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机器人发展概述
并联机器人背景介绍
并联背景介绍并联背景介绍一、引言在现代制造业中,已经成为重要的工具和装备。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功能日益增强,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处理复杂的任务。
并联作为一种新型,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前景。
本文将介绍并联的背景和相关信息。
二、并联的定义并联,也被称为并联机械手,是一种由多个连接在一起的运动装置组成的。
每个连接点都有一个自由度,使得能够执行复杂的运动和操作。
并联一般由基座、连接点、末端执行器等组成。
三、并联的优势1、高刚性:并联结构使得具有较高的刚性,能够完成更精确的任务。
2、高稳定性:由于并联的连接点都能够自由运动,使得在执行任务时更为稳定。
3、高精度:并联的各个连接点均配备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环境,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
4、多功能:并联具有多个自由度,能够同时执行多种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四、并联的应用领域1、制造业:并联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等领域,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医疗领域:并联用于手术操作,能够提高手术精度和减少手术风险。
3、建筑领域:并联可用于高空作业、搬运重物等任务,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4、食品行业:并联可用于食品包装、烹饪等任务,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
五、并联的发展趋势1、更高的运动速度和精度:随着传感器和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并联将具有更高的运动速度和精度。
2、更智能化的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将使得并联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
3、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并联将进一步应用于更多领域,如农业、航天等。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1、并联的示意图2、并联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案例研究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根据《技术标准定义》(GB/T 37607-2016)的规定,是一种能够通过计算机编程和自动化设备控制实现复杂任务的机械设备。
2、自由度:执行任务时能够自由运动的方向和程度,表示的运动自由度的数量。
并联机器人发展概述
并联发展概述
并联发展概述
一、引言
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并联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并联的发展进行细致的介绍和概述。
二、并联的定义和分类
2.1 定义
并联是指由多个自由度和执行器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执行器与固定结构相连,且执行器之间相互平行。
2.2 分类
①基于拓扑结构的分类
②基于运动学的分类
③基于应用领域的分类
三、并联的发展历程
3.1 初期发展阶段
3.2 技术突破和应用拓展阶段
3.3 当前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四、并联的优势与应用领域
4.1 优势
4.2 应用领域
①制造业
②医疗行业
③航空航天领域
④其他领域
五、并联的关键技术
5.1 运动控制技术
5.2 传感器技术
5.3 控制算法技术
六、并联的未来发展方向
6.1 智能化和自主性
6.2 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6.3 安全性和人机协作
附件:
1.并联实验数据表格
2.并联技术设备清单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知识产权:指由人类创造的具有独创性、使用性和有用性的知识及其表达形式所享有的权利。
2.专利:指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新颖的、有创造性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给予的专有权。
3.版权:指对于某一作品,由作者或其继承人、顾问等享有的经济权利和非经济权利。
4.商标:指用于标识商品和服务的商业标记,在市场上能够以一定的方法识别商品和服务来源的标志。
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的简介及发展概况
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的简介及发展概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器人技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基本原理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基于柔性索引的机器人系统,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多个柔性索引将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与机器人的基座相连接。
这些柔性索引可以是钢丝绳、纤维材料或者弹性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拉伸和弯曲性能。
通过控制这些柔性索引的长度和角度,可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和姿态调整。
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柔性和适应性。
由于柔性索引的存在,机器人可以在复杂环境中进行灵便的运动和操作。
此外,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还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可以完成一些精细的操作任务。
二、应用领域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在工业创造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可以用于装配线上的零部件组装、焊接和涂覆等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还可以应用于危(wei)险环境下的作业,如核电站的辐射清理和化工厂的危(wei)险品处理等。
其次,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在医疗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柔性和精度,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可以用于微创手术和精确的医疗操作。
