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运动学问题经典教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3 连接体问题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3 连接体问题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bf2da5852458fb760b5653.png)
考点三连接体问题基础点知识点1 连接体1.定义: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连接(叠放、并排或由绳子、细杆联系)在一起构成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
连接体一般具有相同的运动情况(速度、加速度)。
如以下图所示:2.处理连接体问题的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要么先整体后隔离,要么先隔离后整体。
(1)整体法是指系统内(即连接体内)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具有相同加速度),可以把连接体内所有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考虑,分析其受力情况,对整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整体法可以求系统的加速度或外界对系统的作用力。
(2)隔离法是指当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力,从研究方便出发,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再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隔离法适合求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或各个物体的加速度。
3.整体法、隔离法的选取原那么(1)整体法的选取原那么假设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不需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受到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2)隔离法的选取原那么假设连接体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者要求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3)整体法、隔离法的交替运用假设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出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
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知识点2 临界与极值1.临界问题物体由某种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所要经历的一种特殊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
这种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分界点就是临界点,此时的条件就是临界条件。
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的问题中,当物体的加速度不同时,物体有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特别是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等词语时,常常会涉及临界问题。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d49d3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7f.png)
XX省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XX省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初步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转变情况,掌握合力的转变范围。
能力目标1.能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教学建议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教法建议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但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加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力?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关于?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二.新课引入: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指明:(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利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身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三.课堂小结探究活动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题目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XX省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2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能用动能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动能;(2)理解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转变之间的关系;(3)能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4)能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力学)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8543e06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3.png)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力学)
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三物理学生进行力学知识的全面复。
通过本次复,学生将能够:
- 熟悉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
- 理解受力分析与牛顿三定律;
- 掌握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关系;
-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第一步:复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30分钟)
- 通过复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回顾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 强调重点内容,例如力、质量、加速度、力的单位等;
- 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应用。
第二步:力的合成与分解(40分钟)
- 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合成和分解力;
- 给学生一些练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第三步:受力分析与牛顿三定律(40分钟)
- 介绍受力分析和牛顿三定律的基本概念;
- 解释如何利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 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会应用牛顿三定律解决问题。
第四步: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关系(30分钟)
- 概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强调二者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 提供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第五步: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
-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 强调实际问题的应用意义。
总结
通过本次力学复习教案,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全面复习力学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
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4.2 抛体运动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4.2 抛体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faba27d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e.png)
第2节抛体运动学案基础知识:一、平抛运动1.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性质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3.条件:v0≠0,沿水平方向;只受重力作用。
