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自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的研究
丹阳市陵口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对我校近千名学生的家庭背景分析可以发现,我校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娇生惯养成了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主旋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被家长淡化甚至放弃。由于我镇支柱经济是皮鞋制作,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多为皮鞋制作工人,每天早出晚归,对子女缺乏教育与沟通,学生多跟随爷爷、奶奶生活,隔代监管,过度溺爱,使学生养成任性随意、依赖性强、无责任意识的现象。其次,校内育人环境与校外大育人环境没有形成良性运转系统,往往学校培养的一些良好行为习惯,学生在校外却不能够有效遵守。我校近几年经历了创建镇江市现代化学校和镇江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等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了一定基础,让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由他律走向自律,成为学生的内在素养,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校立足于现代教育的高度,进一步思考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新时期的指导意义,贯彻《小学德育纲要》精神,结合我校的校训“自律”这一内涵,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提出了《培养“自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的研究课题。
2、课题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中也提出:“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又特别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实施“自律”主体德育的必要性。学生的良好行为升华至自觉的行为,才是一种最高境界。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实施自律意识的培养,是德育的必要措施。自律是影响学生良好行为形成的内化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学生个体对行为规范化的需求,不断依照行为规范自主认识和自我批判,找出差距,主动追求规范,从而升华道德上的自主要求,充实自己。众多的个体行为聚集成学校学生群体,这个群体在自律的需求下,
相互监督,达到规范行为的一致。由此向校外延展,促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因自律意识的影响而校内外一致。这也是我校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及其意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已日益成为一种共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中最为基础、至关重要的基本要素。我们选定并启动《培养“自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课题研究旨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主体实践,启发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来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探索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少先队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养成教育规律,形成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系列教育实践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提高自治自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自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课题研究,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的高度,进一步思考学校管理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运用紧密结合的实验,从优化学生习惯入手,探讨、研究习惯养成的核心问题,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渠道,研究挖掘学生的主体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而探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还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质性认识和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育人原则的自觉性,锻炼一批既能从事教育实践又能搞教学的教师队伍。
2、具体目标:
本课题以实践研究为手段和目的,试图使学生形成如下美德:
(1)遵守规章制度,优化道德水平——遵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准则、社会公德、言行举止,在与同学、社会、老师、家长的和谐相处中,使其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提高锻炼自己的道德素质。
(2)形成良好的“自律”意志品质——能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乐观、开朗、自尊、自信,初步形成有责任心、有恒心,能自觉确定正确的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为。
(3)整理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体系,探索并构建形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型的模式。
3、研究内容的设计
本课题研究暂定以下几课题:
1、学生具有自律性行为习惯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2、整理学生校内外行为内容及规范行为的系列个案研究。
3、培养学生具有“自律”意识的行为习惯的操作策略及模式研究。
三、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设计
1、研究对象:全校学生和教师为主要对象
2、研究方法设计
(1)个案研究法:对典型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案例收集,旨在从个别中发现一般规律。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实验前德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实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研究后,再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实验对象的行为进行观察,及时了解实验效果,调整实验方案,进一步作用实验对象。
(4)文献法:查阅有关文件及行为规范教育要求与内容,收集相关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和方法,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活动。
四、研究过程设计
《培养“自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课题组经过反复研讨,依据建构学生主体,培养创造能力,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全面发展的主题思想,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主体参与型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结合校情设计实施方案,全方位推进主体实践型养成教育的实施,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步骤与策略。我们把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强化管理,在严格的常规训练中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阶段,以学校的教育为主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教育,拓展养成教育的时空,完善养成教育,发挥其整体效应。
第三阶段,形成主体实践型的系列养成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养成教育,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规范、自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整理资料,全面展示研究成果,形成成果。
做好结题活动。开展成果展示活动,包括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课件等。
以上各阶段研究活动都由学校教科室组织和安排人员负责。
五、课题研究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