由于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地震和火山活动不断发生。

12. 大气层: 大气层由不同的气体组成,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和陨石碰撞的影响。

13. 太阳系和宇宙: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宇宙是包含一切物质的巨大空间。

14.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和人类活动引起的。

15.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包括森林、草原和海洋等。

16. 土地利用: 人类利用地表资源,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

17. 人口和人口迁移: 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的迁移会导致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

18.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19. 人类环境影响: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20. 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要素: 包括水资源、土壤、气候和地形等。

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中地理主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

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

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

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

(3)、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①、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②、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③、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1.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⑴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⑵公转速度变化图示: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太阳直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垂直照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区域为不同纬度的昼夜变化弧)(图3)※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图4)※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 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图437图5Km图6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风力强);夏季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洋流因素。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致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凸出,7月前后向北凸出,海洋上相反;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

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

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谷地、盆地或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 ~30°N 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思考:最冷南极大陆?西伯利亚1月气温低?(用中心词表示) 南极大陆:西伯利亚: ※气压垂直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越低(图8、9)※大气运动规律 近地面受三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有一个夹角;高空受两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平行(图10) ※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图11)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图11)分析图中的气压带(阴影部分)的名称和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在下表中写出你知道的地带性、非地带性土壤名称)等压面a等压面b等压面c c ba图8※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参考图7)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图12):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纬度、径流、洋流)范围:3.2%~3.6%判定图12的区域位置,说明AB 洋流的名称、性质?※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 受气候的降水特点的影响:夏雨型--夏汛;冬雨型—冬汛;年雨型—无汛;季风区年际变化大,冰雪融水补给区年际变化小;年雨型区变化小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图13)1.东部季风区A汛7、8月,枯12、1、2月;雨水补给;流量大,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东北地区B4、5月春汛,7、8月出现夏汛;冬季低温,河流封冻,河川断流 3.西北内陆地区C冰雪融水补给;汛期7、8月;冬季低温,无冰雪融水补给,河川断流;因融化量有限、蒸发强、下渗大、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 4.南部沿海地区D5月季风登陆出现春汛,8、9月多台风雨,9、10月夏季风南撤带来降水,出现第二次汛期;降水量大,流量大,汛期长,无冰期,水位差小。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十、世界各地区、国家和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东亚——季风气候(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东南亚、南亚——热带季风
西亚、北非——热带沙漠为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面积大
中亚——温带大陆性为主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最典型,但温带大陆性面积大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面积最大 澳大利亚——半环状分布 十一、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产生 的原因、后果及治理措施
昼长15小时
日出
正午12时
日落
读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 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4-5题。 4、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C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5、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解析:由题意可知 120°E————9时 75°W————? 由此计算P点的日落时间 为20时。
6、太阳升落的方位问题
两分日日照图
北半球冬至日日照图
北半球夏至日日照图
1、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日影朝向正西) 正西日落(日影朝向正东)。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方向日出(日影朝 向西南);西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南)。
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方向日出 (日影朝向西北);西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北)。
时间
补给特点
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雨季 流量较大,流量随降 我国季风区和世界
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上绝大多数河流 雨季形成汛期 季节性积雪 春季 流量变化小,形成春 温带和寒带地区、 融水补给 我国东北地区 为主 汛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地理原理规律系列是指地理学研究中所发现的一系列规律和原理,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等方面。

这些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地理学解释和探索地球现象的重要依据。

以下将介绍一些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1.大地构造原理大地构造原理研究地球的构造、形状、板块运动等方面的规律。

它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原理和地震活动规律等。

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壳由若干个大型板块组成,它们以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为界,相对运动造成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地壳运动原理研究地壳的垂直和水平运动,如地壳隆起和塌陷、抬升和沉降等。

地震活动规律研究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包括震源分布、震级和地震地带等。

2.气候形成原理气候形成原理研究气候形成的原因和规律。

它包括大气运动原理、水汽运输原理和气候区划原理等。

大气运动原理研究大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如气压、风速和风向等。

水汽运输原理研究水汽在大气中的运动和输送,如蒸发、凝结、降水等。

气候区划原理研究气候的分布规律,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3.水循环原理水循环原理研究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和规律。

它包括蒸发、降水、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等方面。

蒸发是指水从地球表面转变为水蒸气的过程,降水是指水蒸气转变为液态或固态的过程。

水循环原理揭示了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于地理学、气象学等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原理研究土壤表层的侵蚀和移动过程,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