例如,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医生可以通过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进行精确的脑部操作,减少手术风险和创伤。
此外,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还可以应用于空间探索和海洋勘探等领域。
由于其适应性和灵便性,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可以在太空中进行维修和建设任务,或者在海底进行深海勘探和资源开辟。
三、未来发展前景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的性能将进一步提高,可以实现更加精确和复杂的操作任务。
其次,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实现更多的应用场景。
并联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并联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近年来,并联机器人的研究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并联机器人是指由多个运动链并联组成的机器人系统,其灵活度和精度相对较高。
本文将从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探讨并联机器人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研究现状目前,对并联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动力学建模与控制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建立准确的动力学模型,可以为控制算法的设计提供依据。
同时,研究者也在探索适用于并联机器人的高效控制策略,以提高系统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
2. 仿真与优化设计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者可以对并联机器人进行各种仿真实验,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设计。
仿真技术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还能降低实验成本,为机器人设计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3. 感知与认知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系统,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与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机器视觉、力觉传感、环境感知等方面,旨在提高并联机器人的自主感知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
4. 应用研究并联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医疗手术、教育培训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已经开始对并联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
二、发展趋势未来,并联机器人领域有几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1. 多功能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并联机器人将具备更多的功能。
例如,在医疗领域,可以用于辅助手术、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
在工业生产中,可以用于灵活制造、装配与搬运等任务。
多功能化将使并联机器人更加灵活、智能,能够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2. 网络化并联机器人的网络化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通过与其他机器人、设备的互联互通,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协同。
这将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加强机器人系统的整体协调能力,进一步推动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和发展。
3. 人机协作人机协作是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未来的并联机器人将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智能性,能够与人类进行无缝协作。
并联机器人背景介绍
并联机器人背景介绍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的浪潮中,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其中,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独特的机器人类型,正逐渐展现出其在多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
要理解并联机器人,首先得从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说起。
并联机器人是一种由多个并行运动链连接动平台和定平台而构成的机器人。
与传统的串联机器人不同,并联机器人的各个运动链同时协同工作,共同实现机器人的动作和任务。
并联机器人的特点十分显著。
其一,它具有较高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由于其结构上的并行特性,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载,这使得它在一些需要处理重物件的工作场景中表现出色,比如重型机械制造、航空航天领域中的零部件搬运等。
其二,并联机器人的精度通常较高。
其结构的稳定性和运动的准确性,使其能够完成对精度要求苛刻的操作,例如电子零部件的组装、精密仪器的制造等。
其三,它的响应速度快。
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动态性能,这对于需要快速完成重复动作的生产流程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并联机器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对并联机构进行理论研究。
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并联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并联机器人开始逐渐走向实用化。
在其发展历程中,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先进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方法的出现,使得对并联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和控制更加精确和高效。
高精度的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能够实时监测机器人的运动状态,为精确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高性能的控制器和驱动系统的研发,也大大提升了并联机器人的性能和可靠性。
