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要是由于粉碎“四人帮”后,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左”的错误,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而在全国掀起的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讨论的实质在
如何正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执政为民。
这个根本要求,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也从本质上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途径。
执政为民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其他二者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
图三中共十三大会场图四中共十五。
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
(2)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
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对象:“两个凡是”●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时间:1978年12月●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教学目的要求(一)使学生全面理解正确地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二)使学生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伟大意义,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教学过程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社会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
经济上,小农经济是主要形式,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
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是政治的主体,地主阶级是这个政治体系的主人。
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很弱,是一个新的阶级。
2.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
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3.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
五四运动表明,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新文化,战胜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旧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斗争中,看到了新的希望,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于1922年8月,在党的“二大”的政治报告《如何继续全国革命高潮与争取抗战胜利》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路线。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教学案主备人审核人时间编号时训练的”。
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C.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4、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有四次特别重大的会议,它们是()A.中共一大、七大、十五大、十六大B.中共一大、七大、十四大、十六大C.中共二大、七大、十五大、十六大D.中共二大、八大、十三大、十六大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④“一国两制”的构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7、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其突出表现是A.中国革命的前途将向何处去的问题B.改革开放问题C.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 D.党的农村工作问题8、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下列关于‘三个代表’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B.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A.社会主义革命问题B.社会主义建设问题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D.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10.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 ) A.体制改革B.拨乱反正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11.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主要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2.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庆典上,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声音响彻天空。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
2.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发展性和趋势性的历史过程。
3.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4.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5.培养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通过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新时期的背景和形势。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张。
–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和作用。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主张。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并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发展性和趋势性的历史过程。
2.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张,以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扼要叙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知识。
2.互动法:讲解完毕后,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共同关注的问题。
3.案例法: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4.形象法:通过相关材料的呈现和图表的使用,使学生形象化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五、教学资源1.讲义:提供关于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的讲义。
2.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和图表,形象化地呈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意义和重要性;2.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3.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方法和途径;4.培养学生对新时期理论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意义和重要性在新时期,面对社会变革、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理论探索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节课将探讨新时期理论探索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理论探索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2.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等。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基本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新时期理论探索的整体认识。
3.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方法和途径为了进行理论探索,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途径。
本节课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理论探索方法,如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建构等,并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技巧。
4. 学生对新时期理论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培养通过课堂探讨和讲解,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新时期理论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教师将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问题、学术研究领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讨论,提高他们对理论探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你们觉得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有什么意义和重要性?2.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其基本内容。
同时,教师可引入相关案例和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论探索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方法和途径。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以引导讨论,及时纠正错误观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4. 学生发言和总结(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新时期理论探索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体会,教师可加以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研究方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重点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地位【知识梳理】一、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时间内容精髓及指导意义酝酿产生发展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科学内涵:①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②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④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主要内容:①关于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关于真理标准,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关于发展阶段,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④关于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关于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⑥关于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⑦关于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⑧关于发展战略,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目标⑨关于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⑩关于教育发展,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⑾关于科技地位,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⑿关于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课件1: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4.历史地位
(1)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指 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 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思想体系
创 者
立
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党的 第一代领导 集体
社会主义的是
; 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E、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 员会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 章程》和关于党章的决议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二、邓小平理论
1.含义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 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 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 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求是的思想路 线
提出: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 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发展: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3)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 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形成过程
(1)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 讲话,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 内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和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时期理论探索的主要成果和意义。
c.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4.教学评价设计:
a.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考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的评价和指导,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c.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自我监控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阐述其主要观点,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等。
2.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作用。
3.讲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以及如何指导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在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可能对理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此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逐渐增强,有利于培养其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修改版)
2.形成过程:
时间
中央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或历史意义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 宣言书. 伟大的转折. 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第一次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 写入党章.
2、形成过程:
(1)创立:2000年2月 ,明确提出。
(2)形成: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 阐述其内涵和精神实质。
(3)成熟: 2002年十六大报告对其科学内涵和重大意 义作了更加深入的阐述。
3、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要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978-2003)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作用; 2、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和主要内容; 3、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内涵与历史地位。 5、感受邓小平的创造性智慧和胆识; 6、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①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新阶段。 国内 ②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 时俱进的新问题。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形势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根本问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国际 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 激烈。世界的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同时面临 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
党建的理论
(2)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学设计4: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B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C教学方法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文字与影视资料非常丰富,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所诞生的伟大理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奠定基础。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
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是他以过人的智慧与胆略揭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似春风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方向。
【讲述新课】一、伟大的转折: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必要性)分析: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建设中去,但出现了两年徘徊的局面。
原创2: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意义: 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创造性地回答了“建 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毛、邓理论的继承 和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十六大(2002年11月)
毛泽东思想
解决的问题
民主主义革命 道路及社会主 义改造和建设
小结
思想精髓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 解放思想 义,怎样建设 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 建设一个什么 实事求是 重要思想 样的党、怎样 与时俱进 建设党
重大作用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引领中国迈向全面小 康社会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
想基础,因为它( B )
A.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理论
(1992年) ____发__展__生__产__力__________,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_____共__同__富__裕_______。
逐
(3)标准:“三个有利于”
渐
(1)用____邓__小__平________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
成 中共十四大 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熟 (1992年) (2)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新道路正式开始
问题探究:
问题二: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内 容有哪些?形成的过程体现了的什么哲学原理?