二、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1.研究方法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2.基本规律(1)位移关系(2)速度关系三、斜抛运动1.定义:将物体以初速度v0斜向上方或斜向下方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性质:斜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3.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2)竖直方向:匀变速直线运动。
4.基本规律(以斜上抛运动为例,如图所示)(1)水平方向:v0x=v0cos θ,F合x=0;(2)竖直方向:v0y=v0sin θ,F合y=mg。
考点一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应用[典例1]在地面上方某点将一小球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在随后的运动中()A.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都在不断改变B.速度与加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一直减小C.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率的改变量相等D.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动能的改变量相等[典例2](多选)如图所示,从某高度处水平抛出一小球,经过时间t到达地面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水平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gt tan θB.小球在t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2C.若小球初速度增大,则平抛运动的时间变长D.若小球初速度增大,则θ减小分解思想在平抛运动中的应用(1)解答平抛运动问题时,一般的方法是将平抛运动位移沿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分解,这样分解的优点是不用分解初速度也不用分解加速度。
(2)画出速度(或位移)分解图,通过几何知识建立合速度(合位移)、分速度(分位移)及其方向间的关系,通过速度(位移)的矢量三角形求解未知量。
高三物理一轮二轮复习曲线运动教案讲义(含答案)
![高三物理一轮二轮复习曲线运动教案讲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2f30529b89680202d8256e.png)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第1课时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特点(1)速度方向:质点在某点的速度,沿曲线上该点的________方向.(2)运动性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________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运动,即必然具有__________. 2.曲线运动的条件(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的__________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________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3.质点做曲线运动的轨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且弯向______的一侧.如图所示.思考: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吗?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吗?曲线运动一定不是匀变速运动吗?请举例说明.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基本概念2.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____________进行分解,也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 3.遵循的规律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故它们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________________.所示,v 1、v 2的合速度为v .思考: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吗?考点一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轨迹分析 1.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始终沿轨迹的切线方向,速度时刻在变化,加速度一定不为零,故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当加速度与初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若加速度恒定,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若加速度变化,物体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2.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曲线运动的轨迹不会出现急折,只能平滑变化,轨迹总在力与速度的夹角中,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合外力的大致方向;若已知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可知道物体运动轨迹的大致情况.3.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合外力可沿切线方向与垂直切线方向分解,其中沿切线方向的分力只改变速度的大小,而垂直切线方向的分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典例剖析】例1.一辆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转弯,沿曲线由M 向N 行驶,速度逐渐减小。
高三一轮牛顿第二定律复习教案
![高三一轮牛顿第二定律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ed290b52ea551810a687fd.png)
学生导学案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 ) 第 2 讲:牛顿第二定律(1) 考纲要求】 【考纲要求】牛顿第二定律——Ⅱ类 (Ⅰ类——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Ⅱ类 ——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 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确切含义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和同一性。 【学法点拔】研读教材,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阐明观点,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问, 学法点拔】 课上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协作精神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知识回顾】 的情况。 【知识回顾】 牛顿第二定律内容 物体加速度 内容: 一、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三、简述你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四个性质 跟作用力成 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 反 的理解 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 作用力方向 相 (1)矢量性: 同。)
小卷处理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处理 自我评价 布置作业
下发正确答案, 然后巡视小组讨 论。 认真倾听学生展 示,适时加以补 充和点评,并对 重点内容加以补 充总结。板书。 “点” 指导学生完成课 堂小卷 宣布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完成自 我评价 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小卷内容。 “探” 由小组选派一人选 择本组解决的一个 问题,做展示。其他 人及时完善补充。 整理记录,达成共 识。 “练” 个人完成课堂小卷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解决小卷内容。 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对自己的学情加以 评价 记录
教师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魅力引课
课前小卷
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上)
![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上)](https://img.taocdn.com/s3/m/8d8860ffaef8941ea76e0591.png)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1单元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的改变(平动、转动、直线、曲线、圆周)参考系:假定为不动的物体(1)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2)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质点:在研究物体时,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物体看成是有质量的点,或者说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这个点叫做质点。
