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西游记》在历史课教学中的导与学
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设计
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设计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的:1、理清小说结构,了解小说内容。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课前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第一块:导入新课1、由我国四大古曲小说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2、组织学生简介作者吴承恩。
3、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及《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第二块:导读小说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2、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3、小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
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
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课后学习:1、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
2、如何正确看待小说中的佛教色彩?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设计篇2一、活动目标1、理解有情节的儿歌内容,感受中国传统儿歌连锁调的形式特点。
2、能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儿歌。
3、能根据儿歌里不同的角色特点进行创编动作。
二、活动重点、难点:理解儿歌内容,感受中国传统儿歌连锁歌的形式特点。
西游记解读教案
西游记解读教案一、导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其奇特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本教案旨在解读《西游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二、背景介绍《西游记》描绘了唐朝时期僧人玄奘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
玄奘师徒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他们在途中遇到了充满艰险和诱惑的困难,最终成功取得真经,并返回唐朝。
这个故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寓意深受读者喜爱。
三、主题解读1. 信仰与坚持《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强烈的信仰,玄奘师徒四人为了取得真经,克服了重重困难。
他们的坚持和信仰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这告诉读者,只有坚定信仰和毅力,才能克服挑战,达成目标。
2. 真理与追求《西游记》中,玄奘师徒四人的西行取经就是追求真理的旅程。
他们通过向佛陀学习,洞察了人世间的痛苦和迷惑,最终获得了智慧和解脱。
这提示读者,在世间的迷雾中,找寻真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3. 人性与修行《西游记》中各类妖精、妖怪形象丰富多样,他们有善有恶,有好有坏。
玄奘师徒四人通过与这些妖精的交流和斗争,逐渐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
这让读者反思人性的善恶,激励人们进行修行,磨炼自己的内心。
四、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西游记》,学生能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学生能够解读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1. 理解《西游记》的主题和意义。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
六、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西游记》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解读:逐章解读故事情节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分析: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应用:让学生将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信仰、追求真理以及修行。
《西游记》课堂教学方案
《西游记》课堂教学方案1. 引言1.1 概述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西游记》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案设计,并分析其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文化传承与教育价值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联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引言、《西游记》简介、西游记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设计西游记课堂教学方案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结论。
1.3 目的通过撰写该篇长文,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西游记》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并提供一种系统且有针对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该作品。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联系的思考,并为其提供一个全面而独特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西游记》这一伟大作品。
2. 西游记简介2.1 作者和背景:《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吴承恩(约1504年-1582年)是明代末年的文学家、书法家,他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被誉为“神笔马良”。
他在创作《西游记》时可能受到了明代社会繁荣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等多种元素的启发。
2.2 内容概括:《西游记》讲述了四位主角——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经历的一系列奇幻冒险故事。
故事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为取得佛经,前往西天取舍头陀法净功果而拜佛求经路途中经历的千难万险。
在他们的旅途中,他们遭遇了妖魔鬼怪、陷入迷境和被魔王诱惑等挑战,并借助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
整个小说以华丽绚丽的想象、幽默风趣的描写和丰富多彩的角色为特点。
2.3 文学价值:《西游记》是一部不仅具有娱乐性,而且寓意深远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包罗万象的故事情节、精确生动的形象塑造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而广受赞誉。
这部小说融入了佛教、道教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同时也展现了吴承恩对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的独到见解。
《西游记》通过各种喜剧手法,讽刺和揭示了封建社会不合理与荒谬现象,并呼唤着人们对于真理与神圣存在的认识。
《西游记》 导学案
《西游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
3、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
4、培养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领悟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吴承恩(约 1500 年—1582 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2、创作背景《西游记》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
