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非点源污染对环境污染所面临问题的调查报告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关于农村非点源污染对环境污染所面临问题的调查报告初 扬摘要:非点源污染是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主要污染形式,其中因为农药所造成的非典源污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这类污染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直接影响。
在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对农村因为农药所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对此分析将能够使得人们对此能够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农药;施肥;空间所谓非点源污染其本身又可以称作是面源污染,通常情况下主要指的是因为农药、肥料以及冲击物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污染。
本文主要探讨由于使用农药所导致的非点源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对此就需要进行深入分析。
这样才能够满足需要。
一、农药使用情况从当前我国农药使用情况来看,每年用量已经达到了50万-60万吨,有80%的农药进入到农村使用,从使用农药的面积来看已经达到了2.8亿hm2以上。
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江苏、上海、山东、广东以及浙江是主要的农药使用区域。
从农作物类型来看,那些以小麦为主的农作物入北方干旱地区用药量是要远远小于南方水稻产区的。
此外蔬菜、水果的用药量也要明显高于其他农作物。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农药使用量在不断增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和浙江的用药量是最高的,分别达到了10.8和10.41kg/hm2.在农药使用量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害虫的天敌和其他益虫却显著减少,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不断增加农药使用量的恶性循环。
二、农药非点源污染现状调查为了能够对此我国农村农药非点源污染现状能够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就需要进行严格调查,通过调查来掌握一手数据。
本文将从农药非点源所造成的不同污染形式入手来分析当前实际现状:(一)对地表水体的污染。
农药非点源污染对地表水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将会造成直接干扰。
非典(SARS)病毒的来源与传染
非典(SARS)病毒的来源与传染非典(SARS)病毒是一种来自动物的冠状病毒,可感染人类并引起呼吸道疾病。
根据研究,非典病毒的源头主要是野生动物,如果子狸、穿山甲和蝙蝠等。
非典病毒最早在2002年底和2003年初在中国广东省的广州地区出现。
初期病例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农村地区,与当地市场上销售的野生动物有关。
通过一些研究发现,非典病毒最初可能是由果子狸传播给人类的。
果子狸是一种常见的农村野生动物,被当地居民捕捉和食用。
非典病毒通过把果子狸带入家庭环境中,与人类接触并引起传播。
传播非典病毒的主要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携带病毒的飞沫会通过空气传播给周围的人。
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污染的物体表面也可能传播病毒。
非典病毒具有一定的传染力和致死率,对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和有潜在疾病的人,传染后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尽管非典病毒最早在中国广东地区传播,并造成了严重的疫情,但它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旅行者将病毒带到了中国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球性的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WHO)随后组织了全球性的应对活动,通过采取隔离措施、追踪密切接触者和加强卫生规范来遏制病毒的传播。
非典病毒的传播也引起了对野生动物交易和食用的关注。
野生动物贸易和非法猎捕是潜在的传染性疾病的来源,因为野生动物可能是许多从动物到人类传播的病毒的宿主。
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限制和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和食用的措施,以避免类似疫情的再次发生。
非典(SARS)病毒最早源自野生动物,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传播给人类,然后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给其他人。
这个病毒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疫情,也引发了对野生动物交易和食用的关注。
在应对类似病毒传播的过程中,加强监测、预警和健康教育,以及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和食用等措施都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非典(SARS)病毒的来源与传染》
《非典(SARS)病毒的来源与传染》非典(SARS)是2003年突然爆发的全球性传染病,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严重关切,不仅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威胁,也对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探讨非典病毒的来源和传染途径,以期对类似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有益参考。
非典病毒的起源非典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与蝙蝠冠状病毒和果子狸冠状病毒有密切关系。
目前研究表明,非典病毒可能来自中国南方的蝙蝠和野生动物市场的果子狸等中华菊头蝠和食蝙蝠作为自然宿主。
这些病毒最初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到人类,可能是中华菊头蝠和果子狸直接感染人类,也可能是人类通过无意或故意接触上述动物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感染了病毒。
一些研究还发现,非典病毒可能是在不同的爬行动物中传播的,如蛇、蟒蛇和海龟等,但这些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途径需要进一步研究。
非典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传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前者主要包括密闭、不良通风的空间、咳嗽、呼吸、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急性病程和病毒在空气中传播范围内存活的时间等因素;后者则包括患者、疑似病例和轻症个体的密切接触、开放式医院和社区的接触等。
此外,从感染病毒的患者的血液、粪便、尿液和呕吐物等排泄物中也可能传播病毒,接受血液透析、人工呼吸、吸入气溶胶的风险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