(1)质点忽略了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是简化出来的理想的、抽象的模型,客观上不存在。
(2)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能看成质点。
(3)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平动的物体不一定总能看成质点。
(4)某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看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否能被忽略以及要求的精确程度。
3、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
例如几秒初,几秒末。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
时间坐标轴线段表示时间,第n秒至第n+3秒的时间为3秒(对应于坐标系中的线段)4、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
路程不等于位移大小(坐标系中的点、线段和曲线的长度)5、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υ=s/t(方向为位移的方向)平均速率:为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之比,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即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tsvt∆∆=→∆0lim)即时速率:即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例1】物体M从A运动到B,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D )A.(v1+v2)/2 B.21vv⋅C.212221vvvv++D.21212vvvv+【例2】某人划船逆流而上,当船经过一桥时,船上一小木块掉在河水里,但一直航行至上游某处时此人才发现,便立即返航追赶,当他返航经过1小时追上小木块时,发现小木块距离桥有5400米远,若此人向上和向下航行时船在静水中前进速率相等。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1.1 运动的描述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学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1.1 运动的描述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835ac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5.png)
1.1 运动的描述1.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的,知道不引入参考系就无法确定质点的位置和运动.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在研究物理问题过程中构建物理模型,再现物理情景.4.对参考系、质点只作Ⅰ级要求,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那么作Ⅱ级要求(1)热点预测:近年对直线运动单独命题逐渐增多,因为直线运动毕竟是基础运动形式,所以是永恒的热点。
预计以后的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仍将以图象问题和运动学规律的应用为主,题型延续选择题的形式,分值约为6分。
(2)趋势分析:将会越来越突出地考查运动规律和运动图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高考复习中应予以高度关注。
一对质点、参考系和位移的理解1.质点(1)用来代替物体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2)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3)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参考系(1)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2)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3)选取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3.位移(1)定义: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它是质点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2)与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抓住“三点〞理解质点、参考系和位移1.质点的模型化:建立模型.一是要明确题目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二是看所研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问题是否有影响.2.运动的相对性: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运动的描述一般是不同的.3.位移的矢量性:一是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二是位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二 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 (2)定义式:v =ΔxΔt.(3)决定因素:v 的大小由v 0、a 、Δt 决定. (4)方向:与位移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1)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ΔxΔt,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2)平均速度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相对应.3.瞬时速度(1)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2)瞬时速度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它是在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3)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与平均速度的大小没有对应关系. 用极限思想理解两种速度关系 1.两种速度的关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2.关于用平均速度法求瞬时速度(1)方法概述:由平均速度公式v =ΔxΔt 可知,当Δx 、Δt 都非常小,趋向于极限时,这时的平均速度就可认为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2)选用思路:当物体在微小时间Δt 内发生的微小位移Δx 时,可由v =ΔxΔt 粗略地求出物体在该位置的瞬时速度.三 加速度与速度及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1.速度变化量(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改变的物理量,是过程量. (2)定义式:Δv =v -v 0.(3)决定因素:Δv 由v 与v 0进行矢量运算得到,由Δv =a Δt 知Δv 由a 与Δt 决定. (4)方向:由Δv 或a 的方向决定. 2.加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 (2)定义式:a =Δv Δt =v -v 0Δt.(3)决定因素:a 不是由v 、Δt 、Δv 来决定,而是由F m来决定.(4)方向:与Δv 的方向一致,由合外力的方向决定,而与v 0、v 的方向无关. 对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的三点提醒1.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2.速度变化量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速度变化量的大小由加速度和速度变化的时间决定.3.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关键是看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不是看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加速度的大小只反映速度变化(增加或减小)的快慢.高频考点一 对质点和参考系的理解 1.对质点的理解科学抽象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的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真正的质点是不存在的可看做质点的条件一个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要看物体的大小、形状在所讨论的问题中是主要因素还是次要因素.假设是次要因素,即使物体很大,也能看做质点;相反,假设是主要因素,即使物体很小,也不能看做质点质点与几何“点〞质点是对实际物体进行科学抽象的模型,有质量,只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几何中的“点〞仅仅表示空间中的某一位置[特别提醒]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通常物体自身的大小忽略不计,可以看做质点;(3)物体有转动,但转动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如研究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运动).2.参考系的选取原那么选取参考系时,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那么.