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和货币学派不同
凯恩斯及各学派分析
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与构成: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新剑桥派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仅这三种动机不能说明全部现实状况,于是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七动机说:产出流量动机、货币—工资动机、金融流量动机、预防和投机动机、还款和资本融资动机、弥补通货膨胀损失的动机、政府需求扩张动机。
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和托宾模型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分别修正了凯恩斯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而与利率无关的观点,模型论证了利率变化通过影响持币成本作用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并分别求证了两种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托宾模型发展了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认为在对未来预计不确定存在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达到总效用最大化,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行为,从而导致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动,所以利率和未来的不确定对于投机性货币需求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粘性为基本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这个最重要的假设,认为在货币非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
货币供给理论:外生货币论: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影响经济运行,却不受经济运行的影响。
因为金币的生产无利可得,纸币不能为私人生产。
新剑桥学派不完全赞成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往往只能被动地适应公众的货币需求,难以自主地决定货币供给量。
在货币供给的控制上,他们认为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给量,但是,其效果却没有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好。
因为银行体系会规避中央银行的控制;中央银行的控制存在着漏洞;还有它增加货币供给的能力比减少货币供给强。
新古典综合派在复杂乘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于凯恩斯外生货币供应论的内生货币供应论,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是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变量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货币供应的多少是由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控制是相对的。
凯恩斯主义与古典经济学派对货币理论的对比
统计学0801 张家然 2008050118透过货币理论看生活——对比分析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理论的现实意义是服务于生活。
经济学也一样,从大的角度而言,经济学可以指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个人而言,透过经济学,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甚至未来的经济走向,进而来决定自己现在的生活行为与预期生活计划。
关于货币,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纯正的经济工具,在现实社会中它更多的是担任着政治工具的角色。
从整体理论上看,古典理论是注重经济的长期行为,凯恩斯主义则将其注意力集中在了短期。
然而引用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话说:困难时出现在短期,长期是看不到困难的。
所以我认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引导我们修正现在的经济行为,进而度过现在面对的一系列经济困难;古典经济学理论则给我们希望,就像在告诉我们:困难总会过去,一定要坚持住,这只是暂时的。
让我们在面对短期的经济困难时不会失去勇气,最后才可以实现经济的完美。
货币作为控制经济进而控制别国的工具,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国家竞争中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现对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进行对比,并希望可以透过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古典经济学派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和完善市场神话的信条上。
古典经济学家和一切经济自由主义者都深信这假定的可靠性从而认神话为现实。
“完全竞争”要具有若干的条件:第一,每一商品的供求双方都具有众多的供应者和购买者,而每一供应者和购买者和能提供和购买的商品部只构成本商品总供求量的一部分。
第二,任何生产者都有毫无困难地力口人或退出生产的自由。
第三,投入各生产因素和产出商品必须具有同一性,以便卖者可在不同生产单位的产品问作出自由选择。
第四,将来供求的情况是确定的。
第五,供求双方对于市场情况了解的知识是完全的。
“完全竞争”造成了一个完善的市场,完全的市场为经济自由主义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
亚当.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起了“完全竞争”在完善市场中的作用。
货币金融学知识点大全
1、狭义货币:M1=通货C+活期存款Dd+其他支票存款+旅行支票2、广义货币:M2=M1+Ds储蓄存款+Dt定期存款;M3=M2+Dn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存款;M4=M3+L 银行与金融机构外的所有短期流动资产。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即期交易);储藏手段;支付手段(跨期交易);世界货币。
4、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本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信用和商品经济一样,都是以私有制存在为前提的。
5、信用的基本要素:信用主体、信用标的、信用载体、信用条件6、信用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民间信用7、信用工具: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是贷者与借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工具。
信用工具:又称金融工具,是记载信用标的、保护债权人权利、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凭证。
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要求信用标的具备可转让性,以充分满足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这就要求信用标的物由标准化的、可精确定价的和可广泛接受的载体来承载,这个载体就是具备充分流动性的信用工具。
8、主要的信用形式:(1、商业信用: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商品往来时发生的信用,其主要方式是预付和赊销,相应的信用工具是商业票据。
商业信用作为典型的直接信用,具有交易直接而迅速、交易费用低等特点。
此外,商业信用在一点程度上扩大了商品交换渠道,调剂了商品市场,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对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缺陷】:1--授信规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限制;3--商业票据接受性有限;4--信用链条具有不稳定性。
(2、银行信用:通过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将货币转化为借贷资本,进行社会化资金分配的信用形式,其典型方式就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银行信用具有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等优势,它大规模地促进社会资金全方位、多层次流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最有效的信用形式。
金融学模拟题2
货币银行学模拟练习与答案2二、判断正确与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Χ。
每小题2分。
答对给分,答错扣分,不答不给分)46、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析的分歧在于传导环节不同。
( X )47、金融工具就是金融资产。
( V )48、现金漏损率与存款派生倍数呈反比关系。
( V )49、经济发展的商品化是货币化的前提与基础,但商品化不一定等于货币化。
( V )50、现实中的货币需求既包括了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51、暂时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 X )52.对货币政策目标而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通常是一致的。
