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b3d0412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e.png)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在文学创作上一直都有着独特的理念和风格。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
本文将从莫言的经典作品角度出发,对其文学创作理念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红高粱家族》作为1987年“文学十年”运动的重头戏,《红高粱家族》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小说以中国北方一个偏僻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以五个红高粱的命运为引子,展开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史诗。
通过对家族发展的叙述,作者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缺陷。
在表现手法上,莫言采用了荒诞、寓言和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形象和传奇故事。
小说的主题是人的命运,家族命运,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寄托。
莫言在小说中给予了红高粱五子极富人性的形象化描写,以此通过一个小家庭将中国人历历在目的情感状况和时代局限表达出来。
这种将小家庭、小人物与民族历史、现实社会联系起来的写作方法在莫言后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着重描绘了中国老百姓家庭明快生动的生活,通过对五代同堂女性丰乳肥臀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命途多舛、奋斗历程和生命悲欢离合。
小说着重探讨了女性家庭地位、家族兴衰和社会变化的深刻内涵。
莫言试图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想象世界和女性命运的变化。
小说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对生命的崇敬、对女性的关注,是莫言笔下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三、《蛙》莫言最新的作品《蛙》是一部对当代中国草根年轻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莫言在小说中以一个小县城的所镇痛过镇出发,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背景。
莫言以一家散居在农村的三代人为刻画主线,展示了走过一生的农民亲人的生活和命运,感情生活的沉浸和转向,这部小说展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的色彩。
小说中揭示了中国社会一些最为普遍的问题,揭示了社会的界限,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增加构思难度,人物个性明显鲜明,构思丰富。
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
![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d8fb619f18583d0496459c5.png)
寻找大师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张 闳 在当今众多的汉语写作者当中,莫言的“声音”是独特的。
他既不同于王朔的那种“胡同串子”式的京腔,又不同于苏童、叶兆言等人的那种清雅柔曼的江南话,也不像马原那样一副硬朗有力而雄辩的东北腔,更不像格非、孙甘露等人那样使用一套带欧化倾向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语言,甚至与他的同乡张炜的语言也迥然不同。
张炜的山东话带有几分官味儿: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沉闷冗长,令人敬而远之。
莫言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一位农民在说话。
例如,在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的一开头就让我们听一位生产队长的训话。
这种能说会道的农民,一张嘴便是连篇的谚语、顺口溜和粗俗而俏皮的骂人话,其间还夹杂着一些歪七歪八、半通不通的官方辞令:领袖语录、上级指示、报刊社论的言辞,等等,以显示自己不同一般的身份。
但是,这种夹生的官腔、杂凑的语言,真正暴露了说话人的农民本性,非但不能令人生畏,反倒叫人觉得好笑。
而莫言正是擅长于模拟这一类人的腔调和语体。
与此农民化的语体相一致,莫言小说在取材上大多来自农村生活。
即使是描写战争(这通常被认为是莫言作品的另一大题材类型),写的也是农民式的战争,如小说“红高粱系列”中所描写的那样。
农村的事物也常是他笔下的表现对象。
首先是农作物,如高粱(“红高粱系列”)、红萝卜(《透明的红萝卜》)、棉花(《白棉花》)、蒜薹(《天堂蒜薹之歌》),等等,还有农家的家畜、牲口(如马、羊、驴、骆驼、狗)等动物。
此外,农事活动,如修水库(《透明的红萝卜》)、磨面(《石磨》)、摇水浇菜(《爱情故事》)、修公路(《筑路》)等,也总是其作品中使人物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事件。
这种种乡间的事和物,构成了莫言作品经验世界里最为基本的感性材料,从而给莫言的作品打上了鲜明的“农民化”的印记。
但是,莫言并不是一个通常所谓的“乡土文学”作家。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固然也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但这种意义上的农村乃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都市、军营、知识界,等等)而言,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在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并一律带上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2fc8f163ec3a87c24128c4a9.png)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8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领域笼罩着浓厚的西方情结,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着作家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他又不自觉地开掘民间的创作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植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
在创作特色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以“性”和“暴力”为创作的主要内容莫言的文本世界充满着对性和暴力的执着呈现。
与同时期先锋作家相比,莫言作品中的性与暴力是来自人的原始本能,是强悍的生命力的体现,充满着原始的张力与激情。
在莫言小说创作中,一方面描写了一种荡魂摄魄的“性爱”,另一方面描写了暴力。
莫言对性的描写是美的,并且有着一种荡魂摄魄的力量。
如小说《丰乳肥臀》中描写上官来弟与鸟儿韩的性爱,被苦难生活压抑了十五年的青春激情像野火一样慢慢地燃烧起来。
他双膝一软,跪在了来弟的身体前,用滚烫的、抖颤的嘴巴,吻着她的脚踝骨下边那块光滑的皮肤……在狂吻的间隙里,她喘息着说:“让那个哑杂种、让那个半截鬼死了去吧,烂了去吧,让乌鸦啄瞎他的眼睛吧……”小说中莫言用了大量文字来描写他们对爱情和性的正常需要,以及两个人结合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叙述中,没有丝毫的淫荡,而是充满了人生的辛酸、苦难和生命的悲凉。
又如《红高粱》中“野合”场面,给读者带来了强烈震撼力。
“我爷爷”和“我奶奶”这两个大胆的、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在高粱地里演绎着他们的爱情,在野外忘情地交合,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
不管在原作中,还是在改编的影片中,我们都不会觉得这个场面是猥亵的,相反我们读出的是庄严与悲怆。
浅谈莫言作品特点
![浅谈莫言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6b0956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1.png)