同时,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活跃的局面,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挑战,佛道思想在社会中广泛传播。
吴承恩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民间传说、戏曲等素材,创作了这部富有想象力和批判精神的神话小说。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阅读《西游记》原著,了解小说的大致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课堂探究1、故事情节(1)请简要概括《西游记》的主要情节。
(2)小说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人物形象(1)孙悟空是小说中最具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请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孙悟空具有勇敢无畏、机智聪明、敢于反抗权威等性格特点。
他本领高强,能够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
在面对妖怪时,他总是冲锋在前,毫不畏惧。
同时,他也具有叛逆精神,不满天庭的统治,大闹天宫,试图打破旧有的秩序。
但他也并非完美无缺,有时会过于冲动和自负。
(2)唐僧是取经团队的核心人物,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唐僧是一个意志坚定、慈悲为怀的人物。
他为了取得真经,不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
他心地善良,对众生充满关爱,但有时过于迂腐和固执,不辨是非,容易被妖怪所迷惑。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西游记》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作品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
神魔小说主要是杂糅儒释道不同信仰,营造奇幻迷离的情节,宣扬正邪对立,满足普通老百姓对神魔鬼怪的猎奇心理,《西游记》是公认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小说。
它开创了幽默讽刺风格,极大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
【学情分析】学生对《西游记》并不陌生,因为《西游记》深受人们喜爱,被拍成了各种版本的影视作品,绘成了连环画,制成了动画片。
这些都是学生了解《西游记》途径。
但大部分学生对《西游记》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大致了解上,对整本书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认识不够深刻。
全书的内容比较丰富,学生还未娴熟掌握精读和跳读的策略,不能对情节进行前后勾连,对比人物的变化,也不能深入地认识人物,容易受其他媒介作品的影响,出现理解的偏差。
因此,在阅读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2.了解故事创作背景,理清人物,整体感知整本书的梗概和故事脉络;了解章回体小说特点,能通过读回目猜故事;3.规划整本书的阅读进度,并提出相应要求;4.完善人物图谱,会选择性地使用导读单。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了解章回体小说特点,能通过读回目猜故事;指导学生使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教学难点:规划整本书的阅读进度,选择性地使用导读单,让学生有计划、有方法,能持之以恒阅读整本书。
教学准备:原著《西游记》、教学设计与课件、导读单、人物名号图谱等。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回顾经典引西游师:同学们,在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读古典名著,一起初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惜红楼梦断,知道了“猴王出世”,但不足以叹取经艰难。
《西游记》的教学辅导和上课步骤.
《西游记》的教学辅导和上课步骤为什么要学《西游记》?在五年级安排学习《西游记》,是出于以下三个考虑:一, 集中阅读——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至今,以比较快的速度认了近1500个常用汉字,为了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汉字,需要一个集中阅读的阶段,即在较短的时间里大密度地认读这些汉字,这是让所学的汉字在学生头脑中最终整合起来必不可少的一步。
用农作物生长打一个比方。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不仅要求在这时期内每天达到一定的温度水平,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热量总和,即达到一定的“积温”。
海外儿童学习中文也是如此,不仅要求持续学习短篇的课文,也需要在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内“读进”相当数量的文字。
经验证明,这样的集中阅读,对于海外儿童突破中文学习的瓶颈尤其必要。
为此我们选用了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作为集中阅读的素材,参照前十二个册所学的字进行改写,使之既保留原文的文化精髓,又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全书共有65,000字次。
二, 体会成就感——改写《西游记》,让它以一本二十回的“Chapter Book”的形式出现在中文教材中,还有阅读训练之外的良苦用心。
学生在英文学校的语文学习,届时都已进入读“Chapter Book”的阶段。
经过四年中文学习的学生,如能够读下一本中文的“Chapter Book”,无疑将大大地鼓舞学生中文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加强了英文语文学习和中文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
这个成就感和联系,对于保持学生中文学习的动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接触中华文化的知识——《西游记》不是一本普通的“Chapter Book”,而是经久不衰的中国经典长篇小说之一。
通过我们的改写本,学生不仅能初步感染到其艺术魅力,而且可以自然而然地接触到许多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
比如唐朝、佛教知识(如来、观音、西天等)、道教知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炼丹、土地神等),中国的地理环境(五行山、通天河、火焰山等)、中国的民俗(龙王、农家生活、等等)。
(全本)《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全本)《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西游记》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寓意。
2. 学生能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3. 学生能够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神话元素。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演,提高表达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理解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与背景目标:使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化价值。
内容:1. 简介吴承恩及其生平。
2. 介绍明代社会背景和《西游记》的创作背景。
3. 强调《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讲座或视频资料展示。
2. 学生阅读相关背景资料。
第二部分:情节概述目标:使学生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内容:1. 概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历程。
2. 介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教学活动:1. 学生阅读《西游记》原著。
2. 小组讨论和汇报。
第三部分:象征意义与神话元素目标:使学生能够解读《西游记》中的象征意义和神话元素。
内容:1.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物品和符号,如金箍棒、九九八十一难等。
2. 探讨神话元素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和汇报。
2. 写作练习,如创作寓意故事或解读象征意义。