非典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国际卫生组织曾经认为是自鼠疫、霍乱以来传播速度最快、病情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感染后的潜伏期为2-10天,经过一个潜伏期后,病毒通过飞沫等途径传播,引起急性呼吸系统感染,致使患者出现鼻塞、流鼻涕、喉咙痛、咳嗽、发热等症状。
病情严重的病人可能发展为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甚至死亡,而轻症病例一般在10天内治愈。
非典病毒的传染能力、致死率等特性使得疾病防治工作变得严峻和复杂。
结论非典病毒的来源、传播途径和传染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和多个角度的研究探讨。
非点源污染对大气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非点源污染对大气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点源污染如工厂的烟囱排放等被广泛关注和控制,但非点源污染同样对大气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非点源污染对大气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非点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交通运输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废气、废水、颗粒物等。
农业活动中的农药使用和化肥施用不当,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在大气中长时间停留,形成臭氧和细颗粒物的主要前体物质。
而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尾气排放、煤炭和石油的燃烧以及建筑工地的扬尘等,也是大气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因素。
其次,非点源污染对大气生态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们直接损害了人体健康。
细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排放,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易导致呼吸道感染、肺癌等健康问题。
其次,非点源污染也会对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会在大气中形成酸雨,酸性降水会导致土壤酸化、树木枯萎以及水体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
另外,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使得城市出现雾霾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旅游业的发展。
针对非点源污染的严重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其对大气生态环境的损害。
首先,加强环境立法和监管,提高违法成本和处罚力度,严格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排放。
同时,引导和推广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农业领域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
其次,推动绿色交通发展,加大对尾气排放的治理力度,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改善交通运输对大气生态环境的影响。
此外,加强大气环境的监测和数据统计工作,及时掌握大气污染的情况,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非点源污染对大气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它们损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给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非点源污染的治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其排放,并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监管,以保护大气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SARS文献综述Word版
抗SARS病毒药物研究及进展摘要2002年冬到2003年春有一种冠状病毒肆虐全球,这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元凶就是SARS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爆发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
在抗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小分子化合物和疫苗尚未面市之前,在已经注册上市的抗病毒药物中寻找对SARS-CoV有效的药物不失为一条捷径。
近年来随着对SARS病毒的研究和在动物免疫中的实验,抗SARS病毒药物层出不穷,本文主要对SARS病毒和抗SARS病毒药物状况做一个综述。
关键词SARS;抗病毒药物;冠状病毒;传染病;前言2002年底,中国广东等地出现了多例原因不明的、危机生命的呼吸系统疾病。
随后,越南,加拿大和香港等地也先后报道了类似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类疾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
随后世界各国的实验室都致力于发现这种疾病的病原体。
曾经有人在对SARS的前期研究中,猜测其为细菌性病原体,最终香港大学于2003年3月22日宣布分离出一种未知的冠状病毒,到此为止才确定了其本质。
研究与开发防治SARS的有效药物毫无疑问是对医药界提出的挑战。
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最终合成了若干种抗SARS病毒药物。
在临床上此类药物的治疗效果突出,最后,人类宣布战胜SARS病毒。
虽然目前此种冠状病毒已经被控制,但是对好多人来说仍然心有余悸。
这需要对该病毒不断研究,彻底了解其感染机制,以便研究出更适合此类病毒的药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研究人员会加入到此抗病毒药物研制的行列中,使冠状病毒不在成为人类的威胁。
正文冠状病毒粒子呈不规则形状,直径约60-220nm。
病毒粒子外包着脂肪膜,膜表面有三种糖蛋白:刺突糖蛋白(S,Spike Protein,是受体结合位点、溶细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点);小包膜糖蛋白(E,Envelope Protein,较小,与包膜结合的蛋白);膜糖蛋白(M,Membrane Protein,负责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新生病毒出芽释放与病毒外包膜的形成)。
非典调研报告
非典调研报告非典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非典型性肺炎(SARS)是2002年至2003年全球爆发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由冠状病毒引起。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约8000人感染,近800人死亡。
非典在当时的爆发引起了全球关注,也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调研目的本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非典疫情的爆发原因和防控措施,为今后类似疫情的应对提供经验教训。
三、调研方法本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采访疾病防控机构、医院和疾病防控专家,获取相关信息。
四、调研结果1.非典爆发的原因:非典的起源可能是来自中国广东省的一种蝙蝠病毒,经过中间宿主(像猫这样的动物)传播到人类。