浅谈莫言作品特点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中国当代作家。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浅谈莫言作品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莫言的作品多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贯穿着作品始终,因此莫言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一、“由内向外放射式”的构思“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作者在梦境中看见过的景象。
梦中如童话般的景象促使莫言产生了说不出口的感受,最终他选择用笔来表达。
这种说不出口的感觉一直推动着他,直到一篇中篇小说问世,并且命名为《透明的红萝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暂且先不去考究小说中那些童话般的景象与梦境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该小说的构思有多么的与众不同。
长期以来,许多小说作者不自觉地将自己束缚起来,在固定的范围内原地转圈,这很显然是作者创作自由的自我丧失。
然而,莫言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透明的红萝卜》、《三匹马》等小说中的景象便是其梦里观察到的,莫言还从他人的作品《雪国》中“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句话也使莫言抓住了叙述的“调子”,最后创作了《秋千架》。
这些都说明了莫言小说的创作灵感以及构思来源都是用其心灵去熔铸生活积累,这也是其小说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之处,这种构思方法即:“由内向外放射式”,目前看来,这样的构思方法更加符合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
作为一名真正的小说作家轻车熟路地掌握这种构思方法,也就表明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具有了较大的自由空间。
欧洲的著名文学家丹纳曾说过:“有艺术才能的人都具有强烈而自发的印象,并且这个印象所占的优势能改变一切周围的.印象。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象”或“印象”都只是酵母,都得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才能使其物尽其用。
二、想象丰富在文学作品中,想象是众多作者所青睐的写作手法。
合理的想象能够使得文章更加活泼、生动,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所写的情景和事物。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c36408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b.png)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特点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进行浅谈。
首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之一是注重现实主义描写。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描写来展现社会的现实状况。
例如,在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生活细节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对现实的描写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社会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
其次,莫言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他的作品往往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文化、土地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这些描写不仅使作品更加具体生动,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独特风土人情。
例如,在莫言的《蛙》中,他以一个农村医生的视角,描绘了中国乡村医疗事业的艰辛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这种地域特色的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使读者对中国农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批判。
莫言在作品中常常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揭示其中的弊端和矛盾。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描写,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瑰丽和深度,又揭露了其中的问题和隐患。
例如,在《檀香刑》中,莫言用一个禁欲僧人的故事,探讨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批判,使得莫言的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性。
最后,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之一是重视个体情感和人性的探索。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复杂的人性问题为核心,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纠葛。
例如,在莫言的《丰乳肥臀》中,他通过对一个女性人物一生的描写,展示了她对家庭、爱情和权力的追求和坚持。
这种个体情感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人类的情感体验。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2d63c53fe4733687e21aae3.png)
145文|王雅静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摘要:莫言是我国著名当代文学家,其小说极具代表性,对其小说的文学特点进行研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本文首先分析了莫言的生平,详细阐述了莫言先生的主要作品和诺贝尔获奖原因。
而后又深入分析了莫言小说的构思特点。
最后,针对莫言小说文学特点问题,笔者做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莫言;生平;小说;构思特点;文学特点一、莫言生平分析莫言是管谟业先生的笔名。
在一九五五年二月的时候莫言先生在山东高密出生了,他从小就对写作有着极大的兴趣[1]。
到了一九八一年的时候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春夜雨霏霏》。
时隔三年,在一九八四年的时候,莫言因为《透明的红萝卜》一文而名声大噪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作家。
当时由于莫言小说往往都设计到浓浓的乡情,又带有怀乡与怨乡的双重特点,他的文学又被称为寻根文学。
到了二零零一年的时候,莫言先生的作品《蛙》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时隔一年他又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进而最终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2]。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莫言的作品已然被翻译了多达四十种以上的语言畅销国内外。
二、莫言小说构思特点分析我们拿当时莫言先生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来做具体的分析。
在作品的开头莫言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3]。
众所周知,这实际上是一个梦中的形象,是作者在梦中所见到的,然而就是这种梦中虚幻的东西,莫言先生却用笔完善的写了出来。
我们不用去考虑小说中的景象和梦境之间的实际联系,笔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作者在构思这篇小说的时候,其实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在笔者的观点里,很多时候,小说作家都很容易受到同类型作家的影响,而在固定的范围中无法摆脱,其实这也是小说作家固步自封,无法进取的表现之一。
换而言之,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小说作家的创作自由被束缚了起来,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特别是构思的环节中无法拓展开来。
莫言先生,在构思上明显摆脱了这个束缚,他的坚持也使得他终于迎来了《透明的红萝卜》这部让世人认可的作品[4]。