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对土壤的冲刷过程,包括河流侵蚀和雨水侵蚀等。

风蚀是指风对土壤的刮蚀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冻融侵蚀是指冰的冻融作用对土壤的破碎和搬运过程,通常发生在寒冷地区。

土壤侵蚀原理研究土壤的形成、分布和保持等问题,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5.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和空间关系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概念、原理和规律。

下面对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整理。

一、概念:1.地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人口、城市等方面。

2.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具有比较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3.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地球上各种地理要素分布的范围和特征,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不同空间要素。

4.地球表面要素:地球表面要素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特征和结构,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资源等。

5.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指地球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球内部。

6.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7.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指其中一地理区域的独特的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点。

二、原理:1.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物质在各个要素之间的不断流动和转化过程,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2.能量传递:能量传递是指能量在地球系统中的传输和转换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热量传输、风能、光合作用等。

3.迁移和扩散:迁移和扩散是指物种和物质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移动和传播过程,包括人口迁徙、物种迁移、污染扩散等。

4.形态发育:形态发育是指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等。

5.秩序和混沌:秩序和混沌是指地理系统中存在的有序和无序的状态,包括地质构造、矿产分布、人口分布等。

三、规律:1.自然地理规律: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地球自然系统中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如气候与地形的相互关系、植被与土壤的相互适应等。

2.人文地理规律:人文地理规律是指地球上人为活动和人口分布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如城市扩张规律、交通通道的形成规律等。

3.统计规律:统计规律是指地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过程中,一些重要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如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相关性等。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自主复习目录一、地理原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大气环流原理(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水循环原理•地壳物质循环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二、地理规律(时间变化规律、空间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方位的变化规律•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规律•气压的分布规律•风(季风)的分布规律•气候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河流补给类型的分布规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板块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三、地理区位•人口(人口迁移)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公路铁路线、港口车站航空港)区位因素•商业网点区位因素•工程建设(水电站、航天发射基地等)区位因素四、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地理位置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河流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植被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土壤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五、地理计算•经纬度距离计算•比例尺的相关计算•相对高度计算•温度的相关计算•时间的相关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昼长(夜长)的计算•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楼间距(楼高)、太阳能安装角度等相关计算•人口等相关计算(总人口、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六、综合题常见题型(列出答题思路)(一)自然地理部分1.描述某地地理位置2.评价某地地理位置(优越性和不足)3.描述某地地形(地势)特征4.分析某地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5.主要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火山地震)的分布特征、原因、危害、措施6.分析某种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峡湾地貌、山地、谷地/裂谷、平原/盆地、三角洲、冲积扇、沙丘、河曲、天坑、地上河等)7.分析某种岩石的成因8.描述某地气候(气温、降水)特征9.分析某地气候的成因10.分析某地气温高低的原因11.分析某地降水多少的原因12.分析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13.分析主要气象灾害(旱涝、寒潮、沙尘暴、台风、多雾)的分布特征、原因、危害、措施14.描述某地的天气特征15.分析某地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16.分析某地气温年较差大小的原因17.分析某地太阳辐射强弱的原因18.分析某地日照时数长短的原因19.分析某地风力大小的原因20.分析某地蒸发旺盛的原因22.分析某地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23.分析某地大气的受热过程24.分析某地的热力环流过程25.分析某地的大气环流26.描述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反气旋)的天气特征27.描述某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28.描述某河流的水系特点29.分析某河段水能丰富的原因30.分析某河段航运价值大小的原因31.分析某地建水电站(水库)的区位条件、影响32.分析河流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33.分析某河流(流域)的作用、开发条件开发措施、治理措施(田纳西河、长江)34.分析主要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城市内涝)的原因、危害、措施35.分析某湖(海)盐度高低的原因36.分析某地形成渔场的原因37.分析某地水循环的过程38.分析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9.分析某地生物资源(动植物)丰富的原因40.分析主要病虫害(病害、鼠害、虫害)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41.分析某地雪线高低的原因42.分析某山自然带带普复杂的原因43.分析某地土壤肥沃的原因44.分析某地冻土广布的原因45.分析某地酸性土壤的成因、改良措施46.分析某地资源跨区域调配(水资源、能源资源)的原因、线路、影响47.分析某地建核电站的区位条件48.分析某地建盐场的原因49.描述某地某种资源的(分布)特点40.分析某地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山西省)51.分析某地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盐差能、核能)的开发条件(二)人文地理1.分析某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人口老年化的影响及解决措施)2.分析某地人口出生率或死亡率高低的原因3.分析某地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4.描述某地人口分布的特点5.分析某地人口合理容量大小的原因6.分析某地人口分布多少的原因7.分析某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8.分析某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布局的区位条件9.分析某城市地域结构(集中式和分散式)的优缺点10.分析某城市等级高低(服务范围大)的原因11.描述某地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和特征12.分析某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住房、交通、就业、环境)及解决措施13.描述某地城市的分布特点14.分析(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注意某一要素的评价)15.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改善措施1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17.分析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18.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改善措施19.分析乳畜业的区位条件20.分析某地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改善措施21.描述某地农业生产特点及原因22.分析某地农产品品质优的原因23.分子某地农产品产量大的原因24.描述某农作物的生长习性25.分析某地粮食短缺的原因、措施26.分析某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27.分析某地建设农业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28.分析(评价)某地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29.分析某地工业分散的优缺点30.分析某地工业集聚的优缺点31.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改善措施32.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区位条件33.分析某地高新技术产业(硅谷)的区位条件34.分析某地工业可持续发展措施35.分析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改善措施36.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条件、发展措施(珠三角)37.分析某地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38.描述某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39.分析某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条件40.分析某交通运输点(港口、飞机场)布局的区位条41.分析交通运输线布局的意义42.评价某交通运输线布局合理性43.描述某地交通运输发展的特点44.描述某地商业区的布局特征45.分析某地商业区布局的区位条件46.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47.分析某地的建筑(服饰)风格特点及原因48.分析某地某种文化的特点及原因(三)旅游地理1.描述某地旅游资源的特点2.分析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产生问题3.分析某种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析某地旅游资源的价值5.分析旅游出行时间的选择与必备物品6.分析某地发展旅游业的作用(影响)(四)环境保护(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1.分析某地能源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2.分析某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3.分析某地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4.分析某地大气污染(酸雨、臭氧空洞、雾霾、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措施5.分析某地水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6.分析某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7.分析某地噪声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8.分析某地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黄土高原)9.分析某地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西北)10.分析某地森林的作用、破环原因、危害、防治措施(亚马孙平原)11.分析湖泊的成因、作用、萎缩的原因及危害危害、防治措施(洞庭湖)12.分析沼泽的成因、作用、萎缩的原因及危害危害、防治措施(洞庭湖)13.分析某地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华北平原)14.分析某地草场退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西北)15.分析某种生物减少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重要地理原理规律_精品.pdf

