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
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
![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43fafa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b.png)
(1)在一定溶剂(也称致孔剂)中, 模板分子(即印迹分子)与功能 单体依靠官能团之间的共价或 非共价作用形成主客体配合物
(2)加入交联剂,通过引发剂引发 进行光或热聚合,使主客体配 合物与交联剂通过自由基共聚 合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高联的 刚性聚合物
(3)将聚合物中的印迹分子洗脱或 解离出来
这样在聚合物中便留下了与模板分 子大小和形状相匹配的立体孔穴,同 时孔穴中包含了精确排列的与模板分 子官能团互补的由功能单体提供的功 能基团,如果构建合适,这种分子印迹 聚合物就象锁一样对此钥匙具有选择 性。。这便赋予该聚合物特异的“记 忆”功能,即类似生物自然的识别系 统,这样的空穴将对模板分子及其类 似物具有选择识别特性。
目前,根据模板分子和聚合物单体之间形成多重 作用点方式的不同,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分为两类:
(1) 共价键法(预组装方式)
聚合前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反应形成硼酸酷、西夫 碱、亚胺、缩醛等衍生物,通过交联剂聚合产生高分 子聚合物,用水解等方法除去印迹分子即得到共价结 合型分子印迹聚合物 。
天然杭体模拟
MI PS与印迹分子 之间作用的强度与选择 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 抗原与抗体之间的作用 相媲美,因而可用于抗 体模拟,这种模拟抗体制 备简单、成本低,在高 温、酸碱及有机溶剂中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此 外还可以重复使用。
4.5 模拟酶催化
例如以毗哆醛为印 迹分子,用4一乙基咔哇 为单体制备出分子印迹 高聚物,它促进了氨基 酸衍生物的质子转移。
近年来,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色谱分 离、抗体或受体模拟、生物传感器以及生 物酶模拟和催化合成等诸多领域,并由此 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之 一,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
当模板分子(印迹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 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 就会被记忆下来,当模板分子除去后,聚合物 中就形成了与模板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 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将对模板分子 及其类似物具有选择识别特性。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81cf2e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6.png)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分析技术,它使用分子印迹材料(MIPs)以高度特异和选择性地捕获特定分子。
这种技术可以在多个领域和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生物医学、环境分析和食品安全等。
本文将探讨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1.分子印迹技术是什么?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在聚合物基质中通过模板分子进行选择性捕获的技术。
MIPs可以是聚合物或高分子材料,可以选择性地与目标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特异性捕获。
该技术包括在聚合物基质中聚集模板分子,然后通过交联聚合反应固定它们,最后去除模板分子以形成MIPs。
2.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物分析的多个方面,如药物筛选、蛋白质分离和生物分子检测等。
药物筛选: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筛选,例如筛选具有突变蛋白的新型抗癌药。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分子印迹材料,将抗癌药的分子结构与已知的突变蛋白结构进行匹配,从而选择最优化的药物。
蛋白质分离: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蛋白质分离。
通过选择性捕获特定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的组分,以分析和识别它们。
这种技术对于精确的蛋白质鉴定和组织学研究都非常有用。
生物分子检测:分子印迹技术还可以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
例如,可以使用MIPs捕获特定肿瘤标志物,以达到高度敏感且特异的肿瘤筛检。
在肿瘤筛检中,该技术与传统抗体检测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3. 分子印迹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比较与传统技术相比,分子印迹技术具有很多优势。
传统技术通常是依据成像技术、免疫技术和重组蛋白技术等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而MIPs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强的特异性。
此外,MIPs可以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因为它们在生物分析中始终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
4. 结论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分析技术,在许多领域和应用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药物筛选、蛋白质分离和生物分子检测等方面,该技术不仅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而且还具有应用范围广、重复性和稳定性高的特点。
三种分子印迹的原理与应用
![三种分子印迹的原理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f488a4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6.png)
三种分子印迹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识别的方法,通过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来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
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分子印迹: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共价相互作用型和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
2. 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主要利用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等)来识别目标分子。
主要工艺包括自组装、缩合聚合法和前驱体中位取代法。
•自组装法:通过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形成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进而在功能单体中自组装形成孔道结构来识别目标分子。
•缩合聚合法:通过在模板分子周围引入功能单体,通过缩合反应形成共价键,生成聚合物介孔结构,实现对目标分子的识别。
•前驱体中位取代法:通过将模板分子置于功能单体中间位置,然后利用引发剂诱导交联反应,形成孔道结构以识别目标分子。
3. 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是利用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连接来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主要有两种方法:原位聚合法和后位聚合法。
