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心武《班主任》、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比较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而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
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
这样,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
在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
反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蕴含。
较之于伤痕文学,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具有.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
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就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她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就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就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就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就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与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与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与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就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瞧,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与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与骗”的文学。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
5、代表作品简析 《伤痕》(卢新华):小说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最为传统的伦理情感角度入手, 揭露了“文革”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主要写了封 建“血统论”对一代青年人的巨大伤害。 (王晓华、苏小林) “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 也许比我还深得多。” “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 下的。”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通过一个单纯而善良的女青年对文明的追求而惨遭 虐待的故事,控诉了野蛮对文明的戕害。(王木通、盘青青、李幸福)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通过一个女青年面对爱情而又不敢接受的残酷事 实,控诉了“文革”时代的荒谬,反映了因为文化生活单调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在一代 青年人心上烙印下的沉重阴影。(沈荒妹、许荣树、沈存妮、小豹子)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通过省劳改局劳改处处长葛翎的遭遇,写了十年动乱对公 检法、正义与良心的破坏,反映了荒谬年代的人心向背。(葛翎、马玉麟、章龙喜、秦副局长) “不要把毛泽东看成神秘的,或者是无法学习的领袖……” “大墙文学”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写了“左”倾路线对农民的巨大伤害。
森林啊,森林,它是孙长宁的乐园: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红了;口袋被各种 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心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 陈年的腐叶在他的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飒飒地吹着;蝴蝶飞着,甲虫 和蜂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敲着。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叫了一声,又停了下 来,从森林的深处传来了另一只鸟儿微弱的啼鸣,好像是在回答这只鸟儿的呼唤。 接着,它们像对歌似的一声迭一声地叫了起来。引起了许许多多不知藏在什么地 方的鸟儿的啼鸣,像有着许多声部的混声合唱。远处,时不时地响着伐木工人放 倒树木的呼声:“顺山倒——”;“横山倒——”。这声音像河水里的波浪似的荡 漾开去:“顺——山——倒——”;“横——山——倒——”。悠远而辽阔。森林 里,一片乐声……
80年代小说综述
80年代小说综述新时期文学(1977—1989)是经历了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崛起的文学,也是处于改革开放中不断变革的文学,期间,中国作家被压抑的创作生命力迅速喷发,使得80年代小说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
并且,80年代小说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先后或同时涌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
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而伤痕文学是文革后清算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反映,当时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文学中的影射。
那一场历经十年的浩劫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
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伤痕小说作为1977—1980年间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以四川作家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
小说一经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小说揭示了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在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代表作,还有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命》、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韩少功《月兰》、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中国新时期文学
中国新时期文学第一章反思历史一、伤痕文学1、卢新华:《伤痕》2、刘心武:《班主任》3、白桦:《苦恋》(电影名《太阳和人》)“您爱这个国家,苦苦地恋着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二、朦胧诗1、舒婷《双桅船》2、北岛《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3、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三、知青文学1、纯粹表现知青生活,同伤痕文学叶辛《蹉跎岁月》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2、在表现知青生活的同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次挖掘,同寻根文学阿城《棋王》张承志《北方的河》王安忆《小鲍庄》3、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来述说荒谬的知青生活,独树一帜王小波《黄金时代》四、反思文学1、对反右、文革的反思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张贤亮《牧马人》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古华《芙蓉镇》路遥《人生》2、对历史的反思郑义《老井》余华《活着》五、寻根文学1、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觉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阿城《树王》《棋王》《孩子王》汪曾祺《受戒》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作品鉴赏一:1、作家:余华余华,浙江海盐人,祖籍山东。
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
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等,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