(1)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所在的系统来决定.例如研究地球公转的运动情况,一般选太阳作为参考系.(2)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如不特别说明,一般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3)当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参考系.例1、在“金星凌日〞的精彩天象中,观察到太阳表面上有颗小黑点缓慢走过,持续时间达六个半小时,那便是金星,这种天文现象称为“金星凌日〞,如图2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图2A.地球在金星与太阳之间B.观测“金星凌日〞时可将太阳看成质点C.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绕太阳一周位移不为零D.以太阳为参考系,可以认为金星是运动的答案 D解析金星通过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才看到金星没有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呈黑色,选项A错误;因为太阳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观测“金星凌日〞不能将太阳看成质点,选项B错误;金星绕太阳一周,起点与终点重合,位移为零,选项C错误;金星相对于太阳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是运动的,选项D正确。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运动学 第三课时 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学案+练习)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运动学 第三课时 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学案+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6f0eb6562e3f5727a5e96256.png)
日期高中物理第一轮复习—运动学(学案+练习)——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一、自由落体运动:例题1.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落下,在△t=0.25s内通过高度为△h=2m的窗口,则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g取10m/s2)1.2.2 【掌握竖直上抛运动】二、竖直上抛运动:1.定义:物体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特点:初速度方向;只受重力,加速度a= 。
3.计算公式:4.基本规律:(1)物体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2)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3)在同一高度,上升的速度和下降的速度关系:(4)由某一高度到达最高点的时间与最高点落到这一高度的时间相等5.注意要点:(1)取为正方向,即为正方向(2)h意义:(3)t意义:(4)注意速度v和位移h的正负值的意义v>0,说明与初速方向相同,物体在v<0,说明与初速方向相反,物体在v=0,物体到达h>0,物体在抛出点h<0,物体在抛出点h=0,物体回到例题2.气球下挂一重物,以速度v0=10m/s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面高h=175m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物体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落地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例题3.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3s末落回到抛出点,则小球在第2秒内的位移(不计空气阻力)是多少?例题4.从20m高的楼房的阳台上以20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求小球运动到离抛出点15m处所经历的时间可能是多少?例题5.从离地H高处自由落下一小球A,同时在它正下方以初速v0竖直上抛另一小球B,求:经历多少时间后,两个小球相遇;例题6.从同一地点用相同的速度先后竖直向上抛出两个小球,第二个小球比第一个小球晚抛出2s,若抛出时速度均为50m/s,问第二个小球抛出后多长时间与第一个小球在空中相遇?三、竖直下抛运动:1.定义:物体有竖直向下的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特点:初速度竖直向下;只受重力,即a=g。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9e0ea82a910ef12d2bf9e764.png)
考力和运动的综合题,重点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为使物体变为某一运动状态,应选择怎样的施力方案;
二是联系实际,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命题,重点考查获取并处理信息,去粗取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的
能力。
§1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看,要求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加深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熟练掌握其应用,尤其是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理
解牛顿第三定律;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超重和失重。本章内容的高考试题每年都有,对本章内容
单独命题大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趋向于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生活、科技、生产实际问题。经常与电场、
磁场联系,构成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试题,运动学的知识往往和牛顿运动定律连为一体,考查推理能力和综合分
45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张建设编写
这个定律有两层含义: (1)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 (2)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的几点说明 (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 (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 (3)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无关。 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4)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 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 (5)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是惯性参考系。 (6)应注意: 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是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础,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 概括总结出来的,不可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 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得越快的汽车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 B.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惯性不存在了 C.把一个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物体仍受到一个向上的冲力 D.物体的惯性仅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 解析: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仅由质量决定,与它的受力状况与运动状况均无关。一切物 体都有惯性。答案:D 例 2. 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空气阻力不 计),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人一个向前的力,这力使他向前运动 B.人跳起时,车厢对人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这力使人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下落后必定向后偏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距离太小,不明显而 已。 D.人跳起后,在水平方向人和车水平速度始终相同 解析:人向上跳起,竖直方向做竖直上抛运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惯性,所以水平方向与车速 度相同,因而人落回原处。 答案:D 例 3.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B.物体的速度为零时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D.