•原位聚合法:在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经过共价键连接后,以功能单体为单体发起剂进行自由基聚合,最终形成孔道的聚合物结构来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
•后位聚合法:首先将模板分子稳定连接在载体上,然后对功能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最终脱除模板分子,形成孔道结构用于识别目标分子。
4. 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是利用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通过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如氢键)形成的半共价键连接来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共轭自由基诱导剂(CDRI)作为共价发起剂,引发功能单体的自由基聚合,最终形成聚合物介孔结构,实现对目标分子的识别。
5. 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生物医学领域:可以用于药物分析、生物传感器等。
例如,可以使用分子印迹聚合物来选择性识别某种药物,从而实现药物检测和分离纯化。
分子印迹原理
![分子印迹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c56be5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9.png)
分子印迹原理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通过特定的分子模板,与功能单体形成非共价键结合,然后聚合形成高分子材料,再通过去除模板分子形成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孔道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是一种以生物体系为原型,通过模拟生物体系的分子识别功能,实现对特定分子的高选择性识别和吸附的方法。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模板分子选择、功能单体选择、聚合反应、模板分子去除。
首先是模板分子的选择,模板分子是分子印迹材料的模板,其选择直接影响到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其次是功能单体的选择,功能单体是与模板分子发生非共价作用的单体,通过与模板分子形成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特异性识别位点。
然后是聚合反应,功能单体与交联剂在模板分子的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网络结构。
最后是模板分子的去除,通过溶剂提取或其他方法将模板分子从高分子网络中去除,留下与模板分子形状相匹配的孔道。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化学分离、化学传感、药物释放、生物分析等领域。
在化学分离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固相萃取、色谱分离等,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效率的特点。
在化学传感中,分子印迹材料可以作为传感元件,实现对特定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在药物释放领域,分子印迹材料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在生物分析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药物残留等,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总的来说,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分子印迹原理的深入研究和技术的不断改进,相信分子印迹技术将在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0f75e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e.png)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通过专门设计合成分子再加上聚合物化学方法生成特定空腔结构的方法,用于选择性识别和捕获特定目标分子的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模板选择、功能单体选择、预聚合体形成以及模板分子的去除。
1. 模板选择:分子印迹技术的第一步是选择目标分子作为模板。
模板可以是一种有机小分子、蛋白质、胞内分子或其他化合物。
根据目标分子的性质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目标分子进行印迹。
模板的物化性质对印迹物的形成和识别能力具有很大影响。
2. 功能单体选择:在印迹物的选择方面,通常选择具有与目标分子相互作用的功能单体。
功能单体可以通过与目标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离子键作用、范德华力等非共价作用力或共价键作用来选择和固定目标分子。
3. 预聚合体形成:选择合适的功能单体后,需要将其与交联剂共聚合形成三维聚合物网络。
功能单体通过与交联剂的共聚合,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形成特定的空腔结构。
这些空腔与目标分子的大小、形状和化学特性相适应,可以使目标分子在聚合物中得到选择性的识别和捕获。
4. 模板分子的去除:在印迹物形成后,需要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去除,以形成分子印迹空腔。
常用的去模板方法包括溶剂洗提、酸碱水解、热解、微波辅助去模板等。
经过去模板后,留下了与模板分子形状和功能相匹配的空腔结构,实现了对目标分子的高度选择性识别。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相互作用力。
通过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形成与目标分子形状和性质相适应的空腔结构,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度选择性识别和捕获。
在识别过程中,分子印迹物与目标分子之间发生分子识别反应,通过非共价作用力或共价键作用,实现了对目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
与其他识别方法相比,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选择性好、稳定性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命科学、分析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分子印记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印记技术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8f112f5941ea76e58fa0410.png)
三、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
1. 预组装法,共价键法 1972年Wulff G研究小组首 次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使这方面的研究产 生了突破性进展。 2. 自组装法,非共价键法 80年代后非共价型膜板 聚合物开始出现,尤其是1993年Mosbach等人有 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有 了新的发展,并由此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交叉的新 兴领域之一。
3. 将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相结合,应用于置备分 子印迹聚合物(MIPs)。
两种制备方法的比较
结合力
预组装法 可逆的共价 键结合,强 静电引力、 氢键、疏水 作用以及范 得华力等。 其中最重要 的类型是静 电引力 弱
单体
低分子的化 合物 多功能单体
空间结构
精确
反 物理萃取, 专一性不如 共价键法
原理步骤:
(1)在一定溶剂中,膜板分 子(即印迹分子)与含有合 适功能团的单(Functional Monomer)依靠官能团之间 的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形成主 客体配合物
(3)将聚合物中的印 迹分子洗脱或解离出来。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示意图