不当的食用和处理野味可能是导致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非典的传播途径:非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密切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物接触传播。
3.非典的症状:非典的症状包括发热、呼吸困难、咳嗽、体重下降等。
4.非典的防控措施:非典的防控措施包括早期病例识别和隔离、积极的公共卫生干预、加强监测和报告、个人防护等。
五、调研结论非典疫情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病毒的性质、人与动物接触、卫生条件和国际合作等。
未来,我们应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六、建议1.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积极分享疫情信息和研究成果,共同应对传染病威胁。
2.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提高卫生设施和人员的水平。
3.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7.参考文献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ummary of probable SARS cases with onset of illness from 1 November 2002 to 7 August 2003[EB/OL].2003.2. 顾百文, 李及之, 冯晋肺炎传染源的流行病学调查[J]. 传染病信息, 2003(4).3. 李兵. 非典(SARS)流行病学调查 [J]. 中国卫生教育, 2003(11).。
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Ad a c sa d Te d n iso e S u y o n P i t o r ePo l to v n e n n e c e f h t d n N0 — o n u c l i n t S u
F NJa LU C u— un H n WA GC u- hn2Z OL-u A n,I h n ga g S I ig u , J , N h n se g HA e jn , (. o ee f ni n e t c n e n nier g N n aU iesy K yL brt yo Pl tnPoess n ni n na Ci r , 1C l g v o m na Si c d g e n, ak i nvr t e aoa r ol i rcse dE vr met re a l oE r l e a E n i i, o f uo a o l t i
Ab ta tT sit t eu d rtn igo ea vn e fh td nn n p it o re ( S) olt n s v rl i aa a e r sr c : oass wi t n esa dn ft d a c so esu yo o — on uc hh h t s NP p l i , e ea nd tb ss e uo ma we
维普资讯
农 业环 境 科 学 学 报 2 0 , () 3 6 1 1 0 8 74: 0 — 3 2 1 1
Jun l f r— n io me t ce c o r a oE vrn n in e o Ag S
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及趋 势分析
摘
要: 利用主要数据库检索 了最近 1 (9 8 2 0 ) 0 19- 0 7 非点源污染研究 的相关文献 , a 分析 了国内外研究论文数量 的变化趋势 。结
近三十年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近三十年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欧阳威;刘迎春;冷思文;刘宏斌;王依滴【期刊名称】《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37)010【摘要】分析近三十年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趋势特征,旨在为下一阶段非点源污染研究提供技术参考.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得到1990—2016年所有非点源污染研究文献,然后进行聚焦分析,确定主要文献来源,对比中外学者H指数.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和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功能,识别了1990—2016年间三个主要阶段的核心关键词(作者关键词与扩展关键词)的变化,梳理了主要的共被引参考文献,得到非点源污染研究领域发展趋势和知识基础特征.国外和国内非点源污染的最早文献分别在1975年和1992年,1990年后全球范围内非点源相关研究快速发展,中国学者的研究在2005年后发展迅速.中外学者的H指数差距有减小趋势,中国学者在全球非点源污染研究领域的相对影响力不断提升.关键词分布中"流域"与"管理"逐渐凸显,"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中国"、"气候变化"词频进入前30位.研究内容方面,非点源污染研究从点位尺度的观测过渡到流域尺度水质变化、氮磷污染输出规律、模型应用,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空间分析的水文模型在流域尺度的模拟、优化和运用,是非点源污染控制与评估的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流域尺度的精细管理、非点源污染模型开发与耦合、气候变化效应近期受到更多关注.对1990—2016年间高被引文献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可知,高被引文献涉及主题广泛,其中中国学者也有明显贡献,表明中国学者逐步成为非点源污染研究的主力.【总页数】8页(P2234-2241)【作者】欧阳威;刘迎春;冷思文;刘宏斌;王依滴【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92【相关文献】1.城镇化进程非点源污染变化趋势分析 [J], 刘东润;2.城镇化进程非点源污染变化趋势分析 [J], 刘东润3.基于CNKI和WOS的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J], 荆延德;樊蕊4.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J], 樊娟;刘春光;石静;王春生;赵乐军5.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演化与前沿分析 [J], 涂小强;傅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典研究报告
非典研究报告非典(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于2003年在中国广东省首次发现,并随后快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非典的爆发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防控措施,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非典的病因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被称为SARS-CoV。
该病毒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病毒在人体内主要感染呼吸道细胞,并引起严重的肺炎。
非典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和乏力等,严重的病例还可能导致肺功能衰竭和死亡。
非典的爆发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担忧。
