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软件无线电系统设计与实现

合集下载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自无线通信实现以来,无线通信技术日新月异。

第二代主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欧洲技术标准GSM和美国技术标准CDMA,第三代主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三种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和TD-SCDMA。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第二代通信技术还是第三代通信技术,彼此互通性较差,其互不兼容,这就给不同体系内的用户通信带来很大的不便。

软件无线电的提出,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软件无线电希望构造一个标准化、模块化、开放性的硬件平台,不同的通信体制根据用户的需求,以软件的形式,通过空中接口加载到硬件平台上,实现不同通信体制的兼容。

本论文在研读了大量的文献、参考相关设计的基础上,依据软件无线电的思想,以DSP+CPLD为硬件平台构架,面向高校实验室和相关研究单位,设计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信号处理的平台,并基于该平台开发出了窄带CDMA反向链路中数字信号处理的相关实验。

DSP作为核心CPU,完成数据采集和算法运算;CPLD作为外围电路的接口控制电路,提供地址分配和控制信号。

本论文主要完成了硬件电路的方案设计、硬件电路设计、硬件电路调试和基于窄带CDMA反向链路中业务信道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实现。

在论文中,给出了硬件电路设计的具体电路图、设计参数、接口控制代码、硬件电路调试结果、窄带CDMA反向链路数字信号处理重要算法实现的程序流程图和运行结果。

该平台可以作为移动通信专用的教学实验设备,方便地演示CDMA相关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亦可以作为通用、开放的实验平台,使用者不仅在该平台上学习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类算法,完成相关研究。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在不断的延伸,实现方式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它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融合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基于DSP的无线数据传输平台设计与实现

基于DSP的无线数据传输平台设计与实现

基于DSP的无线数据传输平台设计与实现徐灵飞;林浩冬【摘要】利用DSP平台可移植性好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DSP与2FSK的无线数据传输平台,给出了系统的设计思路、平台硬件结构及主要算法程序流程.系统使用PLL和混频器实现了调制载波信号与550 MHz UHF信号之间的变换,并根据查表法和非相干解调原理,实现了基带信号的2FSK调制解调算法.当DSP工作在160 MHz频率时,解调一个二进制码元的时间为3 μs,满足系统设计要求.实际测试表明该系统可稳定运行.【期刊名称】《电讯技术》【年(卷),期】2010(050)010【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无线数据传输;数字信号处理器;基带信号;2FSK调制解调【作者】徐灵飞;林浩冬【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7;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9.721 引言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DSP芯片性价比的提高和广泛的应用,使得用DSP芯片作为无线通信的硬件平台,尽可能多地用软件来实现通信功能,成为现代通信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

频移键控(Frequency Shift Key,FSK)调制是用数字基带信号来控制高频载波频率的变化,调制后的载波信号频率代表了要传送的数字信号。

它具有实现起来较容易、抗噪声与抗衰减的性能较好等优点,在无线数据传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DSP和2FSK全数字调制解调方法的无线传输平台。

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以通用的DSP TMS320VC5416为核心,结合简单的硬件结构,实现低成本的数据和音频传输系统,能够通过本系统实现传输速率为16 kbit/s数字音频信号的传输和可靠的数据传输。

2 系统整体结构系统以DSP TMS320VC5416和CPLD EPM570T144C5为控制核心,可以实现数据的调制解调、数模转换、模数转换、信号变频以及信号的收发。

基于多DSP网络和软件无线电的扩频通信研究

基于多DSP网络和软件无线电的扩频通信研究

第 2 期
吴 雪 冰 等 : 于 多 D P网络 和 软 件 无 线 电 的扩 频 通 信 研 究 基 S
7 3
状 态切 换 , 带 数字 部分 的一 些逻 辑 时钟 生成 、 基 处理 以及 和外 部 接 口, 送 端 数 据处 理 , 收下 变频 等 任 务. 发 接 多 DS P网络 主要 完成 扩频 、 扩 、 解 卷积 编码 、 译码 、 织 、 交 织 、 帧 ( 交 解 成 或子 帧 ) 拆 帧等 大量 数 据 的运 算处 理 、
具 有较 强 的生 存能 力. 序列 理论 较为 成 熟 , 用 多 D P网络 使 序列 码 的 产生 软 件 化 , m 利 S 充分 显 示 出对 D P S
的灵活 运用和 新颖 的设 计思想 . ]
1 设计 思 想
基 于软件 无线 电 的扩频发 射机 的主要 功能是 完成 模拟 信 号 的采样 数 字化 、 带信 号 的卷 积 编码 、 频 、 基 扩
交 织 、 帧 、 冲成形 及 调制功 能 , 成 脉 同时易 于扩展 以便完 成 以后 所 附加 的其 他功 能. 对硬 件 平 台 的设计 , 保 要 证 在 以后新功 能 的实现 中几乎 不改变 硬件 , 只需 要添 加 或者 对软 件进 行修 改 就可 以达 到其 功能 升 级 的 目 而 的 , 以应 尽量 减少 专用芯 片的使 用 而采用具 有扩 展性 的通 用 芯片 . 文主要 是 对 发射 机进 行 设 计 , 个 系 所 本 整
给 出 多 D P 网络 产 生 伪 随 机 码 的 实 现 方 法 , 给 出具 体 实 现 的 部 分 源 程 序 , 有 一 定 的 实 用 价 值 . 章 分 析 了该 系 S 并 具 文 统 的 硬 件构 成 , 述 了 系 统 工作 原理 , 给 出 部分 软件 和程 序 流 程 图. 阐 并

软件无线电方案

软件无线电方案

软件无线电方案引言软件无线电(Software-defined radio,简称SDR)是一种利用软件控制实现的无线电通信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硬件无线电,SDR具有灵活性高、适应性强、可扩展性好等优势,因此在通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软件无线电的背景和原理,并探讨几种常见的软件无线电方案。

软件无线电的背景和原理软件无线电的定义软件无线电,简称SDR,是一种利用软件控制硬件无线电系统的通信技术。

与传统的硬件无线电相比,SDR通过将传统硬件中的信号处理和调制解调等功能转移到软件中实现,从而实现了无线电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软件无线电的原理软件无线电的原理基于软件定义的射频(RF)前端和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

具体来说,软件无线电的原理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RF前端信号采集:利用射频前端设备,如天线、滤波器和放大器等,将无线电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2.模数转换(ADC):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后续的数字信号处理。

3.数字信号处理:通过使用DSP技术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包括滤波、解调、解码、编码等。

4.数字信号生成: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便后续的射频信号输出。

5.射频信号输出:利用射频前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无线电信号进行发送。

通过以上步骤,软件无线电系统能够实现对无线电信号的灵活处理和控制。

软件无线电方案GNU RadioGNU Radio是一个开源的软件无线电开发工具包,提供了一套丰富的信号处理模块和工具,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快速搭建软件无线电系统。

GNU Radio的主要特点包括:•开源免费:GNU Radio是一个开源项目,可免费使用,并且有活跃的开发和社区支持。

•灵活性高:GNU Radio提供了大量的信号处理模块,如滤波器、解调器、解码器等,开发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自由组合和调整这些模块,实现各种不同的软件无线电应用。

•可扩展性好:GNU Radio支持使用Python等编程语言进行开发,开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编写自定义的信号处理模块,以满足特定应用的要求。

