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片段赏析

合集下载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画山绣水》拓展阅读素材 苏教版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画山绣水》拓展阅读素材 苏教版

《画山绣水》拓展阅读美丽的宝天曼◎刘丽娟走进宝天曼,便走进了一个绿色海洋。

宝天曼被誉为“绿色宝库”,植物种类约占河南80%。

高峰峙立着遮天浓荫,窄谷深叠着百丈玉翠;高大的乔木如巨人伟岸挺拔,低矮的灌木似篷帐安营扎寨。

棘蔓纵横,纠缠着悬挂的葛根藤条,如蟒如索;层积落叶,滋生着蘑菇小伞,随处点缀。

撩一根箭竹,牵动蛛网一张;拔一片兰叶,惊动蜗牛收颜。

扯一扯岩上茑萝,便有花蝶野峰群飞;挪一挪沟中石头,可见大鲵鱼儿逃循。

僵立的植木,朽躯旁又有翠芽萌发;倒地的古树,腐腹中又有幼苗出拔。

漫山遍野的树木,造就出了绿色的风韵、绿色的阳光、绿色的溪流、绿色的空气……如果留意,就连我们自己也成绿色的了。

走进宝天曼,便走进了梦幻般的水世界。

沿山门拾级而上,河谷激流轰鸣,清澈碧绿;奇花异草,争芳斗艳。

飞龙瀑磅礴潇洒,玉帘瀑如银丝穿珠,合欢瀑如高歌引吭……瀑布冲刷出一个个山涧深潭,深潭中游鱼忽隐忽现,忽聚忽散。

在这里,飞瀑的水花为你洗濯,习习的山风为你抚面,湿润的空气沁你心田,绽放的花朵逗你开颜。

走进宝天曼,便走进了“探险家”的境界。

野猪岭、华石尖、攀虎崖……单听听这些名字,就一定能激起你的探险欲望。

满眼尽是林立的悬崖峭壁,苍劲的古松古柏和遍布山峦的奇花异果。

这里的“华石尖”被誉为“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峨眉之秀”。

环视四周,流云绕山,飞雾萦谷,那一条条由山底通向山顶的石阶路,似条条玉带随风飘摆。

还有那望月台、陶公台上有关陶朱公的优美传说,将古代与现代,虚幻与真实,雄伟与柔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美丽的宝天曼更加神秘莫测。

(有删改)1.文章主要从哪几方面表现宝天曼的美丽?2.选取一句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并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如绿色海洋,如梦幻般的水世界,如“探险家”的境界。

2.示例:“漫山遍野的树木,造就出了绿色的风韵、绿色的阳光、绿色的溪流、绿色的空气……”这句话运用排比,增强了语势,表现出宝天曼绿意婆娑的特点。

1。

摘抄优美段落并写感受

摘抄优美段落并写感受

摘抄优美段落并写感受1.鲁迅《藤野先生》: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赏析:这一段文字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离去表达出的不舍和敬意。

通过描述藤野先生的神态和自己的决定,展现了鲁迅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了决心。

2.朱自清《荷塘月色》: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最早落叶的杨柳,这条路便什么也没有了。

赏析: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幽静、宁谧的荷塘世界。

作者对荷塘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对荷塘中荷叶、花、柳树的细致刻画,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3.梁实秋《雅舍谈吃》:水晶虾饼是北平天桥福来居所制,当时在天桥一带是很著名的小吃。

那时代,天桥一带是四条街——从西面数起,第一条街是专门卖吃的。

第二条街是专卖破烂什物的。

第三条街是卖估衣的。

第四条街我不记得是卖什么了,好像是各种生意的都有。

赏析:这段文字通过对水晶虾饼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平天桥福来居所制的水晶虾饼的美味。

通过细节的描绘,将作者对美食的热爱和对北平天桥的怀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4.宗璞《西湖漫笔》:我要尽可能地抓住每一个细节,把它们深深地刻在心里,以后还要不断地回味。

比如那绿色的宁静吧,以后我闭上眼睛,那“唰唰”的响声便又在我耳边回响。

再如那荷花吧,此时我似乎依然能闻到那清新“淡淡的香呢。

赏析:这段文字通过对西湖细节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西湖的清新、宁静与美丽。

作者通过对绿色的描写、对荷花的香气和天空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美感和宁静的世界。