模板分子
模板分子需要根据所要识别分离的化合物的结构和 性质进行选择; 模板分子可以是低分子化合物、低聚物、金属离子 或金属络合物,也可以是分子聚集体。
Table 4
Enzyme2minic catalyzed reaction on MIPs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21 127 122 127 123 128 124 121 125 96,129
催化反应 Catalyzed reaction 苯甲酸酯的乙酰基转移 Acetyl transferof ethyl 4 氟 4 (对硝基苯基) 丁酮脱 HF benzoate fluorine2(p2nitrobenzyl) butanone HF 催化Diels2Alder 反应 氨基酸衍生物水解 Hydrolysisof an amino acidaction derivativ 2 苯乙酮和苯甲醛的缩合反应 Condensation re 改进固定化钌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actoin of acetophenone and benzaldehyde 2 氨基酸的缩合反应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纳米级催化材料的制备 Preparation of nmamino acid catalytic materials 控制枯草溶菌素的活性和选择性能 Controlling aldol condensation 醛醇缩合选择性反应 Selective catalysis of an tivity and selectivityof analysisn
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
![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95b7942312b3169a451a4ae.png)
化学一班 杨楷 04081024
• 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 • 分子印迹技术 的产生和发展 • 分子印迹的基本原理 • 分子印迹的步骤 • 分子印迹的分类 • 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展望
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分 析技术,属于泛分子化学研 究范畴,通常被人们描述 为创造与识别“分子钥 匙”的人工“锁”技术。
目前,根据模板分子和聚合物单体之间形成多重 作用点方式的不同,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分为两类:
(1) 共价键法(预组装方式)
聚合前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反应形成硼酸酷、西夫 碱、亚胺、缩醛等衍生物,通过交联剂聚合产生高分 子聚合物,用水解等方法除去印迹分子即得到共价结 合型分子印迹聚合物 。
(2) 非共价键法(自组装方式)
(3)分子印迹和识别过程将从有机相转向水相。
(4)手性分离和固相萃取氨基酸手性药物将步入产业化 阶段。
((55))印印迹迹技技术术将将从从氨氨基基酸酸药药物物等等 小小分分子子超超分子过渡到核昔酸、 多多肤肤、、蛋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甚 至至生生物物活活体细胞。
((66))MMIIPPss用用于于辅辅助助合合成成和和仿仿生生传传 感感器器将将获获得较快发展。
可可以以预预计计随着化学、生物学、 材材料料学学和和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 发发展展,,分分子印迹技术将会在分 离离分分析析和和催化等诸多领域发挥 越越来来越越大大的作用。
4.2 色谱分离
MI PS 最广泛的应用之一是利用其 特异的识别功能去分离混合物,近年来, 引人瞩目的立体、特殊识别位选择性分 离已经完成。其适用的印迹分子范围广, 无论是小分子(如氨基酸、药品和碳氢化 合物等)还是大分子(如蛋白质等)已被应 用于各种印迹技术中
分子印迹原理
![分子印迹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3d6389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b.png)
分子印迹原理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的分子模板来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的方法。
它的原理是在聚合物材料中,通过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的非共价作用形成复合物,然后再通过交联剂的作用形成固定的结构。
在去除目标分子后,留下了与目标分子的空位结构,这就是分子印迹物质。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应用于分离、富集、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分子印迹原理的关键在于分子模板的选择和功能单体的配比。
首先,选择合适的分子模板是分子印迹技术成功的关键。
分子模板应具有与目标分子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团,以便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其次,功能单体的选择和配比也至关重要。
功能单体应具有与分子模板和目标分子相互作用的基团,以保证复合物的稳定性和选择性。
在聚合过程中,分子模板和功能单体形成的复合物被固定在聚合物材料中,形成了具有空位结构的固定空间。
当目标分子再次进入这个固定空间时,会与空位结构发生特异性的非共价作用,从而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分子印迹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生物医药领域,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分离和富集,从而提高药物的纯度和活性。
在环境监测领域,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水质和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从而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在食品安全领域,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的检测,从而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分子印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化学传感器、分子识别和生物分子分析等领域。
总之,分子印迹原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子识别技术,它通过特定的分子模板和功能单体,形成具有空位结构的固定空间,实现了对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推动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分子印迹技术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子印迹技术名词解释
![分子印迹技术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de9982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16.png)
分子印迹技术名词解释「分子印迹技术」是由以色列免疫学家以色列赫尔穆特所提出的技术,称为分子印迹技术(MIPs)。
这种技术有助于研究团(组织)分子中的重要特征,以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可编程的、可调节的、可选择性的分子模板,由一系列的聚合物材料组成。
聚合物材料的官能团与团簇中的分子结合,形成复杂的拓扑结构,使得分子可以被迅速地固定在不同的位置。
这些位置定义了MIPs所检测到的分子特征,是一种稳定、可控的反应环境。
分子印迹技术可用于研究各种分子特征,包括蛋白质、核酸、调节剂、修饰剂和其他生物体的细胞等等。
使用这种技术,研究者可以精确地控制分子特征,从而缩短实验时间,减少实验错误和误读,有助于研究者解决重大的生物学和医学问题。
分子印迹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蛋白质研究。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物质,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使用MIPs技术,研究者可以控制环境条件,研究分子中的生物机制,如蛋白质的合成、结构变化及其功能。
此外,MIPs技术还可用于药物发现,以发现对蛋白质进行抑制或活化的生物活性分子。