基于DSP软件无线电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应用研究

基于DSP软件无线电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应用研究

件 无线 电平 台上 实现 FK, S QA 等 多种 制 式 的 调 制 解调 功 能 , 过 对 主机 中虚 拟 平 台 的操 作 , S QP K, M 通 实现 对 调 制 解调 制 式 的 实 时
选择 和 数 据 测 量的 实时 显 示 , 并 QP K 为例 进 行 了观 察 和分 析 。 S
L,燕 J 、
( 湖南 文 理 学 院 电 气 学 院 , 湖南 常德 4 5 0 ) 10 0
摘 要 : 系统 主 要 是研 究基 于 软 件 无 线 电 思想 的 调 制 解调 技 术 。在 以 T 公 司的 T 3 0 6 1 数 字信 号 处 理 器 ( P 为核 心 的 软 该 I MS 2 C 7 1 DS )
a n xa p e sa e m l .
Ke r s s f r a i ; y wo d : ot e rdo TM S 2 C6 1 DS ; d lt n a d d mo u ai n wa 3 0 7 ; P mo uai n e d l o 1 o t
软 件无 线 电就 是 以 开放 性 、 准 化 、 块 化 的 最 简硬 件 为 平 台 , 过 加 载 各 种 应 用 软 件 实 现 一 个 具 有 高 度 灵 活 性 、 放 性 的无 标 模 通 开 线 通 信 系统 。 数字 信 号 处理 是 软 件 无 线 电硬 件 平 台实 现 的 关键 技 术 , D P 数 字 信 号 处 理 ) 能对 数 字 信 号 进 行 处理 , 以 , 制 而 S( 只 所 调 解 调 技术 也 就 成 了软 件 无线 电技 术 研究 的核 心 内容 , 制解 调 器 的 软件 化 是 软 件 无线 电实 现 开放 性 、 用 性 的 关键 环 节 。 调 通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DSP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DSP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基 于软 件 无线 电 的 DS P课程 实验 教 学 研 究
陈 娜 段淑凤 马 新 娜
河 北 ・ 家庄 石 0 04 ) 5 0 3 ( 家庄铁道 大学信 息科 学与技 术 学院 石
中图 分 类 号 : 4 . 3 G6 24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7 9 ( 0 3 — 3 — 2 17 — 84 2 1 6 0 8 0 6 0)
2 实验板 卡 架构
32 数 字 下 变 频 的 D _ SP实现
软件无线 电中的下 变频处理过程分 为混 频和滤波抽取 两部分 , 中滤波抽取涉及 的滤波器种类较多。本实验重点 其 培养学生的 D P应用能力 ,所 以省略 了混频后 的 C C和半 S I
图 1 板 卡 硬 件 架 构 本实验涉及的板卡采用 了软件 无线 电应用 中常见 的架
软件无线电对 D P处理速 度的要求 很高 ,所以本 实验 S 要求学 生使用基 于 D A方式 的乒乓操 作进行采 样数据 的 M 获取 。具体实现方法 为在 D P中开两块缓存 , S 启动 D MA往 其 中一块缓存 中读数的同时 ,对另一块缓存 中的数据进行
处理 。
技术点进 行实验设计 , 使学生在掌握 D P应用技术的同时 , S 切身感受软件 无线 电的概念 , 加深 对其理解 。
技术之一 , 学生应该掌握 。但程序效率并不应该作 为程序员
( 尤其是学生 ) 追求 的唯一 目标 , 程序 的模块 化 、 可读 性和可 扩展性更应该被强调。我们要求学生除 了完成 自己的程序 , 还要 阅读组 内其他 同学 的代码 , 并进行相互 打分 , 在相互学
让 学 生 掌 握初 步 的 D P技 术 ,感 受 D P在 软 件 无 线 电 中 的 S S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4)二、相关工作与技术概述 (5)2.1 软件无线电技术简介 (6)2.2 调制信号自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7)2.3 软件无线电与调制信号自识别技术的结合 (9)三、系统设计与实现 (10)3.1 系统总体设计 (11)3.2 频谱分析与跟踪模块设计 (13)3.3 自适应滤波与解调模块设计 (14)3.4 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 (15)四、仿真验证与性能评估 (16)4.1 仿真模型构建与验证 (17)4.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18)4.3 性能评估标准与方法 (19)五、结论与展望 (20)5.1 主要成果总结 (20)5.2 研究不足与改进方向 (21)5.3 未来工作规划与展望 (23)一、内容概括本文档主要介绍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无线电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以其灵活性和可重构性在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是软件无线电中的关键部分,能够在接收到的信号中准确识别出不同的调制方式,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原则以及实现过程。

我们将概述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其在现代通信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分析系统的关键要素,包括信号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特征提取模块以及识别模块等组成部分,并探讨各模块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

在系统设计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系统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

包括系统架构的设计、算法的选择、关键技术的实现等。

我们还将讨论系统设计的难点和解决方案,如信号特征的准确提取、高效识别算法的开发等。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将介绍系统的具体实现步骤,包括硬件平台的选择、软件编程环境的选择、具体算法的实现等。

我们还将分析系统在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系统性能的优化、错误处理机制的建立等。

现代通信技术之软件无线电论文

现代通信技术之软件无线电论文

--现代通信技术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摘要软件无线电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TD-SCDMA 特有的TDD双工模式使得数字信号处理量大大降低,软件无线电把系统的功能模块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实现软件化,实现了系统整体的可编程性。

二者将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必定会使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本文从3G系统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入手,重点论述在TD-SCDMA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软件无线电 TD-SCDMA TDD DSP1 引言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经历了从单工通信到双工通信、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FDMA到TDMA以及CDMA系统通信、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历程。

但现代的无线通信系统仍存在许多局限性:互不兼容的多种通信体制的并存造成互联的困难;不同制式的存在造成信源编码与解码、信道调制与解调、加解密、网络协议、通信组网等方式的差异;不同频段的使用既造成频率资源的紧张又造成相邻频道间的干扰越来越严重;移动环境的动态范围的非优化,导致物理层上处理器的不灵活等。

软件无线电作为实现通信的新概念和新体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技术的支持。

它被视为继模拟和数字技术后的又一次电子技术革命,是当今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无线电通信中应用的产物,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其中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访问技术。

它作为目前主流3G标准中惟一由我国自行提出并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随着3G产业的发展日益引起通信行业的重视。

TD-SCDMA的发展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融合对改变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现状,提高移动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DSP的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DSP的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DSP的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概述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在电力电子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DSP技术的引入为电力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带来了诸多创新和改进,提升了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基于DSP的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相关内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一、DSP在电力电子系统中的作用DSP技术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电力电子系统中,DSP可用于控制策略的设计、信号采集与处理、功率变换和滤波等方面。

它不仅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还能实现控制策略的灵活调整。

1. 控制策略设计DSP技术在电力电子系统中最主要的应用是控制策略的设计与实现。

通过采集电力电子系统中的各种信号(如电流、电压等),使用DSP芯片进行实时处理,并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生成相应的PWM信号,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这种基于DSP的控制策略具有响应快、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对于电力电子系统的稳态和动态性能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信号采集与处理电力电子系统中的信号采集与处理是指通过传感器等装置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对其进行滤波、放大、修正等处理。

采用DSP技术进行信号采集与处理具有高精度、低延迟和高灵活性的优势。

通过合理的滤波和处理算法,可以有效减少系统中的噪声和干扰,提高系统的信号质量和可靠性。

3. 功率变换基于DSP的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中,功率变换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DSP 技术可以实现电力电子器件的高效控制和变换,通过对电流和电压的调节,实现电能的传输与变换。

此外,DSP技术还可以实现多电平逆变器的控制策略,提高变频器的输出精度和稳定性,减小谐波失真和电流畸变。

二、基于DSP的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的优势1. 高性能和高可靠性基于DSP的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具有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优势。

DSP芯片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高速运算能力,能够满足电力电子系统中复杂控制算法的需求。

基于DSP的软件无线电实验系统的设计

基于DSP的软件无线电实验系统的设计

后 ,和实际工作 中遇到的情况相差甚远 。这对高校 而言,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出一套软
件无 线 电实 验 开 发 系统 ,可 以很 好 地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2 系统 概 述
和标 准的软 件无线 电系 统一样 ,该 系统 由 4部
这 一 问题 的有效途 径之一 。软件无线 电的 中心思 想 是 :构 造一个 具有 开放 性 、模 块化 、标准 化 、可重 构 的通用 硬 件平 台 ,将 各种 功能 ,如工作 频段 、调
1 引 言
随着通信技术 的不断发展 ,各种编译码算法、 调制解调方式层出不穷 , 同的通信服务依靠各 自 不 不 同的标准 和支 持这 一标准 的通信 设备 ,这一 现象
给全球 通信 服务 的接 口提 出 了一个 难题 。软件 无线
电 ( ot e n dR do ,S R) S fD f e a is D 方案 的 提 出正 是解 决 i
d gtlmo u a in ii d t . a l o
Ke o d :sfdf e ai ;dga s a poesr it oua o yw rs ot endrd s i t i l r s ;dga m d lin i o il g c o n il t
致学生毕业后 总是感 觉到:学校实验 内5期
实 验 科 学 与 技 术
・3 1・
基 于 D P的 软件 无线 电实 验 系统 的设 计 ’ S
马子骥” ,郑善 贤 ,刘宏 立
(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 工程学院 ,长沙 408 ) 102
摘 要 : 绍 了一种基 于 T S2C73的 D P 片,拥有 24 H 传输频率的软件 无线 电实验 系统。该 系统 由核 心数字信 号 介 M 30 61 S芯 .G z