(V )53.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外汇汇率的波动幅度受到黄金输送点的限制。
( X )54.复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简称,是指以金和银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 X )55.在采用直接标价法情况下,本币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整数,汇率变动是以外币数额的变化来表示的。
( V )56.现金漏损率与存款派生倍数呈正比关系,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派生倍数呈反比关系。
( X )57.纸币之所以可以作为流通手段,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
()58.从货币发展的历史看,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铸币。
()59.借贷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生息资本。
()60.中国人民银行在1983年之前是复合式中央银行。
()61、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主体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62、经济发展的商品化是货币化的前提与基础,但商品化不一定等于货币化。
()6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既包括了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64、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流动性陷阱中”,货币政策无效。
()65、纸币之所以可以作为流通手段,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
()66、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相互对立的,银行信用发展起来以后,逐步取代商业信用,使后者的规模日益缩小。
()67、“金融二论”的核心观点是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管制和干预。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思考: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
货币投放量 经济思想 与社会消费 需求
凯恩斯主 义 通货膨胀
政府开支
税收
国家干预力 度
赤字财政
加强国家对 高税收 经济干预
反对扩大政 控制货币发 府开支、预 行 货币学派 算赤字 扩大供应而 供应学派 不是消费需 求 减税 减少政府对 经济的过度 干预
4、新特点:
①“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② “新”字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 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③ “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 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5、本质(局限性):
①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垄断资本在…… ②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并存的两极社会 ③美国“新经济”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循环的 规律,2001年又进入新的一轮经济衰退期
1、时间:克林顿执政期间 (20世纪90年代)
2、表现:①创下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②通货膨胀问题被解决 ③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出现了50年以来首 次巨大的财政盈余 ④失业率降到30年来的最低 ⑤企业利润大增,市场繁荣,出口猛增,股 市繁荣
3、原因:①把平衡预算……,通过缩减…… ②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 ③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
请思考: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干预。
2、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1)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的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 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 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的干预经济。
(2)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 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 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 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 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金融基础知识判断题
1.从价值规律的角度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复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简称,是指以金和银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3.在金本位制下,两国货币单位的含金量之比是确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
4.暂时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5.格雷欣法则是在金银平行(复)本位制中发生作用。
6.纸币之所以可以作为流通手段,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7.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黄金为基础,但却是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自此体系建立起来了,金本位制就宣告崩溃了。
8.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也可以是现实的货币。
9.在金本位制度下,流通中所需要的纸币数量,取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10.借贷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生息资本。
11.以复利计算,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对贷出者(储户)有利。
12.商业信用是当代各国采用的最主要的信用方式。
13.银行信用是当代各国采用的最主要的信用方式。
14.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双方并不形成直接的债权和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15.商业票据的背书人对票据不负有连带责任。
16.债券收益率是期待的收益率,股票的收益率是固定的收益率。
17.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相互对立的,银行信用发展起来以后,逐步取代了商业信用,使后者的规模日益缩小。
18.通知放款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短期资金拆借。
19.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拥有发行债券的权利。
20.金融体系是指一国一定时期金融机构的总和。
21.经济危机期间,金融市场上货币资本过剩,利率极低。
22.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之一在于,中央银行的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从事货币信用业务。
23.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根本标志。
24.中国人民银行在1983年之前是复合型中央银行。
25.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在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不良影响和负作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是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都对货币需求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将会探讨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资本论》中。
在马克思看来,货币是商品流通的媒介,是价值量的量度。
马克思认为,货币需求来自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即人们购买商品需要使用货币。
他注意到货币不仅是购买商品的手段,还是资本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货币在商品流通和资本运行中的作用。
费雪是20世纪初著名的货币学派经济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货币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MV=PT)。
他认为,货币的总量和流通速度决定了商品价格总水平和商品交换量。
费雪关注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强调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平衡关系。