并联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食品包装行业,它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包装、分拣等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医药领域,能够进行药品的分装、包装和检测等工作,确保药品生产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并联机器人发展概述
并联机器人发展概述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并联机器人已从简单的上下料装置发展成数字化制造中的重要单元。
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并联机器人的特点、分类、应用,从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策略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并联机器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面临的问题。
1895年,数学家Cauchy研究一种“用关节连接的八面体”,开始人类历史上并联机器的研究。
1938年Pollard提出采用并联机构来给汽车喷漆。
1949年Caough提出用一种并联机构的机器检测轮胎,这是真正得到运用的并联机构。
而并联结构的提出和应用研究则开始于70年代。
1965年,德国人Stewart发明了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并作为飞行模拟器用于训练飞行员。
1978年澳大利亚人Hunttichu把六自由度的Stewart平台机构作为机器人机构,自此,并联机器人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
自工业机器人问世以来,采用串联机构的机器人占主导位置。
串联机器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空间大,因而获得广泛应用。
由于串联机器人自身的限制,研究人员逐渐把研究方向转向并联机器人。
和串联机器人相比并联结构其末端件上同时由6根杆支撑,与串联的悬臂梁相比刚度大,结构稳定。
由于刚度大,并联结构较串联结构在相同的自重或体积下,有高的多的承载能力大。
串联机构末端件上的误差是各个关节误差的积累和放大,因而误差大、精度低,并联式则没有那样的误差积累和放大关系,微动精度高。
串联机器人的驱动电机及传动系统大都放在运动着的大小臂上,增加了系统的惯量,恶化了动力性能,而并联机器人将电机置于机座上,减小了运动负荷。
在位置求解上,串联机构正解容易,但反解困难。
而并联机构正解困难,反解非常容易,而机器人在线实时计算是要计算反解的。
根据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数,可以分为:2自由度并联机构。
2自由度并联机构,如5-R,3-R-2-P(R表示旋转,P表示平移)。
平面5杆机构是最典型的2自由度并联机构,这类机构一般具有2个平移自由度。
6PRRS并联机器人关键技术
决策系统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任务执行、人机交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机器人能够根据任务需 求和环境变化进行自主决策和控制。
6PRRS并联机器人的感知与决策优化
感知与决策优化的必 要性
6PRRS并联机器人的感知与决策优化 对于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任务执 行效率和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对感知和决策系统的优化,可以提高 机器人的感知精度、反应速度和控制 精度,实现更高效的任务执行和更灵 活的运动控制。
6PRRS并联机器人的决策系统
决策系统组成
6PRRS并联机器人的决策系统由控制器、执行器和其他辅助设备组成,用于接收感知系统的信息,根据任务需求和机 器人的运动状态,进行决策和控制。
决策系统原理
决策系统根据感知系统提供的信息,结合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进行任务规划和路径规划,生成控制指令并 传递给执行器,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任务执行。
性能评估与优化
01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建立性能评估指标,并对控制算法进行优
化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
鲁棒性改进
02
针对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效率优化
03
在实现精确控制的同时,考虑降低能耗和提高效率,以实现绿
色和可持续的机器人运动。
06
6PRRS并联机器人实验与验证
6PRRS并联机器人关键技术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并联机器人概述 • 6PRRS并联机器人结构与设计 • 6PRRS并联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 • 6PRRS并联机器人感知与决策 • 6PRRS并联机器人控制策略 • 6PRRS并联机器人实验与验证
01
并联机器人概述
并联机器人的定义与特点
并联机器人(Parallel Robot)
并联机器人控制
数据融合
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得更准 确的环境感知信息。
数据传输
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到控制系统中,以实现 实时的机器人控制。
感知系统在控制中的应用
01
路径规划
根据传感器获取的环境信息,规 划机器人的安全、高效的运动路
径。
03
障碍物规避
通过传感器检测到的障碍物信息 ,实现机器人的自主避障功能。
算法库
选择或开发适合机器人控制的 算法库,如PID控制、模糊控制
等。
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
运动学建模
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描述机器人 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与关节角度之 间的关系。
VS
动力学建模
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描述机器人末 端执行器的力和关节驱动力之间的关系。
控制策略与算法
控制策略
根据机器人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如轨迹规划、力控制等。
02
运动控制
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机器人运动 状态和环境信息,实时调整机器 人的运动参数,实现精确控制。
04
任务执行
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任务目标信息 ,实现机器人的自主抓取、搬运
等作业任务。
05 并联机器人编程与调试
编程语言与开发环境
编程语言
Python、C、Java等高级编程语言以及Assembly、PLC等低 级编程语言。
安全与可靠性问题
安全防护
加强并联机器人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 击。
可靠性设计