重要地理原理规律_精品.pdf

重要地理原理汇萃大气部分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太阳高度、昼长)、大气(云量、大气密度)、下垫面(阴阳坡、迎背风坡)案例:东北纬度比浙江低,但太阳辐射总量差不多;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方2、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纬度(某一时间有关,全年无关)、大气(云量)案例:四川盆地日照时数小;我国西北夏季日照时数很大3、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大气(大气环流、云量、大气密度)、下垫面(海洋、地形、洋流)、人类活动案例:我国气温冬季气温较低,南北温差大;夏季气温较高,南北普遍高温;四川盆地气温较高4、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云量、地面性质(比热)案例:青藏高原、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从南到北年均气温日较差增大,从东往西增大;山顶比山脚小5、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纬度、大气(大气环流、云量)、下垫面(海洋、海拔)案例: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往西年较差增大;昆明、青藏高原年较差小;6、影响降水量的因素:大气环流、下垫面(海洋、地形、洋流)案例:我国降水量从东南往西北减小;青藏高原从东南往西北减小;副热带地区沙漠延伸到西部沿海7、影响降水强度的因素:大气上升强烈、水汽含量案例: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冬春季沙尘暴无降水;台风降水强度大8、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海洋、地形、洋流等)、人类活动案例: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差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与亚热带季风9、我国水旱灾害的因素:夏季风不稳定、多台风案例:北旱南涝(夏季风弱),南旱北涝(夏季风强);印度多旱涝(西南季风不稳定)10、华北春旱发生的因素:收入--降水少(锋面雨带未到)、支出--气温回升,蒸发强烈、农业用水量大案例:东北春旱比华北轻(来多去少)11、污染程度(酸雨、粉尘等)的主要因素:排放量、扩散条件(降水、风力、逆温、地形)案例: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两广湘赣、长三角地区酸雨严重;河西走廊冬季污染严重海洋部分12、海洋表面温度影响因素:纬度(太阳辐射)、洋流、陆地(包括河流)案例:从低纬到高纬温度降低;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凸;夏季沿岸温度高,冬季低13、海洋表面盐度影响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洋流、高纬结冰融冰案例: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递减;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长江口盐度季节变化14、海洋渔场影响因素:饵料丰富--大陆架(光合作用强)、温带海域(冷海水上泛)、泥沙入海、寒暖流交汇案例:我国渔业资源丰富;舟山渔场;世界四大渔场15、盐场的影响因素:光照强、滩涂广案例:我国三大盐场16、海岸进退的影响因素:陆地(泥沙淤积)、海洋(海水运动侵蚀)、全球变暖、人类活动(珊瑚礁、红树林)案例:尼罗河三角洲退缩、黄河三角洲长速减慢17、咸潮的影响因素:海洋(涨潮、温室效应导致海面上升)、陆地(径流量、挖沙、大量引用河水等)案例:珠江口某年咸潮入侵严重18、赤潮的影响因素:营养物质的排放量、扩散条件(海湾不易扩散)、水温(水温高易繁殖)案例:珠江口赤潮严重19、如何排解污染:减少排放量(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净化排放、调整经济结构等)、合理工业布局、建设防护带、加强绿化等案例:首都北京工业发展方向(绿色奥运)20、填海造陆的影响因素:经济发达,地价高,土地不能满足需要、有浅滩案例:澳门大部分土地是填海造陆形成的;台湾东部沿海不宜填海造陆陆地部分2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降水、地形、土质状况、植被状况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南方低山丘陵较轻、西北水蚀造成的水土流失较少水土流失治理:植树种草、陡坡退耕还林、缓坡修筑梯田案例: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坝、固沟)、南方低山丘陵区(立体农业)22、荒漠化、沙尘暴的影响因素:气候干旱、风力大、地表裸露有沙源案例:我国春季沙尘暴频繁荒漠化、沙尘暴的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植树种草、退耕还草还牧、合理放牧)、合理规划用水等23、河流径流量的影响因素:降水量、流域面积案例:我国长江径流量大;我国西北地区径流量小24、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降水、地形、土质状况、植被状况案例:华北河流含沙量大;东北、南方、西北河流含沙量较小25、水能的影响因素:径流量(降水量、流域面积)、落差案例:我国西南横断山区、中南红水河、长江三峡段、西北黄河上游水能丰富26、水资源紧张程度因素:收入(降水量少)、支出(人口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污染浪费严重)案例: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新加坡淡水资源紧张(降水虽丰富,但国土面积小,水资源贫乏;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用水量大)27、如何缓解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紧张状况:开源、节流案例:华北水资源紧张--开源: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