他的货币需求理论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来分析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剑桥学派是20世纪初以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为核心的一批经济学家。
剑桥学派关注货币需求与收入、财富等因素的关系。
他们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财富积累。
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货币供应对经济的影响,主张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来实现经济稳定。
凯恩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通论》中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和“货币是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与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相关,而总需求的变化会对经济产出产生影响。
他强调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
弗里德曼是20世纪后期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函数”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货币的机会成本。
他主张通过稳定货币供应来控制通货膨胀,并对货币政策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对比这五位经济学家的货币需求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共同点和区别。
首先,他们都认识到货币对经济的重要性,都强调了货币需求与经济活动的密切关系。
凯恩斯、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金融学说(异同点)?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主张:1.实现充分就业需要以利率为杠杆,刺激有效需求,其方式是实行刚性的工资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因为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无法操作的。
2.货币政策的作用与其他政策的局限。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特别是再危机时期,会被流动性偏好吸收。
所以要配之以赤字财政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新剑桥学派政策主张的特点:1.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其目标不是保持经济的均衡,而是改善经济的失调;2.把社会政策放在首位,并注重财政政策,轻视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理论方面,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多重目标论。
利率中介指标论和货币政策资产传导论多重目标论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包括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难以同时实现,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或者统筹兼顾,力求协调;或者视经济形势的需要突出重点,权衡主次,这便是相机抉择,利率中介指标论认为,中央银行应该也可以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因为利率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调节器,是连续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纽带,是衡量经济态势的最佳指标。
新凯恩斯注意经济学派在货币最终目标的选择上,与老凯恩斯主义一样,都主张应该放在稳定物价和实现经济增长上,特别是在市场长期非均衡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运用货币政策,利用货币的非中性来影响实际变量,促进市场均衡和经济增长,而在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方面,新凯恩斯注意经济学派主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
标不能仅仅盯住利率,还应该把信贷配給量的增长率作为中介指标。
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分歧
《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分歧崔健,柳欣(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天津300071)摘要:货币学派在分析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时,一个内含的假定就是货币供给是外生给定的;凯恩斯学派则提出了内生货币供应理论。
作为流动偏好的存量分析,凯恩斯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意义和货币与其他资产的关系以及资产的流动性;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流量分析的一个特例,虽然它引入了凯恩斯的存量分析或“资产选择”,但他把这种存量与流量的同时均衡的基础建立在新古典生产函数和中央银行外生的货币供给之上,这导致其理论的重大缺陷。
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要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框架下,采用存量和流量相结合的方法,坚持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一体化的分析思路,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学派;凯恩斯学派;价格水平;内生货币供给;存量;流量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8)07-00014-05货币与物品的价格水平(包括价格的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
价格水平是物品与货币交换的整体价格,因此价格水平也就是按物品计量的货币价格的倒数。
但是货币供给变动引起价格水平变动或决定价格水平的变动率的关系并不明显,在一般均衡框架中并没有一个先验的原因可以认为只是货币供给的变动决定价格水平的变动。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关于货币供给的增加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同的学派基于分析角度的不同提出了各自的命题。
有的将这种关系作为一种必要条件进行表述:无论什么原因引起并加剧了通货膨胀,除非货币供给增加了,否则通货膨胀不会持续下去;有的表述为一种充分条件:货币供给的增加和其他因素同样引起通货膨胀并决定通货膨胀率;还有的则表述为唯一的充分条件:货币供给增长率,而且仅仅是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
[1]以下我们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相关理论观点来进行对比分析。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
诚然,他们有共识,但更多地是分歧和对立,其中,尤以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意义。
其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货币政策作用的目标理解不同,凯恩斯主义强调利息率对货币调节的传递作用,认为利息率应成为政策的直接目标;货币主义则否认利息率在货币政策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控制货币量是“第一要务”%#&。
第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看法不同,凯恩斯主义相信通过“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工具),可以解决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仅仅是辅助性的、第二位的;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供应量是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因此“唯有货币最重要”%!&,并反对财政政策被“反复地滥用”。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对传统货币数量说的“革命”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01),他抛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两分法”,创立了以流动偏好为特色的货币需求理论。
传统货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
就是说,货币仅仅是经济运行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领域中的就业、产出、投资等。
货币数量变动唯一影响的是物价水平。
这就是古典学派的货币流与实物流截然分开的“两分法”,其前提基础一是假设人们对未来有完全的预期,一是不考虑时间变化的静态分析方法。
与古典学派不同,凯恩斯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作为人们行为的重要假设,再加入时间因素的动态分析,从而使货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推演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偏好说。