许多国家采取了紧急措施,包括隔离病人、取消公共活动、限制旅行和加强卫生措施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许多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特别是旅游、餐饮和零售业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非典病毒的特性和传播方式,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非典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尤其是在密闭和拥挤的环境中传播的风险更高。
因此,当时的防控措施主要集中在隔离病人、加强卫生和公共场所的消毒,以及提醒人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非典病毒在人体内的传播方式与其他冠状病毒有很大的不同。
非典病毒在人体内主要侵害上皮细胞,而其他冠状病毒则主要侵害下呼吸道细胞。
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非典病毒的病理机制和防治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许多与非典病毒相关的新的冠状病毒。
这些冠状病毒在动物中广泛存在,并可能会传播到人类。
这意味着非典并不是唯一的冠状病毒感染人类的示例,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类似的疫情。
总的来说,非典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冠状病毒的特性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防控措施,我们才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非典疾病研究报告
非典疾病研究报告非典疾病是一类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呼吸道感染疾病,于2002年末在中国广东省开始爆发,随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该病毒人群易感性高,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近期,针对非典病毒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以下是最新研究和专家观点的引述。
一、SARS-CoV-2病毒进化最新研究表明,SARS-CoV-2病毒可能发生了重要突变。
据报道,在2020年3月中旬,一份预印本研究报告显示,SARS-CoV-2病毒已经进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流行系(L型和S型),这两种流行系在基因组上有不同的突变。
该研究强调,L型病毒更具传染性,可能是导致目前COVID-19大规模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这一研究结果,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疾病专家评论道:“如果这些结果持续得到证实,这意味着我们也许需要以不同方式来预防和控制疾病。
”二、SARS-CoV-2病毒治疗方法虽然目前尚没有从SARS-CoV-2病毒感染中康复的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研究人员正在不懈努力寻找治疗策略。
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病理学家表示:“现在我们正在尝试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抗病毒药物、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以及引入变异病毒。
”三、SARS-CoV-2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能够解释COVID-19如何传播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这种病毒,最新的调查表明,一些COVID-19患者可能是无症状感染者。
德国柏林的爱尔兰麻省理工研究所坦普尔罗卡斯研究员表示:“无症状感染者形象类似流感四级生病规律中的标准流感,他们可能会在感染后出现症状,但也可能会恢复,这可能导致无法被统计到的病例数,从而在传染性方面进行高估。
”四、SARS-CoV-2病毒的病原学研究病原学研究可以揭示病毒如何侵入和操纵人体细胞,研究人员发现,SARS-CoV-2病毒会利用肺细胞中的ACE2受体进入人体。
华盛顿大学所属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系的劳伦斯·科里表示:“ACE2是一种在某些组织和细胞表面的受体,主要是存在于血管,但是它也可以存在于肺等其他器官。
非点源污染新讲解
4.建筑工地地表径流污染
高强度的人为建筑活动破坏了原来的土壤 结构和植被面貌,使得土壤表层裸露,未 加保护,导致水土流失增加。重型建筑机 械将土壤压实,降低了土壤的渗透率和地 表蓄水,增加了水文活动。
其他非点源污染的来源
1.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是规模最大、危害程度最严重的一种。 非点源污染,土壤侵蚀损失了土壤表层的有机 质层,有许多污染物进入水体,形成非点源污 染。据估计,自人类开展生产活动以来,全球 有413亿hm2土地因遭受严重的土壤侵蚀而遗 弃。现在全世界每年遭受土壤侵蚀而弃耕的土 地仍达500万hm2。
4.农田污水灌溉污染
污水灌溉是利用土壤对污染物的自然净化 作用和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作用,净 化污水,虽然污水中的营养元素可以被农 作物所吸收,但如果施用量过大或时间不 恰当,许多污水未经过农作物和土壤的自 然净化而直接进入水体,同样会导致土壤 和地表水及地下水体污染。
5.农膜的“白色污染”
农膜的大量使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 随着农膜的破损及其在土壤中残留量的增加, 其污染问题日趋明显。也会造成严重的土壤 污染。目前普遍使用的农膜属高分子有机聚 合物,在土壤中不易分解,同时降解会产生 有害物质。农膜在土壤中残留量逐年增加, 其危害主要有:
磷的含量也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溶解态 有机磷、无机磷和总磷的含量达到0.136、 0.177 mg/L和0.313mg/L。降水径流中 携带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本身无害,但进 入城市河道后,会使河水出现富营养化现 象,进而引起水环境的恶化。此外,在城 市地区,人类活动较为强烈,不文明行为 导致很多有毒有害的废弃物被无处理随意 堆放,垃圾和污水随意倾倒,一方面严重 影响了城市水体景观;另一方面,对城市 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研究报告非典
研究报告非典《非典研究报告》一、引言非典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于2002年末至2003年初在中国广东省发生,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非典疫情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世界各国也在采取应对措施的同时展开了相关研究。
本报告旨在对非典疫情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传播途径、防控策略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今后类似疫情的防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非典疫情的传播途径非典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包括咳嗽、喷嚏等呼吸活动释放的飞沫。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非典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特别是在密闭空间中,病毒可在空气中存活一段时间。
另外,疫情初期曾出现医院内部传播和医护人员感染现象,揭示了医疗机构内部防控的重要性。