反思⽂学名词解释当代⽂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学:是形成于⽂⾰结束初期的⼀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说《伤痕》⽽得名,以刘⼼武的⼩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们带来的⾁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学:以⽂化寻根为主题的⽂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坛上兴起了⼀股⽂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于对传统意识、民族⽂化⼼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主要内容是包括⽂化守成和⽂化反思两个⽅⾯,整个寻根⽂学思潮中担任主要⾓⾊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说:新历史⼩说是⼀种产⽣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学形式。
这类⼩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的思想⽂化底蕴,摒弃了⾰命历史⼩说的对⽴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性,努⼒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地看待历史和⽂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和花朵》、刘恒《苍河⽩⽇梦》4.反思⽂学:是伴随着1978年5⽉开始的“真理标准⼤讨论”⽽形成的⼀种⽂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学”题材仅限于“⽂⾰”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伸向“反右”和“⼤跃进”等政治运动,进⾏是⾮评判和深⼊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犯⼈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说:所谓“新写实⼩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学,⽽是近⼏年⼩说创作低⾕中出现的⼀种新的⽂学倾向,这些新写实⼩说的创作⽅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活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现实,直⾯⼈⽣。
虽然从总体的⽂学精神来看,新写实⼩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范畴,但⽆疑具有⼀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中国新时期文学
中国新时期文学第一章反思历史一、伤痕文学1、卢新华:《伤痕》2、刘心武:《班主任》3、白桦:《苦恋》(电影名《太阳和人》)“您爱这个国家,苦苦地恋着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二、朦胧诗1、舒婷《双桅船》2、北岛《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3、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三、知青文学1、纯粹表现知青生活,同伤痕文学➢叶辛《蹉跎岁月》➢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2、在表现知青生活的同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次挖掘,同寻根文学➢阿城《棋王》➢张承志《北方的河》➢王安忆《小鲍庄》3、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来述说荒谬的知青生活,独树一帜➢王小波《黄金时代》四、反思文学1、对反右、文革的反思➢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张贤亮《牧马人》➢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古华《芙蓉镇》➢路遥《人生》2、对历史的反思➢郑义《老井》➢余华《活着》五、寻根文学1、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觉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阿城《树王》《棋王》《孩子王》➢汪曾祺《受戒》➢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作品鉴赏一:1、作家:余华余华,浙江海盐人,祖籍山东。
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
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等,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中国当代作家们的一些文学脉络
中国当代作家们的一些文学脉络一、革命现实主义文学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它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社会变革和人民斗争,强调文学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
代表作品有《红岩》、《青春之歌》等。
二、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以反映文革时期社会现实为主的文学流派。
代表作品有《班主任》、《伤痕》等,旨在揭露和反思文革时期的暴力和苦难。
三、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之后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不仅仅是对文革的反思,更进一步对整个现代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思考。
代表作品有《平凡的世界》、《活着》等。
四、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兴起的文学流派,它以文学形式反映和记录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代表作品有《春天的故事》、《大江东去》等。
五、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为主的文学流派。
代表作品有《白鹿原》、《尘埃落定》等。
六、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述和呈现,反对过于主观和个人化的表达方式。
代表作品有《一地鸡毛》、《活着之上》等。
七、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文学流派,它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以及通过象征和暗示来传达意义。
代表作品有《红与黑》、《白夜行》等。
八、新浪潮文学与文化新浪潮文学与文化是21世纪初出现的以年轻一代作家为主的文学流派,它强调个性和创新,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代表作品有《小时代》、《长安十二时辰》等。
九、知青文学知青文学是以反映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生活为主的文学流派。
代表作品有《青春无悔》、《蹉跎岁月》等。
八十年代小说的成就
八十年代小说的成就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拘捕,十年文革终于结束。
文革结束后的中国被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文学界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主要包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小说、改革文学、风俗文化小说、寻根文学、先锋小说。
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其代表作家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反思文学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其代表作家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路遥《人生》、张贤亮《绿化树》、谌容《人到中年》、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知青文学是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真实面目。
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与顽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其代表人物:梁晓声、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韩少功、铁凝。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
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
所以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
其代表人物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张洁《沉重的翅膀》。
风俗文化小说,八十年代初,一些50年代便开始创作的作家,创作了带有地域色彩、关注风俗本身、体现独特文化精神追求的小说。
小说中乡土、风俗不是作为环境描写存在,而是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存在,体现了小说观念的重要变化。
如汪曾祺《受戒》、文学观邓友梅《那五》、冯骥才《三寸金莲》、陆文夫《美食家》。
寻根文学,作家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作品:莫言《红高粱》、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代表人物有马原,格非,残雪,苏童。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讲解
郑义《枫》写了武斗(卢丹枫、李红钢);冯骥才《啊!》(吴仲义)写了小人物的悲剧。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写了音乐教师梁启明辛苦培养伐木工人孩子孙常宁的故 事。表面看来歌颂了梁启明的无私美德,实际上批判了十年动乱。文字优美
在林区长大的孩子,怎能不爱森林?