流动偏好(23453637)89+:+9+*;+),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基于货币具有百分之百的流动性(变现能力),从而喜好以货币形式保留一部分财富的愿望。
流动偏好根源于人的三种(两类)行为动机。
第一类是交易动机(便于应付日常交易支出)和预防动机(便于应付意外性支出,如医疗费用、事故赔偿等),这类货币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小并与之同方向变动,如果用<=>表示这类需求,用?表示收入水平,就有<=>@:())。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对比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对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学领域有一场大的观念革命,那就是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争论。
前者创立的凯恩斯学派,一度统领整个经济学理论。
后者代表的新货币学派,在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基础上批评继承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创立了另一观点。
对两人的货币需求理论异同的对比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货币需求的原理。
一,不同点。
1.背景众所周知,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是30年代经济危机的大萧条时期。
当时的经背景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而且需求的上升不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弗氏的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胀”时期。
当时的情况是生产停滞,经济没有增长,但价格却在不断上涨。
两者背景完全相反。
2.假设经济学理论中, 假设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什么经济学派所作的什么经济理论分析,都离不开一定的假设。
不同的假设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截然相反。
凯氏学派与弗氏学派的分析前提假设就有一定的差别。
首先,凯恩斯假定他所做的是短期分析,这就意味着价格不变。
短期内只要有效需求上升,经济就能上升。
而弗氏的分析基于长期分析,人们的价格预期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其次,凯氏理论对货币的定义是在M1层次上无收益的货币,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媒介功能和贮藏手段功能。
相比之下,弗里德曼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测定出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在M2层次上的,这样货币的定义更加广泛。
3.结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必然具有一定的政策目的或主张。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结论可简单概括为,在“流动性陷阱”中,即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恢复有很好的效果,而货币政策则基本无用。
弗里德曼的主张是,在经济高涨时期,运用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控制更加有效。
可见,前者强调使用财政政策,后者主张运用货币政策。
当然,前者针对的是萧条问题,而后者要解决的是滞胀问题。
4.大胆假设与实证分析凯恩斯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胆的假设。
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假说虽然在现实中还没有实际发生过,但是他的这一大胆假设对经济学的分析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8.比较分析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关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8.比较分析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关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观点。
答:(1)所谓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 —Pull Inflation),就是指社会总需求超出了社会潜在总产出之后所引起的价格水平持续上涨而产生的通货膨胀。
总产出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总需求表现为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主要有两种理论模型: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论和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
①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物价的因素除货币量之外,还有成本单位和就业量等多种因素。
货币数量的增加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性,要视经济体系是否达到充分就业而定。
如图10—2所示。
图中,横轴代表总产出成国民收入(Y ),纵轴代表物价水平(P )。
AS 代表总供给曲线,AD 代表总需求,充分就业时的生产总量是F Y 。
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关系可以解释如下:a .当社会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和失业时(2Y 点之间),总供给增加的能力很大,此时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带来产出的上升而物价并不上涨。
b .在2Y 点和充分就业分界点F Y 之间,总需求的增加将带来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同时上升。
这种双重效果的原因之一是存在闲置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供给有弹性,增加有效需求有刺激产出增加的作用。
此时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出,另一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
这种情况,凯恩斯称之为“半通货膨胀。
”c .当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由于各种资源已充分利用,供给无弹性,有效需求增加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同比例上涨。
这种情况,可称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缺口”理论,通货膨胀压力并不一定源于货币供应增加,在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模型中,总产出不变时,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自发增加都会产生通货膨胀缺口。
②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把货币数量看作是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惟一因素。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
在经济学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是两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本文将从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角度,深入分析和比较这两种思想流派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看法。
1.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倡导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短期内,总需求决定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因此,货币政策应该通过影响总需求来调控经济。
1.1 货币供应量对利率的影响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相对充裕,利率会下降;反之,当货币供应量减少时,市场上的货币相对紧缺,利率会上升。
凯恩斯将这种关系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1.2 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凯恩斯认为,利率是影响投资和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
当利率较低时,企业和个人借款成本较低,投资和消费意愿会增加;反之,当利率较高时,借款成本增加,投资和消费意愿减弱。
1.3 投资和消费对总需求的影响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投资和消费是决定总需求的关键因素。
当投资和消费增加时,总需求扩大;反之,当投资和消费减少时,总需求收缩。
因此,在凯恩斯学派看来,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水平可以间接地调控总需求。
1.4 总需求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在凯恩斯的理论中,总需求是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的关键因素。
当总需求增加时,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经济增长加快,就业水平上升;反之,当总需求减少时,企业产能利用率下降,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水平下降。
