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知识点及课后活动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十一课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本课的知识点,包括四个部分:朕早起,神奇的水稻,马蹄铁和指南针,丝绸之路。

一、朕早起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有智慧的人民,比如皇帝爱好书法、发明、绘画等等。

我们所知道的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露出了他过人的才能,而且他提倡太监学习技术,培养工匠,以获得高度的技术发展。

此外,南宋的官员、“天文家”郭守敬也非常出色。

二、神奇的水稻水稻是我们千百年来所依赖的主要食物之一,然而,你知道它有多神奇吗?水稻是一种亚热带作物,它需要足够多的阳光、温暖的气候和丰富的水源。

神奇之处即在于它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可以长在不同的土地上,并且产量很高。

这种作物的利用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500年的新石器时代。

水稻饭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食物,同时它也成了加固土壤的重要工具。

三、马蹄铁和指南针正是由于中国人发明了马蹄铁和指南针,才使得海上航行变得相当安全和容易。

在古代,人们使用马蹄铁来保护马蹄,同时这种物品也可以用来吸附磁铁。

这种现象启发了中国人发明指南针的灵感,指南针是一个能够指明北方方向的装置,它使用磁针取代了马蹄铁,并且被运用于海上导航。

四、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欧洲、非洲、亚洲的贸易路线之一,它是中国古代经济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

从古代起,中国一直是全世界的主要丝绸生产国,它的丝绸质量因其细腻美观而著名。

丝绸之路将世界各地的商品联系在一起,也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为今天的全球经济带来了启示和文化传承。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孕育了众多的有智慧的人民。

他们发明了许多的物品,这些物品不仅改变了科技,而且对生活起着积极的影响。

水稻、马蹄铁、指南针和丝绸之路等发明,无不显示着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勤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课堂笔记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一、秦朝的结束1.秦朝统治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矛盾秦朝统治时期,由于苛政昏虐,贪污腐败,百姓生活困苦,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和社会矛盾。

同时,秦朝的统治者采取了过度中央集权、深居简出、神秘化的统治方式,导致政权内部的腐败和分裂。

2.秦朝的崩溃和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秦朝内部腐败和分裂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叛乱蜂起。

而陈胜、吴广在210年前后发动了起义,史称陈胜吴广起义。

这次起义标志着秦朝的垮台。

二、刘邦夺取天下1.刘邦的认识和努力刘邦认识到创立新的政权必须得到百姓的支持,所以在他展开活动前,他让自己和农民一起过着和他们一样的生活,用他的言行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2.刘邦夺取天下刘邦在新野登基,建立汉朝。

刘邦夺取天下过程中,他发挥了自己的出色指挥才能,并有大量的百姓和有学术成就的人士来帮助他,这些都使刘邦得以顺利夺取天下。

三、“文景之治”时期1.文景之治的概念“文景之治”是指以汉武帝和汉昭帝时期为代表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汉朝开始出现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进步,这一时期开始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2.文景之治的主要标志(1)扶危定乱,开疆拓土。

(2)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推广铁农具,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4)兴修水利,保障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5)推广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方面的学术。

3.文景之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文景之治的出现标志着汉朝向着盛世进发,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成就将中国的历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也为后世历史的发展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四、西汉的建立1.秦朝的垮台和陈胜、吴广起义2.对于秦朝的叛乱和战争,刘邦采取了投降、纳贡、交出人质和勉励宽恕等方式来平息这一矛盾。

3.为了巩固新政权的稳定,刘邦采取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等政策来管理国家,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平衡,同时也有益于重整国家的经济和治理体系。

七年级历史11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11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11课的知识点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关键课程,七年级历史第11课包含了多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为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知识提供帮助。

1. 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历史在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历史是一个重点。

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犹太人的故乡,但自公元前6世纪开始,随着波斯、希腊、罗马等不同强国的统治,该地区的政治和宗教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外,在19世纪后期的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约旦河西岸地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枢纽点,蕴藏着巨大的地缘战略价值。

2. 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问题是指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争端和冲突。

这些矛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巴尔福宣言,该宣言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家。

巴勒斯坦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也引起了多次战争和和平协商。

3. 犹太人的历史七年级历史11课还介绍了犹太人的历史。

犹太人是一个具有复杂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战争、迁徙和灾难。

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历史中,犹太人一直是重要的角色,他们保留了自己的宗教、语言和文化。

此外,犹太人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4. 犹太人的教派犹太教是一种复杂的宗教系统,包括正统派、保守派和改革派。

正统派包括哈西德派、现代正统派和传统正统派,保守派主要有激进派和温和派,改革派则是相对较新的教派。

这些教派之间有许多不同点,如仪式、信仰和政治立场等,但它们的共同点是犹太教的核心信仰。

5. 以色列建国20世纪初,犹太人开始重返巴勒斯坦,他们建设了城市和农场,并开始在这一地区进行政治活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在1948年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并在之后数十年中扩大了领土。