“伤痕小说”的出现在政治上也很有意义。它对于人们深刻认识“文革”,继 而彻底否定“文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5、代表作品简析
《伤痕》(卢新华):小说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最为传统的伦理情感角度入手, 揭露了“文革”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主要写了封 建“血统论”对一代青年人的巨大伤害。 (王晓华、苏小林)
A、问题小说阶段。时间从1977年发表《班主任》到1979上半年。他以一个曾经 担任过十多年中学班主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教师出身的作家独有的视角出 发, 写了《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十多部“问题”短 篇小说,揭示了当时一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现象,提出了一个又一 个令人深思、令人警醒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性强,具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B、“写人生”阶段。时间从1979年发表《我爱每一片绿叶》到1981年。作 品还有《如意》、《这里有黄金》等。人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在当时 新时期文学开展的关于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大讨论中,刘心武显然认识 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他转移了创作重心,将精力投放到了对人物命 运和遭遇的关注上,深刻挖掘了人际关系、人的心灵、人性、人情等一系列 关于人的问题,刻画了一些极富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情味的人物形象。
4、文学史意义
“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它冲破了“四人 帮”极“左”文艺政策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种种题材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 大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悲剧;第一次 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现实 主义文学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刻画 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发挥了 光荣的先导作用。总之,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全面回归,而且标 志着新时期文学繁荣时代的全面到来。
现当代文学
一、80年代文学思潮善变,变化各阶段的名称,特征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是政治的产物。
■伤痕文学:1、出现:在弥漫的感伤情绪中,作家们作为那场浩劫的亲历者,为历史创伤提供一份份“证言”。
与政治的暧昧关系。
普遍而深重的文革创伤的记忆。
兴起的原因是由于政治。
2、代表作品㈠《班主任》刘心武张俊石、宋宝琦、谢惠敏思考“四人帮”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造成的“内伤”——严重的精神遗患。
㈡《伤痕》卢新华王晓华、母亲展示了文革中最基本的亲情被破坏的状态。
㈢、《铺花的歧路》(冯骥才)白慧《触电》从自我反省的角度表现文革。
㈣、《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及“大墙文学”葛翎以充满义愤和浪漫主义的笔触,写了“大墙”内令人触目惊心的非人遭遇,和各种被扭曲的人生和人性。
㈤、《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获茅盾文学奖)许茂,许秀云,郑百如,金东水展示了文革给农村带来的灾难,以及给农民留下的深重的精神创伤;也反映了合作化运动之后农村生活的艰难进程。
㈥、《将军吟》(莫应丰,获茅盾文学奖)㈦、《飞天》(刘克);《调动》(徐明旭),等《新时期争鸣文学丛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3、总结㈠概念: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而伤痕小说是伤痕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揭露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上留下的创伤、暴露文革所造成的人生悲剧和历史灾难的小说作品。
伤痕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㈡意义:伤痕小说(文学)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恢复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伤痕小说(文学)恢复了“人”在文学中的地位。
㈢局限性:主要是一种情绪产物;一体化思想依然浓重;创作视野狭窄;艺术上较为粗糙。
4、审美特征:伤感,血泪,控诉■文学的新时期:1、“新时期”这一概念,本是一个政治历史概念。