非典病毒还能够通过污染的物品、物体表面传播,因此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三、非典疫情的防控策略1. 启动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便于迅速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 加强个人防护: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3. 确保医疗机构的防控能力:加强医院内部防控,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物品、物体表面的消毒工作。
4. 接触者追踪和隔离:对疫情暴发地区的接触者实施追踪和隔离措施,阻断病毒传播链条。
5. 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通过媒体、社区、学校等渠道传播防控知识,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认识和防控自觉性。
四、非典疫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 经济影响:非典疫情使得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遭受重创,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 社会影响:非典疫情导致人们生活受限,社交活动减少,带来心理压力和社交断裂等问题。
3. 医疗影响:非典疫情使医疗资源紧张,医护人员高度工作压力,对医疗体系造成冲击。
五、结论非典疫情的发生和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
该研究报告的目的是希望在今后类似的疫情中,可以更加快速和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减少对人类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非典研究报告
非典研究报告非典研究报告非典(全名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首次在2002年至2003年间在中国广东省的珠海市爆发,随后迅速传播至其他地区,成为全球流行病。
为了更好地了解非典的传播和防控措施,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首先,我们调查了非典的传播途径。
通过对病例的追踪和分析,我们发现非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等释放飞沫时,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到他人。
此外,密切接触的患者也可能通过直接接触病患的体液而感染。
因此,在非典疫情期间,加强个人卫生,如勤洗手、佩戴口罩等,对于减少传播非典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进行了非典病毒的研究。
通过对病患和病毒样本的采集和分析,我们确定非典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
我们通过测序研究了SARS-CoV的基因组结构和特征,并发现其与其他冠状病毒有一定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SARS-CoV的传播机制和致病机制,以期为非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我们对非典的防控措施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非典疫情期间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加强社区防控、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等措施都对非典的控制和防止疫情扩散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我们还研究了非典疫苗的开发和应用情况,发现疫苗的使用能有效预防非典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非典的传播途径、病毒特征和防控措施的研究,增加了对非典的认识,并为非典疫情的控制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非典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SARS-CoV的病毒学性质和致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对非典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等。
因此,我们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深入研究非典,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类似传染病疫情。
非典药品研究状况综述的题目分析
非典药品研究状况综述的题目分析在2003年春天爆发的非典型肺炎使得全国上下人心惶惶,这次战役虽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我们还不能放松警惕。
随着 SARS 疫情扩散范围日益增大,疫情逐渐升级,目前各地都有报告医护人员因为接触了含 SARS- CoV-2的患者而被感染。
此外,广东、山西等省份也开始出现局部暴发或流行的迹象。
由于没有针对 SARS- CoV-2病毒及其相关药物、疫苗和抗体的特异性治疗手段,所以临床救治面临很多困难,预防工作形势严峻。
抗击“非典”,尤其重视 SARS- CoV-2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才能更好地防治它。
“非典”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SARS- CoV-2是引起人类SARS- CoV-2病毒感染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致病因子。
该病毒感染后可产生两个亚型。
病毒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
每隔1~3周就会引起小流行,传播速度极快,但没有季节性差异。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14天。
最常见症状是突然发热、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然后迅速进入严重症状期,发热持续1~3周,并伴有疲倦、虚弱、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肺部病变表现为细小片状浸润影,密度较淡;如合并胸腔积液时则有胸闷、气短等压迫症状。
检查可见肺部呈点状阴影,边缘模糊。
一旦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确诊。
对无症状带毒者,一定要加强监测,并做好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观察。
一、感染和控制:主要针对 SARS- CoV-2病毒及其相关药物和疫苗,这里主要谈谈有关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状况。
二、抗病毒药品研究进展:目前尚未研制成功针对 SARS- CoV-2的有效药物。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输液、支持和对症治疗。
而对于重症患者采取何种措施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比如患者有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应给予吸氧,同时静脉滴注维生素 C,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等。
三、抗生素药物:抗生素用于 SARS- CoV-2感染有效率达70%左右,因为这些药物只杀灭细菌或者细菌毒素,而不杀灭细胞内的病毒颗粒。
非典的研究报告
非典的研究报告引言非典,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呼吸系统传染病。
该病于2002年底首次出现于中国广东省,随后在全球范围内爆发。
本文旨在对非典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类似疫情的发生。
病毒特征非典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其寄主很可能是果子狸等野生动物。