全流域协调用水;节流: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工业提高重复利用率;生活节约用水(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长三角能源紧张--开源:开发新能源(核电、潮汐能、风能等)、调入能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油南运、进口石油)、工业结构轻型化28、江河航运价值的影响因素:航运能力(径流量及变化、地形、结冰期、河网密度)、经济发展水平案例:欧洲航运发达、长江黄金水道、我国西南地区航运条件差29、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程度的影响因素: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地壳不稳定,多地震泥石流、滑坡--地质状况、地形、降水、植被状况案例:我国西南、西北、华北多地震;我国云南、四川、西藏等西南地区,甘肃、陕西、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辽宁、吉林的长白山区等地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严重30、沼泽地成因:降水(多)、蒸发(弱)、地形(低平)、冻土、凌汛案例:我国三江平原、青藏高原、俄罗斯鄂毕河下游沼泽地分布较广31、盐碱地成因: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下水位高(自然--地势低平、人为--不合理灌溉)案例:华北平原、我国西北地区盐碱危害严重而东北地区较轻;我国西北地区什么季节盐碱化较严重;我国江淮地区伏旱季节会出现盐碱化;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什么季节?32、河流断流、干旱地区河流短小的因素:来少(补给少)、去多(蒸发、下渗、人们生产生活用水)案例:西北地区河流断流;黄河下游断流33、河流泛滥(洪涝)的因素:降水(多降暴雨)、地形(上中游坡度大,水流急;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扇形水系、支流多)、人为(①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多,河床湖泊淤积严重,蓄洪、泄洪能力下降;②围湖造田)案例:海河"十年九灾";黄河"三年两决口";淮河"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长江正常年份不易产生洪涝灾害,异常年份易爆发,如91、98年34、凌汛的因素:河流能结冰、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案例:黄河河套段、山东段;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35、内流区域成因:降水少、蒸发量大、地形封闭等案例:额尔多斯高原、西北内流区域36、雪线的影响因素:降雪量(地形可影响积雪,陡坡不易积雪)、消融量(气温、阴阳坡)案例:雪线从副热带地区向高低纬降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非洲冰雪少经济活动部分37、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策)案例:我国西北地区、东北平原、江汉平原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38、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矿藏、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区位、交通、市场、技术、劳力及其素质、工业基础、农业发展等)案例: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39、旅游资源的评价:游览价值(非凡性、地域组合、集群状况)、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旅游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案例:欧洲旅游业发达、黄山与庐山比较、建德旅游评价40、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矿产)、社会经济因素(区位、交通、市场、技术、劳力及其素质、工业基础、农业发展等)案例: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41、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水平、历史)案例:我国人口主要在东部区,西部少;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俄罗斯、埃及等国家人口分布极不平42、城市形成发展的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水源)、矿产、交通、政治、宗教、科技等案例: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地区;攀枝花、大庆的形成和发展、干旱地区城市的分布43、水电站的因素:水能蕴藏量、适合建坝的坝址(峡谷)、口袋形蓄水区、运输物资的交通条件、能源的市场需求状况(本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对背景环境的影响案例:怒江、金沙江开发(赞成、反对)44、耕地面积影响因素: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地形面积广阔)、人口(人口多,开垦耕地多)案例:我国陆地面积比印度、美国多,但耕地较少45、如何发展地区经济:扬长(资源优势)避短(存在问题)、注意生态、社会、经济的统一案例:我国南方立体农业的综合开发(长-气候、土地、生物,短-水土流失;生态、社会、经济意义)地图:居民点:阳坡、冬季风背风坡;避开陡坡、地形平坦;水源丰富便利;交通方便水库坝址:狭谷、有口袋形蓄水区、移民和淹没的耕地垃圾处理场:远离水源地、城镇下风向、离城镇较远、交通方便开垦耕地:平坦或缓坡、朝阳、灌溉便利、离居民点近宿营地:避开陡坡、地势较高、离水源较近、地形较平坦引水线:自流、路程短山区公路: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减小坡度,降低工程量,有利交通的安全性1。