浅谈莫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征
![浅谈莫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117db881eb91a37f0115c3f.png)
浅谈莫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征浅谈莫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征摘要:在莫言众多的作品里,短篇小说可以说是他的文学世界的起步和奠基,也是莫言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追溯、解读他的短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一方面是尝试从一个小的角度来切入他的整个作品,另一方面也是试着在一个由短篇构筑的体系中拼凑作者的心灵地图。
本文以莫言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和《与大师约会》中的大约七十多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写作题材、小说风格和小说的思想性三个方面来做具体探讨,以期能从中窥探莫言短篇小说体系的建构历程、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时代意义,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莫言和他的作品。
关键词:莫言;短篇小说;题材;风格;思想性莫言是一位坚持长期写作而且收获颇丰的作家,迄今出版的作品已有长篇小说十一部,中篇小说集三部,短篇小说集两部,还有若干部戏剧,这里面包括了《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透明的胡萝卜》、《秋水》、《白狗秋千架》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因其辛勤写作和不断突破,不但带给了我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使得他的作品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
全面研究莫言和他的文学作品,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莫言的创作历程,也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从不断蜕变到成熟的转变过程,甚至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发展和伤痕。
莫言曾称:“三匹马,长中短,拉着我,一齐走。
”除开他那些恣肆、磅礴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一直是莫言小说创作的重镇,他的短篇小说“新意迭出、变化多端”①(雷达语),也被大江健三郎称赞为“可以排进世界前五”。
仔细阅读他的短篇,我们会觉得创作短篇小说的莫言更加天马行空,而且自成体系、风格独具。
本文以莫言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和《与大师约会》②为研究对象,这两部短篇小说集从1982年发表在《莲池》第五期上的《春夜雨霏霏》开始到20XX年发表在《上海文学》第一期上的《小说九段》结束,时间跨度为二十四年。
其中包括大约七十七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的集结成册,既方便我们了解、研究莫言,也寄寓了莫言对读者们的期待,正如莫言所说:“和盘托出,不避浅陋,为的是让那些对我的创作比较关注的读者,了解我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
现代小说解析莫言的文学风格与主题探究
![现代小说解析莫言的文学风格与主题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a625565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7.png)
现代小说解析莫言的文学风格与主题探究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莫言的文学风格和主题进行解析和探究。
一、莫言的文学风格莫言的文学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并融入了浓厚的乡土色彩。
他的小说常常以农村为背景,呈现了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矛盾。
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当中。
同时,莫言善于运用夸张和幽默的手法,使小说充满了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个性。
他对细节的描写非常用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其次,莫言的作品常常涉及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转型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
例如,在《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变迁以及人们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状态。
另外,莫言的作品中还常常流露出浓厚的人性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艰难选择时的挣扎和矛盾。
他对人物的描写深入细致,使人们能够看到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纠结。
莫言所创造的人物多为普通人,他们的命运与社会历史相交织,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感召力和思考价值。
二、莫言的文学主题莫言的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既有对家族和乡土的关怀,也有对历史和社会变化的反思。
他常常以个人的经历和命运为切入点,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
首先,莫言的作品关注家族传承和乡土文化。
他以家族为线索,表达了对家族命运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他通过对家族的描述,呈现了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了其脆弱性和危机感。
其次,莫言的作品关注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转型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剧变和人们在动荡年代中的生存状态。
他关注历史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探讨了人性在困境中的扭曲和变形。
最后,莫言的作品关注人性和人类命运。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艰难选择时的挣扎和矛盾。
课题研究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
![课题研究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d4bfe756bec0975f465e2ef.png)
66902 艺术理论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前言在中国这样的大背景下,莫言第一次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近百年来的梦想。
而莫言获奖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都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也给与其他作家们启示。
莫言出身的环境比较简单这也是他得以写出贴近生活的作品的一个原因,所以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表现在民间写作,成就了他语言的鲜明而且独特的个性。
一、人类精神小说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构成的,有的语言华丽有的语言朴实,可能是一种书面语言也可能是一种口语。
莫言小说通过采用书面的语言去表达出农民想说的话,他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民间风格,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精神。
莫言的小说大多数讲的是他的故乡的人和事,并且在这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在本土精神的基础上表达出人类的思想和价值。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关注生活的苦难,对弱者表示深深的同情怜悯。
我们常说的人类精神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就是给与弱者以深切的同情。
