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总论

传染病就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得有传染性得疾病、

感染性疾病也就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所引起,较传染病不同点在于感染性疾病所指得范围更广,且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一、感染得概念:就是指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得过程。

二、感染过程得表现: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感染得过程。病原体能否被清除或定植下来,进而引起组织损伤、炎症过程与各种病理该病,主要取决于:病原体得致病力与机体得免疫功能,也与来自外界得干预(受凉、劳累、药物或放射治疗等因素)有关。

即:传染过程得三因素(≠就是否致病):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一)清除病原体(elimination of pathogen):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得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

液对少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得清除作用),亦可由事先存在体内得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细胞因子)将相应得病原体清除。特异性免疫功能又分主动免疫(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与被动免疫(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体获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

(二)隐性感染(cover infection):

有称亚临床感染,就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得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最常见得表现,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得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科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人体内,称为无症状携带者,如伤寒杆菌、乙肝病毒感染等。

(三)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就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得作用或机体得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最易识别。只占全部感染者得小部分,但少数传染病中(麻疹水痘)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显~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得较为稳定得免疫力(麻疹甲肝伤寒),不易再受感染。但有些传染病后得免疫力并不牢固,可以再受感染而发病(流感细痢阿痢)。小部分可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四)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病原携带状态就是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持续存在,但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此时病人可向体外排菌,称为~,就是重要得传染源。

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时间与持续时间得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或慢性携带者/健康携带者。

按其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下或以上而分为急性与慢性携带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可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得疾病较少,如霍乱、痢疾等。这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未排出病原体。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得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

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乙型肝炎等。一般恢复期病原携带者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三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

携带者。少数人甚至可携带终身。

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

(五)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清除病原体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

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潜伏性感染者不排出病原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区别病原携带)。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得作用:

致病得三个因素:病原体得致病作用宿主得免疫机能外界环境

病原体致病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四、感染过程得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外部屏障皮肤黏膜、内部屏障血脑胎盘),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五传染病得发病机制:

①传染病得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②组织损伤得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③重要得病生变化:发热、代谢改变

传染病流行过程得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传染源:就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得人与动物。

包括: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动物。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母婴传播。

人群易患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得人群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

中得比例决定该人群得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得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传染病得基本特征:

(一)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就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得。

(二)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疾病得主要区别。

(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得流行需有传染源、传播途径与人群易感性这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病发病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暴发性流行。

发病率在时间(季节分布)上、空间(地区分布)上、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得分布。

(四)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得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得特异性免疫。包括主动(感染后获得得免疫力、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与被动(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滴度免疫球蛋白或从母体获得)免疫。

传染病临床特征:

一病程发展得阶段性

1、潜伏期(确定检疫期得重要依据及诊断得参考);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再燃: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得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但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得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得情形。

复发: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得病原体再次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症状再次出现者。

后遗症: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二常见得症状与体征:

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①热型及其意义:热型就是传染病得重要体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C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C,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极期。

2)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一度,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3)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4)回归热:就是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可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但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5)不规则热:就是指发热病人得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得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传染病得治疗:

一般治疗(隔离、护理、心理与支持治疗、消毒),

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

康复治疗,

中医药治疗。

传染病得预防: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隔离、消毒),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6(新加甲流)种,丙类10种。

甲类包括鼠疫与霍乱城镇要求2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6H。(甲类感染病属于强制管理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包括SARS、甲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城镇要求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H,

丙类传染病(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免疫球蛋白Ig可分为IgA,IgG,IgM,IgD,IgE、IgM抗体最先出现,就是近期感染得标志,持续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