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表形态的变化
2.2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组织户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地域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全球地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国际理解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2.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如“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地表形态变化优势发展地区经济?”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探究活动,如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变化特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本节课采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方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变化的现象。
2.提问:“你们听说过喀斯特地貌吗?它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湘教版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河流
侵蚀
River erosion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河流
堆积
Stream deposition
河口三角洲
• 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 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河流流速与流水外力作用的关系 河流流速越大,侵蚀作用越强; 河流流速越小,沉积作用越强。 河流流速与携带泥沙颗粒粒径之间的关系 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颗粒粒径越大; 河流流速越小,携带泥沙颗粒粒径越小。 河流沉积作用的规律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沉积作用
洪积-冲积平原
Proluvial alluvial plain
请解释冲(洪)积扇从 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 粒径的变化情况。
•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 河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形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变缓,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
洪积-冲积平原
Proluvial alluvial plain
分水鱼嘴将弯曲河段分为外江和内江,内 江流经岷江凹岸,流量大于外江,因此能够 保证有充足的水源流入灌溉区。
(2)为什么都江堰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泥 沙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
受横向环流的作用,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中挟带的泥沙被底流由凹岸带至凸岸。宝瓶口地处弯曲河段 凹岸中部,右侧是飞沙堰,入口宽而浅,利于减缓河流流速,使泥沙快速沉积;而左侧是灌区,入口窄而深, 河流流速较大,不易发生沉积。
(2)发生袭夺后,旋峰峪附近的河谷径流量减小,搬运能力减弱,大量的河流冲积沙石和 沙土在此沉积下来。
(3)恶沟河的径流量加大,侵蚀能力加强,河谷会不断变宽变深。
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上来 解释。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地 质 作 用
内 力 作 用
板块运动与 -----板块构造学说 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 (局部)地形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外 力 作 用
2、断层(地壳的垂直运动)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位移。
断裂面 断层线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 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 产生显著的位移,成 为断层。
地垒
地堑
在地垒构造上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在地堑构造上则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P36) 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P36)
师生互动
1.板块构造学说 近几十年解释 大地构造 和 海陆分布规律 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2.主要观点
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 割成 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运动 状态。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人工修建的梯田
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海岭
喀斯特地貌(溶洞)---流水溶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浪侵蚀作用
冰碛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 导致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宽广的冲 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作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用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褶皱示意
因碰撞或挤压作用,使沉积岩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
褶 皱 景 观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力侵蚀的过程中,背斜顶部因受 到张力的影响,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 而向斜槽(底)部因 受挤压力,岩性坚 硬,不易被侵蚀。
背斜
新--老--新
地貌上:向上拱起,多成山; 地质上:中间老,两边新(判别的依据)
老--------新--------老
地貌上:向下凹陷,多成谷; 地质上:中间新,两边老(判别的依据)
褶
皱
形成原因?
基本形态?
背斜 (中间向上拱起) 向斜(中间向下凹陷) 背斜成谷,向斜 成山的原因?
断层线
断 层
形成原因? 地表形态?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地垒
断层面 断层线
地垒 : 泰山、庐山、华山、
峨眉山等 地堑 : 中间下沉,两侧抬升:地堑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
例题: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E A B C D
D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_________。 山岭 (2)从地形上看,C处是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向斜槽(底)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3)泰山的成因类型与图中____一致。 (4)图中CD两处宜修建地下隧道的是___,良好的储油构造是___。形成的?为 什么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流水侵蚀 2、在黄河下游会形成什么现象? 地上河 为什么?
流水沉积
2.2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生能解释板块构造理论,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
-学生能描述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火山、岩浆侵入等。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观察与分析作业:
-学生需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通过实地观察、收集资料或利用网络资源,分析该地区的主要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原因。
-学生需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所选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特征、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脉、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对比分析,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接着,我择性地观看与地表形态变化相关的纪录片,并撰写观后感。
作业布置时,我会强调以下几点:
-作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作业难度适中,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详细的作业指导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和完成质量。
-提供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其地理素养的提升。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专业书籍、在线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机会,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
Relative movement of Eurasian plate and Indian Ocean plate
•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脉
Himalaya mountains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作用主体
风、流水、 冰川、生物等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起伏状况
趋于平缓
0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Plate movement and macrotopography
(1)在图 2-34 中,用虚线绘出背斜部位缺失的岩层。 (2)议一议,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2. 读图 2-32,完成相关任务。 (1)断层面是指岩体断裂错开的面,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在图中找到断层面、断 层线,并将它们标注出来。 (2)想一想,岩体发生破裂就会形成断层吗? (3)议一议,沿断层线常发育成什么地形?
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某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 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小题。
(1)长白山天池的形成源于( A)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2.2地球表面形态
断裂带
裂谷 或河流
渭河平原、 庐山、 东非大裂谷 汾河谷地 华山 泰山,峨眉山 吐鲁番盆地
岩层形态新老关系
地
貌
背 内老 斜 外新 向 内新 斜 外老
背斜山 向斜谷
背斜谷 (外力) 向斜山 (外力)
断 层
1. 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华 山北坡大断崖) 2. 块状山:华山、庐山、泰山 3. 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修建地下隧道:选择在背斜部位
水库、工程建筑: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采石:选择在背斜部位,工程难度小.成本低
读上图填写地质构造名称:
向斜 (1)A属于———— 地堑 (3)C属于————
背斜 (2)B属于———— 地垒 (4)D属于————
练习: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沙漠
是什么作用造就了这些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这 些作用的力量又来自哪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二)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活动1读书 )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思考:外力作用除了流水作用和风力 作用外,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外力作 用?