正是因为莫言出生在乡村才会对成活有如此的感受,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了生活的现实,和人们为生活而挣扎的无奈。
第二方面是对邪恶势力的打击。
莫言准求一种自由理想的人类精神,总是给与邪恶势力以强烈的批判。
他向往农民自由自在的生活,对恶势力以深深的批判。
二、色彩绚丽在莫言写的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语言都是比较绚丽多彩的,不管是小说的题目还是小说的内容,语言色彩都是非常绚丽的,这也是他语言的特点和一大亮点。
在莫言小说的色彩中,他理解的颜色的含义和我们生活中的含义大不相同,比如说红色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喜庆的一个色彩,但是在莫言小说当中代表着非常悲感的意境。
又比如说是绿色代表的是生机勃勃的色彩,但是在莫言的语言色彩当中代表的是悲愤不安甚至是死亡。
莫言在小说中对色彩的熟练运用,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给与色彩新的定义,这也是莫言语言独特的原因之一。
三、中西融合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莫言小说采取的是中西合璧的手法,吸取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
莫言小说面面观
![莫言小说面面观](https://img.taocdn.com/s3/m/5f018d7e58fafab069dc022a.png)
2 0 1 4年 1 2月
西 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 o 1 . 1 3 N o . 2
D e c .2 0 1 4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的矛盾统一体 中靠神的力量得到救赎 , 她追 随爱
人 马 洛亚 的灵魂 去 了。人神合 一 。
表 1 母 亲复杂的社会 关系网
人 与社会 的对 立 冲 突 与相 对 平 衡 也 是 莫 言小
言 小说 : 基 本 主题 是 人 , 人性、 人 的 生存 与 发展 , 触 及 人 与 自然 , 人 与人 , 人 与社 会 的对 立 冲 突 与
相 对 平衡 ; 以高密 东北 乡为 空 间背景 的 乡土题材 , 反 映 了 中国特 定 的历 史 时代 特征 ; 魔 幻 现 实主
义流派及其怪诞的创作手法 ; 小人物的悲喜春秋 ; 多变的叙 事手法; 汪洋恣肆 、 色彩浓艳 、 自由奔
关系网。母亲有丈夫 , 丈夫却 不能让 她生一个孩 子; 母亲有孩子 , 孩 子的父亲却不是她丈夫 , 孩子 有不同的父亲 ; 母亲有情人 , 情人是传教 士, 传教 士 自杀了。母亲与身边 的人关系 紧张, 感 觉生不 如死却又苟且偷生。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她活下 去?人求生的本能。活下去 , 即生存权 , 是人基本 的要求 。人性 被扭 曲, 灵魂依然追求美好 。母亲
题 。小说 的女 主人 公 母 亲 , 嫁为人妇 , 成 为 上 官 家
莫言小说意象研究
![莫言小说意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7b6d5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7.png)
莫言小说意象研究莫言,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多次斩获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展现了他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独到见解。
在莫言的小说中,意象研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他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关键工具。
在莫言的小说中,意象的运用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他通过对自然、人物、社会现象等具体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形象,让读者通过感性的认识去理解理性的主题。
这种转换与贯通的手法,使莫言的小说充满了生命力和表现力。
以《丰乳肥臀》为例,莫言借助母亲的形象,通过对她孕育和抚养孩子的艰辛经历的描绘,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同时,通过将母亲与自然界的生物起来,如鸟儿、动物等,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而具体的意象,使读者对母爱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直观。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六道轮回中的生死轮回,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他通过将人物与动物相互转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跨物种意象。
这种意象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呈现了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而在《晚熟的人》中,莫言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乡土中国的眷恋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他通过将人物与社会背景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深刻社会寓言性质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揭示了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莫言小说中的意象研究,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莫言的《红高粱》是新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农村、家族、历史等关键词的深度挖掘,成功地塑造了一段生动而独特的历史图景。
在《红高粱》中,莫言通过对农村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
小说中的村庄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村民们过着简朴的生活,遵循着传统的价值观念。
这种封建氛围为故事开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社会背景,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时代特点。
在家族方面,莫言对家族历史、文化和族谱的讲述,展示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家族体系。
莫言的简介及作品
![莫言的简介及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9ccba3b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1.png)
莫言的简介及作品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现代文学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文学形象,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
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被誉为“中国农民小说的瑰宝”。
1. 早年经历与成长莫言出生于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农田中劳作,感受到农民的辛酸与艰辛。
在农民家庭的熏陶下,他对乡土文化和乡村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尽管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经常向他和其他孩子们讲述各种故事和传说,这对莫言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文学创作风格与主题莫言的作品以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的精神风貌著称,他用真实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沧桑和变迁。
他的作品融入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农民为主人公,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形象,他探索了人性与生活的种种命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莫言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他对社会不公和个体命运的关注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温暖。