5.杨朔《画山绣水》:洞庭湖刮着狂风巨浪。

这时云块已经完全遮没了太阳,天空低得好像跟水面成为一体了。

除了变幻不定的风帆以外,再能被辨认出来的景物,只有一部分精力旺盛的远山了。

赏析:这段文字通过对洞庭湖狂风巨浪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惊险。

画山绣水

画山绣水

甲天下 品评 论断 殊不知 烘衬 褒bāo贬biǎn 清奇峭拔 醇chú n香 攒cuá n聚 瘦骨嶙峋 玲珑剔tī透 古往今来 精髓suǐ 钝笔 泛滥 眼福 恍惚 竹筏 搅碎 怠慢 两鬓花白 贮藏 戳穿 譬如pì 摇橹 圩wé i子 积攒zǎn 萧萧瑟瑟 袅袅niǎo歌音 瞭lià o望 黑黝黝yǒu 仗势欺人 兴 许
2. 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段是个过渡段,一 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 般描述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 具体描写;另一方面,是由 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写自 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 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 着劳动人江上景色,他 精心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这几幅画面结合给你 怎样的感受?
■“泛滥”与“表现”“洋溢”“充满”这三个词相比, 哪一个更恰当些?为什么?
“泛滥”更恰当。因为它有“多得向 四处漫流”的意思,这与写水非常贴切, 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像就像 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而“表 现”“洋溢”“充满”程度没有“泛滥” 深。
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总写桂林山水, 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第二部分(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 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 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四个传说分别是:父子岩、寡妇桥、望父石和媳妇 娘岩。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 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 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写这些传说,既体现了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 情和想像之意,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 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的写作意 图。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 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 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 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 水奇、洞 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 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 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 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 揭示了它的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画山绣水》课件4 苏教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画山绣水》课件4 苏教

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 东蓬莱人。青年时代从事过翻译和古典文学的 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一面跟 随部队转战南北,一面从事文学创作。著有中 篇小说《红石山》,全国解放后,著有短篇小 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50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在当时 有相当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 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 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
所以,他的作品往往烙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
请同学们尽情欣赏,然后 用2~3句抒情的语言来描 绘你的所见或所感。
法宝:1.运用联想和想象
2.运用修辞手法
3.运用优美的词语
4.蕴含主旨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12022/1/11January 11,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12022/1/112022/1/111/11/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2.从联想、想象入手 3.从优美的词语入手 4.从文章的主题入手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 说?试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讲一讲其中的某一个故事。

《画山绣水》

《画山绣水》
4) 课文第6~15段者写这些传说的目的是什 么?
5) 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桂林山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突出特点 是什么?在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 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
■清奇峭拔,堪称画山绣水。这里的山水凝结 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5、为什么作者要把神奇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描写 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 说结合起来写?
提示:在观赏如画的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 这些传说都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过去 有一定的意义。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牢记过 去,畅想未来。
板书
一(1-3):山水特点:清奇峻拔,凝结感情
漓江最美的地方——兴坪风光
chún
cuán
zǎn

Suǐ
huǎng hū wéi

niǎo
yǒu
lín xún liào
2、熟记下面成语的意思及应用:玲珑剔透。
1) 桂林山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自 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
2) 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上景色,他精心描 绘了哪两幅画面?两幅画面结合给你怎样的感受?
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题目运用了互文 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 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 “画”和“绣”一般都 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 “画”指其中蕴涵的诗 意,而“绣”指工巧, 有华采。题目揭示了桂 林山水的特色,充满了 诗意,精致优美。
预习检测:
1﹒ 读准下列黑色字的读音。
香醇() 攒聚() 积攒() 挑剔() 精髓() 恍惚() 圩子() 赶圩() 袅袅() 黑黝黝() 嶙峋() 瞭望()
■“泛滥”与“表现”“洋溢”“充满”这三个 词相比,哪一个更恰当些?为什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画山绣水》课文解析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画山绣水》课文解析 苏教版

杨朔《画山绣水》课文解析自从古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

殊不知原诗只是..着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人间少有的。

(①说说课题“画山绣水”的意思。

②桂林山水总的特色是什么?)【段析】从人们熟悉的诗句入手,说明桂林山水自身的特点以及人们给桂林山水的准确定位。

【品味】引用古诗,领起下文。

“只是……并非……”点出原诗的意图,给桂林山水定位。

“清奇峭拔”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指出其绝世少有。

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段析】由虚写转为实写,概括描绘桂林碧水奇峰的美丽。

【品味】利用“瞧瞧……再瞧瞧……”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美丽得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