基于DSP和交换芯片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P和交换芯片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设计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作者简介 杨!彦!%)*)"&男&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方向的研究%通讯作者 韦朝欣!%)&,"&男&广西河池天峨县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方向的研究%引用格式 杨!彦&韦朝欣!基于-[c 和交换芯片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设计'+(!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文章编号 %'*%,()& "#"$ #&##)&#'!!-./ %#!%'("' 0!1234!%%5,*'" 67!"#"$!#&!#%(!!中图分类号 8@)%%!!文献标识码 :基于/6F 和交换芯片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设计杨!彦% 韦朝欣"!%;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中心&南宁!($####"摘要 软件无线电是无线通信方式之一&为了精准接收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确保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接收控制效果&设计了基于-[c 和交换芯片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加设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和交换芯片&通过振荡器*滤波器*混频器等元件的连接&设计无线电接收机&通过调整逻辑控制电路优化接收控制器&生成并执行接收控制指令$在系统硬件的支持下&利用-[c 技术采集并处理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校准无线电信号的不平衡程度&通过调制样式识别*解调以及分类存储等步骤&实现系统的接收控制功能$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在此次设计系统的控制下&无线电接收信号的平均信噪比高达,*;,S P &能够精准接收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具有较好的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接收控制效果&有效扩大无线电的接收范围%关键词 -[c 芯片$交换芯片$振荡器$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37,"5H E6"5&;*('C *13"C '4'303,7!",&(".6:+&'#G *+'1",/6F *,16;3&4D 3,7!D 3$=:@9=?2%&Y K /<F ?I Z 42"!%;[1F I I O I J /2J I H M ?64I 2K 2A 42G G H 42A &9>?2A Z 4b I 1?64I 2?OD 24N G H Q 46T I J:A H 41>O 6>H G &@?2242A!($####&<F 42?$";/2J I H M ?64I 2<G 26G H I JC >M ?2^G Q I >H 1G Q ?2S[I 14?O [G 1>H 46T -G 7?H 6M G 26I J9>?2A Z 4E F >?2A :>6I 2I M I >Q^G A4I 2&@?2242A!($####&<F 42?"28+&(*4&)[I J 6V ?H G H ?S 4I 4Q I 2G I J 6F GV 4H G O G Q Q 1I M M >241?64I 2M G 6F I S Q !/2I H S G H 6I?11>H ?6G O T H G 1G 4N G /XQ I J 6V ?H G H ?S 4IQ 4A 2?O Q 2SG 2Q >H G 6F G H G 1G 764I 2?2S 1I 26H I O G J J G 16I J /XQ I J 6V ?H G H ?S 4IQ 4A 2?O Q &?2/XQ I J 6V ?H G H ?S 4IH G 1G 764I 2?2S1I 26H I O Q T Q 6G M W ?Q G SI 2-[c?2S Q V 461F 42A 1F 474Q S G Q 4A 2G S !:S SS 4A 46?O Q 4A 2?O 7H I 1G Q Q 42A 1F 47?2S Q V 461F 42A 1F 47&S G Q 4A 26F G H ?S 4I H G 1G 4N G H 6F H I >A F 6F G 1I 2U 2G 164I 2I J I Q 14O O ?6I H &J 4O 6G H &M 4Z G H ?2SI 6F G H 1I M 7I 2G 26Q &I 764M 4\G 6F G H G 1G 4N 42A 1I 26H I O O G HW T ?S 0>Q 642A 6F G O I A 411I 26H I O 14H 1>46&?2S A G 2G H ?6G ?2SG Z G 1>6G 6F G H G 1G 4N 42A 1I 26H I O 1I M M ?2S !Y 46F 6F G Q >77I H 6I J 6F G Q T Q 6G MF ?H S V ?H G &-[c 6G 1F 2I O I A T 4Q >Q G S 6I 1I O O G 16?2S 7H I 1G Q Q /XQ I J 6V ?H G H ?S 4I Q 4A 2?O Q &1?O 4W H ?6G 6F G 4M W ?O ?21G I J H ?S 4I Q 4A 2?O Q &?2S H G ?O 4\G 6F G Q T Q 6G M h Q H G 1G 764I 21I 26H I O J >2164I 26F H I >A F M I S >O ?64I 27?66G H 2H G 1I A 2464I 2&S G M I S >O ?64I 2?2S1O ?Q Q 4J 41?64I 2Q 6I H ?A G !8F GQ T Q 6G M6G Q 6H G Q >O 6Q Q F I V6F ?6>2S G H 6F G1I 26H I O I J 6F G S G Q 4A 2Q T Q 6G M &6F G ?N G H ?A G Q 4A 2?O U 6I U 2I 4Q G H ?64I I J 6F G H ?S 4I H G 1G 4N G S Q 4A 2?O 4Q >76I ,*;,S P &V F 41F 1?2?11>H ?6G O T H G 1G 4N G 6F G /XQ I J 6U V ?H G H ?S 4I Q 4A 2?O &F ?Q ?A I I S /XQ I J 6V ?H G H ?S 4I Q 4A 2?O H G 1G 764I 21I 26H I O G J J G 16&?2SG J J G 164N G O T G Z 7?2S Q 6F G H ?S 4I H G 1G 764I 2H ?2AG !9':;"(1+)-[c1F 47$Q V 461F 42A 1F 47$I Q 14O O ?6I H $/XQ I J 6V ?H G H ?S 4I $H G 1G 4N 42A 1I 26H I O Q T Q 6G M <!引言软件无线电是基于现代通信原理&以数字信号处理为中心的开放式无线通信结构体系%软件无线电体系是将模块化*标准化的硬件部件以总线形式相连&组成一个通用的硬件平台&再由软件负载实现多通道*多层次的无线通信功能'%(%软件无线电具有可编程的^X 波段*通道访问模式*调制解调模式&将从信源基带信号处理到^X 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均趋于数字化&其目标是使通讯系统脱离硬件架构的限制'"(%由于系统结构比较稳定&因此可以采用软件来完成各种功能&从而可以进行有效地更新&同时&也可以降低体系之间的交换和兼容性%鉴于上述特点&软件无线电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根据软件无线电的传输频率&可以将其分为低频*中频和高频$种类型%其中&中频软件无线电是指频段在$##"$###3C \的无线电&该类型无线电的传输需要经过$个过程&分别为发送*传送和接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投稿网址 V V V!0Q 01O T3\!1I M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期杨!彦&等)基于-[c """"""""""""""""""""""""""""""""""""""""""""""""""""和交换芯片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设计#))!#中频软件无线电在接收环节存在明显的功能问题&主要体现在无线电信号接收丢失*信噪比低等方面&为此&设计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文献'$(采用模拟最小化和数字最大化方法&利用芯片内部集成的高速模数转换器&结合时钟锁相环&设计了一种软件无线电架构的接收机控制模拟前端电路&并完成软件无线电的接收控制工作%文献',(采用本振光梳解调射频信号&并接收带宽的子信道&调整了信号的接收方式&根据信号接收原理&实现对接收程序的控制%然而上述方法存在接收控制效果差的问题&无法实现对接收范围*接收精度的有效控制%为了提高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接收控制效果&在-[c 和交换芯片的支持下&设计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将-[c 芯片*交换芯片*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和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器作为控制系统的主要硬件设备&提高数据的读取速度和同步存取能力%采用:+-*-+:转换器对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调制样式识别*解调和分类存储&解决了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接收控制效果差的问题%=!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设计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应用-[c 芯片作为无线电信号的处理元件&采用交换芯片&接收控制指令传输&利用供电电源电路连接硬件设备&完成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为控制程序的运行提供硬件支持&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原理如图%所示%图%!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图%中&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的核心为数字信号处理部分&信号输入后&经过:+-转换器处理为高速数字信号&交由-[c 芯片*交换芯片对无线电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经过-+:转换器完成信号的采集和处理任务&输出最终信号%=>=!数字信号处理芯片-[c 芯片可以为中频软件无线电解码*操作*甚至是在时间和频率上生成离散信号提供最优的处理器&在-[c 芯片中加入了乘法累积运算&因为一般采用卷积运算&所以在-[c 中R:<运算被优化处理为单个-[c 的单周期指令&使得-[c 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地改善%另外&-[c 还通过优化寻址方式&使其能够有效地读出或写出存储器电路的离散数据%利用哈佛结构&-[c 实现了对数据和指令的同步存取&极大地加快了读写的速度%在此次设计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中&采用8R [$"#<'*%$型号的-[c 芯片&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8R [$"#<'*%$芯片内置%U *R W 的芯片内存&具有$"图"!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内部结构图W 46的存储空间%片内^:R 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程序+<?1F G 存储器和数据+<?1F G 存储器%二者均使用B %c +B "级缓冲结构%8R [$"#<'*%$指令集里的所有命令都是条件指令&根据某种条件决定是否执行%位运算指令&包含位域抽取*设定*清除*位计数*规格化等%也可以进行位元寻址&得到&W 46+%'W 46+$"W 46的数据%=>?!