3. 莫言的代表作品3.1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纷争和矛盾,展现了中国农村在政治和社会变革中的波折历程。
小说以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刻画了农民在命运的洪流中的坚韧与不屈。
3.2 《蛙》《蛙》是莫言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医生为主角,通过医生与当地政府和村民之间的矛盾,展现了乡村百态和个体奋斗的艰辛。
这部小说以其大胆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对话展示了莫言独特的写作才华。
3.3 《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村女性为主角,通过她与家庭以及历史之间的纠葛,展现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小说细腻而逼真地展现了一个平凡女性的坚强与无奈。
4. 莫言的影响与地位莫言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获得了认可和赞誉。
莫言文学总体概述
![莫言文学总体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adc5fd6ccbff121dc368368.png)
莫言文学总体概述(一)总体特征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和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
善与恶、美与丑,大悲与大喜,梦幻与写实的交汇和复杂结合。
莫言以一种奇异的然而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
(二)《红高粱》1.关于祖先的英雄传奇一个民间抗日故事和爱情故事,虽然是虚无缥渺的自由野性生命的民间神话,但写出了艰难的生存条件和充满野性的顽强生存,小说主人公们敢爱敢恨,敢生敢死,表现了原始生命力的主题,是对民族骁勇血性的理想状态的寻找。
成为新历史主义叙事的一个发端性的作品。
2.复合美感小说通过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农民意识的正负两面。
“我爷爷”这批人“杀人越货,精忠报国”,有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习气,又有除暴安良、抗御外侮的坚韧不拔的传统优秀品质。
小说展现的内容也善恶混杂,美丑交织,既充满血腥味,又富有神秘感。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开了描写丑恶的先河。
“罗汉大爷的头皮褪下,露出了青紫的眼珠。
露出了一棱棱的肉……”。
当代文学中的审丑意识最早出现在莫言的小说中。
《红高粱》中悲剧与反讽交织,它写的是一出悲剧,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悲剧,它不是在最悲恸之处引起人们的“悲悯”、“同情”、“崇高”的美感,它的“反讽”叙述,给人以一种新鲜的美学感受。
以轻松甚至幽默调侃的笔调写惨烈的死亡场面,使小说具有多义的审美意蕴。
在孙五剥罗汉大爷人皮时,作者用一种奇异的感觉来写这一场面:一方面是写罗汉大爷“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窜一窜地龇出来”,“肚子里的肠子蠢蠢欲动,一群群葱绿的苍蝇漫天飞舞”;另一方面又写“父亲看到大爷的耳朵苍白美丽,瓷盘的响声更加强烈”。
前者近乎一种亵渎意识、而后者又掺杂着一种幽默调侃的意味。
在传统小说歌颂英雄的场合,《红高粱》却用这种前所未见的语调来写,逼视历史现场和人物的真实面目,逼视生活的“日常”性,真实性。
莫言说:“如果一味地歌颂真善美,恰好变成了一辆独轮车。
莫言作品知识点
![莫言作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08fda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f.png)
莫言作品知识点莫言,原名管谟业,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作品内容而享誉全球。
本文将介绍莫言作品的几个知识点,包括其代表作品、主题和风格等方面。
一、代表作品莫言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例如,《红高粱家族》通过讲述一个家族在中国历史动荡时期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残酷性。
而《檀香刑》则以一个传奇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黑暗面。
二、主题与意义莫言作品的主题多样,但普遍关注人性、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他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与抉择。
同时,他对中国历史的关注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莫言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呈现了历史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和塑造。
他的作品也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在其中的生存状态。
三、写作风格莫言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多样化。
他善于运用夸张、幽默和讽刺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具生动性和吸引力。
同时,他对细节的关注和描写也给作品增添了层次感和真实感。
莫言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句式多变,充满了诗意和韵律感。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四、影响与评价莫言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也对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莫言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其中最重要的是2012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
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思想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的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通过对个体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残酷性。
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
![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be5f3eb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d.png)
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一、本文概述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描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小说世界充满了奇幻与现实的交融,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被称为“虚幻现实主义”。
本文旨在探讨莫言小说中虚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整体艺术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莫言多部代表性作品的细致分析,我们将揭示这位作家如何将乡土记忆、民间传说、历史细节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入虚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框架,从而创造出一个个既魔幻又真实的小说世界。
本文还将探讨莫言虚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与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贡献,以期对莫言小说的艺术魅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特点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虚幻现实主义风格,深受读者和批评家的喜爱。