画线句是比喻句,突出水碧如“最醇的青梅名酒”,使人倍感亲切,只看不喝就醉了,足显其美,令人陶醉。

概述怪石奇峰,用“瘦骨嶙峋”“千奇百怪”言其形,用“玲珑剔透”状其美;然后用两个比喻句,分别描述峰石如大象和天马的形状,细致而生动。

凭着我一支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

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只有桂林山水。

(③说说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段析】过渡段。

承上启下,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述引出下文的漓江之游,并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深刻感受。

描写山水画的优美段落

描写山水画的优美段落

描写山水画的优美段落
1.春天的山是绿色的。

一眼望去,它绿得发亮,绿得逼你的眼,绿得使你心醉。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都是被绿色覆盖着的。

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

在这绿色之中,有几点红色的小花在那点缀着,十分美丽。

一阵微风吹过,这几点红的花似乎在点头致意呢!
2.我喜欢山水画。

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在欣赏山水画时,我们可以用心去体会它所要表达的意境。

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山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3.在大自然中寻找美是很快乐的事。

我们可以到大山里去看一看那雄伟壮丽的瀑布;我们可以去看看那一望无际的草原;我们也可以去看看那雄伟壮观的山脉……我觉得山水画是能给人带
来快乐和心灵上的愉悦的。

因为它能够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看着那连绵起伏的山峰,让人感觉自己在奔跑;看着那清澈见底的河水,让人感觉自己在嬉戏;看着那清澈无比、碧绿无比、明净无比、晶莹无比的天空,让人感觉自己在自由飞翔……
—— 1 —1 —。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画山绣水》剖析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画山绣水》剖析

4.画山绣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

这位作家就是杨朔。

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介绍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

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写作背景: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

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

作者通过对漓江风景的品评,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审美创造。

画山绣水

画山绣水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 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 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 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 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我们。这种奇景,古 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彩笔描绘 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写作特色二
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富有诗意。 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
⑴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优 美的语句,小组交流; ⑵说说自己的所画的句子 为什么写得好; 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
请你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 除了介绍风景名胜外,还请你讲 述一些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
读后想一想,这三句话分别 用了哪些修辞?有什么好处?
第一句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 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 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 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第二句用了比喻的方法写出了奇石怪峰的千奇百 态,栩栩如生。 第三句用反问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美。
提示:题目运用了互文 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 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 “画”和“绣”一般都 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 “画”指其中蕴涵的诗 意,而“绣”指工巧, 有华采。题目揭示了桂 林山水的特色,充满了 诗意,精致优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 总起,桂林山水的 特点。 第二部分(4-15): 分说,漓江上面的 景色和传说。

在天河流域,郧西县城东南边的石门湾山上有尊 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称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华 盖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称作“石公公”。 郧西人祖祖辈辈都认为这两块山石是牛郎、织女的 化身。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间有块兀立的巨石叫“金 钗石”,传说是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时遗落在此的 金簪化石。郧西县城西部的悬鼓公园里还有一个如 “悬鼓”的山石,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石头,也 有传说是织女下凡洗浴时放置衣服的仙石。

诗情画意的《画山绣水》

诗情画意的《画山绣水》

诗情画意的《画山绣水》作者:来源:《初中生世界·九年级》2013年第09期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作诗来写。

散文《画山绣水》就是一首“诗”,其“诗情画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动鲜活的比喻美文中运用了不少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桂林的山水美,如“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用比喻写出了漓江水的清纯碧绿,桂林山石的千姿百态;“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用比喻表现了漓江石乳形态各异的特点。

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比喻,这些比喻使文章诗意顿生,意境深远,紧扣标题“画山绣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富有韵律的叠词美作者还运用叠词使文章充满音韵美,与“画山绣水”相互映衬,如“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一句,用“碧绿碧绿”写水之绿,用口语化的“瞧瞧”引导读者欣赏山水之美;“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用“一片一片”“晕糊糊”写出了晴天江面朦胧的梦境美;“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用“绿盈盈”“萧萧瑟瑟”“袅袅”写出了山美人美;另外还有“修着修着”“累累垂垂”“斑斑点点”“黑黝黝”“一挂一挂”“阴惨惨”等叠词,这些叠词均为文章增添了诗意美。

凄婉神秘的传说美作者把山水之美与船家所述的传说有机融合,边赏景,边听故事,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情趣。

