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整理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基本任务是阐明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2.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后为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是指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着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是原生环境演变成的一种人工生态环境。

3.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是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以借助于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和高毒性。

危害:急性和慢性毒性(肝肾,神经,内分泌,生殖,免疫)

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

内分泌干扰作用:能从多个环节上影响体内天然激素正常功能的发挥,改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还能干扰生殖内分泌功能。

举例:二噁英,DDT,多氯联苯(PCBs),呋喃(PCDF),艾氏剂,狄氏剂等。

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农药及含氯有机物的高温分解或不完全燃烧、火山活动、森林火灾等亦可以形成二噁英。

4.EEDs/EDCs(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和效应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类外源性物质,可以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

种类:邻苯二甲酸酯类,多氯联苯类,有机氯杀虫剂,烷基酚类,双酚类,植物和真菌激素类,重金属类等。

危害:生殖障碍(精子质量和数量下降,不孕症增多)、出生缺陷(出生缺陷增多)、发育异常(女孩青春期提前)、代谢紊乱(甲状腺功能缺陷)、内分泌相关肿瘤(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的发病率上升)

6、清洁生产:是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第二章环境与疾病的关系

1、人类的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接的稳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等特征。

通常把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看作是健康的生态系统。

3、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人体血液中60多种元素与环境中这些元素的含量之间存在

着明显的丰度相关,表明机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②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在人类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条件是经常变动的,人体对环境的变化形成一定的调节功能以适应环境状态的变动。

③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保持着动态平衡,从而实现了人与环境的统一。

④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利和有害两方面的特性,如碘和氟过高或过低,可引起中毒或者缺乏症。

4、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影响因素:

①计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有害因素计量的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个体数随之增加的关系,称为计量-反应关系。又称为质反应,属于群体反应。

计量反应关系曲线:无阈值化合物(如遗传毒性致癌物)——其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单阈值化合物(甲基汞在)体内蓄积量与症状的出现率——呈S型或者抛物线型

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如碘、氟)——呈U型

②作用时间:毒物在体内蓄积的量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摄入量、作用时间、生物半衰期(6个生物半衰期后,在体内最大的可能蓄积量趋于稳定)。

③个体差异: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加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或敏感人群。(健康效应谱: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效应从弱到强可以分为5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这种效应谱有冰山现象之称。)

④联合作用: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相加、独立、协同、增强、拮抗作用。

⑤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决定了其对机体的健康影响以及程度。

5、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对环境作用产生应答反应的基因称为环境应答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如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是一组具有解毒功能的超基因家族,分为6个家族,由于基因多态性使得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缺失或者活性下降,则会导致个体对有害化合物和致癌物的易感性提高。

6、食物链:是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生物以食物摄取和被摄取关系连接起来的传递和循环链。

7、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8、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化学物质在进入生物体内后,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间迁移,在迁移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9、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10、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①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的短时间高浓度暴露可引起急性危害,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和死亡。可见于两种情况,1)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工业事故),如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②慢性危害:环境污染物的长期低浓度暴露可引起慢性危害,可表现为非特异性影响、引起慢性疾患(如COPD)、持续性蓄积危害(如日本水俣病时间,是甲基汞的蓄积中毒引起)。

③远期效应:大量研究表明,环境污染物可对人产生运气效应,包括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11、我国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现状:分为两级(国家级和地方级)、两类(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由环保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由卫生部制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