第四部分:主题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西游记》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内容:1. 探讨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和汇报。
2. 写作练习,如撰写心得体会或创作相关故事。
第五部分:评价与总结目标:使学生对《西游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内容:1.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活动:1. 学生表演、展示或写作分享。
2.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
2. 相关背景资料。
《西游记》 导学案
《西游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内涵。
3、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体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4、学习作品中的精彩情节和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如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贪吃懒做等。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等。
2、难点(1)分析作品中的宗教元素和哲学内涵。
(2)探究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和影响。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吴承恩(约 1500 年—1582 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2、创作背景《西游记》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密切相关。
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吴承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创作《西游记》,以神话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四、学习过程1、自主阅读(1)通读《西游记》全书,了解故事情节。
(2)做好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疑问和感悟。
2、人物分析(1)孙悟空形象特点:本领高强、机智勇敢、敢于反抗。
相关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
性格成因:天生的灵根慧性,加上后天的磨难和历练。
(2)猪八戒形象特点:贪吃懒做、贪财好色,但也有善良、憨厚的一面。
相关情节:高老庄娶亲、偷吃人参果等。
性格成因:其原本是天蓬元帅,因犯错被贬下凡,人性中的弱点在他身上有所体现。
(3)唐僧形象特点:慈悲善良、意志坚定,但有时过于迂腐。
相关情节:取经途中多次错怪孙悟空。
性格成因:深受佛教教义影响,一心向佛,但对世俗的险恶认识不足。
(4)沙和尚形象特点:忠厚老实、任劳任怨。
相关情节:流沙河为妖、保护唐僧西行。
性格成因:长期在流沙河的艰苦环境中生存,养成了踏实稳重的性格。
3、主题探讨(1)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通过描写天庭、地府等神仙鬼怪的世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如官僚的贪污、权贵的专横等。
《吴承恩西游记》导学案
《吴承恩西游记》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学习《吴承恩西游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启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创作能力。
【导学内容】1. 《吴承恩西游记》的作者及背景介绍2. 小说的创作动机和主题3. 小说的结构和情节梗概4.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描写5. 小说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导学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交流和问题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吴承恩西游记》的内容和意义。
【导学步骤】一、小说的作者及背景介绍:《吴承恩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是明代作家,也是《西游记》的作者。
请简要介绍一下吴承恩的生平和他创作《西游记》的背景。
二、小说的创作动机和主题: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有着特殊的动机和目的。
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 《西游记》是通过四位主角的西行取经之旅,又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反思。
你认为吴承恩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主题?2. 《西游记》传递了哪些价值观念和思想?三、小说的结构和情节梗概:《西游记》是一部长篇小说,情节丰富多样。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西游记》的基本结构,并简要描述其中的几个重要情节。
四、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描写:《西游记》中有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选择其中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简要介绍他/她的形象特点以及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五、小说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寓意深远。
请回答以下问题:1. 你从《西游记》中学到了什么?2. 现实生活中,你能从《西游记》的故事中找到什么启示?【导学小结】通过导学案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吴承恩西游记》的背景和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阅读这部经典作品,领略其中的文学魅力,以及从中汲取更多的思想启示。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欣赏名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道德修养。
1.2 教学对象初中学生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第二章:作者与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吴承恩的生平事迹,如生活年代、生平经历等。
2.2 创作背景介绍明代社会背景,如文化、艺术、宗教等。
分析《西游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2.3 作品特点阐述《西游记》的神话色彩和现实意义。
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第三章:主要情节概述3.1 故事开篇介绍石猴出世及孙悟空的求学经历。
3.2 师徒四人讲述唐僧招募徒弟的过程及师徒间的矛盾与和解。
3.3 取经之路概述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的过程。
3.4 结局讲解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的归宿。
第四章:主要人物形象分析4.1 孙悟空分析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如聪明、勇敢、机智等。
4.2 唐僧分析唐僧的形象特点,如慈悲、坚韧、愚昧等。
4.3 猪八戒分析猪八戒的形象特点,如贪吃、懒惰、忠诚等。
4.4 沙僧分析沙僧的形象特点,如沉稳、忠诚、憨厚等。
第五章:作品鉴赏与启示5.1 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欣赏作品。
5.2 作品启示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5.3 拓展阅读推荐与《西游记》相关的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第六章:第一回至第五回精读指导6.1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西游记》第一回至第五回的主要内容,包括孙悟空的出生、求学、被封为“齐天大圣”等情节。
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如傲慢、无畏、聪明等。
6.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孙悟空的成长历程。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西游记》中的历史小知识