2.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学派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人所倡导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货币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利率的决定取决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平衡。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货币需求是当收入一定是,理性人们受便利,习惯,风险和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将收入的一部分以货币的形式持有的欲望。
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富争议的理论之一。
而货币理论的基石是货币需求,供给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具体阐述,学术界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但不同的理论之间虽有所争议,但也有相通之处。
在本文中,笔者将比较一下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凯恩斯的理论继承了古典货币学派学说,但又超脱与古典学说之外,以其大胆的假设与精辟的见解独创一体,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提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说”凯恩斯明确提出了货币在现实经济中作为资产的功能,因此,他所说的货币需求既有作为交易媒介的需求,也有作为投资资产形式的需求。
这样,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下,货币需求函数就是关于利率与收入的二元函数。
Md=ay-bi。
几即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同时,分析该函数时还必须注意,利率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不能无限上升,同时,货币需求量一定不能小于零。
研究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就不能不提一下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陷阱”假说。
即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公民对货币的需求量变为无穷大。
即当I下降为某一足够小的值时,货币需求曲线与某轴平行。
此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凯恩斯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个人的需求动机引入经济分析中。
2.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战后经济复苏时期。
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凯恩斯的理论以及经济政策主张已经不复生效。
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影响它的需求的因素主要有:1,持有货币的成本2,持有货币的受益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下,弗里德曼得出了复杂的关于货币需求的函数表达式(对不起,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打出那个方程式)。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弗里德曼得出:货币需求与实际恒久收入Y和利率有关。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理解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凯恩斯认为,在未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这也就为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浦斯[新西兰]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这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这就是说,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能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第二,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这就否认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率ū时,通货膨胀率为零。
因此,也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第四,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就是可以运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一.不同点:1 前提假设不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是:有效需求充足;金融市场完善,公众面临齐一的收益率;货物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他做短期分析,即假设商品市场P不变,货币市场Ms不变。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是:做长期假设,价格在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即价格变量在长期是变动的,影响着国民收入);货币量的层次是M2,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定义在更广泛的层次上。
2 个人想法不同:凯恩斯认为:A 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越高,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大。
B 货币的投机需求量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化因此,凯恩斯推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为:Md=aY-bi 认为货币需求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成正方向变化,而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化。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收益所影响。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比较复杂:Md/P=f (Yr, w, Rm Rb, Re, gP, u)其中,与P,Y,成正方向变化,与gP, Rm, Re, Rb,成反向变化。
简化为:Md/P=f (Yr, I )由此,凯恩斯与弗里德曼有了分歧点。
MV=PY,V=Y/Md/P 凯恩斯认为V=Y/f(Y,I),认为V是频繁变动的,而弗里德曼认为V是恒稳定的,根据是V=Y/f(Yr).区别:3 贡献不同:凯恩斯把货币需求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并由此提出了“流动性陷阱”假说。
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从而将货币理论纳入了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框架,摈弃了古典学派视货币为纯交易工具的狭隘观念。
在一般均衡的资产组合中特别强调货币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凯恩斯学派忽视货币量的偏颇。
严格地将名义量与实际量加以区分。
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龙源期刊网
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作者:王文杰
来源:《经济师》2010年第09期
摘要: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探讨货币数量间就业、产量、收入和物价等各种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文章主要是先通过阐述三个学派的货币理论,再分别分析三种货币理论,最后将三者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各自的侧重点、适用条件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古典学派凯恩斯货币理论现代货币学派分析比较
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
《货币银行学》试题及答案(二)
《货币银行学》试题及答案(一)1 信用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
√2 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中安全性与盈利性是统一的。
×3 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之后是复合式中央银行。
×4 国际收支是存量概念,货币供应量是流量概念。
×5 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时,存款货币的派生将扩张。
√6 自1984年至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前,我国事实上一直奉行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稳定物价,经济增长)。
7 决定债券收益率的因素主要有(期限、利率、购买价格)8 货币制度的基本类型有(复本位,银本位,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金本位)。