地理学十四大原理

地理学十四大原理

地理学十四大原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地理环境及其变化的科学。

地理学原理是指在对地理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时,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规律。

以下是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原理一: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人文、自然、社会和环境科学的方方面面。

它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和解释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原理二:地球是一个自然系统地球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地球的自然环境。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地球这一综合系统的结构、过程和运行机制。

原理三: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要素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观察、测量和统计,揭示和解释这些规律性。

例如人口分布、气候分布、地貌分布等。

原理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和影响,并寻求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方法和策略。

原理五: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后果,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路径。

原理七:地理尺度的影响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受到尺度的影响。

地理学研究从小尺度的局部现象到大尺度的全球问题,探讨不同尺度上的地理规律和差异。

尺度变化会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和理解产生不同的影响。

原理八: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地理学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和分析地表的各种信息和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可以对大量的地理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以支持地理学的研究和决策。

原理九: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致力于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寻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练习6】14.左图为洞庭湖位置图,右图为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10分)
【答案】:海陆间循环(2分) 太平洋海 面蒸发的水汽(2分),随东南季风被输 送到该地区(2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 形成降水(2 分),降水通过地表径流 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 (2 分)。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10分)
【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4分), 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3分);依山面海, 迎风(3分)。 答案反思: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依据: ①确定是否季风区或季风现象区;②若不受季 风影响,则结合纬度、季节,确定该季节影响 该地区的气压带或风带;还需要考虑海陆分布、 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风力的影响。
(3)板块运动分为碰撞和张裂 ①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福冲到 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压, 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就是太平洋 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②在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处,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 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 ③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东非大裂谷
3.锋面气旋形成的天气特征 在中高纬度地区,由于冷暖气团频繁相遇,锋面系统活跃,当与气旋系统 结合时,形成锋面气旋。受气旋辐合上升气流影响,锋面上的气流上升更 加强烈,往往带来云雨甚至造成暴雨、大风天气。
【练习6】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 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 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 形

初中地理原理规律归纳

初中地理原理规律归纳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地理原理规律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形态、构造、地貌、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科学。