《西游记》中的历史小知识1.引言1.1 概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世界观的独特性以及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成为了无数读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针对《西游记》中的历史小知识展开讨论。
《西游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读者,让人们对其中所描绘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将从《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其中蕴含的历史知识。
在2.1部分,我们将介绍《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代,那个时期正值明朝的崩溃和清朝的兴起。
社会动荡的背景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土壤,也使得小说中不乏对社会现象、权力斗争、官场腐败等问题的反思和揭示。
在2.2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西游记》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在小说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等主要角色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在其塑造形象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和创造。
同时,小说中也出现了一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如唐太宗、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这些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融合了历史和神话的体验。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分析《西游记》对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无论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还是对于后世文化的影响,《西游记》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将提出读《西游记》所获得的历史启示,这些启示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西游记》中的历史小知识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本古代名著的内涵和魅力。
通过重新审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传世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一场对历史的穿越之旅,希望能够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方式。
1.2文章结构在文章结构的设计上,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通过这种分章节的方式,将《西游记》中的历史小知识进行有条理的展示和探讨。
在正文部分,主要包括《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以及《西游记》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两个方面。
整本书阅读课例展示《西游记》导读课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课例展示——《西游记》导读课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型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
作品简介:《西游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之一。
本篇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整本书阅读具备四个方面的教学价值:提供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推动认识过程的逐渐完善、促进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承载综合能力的进阶发展。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尽量实现这些教学价值。
教学目标:1.学习关注故事结构和回目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相关资料,联系影视作品等方法阅读。
3.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掌握基本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让学生课前看视频)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刚才的《声临其境》好玩吗?今天吴老师也想挑战一下,大家对我有没有信心?2.师模仿孙悟空并请同学评价。
3.师:孙悟空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生:《西游记》师:今天吴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西游记》这部作品的原著。
(板书:《西游记》整本书名著导读)(设计意图:《西游记》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动画已家喻户晓。
此环节设置目的在于借助现代信息手段,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识书籍1.师:孩子们,当我们拿到一本书,可以通书的封面、书脊和封底了解到这本书的基本信息。
西游记说课导学案
西游记说课导学案一、导学目标通过学习西游记,学生将能够:1.了解《西游记》的基本背景和作者;2.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特点;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故事发展;4.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5.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言和文学技巧。
二、导学内容1.《西游记》简介《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
作品以“取经西天”为主要故事线索,通过描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求取佛经的历险旅程,展现了佛教思想和中国民间故事的结合。
2.主要人物2.1 唐僧:著名的僧人,他真诚善良,具有开导众生的使命。
2.2 孙悟空:形象活泼、聪明伶俐,具有神通广大的能力。
2.3 猪八戒:呆萌可爱,善良憨厚,也有一些小聪明。
2.4 沙僧:性格沉稳、勇敢正直,有耐心和默契的战斗伙伴。
3.小说情节3.1 唐僧师徒出发:师徒四人踏上了西行取经的艰辛旅程。
3.2 遇见牛魔王和红孩儿:唐僧师徒在途中遇到了牛魔王和红孩儿,经历了一场战斗。
3.3 与白骨精的故事:故事中讲述了唐僧师徒与白骨精的纠缠与斗争。
3.4 肉身保护法宝:为了保护取经必备的金箍棒,在一场斗争中,金箍棒被卡在了唐僧身体上。
3.5 遇见妖怪儿子:师徒遇见了一只妖怪儿子,并帮助他改邪归正。
4.主题和思想4.1 佛教思想:《西游记》主要传达了佛教的宗教思想,强调了人性的善恶和修行的重要性。
4.2 人性的探讨:小说中的各个人物代表了不同的人性特点,唐僧师徒的旅程也是对人性的探索和磨砺。
4.3 价值观的反思:通过描述师徒四人的冒险旅程,小说提出了对人际关系、正义和勇气等价值观的思考。
5.文学技巧5.1 描写手法:吴承恩运用生动细腻的描写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唐僧师徒的冒险旅程。
5.2 对白技巧: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常常富有幽默感,通过对白来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
5.3 反转和悬念:作者善于运用情节反转和悬念的手法,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
三、导学任务1.阅读指导阅读《西游记》时,可以结合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西游记》导读教案设计
《西游记》导读教案设计一、导读教案概述《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本教案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游记》的背景、内容和主题,并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二、导读教案内容1. 《西游记》的背景介绍《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孙悟空和他的三个徒弟(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的取经故事为主线,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幽默插科打诨的元素。