物体的位移方向一定与所受合力方向一致 解析:物体不受外力时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但处于这些状态时不一定不受外力作用,所以 A 错; 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是看其受力是否为零,而不是看它的速度是否为零,如竖直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教案5篇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24340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2.png)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教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一轮复习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一轮复习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运动,其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2.了解斜抛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迁移应用.过程与方法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相关问题,以数学中的抛物线方程及图象为工具建立物理模型,理解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处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知识方法的应用能力.2.领略抛体运动的对称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2.用运动的分解、合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研究抛体运动的特点,知道平抛运动可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交流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斜抛运动.掌握研究抛体运动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抛体运动探究交流:体育运动中投掷的链球、铅球、铁饼、标枪等(如图所示),都可以看做是抛体运动吗?都可以看成是平抛运动吗?1.基本知识(1)定义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2)平抛运动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抛体运动.(3)平抛运动的特点①初速度沿水平方向.②只受重力作用.2.思考判断(1)水平抛出的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2)平抛运动中要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3)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重力垂直.(√)二、平抛运动的速度1.基本知识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由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t时刻的速度为:(1)水平方向:vx=v0.(2)竖直方向:vy=gt.(4)速度变化特点:由于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其加速度恒为g,因此在平抛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Δv=gΔt,由于g是常量,所以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方向竖直向下,即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相同,如图所示.2.思考判断(1)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越大,下落得越快.(×)(2)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下落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越来越大.(√)(3)如果下落时间较长,平抛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变为竖直方向.(×)3.探究交流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y=gt,除该公式外,还有求vy的公式吗?【提示】由于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例:关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做平抛运动的物体,速度和加速度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B.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加速度保持不变C.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D.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答案】BC三、平抛运动的位移1.基本知识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经时间t物体的位移为:2.思考判断(1)平抛运动合位移的方向与合速度的方向一致.(×)(2)平抛运动合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路程.(×)(3)平抛运动中,初速度越大,落地时间越长.(×)3.探究交流飞机向某灾区投放救灾物资,要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点,是飞到目标正上方投放,还是提前投放?【提示】物资离开飞机前具有与飞机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当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它们仍然要保持原有的水平向前的运动速度,另外,物资又受到重力作用,于是物资一方面在水平方向向前运动,另一方面向下加速运动,因此,只有提前投放,才能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方.4.小结:平抛运动的特点1.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变化,故它是变速运动.2.轨迹特点: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故它是曲线运动.3.加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恒定不变,故它是匀变速运动.综上所述,平抛运动的性质为匀变速曲线运动.例: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B.平抛运动是变加速运动C.任意两段时间内加速度相同D.任意两段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答案】ACD四、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规律【问题导思】1.如何研究平抛运动比较简单?2.平抛运动的合速度、合位移怎么求出?3.试推导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1.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1)由于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速度、位移的方向时刻发生变化,无法直接应用运动学公式,因此研究平抛运动问题时采用运动分解的方法.(2)平抛运动一般分解为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2.平抛运动的规律(1)分运动五、平抛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问题导思】1.平抛运动的飞行时间与初速度有关吗?2.平抛运动的落地速度决定于哪些因素?3.平抛运动的速度偏向角与位移偏向角间的关系如何?1.平抛运动的时间A.tan φ=sin θB.tan φ=cos θC.tan φ=tanθD.tan φ=2tan θ【答案】 D六、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例:如图所示,女排比赛时,排球场总长为18 m,设球网高度为2 m,运动员站在网前3 m处正对球网跳起将球水平击出.若击球的高度为2.5 m,为使球既不触网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范围.2.思考判断(1)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2)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3)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的加速度相同.(√)3.探究交流对斜上抛运动,有一个点,该点的速度是零吗?为什么【提示】在斜上抛运动的点,竖直分速度为零.水平分速度等于v0cos θ.故该点的速度v=v0cosθ.高三一轮复习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直线运动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直线运动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efa5217f1922791788e8e8.png)
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① v=v0+at 。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② x=v0t+at2。
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③ v2-=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④。
2.位移差公式:Δx=x2-x1=x3-x2=…=x n-x n-1=⑤ aT2。
可以推广到x m-x n=(m-n)aT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⑥1∶2∶3∶… 。