通过优化设计、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提高并联机器人的可靠性 和稳定性。
故障诊断与恢复
建立故障诊断和恢复机制,确保并联机器人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快 速恢复正常运行。
2024年并联机器人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并联机器人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在机器人领域内逐渐崭露头角的技术,其具备高精度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灵活多变的工作空间。
由于其在多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如制造业、医疗领域和服务行业等,使得并联机器人市场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对并联机器人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市场的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分析近年来,并联机器人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并联机器人市场规模在过去五年间以每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
预计到2025年,全球并联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
应用领域分析制造业制造业是并联机器人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在制造业中,并联机器人可以实现高精度、高速度的零部件组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尤其是在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中,并联机器人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医疗领域并联机器人在医疗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手术领域中,通过使用并联机器人进行精细的手术操作,可以减小手术风险和创伤。
此外,医疗机器人还可以用于康复训练和辅助护理等方面。
服务行业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服务行业对于并联机器人的需求也在增加。
并联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工从事繁重、危险或重复性工作,如物流搬运、餐饮服务等。
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劳动力压力。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并联机器人市场竞争格局相对较为集中,少数几家企业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些企业通常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和生产能力,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具备竞争优势。
此外,由于并联机器人技术的复杂性,进入门槛较高,新进入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技术创新驱动市场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一代的并联机器人产品不断涌现。
新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传感技术和虚拟现实等,为并联机器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技术创新将继续推动市场的发展。
个性化定制需求增加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个性化定制的需求日益增加。
并联机器人具备高度灵活性和可编程性,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并联机器人简介介绍
医疗领域
并联机器人在医疗领域可用于 辅助手术、康复训练以及精确 的医疗设备定位等。
科研与教育
并联机器人还可用于科研机构 的实验研究以及教育领域的教
学和培训。
并联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初期探索
20世纪70年代,并联机器人概念开始萌芽,研究人员开 始探索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技术突破
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的发展, 并联机器人的设计、分析和控制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特点
高刚度、高精度、高负载能力、结构紧凑、动态响应快等。由于并联机器人的 这些特点,它们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联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制造业
并联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用于高 精度装配、焊接、切割、打磨 等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
航空航天
由于并联机器人具有高刚度和 高精度特点,它们在航空航天 领域被用于飞机和卫星的精密 装配与检测。
控制系统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基于先进 的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或控制 器对各个关节进行精确的协调和
控制。
运动学逆解
在工作过程中,控制系统根据目 标位置和姿态,通过运动学逆解 算法计算出各个关节的需要到达
的位置。
动力学控制
控制系统根据机器人的动力学模 型,通过控制算法实现机器人平 稳、快速的运动,并确保机器人
并联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重型机械等需要承受较大负载的行业中,能够发挥很好 的应用效果。
紧凑的结构设计
空间占用
并联机器人采用紧凑的结构设计,使得其在空间占用上相对 较小,有利于节省生产现场的空间资源。
灵活布局
紧凑的结构设计使得并联机器人能够灵活地适应各种生产布 局,提高生产线的整体效率和灵活性。
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简介2024
引言概述:六自由度并联是一种先进的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由六个自由度的运动链组成,能够在空间中实现多轴度的同时运动。
本文将从六自由度并联的背景历史、机构设计、控制方法、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背景历史介绍六自由度并联的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意义;回顾早期几种并联的发展,如Gosselin并联机构、Stewart平台等;引出六自由度并联作为一种更加先进的系统的出现。
2.机构设计介绍六自由度并联的基本机构和组成部分,包括传动装置、连杆结构等;引述并解析几种常见的六自由度并联的设计方案,如最常见的3UPU并联、6UPS并联等;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探讨其优缺点。