通过他们的冒险旅程,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修行与成长等主题。
2. 《西游记》的主要内容简介《西游记》讲述了佛教传说中的一段故事。
主要人物包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他们师从唐僧,前往西天取经。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与各种妖魔鬼怪斗智斗勇,也结交了许多朋友。
他们的旅途充满了荒诞、奇幻和幽默,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成长。
3. 《西游记》的主题分析(1) 成长与修行:通过孙悟空等角色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旅途中的成长与修行,他们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逐渐明白了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
(2) 友情与团结:孙悟空和他的伙伴们相互扶持,互相关心,在旅途中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各种挑战。
这种坚实的友情令人感动,也表现了集体的力量。
(3) 善恶与正义: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妖魔鬼怪的形象,有些恶势力被打倒,有些则重回善道。
这展现了善恶对抗的主题,并通过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4) 信仰与追求:西天取经背后的主要动机是唐僧追求佛法的信仰,通过这个目标他向着自己的信仰迈进。
这也是一个对信仰的表达和追求之旅。
4. 导读问题与思考(1) 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2) 《西游记》中的冒险和旅途对主人公们有何重要意义?(3) 你认为《西游记》通过什么方式展现了善恶与正义之间的斗争?(4) 《西游记》中有哪些情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5) 你认为《西游记》的主题对现实生活有何启示?五、导读教案总结通过本导读教案,我们对《西游记》的背景、内容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西游记导学案
西游记导学案导学案是一种针对学习内容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以《西游记》为题,编写一份《西游记》导学案,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原名《西游记真才实学》。
它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吴承恩是明代杭州人,他在创作《西游记》时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等各类文化元素,使得这部著作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故事背景《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唐朝封建社会处于全盛时期,地位高贵、权力庞大的牛魔王要拥有长生不老草以成仙。
而仙宫将其看作威胁,派出孙悟空前往除妖。
孙悟空打败了牛魔王,并获得了人参果。
然而,他因此得罪了天宫,被玉帝囚禁在花果山。
随后,唐僧被任命前往西天取经,孙悟空因此成为他的护法。
他们还汇集了悟空的师弟猪八戒和沙僧,组成了一支奇特的队伍。
第三部分:人物介绍1. 唐僧:俗名玄奘,是周恩来《唐僧取经》中的主角,和其他三位弟子一起前往西天取经。
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僧侣,处事谨慎、慈悲为怀。
2. 孙悟空:他原本是猴子精,因为无法避免地挑战了天宫的威严,被劾罢免官职并煽功伏法。
后来,他得到玄奘的赦免,并成为了唐僧的护法。
3. 猪八戒:猪八戒原本是东海龙王的儿子,被贬至人间成为猪八戒。
由于他的愚蠢和贪婪,他经常得到别人的责骂。
4. 沙僧:沙僧是玄奘的第三个弟子,他原本是天蓬元帅,后来因罪被贬为人处之地。
沙僧是一个非常勇敢和正直的人。
第四部分:故事梗概《西游记》是一部长篇小说,涉及了很多内容和情节。
以下是一些主要情节的梗概:1. 孙悟空的诞生和成长孙悟空在东胜神洲灵岳山修炼,后来被授予名号“斗战胜佛”并成为菩提祖师的徒弟。
他学会了七十二变和觉得,具备了超凡脱俗的能力。
2. 与牛魔王的对决孙悟空与牛魔王的斗争过程被描述为双方穿越疏勒河,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孙悟空终于击败了牛魔王。
四年级语文《西游记》历史与神话教案
四年级语文《西游记》历史与神话教案西游记历史与神话教案第一章:引言《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广泛被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中。
本教案旨在通过《西游记》这一经典作品,帮助四年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神话文化,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目标1. 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2.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神话文化;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思辨能力;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章: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西游记》中的历史元素;(2) 《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3) 学生对《西游记》的整体理解。
2. 教学难点:(1) 教授学生理解古代历史的相关知识;(2)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神话文化的内涵。
第四章:教学方法和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西游记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以及讲解一些与西游记有关的历史事件和神话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建立学习的动机和基础。
2. 教授历史知识:(1) 介绍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包括唐朝的兴衰和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
(2) 解释唐僧取经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分析神话文化:(1) 解读《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例如孙悟空的诞生、猪八戒的由来等。
(2) 探索中国神话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如神仙、妖怪等形象的来源和意义。
4. 阅读理解和讨论:(1) 给学生分发精选章节,以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阅读,然后提问学生的理解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第五章:教学评估1. 阶段性测验:每章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西游记》的读后感;(2) 设计一幅插画来表达对《西游记》中人物的理解;(3) 提出与《西游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回答。
3. 课堂互动: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来评估他们对《西游记》的理解程度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初中历史试讲西游记教案
初中历史试讲西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西游记》的背景和故事主要内容;
2. 能够简单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和传统文化背景;
3.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西游记的故事梗概;
2. 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和传统文化背景。
教学难点:
1. 理解《西游记》故事中的神话传说;
2. 理解《西游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具准备:
1. 《西游记》相关图书或资料;
2. 电子设备播放《西游记》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听说过《西游记》吗?它是什么样的故事?