(2)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⑦1∶22∶32∶… 。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之比为:xⅠ∶xⅡ∶xⅢ∶…=⑧1∶3∶5∶… 。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⑨1∶(-1)∶(-)∶… 。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⑩ gt 。
(2)位移公式:h=gt2。
(3)速度位移关系式:v2= 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 v0-gt 。
(2)位移公式:h= v0t-gt2。
(3)速度位移关系式: v2-=-2gh。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1.判断下列说法对错。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均匀增加的。
(✕)(4)匀加速直线运动1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1∶2∶3。
(✕)(5)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的高度与时间成正比。
(✕)(6)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上升阶段与下落阶段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2.(多选)(2019贵州师大附中月考)K111次列车正以180 km/h的速度行驶,前方为终点站贵阳站,司机开始制动减速,列车制动时加速度的大小为2.5 m/s2,则( )A.4 s时列车的速度为60 m/sB.4 s时列车的速度为40 m/sC.24 s内列车的位移x=480 mD.24 s内列车的位移x=500 m2.答案BD3.(多选)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新人教版202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新人教版202](https://img.taocdn.com/s3/m/a91279c1a76e58fafbb003cc.png)
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概念:沿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分类(1)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与v 方向相同。
(2)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与v 方向相反。
3.基本规律⎭⎪⎬⎪⎫1速度—时间关系:v =v 0+at 2位移—时间关系:x =v 0t +12at 2――→初速度为零即v 0=0⎩⎪⎨⎪⎧v =at x =12at2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关系式 1.两个导出式⎭⎪⎬⎪⎫1速度—位移关系:v 2-v 20=2ax 2位移—平均速度关系:x =v -t =v 0+v 2t――→初速为零v 0=0⎩⎪⎨⎪⎧v 2=2axx =v 2t2.三个重要推论(1)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
(2)中间时刻速度v t2=v =v 0+v2,即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
(3)位移中点的速度v x2=v20+v2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常用推论(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1∶v2∶v3∶…∶v n=1∶2∶3∶…∶n。
(2)1T内、2T内、3T内…位移的比为xⅠ∶xⅡ∶xⅢ∶…∶x N=12∶22∶32∶…∶n2。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的比为x1∶x2∶x3∶…∶x n=1∶3∶5∶…∶(2n-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1∶t2∶t3∶…∶t n=1∶(2-1)∶(3-2)∶…∶(n-n-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条件(1)物体只受重力作用(2)由静止开始下落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12gt2(3)速度—位移公式:v2=2gh运动性质匀减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v0-gt(2)位移公式:h=v0t-12gt2(3)速度—位移关系式:v2-v20=-2gh(4)上升的最大高度:H=v202g(5)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t=v0g一、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14eee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7.png)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力学: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动量与冲量、机械能守恒定律等;2. 热学: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3. 电磁学:电场、磁场、电磁感应、交流电、电磁波等;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波动光学、量子光学等;5. 原子物理:原子结构、原子核、粒子物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部分的概念和定律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困难;2. 教学重点:力学、热学和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以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习题集、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和难点知识,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 随堂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4. 知识拓展:介绍物理学科前沿动态,拓展学生知识面;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各章节知识结构;2. 关键概念和定律: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突出重点;3. 解题步骤和技巧:简洁明了地呈现解题思路和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学:计算动量和动能的转化关系;(2)热学:分析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3)电磁学:推导电磁感应定律;(4)光学:解释光的干涉现象;(5)原子物理:探讨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
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题目的答案,并对解题过程进行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科普活动等,提高物理素养,培养科学精神。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5篇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06a0a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4.png)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
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新课教学一.弹力的产生动画模拟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橡皮筋:(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3)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玻璃瓶。
让学生自习观察,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4)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完整版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c65cc6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a.png)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动量与动量守恒2. 碰撞与能量守恒3. 天体运动与万有引力4. 振动与波5. 电磁感应6. 交变电流7. 波粒二象性8. 原子核与核反应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原理。
2. 学会分析碰撞、天体运动等实际问题,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 掌握振动、波、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等物理现象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物理现象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实验器材。