这种风格既包含了现实主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又通过超现实、魔幻的元素,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神秘和奇幻色彩。
莫言小说中的虚幻现实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魔幻与现实的交融。
他擅长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注入奇幻的元素,使得普通人的生活变得充满神秘和不可思议。
这种交融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也使得读者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现实生活,感受到其中的荒诞与不可思议。
莫言的小说常常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历史的重构和想象,与现实生活进行对话。
他巧妙地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相互映照,使得读者能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理解人物的命运和选择。
莫言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常常运用虚幻现实主义的手法。
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具有超现实的特征,如拥有特殊的能力或经历奇特的事件。
这种超现实的塑造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
莫言小说的叙事结构常常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
他善于运用时空跳跃、多重视角等叙事手法,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的限制,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深度。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莫言作品特点
![莫言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341d4c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a.png)
莫言作品特点主题朦胧新奇的感觉神秘的细节• 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
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象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
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
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
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用动物视角叙事• “从胡同里,鸭子们望见一个高个子老头儿挑着一卷铺盖和几件沉甸甸的铁器,沿着河边往西走去了。
”• “老头子走了,又来了一个光背赤脚的黑孩子。
那只公鸭子跟它身边那只母鸭子交换了一个眼神,意思是说:记得吧?那次就是他,水桶撞翻柳树滚下河,人在堤上做狗趴,最后也下了河拖着桶残水,那只水桶差点没把麻鸭那个臊包砸死…• (《透明的红萝卜》)一、莫言小说的艺术感觉• 读莫言的作品,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心灵、感觉和生命的自由。
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钻进了黄麻地,象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
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
”• 他能化熟识为陌生,化熟视无睹为拍案惊奇。
《拇指铐》中的许多描写充分体现了其“陌生化”的风格• 印象主义效果二、莫言的审丑描写莫言的作品充斥了大量对丑恶现象、污秽事物的描写• 书中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
• 凌迟,人身上包括眼睛在内,100多块肉,都会用各种刀具来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性,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
• 檀香刑是这样的:用上等檀香木削成一根三指粗五尺长的檀香木棍,一头尖一头钝,放进大铜锅里用上等香油煮三天三夜,然后风干,让香油都渗透到檀香木棍里,使其硬韧适中,涩滑有度.• 然后从犯人的肛门钉入,顺着脊骨往上钉,技术好,不流血,不伤内脏,然后从嘴里钉出来。
• 檀香刑,各个细节更是讲究非凡。
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
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保证犯人几天几夜不会死,还可以把他从嘴巴那边的棍头和肛门那里的棍尾挂起示众.三、莫言的借鉴与继承• 西方文学: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意识流)的《喧哗与骚动》。
莫言小说的形式艺术特征分析
![莫言小说的形式艺术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1ce913f12d2af90342e605.png)
莫言长篇小说的主题与叙事
![莫言长篇小说的主题与叙事](https://img.taocdn.com/s3/m/0d4006f70066f5335b812175.png)
莫言长篇小说的主题与叙事莫言长篇小说的主题与叙事80年初,作家莫言初登文坛,随后多年里创作颇丰,其小说在文学体裁与内容主题上都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引言莫言作为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对当代文学创作影响颇深。
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他也是我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莫言所创作的作品都很具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充满了对过去文学作品的突破,具有独特的“莫言式风格”。
自从莫言开始创作,成为专业作家之后,他的作品数量颇少,但是每一个都有着很高的质量,都被很多文学评论家接受认可。
莫言的11部小说被再版多次,可见读者的认可高度,比如《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红树林》等,其中的《红高粱家族》更是被先后翻拍成为电影和电视剧,很受学者和读者们的欢迎。
莫言的作品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他的人物都是很接地气很淳朴的,仿佛是我们身边的甲乙丙丁,能让我们感觉很熟悉亲切,但同时整个小说的故事以及结构又是复杂多样的充满文学色彩的。
总之,莫言的作品都是值得我们去精读欣赏的。
本文我们就从莫言发表的11部长篇小说出发,分析莫言小说的主题,只有经过解读分析,我们才可以获知莫言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所在。
此外,也探讨莫言是如何通过小说来反映当时的历史以及他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态度。
一、莫言长篇小说的主题要想分析解读一部长篇小说,我们一定要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以及中心思想有很好的概括。
研究一部普通的长篇小说的主题是一件很复杂而且多层次的事情,更何况要研究莫言的11部小说。
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研究都是具有很强烈的文学色彩,系统分析莫言11部小说的主题以及母题,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莫言通过他的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怀以及作家心中的呼唤。
上世纪八十年代,莫言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进行独立的小说书写生涯,虽然那时的莫言还没有取得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成就,但是他的作品早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如今在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如此高的殊荣,可见莫言小说在世界文坛也开始具备影响力,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现代小说解析教案探究莫言的小说题材与写作手法
![现代小说解析教案探究莫言的小说题材与写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a88eab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e.png)