9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有(信用总量、货币供应量,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备付金率)1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国际储备,一般可分为(外汇、黄金、特别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
11 关于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区别,描述正确的是(只要是一个法律主体,无论其规模多大----------)。
12 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其记账本位币应为(两种方式均可)。
13 关于真实性原则的含义,下列不正确的是(在必要的情况下,真实性原则并非不可违背)。
14 会计核算所要反映和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地做出经济决策,即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是(相关性原则)的要求。
15 在会计核算中,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是(配比性原则)的要求。
16 按照历史成本原则,企业对资产、负债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行交易价格)。
17 谨慎性原则要求(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
18 关于重要性原则,理解正确的是(可以不用全面反映,充分披露重要的事项即可)。
19 下列哪个不属于会计要素(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实施效果
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为我国中央银行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对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 由直接向间接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公开市场操作能够有效调节货币供给量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核心是, 通过买卖证券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数量, 进而调节货币 的供给量。 首先, 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 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其次,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 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 体。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 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 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最后,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 包括总支出量、 总产出量、 物价、 就业等。 2 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利率进行调节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利率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通过中央银行公布的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来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 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 从而影响市场资金供求, 起到调控市场利 率的作用。 随着市场利率的逐步放开, 中央银行对短期利率的引导和调控就显得更加重要。 中国人 民银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灵活的特点, 配合利率调整, 适时调整公开市场业务债券回购 利率,并适当引导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变化。 3 公开市场操作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 人民银行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 并开展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 现券交易,提高了债券的流动性,降低了国债和金融债的发行成本,保证国债和政策性金 融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顺利发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日趋活跃,成交量不 断放大。 2013 年中国债券市场总交易规模达 262.7 万亿元,同比增速 3.85%。而银行间债券市场 在总债券交易规模中占比达 75.6%。2013 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规模为 41.4 万亿元、回购 交易规模为 221.2 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在现券交易总规模中占比达 97.6%,在回购交易 总规模中占比达 71.5%。 4 促进国债发行,减弱了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所谓财政政策的 “挤出效应” , 一般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进行投资对非政府投资产生 的抑制或削弱效应。 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及利率放开的情况下, 财政支出进行投资会带来 需求增加,利率上升,进而抑制其他投资的增加。二是在市场经济欠发达及利率管制的情况 下,投资不受利率约束而受资源约束,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以财政支出进行投资动用 的社会资源增加,其他投资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就会相应减少,进而抑制其他投资。 中央银行以国债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 会使这种状况发生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 与商业银行开展国债回购交易, 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 为商业银行滚动买卖国债创造了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现券交易, 在二级市场买进国债, 有力地支持了国债发行。
2 公开市场业务的初步形成(1999~2001) 1999 年至 2001 年, 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 我国经 济发展一直处于低谷,需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大力支持,所以,中央银行除了把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低到 6%外,还加大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 这一阶段的公开市场操作改变了过去以回购交易为主的方式, 增加了现券交易方式。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主要以投放基础货币为主,只净回笼了 276 亿元的基础货币。 2001 年公开市场操作承担了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职能, 也标志着我国公开市场 业务的初步形成。 3 公开市场业务快速发展期(2002~2005) 2002 年至 2005 年我国经济处于上升时期,消费 需求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快速增长中央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 开始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适时调节础货币投放。 4 公开市场业务的逐渐成熟(2006~2009) 2006 年以来,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 现实状况,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回 收银行体系的过剩流动性。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 2008 年下半年起,我国货币政 策开始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央行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及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灵 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策略。
M 1 dp =f(Y,W;rm,rb,re, ;U) P p dt
