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退化植被退化监测与评价A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被退化定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
安雁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植被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中枢。植被退化是在不利自然因素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逆行演替的一种过程与结果,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诱因。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植被退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植被退化的研究历程和退化程度的定量监测评价方法,探讨了植被退化研究方法尚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能够全面系统、快速简单监测评价植被退化程度的新方法的引入。
关键词:植被退化;研究历程;退化程度;定量;监测;评价
Research progress of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n degradation
of vegetation
An Y an
(Shanxi University, 030006 Taiyuan, China)
Abstract: V egetation is the hub of material circulation and energy flow in ecosystem. Degradation of vegetation is a retrograde succession process and result of ecosyste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dverse natural factors and unreasonable human activities, the primary cause of desertifica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in degradation of vege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vegetation degradation and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degradation degree, explored and discussed remaining problems of vegetation degradation, and look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methods which is capable of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quick and simpl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degradation degree.
Key words: degradation of vegetation; research history; degradation degree;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evaluation 近60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及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一系列的环境失调问题,特别是陆地植被的大规模破坏已经极大的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1,2]。从上世纪60年代学术界就开始关注植被退化问题,在植被退化程度、退化的驱动力与退化防治对策等方面都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3,4]。本文重点对植被退化的研究历程和退化程度的定量监测评价方法加以回顾与总结,旨在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历程
植被退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关注的是放牧条件下草地植被退化和森林植被皆伐后的灌丛演替,在研究方法上沿用了数量生态学方法。经过30多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植被退化的评价方法也日趋完善。1989年我国特大洪水发生后,植被退化对森林水文的影响造成的全国性灾害损失是建国后少有的,这就使得植被退化研究的焦点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中森林植被退化的成因和森林植被保护及恢复研究成为植被退化研究领域的主流,研究空间展开到全国不同地域。
本世纪以来,应用3s技术对大空间尺度的植被退化研究成果颇多[5-9]。这些研究成果把人类认识植被退化的视角从局部的近距离直接介入性的研究推向区域性整体的定量模拟研究。广泛的定量化分析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植被退化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可预见性。植被退化的研究对象涵盖了森林、草地和灌丛等多样性植被类型,研究内容包括植被退化的成因、退化过程和机理、退化植被生态特征等,研究理论更加系统,研究方法日臻完善。从而为植被退化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理论基础[10-13]。
2研究方法
植被退化的分异性通常是采用梯度观测或干扰强度测定实现的,如过度放牧区可通过考察放牧强度变化,进而分析放牧区植被退化的空间格局随放牧强度的梯度变化[14]。借助排序法确定区域植被退化梯度被认为是有效的方法,排序能够反映出植被群落随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而确定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15]。据此可依据植被退化的不同梯度定量评价退化程度。
植被退化的评价包括单因子与综合因子的评价,单因子评价是采用植被层的指示种、标志种、生物量之一对植被退化程度进行监测评价。综合因子评价是采用植被层的多个数量指标或植被-土壤理化性质、植被-土壤微生物、植被-土壤种子库对植被退化程度进行监测评价。在对植被退化程度采用植被-土壤系统评价时,通常对土壤因子与植被层的部分数量指标建立回归等统计模型,进而确定植被退化的程度。
2.1单因子的植被退化评价
2.1.1指示种或标志种评价
种类组成变化是植被演替的结果,能够反映植被退化的性质和趋势。在数量生态学方法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能反映出不同退化程度的指示种或标志种,运用这些物种的数量特征可对植被退化梯度的植物群落类型做出定量评价。樊胜岳等通过指示种狼毒的盖度将植被群落划分为不同程度的退化等级,并判定天然草原植被群落优势种逐渐由狼毒替代[16]。Lakhdar和Daniel对美国怀俄明州Thunder盆地国家草原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出能反映不同退化程度的主要植物,通过对主要植物指数判别分析建立了不同退化系列的动态监测模型,提出最大监测值所对应的退化指数就是该植被当前所处的退化阶段的观点[17]。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地退化程度的等级由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出的主要植物物种反映,判别分析建立的不同退化程度的动态监测模型表明最小监测值所对应的退化程度可代表该区域草地当前所处退化阶段的观点[18]。
2.1.2 生物量评价
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是研究森林物质生产和群落养分动态的基础[19],然而传统研究只是采用样方收获法或回归模型测定生物量,进而对不同退化系列的植被群落进行定量评价[14],魏兴虎等通过方差分析对那曲高寒草甸围栏禁牧区和不同程度放牧区地上现存总生物量及建群种生物量两两之间进行比较,进而客观实际地定量评价出该放牧区植被退化的相异程度。近年来运用地统计学理论对生物量空间分布异质性的研究也受到关注。Huenneke对美国新墨西哥州Chihuanhuan沙漠植被研究后,指出半干旱草地退化到荒漠灌丛,灌丛植被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增强[20]。安树青和刘世荣采用地统计学软件对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中不同植物群落个体生物量建立最优模型后,定量评价出不同退化程度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异质性[21]。
2.2 综合因子的植被退化评价
2.2.1植被层的多个数量指标评价
利用单一指标作为植被退化的分类依据往往会出现一定偏差,采用多指标综合判断植被退化程度能够更客观准确地反映退化现状[14]。因此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植被退化的研究相对较多,刘东霞等通过对呼伦贝尔退化草地的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22,23]、质量指数[24]及群落结构组成定量分析后,评价出该草地不同退化程度的状况[25]。李裕元等对黄土高原紫花苜蓿草地不同退化阶段群落结构组成,种群密度、重要值及总生产力定量分析评价出各阶段的退化特征[26]。樊胜岳等在甘肃省祁连山区对退化草地群落优势种的地上生物量、密度、盖度、重要值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定量分析后,评价出该地区草地所处的不同退化程度[27]。马世震等在黄河源头比较了退化区与未退化区的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进而定量分析出该地区高寒草原退化的特征[28]。全晓毅等在青海省共和盆地也是通过比较了退化区与未退化区的群落结构组成、植被盖度及物种多样性,从而定量评价了该地区温性草原退化的特征[29]。
2.2.2 基于土壤理化性质的评价
上世纪90年代初,张为政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松嫩平原不同退化程度羊草相对盖度和重要值分别与土壤电导率和碱化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羊草相对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电导率和碱化度进行研究,并得到合理的结果[30-32]。近年来,曲国辉等在松嫩平原通过对不同退化阶段群落生物量与土壤pH值、含盐量、碱化度及土壤腐殖质和全氮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到群落的生物量与土壤pH值、含盐量、碱化度呈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