MIPs技术还可用于研究其他类型的分子特征。
通过研究分子特征,可以了解生物体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更有效地研究生物体的健康和疾病。
例如,MIPs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神经元和细胞的行为,有助于研究神经系统的细胞交互作用和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可以用来研究药物的药物作用。
此外,MIPs技术还可用于研究病毒和细菌。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来快速定位病毒和细菌感染的位置,有助于研究病毒和细菌的运动轨迹和其他影响感染的机制,同时也可以用来识别抗病毒治疗的新靶点。
总的来说,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在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特征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准确地控制分子结构,以及分子特征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为研究药物作用和疾病发病机制等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对于后续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ef06e0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0.png)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高选择性分离技术,这种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源于人们对抗体-抗原专一性的认识,利用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e imprinting polymer,MIP)来分离、筛选、纯化化合物的一种仿生技术。
因为制备的材料有着极高的选择性及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很快在固相萃取、人工酶学、手性拆分、生物传感器、不对称催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笔者现主要对MIT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1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聚合物的制备1.1 基本原理MIT是选用能与印迹分子产生特定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在溶剂中形成印迹分子-功能单体复合物,加入交联剂,在引发剂的引发下与带有特殊官能团的功能单体进行光或热的聚合,形成三维交联的聚合物网络,然后,用合适的溶剂除去印迹分子,在聚合物网络中形成空间和化学功能与印迹分子相匹配的空穴。
这种空穴与印迹分子结构完全一样,可对印迹分子或与之结构相似的分子实现特异性的识别。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可分为3步:第一步是印迹,将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按比例混合,使其存在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第二步是聚合,加交联剂,使复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第三步是去除印迹分子,反复洗脱水解,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空穴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根据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间作用力的差异,MIP可分为以下3类。
1.2.1 共价键法也称预先组织法。
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可逆的共价键结合,加入交联剂共聚后,印迹分子通过化学方法从聚合物上断开,再用极性溶剂将印迹分子洗脱下来,使其形成具有高密度空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其主要的反应类型有形成硼酸酯、西佛碱、缩醛(酮)、酯等。
共价键法的优点是空间位置固定,选择性高,峰展宽和脱尾少,常用于诸如糖类、氨基酸类、芳基酮类等多种化合物的特定性识别。
第八章第三节分子印记技术
![第八章第三节分子印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8024f90b9d528ea81c77958.png)
1 2 3 4 分子印迹技术的概况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分子印迹的概况
1.1 概述 分子印迹技术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MIT) 是模拟自然界所存在的分子识别作用 , 如酶与底物、 抗体与抗原等, 以目标分子为模板合成具有特殊分子识别功 能的印迹高分子聚合物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的技术。 常被形象的描述为制造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
1.2 发展
成立协会 1997年 形成标志 1972年 • Wulff 首次合成MIPs 萌芽时期 1949年
采用共价结合方式合成MIPs
• Dickey 专一性吸附
首次提出了“分子印迹”这一概念
理论基础 1940 • Pauling 锁匙理论
利用抗原作为模板来制备抗体的空间结合位点理论。
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当模板分子(印迹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形成 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记忆下来,当
模板分子除去后,聚合物中就形成了与模板分子空间
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 这样的空穴将对模板分子及其类 似物具有选择识别特性。
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制备MIPs的过程
交联剂 功能单体 功能单体 溶剂
4.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4.1 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传感器由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组成, 通常MIPs被制 成膜或是可填柱的多孔珠, 作为传感器设备的识别元件被 固定在传感器与待测物的界面。
当MIPs与模板分子结合时, 产生一个物理或化学信号, 转换器将此信号转换成一个可定量的输出信号, 通过监测
分子印迹概述
![分子印迹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f5c664a2e3f5727a5e96275.png)
分子印迹分离技术存在问题
(1)在固相萃取中,目标分子与MIP结合位结合慢,特异 性和非特异性吸附同时存在,引起峰展宽,拖尾而降 低分离效率; (2)印迹聚合物具有非均一结合位和可接近性,这导致 了分离在非线性等温吸附线下进行; (3)印迹聚合物的“印迹”容量低,因为一些结合位常 被埋葬在聚合物的三维结构中而不能被利用; (4)对于生物大分子的印迹技术尚需进一步改进,目前 大多数功能单体只适用于小分子物质; (5)大量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局限在非极性环境中,应寻 求一些实用于水溶液的功能单体。
理想的分子印迹材料应具有的性质
1、结构应具有一定的刚性以确保印迹空穴的空 间构型和互补官能团的位臵。 2、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以确保亲和动力 学能尽快达到平衡。 3、亲和位点容易接近 。 4、机械稳定性以使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在高压 下应用。 5、热稳定性。
分子印迹技术在分离中的应用
MIP固相萃取:具有从复杂样品中选择性吸 附目标分子或与其结构相近的某一族类合物的 能力,非常适合用作固相萃取剂来分离富集复 杂样品中的痕量被分析物,克服医药、生物及 环境样品体系复杂、预处理繁琐等不利因素, 达到样品分离纯化的目的。 应用:水、土壤等环境样品中微量与痕量污染 物及药物的检测,一般均包含分离与富集等前 处理过程。
目前,根据模板分子和聚合物单体之间形成多重作用 点方式的不同,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分为两类:
(1) 共价键法(预组装方式):聚合前印迹分子 与功能单体反应形成硼酸酷、西夫碱、亚胺、缩 醛等衍生物,通过交联剂聚合产生高分子聚合物, 用水解等方法除去印迹分子即得到共价结合型分 子印迹聚合物 。 优点:功能基团能获得较精确的空间构型。 缺点:识别过程慢,而且识别能力与生物识别 相差较大。
分子印迹
![分子印迹](https://img.taocdn.com/s3/m/9eb450b7fd0a79563c1e7286.png)
091103111王礼建分子印迹技术概述分子印迹技术又称分子烙印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简称MIT。
是分子化学、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相互渗透与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他是合成对某种特定分子具有特意选择性结合的高分子聚合物技术。
通常被人们描述为创造与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
一、分子印迹的基本原理当模板分子(印迹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记忆下来,当模板分子除去后,聚合物中就形成了与模板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将对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具有选择识别特性。
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1)在一定溶剂(也称致孔剂)中,模板分子(即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依靠官能团之间的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形成主客体配合物。
(2)加入交联剂,通过引发剂引发进行光或热聚合,使主客体配合物与交联剂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高联的刚性聚合物。
(3)将聚合物中的印迹分子洗脱或解离出来。
分子印迹分为两类(1) 共价键法(预组装方式):聚合前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反应形成硼酸酷、西夫碱、亚胺、缩醛等衍生物,通过交联剂聚合产生高分子聚合物,用水解等方法除去印迹分子即得到共价结合型分子印迹聚合物。
优点:功能基团能获得较精确的空间构型。
缺点:识别过程慢,而且识别能力与生物识别相差较大。
(2) 非共价键法(自组装方式):非共价键法是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最有效且最常用的方法。
这些非共价键包括静电引力(离子交换)、氢键、金属鳌合、电荷转移、疏水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
其中最重要的类型是离子作用,其次是氢键作用。
优点:简单易行模板容易除去。
缺点:专一识别性不强。
三、分子印迹材料的特性(1)预定性,即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备不同的MIPs,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
(2)识别性,即MIPS是按照模板分子定做的,可专一地识别印迹分子。
(3)实用性,由于它是由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因此据有天然分子识别系统所不具备的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而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长的使用寿命。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46fbe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c.png)
药物筛选:分子印迹技术 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和优化, 提高药物研发效率
生物材料:分子印迹技术 可以用于生物材料的制备, 如生物膜、生物支架等, 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
环境监测
应用领域:环境监 测、水质监测、大
气监测等
技术原理:利用分 子印迹技术对污染 物进行识别和检测
优势: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操作简
得到结果
应用领域
生物医学:如疾 病诊断、药物筛 选、基因检测等
环境监测:如水 质、土壤、大气 等污染物检测
食品安全:如食 品添加剂、农药 残留、微生物检 测等
化学分析:如有 机化合物、无机 化合物、高分子 材料等分析鉴定
2
生物医学
疾病诊断:分子印迹技术 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和筛查
生物传感器:分子印迹技 术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器的 制备,实现生物分子的快 速检测
前景预测
技术发展:分子印迹 技术将不断发展,提 高其选择性和灵敏度
01
技术挑战:需要克服分 子印迹技术在制备、识 别等方面的技术挑战
03
02
应用领域:分子印迹技 术将在生物医学、环境 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04
市场前景:分子印迹技 术市场前景广阔,预计 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快 速增长
02
技术优化:改进分子印迹
技术,提高制备效率和稳
定性
03
应用拓展:将分子印迹技 术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 监测等领域
04
智能化发展:结合人工智
能技术,实现分子印迹技
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应用拓展
环境监测领域: 如水质、空气污
染监测等
生物技术领域: 如基因工程、生
物制药等
生物医学领域: 如疾病诊断、药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55676cd08a1284ac8504389.png)
分子印迹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 展十分迅猛。特别是1993年Vlatakis在 《Nature》上发表有关茶碱分子的印迹聚 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 MIPs)的报道后,每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 文数几乎直线上升。目前主要从事MIT研究 工作的国家有瑞典、日本、德国、美国、 英国、中国等十多个。国内主要研究单位 有大连化物所、南开大学、兰州化物所、 上海大学、军事科学院毒物所、湖南大学、 东南大学、防化研究院等。
茶碱又名二氧二甲基嘌呤具有强心、 扩张冠状动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和兴奋 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支气 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心脏性呼吸 困难等疾病。
英晓光老师的研究方向
MIT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 它有三大特点: ● 预定性(predetermination) ● 识别性(recognition) ● 实用性(practicability)
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类内部具有固定 大小和形状的孔穴并具有确定排列功能基 团的交联高聚物。
模板分子(印迹分子),即待分离、待 识别物质的纯品。一般来说分子中含有强 极性基团的化合物可以制备高效能的MIPs。 目前用于分子印迹的分子很广泛,如药物 分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均已成功地 用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中。
分子印迹技术的出现是受免疫学启示的 结果。Pauling提出的抗原抗体理论认为, 当外来抗原进入生物体内时,体内蛋白质 或多肽链会以抗原为模版,通过分子自组 装和折叠形成抗体。这预示着生物体所释 放的物质与外来抗原之间有相应的作用基 团或结合位点,而且它们在空间位置上是 相互匹配的,这就是分子印迹技术的理论 基础。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 特点: 在分子印迹 技术中所用的聚 合物必须具有特 定的物理及化学 性质,并对一些 物理化学作用具 有一定抵抗能力。
药物分析中的分子印迹技术发展