2. 学具:物理实验器材、计算器、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实验或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回顾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原理。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4. 知识点梳理:对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六、板书设计1. 动量与动量守恒2. 碰撞与能量守恒3. 天体运动与万有引力4. 振动与波5. 电磁感应6. 交变电流7. 波粒二象性8. 原子核与核反应七、作业设计1. 动量守恒题目:(1)一物体质量为m,速度为v,与另一质量为2m的静止物体发生弹性碰撞,求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
答案:物体1的速度为v/3,物体2的速度为2v/3。
2. 天体运动题目:(2)地球半径为R,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T,求月球轨道半径。
答案:月球轨道半径为(4π²R³/GM)^(1/2)。
3. 电磁感应题目:(3)一长直导线通以电流I,导线长度为L,求导线周围磁场大小。
答案:磁场大小为μ₀I/(2πR)。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原理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实际问题分析上仍存在困难,需要加强练习。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1 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教案(含解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1 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教案(含解](https://img.taocdn.com/s3/m/281bb8f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8e.png)
实验一 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一、实验目的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利用纸带上的点测瞬时速度。
2.研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会利用纸带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原理2.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瞬时速度无法直接测量,因此根据极限的思想,要测量某点的瞬时速度,可通过测量对应的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测瞬时速度。
在公式v =Δx Δt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
3.加速度的求解方法(1)“逐差法”求加速度,然后取平均值。
(2)“图象法”求加速度,即求出多个点的速度,画出v t 图象,直线的斜率即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复写纸。
四、实验步骤1.把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如图所示)。
2.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限位孔。
3.将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用细绳一端连小车,另一端挂上适当的钩码。
4.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小车停止运动后立即关闭电源。
5.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五、数据处理1.处理的方法(1)根据极限思想求瞬时速度:在公式v =Δx Δt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v n =x n -1+x n 2T。
(3)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相邻计数点距离之差,看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利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如图所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a =a 1+a 2+a 33。
(4)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求加速度,作出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的斜率求解物体的加速度。
2.依据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1)x 1、x 2、x 3、…、x n 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
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教学课件(人教版):专题1 运动学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共29张PPT)
![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教学课件(人教版):专题1 运动学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375bfd9aaea998fcd220ea1.png)
考点三 追及与相遇问题
1.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 (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 小于前者速度。 (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速度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
2.分析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关系”。
考点三 追及与相遇问题
3.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 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A=vB时, xA+x0<xB,则能追上;若vA=vB时,xA+x0=xB,则恰好不 相撞;若vA=vB时,xA+x0>xB,则不能追上。
解析:利用 v -t 图象求解,先作 A、B 两车的 v -t 图象,如图所示,
设经过 t 时间两车刚好不相撞,则对 A 车有 vA=v′=v0-2at, 对 B 车有 vB=v′=at,以上两式联立解得 t=3va0。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专题一 运动学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考点一 运动图象的理解及“识图”能力的考查 考点二 对“用图”能力的考查 考点三 追及与相遇问题
考点一 运动图象的理解及“识图”能力的考查
1.x-t图象 (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 位移 随 时间 变化的规律。 (2)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 速度的大小 。 ②切线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 速度的方向 。 (3)两种特殊的x t图象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x t图象是 一条倾斜的直线 。 ②若x 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 静止 状态。
(1)经过多长时间甲、乙两车间距离最大,
最大距离是多少?
(2)到达终点时甲车能否超过乙车?
运
x甲
动
情
况
分
析
:
L1
x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运动学问题一、直线运动1、直线运动的条件:①F合=0或②F 合≠0且F 合与v共线,a与v 共线。
(回忆曲线运动的条件) 2、基本概念 (1)⎩⎨⎧路程位移 (2)⎩⎨⎧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 (3)⎩⎨⎧≠增加的速度加速度速度(4)⎪⎪⎩⎪⎪⎨⎧==时间路程平均速率时间位移大小平均速度大小3、分类⎪⎪⎩⎪⎪⎨⎧≠⎪⎩⎪⎨⎧≠≠==)(变化)但为変力,变加速直线运动(恒定且为恒力,匀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合合合合00)0(0,0F a F a F a F 4、匀变速直线运动 (1)深刻理解:⎩⎨⎧要是直线均可。
运动还是往返运动,只轨迹为直线,无论单向指大小方向都不变加速度是矢量,不变是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公式 (会“串”起来)22212202202200t s t t v v v as v v t at t v s at v v +=⇒=-⇒⎪⎩⎪⎨⎧+=+=得消去基本公式 ①根据平均速度定义V =s t =⎪⎪⎩⎪⎪⎨⎧=⨯++=++=+=+200000202122)(2121t t v t a v v v at v v at v t at t v ∴Vt/ 2 =V =V V t 02+=st②根据基本公式得∆s = aT 23+N S 一N S =3 a T2Sm 一Sn=( m-n) aT 2推导:第一个T 内 2021aT T v s +=I 第二个T内 2121aT T v s +=∏ 又aT v v +=01 ∴∆s =SⅡ-S Ⅰ=aT 2以上公式或推论,适用于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记住一定要规定正方向!选定参照物!同学要求必须会推导,只有亲自推导过,印象才会深刻!(3)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①在1T末 、2T 末、3T 末……n s末的速度比为1:2:3……n; ②在1T 、2T 、3T ……nT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③在第1T 内、第 2T 内、第3T内……第nT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各个相同时间间隔均为T)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1-:32-)……(n n --1)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2:3……n(4)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得到的启发)。