现代小说解析教案探究莫言的小说题材与写作手法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题材和写作手法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通过解析和探究莫言的小说题材与写作手法,以做到深入了解其作品的内涵和风格。
一、莫言的小说题材莫言的小说题材广泛,既包括历史题材,也包括现实题材。
莫言对历史题材的处理独具匠心,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将历史与个人命运相结合,塑造出深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例如,他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就以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命运沿着历史的洪流发生的变迁。
而在现实题材方面,莫言在小说中反映了社会的各种问题,如农村生活、乡村改革、都市化进程等,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二、莫言的写作手法1. 多重视角:莫言的小说常常通过切换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多层次和多维度。
通过不同的视角,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进一步体验到故事的深度和宽度。
例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不同家族成员的视角,呈现了他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让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历史的意义和当代社会的发展。
2.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莫言的小说采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
这种语言风格通俗易懂,语句简练,形象生动,给人一种亲切感和亲身参与感。
例如,在《蛙》中,莫言通过运用口语化的对话和描写,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事件,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
3. 借古讽今:莫言的小说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融入当代社会的问题和现实意义。
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传递出对当代社会的期许和警示。
例如,在《丰乳肥臀》中,莫言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命运沿革的描写,既道出了家族兴衰的故事,又暗喻了当代社会的变革和挑战。
通过以上的解析和探究,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题材和写作手法而深受读者喜爱。
莫言小说的特质
![莫言小说的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e7c0338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0.png)
莫言小说的特质如下是有关莫言小说的特质: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风格独特、想象狂放、语言犀利,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创作中独具个人风格和魅力,激励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1)浓厚的“乡土”情怀莫言所创作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是以“东北高密乡”这片充满想象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有意识地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无边的延伸。
《檀香刑》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蛙》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牛》、《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都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
在文学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2)“幻觉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食草家族》是莫言肆意挥洒他的奇崛想象力的长篇小说,堪称汉语文学中将荒诞魔幻发展到极致的作品;历史与现实,人为与自然,视觉、味觉、触觉与魔幻荒诞的想象,浓墨重彩与天马行空的抒写,在这部作品中浑然一体,令人惊叹。
《生死疲劳》描写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转生成一个带有的先天性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不停地讲述着自己身为畜生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
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苦难历史蜕变。
莫言获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现实的描写,他是现实主义描写的魔法师,他观察整个中国社会的传统和现代,这是他的特色和创新。
(3)“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透明的红萝卜》、《红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大师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张 闳 在当今众多的汉语写作者当中,莫言的“声音”是独特的。
他既不同于王朔的那种“胡同串子”式的京腔,又不同于苏童、叶兆言等人的那种清雅柔曼的江南话,也不像马原那样一副硬朗有力而雄辩的东北腔,更不像格非、孙甘露等人那样使用一套带欧化倾向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语言,甚至与他的同乡张炜的语言也迥然不同。
张炜的山东话带有几分官味儿: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沉闷冗长,令人敬而远之。
莫言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一位农民在说话。
例如,在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的一开头就让我们听一位生产队长的训话。
这种能说会道的农民,一张嘴便是连篇的谚语、顺口溜和粗俗而俏皮的骂人话,其间还夹杂着一些歪七歪八、半通不通的官方辞令:领袖语录、上级指示、报刊社论的言辞,等等,以显示自己不同一般的身份。
但是,这种夹生的官腔、杂凑的语言,真正暴露了说话人的农民本性,非但不能令人生畏,反倒叫人觉得好笑。
而莫言正是擅长于模拟这一类人的腔调和语体。
与此农民化的语体相一致,莫言小说在取材上大多来自农村生活。
即使是描写战争(这通常被认为是莫言作品的另一大题材类型),写的也是农民式的战争,如小说“红高粱系列”中所描写的那样。
农村的事物也常是他笔下的表现对象。
首先是农作物,如高粱(“红高粱系列”)、红萝卜(《透明的红萝卜》)、棉花(《白棉花》)、蒜薹(《天堂蒜薹之歌》),等等,还有农家的家畜、牲口(如马、羊、驴、骆驼、狗)等动物。
此外,农事活动,如修水库(《透明的红萝卜》)、磨面(《石磨》)、摇水浇菜(《爱情故事》)、修公路(《筑路》)等,也总是其作品中使人物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事件。
这种种乡间的事和物,构成了莫言作品经验世界里最为基本的感性材料,从而给莫言的作品打上了鲜明的“农民化”的印记。
但是,莫言并不是一个通常所谓的“乡土文学”作家。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固然也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但这种意义上的农村乃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都市、军营、知识界,等等)而言,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在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并一律带上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
他们有的以描写乡间的风土人情见长(如刘绍棠),有的以描写乡间的日常生活情状见长(如汪曾祺),还有的则显得较为深刻一些,他们以描写特定背景下的乡间生活的变迁及其对乡间心理状态的影响为主(如高晓声、贾平凹)。