以色列建国是中东地区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世界贸易、经济和政治态势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综上所述,七年级历史11课强调的知识点包括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历史、巴勒斯坦问题、犹太人的历史、犹太人的教派和以色列建国。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第11课是关于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的
讲解。

这堂课程的重点是理解唐朝的辅助官制以及唐朝时期的文
化特点。

以下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时期,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大多数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
来选拔的。

在唐朝,官员通常被分为两类:正式官员和辅助官员。

其中,正式官员包括宰相、中书令、御史、参议等。

辅助官员则
是在正式官员的帮助下协助政府处理日常事务。

辅助官员在唐朝
时期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唐朝还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确保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例如,官员们每三年就要轮流调换官职,这样可以防止官员过于
依赖地方势力。

唐朝还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便更好地管理财
政和经济。

这些措施在唐朝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方面都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

二、唐朝的文化特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峰时期之一。

在艺术、文学、哲学和
科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成就令人钦佩。

唐朝还出现了
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例如韩愈和李虎等。

同时,唐代的艺术风格也与其他时期有着鲜明的区别。

唐朝的
艺术主题是“端庄、大气、华丽”,以及“尊重自然”的风格。

唐朝时期的艺术和文化成就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初一上册第十一课历史 主要内容

初一上册第十一课历史 主要内容

初一上册第十一课的历史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宇宙的起源1.1 宇宙的膨胀: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了解宇宙的起源和膨胀。

它将探究宇宙大爆炸理论,以及宇宙加速膨胀的原理。

这些概念将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奠定基础。

1.2 恒星的形成: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恒星的形成过程,包括恒星的种类、内部结构和寿命。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中的恒星系统。

第二部分:地球的诞生和演化2.1 地球的形成: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地球的诞生过程,包括行星碰撞论和地球内部的构造。

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成因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2 地球的演化:我们将学习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大陆漂移理论和地壳构造。

这些概念将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上的地质变化和环境演化。

第三部分: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发展3.1 人类的起源: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了解人类的起源理论,包括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演化历程。

3.2 文明的兴起: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古代文明的发展,包括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

了解这些文明的兴起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宇宙的起源、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演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知道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了解了恒星的形成,探究了地球的诞生过程,学习了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兴起。

这些知识不仅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还让我们对宇宙和地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宇宙和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我深感震撼和敬畏。

这些知识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生存在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宇宙中的机会,也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也意识到宇宙和地球的演化过程仍在进行中,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爱护我们所生活的家园。

至此,本文通过对初一上册第十一课历史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了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宇宙的起源和膨胀一直是人类探索的课题,而近年来,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也为我们解开了更多宇宙奥秘的面纱。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11课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东亚文明的发展,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

在这一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亚洲国家在历史上的贡献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第11课的知识点:一、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文化遗产和对世界的影响。

1. 中华文明的贡献中国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些阶段,中国人民创造出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艺术和文化,如农业、丝绸、陶瓷、紫禁城等。

这些成就让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2. 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例如,汉族人的传统音乐是京剧,而藏族人的传统音乐是藏族歌曲。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度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遗产。

二、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本是东亚的一个独特国家,具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在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的文化遗产、独特传统以及其对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

1. 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是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国家。

例如,日本的传统音乐是民谣、三味线和琵琶,而日本人的传统美食是寿司和日本烧。

这些成就和文化传统已经成为日本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2. 日本文化的对外贡献自二战以来,日本一直是亚洲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

日本的动漫、电影、音乐和时装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此外,日本也是一些技术行业的领头羊。

例如,索尼、丰田和本田等公司在汽车、电子和通信领域取得了很高的实力和声誉。

三、朝鲜文化的发展朝鲜是韩国的邻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在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朝鲜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以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1. 朝鲜的民间艺术朝鲜的传统音乐、绘画、雕塑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上百世权威,其中最有名的是朝鲜的传统歌曲。

这些艺术形式中,有些在政治和文化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如在朝鲜解放日进行的欢庆活动上。

初一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初一历史课程的第11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一、项羽与刘邦的争霸战争在中国历史上,项羽与刘邦的争霸战争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

这场战争发生在西汉初期,项羽和刘邦是当时两个重要的势力领袖。

他们之间的争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同时也标志着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二、郦山之盟郦山之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个重要事件。

两人在郦山会面并达成协议,约定共同对抗秦朝的统治。

这个盟约的签订对于他们后来的合作非常关键,也对整个争霸战争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是争夺天下的关键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垓下,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刘邦因运筹帷幄的智慧和军事战略的优势,成功击败了项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四、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刘邦在战胜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君主。

