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复习策略发言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能和各位共同探讨中考复习的有关问题,我深感荣幸。下面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我县在中考历史复习方面的一点粗浅做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众所周知我们中考历史需要复习六本书,知识量大、内容琐碎,而且头绪繁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搞好历史复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我们的一点做法。

一、深入钻研《课标》和考试《说明与指导》,明确复习目标

《课程标准》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明确了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指导思想、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处理原则,是中考命题、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而考试《说明与指导》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性用书,特别是第一编“考试说明”部分,从考试性质、命题原则、考试形式、试题结构、内容与要求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说明。这些都是中考复习必须遵循的精神和准则,只有明确这些,复习才能有的放矢。所以教师应将《课标》、教材和考试《说明与指导》结合起来研究学习,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方面的偏差,调整教学视角,准确把握重难点,绝不能仅凭着对教材的熟悉,而忽视对课标和考试说明的深入理解。

二、及时了解中考导向,深刻领会把握教材

复习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复习的基本线索,明晰重难点、基础知识以及历史概念,还必须及时了解中考导向,对知识考点的细微变化,要具备应有的敏感性,才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做到周密设计,高效复习。纵观近几年我市中考情况,试题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近几年我市中考历史试题的特点:

1、知识考查基础化:中考命题的主旋律和重点仍然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2、试题形式人文化:首先试题内容关注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3、题材选择时代化:试题的选择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紧随时代发展,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功能。例如:2015年中考试题第二卷

二、“一带一路”

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

等题目,将考点跟教材内容和社会热点结合得都很好。

4、能力考查多样化:试卷灵活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记忆、分析、

比较、归纳、迁移等等。纯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少,更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5、思维方式开放化:一些开放性题目的设置,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就学生的做题情况来看,不容乐观,反映出很多普遍存在的问题,想得高分实属不易。

学生答卷反映出来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例如①填空不会或书写不准确②直选题不会③简答写

不出或不完整④历史概念混淆不清(秦国、秦朝;近代史、近代化)

2、识图能力差:重要的人物、事件、器具分辨不清。

3、阅读能力差:①不认真读:答非所问或多答或少答②不会读:读与分析脱节,不会找中心意思、关键字词或数据等。

4、语言表述能力差:①语句啰嗦,书写内容太多,不精炼,或者不看分值,既浪费时间又不得高分②准确性差,所写内容与材料不太吻合,范围或大或小

③口语化,不会运用书面语言回答问题

5、答题技巧差:不了解各类题目的回答要领,书写零乱、冗长,不清晰、不条理,答案扣不住知识要点。

6、错别字现象较多,关键的人名、地名、文献名、会议名不能出错。

中考对我们初中教学(尤其是初三教学)来说一直具有导向、引领、指挥棒的作用。课程标准的实现程度,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大纲的目标要求最后都集中体现在一份中考试题中。从应试的角度看,我们怎样让学生克服不足,顺应中考形势,力争做到教考合一,才能远离低效训练、低效教学、低效复习。虽然时间紧迫,但我们还是细致的划分了三个复习阶段。采用三轮复习法:三、三轮复习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一)第一轮——全面复习,依“标”据“本”,夯实基础

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为后两轮复习打下基础,在这一阶段,我们应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依据课标和课本,逐课、逐单元全面重温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知识掌握、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同时进行,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把握知识,达到牢固掌握、学以致用的效果。但也要注意绝不能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或重复课;也不能一个劲的在课上满堂灌,给学生归纳知识点,搞包办代替;更不能上成学生的朗读课,搞死记硬背。我们具体采用的是:看、理、思、讲、练五步复习法。

1、“看”:即看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环节我们通常放在课下进行。在下节课上课前,让学生自行浏览课本教材,对所要复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向学生指出看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①首先指导学生读好目录,看准单元标题,

领会各个阶段的特征,掌握知识归纳的方法。因为目录是全书的梗概,看好目录易于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线索。单元标题则有着凸显各个阶段社会特征或概括某个领域成就的作用。②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点要记熟,注意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③留意课本导言、插图、文献资料等,做到全方位复习,对明晰重点知识有辅助作用。

2、“理”:即梳理知识、整理历史线索。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炼出每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基本史实和概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历史概念。

3、“思”:教师要多设问,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通过让学生分析、讨论、发言,从而开思路,促理解,启思维,达到消化教材、理解教材、深化教材的目的。

4、“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在“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但要突出一个“精”字:力争做到语言精炼、线索清晰,该讲的地方还要讲清、讲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出新意。

5、“练”:练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练”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精讲有机结合,但是“练”要适度,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应求质不求量,切忌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

总之第一轮复习应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一定要稳扎稳打。只有夯实了基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源头活水”。

(二)第二轮——专题复习,加强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了,但知识是零碎、混乱、孤立的。学生只知道具体的知识点,却不能将具体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体系化认识,把知识点孤立起来,而不是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时不能从全局出发,全面的看待问题。所以在第二轮复习中,在学生牢固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重新整合教材,打破章节、教材界限,化繁为简,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弄清各知识点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对照,辨其异同,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在这一轮复习中,应注意点线面的有效结合,构建历史学科体系。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首先从知识要素开始。知识要素是最基本的单位,一个知识点是由若干个知识要素构成的。以《南京条约》为例,《南京条约》是一个知识点,那么,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就是知识要素。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标准连缀而成知识线,每个知识点都是知识线上的一环,如《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构成一条知识线。而若干条知识线构成一个知识面,若干个知识面构成知识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知识要素—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