3.控制方法介绍六自由度并联的控制方法,包括力控制、位置控制、姿态控制等;探究六自由度并联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以及逆运动学解算方法;讨论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选取和控制算法优化,以提高的运动精度和控制性能。
4.应用领域探讨六自由度并联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如装配、焊接、涂覆等;介绍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如手术系统、康复辅助等;分析六自由度并联在航天、航空、军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5.未来发展展望六自由度并联的未来发展趋势,如形变机构、软体等;分析当前六自由度并联的挑战与机遇,如控制系统的复杂性、成本的降低等;提出六自由度并联在智能制造、自主交互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总结:本文详细介绍了六自由度并联的背景历史、机构设计、控制方法、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等方面。
六自由度并联作为一种先进的系统,在工业、医疗、航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六自由度并联将变得更加智能、高效,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
2023年并联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并联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并联机器人行业是现代智能制造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该行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增长。
本文将对并联机器人行业市场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竞争现状、技术发展等方面。
一、市场规模并联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2019年全球并联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了2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00亿美元。
我国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扩大,2019年我国并联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3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00亿美元。
二、市场需求随着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市场对于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
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具有高效、灵活、精准等特点的自动化设备,受到了众多制造业企业的青睐。
尤其是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物流仓储等行业,对并联机器人的需求更为迫切。
三、竞争现状并联机器人行业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并联机器人厂商有ABB、KUKA、FANUC、YASKAWA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我国的川崎机器人、企敏机器人等。
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格局。
四、技术发展并联机器人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传统的液压驱动到现在的电动驱动,从单个机器人到机器人集群,从粗放型到精细型,技术不断进步,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并联机器人在柔性制造、高精度加工、协作式作业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并且也在人工智能、视觉识别、传感器技术等领域有了很大的突破。
五、市场前景并联机器人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工业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我国政府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力支持,将进一步推动并联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同时,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成本的降低,将有更多的制造业企业选择引入并联机器人进行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结起来,当前并联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广阔。
并联机器人背景介绍
形式相互转化
Part One
二自由度并联机器人
操作末端 的
运动特性
➢ 平移并联机器人 ➢ 两转动并联机器人 ➢ 一平动一转动并联机器人 ➢ 球面并联机器人。
PHale Waihona Puke rt One二自由度平移并联机器人
结构 布置 方式
平面结构
平面结构的二自由度平移 并联机器人常常采用平行四边 形结构作为被动支链,利用平 行四边形结构的纯平动特点来 实现二自由度平移运动。
1985年delta并联机构
Part One
1.2并联机器人结构组成
并联机器人组成:一个固定基座、一个具有n自由度的 末端执行器以及不少于两条独立的运动链。
必备的要素: ①末端执行器必须具有运动自由度; ②这种末端执行器通过几个相互关联的运
动链或分支与机架相联接; ③每个分支或运动链由惟一的移动副或转
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并联机器人不仅 含有单自由度运动副,而且还 含有多自由度运动副,如球副、 胡克铰等,并且通过支链之间 的相互约束来实现二自由度平 移运动,因此这样的机构具有 较好的空间刚度。
Part One
1.5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 数值法——发展早、效率低
位置
➢ 解析法——消元法、求解复杂
➢ 神经网络
动副驱动
Part One
1.3并联机器人特点
① 无累积误差,精度较高; ② 驱动装置可置于定平台上或接近定平台的位置,这样运动部分重量
轻,速度高,动态响应好; ③ 结构紧凑,刚度高,承载能力大; ④ 完全对称的并联机构具有较好的各向同性; ⑤ 工作空间较小;
Part One
1.3并联机器人特点
串联机器人
1.1并联机器人发展史
并联机器人的发展、特点
基 于串联机构的机械其电机及传动系统都放在运动件上,增加了系统的惯性, 恶而串联机构的 正 解容易、逆解十分困难,由于在实时控制这些机构时要计算逆解,故并联机 构在这方面很有优势。