文艺界很快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2、因袭与断裂“伤痕文学”配合了政治上改革派对“凡是派”的斗争。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就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她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就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就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就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就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与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与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与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就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瞧,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与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与骗”的文学。
3:艺术成就相对不高由于情绪过于激烈,作家缺乏必要的文学准备,作品大多采取情感宣泄式的创作模式,笔调粗砺,语言缺少锤炼,只重视问题的提出(与五四问题小说同),而忽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叙述方式过于单一。
二、反思文学(一)概念反思文学就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与“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与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就是非评判与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二)产生原因经历过伤痕文学对文革伤痛的揭露后,人们都冷静下来开始思考:文革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就是偶然发生的不?如果就是必然的话,它爆发的根源就是什么?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当时的背景就是:1978年党发起“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上相对解放。
这种反思在文学上的表现就就是反思文学。
(三)分类1:对“十七年”“左”倾思潮的揭示与描写。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收获》1980年第1期)等。
2:揭示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封建残余意识。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韩少功《西望茅草地》等。
3:对党与人民关系的反思,对官僚作风的批判。
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王蒙《悠悠寸草心》。
4:对极“左”路线扭曲人性以及民族文化中隐含的阴暗心理与国民性进行批判。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陆文夫《美食家》等。
5.长篇小说:周克芹《许茂与她的女儿们》等。
(三)评价(与伤痕文学对比)伤痕文学就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就是伤痕文学的深化。
不过尽管它们出现次序有先后,并且有各自的代表作,但有些作品并没有明确的归属。
伤痕文学只就是提出问题,而反思文学则试图为这一问题提供某种答案:即文革并非突发事件,其社会动机、心理基础都早已存在于我们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与封建主义的积弊有很大关系(专制)。
与伤痕文学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反思文学的意义如下:1:题材扩大反思文学表现社会生活的宽广度比伤痕小说大。
从文革可上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远。
但基本以五十年代为主。
2:情感宣泄——理性思考由伤痕的情感宣泄转为理性思考。
3:社会批判——文化反思由单一的政治批判模式,转为对社会、历史、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全面反思。
4:追求文学性逐渐突出文学的主体性,强调文学性,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探索。
5:归来的作家伴随着反思文学的出现,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复出作家群——归来的作家。
三、知青文学知青文学就是从19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甚至更后的一个文学思潮。
一般认为,知青文学的作者都就是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小说的内容也主要就是有关知青在文革时期或者文革结束之后的生命遭遇的。
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主要有: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这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叶辛(《孽债》)等。
(二)分类1.揭露伤痕对文革悲剧的揭露与控诉:青春、信念被埋葬,心灵受到扭曲。
主要就是早期的知青小说。
老鬼《血色黄昏》、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2.怀念青春从复杂的历史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维护一代人的青春年华与献身精神。