![药物分析中的分子印迹技术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208fac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5.png)
药物分析中的分子印迹技术发展药物分析是药物研发与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它关乎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在传统药物分析方法中,经常会出现复杂的样品矩阵干扰以及特异性不足的问题。
而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就药物分析中的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概述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通过特定的成分构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复合材料,通过这种物质与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与结合,实现目标分子的分离、富集和检测的新型技术方法。
它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单体与模板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共同作用,构建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聚合物。
这一聚合物可以将目标分子识别、富集并与之特异结合。
在研究中,人们常用的方法有:非共价成键技术和共价成键技术。
非共价成键技术包括缩合聚合法、热-冷冻聚合法、溶剂载体法等;而共价成键技术则包括纵坐标聚合法、自由基聚合法、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等。
三、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 药物分离与提取: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富集与提取。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设计适配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实现对复杂样品矩阵中药物的高选择性富集与提取。
2. 药物检测与测定: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快速检测与测定。
通过将选择性吸附层与传感器结合,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高灵敏度检测。
3. 药物质量控制: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
通过选择特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实现对药物中杂质、掺杂物的选择性识别与测定,保障药物的质量与安全。
四、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热点与挑战1. 仿生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仿生分子印迹技术是在分子印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仿生学原理,以生物分子为模板,构建具有特异性识别与结合能力的仿生分子印迹聚合物。
这一领域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水平。
分子印迹技术PPT课件
![分子印迹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782f6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d.png)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分子印迹技术最初出现源 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 Pauling首次提出抗体形成 学说。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1972年,wulf研究小组首 次
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 (MIPs),使MIT的研究产生 了突破性进展。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产生和发 展
主要内生和发展 三、分子印迹的基本原理 四、分子印迹的分类 五、分子印迹的步骤 六、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七、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八、展望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三、分子印迹的基本原理 四、分子印迹的分类 五、分子印迹的步骤 六、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七、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八、展望
3、1993年,Mosbach等人报道了有 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分 子印迹聚合物以其通用性和惊人的 立体专一识别性,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青睐,同时非共价型模板聚合物 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产生和发 展
4、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色谱分离、抗体或
受体模拟、生物传感器以及生物酶模拟和催化合 成等诸多领域;全世界至少有包括瑞典、日本、 德国、美国、中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100个以 上的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从事这一技术的研 究与开发。
大自然中的分子印迹 现象
• 细胞内受体与激素 • 抗体-抗原 • 酶-底物
特征相互作用
人工的接受体
• 环糊精 • 冠醚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三、分子印迹的基本原理 四、分子印迹的分类 五、分子印迹的步骤 六、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七、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八、展望
共价印迹 法
1、联结: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通过共价结合; 2、聚合:联结产物在保持共价联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反应; 3、分解:聚合后的联结产物通过分解反应(共价键断裂)使模板分子从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aad094b69eae009581becab.png)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集高分子合成、分子设计、分子识别、仿生生物工程等众多学科优势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分支。
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亲和性和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领域,如色谱分离、固相萃取、仿生传感、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等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有望在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工业等行业形成产业化规模的应用。
下面就介绍一下分子印迹技术的有关知识。
一、分子印迹技术理论1.1分子印迹技术概念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P)是指为获得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模板分子、印迹分子) 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