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统治地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西汉王朝的建立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汉文帝时期的改革汉文帝是西汉王朝的一位重要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被称为“文景之治”。

他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减少税收负担、加强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成为了国家最高学术思想。

六、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汉武帝是西汉王朝的一位杰出君主,他的外交政策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

他通过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控制,扩大国土,并与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

此外,他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发展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

七、岳飞与南宋抗金战争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他领导军队与金朝进行了坚决的抗争。

岳飞在南宋抗金战争中屡战屡胜,对抗金兵的侵略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由于内部的政治斗争和阴谋,他最终被宋高宗所杀。

八、秦始皇的统一与变法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如推行统一的文字、货币制度和法律制度。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主要涉及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1. 人类社会从母系到父系人类社会在原始时期主要以母系社会为主,即以母亲的血统进行血缘关系的归属和传承。

随着农业的发展,父系社会逐渐兴起,以父亲的血统为血缘关系的归属和传承。

2. 从部落联盟到国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应对外部威胁和实现共同利益,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后来发展成国家。

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组织体系。

3. 三纪律八条目三纪律八条目是红军在长征途中为了保卫红军和生存所制定的行军纪律和战斗规定。

它们包括:一、行军不拣地势,一切听指挥;二、不打土豪分田土,平分财产;三、不随便扣押粮食,不随便打人;四、说话和气,做事有礼;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六、不留孤儿寡妇,各得其所;七、打土豪要彻底,不打无准备之仗;八、违犯纪律,严惩不贷。

4. 中国革命中的军队和民主运动中国革命中,军队和民主运动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军队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奋斗。

而民主运动则为军队提供了广泛的政治支持和社会基础。

5. 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会议,于1921年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

中共二大则是1922年在上海召开的会议,中共在这次会议上形成了联合唤起群众、推翻帝国主义的总方针。

6. 鲁迅和《热风》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热风》批判了旧文化和旧思想。

《热风》以幽默的方式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迷信、封建思想和愚昧现象,呼吁人们要有科学的思维和进步的觉悟。

7.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学生在1919年发起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催生了新文化运动,该运动主张以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观念领导社会进步,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11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11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的知识点包括:
1.商朝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至殷。

3.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
牧野展开激战,最终商朝灭亡。

4.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周王将领土分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
族,称为“分封制”。

5.周公辅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在武王死后,尽力辅佐成王,对
国家的治理作出了贡献。

6.周礼完善:周朝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如祭祀、婚丧嫁娶
等,这些制度逐渐完善并沿用至今。

7.青铜器的高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达到了高峰,如司母戊
大方鼎等大型青铜器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

8.甲骨文:商朝人使用甲骨文进行占卜和记录,是中国最早的成
熟文字之一。

9.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社会生
产力迅速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10.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如儒家、道
家、法家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商朝、西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同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七上历史知识点总结(11-15)

七上历史知识点总结(11-15)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刘邦是汉高祖。

★二、文景之治1、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2、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一、东汉的建立建立时间:公元25年都城:洛阳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原因:东汉中后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九依赖身边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2、后果: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时间:184年领导人:张角性质:农民起义结果:历时9个月失败影响:余部坚持了20多年。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目的: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

★4、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意义: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课是我们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文明与发展,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在初一历史的第十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归纳总结。

1. 古代东亚文明在第十一课中,我们了解了古代东亚文明,包括两个重要的文明国家:中国和印度。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代文明国家。

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重要发明。

印度古代文明同样也有着辉煌的历史,我们学习了印度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2. 中国古代的统一国家在古代,中国是由一系列朝代组成的,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多个朝代,如夏朝、商朝、周朝、秦朝和汉朝等。

每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夏朝大禹治水、商朝的青铜文化、周朝的分封制度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等。

3. 中国封建社会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有明确的等级制度。

我们学习了封建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如皇帝、官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每个阶层都有着特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

我们还学习了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制度,如科举制度、封建礼仪和祭祀活动等。

这些制度和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4. 汉代的政治与文化在第十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汉代。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度发展时期,我们了解了汉朝统治者的政治和文化成就。

我们学习了汉武帝的统治和他的改革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修建长城等。

我们还学习了汉代的文化成就,如汉代的文学、医学、哲学和艺术等。

汉代的文化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初一历史第十一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对中国和印度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封建社会和汉代的政治与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过去的了解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刘邦的《大风歌》学生:朗诵教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的?生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

教师: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

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将相出行乘坐的牛车讨论:结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状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残破荒凉的景象。

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展示:二、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教师: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国家很穷,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出示与本课相关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提炼要点。