文章写了四个传说:“父子岩”的传说——父子二人宁死不为万员外赶造大船搜刮百姓的粮米,最后躲入岩洞饿死;“寡妇桥”的传说——善心婆婆种地、打草鞋,攒钱为路人建桥;“望夫石”的传说——灾荒年一对夫妇逃荒到桂林,妻子从山脚仰望爬上山顶的丈夫,最后化为了石头;“媳妇娘岩”的传说——姑娘为逃避财主逼婚,毅然跳下悬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山绣水》写景赏析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第二段、第四段、第五段
找出这两段中(四五两段),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说说好在哪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水面平得像玻璃,把水面比作玻璃,写出了水面的平静以及水的清澈,整个营造了一种像中国水墨画的幽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意境。

“画”字写出了漓江上的风景看着像一幅风景画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人与景已经融为一体。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沉静在其中,恍恍惚惚、如醉如梦,完全陶醉了。

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

前一段作者营造的恬静的、晕糊糊的意境,就在鱼鹰出现的时候,被瞬间打破了。

“搅”字写出了鱼鹰的出现的突如其来与它的顽皮,带给人的一种喜悦与惊奇。

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

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

这一系列动词的连用,生动再现了鱼鹰捕鱼的全过程,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

且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用笔特别的凝练,每个字都是加以斟酌,“抖”字写出了鱼鹰由迟钝悠闲的状态一转而成异常机灵,前后的神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扑”字写出了鱼鹰跳进水里捕鱼的速度之快,“搅”字则呼应前文的想象中所营造的静态漓江水色图,就在那鱼鹰捕鱼的那一瞬间,一个恬静的梦境被打破了,随之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一幅富有动态美感的鱼鹰捕鱼图。

“浮”“咬”“吞”,一气呵成、文势自然流畅,写出了鱼鹰捕鱼身姿的矫健与反应的灵敏。

字字句句都是经过锤炼,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也让读者能从中读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欢与赞美之情。

你们能不能给这两图一动一静的画面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漓江水色如画图鱼鹰捕鱼如歌图
这两幅动人的图景都是作者真实游历桂林山水的场景再现吗?
第一幅是作者想象中的景,第二幅是作者的真实所见。

这又是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啊!
我们从刚才同学的赏析中,可以看出这两段文字确实巧施艺术技巧,在艺术技巧与自然情感间自由切换。

高水平的散文也莫过如此,在润物细无声之间,将艺术技巧演绎得出神入化,情感的流露又是无声胜有声!
在这里,我们可以初步归纳下,这两段文字中,所蕴含的美。

1、用字之美: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的使用、动词的连用2、手法之美:比喻、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3、画面之美:漓江水色图、鱼鹰捕鱼图4、情感之美:喜欢赞美3、衔接之美:前后呼应
动词连用的表达效果
按照一定的描写方式,在一句话或几句话中精选一系列动词,加以连贯性、演进性地表述,这就是动词的连用。

动词的连用,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或事物的形象,都能收到淋漓尽致、形神兼备等独特的表达效果。

首先,动词连用常用来具体细致地描绘事物的复杂情态。

比如《山中避雨》一文中:“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

”这里连用四个动词“付”“还”“辞别”“坐”,一气呵成,字字准确贴切,“付”“还”显得轻松,“辞别”显得恋恋不舍,“坐”表明找到车子的顺利。

因为他们刚刚听过一场轻松的音乐演出,这四个动词的连用便把他们当时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动词连用常用来刻画人物的行为特征,表现特定的情境。

比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一文中:“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他终于诚心诚意地体谅我,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

”这里先连用了两个动词短语“昂首阔步”和“高声喊叫”,接着连用了几个动词“体谅”“邀”“干”“洗刷”,写出了编辑一系列的动作行为,有明显的嘲笑意味,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再次,连用的动词,有时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动作、心理,进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或某种特殊的情感。

比如《风筝》一文中:“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这里“坐”“站”“瑟缩”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弟弟做风筝时的专注和被发现后的惊慌失措;“折断”“掷”“踏”形象地写出了“我”参与
对儿童的精神虐杀和戕害儿童天性的行为。

最后,动词的连用还可以用来表强调。

比如《忆读书》一文中:“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凑成”在这里是拼凑而成的意思,“写满”在此也有“凑满”之意,连用两个动词,均在强调其“凑”的意思。

所以,连用几个动词进行某一意思的强调,往往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