1、形成过程
过程
内容
明确提出
中共__十__二__次__代__表__大__会_____
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 己的路,建设
(1982年)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历史备课教案
一、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历史备课教案二、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背景和历史条件。
2. 使学生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背景、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意义。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背景和历史条件教学内容: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以及在这个阶段,我们党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理论探索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2. 第二课时: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主要内容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3. 第三课时: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精神实质教学内容:阐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
教学方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4. 第四课时: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意义教学内容:分析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意义,以及它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驱动法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布置相关的拓展作业。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历史备课教案七、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5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背景和历史条件。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位伟人历史活动和理论成果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使学生明确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习者
分析
1.本节课我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贯彻落实我省提出的“金种子”工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系列活动的精神;
2.本节课我采用活动式、归纳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做到详略得当,由浅入深,重点突出;通过材料或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得出结论,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史料、图片等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大屏幕展示视频《改革开放30年成就》;
4.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分组讨论归纳对邓小平的评价;
5.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6.《小试牛刀》,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
1.注重发挥史料作用,注重“论从史出”;进益求精,多归纳、多总结;
2.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3.我将这节课设计为通过伟人们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崇高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身体验伟人们的不易和伟大,从而感染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操,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3.增强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认同,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设想实施: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理论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4.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设想实施: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思考、表达,提高批判性思维。
同时,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教育学生要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整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仍有待加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青春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渐形成,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科学发展观在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2: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系统地概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知识拓展】: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其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 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 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 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 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 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 阶段。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提出 2、初步形成
3、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
视察(了1)武内昌容、: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视察了首钢。邓小 平在南方各地对巡社视会,主发义表本了质一的系新列概重括要:讲“话社,会称主为义“的南本方质谈,话是”解。放“生南产方力谈, 话 发”展回生答产了力当,时消困灭扰剥和削束,缚消人 除们 两思 极想 分的 化一 ,些 最重 终大 达认 到识 共问 同题富。裕。”
邓小平阐明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 论,也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成为新时期吧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提出
2、初步形成:
1987年中共“十三大”,
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
(1)国际: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 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4.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可选择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讨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生动形象地展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发展和完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以及其在新时代中国的重大意义。
3.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心得体会。
2.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思考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分配任务,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性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和交流分享。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逻辑结构和理论创新。
原创4: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求
是
与
时
三个
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俱
代表
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进
谢谢观看!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标要求
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3.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 对加 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的重要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1)“两个凡是”与“文化大革命”后的两年徘徊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的党、怎样建党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使中国人民站 起来;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使中国人民富 起来;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
向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迈进; 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
单元小结
毛泽东
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解
思想
中国如何独立并走向社会主
放 思
义的问题
想
邓小平
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
实 事
理论
中国革命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和 社会主义建设
实事求是 独立自主 群众路线
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 核心的党的 第二代领导 集体
什么是社会主义; 解 放 思 想
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实事求是
进一步回答了什
以江泽民为 么是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
核心的党的 第三代领导
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创造性地回
集体
答了建设什么样
3.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7: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邓小平理论在新时期各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确立等发展过程和其主要内容。
2.全面分析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结合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综合考查,认识到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其本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进而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春天”是什么?1979年和1992年分别发生了什么大事?“有一位老人是谁?”为什么在歌颂他?【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2-85,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伟大的转折”A:(1)“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中央的指导思想有何新变化?有何历史意义(请注意阅读“前言”、“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注释综合思考)?①1977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
②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揭开序幕,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阅读教材第二目“邓小平理论的形成”A:(1)请依据时序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请注意阅读“学思之窗”、图片资料及注释综合思考)。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三册[人教版]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3课邓小平理论【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1。
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2。
十一届三中全会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1。
中共十二大2。
中共十三大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
邓小平理论成熟及形成体系2。
“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思考讲解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录象资料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应用启发思考式讲解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20世纪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基本进程的三次革命,这三个伟大人物分别是这三个伟大的人物。
了解这三个伟大人物是观察和把握中国20世纪历史的基本进程,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历史最后一个伟大人物。
邓小平正是我们今天这次历史性巨变的领导者和理论旗帜的缔造者。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1。
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十年“文化大革命”虽然宣告结束,但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所造成的,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1977年4月10日,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知道党的工作。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由此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邓小平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有力的推动,使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地进行。
这一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成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邓小平支持了这一场讨论。
为此,他号召全党,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一个基层单位,“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这一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成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条件。
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道思想。
2。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全会摆脱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这就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
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这就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果断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讲到此时可借助音像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以加深学生对此内容的印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1。
中共十二大199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它成为新时期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2。
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中共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大会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底开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大约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这就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根据这一科学论断而制定的基本路线,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
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
邓小平理论成熟及形成体系从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时期,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并成为全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阶段。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992年邓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
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
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核心和基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是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直接尺度。
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进步。
依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根本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但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
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重大标志。
2。
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这次大会高度评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并指出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邓小平理论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外,还包括很多方面。
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扩大对外开放,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列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以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带有时代特征的重大课题,具有普遍意义。
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运行机制、战略选择机制、政治保障机制和价值目标取向等问题的理论审视,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动力、方法和途径问题的科学总结,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世界现代化运动成功经验和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在今天的合理借鉴和运用。
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使得20世纪的中国取得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
邓小平理论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之路,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之柱。
【课后研讨】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中国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这座院落里。
20世纪末邓小平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智慧、魄力和威望,中华神州大地上掀起一场巨大的改革浪潮。
全世界都关注着中国的发展,人们也由此更多地了解了中国。
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必须要更多地了解作为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了解他的昨天和今天,了解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侧面。
如果有位外国友人要了解世纪伟人邓小平,你将怎样给他介绍一下?为了使你的介绍内容更丰富,利用课外时间查找有关资料,来充实你介绍的内容。
思路:可以邓小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和所做的贡献来介绍,也可而以他引导中国迅速地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灾难中摆脱出来,稳步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也可以介绍邓小平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有顺利的发展,也经受过严峻的考验,曾多次因坚持正确的主张而受到错误的打击,却由此博得更多人的信赖和爱戴来介绍。
也可以介绍以他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把中国带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