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及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604abb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3.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感悟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爬山虎吗?谁能告诉我爬山虎长什么样?2.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问同学。
3.学习生字词师:请同学们按照座位顺序,依次朗读生字词,其他同学注意听,纠正发音错误。
4.交流课文内容师: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谈谈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外形特征等。
5.学习课文第一段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鲜亮”?6.学习课文第二段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外形特征,以及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谁能概括一下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外形特征?2.学习课文第三段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脚的?3.学习课文第四段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描绘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的?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观察爬山虎的方法,那就是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5.课堂练习师:请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观察教室里的植物,写一段话描绘它的特点。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观察爬山虎的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在学习生字词环节,我采用了同桌互助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a6339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5.png)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通用15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14年的语文教学,我执著、我热爱。
但这次“爬山虎之旅”,又使我意识到:或许我真的从没有认真思考过:作为语文老师,“我该教给学生什么”。
经历过才知道,我何尝不是在做着碌碌无为的工作?还好这次历练实现了我思想上从教知识到教方法的转变。
关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圣陶老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与作品。
2、学习阅读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设定此教学目标是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课前我一直在思考。
也想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
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鉴于此,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堂课。
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40分钟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角色置换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
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16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b9e7e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8.png)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16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1《爬山虎的脚》一文是闻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
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同学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状况,进而使同学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楚的'熟悉。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同学对媒体教学特别感爱好,从一开头便深深地投入其中。
同学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乐观。
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同学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同学举手的状况表明,全班同学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
教学在顺当进行。
“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同学看来,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
真没想到,一个看似非常简洁的问题,却在同学的联系中消失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其次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
第三位同学特别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此时,我才意识到深化文本,高于同学不是说说那么简洁的。
虽然整堂课特别顺当地完成了,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同学对个别内容的不完全理解,说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同学过高估量。
试想,假如教学中没有支配这个环节,我会以为全部同学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都已经完全把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
通过这个环节,也使我反思了同学“指图介绍爬山虎的脚”一题比较生疏的缘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同学对植物的一些学问了解得较少。
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个别同学根本就不清晰。
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晰,高估了同学的力量。
在备课中,对同学已有的学问和生活阅历估量过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https://img.taocdn.com/s3/m/251479b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9.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⑴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
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经典(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经典(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61106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e.png)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经典(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教学程序介绍: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
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
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
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
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
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
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
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
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
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
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
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
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合集6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合集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f4abd8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6b.png)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合集6篇【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背诵3、4自然段。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三、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爬山虎的实物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两个植物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大家都知道丝瓜藤和葡萄藤都是依附架子生长,否则无法向高处生长。
而有一种植物,它不像丝瓜、葡萄依附架子往高处生长。
它不用搭架子自己就能向高处生长。
这是什么植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它,揭穿它自己就能向高处生长的秘密。
同学们,请打开书本,大声地告诉老师,那种植物是什么?有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我们一起来看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我们观察到爬山虎有叶子,藤蔓?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他的笔下爬山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爬山虎的脚》。
大家又发现课题有什么特点吗?介绍叶圣陶的生平。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叶柄引人注意多音字:占得铺空着曲带领学生分析生字,掌握较难字的写法。
解释学生不懂的词语。
2、再读课文,一二三四自然段分组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2ef06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d.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并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准备:爬山虎的实物、资料、课件(爬山虎触着墙时,怎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猪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
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并齐读)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
(2)爬山虎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卡片,指读,开火车领读。
(生字用红色标出)(2)指导书写难写字。