交换芯片交换芯片是千兆通信网络技术的核心&它能将多个局域网的网络部分连接起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从而实现中频软件无线电的远距离接收&并支持无线电接收控制指令的远距离传输%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中加设交换芯片的组成结构如图$所示%图$!交换芯片组成结构图在运行过程中&交换芯片采用/K K K &#";$协议&在&个不同的千兆位端口间进行R:<帧的交换&主要包括学习和转发%学习是指在端口收到R:<帧后&从R:<帧中抽取出相应的数据&然后在索引表中搜索相应的数据项&根据搜索结果生成地址索引信息&确定主机地址与端口之间的映射关系'((%而在转发过程中&当端口收到请求转发的R:<帧时&从R:<帧中抽取目标地址&在R:<地址列表中寻找对应的节点&从而获得对应目标地址的端口号&然后再将R:<帧发送到相应的端口%根据交换芯片所需的%##R 网口和%个%3R 网口&选择P <R ($","型交换芯片&它包括",个全双工%#P :[K U 8+%##P :[K U 8e &并具有!投稿网址 V V V!0Q 01O T3\!1I M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第$%""""""""""""""""""""""""""""""""""""""""""""""""""""卷#%##!#通信网络诊断功能%=>@!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机设计使用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由振荡器*滤波器*混频器*数字上+下变频器等部分组成&其内部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图,!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组成元件连接示意图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机中使用的振荡器单元采用双锁相环开关模式&其中一个正常使用时&则另一个进行配置并完成锁定%两个锁相环轮流执行组态锁相&确保每个时间都能有一台锁相环信号源工作%在接收机中&中频滤波器的作用是选择中频&减少频段干扰&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在此次设计中&选择了'RC \的频带%它是一种用于接收的滤波器&它包括一个预选择滤波器和一个镜频抑制滤波器%预选择滤波器通常是在低噪声放大器前面的射频前端的一阶$镜频抑制滤波器是实现对图像信号的抑制&通常是在低频放大器后面进行'*(%混频器'&(的功能主要是由一个倍增电路来实现&将相关设备元件按照图,表示方式进行连接&即可得出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的设计结果%=>A !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器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器主要用来生成并执行接收控制指令&控制器内部的逻辑控制电路由<c B -完成&逻辑控制电路如图(所示%图(!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逻辑控制电路图此次设计的无线电接收控制器采用逻辑时序作为驱动原理&其主要包含宽动态范围信号检测与处理单元中的数字衰减器驱动*高速:-<采样驱动以及相关运算&高速振荡器单元中的c B B 器件驱动以及相关频率运算和切换控制&中频处理单元中调整中频:9<增益的-:<驱动')(%将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器与接收机相连&保证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能够直接作用在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机上&从而执行相应的控制任务%!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软件功能设计在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硬件的支持下&采集传输的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并对其进行预处理&校准信号的不平衡度&经过解调*分类存储等环节&实现系统的无线电接收控制功能%>=!利用/6F 技术采集并处理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中频软件无线电的传输原理是)在尽可能接近天线的位置&采用宽带的:+-*-+:预先把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字化&然后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数字信号进行同步提取*信号调制样式的识别*信道解码*信号特征提取&整个无线电控制协议部分全部由软件编程来完成'%#(%利用带通采样原理对传输的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进行采集&以此作为接收对象%设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的频带范围为'/O I V G H &/>77G H (&则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的采样速率设置为)/Q ?M 7O 42A 6"!/O I V G H M />77G H ""'H ?S 4I M %!%"式中&'H ?S 4I 为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的采样量&该变量要求满足如下条件)%2'H ?S 4I 25/>77G H '(J!""式中&5'#(整型函数表达式&J 为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带宽%按照设置的信号采样速率&得出第4个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的采样结果为)H !4"6"槡9'!%M %M *"4<2(71I Q '!0=M 0$"<2M %(M '!4"!$"式中&9为无线电达到接收机的功率&%**和%分别表示的是多普勒频移影响的码速率偏移*相位时延的归一化值和初始相位&<2为无线电信号的采样周期&0=和0$对应的是载波和多普勒频移的角频率&'!4"为无线电信号中的噪声部分'%%(%在:+-带通采样之后&在低频部分仍会产生与原始信号相同的数字信号%在'H ?S 4I 为偶的情况下&取样后的低频带会产生与原始信号频率一致的频谱$但是如果'H ?S 4I 是奇数&那么采样后的基带频谱就会发生与它的中心频率相反的现象&如果在带通取样之后&基带上的频谱是负的&那么对信号进行正交变换即可%为保证系统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的接收控制效果&需要对初始采集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变换处理'%"(%另外&数字混频正交变换过程可以量化表示为)H I H 6F I AI 2?O !'"6H !'".7>"'/<!,"式中&/O I ?S 为载频%按照上述过程&在-[c 芯片的支持下&完成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的采集与处理工作%>?!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不平衡校准根据采集的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估计接收机在任意位置上的不平衡度&无线电信号在幅度与相位两个维度上的不平衡度估计结果可以表示为)!投稿网址 V V V!0Q 01O T3\!1I M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期杨!彦&等)基于-[c """"""""""""""""""""""""""""""""""""""""""""""""""""和交换芯片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设计#%#%!#2A 61''6%12"W!'"31''6%12"B!'槡"32%67H 1Q 421''6%12B !'"2W !'"31''6%12"B!'"31''6%12"W!'槡567"3!("式中&2B !'"和2W !'"分别表示初始采集中频软件无线电的B *W 分量'%$(%在已知不平衡度的情况下&为校正无线电的/]不平衡&需构建无线电幅值的逆矩阵&通过逆矩阵与无线电信号分量的叠加&得出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不平衡校准处理结果如下)2B 7S 01!'"2W 7S 01!''("6%#6?22%%2A 1I Q 2)*+,%2B !'"2W !''("!'"!!将实时采集的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以及公式!("的计算结果代入到公式!'"中&即可输出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不平衡的校准结果%>@!实现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功能在控制器的支持下&生成控制信号驱动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完成调制样式识别*解调以及接收存储等功能&由此实现系统的无线电信号接收控制功能%";$;%!自动识别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调制样式通过对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调制样式的识别&确定信号解调方式&从而将无线电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将所有调制样式的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采用统一数学公式来表示&数学表达式如下)2!&"6A !&"1I Q `M *!&'("!*"式中&A !&"为信号的瞬时包络&*!&"为瞬时相位&`表示的是信号综合角频率'%,(%调制样式的自动识别主要根据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特征参数与不同调制类型标准信号特征的匹配度&提取的部分无线电信号特征参数可以表示为)1:6(0)D D <'A S '!&"(";H1"6%'/'1*"/!4"(7%'/1*/!4'("槡567"!&"!!其中);H 和'/分别为无线电的取样点数及属于非弱信号的个数&A S '!&"和*/!4"为零中心归一化瞬时幅度和相位非线性分量'%((%在考虑特征权重的情况下&对公式!'"提取的特征参数进行融合处理&得出的无线电信号综合特征标记为1=&最终利用公式!)"计算4类调制标准信号与当前接收无线电信号之间的匹配系数))!4"61!4"#1=G 1!4"GG 1=G!)"式中&1!4"为4类调制标准信号的运行特征参数'%'(%利用公式!*"实现当前无线电信号与所有调制标准信号的特征匹配&取匹配系数对应的信号调制类型作为当前无线电信号调制样式的自动识别结果%";$;"!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解调根据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调制类型的自动识别结果&对实时传输过来的无线电信号进行解调处理%采用数字相干解调原理完成无线电信号解调&解调原理如图'所示%图'!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解调原理图通过正交调制得到的调制信号&可以通过正交解调来还原原始信号'%*(%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的数字相干解调过程可以分为$个步骤&分别为调幅*调频和调相&其中调幅解调过程可以表示为)A S G M I S >O ?64I 2!'"63"B !'"M 3"W !'槡"!%#"!!其中)3B !'"和3W !'"分别表示的是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将公式!