这些作家总是努力追求自己笔下的乡间的独特性,无论在风情、民俗方面,还是在人物和语体方面。
然而,这些特色表现得越突出,作品的普遍性意义却显得越薄弱。
特定区域的乡土特色过于强烈的色彩,掩盖了作品应有的更为深刻的主题。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当代文学就是这样,朝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规律的反向发展。
重新理解民族文化,重新发现民族性与普遍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重新寻找民族日常生活在现代世界中的位置和意义,这些便成了莫言一代写作者的重要任务。
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的,这个空间即他的故乡高密东北乡。
古老、偏僻而闭塞的高密东北乡,成了实现其雄心勃勃的文学计划的地方,正如托马斯・哈代(T.H ardy)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福克纳(W.Fau lkner)笔下的美国南部约克纳帕塔法县一样,同样相似的还有加西亚・马尔克斯(G.G.M ar2 quez)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
这些作家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
在这个意义上,莫言与上述这些作家是比较接近的。
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在这个方面,与莫言同时代的作家中,只有刘恒的部分作品与之比较接近。
与一般“乡土文学”不同,莫言笔下所展现的是另一个中国农村:古老的、充满苦难的农村。
这不是一个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时期乡间,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
它的文化与它的苦难一样恒久、古远。
时间滤去了历史阶段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的特征,而将生活还原为最为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性爱、暴力、死亡……这种主题学上的转变,一方面与“寻根派”文学对人性的探索有关(莫言在最初亦曾被视作“寻根派”之一分子);另一方面,它又比“寻根派”更加关注生命的物质形态(比如人的肉体需要和人性的生命力状况等),而不是文化的观念形态(诸如善、恶、文化原型或象征物之类)。
在物质化的生存方面,中国农民饱受苦难。
他们的生存苦难与他们的文化传统一样古老,比任何其他的文明形式(无论是宗法制的还是公社制的)更接近他们生存的本质。
这正如莫言在早期作品《售棉大路》中所描写的那样,丰收的农民喜气洋洋地交售棉花,同时却依然饱受着恶劣的生存条件所带来的痛苦。
这种痛苦,就如同那位卖棉的姑娘因月经来潮所感到的生理痛苦一样,是与他们的生命本身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肉体生命的一部分。
这一点,只有深谙农民生活本质而不被一般文化观念所迷惑的人,才能深切地感受得到。
如果将中国农村仅仅理解成一个悲惨世界,这是远远不够的。
那些远离乡村生活的人往往只是这么看,以便自己高居于农民之上,并垂怜于他们。
农村,尤其是中国农村,与苦难杂糅在一起的往往还有一种生活和快乐,这正是乡间文化的复杂性所在。
中国乡间文化自古以来就是这么一种苦难与快乐的奇特的混合物。
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运动”对此特性有所发现,但“寻根派”作家无法理解这一特性奇妙之处,因为他们往往抱定某种僵死的文化理论模式和简单的历史进步论观点,而不能容忍乡民在苦难与快乐相混杂的泥淖之中生存的现状。
“寻根派”作家只能根据自己的文化冲突模式(野蛮 文明,古老 现代……)对乡间文化作出生硬的评审,在“蒙昧”、“荒蛮”、“落后”等简单标签的掩盖下,将农民生活的复杂性和真实意义化为乌有。
莫言的早期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文化寻根运动”的痕迹。
不过,莫言的意义在于,他没有简单地追随“文明冲突”模式,而是卸去了种种遮蔽在农村文化上的观念外衣,将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方面暴露出来了。
《红高粱家族》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抗战题材的故事。
这类题材倘若从文化层面上加以处理,则极容易变成一个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相冲突的寓言,如“文化寻根派”的电影《黄土地》那样。
但莫言在这部小说中更重要的是描写了北方中国农村的生存状况:艰难的生存条件和充满野性的顽强生存。
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家族》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刻的关于生命力的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于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家族》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土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历史观念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素。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和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正如他在作品中将那些野生的红高粱酝酿成高粱酒。
这一由物质向精神的转换,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莫言笔下的另一类形象妇女,同样也表现出对生命强力的赞美。
如《红高粱家族》中的奶奶、二奶奶,《食草家族》中的二姑,《姑妈的宝刀》中的孙家姑妈,等等,这些女性尽管命运多蹇,但她们都有着大胆泼辣的性格,敢作敢为的精神,而且,还有着健壮的体格和旺盛的生殖力。
她们是生命的创造者和养育者。
在她们身上,显示了生命力的生产性的一面。
这种富于生产力的母性形象,在《丰乳肥臀》中达到了辉煌的高度。
作者将“大地式”的旺盛的生殖力和广博的母爱赋予了那位饱经苦难的母亲。
而在另一处,母亲的形象则发生了衰变。
在《欢乐》中,齐文栋的母亲是一位衰朽的、丧失了生育力的母亲。
作者特别地描绘了这位老年妇女的颓败的身体:因生育过度、生存的艰辛和时间的侵蚀而变得不堪的身体。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母亲,成为少年齐文栋惟一的保护者。
在这个形象中,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大地母亲”广博的爱的赞颂和感恩,又有对生命力衰颓的追悼。
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生命力主题(无论是其破坏性方面还是其生产性方面),莫言都以一种肯定的态度来表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肯定性的主题却又是通过父辈形象才得以展开。
从《红高粱家族》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乃是站在子辈的位置上来追忆父辈的故事。
小说的一开头便写道“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这一双重的纪年方式标明了“父”与“子”的历史距离。
“父辈”的生活状况以过去时态存在,而“子辈”则只能依靠对过去了的“父辈”的辉煌生命的追忆而苟活。
在《红高粱家族》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个族系级差:“爷爷”余占鳌“父亲”豆官“我”。
这一“族系链”,就生命力角度言之,则表现为“力的衰减”。
“爷爷”是一位匪气十足、野性蓬勃的英雄,“父亲”则在一定程度上仰仗着“爷爷”的余威。
更加意味深长的是,“父亲”带着“爷爷”杀敌的武器,却只是对一群癞皮狗作战,并且,在这场并不体面的战斗中,自己丧失了两枚睾丸中一枚。
这也就意味着其生殖力(生命力)的减半。
至于“我”,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分子,在作者看来,则是更为内在和更加彻底地被“阉割”了。
与“父辈”的生机勃勃的感性生活相对照,现代的“子辈”“满脑子机械僵死的现代理性思维”,有着“被肮脏的都市生活臭水浸泡得每个毛孔都散发着扑鼻恶臭的肉体”,“显得像个饿了三年的白虱子一样干瘪”。
回到“红高粱”的隐喻世界之内,作者则是将现代的“子辈”比作劣质、杂芜、缺乏繁殖力的“杂种高粱”。
孱弱的不肖之子,在《红高粱家族》中尚且是一个隐匿的形象,而到了《丰乳肥臀》中,则被直接揭露出来。
生命力在上官金童那里退化到婴儿状态。
由此可见,“生命力主题”在莫言那里同时还包含一个深的“文明批判”主题。
与“寻根派”的一般立场不同,莫言并未以简单的历史主义眼光来看待“文明”进程,没有将“文明”处理为“进步 保守”的单一模式,而是“文明”放到“生命力”的对立面,把它看成是一个“压抑性”的机制,并由此发现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