在田字格中书写“叠、痕、逐”3、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这篇课文重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4、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的预习非常充分到位,都是会学习的好孩子。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细读这篇文章,好吗?三、指读理解,读文精讲。
1、指名按段读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预设:课文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的脚和它怎么样向上爬的)3、自读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抓重点子理解。
例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语言准确。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eb743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7.png)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态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视察四周的事物。
了解是怎样用生动,精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
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特别清晰,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选编本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二是接着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依次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视察事物的方法,培育视察事物的实力。
因此依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实力目标:学习视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育学生留心视察四周事物的习惯和实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爱好的说、演、画、议,来代替老师单一的讲,灌的形式。
课前,我要求孩子们去找爬山虎,细致视察爬山虎爬在墙上的样子。
并叫学生采集爬山虎的标本。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相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显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出爬山虎,与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宠爱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举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当怎样改。
最终争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通过探讨,结合自己视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原委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用词的精确和视察的细致。
学生带着标本上课,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学生上课只顾玩自己手头上的爬山虎,有的还细致视察实物的叶子,蔓的颜色样子等,没有留意听同学们的沟通,影响了收效,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实力还不够,有待提高。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f9410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c.png)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足足准备了几天的课,课件、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磨课…到现在上完了这一堂课,觉得自己有收获也有很多不足。
因为想着既然是示范课,当然要比常规课做得更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的完成。
对于一些环节要设计合理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现在,我将对这一堂课做以下反思。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虽然是是一篇说明文,但__的语言非常生动,__结构非常清晰,层次很分明,文中先后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叶子、以及脚的特点和它是如何爬墙。
内容篇幅不长,但却足以表现作者叶圣陶对爬山虎的喜欢与细心的观察,同时,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教学目标中也涉及到观察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把握课文内容,但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太少,有很多的孩子没有真正见过爬山虎,只能以各种图片和视频进行观察,所以就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在此,也为深入学习课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亮点: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同时,注重朗读的多样,有学生齐读,个人读,也有老师范读。
从读中去感悟,也从读中去想像,比如从写爬山虎叶子的这一句中“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有更深的感受。
同时对于,过渡语的转换也做了很多的功课,让课堂更加连贯,学生听来不会打断思路。
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此播放爬山虎如何爬墙的视频以及让学生做动作和画图,都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如何爬墙的,这也更体现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
当然,也存在不足:如在讨论环节,学生的讨论度不够。
对于播放视频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关键词的引导。
除去其他的因素影响外,还要更精准的把握好节奏,控制时间。
对于本课时的设计还存在对于重点内容的安排,可以在第一课时安排前面的一部分内容,后面对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它是如何爬墙的做重点分析。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2236c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1.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设计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绕语文要素时“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语文要素“准确表达,学会观察”。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叶老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一篇观察范文。
文章的结构非常的清晰,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再写“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
让学生以品读感悟,想像画面为主要手段,去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开启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前两段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图片我们通过这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在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吧!二、研读3、4自然段,交流体会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1)读文画句①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
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呢?(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提出比喻句,仿写比喻句)(2)读文画“脚”1.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次复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https://img.taocdn.com/s3/m/2262ac4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f.png)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
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
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
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
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
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9b957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5.png)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
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
2、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二节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为爬山虎叶子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放录像:爬山虎叶子的画面。
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节)3、通过这一节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映示灯片)完成填空:作者围绕“爬山虎的叶子”这个意思,仔细观察了叶子的xx、xx、xx,还观察了叶子的xx和xx,写出了叶子的美。
4、齐读填空题。
二、讲读第三段1、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2、这一段有三个小节,每一节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节节来看:⑴默读课文第三节,看看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⑵分析:①指名六人读。
②第一句话说什么呢?(以前没注意过爬山虎的脚。
)是啊,以前没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脚。
③第二句是说:(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脚。
)(映示灯片)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脚,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注意)小结:说明作者在写文章前,经过了仔细的观察。
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来练说这句话。
(因为今年我注意观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
)④第三、四句话说了什么呢?自己轻声把这两句话读一遍。
交流板书:位、形。
位置在(板书:长在茎上)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为了具体地说明爬山虎脚的形状,课文中用了个比喻,一起来读比喻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7a8dd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a.png)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98a802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b.png)
《爬山虎的脚》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触、巴”等9个生字,会写“巴、变”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及爬山虎脚的形状、颜色、生长位置和变化过程。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颜色、生长位置和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爬山虎的图片,提问:你们知道爬山虎吗?谁能介绍一下爬山虎?2.学生交流对爬山虎的了解。