%#"的计算结果代入到初始接收到的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中&替代初始信号的瞬时包络幅值&从而完成无线电信号的调幅解调结果'%&(%同理对无线电信号中的频率和相位进行解调&通过解调系数的替换&得出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的解调处理结果%";$;$!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接收与分类存储根据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的接收量&在接收机端预留出相应的存储空间%利用公式!%%"确定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结果的所属类型),!24"6'111=1#!4"711=11#!4"'111"=7!11="槡"#'111"#!4"7!11#!4""槡"!%%"式中&'1为提取的特征参数数量&1#!4"为当前存储空间中现有无线电信号的标准特征'%)"#(%根据公式!&"的计算结果&选择,!24"取值最大的存储空间作为无线电接收信号的实际存储位置&完成该信号的分类存储%按照上述步骤&反复执行解调与分类存储过程&并对分类存储空间进行实时更新&按照接收的时间顺序生成无线电信号接收列表&由此完成系统的信号接收与控制任务%@!系统测试为了测试此次设计的基于-[c 和交换芯片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结果看作一个整体&接收多组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并观察在控制系统作用下接收信号的精度和数量&通过对接收信号性能的分析&体现出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投稿网址 V V V!0Q 01O T3\!1I M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第$%""""""""""""""""""""""""""""""""""""""""""""""""""""卷#%#"!#@>=!配置并调试系统运行环境系统运行环境配置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将-[c 芯片*交换芯片等相关的硬件设备安装到电路板上&并与主测计算机相连&将所有的硬件设备切换至工作状态%在此基础上&利用编程工具实现系统接收控制功能程序的开发&并直接导入到主测计算机中%为保证主测计算机能够支持此次设计系统的运行工作&在主测计算机内部装设:^R 处理器&操作系统设置为B 42>Z ";'版本%系统运行环境的调试包括$个部分&在硬件设备调试工作中&先对电路板进行目测检查&即根据图纸详细的要求&对每一台设备的型号和插脚进行检查&以确保电路板上的电极元件和设备的型号准确%在电路板上电之前&先进行电气接地状况的试验&以避免因过多或设备插脚造成的电气接地故障%利用万用表测量电路板上各个供电端的接地电阻&并测量输入+输出端的接地电阻&以确保各个电源和接口的接地电阻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软件驱动调试主要是观察驱动程序的时序是否符合相关设备的驱动时序&确定了整个软件驱动的时间控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对整个控制过程进行了精确*合理地分析%在系统联合调试环节&验证控制系统软件程序是否能够驱动硬件设备产生控制信号&并作用在接收机上%系统运行环境配置并调试成功后&执行系统测试实验的下一步操作%@>?!生成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样本利用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发射器&生成正余弦波*方波*三角波等多种波形的无线电信号作为传输对象&将其量化保存到发射器中&然后通过信号的读取将其添加到传输队列中%#%号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样本的生成结果如图*所示%图*!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样本波形图实验共生成%##组无线电信号样本&初始生成的信号样本中存在噪声&噪声强度约为$S P %@>@!描述系统测试过程将生成的中频软件无线电信号通过无线信道定向传输给接收机&同时启动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得出相应的无线电接收结果%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的运行界面如图&所示%按照上述方式可以得出所有无线电样本的接收结果&图&!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运行界面为了测试此次设计系统在接收控制功能方面的优势&分别设置文献'$(系统和文献',(系统作为实验的对比系统&并按照上述方式得出对比控制系统下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结果%@>A !设置系统控制功能测试指标此次系统测试实验分别通过对接收无线电质量与数量的度量&证明此次设计系统在接收精度和接收范围两个方面的控制效果%设置无线电接收质量的测试指标为无线电信噪比&其数值结果如下),6;H ?S 4I;@I4Q G!%""!!其中);H ?S 4I 和;@I 4Q G 分别表示的是接收无线电信号中的有效信号量和噪声信号量%另外设置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范围的量化测试指标为无线电信号接收量&该指标的测试结果为);H G 1G 4N G 61'>6%'>!%$"式中&'>为传输信道>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数量&'1F ?22G O 为接收区域内包含的信道数量%最终计算得出无线电信号信噪比越高&证明无线电信号的接收质量越好&间接证明对应系统在接收精度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指标;H G 1G 4N G 越大&说明信号接收数量越多*接收范围越大&则说明对应系统具有良好的接收范围控制功能%@>B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精度控制功能测试结果在不同控制系统作用下&获取中频软件无线电的接收结果&通过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分析&反映出系统在接收精度控制功能方面的测试结果如表%所示%将表%中的数据代入到公式!%""中&计算得出在两个对比系统控制下&接收到中频软件无线电的平均信噪比分别为%';"S P 和"#;,S P &而在此次设计系统的控制下&得到无线电信号的平均信噪比为,*;,S P %由此可知&此次设计系统的无线电接收信号信噪比较高&具有较好的无线电信号接收质量和接收精度控制%!投稿网址 V V V!0Q 01O T3\!1I M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期杨!彦&等)基于-[c """"""""""""""""""""""""""""""""""""""""""""""""""""和交换芯片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设计#%#$!#表%!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精度控制功能测试结果无线电样本编号文献'$(系统文献',(系统此次设计系统有效无线电信号量+S P 无线电信号中的噪声量+S P 有效无线电信号量+S P 无线电信号中的噪声量+S P 有效无线电信号量+S P 无线电信号中的噪声量+SP #%*&,((*)",'&##"##"*&&,**),$%&##%,#$*&%("*)%$*&##%)#,**(,)*&,,,*)&%'#(*)#,'*)","&##"%#'*)%(#*)($&*)*%$#**&(,$*)#$'&##"##&*&#,**&(,#*))%($;(;"!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范围控制功能测试结果统计不同系统控制下&接收机收到的实际无线电信号量&通过公式!%$"的计算&得出反映系统无线电接收范围控制功能的测试结果如图)所示%图)!系统无线电接收范围控制功能测试对比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接收机收到的无线电信号更多&在不考虑接收机配置和发送无线电信号差异的情况下&与其他两种系统相比&此次设计系统接收到的实际无线电信号量更多%由此证明&此次设计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无线电的接收范围%A !结束语本文设计了基于-[c 和交换芯片的中频软件无线电接收控制系统&主要针对中频软件无线电的接收问题进行分析&通过-[c 和交换芯片*振荡器*滤波器*混频器等元件&设计系统硬件结构%并在系统硬件的支持下&实现系统的接收控制功能%从系统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此次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无线电的接收质量&同时扩大接收范围&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可以根据低频和高频软件无线电信号特征&对此次设计控制系统的运行系数进行调整&实现对软件无线电全频信号的接收控制%参考文献'%(庄子源&班!恬!基于软件无线电的:-[U P 信号接收机设计'+(!电讯技术&"#"%&'%!*")&$$&$&!'"(周!超&王!耀&熊仁和&等!基于无人机的无线电监测定位效率提升研究'+(!计算机仿真&"#""&$)!$")'"''!'$(孙金中&付秀兰&高艳丽!软件无线电架构的导航接收机模拟前端设计'+(!电子技术应用&"#""&,&!&")%$%%$,&%$)!',(董群锋&陈!博!基于光信号偏振复用的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机'+(!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黄堂森&李小武&曹庆皎!认知网络中无线电信号智能感知方法研究'+(!应用科学学报&"#"#&$&!$"),%#,%&!''(杜太行&陈!霞&孙曙光&等!9c 周期势随机共振在无线电弱信号检测中的应用'+(!仪表技术与传感器&"#"#!*")%##%#,!'*(罗义军&覃语豪!中频宽带信号采集存储回放系统设计'+(!科学技术与工程&"#""&""!%#")$))&,##,!'&(刘金霞!基于深度学习的无线电信号分类'+(!兰州理工大学学报&"#"%&,*!,")%#'%%#!')(邱钊洋&李天昀!面向中频的短码直扩信号数字盲解扩算法'+(!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肖!玮&闫隆基&刘思蔚&等!基于相关融合的B X R <Y 雷达规则区中频信号提取法'+(!计算机应用研究&"#"#&$*!["")"**"*&&"&%!'%%(熊琴琴&陈纯毅&于海洋&等!交叉相关双路分集.:R 湍流光信道接收信号模拟研究'+(!电子学报&"#""&(#!%")%&"(!'%"(闻!枫&荆凡胜&李!强&等!基于改进P c 神经网络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接收线圈参数优化'+(!电工技术学报&"#"%&$'![""),%",""!'%$(毛飞宇&龚晓鹏&辜声峰&等!北斗三号卫星导航信号接收机端伪距偏差建模与验证'+(!测绘学报&"#"%&(#!,"),(*,'(!'%,(黄!清&王!洪&王!飞&等!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K [扩容信号收发处理'+(!电讯技术&"#"#&'#!$")")&$#"!'%((宫峰勋&李建坤!简化频域b I O 6G H H ?级数的[模式信号接收系统特性'+(!电信科学&"#""&$&!'")%##%%#!'%'(何旭蕾&刘!成&王!威&等!9?O 4O G IK 'P +<信号接收机设计'+(!电子技术应用&"#"#&,'!%%")&%%&%*!'%*(王!纯&高于晰!降噪稀疏阵列的多信号接收功率波达方向联合估计'+(!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谷玉田&魏继东&张!旭&等!陆上勘探低频信号的接收与恢复'+(!石油物探&"#"%&'#!,")($)(,(!'%)(张雁鹏&胥亚丽&马军民&等!基于可见光通信和接收信号强度检测的列车定位方法研究'+(!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周群群&姚亚峰&许思耀&等!$9U :B K 短波信号信道化接收机高效设计'+(!电子器件&"#""&,(!,")**(*&#!!投稿网址 V V V!0Q 01O T3\!1I M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SP的软件系统下的无线电雷达应用技术研究