(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5)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对称)分过程: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适用全过程S = V o t -12g t 2; V t = V o -g t ; V t 2-V o 2= -2gS (S 、V t的正、负号的理解)上升最大高度:H = Vgo 22 上升的时间:t = V g o对称性:①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②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gv t t 0==下上。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2gV o(6)图像问题识图方法:一轴物理量、二单位、三物理意义(斜率、面积、截距、交点等)图像法是物理学研究常用的数学方法。
用它可直观表达物理规律,可帮助人们发现物理规律。
借用此法还能帮助人们解决许许多多物理问题。
对于诸多运动学、动力学问题特别是用物理分析法(公式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若能恰当地运用运动图像处理,则常常可使运动过程、状态更加清晰、求解过程大为简化。
请叙述下列图象的意义.①、位移—时间图象(s-t图像):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静止的s-t图像在一条与横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上;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在一条倾斜直线上,所在直线的斜率表示运动速度的大小及符号;②、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横轴表示时,纵轴表示速度;请叙述下列图象的意义.静止的v-t图像在一条与横轴重合的直线上;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在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上;匀变速直线运的v-t图像在一条倾斜直线上,所在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及符号;当直线斜率(加速度)与运动速度同号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直线余率(加速度)与运动速度异号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的v-t图像在一条倾斜直线上,面积表示位移(7)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 1.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v 相等时,S 追<S 被追 永远追不上,但此时两者的距离有最小值②若S 追<S 被追、V追=V 被追 恰好追上,也是恰好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追 被追③若位移相等时,V 追>V 被追则还有一次被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有一个极大值2.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的间距 ②位移相等时即被追上三、【实例解析】1.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 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
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
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013.5S m =处作了标记,并以9m s υ=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
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
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20L m =。
求:⑴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
⑵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解析】该题实质上是追及、相遇问题,其物理情景同学们比较熟悉,对参加过接力赛的同学依据甲、乙两运动员的运动过程所 作速度图像如图所示。
⑴由于追上时υυυ==乙甲,由图知三角形A 的“面积”即为甲“发口令”时二者间距0s (012s s s =-),三角形B 的“面积” 为甲、乙 相遇时乙的位移且'2012s s t υ==,'t aυ=, 所以22a s υ=。
⑵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02013.5 6.5()L L s m =-=-=。
【答案】22s υ;6.5m 。
2. 一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依次通过A 、B 、C 三点,AB =BC 。
物体在AB 段加速度为a 1,在BC 段加速度为a 2,且物体在B 点的速度为2A CB υυυ+=,则A .a1> a 2B .a 1= a 2C .a 1< a 2D .不能确定3. 汽车由甲地从静止出发沿平直公路驶向乙地停下。
在这段时间内,汽车可做匀速运动,也可做加速度为a 匀变速运动。
已知甲、乙两地相距S,那么要使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所用时间最短,汽车应如何运动?最短时间为多少?4. 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s时间内的v-t图象如图所示。
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 1分别为A.13和0.30s B.3和0.30s C .13和0.28s D .3和0.28sBAO 't tt υυ乙 甲5、如图所示,以8m/s 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 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m 。
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2m/s ,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5m/s 。
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m/s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 B.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C .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 D.如果距停车线5m 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3、如图所示,两质量相等的物块A 、B 通过一轻质弹簧连接,B 足够长、放置在水平面上,所有接触面均光滑。
弹簧开始时处于原长,运动过程中始终处在弹性限度内。
在物块A 上施加一个水平恒力,A 、B 从静止开始运动到第一次速度相等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 .当A、B加速度相等时,系统的机械能最大B .当A 、B 加速度相等时,A 、B 的速度差最大C .当A 、B 的速度相等时,A 的速度达到最大 D.当A、B 的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4、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根据图像可知 A.0-2s内的加速度为1m/s 2B .0-5s 内的位移为10mC .第1s 末与第3s 末的速度方向相同 D.第1s 末与第5s末加速度方向相同5、一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合外力方向不变,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设该物体在0t 和02t 时刻相对于出发点的位移分别是1x 和2x ,速度分别是1v 和2v ,合外力从开始至o t 时刻做的功是1W ,从0t 至02t 时刻做的功是2W ,则A.215x x = 213v v =B.12219 5x x v v ==C.21215 8x x W W == ﻩ D .2 1 2139v v W W ==6、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v t -图像如图所示,图中OPQ ∆和OQT ∆的面积分别为1s 和2s ()21s s >.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0s 处。
A.若012s s s =+,两车不会相遇B.若01s s <,两车相遇2次C.若01s s =,两车相遇1次 D.若02s s =,两车相遇1次7、图1是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一t 图象。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0一ls 内甲和乙的位移相等 C .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D .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8、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的v一t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0—1s 内,合外力做正功 B.在0—2s 内,合外力总是做负功 C .在1—2s 内,合外力不做功 D.在0—3s内,合外力总是做正功9、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如图甲所示,据此判断图乙(F表示物体所受合力,x 表示物体的位移)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