二、初步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触、巴、匀称、牢固”等词语。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2.学生交流,明确:叶子、颜色、位置。
3.教师引导学生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四、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1.学生自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2.学生交流,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形状像蛟龙,颜色嫩红。
3.教师引导学生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
五、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1.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2.学生交流,明确:爬山虎先触着墙,巴住墙,再拉一把,使茎紧贴墙向上爬。
3.教师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理解“触、巴、拉”等动词的运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2.学生回答,明确:叶子、脚的形状、颜色、生长位置和变化过程。
二、深入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变化的?2.学生交流,明确:爬山虎的脚先变红色,再变成棕色,变成灰色。
3.教师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理解作者对爬山虎脚变化过程的描绘。
三、巩固字词1.学生读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指导学生书写。
四、课外拓展1.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c1dcf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a.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第2~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连续观察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方法,增强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那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爬山虎的脚?生:3、4、5自然段(三)快速浏览课文看看3、4、5自然段中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师:那我们就直奔主题、直奔重点,请同学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二、读文画“脚“(一)读一读?1、咱们先看第三自然段,在这一段中老师想请同学们注意一句话——读“今年,我注意了”。
“注意”是什么意思?(认真看的意思)师:那么作者注意了什么呢?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认真听,找出作者注意了什么?生: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这是写是爬山虎脚长的位置。
生: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这是写是脚的形状。
师:作者还注意了什么?生: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师:这是写是脚的颜色。
师:男生读脚的位置,女生读脚的形状,全班一起读脚的颜色。
师:现在,我们弄清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你们能把它画下来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二)画一画?1.教师板画?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片嫩叶。
师:这是爬山虎的茎……这是爬山虎的叶柄,那谁来画一画脚。
2.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三)议一议学生评议,纠错师:谁有不同的意见呢?来说一说师:那请你来画一画。
过渡: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作者观察细致)三、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1.读文画词。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49191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6.png)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3、交流位置:A、看实物;B、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C、多媒体显示。
样子:A、看课件B、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C、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
(投影显示)颜色:嫩红色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读)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优秀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00970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f.png)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优秀5篇)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一今天教学的人教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
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
首先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
在学习第二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
好看的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
学习第三段时,则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然后在本子上具体画一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知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
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再根据图画引申到课文内容的识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背诵的难度。
在学习第四段时,重点针对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行了理解。
通过刚才简笔画的理解,我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手指来做一做爬山虎爬行的整个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孩子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
优点:在本堂课教学中,抓住几个重点内容和孩子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孩子画一画、演一演感知事物,并简单的让孩子梳理作者思路学习作者观察方法。
缺点:1、梳理作者观察方法因为时间紧,没有进行及时总结,几个较优秀的同学可以掌握,中下游学生因打下课铃及周围环境嘈杂,心早已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2、每次上语文课,举手、动脑筋思考的同学总是固定的那几个,有三成左右孩子无法做到注意力集中,扣手、做小动作、发呆或者交头接耳。
无论老师怎样呵斥或者提醒,总会在几分钟之后又恢复原样。
孩子上了高年级之后,问题难度变大,一些内容认真听课的孩子都不一定都思考透彻,更何况不认真听、不去思考。
有时候,总觉得现在孩子的学习,缺少太多的自我钻研和思考的能力。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3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82566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4.png)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3篇《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1【案例】语文课上,我教学生学习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
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学生很快地找到了:“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我让学生读读后,问:“你喜欢这几句话吗?”学生们都说喜欢,我又请几个同学美美地读读喜欢的部分,后又集体朗读了一遍。
时机成熟了,我问:“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因为这几句描写得十分细致,写出了叶子的特点。
”几个学生受到了启发,一个学生说:“这些描写突出了叶子多、密的特点。
”“你们是从哪些词中读懂这些特点的?”“从‘铺’和‘不留一点空隙’可以看出爬山虎的叶子多且密。
”我又问:“作者笔下的爬山虎还有别的特点吗?”有人站起来说:“从‘一顺儿’和‘均匀’可以看出爬山虎叶子铺得整齐均匀。
”我很贪心,继续微笑着、期待地看着他们。
这时,一个学生说:“我从‘漾起波纹’也看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得很有规律。
”我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让学生再次朗读句子,并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词突现出来。
学生读完后,我话锋一转:“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叶子写得这么好呢?”学生这下可被我问住了,这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继而又问:“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曾学过叶圣陶的一篇美文吗?”学生们纷纷回答:“是《荷花》”“对!还记得最美的几句吗?”几个学生陆续站起来,背出了文中描写荷花形态和作者由荷花所联想的句子。
我出示《荷花》的2、4小节,让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一遍,并要求边读边想想两篇__都写得这么好,叶圣陶到底有什么秘诀。
学生极认真地读着、思考着……刚读完,就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发现叶圣陶之所以能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他经过了细致地观察。
”“对呀,没有真实地、细致地观察怎么能写得这么详细、生动呢!这是叶圣陶写作的第一秘诀”。
一学生又说:“我还知道叶圣陶的第二个秘诀!”我故作惊讶地问:“哦,那第二个秘诀是什么呢?”“是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及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及反思
设计意图:
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文,在讲解的过程屮,采用学生提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也就是导
思释疑的方法贯穿全文,让学生去领悟,感受文本,这样既从感性上认识到语言的形象性,使学生
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
同时插入一些背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3、4两段。
2、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知道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细心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3、4 两段。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知道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今天就来猜猜老师出示的谜语吧: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过渡:丝瓜和葡萄向上爬都是靠的什么搭架子
前几天老师让你去观察的爬山虎,你发现爬山虎向上爬靠得
是搭架子吗不是,靠的是脚。
二、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脚写得大一点
看了老师所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啊?