感谢观看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请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美国Ingersoll公司于1987年、 美国Giddings&Lewis公司以 及英国Geodetic公司于1988 年开始进行并联机床的研制, 其中GiddingS&LewiS公司以 及Geodetic公司在芝加哥 IMTs’94国际展览会上展出 了此种机床,被誉为“本世 纪机床机构的最大变革与创 新”、“21世纪的机床”
并 点
击 此
联 处
添
机 加
正 文
器 ,
文 字
人 是
您 思
的 想
的
发 提
炼 ,
展 请
言 简
、 意
赅 的
特 阐
述
点 您
的 观 点 。
并联机器人的发展
并联机器人的并联机构是由多个相同类型的运动链在运动平台和固定平台 之间并联而成‘幻。最早的并联机械是V.E. Gough于1949年设计的轮胎压 力试验机。1965年,D.Stewart为解决飞行员飞行训练模拟问题构思了一 种三杆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并对其运动学、工作空间、控制等问题进行了 研究。
并联机器人的特点
并联机器人与串联机器人相比,其缺点是活动空间小。 活动平台的运动远远不如串联机器人手部来得灵活, 并联结构的机器人,工作空间往往只是一个厚度不大 的蘑菇形空间,位于机构的活动平台上方。表示灵活 度的末端件三维转动的活动范围一般只在60度左右。 角度最大也超不过于正负90度
2023年并联机器人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并联机器人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随着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医疗卫生、物流运输、教育娱乐等方面。
而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精度、高灵敏度、高用户自由度的机器人类型,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本文将探讨并联机器人行业的市场前景,分析其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为从事该领域的企业提供参考。
一、并联机器人市场需求分析1. 制造业:在制造业生产中,由于产品形状和工艺的复杂性,许多传统机器人难以胜任,而并联机器人由于高精度、高灵敏度等特点,逐渐成为制造业生产中的“明星机器人”。
2. 医疗卫生:并联机器人在医疗卫生领域被广泛应用,在手术、康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并联机器人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高灵敏度等特点,可以在医疗行业中取代传统手术工具,提高手术精度和效率。
3. 教育娱乐:随着教育产业的发展,机器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联机器人由于操作自由度高、精度高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竞赛、娱乐等领域。
4. 物流运输: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物流和仓储行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订单量,这反过来刺激了机器人在物流、仓储等领域中的使用。
并联机器人由于具有高准确度和高效性,能够提升物流运输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二、并联机器人市场发展趋势1. 功能增强:并联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在现有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功能。
特别是在制造业、医疗卫生、教育娱乐和物流运输等领域中,用户对功能和性能的需求越来越高。
2. 智能化:未来的并联机器人将不仅仅是“有用的工具”,而是具备智能化功能,包括自动化程度高、机器自学习能力强、自主决策能力强、与其他机器人之间交流合作能力强等。
3. 多场景应用:未来并联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是在多场景应用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扩展,不再局限于工业制造、医疗、物流和教育领域,而是拓展到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比如说,在农业领域进行环境监测、自动种植;在建筑领域进行地形测绘、建筑设计和施工等。
并联机器人多目标协同智能控制
多目标协同智能控
02
制理论
协同控制理论
协同控制理论概述
协同控制理论是一种强调多机器人或多机器系统通过相互协 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控制理论。它着重于解决复杂任务,如 分担工作负载,增加工作效率,提高灵活性等。
协同控制理论的核心概念
协同控制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任务分配、信息共享、协同决 策等。这些概念旨在实现多机器人或多机器系统的最优协调 和最佳性能。
混合智能控制
结合传统控制方法与人工智能 技术,实现控制策略的灵活性 和鲁棒性。
可视化与优化
通过可视化技术和优化算法, 对并联机器人的运动过程进行 优化,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度。
跨学科合作与创新
控制科学与工程
结合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 稳定性和鲁棒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利用计算机科学中的算法和计算技术,实现高效的感知、学习和决策 过程。
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并联机器人的出现使得生产过程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满足高精度、高强度、高危险性的生产需求
并联机器人的高精度和高强度特性使得在一些高危险性的环境中也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 动化和智能化。
推动工业技术的发展
并联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推动了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方法。
智能控制理论概述
智能控制理论是一种以人工智能为基 础的控制理论,它强调机器学习、模 式识别、神经网络等技术在控制系统 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理论的应用
在并联机器人控制中,智能控制理论 可用于实现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 模糊控制等先进的控制策略。
多目标协同智能控制的应用
并联机器人的应用
并联机器人综述
并联机器人综述引言并联机器人是一类全新的机器人,它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强、误差小、精度高、自重负荷比小、动力性能好、控制容易等一系列优点,在21世纪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根据掌握的大量并联机器人文献,对其分类和应用做了简要分析和概括,并对其在运动学、动力学、机构性能分析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展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第一章并联机构的发展概况1.1并联机构的特点并联机构是一种闭环机构,其动平台或称末端执行器通过至少2个独立的运动链与机架相联接,必备的要素如下:①末端执行器必须具有运动自由度;②这种末端执行器通过几个相互关联的运动链或分支与机架相联接;③每个分支或运动链由惟一的移动副或转动副驱动。