在地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各种现象和过程。

下面将对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整理。

一、地理概念:1.地球: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生活的星球。

地球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形态、构造、地貌和气候等特征。

2.地球的组成:地球由固态地壳、流动的地幔和核心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外围,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可塑层,核心是地球的中心部分。

3.地球的形态: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自转引起了日、夜的变化,公转引起了四季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区域:地球可以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个主要区域。

陆地包括七大洲和众多岛屿,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

5.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的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气候、地形和地貌等元素,人文环境指的是人类的活动、文化和经济等方面。

二、地理原理:1.地理位置原理: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对一个地区的气候、植被和生态系统等产生重要影响。

2.地理互动原理: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例如,地形会影响水流的路径,气候条件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3.地理多样性原理: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地理多样性,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文化等方面。

这种地理多样性使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4.地理演变原理: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是不断变化和演变的。

例如,地壳构造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爆发,气候变化会影响植被和动物的生存等。

5.地理可持续发展原理:地理研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即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三、地理规律:1.布氏分布规律:布氏分布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指的是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例如,人口分布不均匀、降雨的分布不均匀等。

2.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和演替的。

高三地理重要原理和规律

高三地理重要原理和规律

高三地理重要原理和规律
哎哟喂,各位高三的同学们,今儿咱来摆摆龙门阵,说说这高三地理里头的重要原理和规律。

咱们得用四川话、陕西话、还有北京话,混合着来,看看这地理知识能不能整得更明白点。

四川话版:
说起地理啊,咱们得先从这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开始说起。

你晓得不,地球每天都在自个儿转圈圈,就像咱们四川的串串香,一圈儿接一圈儿,这就是自转嘛。

而公转呢,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跟咱们过年围着桌子转一样,大家团团圆圆的。

这两个动作啊,把地球的时间和季节都给搞出来了,真是神奇得很!
陕西方言版:
再来说说这大气环流。

你晓得不,这大气就像咱们陕西的面条一样,长长的、弯弯的,流动得可欢实了。

这些气流啊,有时候从南边吹过来,有时候从北边吹过来,把天气搞得一会儿热一会儿冷。

咱们得搞清楚这些气流是怎么流动的,才能预测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备。

北京方言版:
还有啊,这水循环也是地理里的一大重点。

你看那江河湖海,都是水在流动。

太阳一晒,水就蒸发成水蒸气,升到天上就变成云了;云一多,就下雨或者下雪,水又回到地上。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咱们得明白这个循环是怎么运作的,才能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怎么分布的,怎么利用的。

总之啊,地理这学科虽然知识点多,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学,用脑去想,就
一定能整明白。

就像咱们吃串串香、吃面条、喝水一样,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只要掌握了规律,就能吃得开心,喝得畅快。

所以啊,同学们,加油学地理吧,将来走遍天下都不怕!。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主要涉及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地貌、水文、生态等内容。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撑。

下面将从地球物理特征、气候、地貌和水文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首先,地球物理特征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地球物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大小、质量、密度、内部结构等。

地球的大小是地理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地球的引力对物质的作用力,进而决定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大气环流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地面起伏的形成。

质量和密度则影响地球的引力场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决定了地球的地热、板块构造以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

其次,气候是地球自然地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大气状态的统计情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环境和地球运动有关。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辐射和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温度变化引发了大气运动和水循环,而大气运动和水循环则决定了气候带的形成和气候区的划分。

气候也受到地形、海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地形的高度和坡度决定了风的流向和强度,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决定了海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地貌是自然地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描述了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形和地势。

地貌的形成与地壳构造、风、水和冰等因素有关。

地震和火山活动会破坏地形,而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则会改变地形。

风和水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形,而冰川的运动和冰融化会形成冰川地貌。

地貌的变化与时间尺度有关,从短期看,地貌具有动态性,从长期看,地貌则反映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最后,水文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和湿地等,地下水则存在于地下岩石中。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空间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及应用1.时间计算:东加西减(时区相差数),每隔150相差1小时,每隔10相差4分钟。

2.日期界线:零时所在的经线和180 0经线。

过180 0 日界线:东减西加(1天)(注意:1800不等于日界线)3.地球自转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时间更替);地转偏向力,地球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略扁)4.地球公转的特征: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并且与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呈66034'的夹角。

其意义是形成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进而形成公转的几个意义。

5.地球公转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气候带)形成。

6.近地面大气(对流层)增温原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而不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推论1: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推论2: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C / 100米。