2. 播放《西游记》片段或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 (10分钟)
1. 讲解《西游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出版历史;
2. 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角色。
三、故事讲解 (15分钟)
1. 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西游记》的故事梗概;
2.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四、总结与展望 (5分钟)
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2.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西游记》的继续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西游记》有了基础性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
西游记教案初一语文名著导读
西游记教案初一语文名著导读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闪烁的明珠。
西游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深受人们喜爱。
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经典之作,西游记对于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初一语文名著导读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西游记。
导读一:背景介绍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踏上取经之路的故事。
本书融入了佛教、道教、儒家等不同文化元素,以及大量神仙、妖怪等奇幻元素。
通过讲述师徒四人的冒险旅程,西游记也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对抗邪恶力量的意义。
导读二:人物角色介绍1. 唐僧:真名叫玄奘,是主要角色之一。
他是一个慈悲善良、博学多才的僧人,被派往西天取经,是师徒四人中的领导者。
2. 孙悟空:真名叫孙猴子,也是主要角色之一。
他是一只厉害的猴子,因为调皮捣蛋而被天界封印,后来成为唐僧的大弟子,保护他取经之路。
3. 猪八戒:真名叫猪悟能,是唐僧的二弟子。
他原是天宫天蓬元帅,因为调皮捣蛋而被贬至人间变成猪形。
他虽然有些懒散贪吃,但也是一个忠诚可靠的伙伴。
4. 沙僧:真名叫沙悟净,是唐僧的三弟子。
他原是天宫大力金刚,因为犯错被贬至人间变成沙僧。
他虽然嘴不甜,但心地善良,是师徒四人之中最为稳重的。
导读三:主要情节梗概1. 孙悟空成为唐僧徒弟:孙悟空在花果山上闯荡,后来得道成仙,被封为齐天大圣。
后来,玉皇大帝派他去保护唐僧取经。
2. 西行取经:师徒四人踏上了艰辛的取经之路。
他们经历了各种困难和考验,与妖怪和恶人作斗争,取经途中也结识了很多朋友,如白骨精、蜘蛛精等。
3. 见识了猪八戒、沙僧的加入:孙悟空在路上遇到了八戒和沙僧,他们随后成为了唐僧的徒弟,并一起前往西天取经。
4. 与妖怪的斗争: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妖怪和恶人,他们必须斗智斗勇,才能化解危机,实现取经之路。
导读四:文化内涵分析西游记是一部揭示人性善恶和对抗邪恶力量的作品。
明清小说选中西游记的神话世界教案
明清小说选中西游记的神话世界教案明清小说选中《西游记》的神话世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研究明清小说中选中的《西游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神话世界的特点和故事情节,并启发他们对于神话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神话故事,并从中汲取智慧和价值观。
此教案适用于高中文学课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明清小说选中《西游记》的背景和意义;2. 分析《西游记》中的神话世界的特点和主要故事情节;3. 探讨神话世界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4. 培养学生对神话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神话世界的定义和特点;2. 明清小说选中《西游记》的背景和意义;3. 《西游记》中的典型神话故事情节;4. 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四、教学步骤1. 神话世界的定义和特点a. 引导学生思考神话是什么,神话世界有什么特点;b. 分组讨论,学生就神话世界的特点进行交流;c. 整理学生的意见,归纳出神话世界的定义和特点。
2. 明清小说选中《西游记》的背景和意义a. 呈现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背景;b. 分析为何《西游记》成为明清小说的经典之作;c. 讨论《西游记》在明清时期的意义和影响。
3. 《西游记》中的典型神话故事情节a. 介绍《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b. 分析《西游记》中的典型神话故事情节,如孙悟空的诞生、西游的历险等;c. 引导学生对于神话故事情节进行解读和思考,发现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4. 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a. 引导学生思考神话故事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b. 学生分析选定的神话故事情节,找出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c. 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分析结果,并展示给全班。