这种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能通过皮肤接触或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
其潜伏期一般为2-7天。
非典病毒在人体内主要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非典病毒感染在早期症状上与普通呼吸道感染非常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乏力和肌肉酸痛等。
然而,与普通感冒不同的是,非典感染还可能导致呼吸急促、缺氧、肺炎和病情恶化。
传播途径和控制措施非典病毒传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密切接触或呼吸道防护不足的情况下易感染。
此外,公共场所的空气传播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为了控制非典的传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个人防护•戴口罩:佩戴医用口罩可以减少飞沫传播。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彻底洗手。
•保持卫生:避免接触眼睛、口鼻等容易引起感染的部位。
2. 社区控制•提倡居家观察:对接触病例或疫区的人员,建议居家观察。
•加强场所消毒:重点消毒公共场所的常用物品和设施。
•实施隔离措施: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3. 医疗措施•早期诊断:加强病例的早期识别和隔离治疗。
•患者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措施。
•医务人员防护: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防止医务人员感染。
研究进展针对非典病毒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以下是研究进展的几个方面:1. 病毒基因组测序通过对非典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测序,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病毒的起源、变异和传播途径,为疫情监测和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免疫学研究通过研究非典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包括疫苗研发和抗体治疗。
非典病毒研究报告
非典病毒研究报告背景非典病毒,全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导致严重肺部感染的冠状病毒。
该病毒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省首次爆发,随后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并导致了数百人的死亡。
非典病毒的传播和传染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了解其生物学特征和传播途径对预防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非典病毒的研究,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征、传播途径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为全球范围内的非典病毒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非典病毒的研究:1.病毒分离和培养:从感染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分离得到非典病毒,并在合适的培养基上进行体外培养,以获取足够的病毒量供后续实验使用。
2.病毒DNA/RNA提取和测序:通过病毒DNA/RNA的提取和测序技术,了解非典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遗传特征,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3.动物模型感染:建立动物模型(如小鼠、猴子等)进行非典病毒感染实验,观察疾病发展过程和病毒复制情况,评估病毒的病原性和传播能力。
4.细胞培养和传染实验:利用体外培养的细胞系进行非典病毒传染实验,观察病毒的感染途径、复制和扩散情况,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
5.免疫学研究:通过采集感染患者的血清样本,利用 ELISA、Westernblot 等技术检测病毒抗体的产生情况,分析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程度,为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研究结果经过一系列实验和研究,我们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1.非典病毒基因组结构:我们完成了非典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工作,确定其基因组长度为约30,000个核苷酸,含有多个编码病毒蛋白的基因。
2.非典病毒传播途径:我们研究发现,非典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而空气传播的风险相对较低。
此外,我们还证实了非典病毒能够通过消化道传播,进一步增加了其传染性。
3.非典病毒的病原性和传播能力:通过动物模型实验,我们发现非典病毒对小鼠和猴子都具有较高的病原性,能够引起严重的肺部炎症和病变。
《非典(SARS)病毒的来源与传染》
《非典(SARS)病毒的来源与传染》
SARS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的简称,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003年,SARS爆发在中国南部的广东省,不久后迅速传播到全球,造成了至少8000人感染和800人死亡的惨重后果。
SARS病毒的来源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据科学家研究指出,SARS病毒很可能是从一个叫“棕榈果子熊”的野生动物身上传播给人类的。
棕榈果子熊是一种类似熊的哺乳动物,这种动物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
它们的肉和内脏在当地是一种传统的美食,但这类野生动物很可能是SARS病毒的宿主。
SARS病毒的传染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SARS病毒定居在人体的呼吸系统内,尤其是在气管、支气管等部位。
当感染者发生咳嗽、打喷嚏等活动时,会释放出大量的SARS病毒,从而形成飞沫。
感染者的口水、汗液等体液也会传播病毒。
如果其他人吸入感染者呼出的含有病毒的空气或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就会被感染。
传播途径的复杂性,使得SARS的传染病学特征变得相当复杂。
在SARS疫情大规模爆发的时候,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传播。
重点措施包括加强医疗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建立病例报告、隔离、观察和追踪制度,限制人员流动等等。
在2003年汹涌的SARS疫情中,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和援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总的来说,对于SARS病毒的控制和预防,需要依靠全面而协调一致的策略,既包括广泛的公众教育和宣传,又需要加强实时监测和早期警告系统以及快速的诊断和隔离等严密的防控措施。
只有在疫情应对中采取科学和有效的策略,才能最大程度地防止类似的传染病的再次发生。
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