推论3:这也是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也是温室效应的原理。

应用此原理解释的现象: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为什么气温不高?(空气稀薄)2.为什么同一地点高处不胜寒到达的?(地面辐射少)3.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暖一些?(云多,即水汽多,保温作用强)4.温室大棚起保温作用的物质是塑料薄膜,而不是里面的二氧化碳。

7.平流层增温原理:平流层中的臭氧直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而增温。

8.大气运动的原理:下垫面的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产生下垫面冷热不均的情况有:1.高低纬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产生的冷热不均(产生不同纬度间的环流,如三圈环流:大陆西岸)2.同纬度的海陆接受相同的热量,但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产生的冷热不均。

(产生季风环流:大陆东岸)推论1:大气运动方向:水平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上高压下沉,低压上升。

推论2: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应用:解释山风、谷风、海风、陆风、热岛、雨岛、季风、三圈环流。

9.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应用:(1) 西欧靠近沿海的地区为什么终年温和湿润?(2) 北欧工业不发达,却是世界上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3) 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为什么终年干旱?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夏季却多雨?(4) 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终年飘向何方?(5)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是世界上水稻分布的最北界线,为什么?参考答案:(1) 终年受暖湿的西风影响(2) 北欧地处工业发达的西欧的下风向(3) 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形成干热的天气;东岸受季风环流控制,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高温多雨(4) 此地是极地东风带,终年吹东南风,所以红旗向西北飘(5) 此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比同纬度冷;夏季比同纬度热,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生长。

10.大气降水的原理:充足的水汽,足够的凝结核,空气有上升运动。

降雨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

11.全球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低气压带多雨(赤道低压带多对流雨;副极地低压带多锋面雨和气旋雨);西风带的大陆西岸多雨;高气压带(副热带、极地高压带)和极地东风带少雨;季风环流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还要注意: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12.我国降水分布规律: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各年间降水变率大;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13.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亚欧大陆为例)看上图,说出重要气候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的分布地点(位置),成因,特点,及其影响下的农业生产情况。

如亚热带季风:其分布在大陆东岸,纬度在北纬20度~35度之间;其成因是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干燥(注意我国东部季风的天气特点可笼统表述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这指大部分地区,不含云贵地区的高原季风——四季如春,降水丰沛);其影响下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类型。

14.自然带分布规律:同上15.大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

应用:不同纬度的盐度比较(用上图来比较,回归线、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同纬度的要看洋流性质和是否近陆地径流。

相关:大洋表面海水水温、蒸发量分布规律16.世界大洋表面洋流分布规律注意:给你的图可能是以海洋为中心(最简单的形式),也可能以陆地为中心。

应用:(1) 对气候的影响:(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气候的影响,带来更多热烈和水汽;副热带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2) 对渔场的影响:(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与寒暖流交汇有关;秘鲁渔场与上升流有关)(3) 对航行的影响:如世界主要航线与洋流的关系(西方国家海上生命线,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的变化规律:夏季向东,冬季向西)17.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解释山脉、海沟、岛弧(日本群岛等)、地震、火山、地热、裂谷、大洋的形成。

推论1:世界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火山地震带。

前者有菲律宾、台湾、日本、美国西海岸,后者如摩洛哥、意大利、希腊、土耳其、伊朗、印度、中国西南地区。

用板块知识解释: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日本群岛,印度地震,中国西南地区多地震,冰岛多地热、火山参考答案:阿山(简写):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而成,也说明地中海面积减少,土耳其多地震喜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而成,同理解释中国西南地区、伊朗、印度地震,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地震引起南亚海啸。

安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而成日本: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同理有台湾多地震冰岛:地处大西洋海岭,是板块张裂处(生长边界),所以多火山、地热,与冰岛相似的是南太平洋中新西兰的北岛和南岛,其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也是著名的风景区19.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如找矿找水:背斜是储油(气)构造,建地下隧道;向斜是储水构造。

20.影响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的条件都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但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推论1:影响农业的条件:自然:位置,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政策、科技、交通、劳动力等※推论2:影响工业的条件:自然:位置,水源、土地经济:原料、燃料、市场、交通社会:劳动力、技术、协作生态:考虑风(向)水(流),避免污染※推论3:影响城市的因素自然:位置,气候(中纬度多城市),地形(平坦的地方多),水源(生活饮用,农业灌溉,交通运输等)人文:交通、农业、工业、商业等※推论4:影响交通运输的条件例:影响京九线,南昆线,南疆线的走向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例:影响青藏铁路的因素有自然、经济、政治、生态、科技等因素。

