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八个基本特性。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学习的基本特性,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但是新课程学习方式并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新课程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所以重要的不是列举和强调各种新的学习方式,而是首先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为此,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使儿童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便成为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责任是指学习者充分认识学习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的认识和体验,它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和意义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敬业精神。树立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自觉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效学习。
二、独立性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可以说,独立性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根本特性。这种特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地、顽强地表现出来,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
三、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因此成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重要特性。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其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因此,新课程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四、意义性
意义性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机械性。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者在心理机制和条件上有本质的不同。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与反应接近、重复和强化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有两个:第一,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第二,学习者本人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有意义学习才能产生,新旧知识才能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非人为性”和“实质性”是奥苏伯尔用以划分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两条标准,据此,奥苏伯尔把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同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观念时,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意义,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和思维的本质。其结果是,新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获得了心理意义,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血肉”、自己的心理品质。而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组织。正因为如此,奥苏伯尔也把有意义学习看成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意义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的基本特性。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认为,机械学习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记忆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以听代思、机械模仿、不求甚解、唯师和唯书是上;其结果是学生只得到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这种知识没有内化,心理学称之为“假知”,它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也不能应用。从应试教育观的角度来看,机械学习是学生在考试逼迫状态下的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不仅在精神上觉得有负担,情绪上觉得苦闷,而且智力活动也变得死板、不通畅。这也就是为什么机械学习只能阻碍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有意义学习则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身体的、心理的,认知的、情感的,逻辑的、直觉的,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所以,有意义学习是一种发展人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