1.2实现分子印迹技术的步骤分子印迹技术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1) 在适当的介质中,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通过与模板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聚集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
(2) 选择适当的交联剂,与功能单体在致孔剂的存在下互相交联起来形成聚合物, 从而使功能单体上的功能基在特定的空间取向上固定下来。
(3)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把模板分子脱去。
这样就在高分子共聚物中留下一个与模板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完全匹配, 并含有与模板分子专一结合的功能基的三维空穴。
这个三维空穴可以选择性地重新与模板分子结合, 即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作用。
1.3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按照单体与模板分子结合方式的不同, 分子印迹技术可分为分子自组装和分子预组织两种基本方法。
分子自组装法(self-assembling)又称非共价法,是由瑞典的Mosbach及其同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立的。
在此方法中,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自组织排列,以非共价键自发形成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 经交联聚合后这种作用保存下来。
常用的非共价键作用有:氢键、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电荷转移、金属配位键以及范德华力等,其中以氢键应用最多。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f3bd46aa98271fe910ef931.png)
分子印迹在色谱分离技术中主要是用MIPs作为色谱分离的固定相,以建立SPE、HPLC或毛细管电泳析法进行手性物质的分离,也可以用于样品的预处理。在这些应用中,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作用类似于免疫色谱中的免疫吸附剂。Sellergren等 于1994年首次报道了以戊脒为模板制备的印迹聚合物用于试样的预处理,该聚合物作为吸附剂完成了对生物液体试样尿中戊脒的提取、纯化和浓缩。Hosoyaf28 等人用高效液相色谱印迹柱分离了胺类物质N一(3,5一dimitrobenzoy1)一methylbenzy—lamin。欧俊杰等在常规不锈钢色谱管中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5S,11S)一特罗格尔碱(S—TB)的印迹整体柱。另外,将MIPs用作毛细管电色谱(CEC)的固定相可以克服MIPs—HPLC柱效低的缺点,已成为高效高选择性的分离手段,这也是MIPs发展中的重要进展。Tan等以碱性单体2一二甲基乙基胺甲基丙烯酸酯(DAMA)为功能单体,在毛细管中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毛细管分子印迹整体柱,用于在毛细管电色谱(CEC)中对消旋体1,1 一联一2一萘酚(BNL)进行手性分离。结果表明,以DAMA为功能单体可以制备其他酸性模板的MIPs,从而扩大了MIP在CEC分离中的应用范围。
结果良好。Ester等 制备非共价奈普生MIP,将其作为SPE的填料用于人体尿液样品中萘普生腹肌和分离,并用HPLC检测,试验重复性良好。Legido—Quigley等 以2,4一二氯苯氧基乙酸(2,4一D)为模板在富含水的有机溶剂中制备2,4一D—MIP,用色谱法来描述此聚合物,此研究为在富含水的环境中聚合物的色谱分析提供了最前沿的信息。近年来,国内期刊也有相关的文献报道。周杰等 制备甲氧苄氨嘧啶(TMP)为模板的TMP—MIP— SPE,方法简便可靠,用于尿样中低浓度的TMP的测定,回收率达到91.7% 。刘勤等 用自制MIP—SPE来分离净化大米中的神经性毒剂降解产物,并用毛细管电泳法进行检测,方法简便,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使检出限达到0.05 g/g。杨春艳等 用与盐酸金霉素结构相似的四环素作为虚拟模板合成了对盐酸金霉素有特异吸附的MIP,并将其填充到聚四氟乙烯管中作为SPE柱,连接在八通阀上对盐酸金霉素进行萃取和预富集,对鸡肝脏中盐酸金霉素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邴乃慈 等制备左氧氟沙星分子印迹膜,并应用于SPE选择性分离外消旋体OFLX),该方法为分子印迹膜萃取技术用于手性药物拆分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高选择性分离技术,这种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源于人们对抗体-抗原专一性的认识,利用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e imprinting polymer,MIP)来分离、筛选、纯化化合物的一种仿生技术。
因为制备的材料有着极高的选择性及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很快在固相萃取、人工酶学、手性拆分、生物传感器、不对称催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笔者现主要对MIT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1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聚合物的制备1.1 基本原理MIT是选用能与印迹分子产生特定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在溶剂中形成印迹分子-功能单体复合物,加入交联剂,在引发剂的引发下与带有特殊官能团的功能单体进行光或热的聚合,形成三维交联的聚合物网络,然后,用合适的溶剂除去印迹分子,在聚合物网络中形成空间和化学功能与印迹分子相匹配的空穴。
这种空穴与印迹分子结构完全一样,可对印迹分子或与之结构相似的分子实现特异性的识别。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可分为3步:第一步是印迹,将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按比例混合,使其存在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第二步是聚合,加交联剂,使复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第三步是去除印迹分子,反复洗脱水解,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空穴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根据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间作用力的差异,MIP可分为以下3类。
1.2.1 共价键法也称预先组织法。
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可逆的共价键结合,加入交联剂共聚后,印迹分子通过化学方法从聚合物上断开,再用极性溶剂将印迹分子洗脱下来,使其形成具有高密度空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其主要的反应类型有形成硼酸酯、西佛碱、缩醛(酮)、酯等。
共价键法的优点是空间位置固定,选择性高,峰展宽和脱尾少,常用于诸如糖类、氨基酸类、芳基酮类等多种化合物的特定性识别。
由于共价键比较稳定,因而会生成较多的键合位点,印迹效率要高于非共价键印迹法。
其缺点是功能单体选择有限,使模板限制较大且难以除去。
因此,在选择模板时共价键键能必须适当,否则会使在识别过程中结合与解离速度偏慢,难以达到热力学平衡。
1.2.2 非共价键法也称自组装法。
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氢键、金属配位键、偶极作用、离子化作用、疏水作用、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多种非共价键作用力生成分子自组装体,在合适的引发条件下生成聚合物,将聚合物研磨为粉末并用合适的溶剂除去模板分子。
这种过程是模拟生物中多重分子间作用而具有立体效应。
其优点是可使用多种功能单体,模板分子多样且易于用适宜的溶剂洗脱。
这种方法制得的MIP因使用多种作用的结合,具有选择性高、分离能力强、识别速度快等特点。
缺点是在聚合前,模板分子与单体可形成多种分子络合物,制备的MIP结合位点不均匀,常导致非特异性结合。
在洗脱过程中,由于很难将聚合物中的模板分子除去,就会造成“模板渗漏”。
但由于该法灵活方便,制备过程简单,使得此法比共价键法更适用。
1.2.3 半共价印迹法也称空间牺牲法。
即聚合时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通过共价作用形成稳定的配合物,而在对印迹分子的识别过程中,仅通过非共价作用力来进行重新键合。