五、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促进交流和思考;2. 故事解读:引导学生对《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进行解读和思考;3. 小组展示: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对神话故事中智慧和价值观的解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讨论,评估他们对神话世界和《西游记》的理解程度;2. 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神话故事中智慧和价值观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1讲《西游记》教学设计、名著背景主题概况、教学过程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第一讲教学计划与名著概况【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学会精读与跳读相结合的阅读技巧:在阅读《西游记》时,对于一些精彩的打斗场面、人物的精彩对话以及蕴含深刻哲理的情节可以采用精读的方式。
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情节,精读时可以仔细品味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如何识破白骨精的伪装,他与唐僧之间的对话如何体现两人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冲突,以及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巧妙之处。
而对于一些描写景色、重复性的打斗过程等可以适当跳读。
比如在取经途中路过一些山水景色的描写,如果对理解故事主线和人物关系没有太大帮助,就可以快速浏览跳过。
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既能深入理解作品的精华部分,又能提高阅读效率,全面把握《西游记》的丰富内容。
2. 感受故事曲折情节与丰富想象:《西游记》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奇幻色彩。
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从花果山称王、龙宫夺宝、地府销名,到与天庭对抗,最后被压五行山下,情节曲折多变。
学生要去感受这些情节的变化,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他可以变成各种形态,与各种神仙妖怪斗智斗勇;还有那些神奇的法宝,如金箍棒能随心变化大小,芭蕉扇一扇就能熄火生风等。
通过阅读,让自己沉浸在这个奇幻的世界中,培养想象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也能理解作者通过这些情节所传达的关于勇气、反抗等主题。
3.分析人物表现与心理:《西游记》中人物形象鲜明且各具特色。
以唐僧为例,他在面对妖怪时常常表现出胆小和慈悲,但内心又有着坚定的取经信念。
在遇到白骨精时,他虽然害怕,但还是坚持不杀生,这体现了他的慈悲为怀。
而孙悟空则勇敢机智、忠诚但有时也会急躁。
在三打白骨精中,他不顾唐僧的阻拦坚决打死妖怪,是因为他一心保护唐僧,对妖怪的痛恨和对师傅安全的担忧。
猪八戒性格贪吃、懒惰但又有些憨厚可爱,他在遇到困难时常常想退缩,但也会在关键时刻发挥一定作用。
沙僧则老实忠厚、任劳任怨,一直默默承担着挑担等后勤工作。
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和心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学习如何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来剖析其内心世界,同时也能从人物身上汲取优点,反思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西游记》在历史课教学中的导与学
发表时间:2019-12-24T09:55:16.0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3卷第13期作者:向云[导读] 编写《导学案》用于历史教学摘要:编写《导学案》用于历史教学。
把学生从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方面、人物的个性符号化方面、折射社会乱象方面、作品中的喻象等方面进行引导。
从而达到教与学过程中的赏析效果。
关键词:小说教学导与学在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史教学过程中,最有难度的应属明清小说。
在高中阶段,老师想要把课文教活,一般都是应用赏析法进行教与学活动。
如何把赏析的方法用在历史课堂中,结合规划课题《导学案应用研究》,我把《西游记》教学进行学案引导。
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导学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利用《导学案》赏析作品创作的背景。
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由僵化走向崩溃,长期高压垄断的意识形态稍微松懈,为人文主义的表现提供了一个空间。
这一时期西方文艺复兴处于后期。
在中西方,有三个时期思想变革剧烈,大师频出:一是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等诸子思想及西方的耶稣;二是公元七世纪左右,释迦牟尼和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在此时成立大教;三是公元十三四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东方的哲学反思期。