地理综合题答题规律归纳(答题时思考问题的角度)一、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1、纬度2、地势3、天气状况4、空气密度5、太阳高度6、日照时间二、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1、太阳直射位置(季节)2、地势高低3、天气状况三、影响气候(考虑气温和降水)的因素:1、纬度因素2、海陆位置(经度)3、大气环流状况(气压带、风带的分布)4、洋流状况5、地势高低6、人类生产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四、沙尘暴的成因(考虑风和沙):1、土壤疏松程度(含水量)2、风力强度3、植被少4、干旱5、快行冷锋天气五、形成沙漠的因素(考虑干):1、地处20°~30°纬度的大陆西岸,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2、处于山的背风坡,降水少3、有寒流经过4、深居内陆,降水少六、影响湖泊、内海等盐度高低的因素:1、纬度位置2、气候条件(降水量和蒸发量)3、有无河流注入4、地形七、水文特征要点: 1、有无冰期 2、有无汛期 3、流量 4、含沙量 5、补给形式 6、水位7、植被状况 8、地质结构八、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考虑0℃等温线的位置):1、高山纬度位置2、风向3、0℃等温线的海拔高度4、季节九、影响山地垂直带谱分布因素:1、山地所处纬度2、山地的海拔高度3、向阳或向阴(阳坡高一些、阴坡低一些)十、产生赤潮的原因(考虑有利于水藻生长的因素):1、自然原因:高气温、水体交换慢(流动性弱)2、人为因素:①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大量外排,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海洋养殖业规模扩大,海洋开发程度高,严重污染海域十一、选择盐场因素:1、气候干旱,降雨日少2、地势平坦宽广,以沙滩为主3、日照充足,蒸发强烈4、海岸线低平,浅滩 5海水盐度(非必要因素)十二、港口区位因素:1、水域条件(水深、停泊,避风程度)2、经济腹地①城市依托②工业化程度③货物流通量④地质稳定,地势平坦,坡度适宜十三、黄河断流的原因:1、流域土质疏松,下渗作用强 2全球变暖,蒸发量大 3、天然来水少(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4、工农业用水及生活用水量大十四、水库、大坝的选址:1、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2、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3、考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十五、大气污染分析:1、自然:①阴雨浓雾天气不易扩散②盆地不易扩散③逆温效应④两地气温差异→气压梯度力→风→污染物传播2、人为:①工业废气②汽车废气③以煤发电、取暖十六、洪涝灾害成因:1、自然:①持续性降水②夏季风强弱③台风影响④河道窄浅⑤水系支流多⑥地势低平⑦河道弯曲⑧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调蓄洪水能力减弱⑨厄尔尼诺现象2、人为:①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附】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合理修建水利工程④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⑤开挖入海河道⑥修建分洪区⑦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十七、卫星发射中心选址:1、晴天天数2、地形开阔3、人口较少4、国家安全十八、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1、资源丰富程度2、科技发展水平3、经济发展程度4、人口受教育水平5、地区开放程度6、生活消费水平十九、影响人口迁移因素:1、战争2、政治变革3、国家大规模人口迁移政策4、居住环境因素5、经济、交通、教育、通讯、社会保障及医疗体系二十、城市化动力(推力和拉力):1、农村生活条件较差2、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3、城市就业机会高4、城市生活方式和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与医疗体系 5城市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较好二十一、农业区位要素:1、自然条件:①气候要素(光照、热量、水分)②地形③土壤类型④灌溉水源⑤积温⑥植物生长期长短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国家政策、科技、农业基础二十二、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土地、水源、原料、燃料2、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资金、工业基础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工业惯性、社会协助条件、国防安全需要、历史条件4、环境要素:风向水流二十三、商业中心位置:1、城市聚落2、交通便利3、稳定的商品来源及销售区4、地区自身的商品生产力 5、经济腹地二十四、外资企业落户因素:1、开放的港口城市,交通便利2、劳动力资源丰富,高素质人才充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 3、市场广阔 4、基础设施完善 5、工业基础好,合作条件好二十五、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1、地形2、水文3、地质构造4、气候条件5、经济发展需要6、社会和技术二十六、能源、资源工程修建条件:1、能源、资源匮乏程度2、调出地与调入地距离3、交通通达程度4、工程量及难度 5、可持续发展补充:沼泽地形成的因素(考虑积水):气候(降水、蒸发)、地形(中间低、排水不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