DSP的软件系统下的无线电雷达应用技术研究

DSP的软件系统下的无线电雷达应用技术研究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基于dsp的软件无线电技术作为一种高端、灵活的通信系统结构,给用户带来了便捷和优质性能。

该文主要通过研究dsp原理及软件无线电技术及两者的巧妙组合优势,进而研究无线电雷达应用技术,最后还阐述了其应用前景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dsp;软件系统;无线电;雷达;应用技术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3194-031 基于dsp的软件无线电系统概述1.1 dsp原理与特征分析dsp,俗称数字信号处理器,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和信号处理设备,通过对信号的数字化采集、变换、滤波、估值与识别等算法研究,再结合微处理器与软硬件设备,来实现各种算法[1]。

dsp 系统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抗混叠滤波器用于滤掉输入信号中高于折叠频率的分量,数据采集a/d转dsp系统的处理器用于将输入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d/a转换器可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低通滤波器可滤除高频分量,得到平滑模拟信号。

与传统的asp相比,dsp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性能,灵活性大,成本低,,扩展性好,易于大规模生产应用;dsp芯片则具有接口便捷,多功能,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

现阶段我国关于dsp 系统研究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尤其是对信号处理的能力,以及硬件与软件方面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

1.2 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是一种基于现代通信理论,采用数字信号处理与微电子技术将标准化、模块化的硬件单元以总线方式连接构成通用的硬件平台,再加载各种软件以实现无线电通信功能的一种开放式无线电通信体系结构。

软件无线电因其系统结构的一致性与通用性,并可采用不同软件实现各项功能的特点,使得功能的完善与升级更加便捷,且系统各模块可复用,极大地降低了更换成本;同时在相对一致的硬件平台加载各种软件所对应射频可使系统的相互操作性成为可能。

另外,软件开发周期较硬件短,成本较低,易于更新,使通信系统的生存期更长了一些;若采用新数字信号处理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抗干扰性能,还可实现其他超越性系统功能,如在线改变信号调制模式。

一种基于SCA的DSP软件无线电框架实现

一种基于SCA的DSP软件无线电框架实现

一种基于SCA的DSP软件无线电框架实现作者:唐麒施峻武吴宇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第17期摘要:在通信行业采用SDR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领域都广泛采用这一概念。

但是还没有一个框架能将DSP纳入到SDR系统中。

为了提高SDR系统的性能,同时保证波形软件的可移植性和通用性,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在DSP上设计实现了软件无线电框架。

规范了在软件无线电产品中使用DSP的方法,提高了DSP波形组件的模块化程度及在不同平台上的可移植性和可重用性,使基于SCA的SDR的性能得以提高。

关键词:软件通信体系结构;软件定义无线电;容器; DSP; MHAL中图分类号:TN925+.2-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1)17-0085-05Implementation of DSP Software Defined Radio Architecture Based onSoftware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TANG Qi, SHI Jun-wu, WU Yu(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software defined radio (SDR) is an irresistable trend in communication industry, and SDR concept is widely adopted either in civil communication or military communication. However, there isn′t any architecture that can include DSP in SDR syste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DR system, and assure the portability and gene-rality of waveform software, the software radio architecture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on DSP. Thereby, it standardizes the method of using DSP in software radio products, improves the modularization degree of DSP waveform components, increases its portability and reusability on different platforms, and enhances the performance of SDR based on SCA.Keywords: software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fined radio; container; DSP; MHAL0 引言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或者称为软件定义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是指用软件定义的、能实现多种功能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软件无线电技术综述

软件无线电技术综述

软件无线电技术综述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硬件主导的无线通信系统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通信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软件无线电技术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优势引领着无线通信领域的新一轮变革。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DSP)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先进技术的无线通信体系。

它的核心理念在于构建一个通用的硬件平台,通过加载不同的软件来实现各种无线通信功能。

这种技术范式不仅使得硬件平台能够兼容多种无线标准,如GSM、CDMA、WLAN等,还显著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核心原理在于将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在数字域上执行信号处理操作。

具体实现过程中,需要构建可编程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FPGA等硬件平台,并开发相应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和软件模块。

通过这些技术和手段,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实现无线信号的收发和处理,从而满足不同的无线通信标准和功能需求。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军事、移动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广播通信等多个领域。

在军事领域,软件无线电技术有助于构建灵活的军事通信系统,提高作战指挥效率和协同能力。

在移动通信方面,该技术能够实现多模多频的通信功能,支持多种无线标准,提升移动设备的通信能力和互联互通性。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广播通信等领域,软件无线电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这些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软件无线电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无线通信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定义、原理、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定义软件无线电技术,是一种引领无线通信领域的技术革新。

它的核心理念在于利用现代化软件来操纵、控制传统的“纯硬件电路”,打破了传统通信设备仅仅依赖硬件来实现通信功能的局限。

国产化软件无线电平台设计与实现

国产化软件无线电平台设计与实现

国产化软件无线电平台设计与实现[摘要]在基于国产FPGA+DSP进行软件无线电平台研制并成功实现的技术基础上,通过全面总结分析说明了系统板、业务板和接口板的研制及实现,为今后研制软件无线电平台或国产化嵌入式系统提供技术借鉴。

[关键词]VPX、软件无线电、国产化。

1.引言:软件无线电是一种新的无线电系统体系结构,是一种现代无线电工程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其基本思想是将开放性、可扩展、简化的硬件作为通用平台,尽可能多地利用可重配置、可扩展组件实现无线电功能的软件。

但在软件无线电平台大量采用国外软硬件产品,给我国信息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研究支持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软件无线电平台软硬件关键技术,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成为当前迫切的需求。

随着国产处理器芯片、国产操作系统等部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稳定,基于国产部件研制国产自主可控软件无线电平台已经具备研制条件。

本文就一款基于国产化FPGA+DSP、操作系统部件完全自主研制的软件无线电平台进行技术经验总结,分析说明了系统板、业务板和接口板的研制及实现,为今后研制软件无线电平台或国产化嵌入式系统提供技术借鉴。

2.总线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软件无线电平台现阶段的硬件体系结构有三种,分别为流水式、工作站式和总线式。

流水式硬件结构的特点就是信号流向为流水式单线,一个平台可以是一个单板, FPGA、DSP和GPP(通用处理器)为其核心器件,FPGA用于并行的高速协处理,基带信号由FPGA和DSP负责,而和用户相关的应用层由GPP处理。

流水式软件无线电结构存在独立程度不高,没有统一并开放的接口标准,使得系统的通用性和伸缩性很差,所以这种结构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的通信系统中,不能满足复杂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要求。

工作站式硬件结构特点是:通过以太网或PCI-Express使PC工作站和前端处理卡互联,处理卡完成AD/DA转换、上下变频、速率转换等功能。

无线信号的处理通过PC工作站的GPU或CPU进行。

软件无线电基于网络多DSP平台的并行算法研究

软件无线电基于网络多DSP平台的并行算法研究

对 这 个 斤 行 系统 的 实 现 性 及 有 效 性 进 i 了 研 究 . 中还 将 多 处 理 器 行 系统 单 个 处 理 器 系 统 的 处 理 结 果 I 『 彳 文
进 行 丁对 比分 析 , 证 了 许 行 算 法 的 优 越 性 . 外 , 种 行 思 想 t 以 应用 于软 件 无 线 电 的 其 他 功 能 模 块 . 验 另 这 I 『
软 件 无线 电基 于 网络 多 D P平 台的 并行 算 法研 究 S
郭 冬梅 ,窦 峥 ,杨 晓 冬 ,邓 伍 华 , 东凯 王
( 尔 滨 工程 大 学 信 息 与 通 信 工 程 学 院 , 龙 江 哈 尔滨 l0 0 ) 哈 黑 50 1 摘 要 : 于 . 种 改进 的 软 件 无 线 电 网 络 结 卡 提 … r一 种 f 对 FR滤 波 器 的 并 行 算 法 及 其 相 应 的 结 构 , 且 基 . . 勾, t I 并
A b t a t Ba e n a mp o e ewo k sr e u e frs fwa e r d o,a p r l lag rt m sp e e td f rF R itr s r c : s d 0 n i r v d n t r tu t r 0 ot r a i a al l o i e h i r s n e I fle o a d a mu p o e s r a c i c u e s ia l o h r c s i g a p iai n . Th r l b t y a d fe tv n s f t e n hi r e s o r h t t r u t b e f r t e p o e sn p l t s e c o e e i ii n ef cie e s o h a t p r le r c s i g s se si nv si ae . Th mp e n ain o h a al lag rtm sdic s e n e u t r a a llp o e sn y t r s i e tg t d o e i l me tto ft e p rle l o i h i s u s d a d r s lsa e g v n t h w t e p r mm n e o h a al ls se c m p rd t ig e p o e s rs se . M o e v r h s ie s ie o s o h ef o e ft e p r l y tm o a e o a sn l r c s o y tm e r o e ,t i d a i s tb e f rt e i lme tto fo h rf n t n lmo ulso h mp o e o t r a i a fm1 ui l o h mp e n ai n o t e u c i a d e n t e i r v d s f a o wa e r d o plt o . Ke wor : e wo k a c i cu e o o t r a i y ds n t r r ht t r fs f e wa e r d o;p r le lo ih ;muhir e s o r ht cu e; F R fl r a al lag rt m p o e s ra c i t r e I ie t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系统平台研究和实现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系统平台研究和实现