吴承恩非常成功地将时空背景进行置换,由封建社会没落期转移至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初唐时期,这一置换给小说《西游记》文本以终极时空感,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凸现。
盛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青春期”,唐帝国空前繁荣使得国强民富,但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强大起来的王朝愈加悖于人性的发展。
如王室内手足相残,宫廷伦理混乱,官场尔虞我诈。
此时陈玄奘(小说中的唐玄奘即唐僧)初涉仕途,出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皈依了佛门。
贞观元年,玄奘结侣陈表,西行求法,并开始西天取经的历程。
“经“本来是不存在的,因为从来就没有终极真理,但取经的历程却是一次人文主义的历程,是一次中国式的人文主义探索之路。
吴承恩将着这一点,舍弃“经”的具象,将取经之路抽象化。
通过一系列离奇的妖魔鬼怪寓写人间种种世态,将人性及兽性是非高度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小说一下子超越了文本的叙述,进入更为宽广的思想精神的幻化境地。
这为小说的人物符号化打下宽广的基础。
正如鲁迅所评述的:“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用导学案可以把《西游记》丰富多彩的艺术想象呈现给学生。
《西游记》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神话世界,而且描绘得如此神奇有趣、生动活泼。
小说中,天庭地府、龙宫魔洞、仙佛斗法,神魔争战,真是色彩纷呈,今人眼花缭乱。
但这些描写并非一味追求荒唐怪诞,而是蕴含社会内容,能给人以启迪。
因为它那想象的翅膀虽然自由,但整部小说思想艺术之根并末脱离现实人间。
这是运用导学案才能达到的效果。
第二,利用《导学案》赏析作品人物符号化。
《西游记》作为神话小说是文面上的表现,它同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明显不同,并不是着力塑造神话人物并构建神话境界,它的重点在于描写人间,因此其中的人物多为概念符号。
另外中国传统小说描写神鬼,可以说是一种常用手法。
因而,仅以神话小说来界定《西游记》显然是表面化了。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似乎四个符号,分别代表人类生命中的四种情感和运作倾向:唐僧是善良的化身,是一个“善”的符号;孙悟空是个智慧的化身,是“智”的符号;猪八戒是贪欲的化身,是欲”的符号;沙僧忠厚老买,是“实”的符号。
前四个以人物形象出现,属形而上的。
后一个以白马的形象出现,属形而下的,佛家主张“生而向善”,“僧”“生”同音,"万念善为长",唐僧是师,是取经的主导。
“四大皆空”才可谓智,悟空名取此意;八戒,人欲有八,戒之方成正果;忠实而无杂念,谓之净,故沙僧法名悟净;白龙飞马,龙马精神,吃苦无怨,是上进力量,这也是人生理想追求的构成因素。
有“向善“用智”“戒贪”“凭实”“尽力”这些因素,还有何难不克呢?还有什么样的追求不能成功呢?导学案可能让学生主动学习。
第三,利用《导学案》赏析揭示社会万象。
读《西游记》就是看明朝封建官场社会。
《西游记》用一百多个国家及无数的妖魔鬼怪来喻指现实中的种种邪恶和苦难。
那些妖魔鬼神多像明朝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黑恶势力,当时政府官员大都知道,但都很难奈何。
《西游记》中大圣遇到名种不知名的妖怪便喊来土地神、山神或河神来问,他们都知道其情况,但都不敢惹,避着,忍着。
这些神都吃着人间供品,却奈何不了妖怪。
就像封建主义中的各级政府官员,用着纳税人的钱却对当地黑恶势力网开一面,甚至于和黑恶势力相勾结,鱼肉百姓。
为什么?因为妖怪大多都有后台,不是这个神的侍童,便是那个仙的坐骑,小神得罪不起大神,只能忍让着。
西门庆敢在清河县称王称霸,不就是朝里蔡京太师是他干爹么?在《西游记》中,这些妖怪一旦被悟空制伏,上面有关系的神仙马上就会出面求情,多半最终就没事了。
正如现实社会中的保护伞。
那么天上的大神大仙们明知他们的人在人间作恶,却就是不闻不问,假装不知道,等到孙悟空历尽千辛万苦将其制伏时,便出面道个歉来平息事端,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这些神仙平日里跟这些妖怪有利益关系吗?说不定有些还是故意放到人间来作其爪牙的。
这些天神天仙,平日不出面,一到是非快要分明时就不请自到。
一是显示其立场正确;二是炫耀其法力无边;三是顺手牵羊,捞得好处。
《西游记》写得就像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社会。
第四,利用《导学案》赏析作品中的“喻指”。
“金箍棒”和“紧箍咒“是封建社会的创新和制衡。
前者威力无比,可见中国建社会的有一定的创新力量和变革精神,但紧箍咒却能制衡它。
紧箍咒是由唐僧念,也就是说现封建时期的社会价值标准由中庸的“善”来掌握。
这种“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种社会“情性”,是中国传统的“善亦杀人”的闹剧根源和劣性循环,僵化理念统治下的社会停滞。
紧箍咒是宗法社会价值的抽象凝结。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之作,在历史教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深挖其内涵,才能获取其有益的史学价值。
《西游记》文面上表现的是神话世界,
好看有趣,深层次看它具有浪漫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谴责功能。
它是明清时期最成功、立体化的多维世界小说,展示了作者谴责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主义。
参考文献:[1]钟珊对《西游记》文本隐喻的研究一文,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2002NO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