例如: 海岸地貌: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 海蚀穴等) 海积地貌(如沙滩等)
侵蚀作用为主:
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
地震是指岩 石圈在内力作用 下突然发生破裂, 地球内能以地震 波的形式强烈释 放出来,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地 面震动的现象。
知识点2.2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2.2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地表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项目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①同时进行,共同改变地表形态②在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1)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的过程。
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2)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2)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3)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出若干小板块(4)各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当中,板块交界处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稳定。
全球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宏观地形举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陆陆碰撞巨大的褶皱山脉、高原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陆洋碰撞大陆板块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形成海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洋洋张裂大洋中脊、海岭大西洋中脊陆陆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皱的一个弯曲)2.褶皱与地貌(1)形态上: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2)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地形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1)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2)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保留成山背斜谷向斜山地形特点顺口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2.2 地球表面形态1
地 震 ↓
地 表 形 态
地震裂缝
拓展
野外观察与判断: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1. 褶皱构造分层的原因?
2. 岩层弯曲的原因? 3. 背斜、向斜各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4. 褶皱构造各部位的演变。
断 层 ↓
成 因
吐鲁番盆地 华山西峰
思考:吐鲁番盆地和华山西峰分别属于断层中的哪部分
(上升盘、下降盘)?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火 山 ↓
地 表 形 态
日本富士山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成 因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地 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思考: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各属于什么板块?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定 岩层受力达一定的强度发生断 义 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
的显著位移。
地 1. 裂谷或陡崖2. 块状山 貌 3. 谷地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地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 垒 实例: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 地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 堑 实例: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底
断 层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向斜 断层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泉水、湖泊分布地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 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水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风力沉积作用
新月形沙丘
移动沙丘的构造
静止沙丘的构造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台 湾 野 柳 风
景
女 王 头 区
石
外力
侵蚀地形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 黄土高原的沟 壑、 河床加 宽加深、 瀑 布、峡谷、沟 谷(V型谷) 喀斯特地形等
4、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形成的地貌: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 影响:造成地壳断裂、错动。
火山和地表形态
分布: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火 山 形 成 的 地 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构造(断层)与地表形态
按两断层之间的岩块的运动差异会形成地垒和地堑。两条大致平行的断层,它们之间 有一共同的下降岩体,称为地堑。它们之间如果有一共同的上升岩体,则称为地垒。 地垒和地堑常常共生,两个地堑之间形成一个地垒,两个地垒之间则形成一个地堑。
地垒和地堑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地垒
概念
两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 两边的岩块相对下降,中间相 对上升的岩块称为地垒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使河谷、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地 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分部地区 普通
沙漠地区
2.2 地球表面形态知识概要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岩浆活动
地 球
内 力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表作 面用
地震
的
向斜
地 质 构
褶 皱
断
背斜 地垒
造 层 地堑
喜马拉雅山
• 科学家发现喜马拉雅山可能曾经是一片汪 洋大海,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鱼、 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 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 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 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 尽管抬升速度缓慢,但是,经过4000万年 的抬升,喜马拉雅山终于上升为世界最大 的山脉之一。
成谷
海岸山脉 储油
褶皱山脉 海沟
构造
成山 成谷 储水 构造
升 岩 块 高断 地块 山
)
断层
下
断
降 岩
层 带
块
谷 地 或 低 地
谷 底 或 河 流
生长边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结合以上的表格和课本图2-10、2-11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 2.上述板块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在地图册上找到美洲西海岸的山脉以及东非大裂谷,理解其成因。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质 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 来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Βιβλιοθήκη 太阳能表现 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风化、侵蚀、搬运、
变质作用、地震等
堆积、固结成岩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
形成高山或盆地
于平坦
内外力 作用的 关系
两个在空间上互相联系,在实践上同时进行, 通常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同 一时期,总是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形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态 变 化
外 力 作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削高填低,使地表趋向平坦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形成的地形 块状山地
实例
华山、庐山、泰 山
两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
地堑
两边的岩块相对上升,中间相 对下降的岩块称为地堑
裂谷、
汾河谷地、渭河 平原、东非大裂 谷
地质构造(褶皱)与地表形态
作用 风化作用
风力侵蚀
流 水
侵蚀
侵侵
蚀 蚀 溶蚀
作
用
对地貌的影响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 ,形成风化壳
内力作用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质作用 外力作用
岩地 变 地 浆壳 质 活运 作 动动 用 震
风侵搬 沉 固 化蚀运 积 结
成 岩
内力作用于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板
边界类型
褶皱
块
构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造
背斜 向 斜 上
的
内 容 ( 共 两 点
裂谷
海洋 陆陆之间 陆洋之间 成山
大洋中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