预设: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板书学生回答
三、研读第三段: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
的脚的。
(3、4、5)
这三段屮的哪一段能回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找一名同学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咱们刚才提岀的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板书:位置:叶柄反面
形状:枝状像蜗牛的触角,还像什么
颜色:嫩红
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样子写得那么具体,是因为作者----- “注意观察了”。
我们一起来细细
地读读这一段,自己背一背,体会作者的细心。
三分钟后抽查。
四、研读第四段
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1、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变、巴、拉、贝占、爬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学生利用这些动词来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总结:是啊,爬山虎就是这样今天一脚,明天一脚。
这个月i脚,那个月一脚,历经两三个月,甚
至半年,在你不经意间爬到房顶上去了,你要不花点时间,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
所以除了认
真看之外,还要坚持观察。
五、研读第五段
作者还注意到什么了?
触着墙的----- 枯萎
没触着墙的------ 变成灰色
“如果不仔细耐心地去看,就不可能发现……就不可能发现……
所以着个注意多么重要啊!”
今年,作者注意了爬山虎的脚,过去没注意,那他过去注意了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
六、小结:下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爬山虎那美丽的叶子。
课下争取背过第五段。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1、什么样的位置:叶柄反面
2、怎样往上爬的形状:六七根细丝
颜色:嫩红
课后反思:
一、教材简析:《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段,作者形彖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
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
,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本文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
出它的特点的。
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到学校操场去观察爬山虎,并写了观察日记《我观察到的爬山虎》。
学生对
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二、评价:
激趣导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较高。
导思释疑教学方法的使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一一解决,这三个问
题恰恰是文章的屮心问题,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
将课文重点段的背诵训练穿插于教学过程当屮,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也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
的能力。
本次公开课的缺点也不少:比如在学生提出爬山虎的脚是小
圆片的时候,与教师的预设爬山虎的脚
是六七根细丝,相矛盾。
教师此时缺乏教学机智,处理比较粗糙,在此处浪费了不少时间。
分析原
因如下:
备课的时候,我会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计入教案当屮,然后把它们背过。
在讲之前我会反复多遍地
去背诵,恐怕漏掉其屮的一句话。
我相当关注每一张幻灯片屮的细节,慎密地思考其中的过渡语。
虽然讲课之前,我已经把课文内容烂熟于心,并且把教案在心屮默念了许多遍了。
但我仍然相当紧
张,恐怕课堂上学生不能配合,或者不按照我的思路来回答问题。
果然,在讲课的过程屮学生所回答的与我设计的许多方面大相径庭,这些课堂生成的答案让我不知
所措,于是开始紧张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学生,思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所打乱,于是整堂
课出现“东i榔头西一棒的”倾向,让学生们听不懂,也让听课的老师不知所云。
课下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评课的时候,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源于备课的拘泥于细节的完善而忽
略了大的框架。
课堂学生的生成是教师无法预测的,但是教
师对所教内容的具体框架结构要做到心
屮有数,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将学生引导到这个大环节屮。
关键是自己的备
课,其屮大的环节要清晰,无论学生如何变,万变不离其宗。
当胸有成竹地了解了讲解屮的关键问
题的时候,那么细节就可以随意填充了。
不论在课下想象的学生回答是如何变化多端的,当堂出现
的问题一定是与你的预设有出入的,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回答,另一方面还不要被学生
的回答所束缚。
将来改进的措施:1、始终不渝地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法
O
3、多听课,多学习,容百家之长补己之短。
4、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在放松快乐的心理下教学,不要过
度紧张。
5、备课不要过于精细,免得束缚自己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