与传统的串联机构相比,并联机构的零部件数目较串联构造平台大幅减少,主要由滚珠丝杠、伸缩杆件、滑块构件、虎克铰、球铰、伺服电机等通用组件组成。
这些通用组件可由专门厂家生产,因而其制造和库存备件成本比相同功能的传统机构低得多,容易组装和模块化。
除了在结构上的优点,并联机构在实际应用中更是有串联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其主要优点如下:(1)刚度质量比大。
因采用并联闭环杆系,杆系理论上只承受拉、压载荷,是典型的二力杆,并且多杆受力,使得传动机构具有很高的承载强度。
(2)动态性能优越。
运动部件质量轻,惯性低,可有效改善伺服控制器的动态性能,使动平台获得很高的进给速度与加速度,适于高速数控作业。
(3)运动精度高。
这是与传统串联机构相比而言的,传统串联机构的加工误差是各个关节的误差积累,而并联机构各个关节的误差可以相互抵消、相互弥补,因此,并联机构是未来机床的发展方向。
(4)多功能灵活性强。
可构成形式多样的布局和自由度组合,在动平台上安装刀具进行多坐标铣、磨、钻、特种曲面加工等,也可安装夹具进行复杂的空间装配,适应性强,是柔性化的理想机构。
(5)使用寿命长。
由于受力结构合理,运动部件磨损小,且没有导轨,不存在铁屑或冷却液进入导轨内部而导致其划伤、磨损或锈蚀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联机器人发展概述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并联机器人已从简单的上下料装置发展成数字化制造中的重要单元。
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并联机器人的特点、分类、应用,从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策略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并联机器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面临的问题。
1895年,数学家Cauchy研究一种“用关节连接的八面体”,开始人类历史上并联机器的研究。
1938年Pollard提出采用并联机构来给汽车喷漆。
1949年Caough提出用一种并联机构的机器检测轮胎,这是真正得到运用的并联机构。
而并联结构的提出和应用研究则开始于70年代。
1965年,德国人Stewart发明了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并作为飞行模拟器用于训练飞行员。
1978年澳大利亚人Hunttichu把六自由度的Stewart平台机构作为机器人机构,自此,并联机器人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
自工业机器人问世以来,采用串联机构的机器人占主导位置。
串联机器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空间大,因而获得广泛应用。
由于串联机器人自身的限制,研究人员逐渐把研究方向转向并联机器人。
和串联机器人相比并联结构其末端件上同时由6根杆支撑,与串联的悬臂梁相比刚度大,结构稳定。
由于刚度大,并联结构较串联结构在相同的自重或体积下,有高的多的承载能力大。
串联机构末端件上的误差是各个关节误差的积累和放大,因而误差大、精度低,并联式则没有那样的误差积累和放大关系,微动精度高。
串联机器人的驱动电机及传动系统大都放在运动着的大小臂上,增加了系统的惯量,恶化了动力性能,而并联机器人将电机置于机座上,减小了运动负荷。
在位置求解上,串联机构正解容易,但反解困难。
而并联机构正解困难,反解非常容易,而机器人在线实时计算是要计算反解的。
根据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数,可以分为:2自由度并联机构。
2自由度并联机构,如5-R,3-R-2-P(R表示旋转,P表示平移)。
平面5杆机构是最典型的2自由度并联机构,这类机构一般具有2个平移自由度。
3自由度并联机构。
3自由度并联机构种类较多,形式复杂,一般有以下形式,平面3自由度并联机构,如3-RRP机构、3-RPR机构、它们具有2个旋转自由度和1个平移自由度;3维纯平移机构,如Star Like并联机构、Tsai 并联机构,该类机构的运动学正反解都很简单,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3维平移空间机构;空间3自由度并联机构,如典型的3-RPS机构、这类机构属于欠秩机构,在工作空间不同的点,其运动形式不同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由于这种特殊的运动特性,阻碍了该类机构在实际的广泛应用;4自由度并联机构。
4自由度并联机构大多不是完全的并联机构,如2-UPS-1-RRRR机构,运动平台通过3个支链与顶平台相连,有2个运动链是相同的,各具有一个虎克铰U,1个平移副P,其中P和1个R是驱动副,因此这种机构不是完全并联机构。
5自由度并联机构。
现有的5自由度并联机构结构复杂,如韩国的Lee的5自由度并联机构具有双层结构。
6自由度并联机构。
该类并联机器人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最多的并联机构,一般情况下,该类机构具有6个运动链。
随着6自由度并联机构研究的深入,现有的并联机构中,也有拥有3个运动链的6自由度并联机构,如3-PRPS和3-UPS等机构,还有在3个分支的每个分支上附加1个5杆机构作这驱动机构的6自由度并联机构等。
并联机构的出现,扩大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随着并联机器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阔。
并联机器人的应用大体分为六大类。
运动模拟器、并联机床、工业机器人、微动机构、医用机器人和操作器。
运动模拟器。
应用最广泛的是飞行模拟器。
训练用飞行模拟器具有节能、经济、安全、不受场地和气象条件限制、训练周期短、训练效率高等突出优点,目前已成为各类飞行员训练的必备工具。
同时,这种运动模拟器也是研究和开发各种运载设备的重要工具。
通过模拟器可以在早期发现问题、减少风险、进行综合系统验证,解决各系统间的动态匹配关系、加速系统实验过程,缩短研制周期,降低开发费用。
并联机床。
用作并联机床是并联机构最具吸引力的应用。
并联机床结构简单,传动链短,刚度大、质量轻、成本低,容易实现“6轴联动”,能加工更加复杂的三维曲面。
还具有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便于重组和模块化设计,可构成形式多样的布局和自由度组合。
工业机器人。
随着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高速进程,以及加工业工艺的不断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和接受。
工业机器人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减少了特殊环境工作的危险和实现对人员的劳动强度的降低和人员劳动保护意识的提高。
微动机构:微动机构是并联机器人的重要应用。
微动机构发挥了并联机构的特点,工作空间不大,但精度和分辨率非常高。
医用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已经成为医学外科学会和机器人学会共同关注的新技术领域。
医疗机器人具有选位准确、动作精细、避免病人传染等特点。
近年来,医疗机器人引起美、法、德、意、日等国家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操作器:并联机器人可以用作飞船和空间对接器的对接机构,上下平台中间都有通孔作为对接后的通道,上下平台作为对接环,由6个直线驱动器以帮助飞船对正,对接机构还能完成吸收能量和减振,以及主动抓取、对正拉紧、柔性结合、最后锁住卡紧等工作。