梁晓声《这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
3.凝视乡土发现民间生活中可能具有的人性品格,作为更新自我与社会的精神力量,或者书写自己所在乡村的艰难困苦、封闭落后。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朱晓平《桑树坪纪事》、李锐《合坟》。
等。
4.返城生活知青返城后的生活道路与情感世界。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站》、李晓《继续操练》等。
5.重构辉煌现实成功者对昔日“辉煌”的构造。
1990年代的知青回忆录《回首黄土地》、《草原启示录》等。
(三)评价(与归来的作家比较)相同点:1.自传色彩都带有较为明显的自传色彩。
因为与国家的社会政治紧密联系,所以认为自己的生活经历具有重要价值。
不同点:1.社会身份的差异前者在文革后获得平反,被视为社会的文化英雄;后者的意义则模糊不清,所以她们更需要为自己代言。
2.精神依据的有无前者复出后进行创作时还可以依据自己在50年代依据的精神价值(如少共情结),但后者原有的信仰与精神追求都在文革中被击得粉碎。
3.自信惶惑的心态与复出作家作品中洞察历史的自信相比,知青文学中更多的就是惶惑、不安与焦虑。
四、文本细读(一)《爱,就是不能忘记的》1、小说写的就是什么?就是对婚恋关系的反思还就是一个人的婚恋经历?(1)从小说的题目瞧写的应该就是钟雨的婚恋经历,而且重点不在她的婚恋悲剧上(她的婚恋悲剧在于年轻的时候与一个自己并不相爱的人匆匆结婚),而就是在于她与革命老干部之间的精神恋爱。
如果不这样理解,您怎么理解小说的题目“爱,就是不能忘记的”?这“不能忘记的”“爱”明显就是钟雨与革命老干部之间的“爱”。
为什么就是“不能忘记的”?因为爱得深沉。
(2)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这篇小说的结构瞧它的主旨似乎就是对婚恋关系的反思。
这篇小说的思路(提问)就是:“我”(姗姗)在婚恋问题上感到困惑——就婚姻问题与母亲进行探讨——母亲的婚姻与爱情——对母亲婚恋悲剧的反思(年轻时因为懵懂,与并不相爱的人匆匆结合,成熟以后遇到了生命中的恋爱,却又因为道德、法律等世俗的束缚而无法结合)——提出自己的婚恋观:等待生命中那个对的人的最终出现,而不要匆匆结婚。
从这样的思路来瞧,这篇小说的主题难道不就是对婚恋关系的一种反思不?(3)您认同哪种解释?以为靠这篇小说可以指导恋爱婚姻与以为从《乔厂长上任记》中可以找到企业管理问题的答案一样,就是“过于执”了。
王蒙《当您拿起笔……》,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如果我们把这篇文章瞧做就是一篇小说的话,我觉得最好还就是认同第一种理解,因为这才就是一篇小说应有的内核,这也才就是阅读小说的应有的思路。
但就是,如果您把它作为论文来瞧,也未尝不可,因为它有一个很清晰的逻辑论证思路。
但这种读法不就是小说的读法。
2.您的阅读感受就是什么?(1)思辨色彩。
从小说的逻辑思路瞧,这篇小说关于婚恋问题的思考充满了思辨色彩。
(2)理想主义。
不仅仅钟雨对爱情的追求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且“我”对爱情的理解也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味道。
(3)悲剧色彩。
这主要体现在钟雨对爱情的追求上。
无论她在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多少幸福的情感,我们读过之后都感到沉甸甸的。
(4)时代特色。
关于爱情的这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或许也只有在80年代那样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氛围的年代才会出现;对爱情的这种具有浓厚的柏拉图色彩浪漫主义追求与书写或许也只有在以理想主义为精神气质的80年代才会引起巨大的轰动与争议。
(5)文学性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思辨性的过于浓厚影响了文学性的充分发挥;2)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够成功。
钟雨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只能感受到她的理想性、悲剧性,关于其它的我们基本上一无所知。
3)小说思路的逻辑性。
这就是一种写作论文的思路而不就是写作小说的思路。
3.我们如何理解钟雨的婚恋观?(1)您的婚恋观就是什么?(2)您如何评价钟雨(也包括“我”)的婚恋观?(3)“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是不道德的。
”(4)刘小枫的“误会”说。
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创造我们的同时也创造了我们的另一半,但就是,上帝并没有许诺说我们今生一定能够与我们的“另一半”相遇。
茫茫人海中,您知道哪一个才就是您的“另一半”?一个网友在微信留言中说: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我点评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谁就是可以伴我们终老的那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上,何处又就是我们的终老之所?一个人自己遭遇的不幸或自己无意中造成的不幸,远远超出了人的情感定义能力与道德判断能力。
人们期待生命中幸福的相遇,而一生中遇到的大多就是误会。
生活就是由无数偶然的、千差万别的欲望聚合起来的,幸福的相遇——相契的欲望个体的相遇就是这种聚合中的例外,误会倒就是常态。
误会就就是不该相遇却相遇了,本来想要遇到一个您,却遇到了一个她(她),该归罪于谁呢?个体欲望的实现需要一个对象性的您,一旦我的个体欲望把一个她(她)的个体欲望认作就是我需要的您,误会就出现了。
在我的生命想象的欲望中您与她(她)的错置,就就是人生误会。
除了我的欲望想象的自我误解,人们无法为人生误会找出归罪者,也无处提出起诉。
人生误会既不就是由神安排的,也不就是人的理性出错,而就是我的个体欲望在纷乱的生活中的自我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