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摘要:非点源污染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具有危害,本文详细介绍了了国外以及国内对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成果,作者从而总结出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gis随着人类经济活动深入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非点源污染造成大量泥沙、氮磷营养物、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江河、湖库,引起水体悬浮物浓度升高、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增加,溶解氧减少,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趋势,不仅直接破坏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衡,而且还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体健康。
因此,在点源污染控制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非点源污染的严重性逐渐表现出来,非点源已成为导致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
其污染危害的广泛性和控制的复杂性,已使其研究在国外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非点源污染基本介绍非点源污染亦称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一种水环境污染类型,其定义是指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3]。
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水土流失、农用化学品过量施用、城市地表累积物、畜禽养殖和农业与农村废弃物等。
非典源污染从其产生机制来看,各种类型的下垫面在降雨的作用下产生径流并对土壤产生侵蚀作用,大量的泥沙与附着的氮磷污染物及可溶性氮磷污染物进入水体,从而产生非点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降水径流模型、土壤侵蚀模型和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
二、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历程国外初期经验探索阶段。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单纯的依靠点源污染控制无法从根本的改变水质,所以人们开始转向非点源污染的定量研究,能够简便地计算出流经出口的污染负荷,表现了较强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此类模型对数据的需求能力低,难以描述污染物迁移的路径和机理。
非典型肺炎的研究报告总结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繁
02 资源紧缺
水资源、食品、能源等
03 人口老龄化
养老问题、劳动力短缺
谢谢观看!
漏洞和短板 加强国际合作
公共卫生体系
健全的传染病防控体系 疫情预警能力
应急响应能力
加强疫情应对 全球卫生事件
未来展望
推动疫苗研发和全球疫苗合作,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国际 合作,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全球社会。人类社会面临多方 面挑战,需要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未来的努力将创造更加美 好的未来。
人类未来挑战
非典型肺炎的研究报告总结
制作人:XXX 时间:20XX年X月
目录
第1章 病毒来源和传播途径 第2章 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 第3章 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方法 第4章 社会心理和心理健康 第5章 疫情教训和未来展望
● 01
第一章 病毒来源和传播途径
病毒来源
非典型肺炎病毒起源于动 物,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学者普遍认为该病毒源于 野生动物,但具体宿主尚 未确定。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如咳嗽、打喷嚏产 生的飞沫
气溶胶传播
可能存在风险,需 更多研究来证实
接触传播
如手部接触受污染 的物体后再碰触口
鼻
预防措施
戴口罩
保持社交距离
经常洗手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避免密闭空间
健康饮食 增强免疫力
防治策略
早期诊断
早期隔离是关键大规模病毒检 测追踪密切接触者疫情暴发期
采取限制措施,如 封城、封村
胸部CT影像
辅助诊断,磨玻璃 样改变
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退烧 补液
重症支持
氧疗 机械通气
临床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深入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非点源污染造成大量泥沙、氮磷营养物、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江河、湖库,引起水体悬浮物浓度升高、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增加,溶解氧减少,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趋势,不仅直接破坏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衡,而且还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体健康。
因此,在点源污染控制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非点源污染的严重性逐渐表现出来,非点源已成为导致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1 非点源污染基本介绍
非点源污染亦称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一种水环境污染类型,其定义是指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
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水土流失、农用化学品过量施用、城市地表累积物、畜禽养殖和农业与农村废弃物等。
非典源污染从其产生机制来看,主要可分为三个过程:径流形成的过程、径流冲刷地面及形成土壤侵蚀的过程和泥沙及氮磷污染物进入水体的过程[4]。
各种类型的下垫面在降雨的作用下产生径流并对土壤产生侵蚀作用,大量的泥沙与附着的氮磷污染物及可溶性氮磷污染物进入水体,从而产生非点源污染。
2 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历程
2.1 国外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
2.1.1 初期经验探索阶段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单纯的依靠点源污染控制无法从根本的改变水质,所以人们开始转向非点源污染的定量研究,能够简便地计算出流经出口的污染负荷,表现了较强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此类模型对数据的需求能力低,难以描述污染物迁移的路径和机理。
2.1.2 机理模型发展阶段
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非典源污染调查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非典源污染模型。
随着对非点源污染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机理模型逐渐成为非点源模型开发的主要方向,其中有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的STORM、SWMM、模拟农业污染的ARM以及流域模型HSPF等。