对于困难的地下工程,如土方挖掘、煤矿开采,也可以采用这种强力的并联机构。
由于并联机器人能够解决串联机器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因而,并联机器人扩大了整个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由并联机器人研究发展起来的空间多自由度多环并联机构学理论,对机器人协调、多指多关节高灵活手抓等构成的并联多环机构学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并联机构已经成为机构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目前,国内外关于并联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策略三大方向。
由于并联机器人系统的复杂性,其控制策略、控制方法的研究非常困难。
最初设计控制系统时。
常常把并联机器人的各个分支当作完全独立的系统,使用一些常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在实际中难以实现或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
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并联机器人控制策略的研究才有了一定进展。
Charles C.Nguyen等研究了Stewart 平台关节空间中的自适应控制,控制算法由PD控制构成,此算法在低速下条件能够适应静态或动态的负载变化。
Bryfogle等进行了并联机器人力反馈控制的研究,内环采用固定增益的PID控制和外环采用动力学模型进行前馈补偿。
Koditschek 将6-DOF并联机器人系统分为机械和电机两个子系统。
分别建立了两个子系统的模型和设计了控制器,从而得到整个系统的控制器,并证明了闭环控制系统的指数稳定性。
Y.Ting通过研究Stewart并联平台在任务空间的控制方法,指出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是将系统模型中与未知参数有关的项同已知的、可确定的项分离开来,得到只包含未知参数的参数灵敏度模型。
Seunghoon Chae,M.Honegger在对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
Chung等对液压驱动的Stewart平台进行了模糊控制方法和稳定性研究,指出模糊控制器输出的大小和符号主要由位置误差决定,而速度误差仅对控制输出的大小起作用,并用Popov稳定性判据证明了模糊系统的全局稳定性。
我国科研人员也对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理论与策略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王洪瑞等将离散变结构理论应用于并联机器人的轨迹控制,引进了离散趋近律的概念,给出了实用的离散变结构控制算法。
孔令富等基于6一DOF液压并联机器人的液压主动关节控制模型,通过分析机器人动力学方程,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力补偿控制方法。
接着。
又对并联机器人力控制算法基于并行结构的计算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并行处理双机系统结构,提高了算法处理速度,保证了实时力控制。
李成刚等在分析并联机床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上,运用具有比例微分前馈环节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实现了对并联机床的动态控制。
左爱秋等提出了一种基于立体视觉的方法来检测六自由度平台的静动态位姿,较好地解决了六自由度平台位姿检测的难题。
王洪等根据并联机器人控制的特点,将积分变结构控制理论应用于并联机器人的轨迹跟踪,同时引入了趋近律,给出了积分变结构控制规律。
焦晓红,方一鸣针对液压伺服驱动并联机器人数学模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具有变速趋近律的离散滑模变结构控制器。
接着,又对含有不确定性的液压并联机器人,设计了一种鲁棒自适应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克服参数变化和负载扰动的不良影响,系统的鲁棒全局渐近稳定性和动态跟踪性能较好。
万亚民等针对液压并联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参数时变和耦合力扰动问题,通过在前馈型网络中增加反馈环节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动态神经网络,同时根据能全面衡量系统性能的综合目标函数,推导出了网络控制学习算法。
张泽友等通过在基本模糊控制器中引入智能积分环节,设计了一种用于并联机器人轨迹跟踪的模糊控制器,系统对参数摄动和外界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何景峰等针对六自由度Stewart型并联机器人,利用反馈线性化和PD控制实现了平移运动间的解耦,又通过设计一种解耦控制器完成了旋转输出解耦,从而实现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输出间的完全解耦。
杨志永,黄田等针对一种3-HSS并联机床导出了外移动副驱动,含平行四边形支链结构的并联机构位置、速度及加速度逆解模型,并利用虚功原理建立其刚体动力学逆解模型,设计了一种鲁棒轨迹跟踪控制器,确保了跟踪误差的一致终值有界性。
马骁等导出了2-DOF并联机械手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逆解模型,并根据动能定理计算了机械手的质量惯性矩阵,实现了控制算法解耦,利用虚功原理建立了能用于实时控制的动力学简化模型,并设计了适合于并联机械手的计算力矩控制器。
近年来,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和和实时性能等控制问题是并联机器人研究的重点,而智能控制则是并联机器人控制的高级阶段,它指的的是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算法引入到并联机器人的控制中。
并联机器人具有很多传统串联机器人不具备的优点,并联机器人还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适用于不同工作要求的新型的并联机构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目前,并联机器人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应包含以下内容:不同自由度的新型并联机构的研究。
研究新型的并联机构,并研究相应的运动学、动力学等理论,必将会进一步丰富并联机构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扩大并联机构的应用范围;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数值算法的研究。
主要是提高位置正解的计算速度,这项工作是并联机器人轨迹规划的基础;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研究。
建立通用的适用于控制系统设计的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数学模型,这项工作是计开发出具有优良动力学性能的并联机构,对不同类型并联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并联机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
研究各种奇异性对工作空间的影响,可以提高我们对并联机构运动机理的认识,是进行并联机构无奇异路径规划和实现运动的可控性的基础;并联机器人误差分析。