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课题任务书课题名称: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系统平台研究与实现课题负责人:智群联系电话:电子邮箱:ccgjzzq126.课题起止时间:2005年09月至2008年08月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二○○五年一、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开发任务,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甲方)与课题承担者(以下简称乙方)经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三、本课题的成果提供形式以及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四、本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工作具体安排、阶段实施计划、课题进度分工方案)五、参加本课题研究开发的单位和人员承担部门:电子工程系合作单位:主要研究开发人员六、本课题研究启动经费。

课题立项后,甲方拨给乙方元作为课题启动经费。

七、本课题的设备、软件投入经费预算(说明:开发设备应尽量使用学院现有的设备或04年度已计划购进的设备进行开发。

如确需购置新的设备及软件,请填写下表,并根据开发进八、课题的鉴定验收乙方在本课题任务合同完成期限时,应提交供鉴定验收的成果、完整技术资料和总结,甲方根据本合同约定容组织鉴定验收。

并参考课题立项时的等级和结题后的课题成果进行重新评比,评出学院年度教科研成果A、B、C、D类四个等级,确定并划拨相应课题经费(含启动经费)。

(科研类:A类6000元、B类4000元、C类3000元;教研教改类:A类3000元、B类2000元、C类1000元;课件类:A类4000~6000元、B类2000~3000元、C类500~1000元。

被评为D类的不给予课题经费。

)九、成果的权属和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技术成果,其知识产权归属及成果转化,按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上述技术成果涉及国家利益的,乙方有偿转让之前,应经过甲方的审查批准;涉及国家的,按国家《法》有关规定执行。

十、风险的承担研究开发过程中,因发生不可抗力、因本课题研究的技术已由他人公开或确因现有水平和条件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致使研究开发工作成为不必要或不可能,乙方应提出书面报告(若属于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应附上有关专家的书面认定意见),甲方经核实后提出处理意见。

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DSP硬件抽象层研究与设计

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DSP硬件抽象层研究与设计

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DSP硬件抽象层研究与设计石贱弟;赵小璞【摘要】Software 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 is the only standard of software radio system architecture, which was approved by JPO of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in USA. At Present, the waveform development based on SCA can not create good portability and reusable components.In this paper, it presents a method for implement DSP HAL-C based on SCA after study on SCA SHS and HAL-C. The result of the test demonstrates the method is flexible in implementing and can create few resource depend and good portability components. This method also accords with the idea of SCA HAL-C.%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是美国国防部的联合计划办公室JPO发布的关于软件无线电体系架构的唯一标准,当前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波形组件的开发存在可移植性差、重用性低等问题。

论文在对软件通信体系结构专用硬件补充规范中的硬件抽象层连通性HAL-C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DSP硬件抽象层连通性的实现方法。

实践证明,该方法符合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硬件抽象层连通性设计思想,并具有实现方便、组件可移植性好、占用资源少等特点。

基于DSP的软件无线电QPSK相干解调技术研究

基于DSP的软件无线电QPSK相干解调技术研究

T无 线电方式实现了实时 Q S PK通信平台 , 括实时编解码 、 自动识 别 、 包 全 调制解 调等 , 主要就
解调过程中的软件锁相 、 判决 、 软件位同步及系统优 化等关键技术 提出 r 解决方案及 改进措施 , 主要 包括算法原理 , 算法简
o o t r doQP K s do P fS fwa eRa i S Ba e n DS
LIDo g,YU n — ha ,S n Ne g i HEN o — y Da i
(nomai rcsigC ne, nv r t o S ine& T c nlg f hn , fi h i 30 7, hn ) Ifr t nPoes e tr U i sy f cec o n e i eh ooyo ia Heu An u 2 0 2 C ia C
h s i wn a i t O t a p c a r ame t s e t k n t e h e d .Th s a t l e l e e l— t a t o g l y S h ts e ilte t n s i mu t a e o me tt e n e s b i ri e r ai s a r a c z i me c mmu i a in p af r u i g S e h o o y o h MS 2 C 2 DS . T e p afr i c u e e l— t o n c t l t m sn DR tc n lg n t e T 3 0 6 01 o o P h lto m n l d s r a i me e c d n n e o i g, u l—a t ma i mo e r c g i o n o ig a d d c d n f l u o t d e o n t n,mo u a in a d d mo u a in,e c h mp o e n c i d lt n e d l t o o t .T e i r v me t

基于SDR的无线电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SDR的无线电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SDR的无线电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无线电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线电通信系统正在被创造出来。

本文将重点关注基于SDR的无线电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一、SDR技术的介绍SDR(软件定义无线电)因其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而备受推崇。

在SDR技术下,硬件和软件是解耦的,因此可以使用一种通用的硬件平台来搭配不同的软件模块进行各种通信协议的实现。

具体的说,SDR可以通过重新编程软件集成电路(FPGA)或现成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来支持新的通信标准或实现新的功能。

因此,SDR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平台,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应用价值。

二、基于SDR的无线电通信系统设计基于SDR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包含多个组成部分,如下所述。

1.射频前端射频前端通常包含一个调谐器和一个射频放大器,用于接受发射的无线信号。

这些信号传递给中频通道,中频通道将振荡器和混频器集成在一起,将发射和接收的信号从射频到基带转换。

2.基带信号处理基带信号处理器用于对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并将其转换为数字数据。

然后将数据传输给DSP执行信号处理和特定的通信协议。

3.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是无线电通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用于对传输的数字数据进行处理和优化,以达到更快、更可靠和更安全的通信效果。

数字信号处理可以用于信道估计、信号增强、信号捕捉等应用。

4.无线电通信协议无线电通信协议是用于规范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数据格式、帧结构等相关特征的协议。

无线电通信协议往往需要经过实验和验证、调试等过程进行设计和验证,才能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使用。

三、基于SDR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实现基于SDR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实现,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硬件平台选择首先需要确定合适的硬件平台,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相应的硬件平台。

例如,选择广泛应用的USRP设备作为硬件平台,可以实现一个较为稳定、高度可控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D S P的软件无线电系统设计与实现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基于DSP的软件无线电系统设计与实现1 引言软件无线电是一种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撑的无线电通信体系结构。

它将模块化、标准化的硬件单元以总线方式连接构成通用的硬件平台,并通过软件加载实现各种无线电通信功能的一种开放式体系结构[1]。

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能够大量节省改造移动通信网络的费用,又缩短了研究到应用的周期。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包括:开放式总线结构及实现、智能天线技术、高速A/D技术、数字上/下变频技术,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信令处理技术[2]。

本文在分析软件无线电基础上设计,采用TMS320VC54X系列DSP芯片与软件结合,通过基本电路和扩展电路并辅以相应的软件设计实现无线电通信功能,并设计了标准串行接口使之可同多种通信终端连接,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2 软件无线电结构软件无线电的核心思想是将A/D、D/A尽可能地靠近天线,尽早地将天线接收下来的模拟信号数字化,DSP对A/D转换后的数字信号进行同步提取(载波恢复、时钟恢复和帧同步)、信号调制样式的自动识别、信道解码、信源解码、信号特征提取。

理想的软件无线电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接收机部分是对无线电接收到射频信号直接进行全宽带A/D转换,转换后的高速数据流送DSP处理,最后由窄带D/A转换为语音、数据或者图像输出。

图1 理想的软件无线电接收结构然而,由于目前A/D器件采样率、输入带宽无法满足所述软件无线电结构要求,而且后续的DSP也无法实时处理大量的高速数据流,在实际应用中,软件无线电主要采用折中方案,主要是:一方面把射频信号通过混频搬移到中频带通采样,使得A/D采样率、输入带宽满足系统要求;另一方面是在DSP前加数字下变频器[3][4]。