(解释各个字母)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永久收入的大小和货币与其他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差 额,而货币与其他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差额很小,影响不大,因此货币需求主要受到永久收入 的影响。 (3)不同点:①货币需求相对于利率是否稳定。凯恩斯分析的是当前收入,货币与债券, 不产生利息, 市场利率的多变性导致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 利率成为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 素 (可以从利率与债券的关系理解) 。 弗里德曼将资产范围扩大股票和实物资产也包括在内, 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永久收入的大小和货币与其他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差额, 而货币与其他资 产预期收益率的差额很小,因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作用不大, 、货币需求主要受到永久 收入的影响, 永久性收入是指一个人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过去、 现在和今后预期会得到的收 入的加权平均数,具有稳定性。永久收入的稳定性决定了其与货币需求之间的稳定性,进而 货币需求量也是具有可预测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②凯恩斯主张扩张性财政政策(流动性陷阱) ,保持半通胀的水平,因为凯尔斯认为,充分 就业是一种例外, 而小于充分就业才是常态。 因此增加货币数量只会出现利多弊少的半通货 膨胀,而不会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这成为他提倡膨胀性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弗里德曼主 张货币政策。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货币当局可以根据货币需求量来控制货币供给,是 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 ③凯尔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保证经济均衡发展,市场经济在其运行 过程中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从而产生危机与失业。 要避免危机与失业, 国家必须干预经济。 干预的基本方式是需求管理, 即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社会需求, 使社会总需求与社 会总供给均衡,保证经济均衡发展。弗里德曼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 性,货币当局可以根据货币需求量来控制货币供给,是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
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1、 食品项所占比例过重,与实际消费结构情况脱离。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 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 1978 年的 57.5%下降到 2010 年的 35.7%, 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也从 67.7%下降至 41.1%,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标志着我国居民食 品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客观上要求 CPI 构成权重做出相应的调整。 2、 医疗教育等实际消费较多的消费支出在指标中的权数偏小。 而从我国普通居民的实际消 费支出来看,其所占的比重要高于 CPI 指数编制过程中所采取的既定比重。另外,与居民生 活密切相关的燃油价格连续多次大幅上调,但其仅体现在在权重还不到 1%的车用燃料及零 配件中,因此,即使油价、燃气价涨幅过高也不至于影响总的价格指数,这也使得居民的感 受与公布的指数形成了偏差。 3、 居住项所占比偏小,而且排除了购买商品房的消费支出,只将其作为投资考虑,大大偏 离居民感受。 我国绝大多数的居民在住房上的开支并非仅仅属于投资, 大多是出于日常生活 的需要, 将购买自用商品房排除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外, 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数据统计的 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三、 CPI 在数据采集、生成、发布等环节受到较多的人为影响。一是编制计算过程不透 明,CPI 指数编制中的中类指标及小类指标的权重一直没有公布,公众对其不知情,易被人 为操纵,形成偏差。二是采集样本偏小。三是权数调整周期过长。 第四、 统计部门对于 CPI 商品篮的商品的采价工作是每月 5 日开始, 并且采价员需要对自 己负责采集的商品价格每 5 天更新一次, 统计部门要求实际成交价, 然后将每个月要将各个 采价点采集的价格进行平均后,才能获得该商品的月平均价。因此,用于 CPI 计算的商品的 录入价格一般是该商品均价,肯定会于商品的一般价格有偏差。 (数据经过处理产生时滞 与平滑) 六.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原因
七.公开市场操作:经济金融背景
一 理论背景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的 一种。相比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公 开市场操作具有主动性强; 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的优点。为目前世界上多 数央行经常使用。 1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发展历程 1.1 公开市场业务的启动与恢复期(1994—1998 年) 1994 年我国成功实施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 度,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央银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于 1994 年 3 月启动 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 1996 年 4 月又启动了买卖短期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当时交易 对象只有 14 家商业银行, 交易工具只有财政部当年发行的短期国债,交易品种只有 正回购一个, 交易方式非常单一, 每次的招标数量很少, 只有 1~2 亿元的规模 1997 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基本上停止了. 随着 1997 年 6 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和国家开发银行债券市场化发行的推行, 以及 1998 年央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的控制,1998 年 5 月央行恢复 了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并实行了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些实力雄厚’资产质量 较好’资信较高,并能进行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
1. 凯恩斯学派以货币学派观点 (1)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流动性偏好理论,即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 货币是因为货币是一种流动性最强而且面值固定的不变资产, 既没有资本升值也没有贬值的 资产。人们持有货币主要包括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分别进行解释) (2)货币学派主要以弗里德曼为主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二 公开市场操作使用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 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使用可以从交易品种来进行详细说明 从交易品种来看,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 回购交易, 现券交易, 中 央银行票据。 1 回购交易 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 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 并约定 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 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正回购 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 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正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 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2 现券交易 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 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 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 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 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 放基础货币。 3 中央银行票据 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 其实质是中 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 ,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从已发行的央行票据 来看, 期限最短的 3 个月, 最长的也只有 3 年) , 其发行的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 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以及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