SWMM模型是美国环保局为设计和管
理城市雨洪而研制的综合性数学模型。
它可以基于降雨量和其它气象资料模拟真实的暴雨事件,预测水量和水质总值,给出水量水质的时空分布,评价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5]。
它可以实现雨水管、合流制管道,自然排放系统的水量和水质模拟,并且具有强大的数据提取功能。
HSPF模型模拟了陆地表面、亚表面和地下水的水文路线以及污染物的输移,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PERLAND模型和RCHRES模型。
该阶段的非点源污染模型由初期的探索经验总结提高到机理模型,对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应用,但是它们对各种数据的要求过高,并不能广泛的运用于各种类型的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中去,从而使得这类类型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
2.1.3 管理模型综合阶段
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开始转向污染管理方面,综合了以上两种发展阶段,注意分析综合经济效益的分析。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开发的CREAMS模型就是一种功能模型。
该模型的研发奠定了非点源模型发展的“里程碑”,它首次对非点源污染的水文、侵蚀和污染物迁移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6]。
其预测径流使用的是SCS法,产沙子模型采用经验公式USLE,预测污染物负荷采用的是概念模型。
随着CREAMS模型的推出,不同功能的非点源污染模型在同一时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主要有EPIC、GLEAMS、SWRRB、SWAT、AGNPS、WEPP等[7]。
这些尺度和功能各异的模型极大地丰富了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内涵。
2.1.4 GIS应用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3S”(RS、GPS、GIS)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GIS技术与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结合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简单的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
例如运用EPIC模型评价和预测农业非点源污染,GIS和ANSWERS相结合模拟农业非点源污染。
2.2 国内对非点源污染的研究
我国对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起步较晚,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此时正是国外
非点源污染研究高速发展时期,所以初期多受国外非点源污染模型和理论的影响。
近些年来,国内在非点源污染这一方面的研究进步迅速,不仅开展了对降雨径流的特性、来源及污染物种类和下垫面性质、土地利用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还开始重视对模型的研究和参数的验证与检验,并开始探索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如3S技术,进行辅助研究,逐步实现与世界同行接轨。
例如,张东等[14]针对模型在中国西北寒旱区的黑河流域和中西部温润的汉江流域的水文模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扩充和改进,增加了土壤粒径转换模块和天气发生器(WGEN)数据预处理模块,改进了模型中的WGEN算法、潜在蒸散量模拟算法以及气象参数的空间离散方法,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的模型,不仅模型的使用效率有明显提高,而且改进后模型的效率系数和相关系数也比改进前有较大改善。
3 非点源模型研究存在问题
由于环境自净能力的存在,排污并不等于污染,而其中的界限,即非点源污染评价标准由于受到水文、气候、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至今这方面研究还很少,更谈不上标准的制定,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16]。
同时,大多数的研究将视角单纯的聚集在非点源污染上,而忽略了与点源污染的关系,缺乏系统的观点对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进行综合研究。
国内外的非点源污染模型多为确定性模型,在自然系统进行观测和模型模拟的过程中都会带来一定的误差。
现有基本数据库的缺乏、监测工作的薄弱、资金投入少。
通过对分散地点的实测数据得到模型中的输入流、输出流以及内部条件的时间和空间变异的量化,这些数据只能利用模型自带的生成器来模拟生成这些数据,如何保证数据来源及精度问题也成为制约模型研究及模型有效性主重要因素之一。
4 非点源污染未来研究方向
4.1 发挥3S技术的作用
非点源污染研究需要综合描述、分析和显示各种空间信息,但以往的非点源模型在对环境过程空间特性的描述、对空间数据操作及对模拟结果的显示方面都比较困难。
而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管理及多方式显示查询正是GIS的优势所在。
借助3S技术的广泛应用和GIS强大的数据提取、分析和处理功能,与之结合的非
点源污染预测和模拟以及控制技术将实现空前的突破。
4.2 统一数据,制定标准
针对非点源污染研究的不足,目前仍然要继续加大对基础数据的获取力度,而且应该是国家主导的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数据获取,为未来我国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支撑。
同时在非点源污染的认识上应协调一致,把非点源污染纳入到环境评价与控制之中,并制定统一标准,使得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4.3 根据区域特色进行研究
我国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此阶段基本上以引用国外模型,进行验证和模拟应用为主。
伴随着非点源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非点源污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将逐步得到重视,具有我国不同区域特色的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也将逐渐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4] 郝芳华,程红光,杨胜天.非点源污染模型-理论方法与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贺瑞敏,张建云,陆桂华.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水文,2005,25(4):10-13
[6]胡雪涛,陈吉宁,张天柱.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J]. 环境科学,2002,23(3): 124-128.
[7]张秋玲,陈英旭,俞巧钢等.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
(8):1886-1890.
[14]张东,张万昌,朱利,等.SW AT分布式流域水文物理模型的改进及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434-440.
[16]严登峰,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概况[J],福建热做科技,2010(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