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根据以上分析,并根据软件无线电的功能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射频处理(含天线)前端、高速A/D、D/A、数字上/下变频器、数字信号处理部分(DSP)以及外围接口电路。

(其设计框图如图2)主要器件的部分的功能如下:(1)DSP5416模块:以TMS320VC5416 高性能定点DSP 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流水线指令执行结构和相应的并行处理结构控制系统的运行并完成全部基带处理功能,如信号检测、同步获取、解调等基本功能,还要完成加密、纠错、均衡等功能。

(2)逻辑控制模块:CPLD辅助DSP控制所有外部设备,简化外围电路,完成外围逻辑控制和电平转换等功能。

(3)扩展存储模块:外部存储模块中的SRAM用于存储临时数据,FLASH用于固化程序以实现无线电系统的解调算法及加解密功能。

(4)串行通信模块:DSP的多功能串行口(McBSP)通过MAX323E传送信息,实现通信终端之间传输功能。

(5)USB和JTAG接口模块:主要包括USB和JTAG接口两部分。

USB接口主要用于软件无线电中加解密功能中密钥的注入。

JTAG接口主要用于软硬件调试仿真。

(6)ADC/DAC:主要完成软件无线电中数/模、模数转换功能。

(7)数字上/下变频器:一方面将包含所有信道的宽带信号分离出某一用户窄带信道;另一方面对分离出来的某一用户信道信号抽取、滤波,降低数据速率后由DSP实时处理。

下面主要对无线电系统的接收系统及部分外围电路系统的设计进行介绍。

图2 软件无线电总体结构设计框图4 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结构设计根据以上介绍的实际可行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结构,设计了基于高速A/D的AD6640、数字下变频器AD6620、高速DSP TMS320C5416的单通道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其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其接收电路图如图4所示。

图3软件无线电接收结构框图图4 软件无线电接收电路图软件无线电接收部分中高速ADC AD6640对中频宽信号采样量化。

数字下变频器并行接收AD6640并行输出的高速数据流,对其进行正交基带变换,即下变频、多级抽取、滤波。

高速DSP5416通过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同步串行接收基带正交信号I、Q,并以接收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处理。

AD6620接收AD6640并行输出的12位高速数据信号,并通过使用相同的外部时钟同步。

DSPT和AD6620按串行通信(PAR/SER=0)的方式连接,AD6620工作于主模式(SBM=1),向DSP5416的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1发送时钟同步信号(SCLK->CLK1),帧同步信号(SDFS->FSR1),McBSP1同步接收AD6620发送的数据(SDO->DR1)。

DSP5416模块电路该模块主要由DSP的中央处理芯片、时钟电路、电源电路和复位电路组成。

1)中央处理芯片中央处理芯片由TI公司的16位DSP TMS320VC5416芯片(简称DSP5416)[5],是为实现低功耗、高性能而专门设计的定点芯片。

该芯片运算速度快,可达到160MIPS;DSP5416具有先进的多总线结构,以8组16位总线为核心,支持高速指令执行,8组总线分为1组程序总线、3组数据总线和4组地址总线;内置16×16bit程序存储器(ROM),64K×16bit 单寻址数据存储器(SARAM)和64K×16bit 双寻址数据存储器(DARAM);内置26个特殊功能寄存器对片内各功能模块进行管理、控制、监视;具有可变等待状态发生器、锁相环(PLL)时钟产生器、三个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等多种功能。

DSP5416采用和两种电源供电,其中I/O采用电源供电,芯片的内部核采用电源供电。

2)时钟电路DSP5416的时钟发生器由一个内部振荡器和锁相环构成,内部时钟的频率是通过锁相环将外部时钟频率分频或倍频后得到的。

外部频率是由接在DSP芯片引脚X1和X2/CLKIN之间的外部晶振提供的。

DSP内部的锁相环有两种,一种为硬件锁相环,分频或倍频系数由DSP外部引脚CLKMD1、CLKMD2、CLKMD3的接线方式决定;另一种为可编程PLL式,DSP5416的锁相环就是可编程锁相环,DSP内部频率可以通过内部寄存器CLKMD设置[6]。

DSP5416上电复位时的时钟频率由寄存器CLKMD决定,而CLKMD的初始值是由外部引脚CLKMD1、CLKMD2、CLKMD3的接线方式决定。

如图5所示,本系统中CLKMD1、CLKMD2、CLKMD3外部连接为101,CLKMD 的复位值为F000h,PLL为1,即内部时钟频率等于外部时钟频率。

外部晶振采用是10MHz,所以在上电复位时DSP 的内部频率也为10MHz。

在系统正常运行的初始化程序中,通过设置CLKMD寄存器值来改变内部时钟频率。

由CLKMD寄存器的PLLNDIV、PLLDIV、PLLMUL位决定PLL的乘系数,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从~15共31个不同的乘系数。

在本系统中,系统正常运行重新设置CLKMD寄存器的值为9007h,即DSP正常工作的内部时钟频率是10×10MHz=100MHz。

图5 外部时钟连接图3)电源电路为了降低芯片功耗,TMS320VC54X系列芯片大部分都采用低电压设计,并且采用双电源供电,即内核电源CVDD 和I/O电源DVDD。

DSP5416的I/O电源采用,内核采用电源。

而整个系统有、和三种电源:DSP外围器件、CPLD、以及外部存储器SRAM和FLASH为供电;CODEC芯片有和两种电源供电;串行通信输入和模拟信号整形电路为5V供电。

考虑到多种电源的需要,选用了TI公司的TPS73HD301电源芯片,该芯片输入为5V,输出有固定和~可调,每路输出最大750mA。

可调电阻调节到适当的阻值就可以在输出端得到的输出电压。

TPS73HD301的连线图如图6所示。

图6TPS73HD301电源连接图逻辑控制模块该模块由XILINX公司的XC9536XL CPLD芯片组成,主要完成外围逻辑控制和电平转换等功能。

本系统选择XC9536XL系列中的44个引脚的芯片,这44 个引脚包括3个电源输入引脚、3个接地引脚、4个程序下载口引脚和34个I/O引脚。

它具有时序严格,速度快,可编程性好的特点,与高速的DSP配合使用可以精确的控制外设和实现译码。

CPLD芯片的供电电压为,它可以与5V的外部设备连接达到电平转换的目的。

CPLD主要是在DSP和外设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它将DSP的控制信号组合后控制各种外设操作。

当然只利用DSP自带的一些控制信号来控制众多外设是不够的,为此在CPLD内设置了内部映射寄存器,用于协助DSP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外设,由它控制的外设有FLASH、SRAM、CODEC等。

外部的10MHz晶振也接到CPLD中,用于做分频电路的输入。

CPLD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如图7所示。

图7 XC9536_15PC CPLD连接图串行通信模块在本应用系统中,设计了DSP5416与PC机进行串行通信模块,PC机从标准串行口(RS232)向DSP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发送命令帧,DSP5416接收到的命令帧后按要求回复相应的数据帧。

DSP5416串行通信部分包括标准串行通信接口(RS232)和电平转换芯片(MAX3232ESE)等。

使用标准接口不仅方便与DSP5416本身的多通道缓冲串口进行通信,还可以与其它标准格式的异步外设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由于从DSP5416产生的串口信号电平为非TTL的,所以与标准的RS232串口不能直接连接,应该在中间连接电平转换芯片。

本应用系统用MAX3232ESE芯片完成转换功能。

串行通信连接如图8所示。

图8 串行通信连接图5 结束语以上主要完成了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的设计,在此平台上可通过软件设定数字下变频器AD6620的内部参数,可以通过软件加载AM信号解调算法,实现了对中频AM信号的解调。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只要能过TMS320C5416加载不同的软件解调算法就可以实现不同调制样式信号的调制解调,能够较好地缩短研究与设计周期。

参考文献[1] Joe Mitola,The Software Radio Architecture,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5,33(5):26-38 [2] 杨小牛,楼才义,徐建良.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第一版,2001,电子工业出版本社,45-60 [3]林茂生.软件无线电中频接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硕士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4:13-26 [4] 刘星成,罗恒宏.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及平台构建初探.无线电通信技术,2000,1:11-16 [5] 邹彦,唐冬.DSP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78-311 [6] 周霖.DSP算法设计与系统方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3-10,170-185 收稿日期:8 月 20 日修改日期:9 月 18 日作者简介:任亚卫(1984-),男,山西临汾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嵌入式密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王文海(1953-),男,山东腾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密码学理论与计算机安全技术,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