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考点知识清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考点知识清单

从题型来看,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

二、方法点拨

夯实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好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复习文言虚词,应对照《考试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

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积月累。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课本里面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握。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方法

1.把握文言虚词的常用意义。

结合课文熟悉和记忆文言虚词常见义项。如之的常用意义是助词的、代词和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三种用法,因的常用意义是介词凭借、依靠、趁机和副词于是等。

2.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独特意义。

在中学课本里面的文言文中有不少文言虚词的意义十分特别,出现次数很少。可以简单地列表识记。如其作为代词在《游褒禅山记》中的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尽夫游之乐也一句,是指代自己这一特别用法;作为副词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是语气副词,相当于还是的意思,在《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是副词,表祈使,相当于一定的意思。

3.强化记忆部分文言虚词的重点考查义项。

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虚词的某一义项曾多次考查过。如以字作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这一义项多次考查到;因作为副词,表于是,就的义项也常常考查。通过诸如此类的分析,我们在备考中可以突出掌握重点虚词的重点义项,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知识清单

(一)常见的文言虚词30个

1.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范围副词——则、犹

时间副词——既、已、且

语气副词——其、何、遂

介词:于、以、为、因、乎

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2.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

(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二)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r和n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几个

一、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译]: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译]:君子以说的多做的少为耻。注:言而即言之。

三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

例如:《图画》: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译]:所以中国的画,在肖像画以外,多半用想象构成图画的内容

四通如:好像,如同。

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译]: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带下垂飘左右,那些贵族的女儿,发如蝎尾翅在首。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四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2.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

《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因而、所以。

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党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五通能nng

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译]:桀、纣、幽、厉,……不能够改正他声色的欲望。

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