小组合作,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是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学情分析】学生对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的思想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认识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材料研读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所学,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

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北师大版初一_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案

北师大版初一_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案

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的灭亡案例说明本课讲述的重点内容是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的灭亡,是按时间顺序呈现历史人物和故事。

相对于前一课内容较为简单,加上学生对其有一些了解,容易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可采用“年代尺示意图”形象呈现史实的时序,教师讲述、学生阅读,体会历史延续,感受历史兴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黑板绘图:教师过渡:可是,15年后秦朝就结束了。

这是怎么回事?随后建立了什么朝代?1.陈胜吴广起义教师讲述:在秦统一中国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秦始皇从事的征战和兴建的工程多数具有深远的进步意义,但是征调太急,赋敛过重。

据统计,南征百越前后达70~80万人,北伐匈奴30万大军,筑长城约50万人,建宫殿陵墓不少于150万人,再加上修筑驰道等杂役的200万劳动力,合计达到500万人。

而当时全国人口不过万,占了人口总数的25%,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70%。

在古代,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

按照秦朝规定,除官爵等少数人外,凡15~60岁的成年男子,均要服役。

服役人每年抽一个月无偿劳役,一生中要服役一年的戍守边疆和征战。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出示材料: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饟,女子纺织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颜师古注:泰半,三分取其二。

饟,古饷字也。

澹,古赡字也。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服虔注:吏到其家,人人头数出谷,以箕敛之。

教师归纳:秦朝赋役沉重,引起农民的不满和反抗。

秦朝设立严酷的刑法,来预防、恐吓和镇压人民的反抗。

出示材料: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有(又)黥以为城旦。

——《睡虎地秦墓竹简》教师结合“秦代械具”图片,介绍“族诛”“连坐”。

秦始皇病逝后,篡位的秦二世胡亥和宦官赵高“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迅速激化了社会矛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一、课程标准: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三节课。

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本课简要介绍了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块内容互为因果关系,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块的结果。

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下一课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在认知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得到较快发展,但对于抽象概念不易理解透彻,例如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故而要化抽象为具体,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故事帮助其掌握知识。

在知识现状上,学生对“楚汉之争”及有关汉朝的课外书籍的学习对汉高祖刘邦有所了解,但对于汉朝建立初期的社会现状、政策稍显陌生,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学习。

四、教学目标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知道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学习、发扬他们的这种简朴作风。

五、重点难点重点:“文景之治”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学生:齐声朗诵《大风歌》,体会刘邦此时的心情。

教师:这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

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却也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担心,惆怅。

坐着刘邦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心情?让我们通过这节课学习来了解刘邦和他的子孙是如何安邦定国,将大汉王朝推向巅峰,最终实现大一统的。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刘邦创作的诗歌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这节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一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一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一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一课笔记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1. 主要知识点:第十一课主要讲述的是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

在这一课中,需要掌握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始皇的统治措施、汉朝的兴起背景以及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点。

2. 重点历史事件: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需要重点掌握秦始皇如何通过政治、军事手段实现统一,以及统一后的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改革。

此外,汉朝的兴起也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需要了解汉朝的兴起背景和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3. 历史人物:秦始皇和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思想和贡献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需要了解其他相关历史人物,如张骞、卫青、霍去病等。

4. 历史图表和地图:在学习第十一课时,可以结合历史图表和地图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可以画出秦朝和汉朝的疆域图,标注出重要的城市、地区和战役地点等。

5. 思考题和练习题:在学习第十一课时,可以结合思考题和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思考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和影响,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政策及其意义等。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一课笔记的示例内容,具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及“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树立历史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史实。

•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料、图片。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西汉初期的历史人物,体验历史情境。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汉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这些文物属于哪个历史时期?你知道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西汉的建立•讲授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汉建立的原因。

•结构图示:西汉建立(刘邦→原因→意义)。

•“文景之治”•讲授“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人物、政策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组织小组讨论:“‘文景之治’为什么被称为西汉的盛世?”•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汉文帝、汉景帝等历史人物,模拟“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制定过程。

•结构图示:“文景之治”(时间→人物→政策→状况→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第11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第11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 休养生息政策
目的: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解甲归田、还乡务农、释奴为民、轻徭薄赋。

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 “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

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1)“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奴婢释放为平民,增加劳动力;
(3)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
(4)减免徭役和兵役。

3、材料研读——P55
当时的社会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天地荒芜,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到处都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4、文景之治:(1)减轻赋税和徭役,田赋三十税一;
(2)以德化民;
(3)废除酷刑;
(4)勤俭治国。

5、课后活动——P56--1
(1)农业生产是当时主要的经济活动,农业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2)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存,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巩固统治。

6、课后活动——P56--2
轻徭薄赋,有利于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逐渐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