这种方法由于模板分子和单体用共价键结合,使生成的聚合物结构完整,结合点均匀整齐。
在洗脱过程中用强极性溶剂反复洗涤,从而解决了非共价健法的“模板渗漏”对待测物的影响。
2 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由于含量低、结构复杂且类型多样,使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困难。
高效液相色谱法、硅胶柱色谱法等常规的分离方法溶剂消耗量大、效率低,且容易造成微量的有效成分丢失。
MIT与上述色谱分离技术相比,具有分子识别性强、固定相制备简便快速、操作简单、性质比较稳定(耐酸碱,耐高温、高压等)、溶剂消耗量小、模板和MIPs都可以回收再利用等优点,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1 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目前所报道的MIT多用于黄酮类、多元酚类、生物碱类、甾体类和香豆素类的分离纯化。
程氏等[1]以葛根素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DMA)为交联剂,制备葛根素MIP用于分离葛根提取液中的葛根素,并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葛根素MIP的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该MIP对模板分子葛根素印迹效果较强,得葛根素回收率为83%,远大于用大孔吸附树脂的提取效果。
谢氏等[2]用非共价键法,以丙烯酰胺作功能单体、以强极性化合物槲皮素为模板,将槲皮素MIP用于银杏叶提取物水解液的分离,得槲皮素的回收率为89%,并用固相萃取从服用银杏叶提取物水解液的大鼠血浆中测定槲皮素含量,同样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李氏等[3]以中药黄栌的主要成分非瑟酮为印迹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及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通过封管聚合法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优化清洗及洗脱条件,用固相萃取使非瑟酮与它的结构相似物槲皮素在柱上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向氏等[4]以反式白藜芦醇为模板分子,采用溶液聚合方法,合成白藜芦醇的MIP。
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中形成了2类不同的结合位点。
虎杖提取物经固相萃取,得到主要含白藜芦醇及少量结构与其相似的白藜芦醇苷组分。
2.2 有效成分的富集及分离由于MIP具有从复杂样品中选择性地吸附模板分子或与其结构相近的某一族化合物的能力,因此,它非常适合用作固相萃取剂来分离富集复杂样品中的痕量被分析物,提高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朱氏等[5-6]以长春碱为模板分子,用本体聚合的方法制备长春碱MIP,通过对抽提溶剂的选择从而解决了“模板渗漏”的问题,并成功用于分离、富集长春花提取物中的长春碱。
Suedee等[7]以奎宁为模版,合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应用于薄层色谱中,对奎宁分子对映体及结构类似物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卢氏等[8]利用奎宁在稀硫酸溶液中具有荧光的特点,采用荧光法研究了奎宁MIP的吸附特性和识别性能,结果其离解常数达1.08×10-3 mol/L,表观最大吸附量为131.8 μmol/g,进一步**明了Suedee的结论,为中药中奎宁物质的选择性富集及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颜氏等[9]通过制备的槲皮素MIP,将其作为吸附剂填充成固相萃取柱,结合毛细管电泳仪,对比槲皮素及其结构相似物芦丁的混合物电泳图。
结果表明,芦丁分子由于羟基与葡萄糖和鼠李糖相连,空间体积比槲皮素大,较难进入由模板分子槲皮素形成的分子印迹孔穴,而槲皮素是通过特异性识别作用吸附在印迹孔穴内。
陈氏等[10]以咖啡因为模板,采用水溶液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色谱分离(作HPLC的固定相)的微米级MIP微球,通过改变HPLC的流动相缓冲溶液的pH值研究了咖啡因在MIPs柱上的容量因子(k)、分离因子(α)和印迹因子(β),说明MIPs在水溶液中对茶叶中的咖啡因进行了分离富集。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IP可作为固相萃取的填充剂或固相微萃取的涂层材料来分离富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以达到分离净化和富集的目的。
2.3 对手性异构体及结构类似物的分离MIP由模板分子与可聚合的功能单体通过离子作用、氢键作用、疏水作用等超分子作用形成主-客体配合物,在除去模板分子后,得到记录模板分子构型的空穴的刚性聚合物,且其功能基团在空穴中的排列能与模板分子互补,因而对模板分子表现出特异的选择性和吸附能力,对采用常规方法难以分离的手性异构体可进行较好的检测和分离。
董氏等[11]以(-)-ephedrine为模板分子,采用本体法合成了(-)-ephedrine分子印迹聚合物,将其用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成功地测定了中药麻黄中的(-)-ephedrine,结合HPLC进行分析,表明该聚合物对(-)-ephedrine有良好的选择性和亲和力,有较高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黄氏等[12]采用原位聚合法直接在毛细管柱中合成辛可宁印迹聚合物,用压力辅助毛细管电色谱模式拆分非对映异构体辛可宁和辛可尼丁,结果柱效远高于其在HPLC分离中的柱效。
中药金鸡勒中辛可宁的量可直接进行测定。
Beach等[13]以(-)-伪麻黄碱和(-)-降麻黄碱为模板,制得MIPs作为薄层色谱的手性固定相,不仅实现了对相应模板分子的识别,而且还能分离出结构类似的手性化合物麻黄碱和副肾碱。
由此看出,以活性成分为模板分子合成相应的MIP,可直接从中药中分离与模板分子结构类似、生理活性相似的成分,避免了传统分离的低效性。
2.4 其他应用MIT在中药新药开发中的研究主要用于寻找已知药物的代替品。
高活性的抑制剂因其自身的高毒副作用,或在体内不能被很好地吸收而无法最终成药。
以一种高效高毒性的分子作为模板分子制备MIP,直接从天然组合化学库中筛选出其他有效且低毒的化合物作为代替品;或利用那些高效无毒但是由于制备困难而非常昂贵的药物分子作为模板,寻找其他成本低廉且容易得到的代替品[14]。
目前该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利用MIP对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高选择性,可使其作为一种新的分离材料应用于中药新药开发的研究。
3 展望MIT作为中药活性成分提取的一种新技术,其最大特点是用已知的化合物为印迹分子,合成化合物的印迹聚合物,对中药提取液进行高通量筛选,再结合色谱等进行结构确认。
虽然MIT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其本身在理论和应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分子印迹技术的机理研究相对肤浅,还处于定性和半定量的阶段,结合位点的作用机理、聚合物的形态和传质机理不够明确,需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弄清楚分子印迹和识别的过程,定量描述其机理,以提高MIP制备的预知性和可控性。
其次,目前MIP的制备和应用大多数只能在有机相中进行,如何利用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在水溶液中或极性溶液中进行分子印迹以便接近或达到天然分子识别系统水平,将分子印迹和识别过程从亲脂性药物拓展到亲水性药物尚待研究。
第三,目前功能单体的种类太少,且价格昂贵,不能满足某些分子的识别要求,更不能满足其实际生产的需要,新的功能单体的合成迫在眉睫。
第四,现在所用的模板分子多为酸性或碱性的小分子苷元,如何将分子印迹研究领域从目前的小分子领域拓展到诸如蛋白、核酸、多糖等大分子领域,甚至拓展到超分子水平的细胞与病毒,对分子印迹技术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随着化学、生物学、材料学和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以上困难可通过提高印迹分子回收率,或使用新的交联剂,或提高烙印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15]。
总之,MIP作为一种高选择性主体,以其独有的特异性分离特点,预示着该技术在中药活性组分的分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